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和公民

法治和公民

发布时间: 2022-04-19 02:36:42

1. 政治题:公民与法的关系

宪法是全体公民根本的活动准则。因此,我们每个公民要经常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规范,自觉遵守宪法。宪法与公民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宪法就在我们身边,时刻衡量着每个人的行为是否合法。

一般而言,宪法是通过三种方式规范公民行为的:

1、宪法提倡或肯定公民的某些行为;

2、宪法禁止或否定公民的某些行为;

3、宪法要求公民必须做出某些行为。

公民基本权利

1、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和自由。具体包括两大方面: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3、人身自由权

广义的人身自由权包括公民的人身、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侵犯,以及与人身自由密切联系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2. 公民在法治建设中的责任

要真正建立起法治社会,公民的参与对社会法律信仰的建立和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法治是依据法律的治理,其包含着人民主权的价值理念。一个社会法治水平的高低有赖于广大公民对法的信仰和介入其中的程度。因此,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公民无疑是一个起决定作用的重要主体。

⒈公民参与法治建设是公民的宪法权利。

我国《宪法》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法治建设作为一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广大人民群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管理某些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法制建设事业。对公民而言,参与法治建设更多的蕴涵着一种责任和担当。

⒉公民参与可以促进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

良好的公民法治意识是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法律的真正活力不在于被知晓,而在于被使用。可以说,法治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人人在法制原则下去思考和行为的社会秩序状态。公民参与的态度发挥着公民法治意识内源性基础的作用。

⒊公民参与可以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

如果没有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的培养,很容易导致公民产生消极的法律意识。相当多的违法行为,比如违反交通规则、违反市场秩序等之所以屡见不鲜,并不是行为人不懂法,不知道这些行为的违法性,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端正自己的法治意识,没有真正地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任、信服乃至敬畏,并自觉将其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律情感。公民参与有利于法律制度得到公民的认知、认同和信仰,从而在内心真正树立起法的权威,只有让公民充分参与立法,法律才能切实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

⒋公民参与可以推动国家法律的建立与完善。

从世界范围来看,公民参与国家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已是相当普遍的国家立法方式。近几年,我国在保证公民参与国家立法活动上也做出了切实的努力,我国《立法法》第5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立法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建议或法律法规草案稿、立法调研、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论证会、列席和旁听以及立法听证等8种形式。

当前,受封建等级思想影响,我国公民仍缺乏独立的主体意识。并未完全摆脱对国家和政府的依附意识,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公共活动中具有独立、平等、自由的主体地位。公民缺乏独立的主体意识,一方面表现为对公权力的盲目崇拜,把自身的利益和诉求寄托在国家机关和“清官”身上,而不是依法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投诉;另一方面,缺乏应有的参与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对法律制定中应有的权益不敢或不愿去主动争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人治型和专制型政治文化的顽固不化。

法治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环节,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公民参与法治建设已是必然的选择,关键就是把公民有有序参与纳入到良性互动的轨道中。公民参与应该成为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公民宪法权利的体现,更是一个社会走向法治的必然途径。建设社会法治国家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创造条件,从培养文化意识、塑造法律信仰、构建体制机制入手,切实保障公民参与法治建设的机会和权利,只有这样,法治国家的愿景才能早一天实现。

3. 谈谈法治意识是公民高素质的重要表现

法治意识是人们关于法治的知识、观点和心理的总称。

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程度决定着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反过来也影响法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法治意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们对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上。

法治意识的强弱不只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更体现在处理矛盾和解决纠纷的实际行动中。在多年法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断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

(3)法治和公民扩展阅读:

如今,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看待问题、解决矛盾,将问题矛盾放在法律框架下处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法治意识逐渐植根于人们的头脑深处,当遇到诸如合同纠纷、消费欺诈等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和习惯。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尊崇和捍卫法治与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更加一致,守法护法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4. 如何培养公民正确的法治意识

1、通过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理念,培养秩序与自由相统一的法治观念,引导他们确立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规则意识,践行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行为准则。

2、加快普及国民素质教育 。通过大面积普及国民素质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使社会成员都具有较强地获取知识技能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地获取和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3、提高普法工作水平 。普法工作应以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推进公民现代法律意识为目标,以灌输给公民现代法的基本观念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于对公民权利意识、诉讼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4、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就是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水平,使所制定的法律更具有严密性、具体性、可操作性,能更加有效地规范和制约现代社会生活的运转。

5、建设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我们今天社会所呈现的法律意识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知识宣传普及的结果,而不是从社会现实和文化深层生长出来的,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宣传的社会效应和效果,这也是法律意识提高的一种必要手段。

(4)法治和公民扩展阅读:

