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加缪法学

加缪法学

发布时间: 2022-04-19 00:00:53

1. 写一篇关于法律的文章

1,建议写威尼斯商人中的法律问题分析:

莎斯比亚的这场戏的情节富有奇特的浪漫色彩,大开大合,紧张曲折,很有喜剧性。剧中有夸张(如夏洛克提出割一磅肉的荒唐要求;鲍西娅对“割一磅肉”的法律解释;鲍西娅与尼莉女扮男装和丈夫同时出庭,丈夫却不明真相)、对比(安东尼奥、公爵等人的宽恕仁慈与夏洛克的固执凶残)、悬念、突转(鲍西娅抓住契约中的破绽制服夏洛克,使冲突朝有利于安东尼奥的方向发展)等戏剧技巧的圆熟运用,有仁慈与残忍,友谊和仇恨,复仇和报应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情节发展的波澜起伏、出人意料,充满着极强的张力,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才能。

2.怎样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

剧中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着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是否“照约执行处罚”的契约纠纷而展开的。安东尼奥和夏洛克是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待金钱和人情的态度截然相反。安东尼奥是莎士比亚理想中的商人,是所谓“商人王子”,慷慨仁厚,放债不取利息,珍重友谊,不惜为之牺牲生命。而夏洛克却爱钱如命,惟利是图,受到损害就要加以灭绝人性的报复。对他贪婪的金钱欲和残忍的报复心,莎士比亚显然持否定的态度。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莎士比亚认为像安东尼奥那样的商人可以消除资产阶级的矛盾,建立人与人之间被金钱破坏的自然关系,实现美好的生活。而夏洛克那样的高利贷资本商人,重利盘剥,损人利己,则是社会矛盾的根源,美好生活的破坏者。但在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对夏洛克作为犹太人受到的歧视和欺辱又怀有同情。19世纪英国著名批评家哈兹列特也曾指出:“(夏洛克的)报复的欲望几乎和屈辱的感觉难于分开,因此我们不由得对于‘藏在犹太人宽大长袍’下的高傲的精神表示同情,夏洛克的这种精神由于一再受到不应得的激怒而变成疯狂状态,于是设法采取拼命的、合法的报复行为,以便洗刷那种堆积在他和犹太民族身上的辱骂和迫害所造成的恶名声,直到他用以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非常残酷,而且态度非常顽固的时候,我们方才失去同情而对他有反感。”

剧本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当时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以海外贸易为重要经营手段,他们认为商业贸易是一种体面的行业。而高利贷是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旧式的赢利方式,受到新兴商业资产阶级的轻视。商业资产阶级由于经营的需要而离不开借贷,但又与高利贷者有着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冲突,正是这种社会矛盾的反映。

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矛盾,根本上是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但其中也杂有民族、宗教的矛盾。从这个方面来说,夏洛克是一个受歧视的民族的代表。剧中的正面人物宣扬“基督教的精神”,把犹太人说成“异教徒”,反映了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的矛盾,以及对犹太人的民族和宗教偏见,而从夏洛克的口中,倒能听到反对这种偏见的道理。

人文主义与民族、宗教偏见是矛盾的。但是,人文主义者用自己的理想对中世纪的教义进行解释,赋予基督教以仁爱、宽恕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剧中人物对基督教的赞颂,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3,剧中的法律问题:

《威尼斯商人》的法律解读

法律与文学看似截然不同的两个学科,其实不乏契合之处,诸多文学名著都成为研究和理解特定时代法律文化的重要素材。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就是一部寓戏剧冲突于法庭审判之中、情与法交融的法律杰作。

