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阐微
① 书中的经典语录
如今这个社会越来越浮躁,想要用平稳的心态面对生活,就需要用古人的智慧修身养性。
其中,老子的清静无为最适合在浮华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
但很多人都觉得老子的学说非常晦涩难懂,不知如何下手。
下面小编就推荐7本容易理解,又好学的书,带你走进老子的精神世界。
《重读道德经》
还原老子平常人的角色。老子并不神秘,他只是善于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并将其观察和思考概念化、理论化而已。
用自然科学印证《道德经》的论述,证明其具有现代性、普适性和科学性。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实也可以科学的打开。用浅显的语言重新解构《道德经》,带你走进不一样的老子世界。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
以掌握古文经典的哲学涵义的角度去解读,“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对其原文进行忠实于字词本义的白话翻译,然后把握关键词和重点,详细诠释每一句话背后的道理。
《老子》以智慧取胜,智慧是一道门槛,无所谓高低,只看能不能跨过去。
在学习智慧的同时加强古文知识,学习古文阅读的要义。从看老子,到看懂老子。
《道德经阐微》
用《道德经》指导自己人生的收获和体会。全书雯子隽永,直抒胸臆,字里行间,是对大道的不懈又执着的追求。
传统锦盒包装,大气对开,内外精致如一。一函三册,匠心线装,整体整齐收纳,甄选上乘锦缎。
收藏精选,在品质中阅读经典,在精致中品味人生。
《人生大道:老子详解》
散文般的语言,结合现实事例,阐述《老子》章句真意。从老子其人、《老子》的成书、老子与道家、道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考证。
文意明了,事例得当,人生大道,给你人生智慧,解忧之法让你明白世理,冷峻看世,心平气和。
《老子禅解》
以对话的形式解读老子学说,将佛道结合。老子说,如来说,均为圣贤说。以释迦摩尼的见地,采用老子的说法,带来不一样的《道德经》。
学习老子思想,更要会应用。跳出道家思维看待《道德经》,也就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与大道。
《老子他说》
时隔二十多年,南怀瑾讲老子首次出版。
南怀瑾说:“老子是主张用阴,用柔。所谓用阴柔,即不用刚强,不是勉强而为。一件事物的成就,是顺势而来的。”
与大师共度老子学说,学习大师的智慧,跟随大师的脚步。
《傅佩荣译解老子》
傅佩荣教授根据自己研习中西哲学四十余年的心得,译解《老子》,特别注重书中传达的深刻哲理与智慧,以凸显哲学“爱好智慧”的本义。
在每一章原文之后,用白话译文取代一般读本的注释,文字上力求通顺畅达;在注解部分,参考了历代注家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专就关键概念加以解析,期待读者能深切体认中华传统文化之真、之善、之美。
学完道家思想再来看佛家
大师思维观天地
天地中见自己
② 求老子圣义阐微承诺100金
卷五 道海外集
老子圣义阐微
一
老子为周守藏室史,自羲黄以迄三代之文物典籍,无所不窥,历代盛衰治乱存亡之道,强弱成败得失之理,无所不彻。故得集我国上古文化之大成,下启亿万世之教化,而被尊为道家之开祖。其《道德经》一书,自宇宙人生以至家国天下,小大无遗,体用兼赅,博大高明,神化无方;不可纪极!实为诸子之枢机,百家之冠冕。自孔子而下,无有不受其影响者也。