增强公民的法治理念、培养公民的良好法治思维习惯,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公民的法律素养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但是如今,有些公民,包括个别党员干部,遇事第一时间、第一思维,不是依法、求法、找法、靠法,而是求人、找人、靠关系、走后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最后被逼无奈才走法律程序,把打官司告状当丑事。

在他们心里,人大于法,权大于法,甚至有人拿法律当儿戏,这都是缺少法治理念、法治思维习惯的表现。

《决定》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为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公民的法治思维习惯是提高公民法律素养的关键、前提。

多年来,我们在立法的修改、完善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这只是第一步,如果第二步跟不上或者脱节,法律再完善,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在普法上下功夫、做文章。

普法,就是让公民了解法律,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利用各种途径,多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如利用媒体开展法制讲堂、课堂、会议、学习培训等,让普法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氛围、环境。

学法,就是让公民掌握法律,学习法律常识、知识,学习法治思维,增强法治理念,遵法、守法。目前,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让法进课堂,开办法治课,从小就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打上法律烙印,养成法治思维习惯。

作为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做学习法律的模范,带头、带领、带动全民族学法热潮,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形成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社会风气。

用法,就是让公民驾驭法律。法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不成社会。法律是保护公民自身与他人的双刃剑,普法、学法的最终目的是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

有法、守法,天下太平,无法、违法,天下大乱。教育引导公民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提高自己的用法水平,这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也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培养公民良好的法治思维习惯

5. 依法治国与公民有关系的理由是什么

1有利于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
2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3有利于推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
4使司法更加公开化。
5避免了冤案发生

6. 作为公民,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你能做些什么

写作思路:从学法,守法,护法三个方面入手,阐述法律的重要性。

第一要认真学法。我国的法律有很多种,各种法律的条文更是不计其数,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学法倒不是一定要把每个法律学得很清楚,或者把所有法律条文理解得多么全面和深透,而是通过学法能知法懂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法能够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铭刻在心中,从而对法治发自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仰。

第二要自觉守法。其实每个人距离法治都很近,从守法这个层面来说,每个公民都是推进法治的主角。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公民都应事事处处担负起自觉守法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文明出行、遵守交通规则、诚信经营不欺诈、不制假售假、不偷税漏税、按法律法规办事等等,都应自觉做到。

在自觉守法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更应做自觉守法的带头人,不贪腐受贿、不以权谋私,把手中的公权力关进法律制度的笼子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也应自觉守法,不贪赃枉法,公正司法。只有全社会成员都成为自觉守法的主体,那么法治建设就会一路高歌前行。

第三要敢于护法。每个公民不仅要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还应当好法治的坚定捍卫者。在认真学法、自觉守法的同时,应树立法治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敢于同违反法律法规的人和事作斗争,捍卫法律尊严,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贡献力量。

7. 作为法治社会的公民,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法律素养

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合格公民,应该培养: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等法律素养。
具体情况如下
1、学法懂法,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树立法治观念;
2、学会用法,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3、学会用法,正确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自觉护法,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8. 公民的法制意识还是法治意识

法律分析:应当使用法治意识

法制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指的是静态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指的是运用法律来治理

法治同法制是有区别的。法制是指一国一地区法律及其相关制度的简称。法律制度或“法律体系”,应当包括现行法律、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等三方面的内容,中心是现行法律。而法治的核心是依法办事。法制强调的是法律和相关制度的体系,是静态意义上的,内容比较狭窄。而法治是治国的原则和方式,是动态意义上的,内容比较广泛。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五条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9. 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公民应具备怎样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作为公复民应具备怎样的法制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1、学法懂法,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树立法治观念。

2、学会用法,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3、学会用法,正确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自觉护法,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10. 法制社会对公民有何要求

体现出法治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1.所谓“有法可依”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国家社会
的各个方面和领域都要纳入法律的轨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

2.所谓“有法必依”是对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党派、武装部队,以及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要严格遵守法律,都要严格依法办事。

3.“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严肃执法,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尽职尽责地坚决打击和制裁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

热点内容
法院ems骗 发布:2025-01-16 17:45:38 浏览:291
2018年道德与法治全集 发布:2025-01-16 16:55:08 浏览:455
幼儿园孩子事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6 16:27:53 浏览:590
公司法律制度归纳 发布:2025-01-16 16:22:06 浏览:767
法院文书质检 发布:2025-01-16 16:15:58 浏览:563
婚姻法同姓 发布:2025-01-16 16:00:55 浏览:955
结婚离婚适用于合同法 发布:2025-01-16 15:58:42 浏览:694
废止婚姻法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1-16 15:58:39 浏览:203
新婚姻法的原文 发布:2025-01-16 15:58:34 浏览:412
银行告知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6 15:38:42 浏览: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