■合同等同于法律

“法律与文学”是西方“后现代法律运动”的重要一支,也被认为是近30年来出现于北美和英国的最令人兴奋的跨学科理论研究。

美国学者詹姆斯·伯艾德·怀特在《法律想象:法律思想和表述的属性研究》中认为,“文学名著为法律的各种人文价值提供了最好的伦理描述”,他将文学名著看作是发现法律价值、意义和修辞的媒介,认为文学名著有助于理解一般性的法律问题,如复仇、罪、罚等;莎士比亚、狄更斯、卡夫卡、加缪等人的法律小说也是律师法官们良好的读本,它们有助于增强法律家的“法律文学感”。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无疑是一部文学巨著,莎学界的评论也使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而另一方面《威尼斯商人》也不失为一部法律杰作,看似嬉笑怒骂的喜剧折射出莎士比亚时代的西方法律问题和法文化,其法学研究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一笔钱,而夏洛克为了报复安东尼奥平时对他的侮辱,情愿不要利息,约定在三个月的期限到来之时,如果安东尼奥不能清偿债务,就要由夏洛克在安东尼奥“心口所在的附近取一磅肉”。后来因为据传安东尼奥的商船接连沉没,到期无法还清债务,夏洛克就向法庭起诉,请求按照原合同履行。威尼斯的公爵和元老们的劝解都无法让夏洛克回心转意,只能准备执行原约定。幸好安东尼奥友人的未婚妻鲍西娅聪明过人,假扮法律权威来到法庭,宣布“这约上所签订的惩罚,于法律条文的含义并无抵触”,夏洛克有权在安东尼奥的胸前取一磅肉;可是因为合同上只写了一磅肉,所以如果在取肉时流出一滴基督徒的血,或者所割超过一磅或不足一磅,就是谋杀,要按照威尼斯的法律抵命并没收全部的财产。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的约定,难道有等同于法律的效力?法官难道就不能以“不符合公序良俗”而宣布合同无效?况且起诉的一方还是一个异教徒,在威尼斯受人歧视,何必如此和他“较真”,一定要以法庭的强制力执行这个合同?如果是在古代中国由包拯或海瑞来审理此案,他们也许会有道德家式的推论:安东尼奥是君子;夏洛克是小人;情理决不容忍小人得逞,所以,应当判君子安东尼奥胜诉。可见,不同的法文化背景下,合同效力的认定可能截然相反。

西方法文化中的合同是神圣不可动摇的,其效力甚至等同于法律本身。在古罗马法中,合同也是一种不可动摇、必须履行的约定。罗马法用obligatio表示合同,意思就是“法锁”。罗马法对于债的定义是:“法律用以把人或集体的人结合在一起的束缚或锁链。”合同和法律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在《威尼斯商人》所叙说的那个时代,合同等同于法律仍然是一项普遍的原则。古罗马的法谚“合意创立法律”几乎是全欧通行的原则。法国13世纪《博韦的习俗和惯例》还有“合同胜过法律”之说。因此只要是立约人当时是自己做出承诺的,无论是多么不合理的合同,按照“买方自应注意”的原则,就只能自认倒霉。即使是像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这样的合同依旧被认为和法律一样具有强制力。法庭只能严格依照当事人原先约定的合同文字字面意义进行判决,付诸强制执行,不能对合同本身自行做出解释。

■法律解释与正义

《威尼斯商人》一剧中法律贯穿始终,当时各阶层的普通民众对法律深信不疑,夏洛克试图通过法律主张权利,报复一直欺压他的基督徒;而鲍西娅装扮的法官最终也是通过法律以及法律解释来实现基督徒眼中的正义,可见法律至上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是西方法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

夏洛克依据契约把安东尼奥起诉至法庭,要求强制执行那“割一磅肉”的约定。虽然法官大人也知道该契约的内容是荒唐的,不公正的,但是既然双方在契约中已有明文约定,法庭也只能按照契约的内容做出判决。夏洛克要求严格照约执行处罚时,他主张权利的强有力武器就是法律。他向公爵提出要是他的请求得不到准许,那威尼斯的宪章就会失去效力,城邦也将不成其为自由邦。威尼斯的法令只是一纸空文。

安东尼奥在与萨拉里奥谈到公爵会不会变更或通融法律以便不被割肉时,有一句话深刻揭示了西方人的法治信念,他说“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的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产生重大的怀疑。”当时的西方人已经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尽管他们所谓的“威尼斯的法治精神”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本身还带着人治的色彩,但是法治观念的普及是不容置疑的。