综观其书,古朴简约,义玄旨远,最易解亦最难解。以其最易解,故尽人得而解之;以其最难解之故二千五百余年来,鲜有能圆通其玄旨真诠,而全得其圣义圣解者。以孔子之圣,犹盛赞其不可知也犹龙,庄子更极称之为古之博大真人,由此亦可想见一斑矣。世之解老者千数百家,大抵见小者则失其博大,见浅者则失其高明。或失之繁称博引而昧其本体,或失之饾饤琐碎而遗其大用;或失之于囫囵谬幽之说,或失之于巧辩淑诡之辞。各以己意解老子,自为其所欲立而为说;以偏概全,得一遗万。遂使注愈多而道愈晦,解愈众而理愈纷!能曲尽其妙,造端宏大,彻其神髓,契其玄同,而得证入其“先天地境界”者,百不得一。
老子道大,配天之极,同天之化,而与天地准。以其道大,故不肖不器;不可名,不可称,而无不合;无不合,故百家皆各得其一义而自为道。道家用之谓之道,儒家用之谓之儒,佛家用之谓之佛,禅宗用之谓之禅,法家用之谓之法,兵家用之谓之兵,纵横家用之谓之纵横,阴阳家用之谓之阴阳,而养生家用之可以长生久视,丹道家用之可以神化无方,帝王家用之则为无上君人南面之术。无过不化,无入不神;立俗施事,开物成务,拨乱反正,救亡图存,无所不宜。老子独标一道,唯道是守,唯道是行,以道成化,以道垂统!其五千言,无不一以贯之以道。所谓德者,道之德也。万物各异德,而道稽万德,总万理,稽万物,统万行,通万世。大哉老子!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如老子者也。
《道德经》五千言,无一言及易,而无不深合于易。故不精于易者,不足以言通老子。余尝谓:“孔子得易之体,老子得易之神。”体可状而神无形,可状者可知可言,而无形者不可名不可道也。尤以老子所宗者为“归藏易”,而“归藏易”圣脉之绝传久矣!故其造道恍惚,深不可识,玄不可测,只能以心会神契而自得之也。道隐于言外,义隐于象先;其于辞也,与世远矣!与物反矣!周行无息,神用无方,循环相生,复归于无极。
易与老庄,世称三玄;唯能得其心法,则平实简易至极,玄而不玄。正如老子自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然此易知易行之道,二千余年来,仍“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者,群相自误于“玄之又玄”也。得其解者,即用其片言只字,亦可终身受益无穷。余尝有云:“读孔孟书,可以圣化;读老庄书,可以神化。”天玄子谓:“用其糟糠,可以内圣,用其皮毛,可以外王。”此其庄子所谓:“尘垢秕糠,犹将陶铸尧舜”者欤?龙山子尝曰:“老子大于孔子远矣!”又曰:“有一字可终身用之而不穷,万世行之而不易者,其唯道乎!”盖道者,宇宙天地万物之母,及其所以生所以成之总原理也。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又曰:“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自古圣人,莫不尊道贵德者,即以是也。而老子小仁义者,非故小之也,道行而仁义自在其中矣,无所用煦煦为仁,孑孑为义也。天地不仁,而大仁生焉!天地不德,而大德存焉!
二
夫老子书,诚为千古明灯,刀世圣典。言其道也:以虚无为本,以自然为宗。先天地生,先天地存;周流六虚,弥纶八极。无在而无乎不在,无生而无物不生。夫“无,为天地始,有,为万物母。”故天地万物,其未始之始,皆生于无。本此“无中生有”之宇宙原理,因而体无以为道。因无以为用,观天之道,制天之行,觇时之化,察物之情,审有无之相生相胜,相根相成,循环往复,莫可纪极;因而知自然之不可违!