“正义只有通过良好的法律才能实现”,“法是善良公正之术”,这些古老的法学格言和法律的定义表明法律和正义是不可分的:法是实现正义的手段,法的价值之一在于实现正义,但是严格执行法律并不一定能实现正义。在《威尼斯商人》这一个案中,大多数观众眼中的正义与法律发生了冲突。严格按约执行,会剥夺安东尼奥的生命,这是绝大多数威尼斯人不愿意看到的悲剧。可见,法律的执行很可能会牺牲个案的实体正义。另外,法律执行就涉及到司法的问题,鲍西娅装扮的法官之所以能兼顾法律和正义,在于她巧妙地运用了法律解释,明确了合同中没有明示的条款,作为夏洛克行使权利的条件,使得夏洛克不得不撤诉。鲍西娅进一步指出夏洛克撤诉就说明他原来的本意只是想谋害安东尼奥,应当受到威尼斯法律的严惩。最后夏洛克被没收财产,并被迫改奉基督教。

莎士比亚指出的公正司法问题以及如何合理运用法律解释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法律追求公平正义,但是“魔鬼也会引证《圣经》来替自己辩护”,神圣的法律如果被滥用,自然就无法实现正义。法官作为法律权威,应当处于中立的立场,对法律问题有独立的判断,正确解释法律以实现正义。

■法制背后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并没有虚构一个完美的世界,而是反映一个真实的世界。他对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尽管在莎士比亚时代,法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莎士比亚本人也在律师事务所供过职,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法律否认人的基本权利,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地位并不平等。

女主角鲍西娅的父亲立下“三匣择婿”的遗嘱,规定她只能嫁给选择了正确匣子的求婚者。鲍西娅尽管与巴萨尼奥相爱,但不能选择自己的爱情。她只能按照父亲的意志选择自己伴侣,“一个活着的女儿的意志,却要被一个死了的父亲的遗嘱所钳制”。实际上,莎士比亚所写的伊丽莎白时代,男性是权威的象征,控制和制定法律,而女性则是被压迫的阶级,她们被否认了其作为人的基本自然权利。鲍西娅对法律也极为不满,“理智可以制定法律来约束感情,可是热情激动起来,就会把冷酷的法律蔑弃不顾”。她的不满揭示了当时法律的无情和对女性自然情感的压制。

夏洛克一般被认为是重利盘剥、吝啬而残暴的复仇者,然而夏洛克性格的形成也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当时的威尼斯并不是人人平等的社会,作为异教徒的犹太人备受歧视,夏洛克被安东尼奥辱骂为“杀人的狗”,被吐唾沫,被用脚踢。夏洛克只是想通过法律来抗争,争取其作为人的尊严和平等权利。他认为既然公爵可以购买奴隶、虐待奴隶,他就可以要求割一磅肉,两者应当同样受到法律保护。然而,法律只保护威尼斯的基督徒,漠视了犹太人的权利。正是因为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地位并不平等,法官的地位也并不中立,夏洛克不仅无法实现心中的正义,而且还被没收财产,被迫改变自己的信仰。财产权受到侵犯,信仰的自由也被剥夺。

正如耶林所言,“夏洛克命运的无可逆转的悲剧并不在于法排斥了他,而在于作为中世纪犹太人的他怀有对法的信仰——仿佛基督教徒那样——对只有法官一人所持有的不被任何情况迷惑、确定不移的法的信仰。中世纪的犹太人被缚刑场,败局如青天霹雳降临到他们头上,迷惘被驱散,赋予自己的权利又被骗走,他终于领悟犹太人被置于法律的保护之外。”完备的法制固然是法治的前提,但是法制也可能成为人治的工具。

《威尼斯商人》看似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局实际上蕴涵着辛辣的讽刺。被压迫阶级在法律面前的无助发人深省。法治社会的法律应当平等地保护和保障每一个主体的权利,法官作为法律和正义的化身,应当公正司法,平等对待每一个当事人。

作为法律人,我们学习和研究法律,不应仅仅关注法律本身,更不应把法律条文视为一种简单符号,从而使思维机械与平面化,让自己的思想停留在技术层面。研读文学作品,培养“法律文学感”,更容易解读法律,解读法律现象。从文学中汲取营养,更能理解法律所蕴涵的人性光芒。