故明其道而制其机,扬其德而宏其化,虚其心而守其中,外其身而存其神。故能冒天下之务,通万世之变。裁成辅相,因物与化;与时推移,因世与合。穷极宇宙万物之源,包举自然无为之道,洋洋乎化育万物,动合无形。人皆知其道之所以道,而不知其不道之所以道也。
言其用也:则以无用为本,以因用为宗,以反用为奇。一是以顺物之自为而不易自然。无成势,无常形,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先人而常随人,不后时而常制时。复以正为体,以反为用;以有为利,以无为用。故能出于无有,而入于无间;运于无形,而化于无朕。因其来而与之俱来,因其往而与之俱往;因其合而分之,因其分而乘之;因其变而制之,因其机而取之。故能小用而小成,大用而大成,无用而亦无不成。以其取之而若无取,取而不知其为取也;用之而若无用,用而不知其为用也。夫有生于无,故用有莫若用无;有形生于无形,故用有形莫若用无形,尤莫若用“无形之无形”之用。是故能为因用之用者哲,能为反用之用者圣,能为无用之用,与用无形之无形之用者神。其因势乘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人皆知其用之神,而不知其神之所以神也。
言其内修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不以人易天,故法自然而无为;不以欲灭命,故守玄牝而不作。有无相生,阴阳相和,神气相胎,生死相根。往复循环,无始无终,是谓玄同。守柔弱而黜刚强,守清虚而去健羡。以反为正,故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知先守后。人皆尚智,己独自愚,人皆求福,己独曲全,以谦退卑下自恃,以寂寞恬澹自适,以虚极静笃,归根复命自养,以和光同尘,自应无名自务。芒乎芴乎,以天地为炉,以造化为鼎。如飞龙在天,神不可测;如潜龙在渊,相不可见。玄乎玄乎,不圣而自圣,不生而自生,不化而自化,不神而自神。故能澹然独与神明居。非以其无求于天下而自尊,无争于天下而自贵耶!
言其应世也;则以超世独立,而常应于无应。应而常静,静而常应。应世而能外世,用世而能超世,住世而能无所住,无住而住,得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卷舒自如。故能用而不滞,入而能出;不死于人世,亦不死于出世,入出一如。超世间而独往独来,超天地而逍遥自在。夫利生于害,害生于利;凡事相生相克,相反相成;故天地不仁,而大仁生焉!天地无私,而大私存焉!“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及吾无我,则大我生矣。人处世间,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故贵乘变而变之,顺时而转之;转物而不为物转,转世而不为世转,故无入而不自得也。以德报怨,以善与人,普利万物而不争,处天下之所恶而不辞,故能胜物而不伤,自敝而常新。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常善救世而无施不当,常善救天下而无措不宜。以其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制之于未变,而消之于未形也。
言其君人南面之术也:则以天道为本,以无为为宗。法天之无生而万物生焉,法地之无恩而大恩出焉!因而用之以临莅天下。其无为而无不为者,因人之自为也。无治而无不治者,因人之自治也。无心而善谋,谋之于未始也。不战而善胜,胜之于无形也。行不言之教而善化,因其自化也。立无生之地而长生,因其自生也。明其心、率其性、顺其情、导其欲,因其政而制之。故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拨乱反正,转亡为存!至其歙辟阖张之权,与夺兴废之机,深矣远矣!无用不奇,无奇不反,无反不正,无正不合!虽曰玄德,然实乃其下焉者矣,不得已而用之。率天而行之,则圣人无常心,以天下人之心为心;故生而不有,利而不害,为而不争,长而不宰,善积而不藏,功成而不居。以其无争,故天下莫与之争,以其无私,故天下莫不交归之耶!是故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德配天地而不为义,光并日月而不为明,智周万世而不为圣。夫莫之运而常自行,莫之命而常自然。故曰圣人不为,因人自为!圣人不朽,时变是守!故其为术也,能历万世而常新,其为道也,能超天地而独存!
三
后世儒者,多黜老子,以程朱之贤,犹不能免,其不逮程朱者,又何责焉?夫世之病老子者,皆不知老子者也。故老子自谓“知我者希,则我贵”。又谓“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以二千余年来,老子未能得一真知己,不亦宜乎?且注书实难于著书,著一部千古不朽名著易,注一部千古不朽名著难。故庄子慨乎言之曰:“万世之后,而遇一大圣,得其解者,犹旦暮遇之也。”夫读古人书,明不明之谓智,彻不彻之谓悟,解不解之谓圣,通不通之谓神。大凡能见古人之所能见,解古人之所能解者,不足为贵;须能见古人之所不及见,解古人之所不及解,悟古人之所不及悟,通古人之所不及通者,方得可称为古人知己。解老子则尤贵能与老子合一,且须不求通而自通,不求合而自合,不求一而自一,不知我之注老子也?抑老子之注我也?方为无上上乘。
夫注书之要,不难于别出新裁,而难于创见高明;纂辑之要,不难于采摭淹博,而难于拣择精审,解阐之要,不难于说理莹彻,而难于融通条贯。于解注老子书,则尤然!以老子之道,玄之又玄,放之则弥纶六合,穷之则冥入虚无。不可知,不可见,不可闻,亦不可道!悟而明之,则圆融无碍;通而用之,则肆应咸宜。究极言之,老子系立于宇宙之外观宇宙,处于天地之先观天地,居于历史之上观历史。故其为道,非大圣不可究诘而通其用也。无超乎象外,浑然无物之心悟,无透出乾坤,不落个中之神契,即能知解圆明,著作等身,亦只是个文字汉而已!历来子学名家,大抵于修道功夫多所未逮,此所以能解老子者多,而能通老子者少也。至若能证入圣功神化之极境,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无死生终始者为友,则更寥若晨星矣。
③ 道德经反映了老子什么思想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
老子道德经永恒意义。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编辑本段
④ 道家除了道德经,还有什么经典的著作 啊
《管子》 《老子》 《列子》 《清戒》
《庄子》 《百字碑》 《翠虚篇》 《翠虚吟》
《大道论》 《道窍谈》 《地理说》 《福寿论》
《关尹子》 《管窥编》 《淮南子》 《还源篇》
《黄庭经》 《慧命经》 《金丹歌》 《楞严经》
《七破论》 《敲爻歌》 《日用经》 《入药镜》
《十二叹》 《十二笑》 《说戒喻》 《胎息经》
《太玄经》 《天口篇》 《通关文》 《悟道录》
《悟真篇》 《西升经》 《下苦歌》 《泄天机》
《修道辩》 《玄肤论》 《玄要篇》 《玄珠录》
《训世文》 《阴骘文》 《玉皇经》 《指玄篇》
《坐忘论》 《韬光歌》 《百回详注》 《百字碑注》
《碧苑坛经》 《常清静经》 《唱道真言》 《初真十戒》
《大成捷要》 《大丹直指》 《大道真传》 《道门语要》
《恨六贼歌》 《黄帝四经》 《既济真经》 《金丹妙诀》
《金丹问答》 《金丹要诀》 《金丹真传》 《金华宗旨》
《金仙证论》 《敬日月文》 《孔易阐真》 《炼阴精歌》
《灵宝毕法》 《吕祖心经》 《七言律诗》 《青华秘文》
《三车秘旨》 《神室八法》 《水石闲谈》 《谭子化书》
《天仙心传》 《通玄真经》 《铜符铁卷》 《五篇灵文》
《五言律诗》 《悟真直指》 《西游原旨》 《西游箴言》
《象言破疑》 《修真辩难》 《修真后辨》 《修真后辩》
《修真九要》 《玄机直讲》 《玄科戒律》 《玄谭全集》
《延生心经》 《玉井奥诀》 《云笈七签》 《蛰龙睡功》
《正易心法》 《周易阐真》 《?i冠子》 《赤文洞古经》
《道德经真义》 《得道了身经》 《洞天福地记》 《还丹复命篇》
《还源篇阐微》 《黄帝阴符经》 《金丹就正篇》 《金丹四百字》
要找的话还有。。
⑤ 道德经圣解的目录
原序
再序
前言
提要
点晴
卷上老子圣义阐微
自序
老子新传
老子圣义阐微
道德经指玄——三宗与九观法要
老学与易学
老孔二圣法易之异同
黄老学与老学
老学与禅宗
卷中道德经圣解
第一章
总阐大道纲宗第一
分阐有无第二
通其分为一第三
参证章旨第四
第二章
总破名相对待第一
继阐大道功用第二
参证章旨第三
第三章
总阐无为之治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章
总阐虚用之功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章
总阐守中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章
总阐谷神玄牝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章
总阐法天地大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八章
总阐利天下而不争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九章
总阐持盈守退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章
总阐玄德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一章
总阐用无与无用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二章
总阐杜外养中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三章
总阐无我无身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四章
总阐道体虚无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五章
总阐大道修为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六章
总阐归根复命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七章
总阐治道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八章
总阐大道破迷玄微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参证章旨第三
第十九章
总阐大道解惑玄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章
总阐大道修持玄旨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一章
总阐大道生生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二章
总阐抱一全归旨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三章
总阐玄同道德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四章
总阐修道四戒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五章
总阐大道纲宗与法天地自然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六章
总阐主静立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七章
总阐修道五善法门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八章
总阐“四三圣教”玄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九章
总阐三无三去玄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章