2. 世界著名文学家

NO.1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NO.2但丁
NO.3歌德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
NO.4拜伦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NO.5荷马
古希腊诗人荷马

NO.6雨果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NO.7泰戈尔
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

NO.8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尔斯泰之所以获得不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的两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内心充满深刻的矛盾。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却几乎时时害怕死亡。这种奇特的双重性格使他在人生的中年舍弃他单纯的小说作家的生涯而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他源源不断写出的论文、小册子和大部分是说教的短篇故事和剧本里,他宣扬了对爱和忠诚的人生的信仰和对财产及政府和教会之类人为的制度的鄙弃。

NO.9高尔基
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代表作有 《马卡尔·楚德拉》、《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海燕之歌》、《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等等。他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NO.10莫泊桑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我的叔叔于勒》、《米隆老爹》、《两个朋友》、《项链》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漂亮朋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和《我们的心》,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

3. 从哪可以找到关于 西方近现代文学流派 的详细介绍

现实主义:

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泥和创作方法的名称广则首先出现于法国文坛.法语中的Realism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alistas(现实,实际)。现实主义名称的出现和这种文艺思潮的存在完全是两码事。在法国,现实主义之称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由法国小说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现实主义当作表现艺术新样式的名词,他于1850年在《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一文中,初次用这个术语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标志。其 后,法国画家库尔贝(1819--1877)在绘画上提倡现实主义。

一八五五年,库尔贝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引起一场大辩论,文艺史上称为"现实主义大论战"。就在这次沦战中,库尔贝创办了一种定期性的刊物,命名为《现实主义》。一八五七年,库尔贝的热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为《现实主义者》,从此在欧洲文坛上正式树立起一面现实主义的旗帜,这一术语也就在法国流行起来了。众所周知,巴尔扎克 (1799--1850)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含义上的作家,他 的《人间喜剧》乃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巴尔扎克正如这一流派的伙伴们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样,都不曾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他们的新型的文学流派。在俄国,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文艺理论家皮萨列夫(见他的(现实主义者》),不过,那已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既是历史的继承,又是现实的创新。它总汇了十八世纪以前的文学经验,补充了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历史具体性之不足,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克服了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的说教成份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它又从文艺复兴文学中接受了性格描绘的具体性从古典主义和启蒙时代文学中接受了社会分析因素,从浪漫主义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渐丧失了前代文学中特有的乐观主义,却沾染了无法摆脱的悲观主义。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仿佛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特点的有机结合;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它能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从人与环境的多种关系中去描写人,特别是它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直接分析社会的经济关系,对现实作出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其他学派:
http://www.hangtu.com/wstd/wxsc/sc08.html
http://www.artgallery.com.cn/art/moder/expressionism.htm
http://www.hangtu.com/wstd/wxsc/sc20.html

4. 加缪为什么说通奸和读报是现代人的两个特点

如果规避道德问题来谈通奸,现代人的这个特征其实很好理解了。你为什么通奸?因为审美疲劳、激情消逝,摸老婆就像自己的右手摸左手——这完全可以解释“七年之痒”。但是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经济学的。按照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理解,经济学是无关道德的,而在整个经济学家群体中,道德的问题依然争执不下,所以用经济学解释通奸风险最小。那你为什么通奸嘛?因为老婆提供的性产品单一,服务同质化,做爱的边际效用递减,快感指数降低……如此等等。当然,这个就不必谈论太多了,总归是一个道理罢了。
人们希望读到好的报纸(对我而言,就是想读到公共知识分子诸如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文化批评学家等对时代生活的及时的、鲜活的解释),就像希望增加性爱的边际效用——好吧,这样就有可能将读报和通奸混为一谈了。原来如此,两者都指向差别性服务、异质化竞争。那么,本文的主题其实并非什么文化不文化的,至少不是因文化而写的,而是实在厌倦了我所生活的这个城市几份小报新闻产品的单一、同质、低端等无差别竞争。如果还要回到文化,那我的看法是:文化乃是报纸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手段。因为只有文化才能增加读报的边际效用。