总阐非兵非战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一章
总阐兵为不祥之器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二章
总阐抱道守朴知止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三章
总阐修道心印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四章
总阐圣人修为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五章
总阐执大象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六章
总阐天道玄机妙用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七章
总阐无为无欲清静自定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八章
总阐大德圣义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九章
总阐天地神用秘旨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章
总阐反动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一章
总阐行道修道秘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二章
总阐唯道宇宙观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三章
总阐无为无言之教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四章
总阐知足知止之教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五章
总阐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总阐守道自足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七章
总阐天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八章
总阐道化天下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九章
总阐圣人无心之教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章
总阐超生死大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一章
总阐道德玄旨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二章
总阐修道秘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三章
总阐行道玄微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四章
总阐建立道化天下心法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五章
总阐修真养性秘意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六章
总阐玄同宗圣义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七章
总阐君学三纲领四条目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八章
总阐返朴还醇圣修四句教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九章
总阐天道生生无息秘意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章
总阐神圣交归心法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一章
总阐天道下流玄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二章
总阐道为万物之主宰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三章
总阐圣人特立独行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四章
总阐圣人辅万物自然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五章
总阐归真返璞以至大顺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六章
总阐圣人王天下之道法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七章
总阐我有三宝之秘意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八章
总阐配天之极玄旨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九章
总阐用兵大道微传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章
总阐圣人深藏玄处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一章
总阐圣人无知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补参章旨第三
第七十二章
总阐圣人修道全性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三章
总阐天道四法则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四章
总阐民不畏死刑杀非治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五章
总阐无生为生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六章
总阐道贵柔弱而戒刚强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七章
总阐天道损益均衡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八章
总阐正言若反之天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九章
总阐天道常与善人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八十章
总阐圣人理想治道之微传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八十一章
总阐天道与圣道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卷下老子圣义阐微
附参文
东方哲学与老子哲学
老子评述举隅
老子评述纠谬
历代老子评述杂记
卷后小启
萧天石先生学术年表
……
⑥ 道德经圣解的作者简介
萧天石(1908-1986)号文山遯叟,湖南邵阳人氏。幼治儒业,穷研经史;长究武学,深擅韬钤;终参道佛,潜心玄妙。曾于南京、长沙、成都等地创办出版社、书店及报刊杂志,后移居台湾。著辑有《今古楼全书》、《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大学中庸贯义》、《世界名将治兵语录》、《道家养生学概要》、《老子圣义阐微》、《道德经圣解》、《雍正御选语录》、《心灯录》、《道海玄微》、《禅宗心法》、《道藏精华》等,主编《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百册,全书所收儒家108种、道家58种、阴阳家9种、法家6种、兵家14种、纵横家14种、墨家5种、名家7种、农家1种、杂家19种,总类之部共收101种,此100册书全部捐献全世界500大图书馆收藏。
⑦ 什么是道修道到底修什么修真又是什么
修真之名,古已有之,俗曰修道。它囊括了动以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位证真仙的全部修持过程。何谓真?真乃真人之业位,真乃真仙,不是自封标榜,实乃空间上界所封也。真人乃修道人的最高境界,修持者均应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终生勤奋,刻苦修持,德功并进,以求达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故曰修真。
今之气功,只在修真过程的初级范畴之中。气功一词,早见于晋朝许逊所著之《宗教净明录》里记载的《气功阐微》篇。因其词义狭窄,并未被广泛采用。清代出版的《元和篇》中也有《气功补辑》一章。气功二字,在近一二百年之中,采用最多的是武术界。解放后、自五十年代刘贵珍先生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面世后,气功二字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其概念迄今仍不完善,虽各家学说均对之加以阐述丰富,但仍觉其含义狭窄,无法包容修真的庞大体系。
气在我们祖先的眼中,是一个哲学概念。气是宇宙间、时空中,万物生化的根本,是一种基本物质。《黄帝内经�6�1素问》篇云:“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蓄育,气终而象变。”万物的化生、生长、繁殖、消亡,都是气贯穿始终,气乃万物的基础和根本。“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中医学中的气化论将气的概念分得更为详细,例如,先天气、后天气、营气、卫气、宗气、经络气、脏腑气、元气、混元气、真气等。修真之士,修持中所运用的这一基本物质实乃先天中的升华物质——元炁。古人为了区别一般之气与修待之炁的区别,特以“气”“炁”相分别,以区别其二者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真气中既有先天之炁,亦有后天水谷、天地之气的精华。简单地以气代之,实难概括也。
气这一物质,在不同修持阶段,其质量存在巨大的差异,只是肉眼难以观察而已。在“气”达一层次,其密度低质量不高;在“炁”的层次,其密度、浓度、质量大大提高,表现出光的性质,稍加注意肉眼亦可能观察到。在更高的层次,其光的性质就越明显,呈五色态;更高者而返八十一阳天,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
人仙不出小乘法,地仙不出中乘法,神仙不出大乘法。是此三乘之数,其实一也。用法求道,道固不难,以道求仙,仙亦甚易。法不合道,以多闻强识面炫,自生小法旁门,不免于疾病、死亡,还犹伪称尸解,迷惑世人,互相吹捧,致使不闻大道。以旁门小法,易为见功,而俗流多得,互相传授,至死不悟,遂成风俗,而败坏大道。虽有信心苦志之人,行持已久,终不见堂奥、节序而入于泉下。呜呼!
道本无问,问本无应,及乎真元一判,太极已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体用不出于阴阳,造化皆因交媾。上、中、下列为三才,天、地、人共得一道。道生二气,气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人也。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坚固,而共得长久。
⑧ 气功的由来
太悠久了,其实很多古籍都有记载——
史书《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
《吕氏春秋•古乐篇》就有用有“宣导”作用的“舞”来治疗“筋骨瑟缩不达”之疾的记载。
《黄帝内经》也有用导引、按跷来治疗骨关节病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
《史记·扁鹊列传》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馋石、桥引、案抚、毒熨,一拔见病之应。”桥引、案抚即为气功疗法。
东汉·魏伯阳等人依据《周易》原理,结合黄帝、老子的学说,以及炼丹的经验,著成“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以及北宋·张伯瑞著的《悟真篇》均用卦象来说明内炼过程。后世内丹养炼的书,在理论上很少有离开易象来描述的。
老子
道家经典著作。分为八十一章。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为周·李耳著。书中提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主张清静无为、贵柔、守雌、返朴归真、顺其自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养生的道理解释治国,以治国的道理指导养生,融 汇了古代气功学说的精华,被后人尊为气功经典。北宋·张伯瑞在《悟真篇》中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 《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载形魄抱一,能无离乎”等。这些论述已成为气功实践的指导思想。尽管后世功法千变万化,但基本要点乃与《老子》相同。
庄子
道家经典著作。为周·庄周撰。又称《南华真经》,全书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阐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如“踵息”、“心斋”、“坐忘”、“缘督以为经”、“吹喣呼吸,吐故纳新”等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列子
道家经典著作。为周·列御寇撰。又称《冲虚至德真经》,全书八篇。以“至虚”、“终天”的思想家为本,其宗旨与《老子》、《庄子》相同。书中很多阐述与气功养生有关,为后世气功重视。
管子
为周·管仲撰。实系稷下学派论著的大汇编,全书七十六篇,内容庞杂,其中《心术》、《内业》等篇与气功有关。书中的精气学说,对气功养生有一定影响。
黄帝内经
中医经典著作。为黄帝撰。全书分《灵枢》与《素问》两大部分,各八十一篇。以问答形式阐述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其学术思想,基本上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于生命运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疾病的成因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其摄生学说与气功养生的关系更为密切。《素问》中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以及《灵枢》中的《本神》等篇,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任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为中国医学和气功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阴符经