5. 当代法哲学的九个流派是哪些

现代西方哲学

早期非理性主义
(克尔凯郭尔)(否认人有固定统一的本质,强调个体存在的偶然性与自由性,此为接近上帝之路,存在主义之先驱)
唯意志论
(叔本华)(世界的本体是无因果的本然的意志,时空、因果则是理性认识意志的结果,人生因欲求的无止境和受阻碍而痛苦)
(尼采)(命运由自己把握,而非上帝的规范,故主张弱肉强食的“权力意志”)
生命哲学
(伯格森、狄尔泰)(世界是“生命之流”在时间上的“绵延”与进化)
新黑格尔主义
(布拉德雷)(绝对唯心辩证法的发展)
新康德主义
(柯亨、卡西尔)(先验唯心论与科学哲学结合的产物,但否认独立于意识的物自体的存在) 现代英美哲学
功利主义
(边沁、密尔)(社会上人的行为其实是在追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
实用主义
(詹姆士、杜威)(事物成为知识对象的前提,就是它的实用性,只有经过人的追求和实验,才能得到真理)
早期分析哲学
(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主张逻辑本体论,世界的本体并非分离的实体,而是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
后期分析哲学
(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罗蒂等)(认为哲学问题的产生是日常的语言遭到错误理解的结果,主张从语义进行分析达到语言与实在的本质关系)
证伪主义科学哲学
(波普尔)(否认科学可以达到绝对真理,提出三个世界——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观念世界)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
(库恩、费耶阿本德)(反对以脱离实践的纯粹逻辑作为表述世界的方式,而强调科学经验在历史上的积累)
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和性欲对个人行为的决定性作用,梦、文明活动等是潜意识受外在道德压抑而在意识层面变相体现的结果)
西方马克思主义
之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哈伯马斯)(以马克思的辩证法、弗洛伊德的本能说,着重研究物质文明对人的奴役与异化作用,主张改变人的社会交往模式,减轻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
现象学/欧陆哲学
(胡塞尔)(提出现象学方法,主张回到事物本身,研究意识对知识的构建性作用)
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强调个人在世界上的先于反思意识的存在,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人的存在不同于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不是被完全规定的——存在先于本质)
解释学
(伽达默尔、德里达)(认为对历史的研究,不可能还原为历史事实,而是现代视角与历史遗物的对话)
结构主义
(索绪尔、阿尔图赛、斯特劳斯、拉康)(主张对各种知识系统,优先进行整体结构的研究,并强调这种结构的先验性、永恒性,它是正确研究系统各要素的前提)
解构主义
(德里达、福柯、德留兹)(否认统一的知识结构的存在,批判理性在片面追求本质的同时丧失了世界的丰富性,认为人与世界、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不是主客认知关系,而是主体间对话关系,肯定思想的多元化)

6. 何种文明中国崛起的再思考

内容简介《知识分子论丛(第10辑):何种文明?中国崛起的再思考》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如何走向文明的崛起、现代文明建构中的国家与民主、中华文明的现代处境、政治秩序与心灵秩序、现代化论题的重申、政治自由与现代性:贡斯当、托克维尔论政治自由等。编辑推荐文明之所以依然给我们希望,启蒙之所以没有死亡,乃是建立在这种现代性抗体的自我生产机制之上的。按照历史的辩证法,野蛮的流感让文明产生抗体,但同时也不断对抗体做出反应,产生新的流感病菌。如同加缪所说,鼠疫是不可能终极地战胜的,因为鼠疫在人心之中。但人之伟大,乃是有一种西西弗斯的精神,与之不断的抗争。对于人类文明的前景,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审慎的乐观或有节制的悲观态度。媒体评论自由民主为现代文明提供了自我修复和更新的能力,从而使其摆脱了文明与野蛮的辩证法。中国的现代进程进行到当下,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未来的中国文明首先取决于今后数十年中国人的政治创造。 ——崇明 谈论“现代性危机”可以举出许多局部和结构中的缺陷,但如果不是对照整体来衡量,我们就可能陷入貌似深刻的误判。在我看来,危机与没落的故事本身恰恰是“进步”之所在。尽管有许多悲观论者、批判论者在谈论殖民主义的暴行,谈论强权的不义,谈论人的精神迷失,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并没有无视这些批判,公共领域和决策机构,把这些话题接过来,面对这些问题,寻求解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肌体,就是存在一个顽强的自我修复机制。这个模式的现代文明,或许有寿终正寝的一天。但迄今为止,它还远没有耗尽潜力。 ——刘擎目录主题笔谈 何种文明:在中国崛起的背后 现代文明建构中的国家与民主 中华文明的现代处境 政治秩序与心灵秩序 现代化论题的重申 专题研究 法国自由主义传统 政治自由与现代性:贡斯当、托克维尔论政治自由 “论共和宪制在一大国之可能性”:贡斯当早期共和主义思想探微(1795-1803) 非民主的前景 施特劳斯与韦伯的对峙:探索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论文集萃中国思想史中的公论观念与政治世界 牛顿式自然法学家:亚当·斯密的启蒙 约瑟夫·德·迈斯特的神秘主义哲学及其自由观 马克斯·韦伯的“政治哲学”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建构对话与评论现代性与宗教的世俗化 关于奥克肖特、庄子及政治哲学研究的对话 儒家与民主人权能相容吗?书摘迈斯特对此也有一种意识。他说,“洛克认为自由在于行动的力量,然而这个纯属否定性的词语仅仅意味着不存在障碍,这样,自由就仅仅意味着不受阻碍的意志,也就是说,意志。”迈斯特很清楚地指出了经验主义背景下的消极自由的核心思想,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自由。因为,在他看来,以这种方式理解的自由,被还原为一种物理性的行为,然而,“自由,就其本身而言,完全是道德性的!”说自由是一种不受阻碍或强迫的意志,在迈斯特看来实际上就是一种同义反复,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即便是上帝也不能强迫意志,因为一个被强迫的意志,在词义上来说即是自相矛盾的。”①也即,遭受强迫的,即不再是意志了。那么,在洛克那里自由和意志分别是两种能力,而在迈斯特那里自由就在于意志不受邪恶决定,而可以自由地追随上帝,服从天赋的道德原则。“人类远非像经验主义所想象的那样,被囚禁于一个纯粹通过感觉而获得的世界之内,相反,人类通过天赋观念以及那使其分有上帝的形象的自由,而超越了自然。……迈斯特的伟大著作中,都是在坚决地维护理性主义式的天赋观念,主张人类的形而上学性的自由。” 迈斯特在这里所说的更多的是个人的一种形而上的自由,而非政治自由。迈斯特反对启蒙学者所鼓吹的通过理性建构而得的政治自由,这是由他的天赋观念理论而决定的。但迈斯特同样也有其自己的政治自由观。 迈斯特所看重的政治自由,是所谓“君主治下的自由”③。这种自由,是对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传统的一种承续。斯塔尔夫人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法国,自由是古典的,专制才是现代的。”意大利学者德·拉吉罗对此进一步解释道:“自由与现代君主制下的专制相比,确实更为古老,因为它植根于封建社会。正是在封建社会里,自由化整为零,并且分化为无数特殊的形态,而每一种都覆以同时起隐蔽和保护作用的外壳:我们知道,这外壳的名字便叫做特权。”……

热点内容
天津劳动法赔偿金额 发布:2025-01-16 18:01:14 浏览:262
法院ems骗 发布:2025-01-16 17:45:38 浏览:291
2018年道德与法治全集 发布:2025-01-16 16:55:08 浏览:455
幼儿园孩子事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6 16:27:53 浏览:590
公司法律制度归纳 发布:2025-01-16 16:22:06 浏览:767
法院文书质检 发布:2025-01-16 16:15:58 浏览:563
婚姻法同姓 发布:2025-01-16 16:00:55 浏览:955
结婚离婚适用于合同法 发布:2025-01-16 15:58:42 浏览:694
废止婚姻法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1-16 15:58:39 浏览:203
新婚姻法的原文 发布:2025-01-16 15:58:34 浏览: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