道教经典著作。传为黄帝撰。全称为《黄帝阴符经》一篇。该书自唐代李筌公开传播以来,就受到道教学者的重视,各以心得注解,今存四十余种注本。书中某些论述对气功养生有指导意义。
行气玉佩铭
气功养生名篇。为战国传世实物上的铭文,共四十四字。全文描述了炼气功时,内气运行的全过程,相当系统完整。
汉
养生方
气功养生著作。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全书分四篇,即《十问》、《合阴阳方》、《杂禁方》《天下至道谈》。内容以养生、服食、吐纳、房中为主,而尤以“房中”为详细,是研究气功养生的可贵资料。
气功服气辟谷名篇。马王堆西汉古幕出土。全篇四百字。专门研究解绍服气辟谷,方法具体,并任为加服药饵,有相辅相成作用。
⑨ 求对《道德经》的理解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释者逾七百余种,然释意离题万里者自不必说,想找到能用现代人思维来诠释,而抛却“道”、“规律”、“奥妙”之类语言者,却是难事。
本人对《道德经》并无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论的指导下,十余年实修有一定的心得。由于自己学医出身,为探索佛、道原理,在医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中涉猎多年(著有《心理与衰老——生命的三位一体结构及其调控机制》一书,04年5月北京中医出版社出版),自信对佛学“佛性”、道家“道”、“无”、“内丹”的内在含义,以及“道”与“德”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做到明了无误,也因此一直想翻译《道德经》以及用现代科学解释佛理,但一来时间关系,二来对世人会否相信信心不足,故而一直拖着。
这次召开国际道家学术大会,善音大姐让我写一写《道德经》方面的文章,虽然自己对《道德经》涉猎不深,写的文章也不象论文,但佛日:“唯法施功德无量”,自己也应该为《道德经》的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并衷心地希望《道德经》能给现代人带来福慧,同时也为大会推一点波,助一丝澜。
一、《道德经》总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于这一段,历代的人们都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事实上,《道德经》论述的只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现代人把佛学和道家思想当成神秘文化,是由于他们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别,并且需要修道者具备特殊的“德”。历代人们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终明了“道”为何物的人极少。《道德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极大部分却是论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难于理解它,不实修只从文字上理解道为宇宙之道者更难于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与“德”合二为一,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实已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无遗。
故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持到练虚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只是从字意上理解为某种规律的东西,但具体这个规律是什么,谁都说不上来,所以千百年来,《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是经中说些什么人们却越来越争执不下。
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几人能解也,竟被人认为甘守柔弱、与世无争、甘居人下,是空谈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现代唯我的人们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却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东西。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修道体验过,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东西。
二、《道德经》的道经部分
除总论部分外,《道德经》中论道的还包括:第四章中关键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尘”;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载营魄抱一,有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十四章是对修道者色、声、触、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等等。
三、有关《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想对《道德经》的内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所以也没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释,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见解,很多地方在当今社会里可能也应修改,但无论如何,一定要通过实修,才能体会到修德与修道的内在联系,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写这些吧。
《道德经》有很多人想从他里面学习到什么修真的方法什么的,其实不全真但也不全假。《道德经》其实是一本修心的一个材料,让你保持心态的平和,看事的方法等。
⑩ 有没有学术上的《道德经》注解,名家的,深层次、详细的解读。
给你推荐几个经典注解:1、台湾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2、任继愈《老子绎读》回;3、高答亨《老子注译》。这几位都是大师级别,学老子者不可不读。如果是初学者入门,首选南怀瑾《老子他说》。至于你说的市面上那些原文+译文+小故事之类的老子书,是沿用了成功学的套路,七拼八凑而成,没有解读者自己的原创性见解。这种书,可以说,百分百都是垃圾,纯粹骗钱的书,读了完全是浪费时间。读这种书,还不如直接去读老子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