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下
1. 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你认为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得到了那些提升
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得到了那些提升的些许方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法治观念,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对于目前正在建设的法治中国具有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要意义,需要培养一批拥有较高法治素养的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本文以广州市部分高校为对象,调查了广东地区内一本、二本、专科院校学生,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因素,最后从健全法治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建设、优化社会法治环境等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对策。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意义
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不仅是个人道德思想更高层次的体现,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法治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的利器,以法治为力量构建更加和谐公正的美丽中国。
第一,我们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了全方位的部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
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教育不应只包含道德教育,还应该与法治思想结合,尤其是近些年法律问题逐渐突出,大学生更应该加深对法治方面的学习和掌握。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在高校教育下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因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不单单是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专业的学科知识,过硬的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当下更重要的是法治素养。通过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争取做到依法治校,培育及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保证法治校园的建立,保证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与法治教育环境高度一致,形成大学生参与学校依法管理的良好氛围,保障高校教育的依法顺利实施。
第三,在校大学生是社会力量的主要传递者和更替者,他们的法治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未来公民的法治素养。通过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通过他们对社会作出贡献与改造社会,实现法治意识的有力有效传播,真正实现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理应成为知法、守法的表率。从目前来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和对法律的敬畏。2015年北大天之骄子弑母案再次让人匪夷所思、瞠目结舌;2017年4月,泉州女大学生因校园不良网贷,被疯狂追债后想到轻生;打架斗殴、偷盗财务等事件也常有发生。这些悲剧的发生不禁让我们思考大学生法治素养不足、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等深层次的原因。
大学生法律权威意识淡薄与对法律信任度低。法律权威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权威。据调查发现,仅42.42%的大学生了解到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要负刑事责任。仅大约70%的大学生了解到年满16周岁的公民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3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有一点了解或不了解。可看出大学生法律权威意识淡薄。
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是指大学生对法律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公平正义的理想和秩序需要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产物[2]。据调查发现,有76.36%的大学生对于现在的法治状况表示一般满意,认为法治还不够完善,没能充分保护底层劳动人民。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具体了解十分有限,对常有的法律词语较难理解,而且部分大学生不信任法律能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对法律的信任度较低,整体法治素养偏低。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掌握不到位。法律知识是普法的基础之一,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所享受的资源是优先的。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才能出真知。据调查发现,在选择目前法律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时,25.45%的同学认为缺乏法律知识,63.03%的同学认为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53.33%的同学认为不能很好地理解专业的法律条例,18.18%的同学认为法律知识太过枯燥。
参考:网页链接
2. 全面依法治国主要体现为
主要体现为五个“发展”。
第一个“发展”,是从“依法办事”向“全面依法治国”发展。1978年,中央倡导“依法办事”,可谓“依法治国”的雏形。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着“依法治国”的正式确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标志着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渐趋成熟。党的十九大之后,有学者提出中央有“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这9个字结合在一起的新提法,我们认为,标准提法仍然应该是“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与“全面依法治国”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全面依法治国”在党的十九大后有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更为紧迫的时代要求。
第二个“发展”,是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发展。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质的飞跃。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统领了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律监督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不仅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个环节,也涵盖了从党外到党内、从启动到监督、从本体到配套的全方位。今后的重点,是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使五个子体系统一协调,形成制度的强大合力。
第三个“发展”,是从“法治国家”向“法治中国”发展。2035年建成法治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响亮名片与奋斗目标,这是国家英明决策的结果,也是全世界潮流所趋、全中国民心所向。法治中国包括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包括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包括法律制度的硬实力、法律文化的软实力,更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理念。法治中国的内涵比法治国家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具有时代精神。
第四个“发展”,是从“单一法治”向“全面法治”发展。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绝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工具或手段,而是一种信仰、一种制度,一种全面的生活与生存状态。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既传承了中华法系优秀传统中的德化自修、和谐为贵,又尊重了现代法治文明精髓中的厘定是非、规范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指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统领下,辅之以依法自主的“自治”为基础以及德润人心的“德治”为支撑,是所有合法的显性制度与隐性制度的有机统一。
第五个“发展”,是从“学习借鉴”向“中国特色”发展。中华文明包括中华法系文明,绵延五千年,一直致力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一直有高度的历史自信与使命担当,一直善于学习消化外来文化但从不盲从外来文化,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我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批判吸收外来法治文明,既有借鉴又有创新。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下,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技术推进法治。这种全面依法治国治理模式,体现了高远的国际视野和全新的技术优势,就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中国对世界的独特创新与贡献。
3.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全面依法治国下扩展阅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下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既是我国法治的特色,也是我国法治的特有优势。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就会落空,全面依法治国也难以实现;不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就会失去政治和社会基础;不推进依法治国,党就难以对国家实现有效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就会失去基本保障。
2、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规范公权力与促使公权力机关积极有效履职有机统一
我国法治强调公权力执掌者必须合法、积极、有效履职尽责,确保人民所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福祉,不得消极无为。同时,又强化制约和监督,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做到控权和促进积极履职双管齐下,防止权力滥用与预防庸政、懒政、怠政同时发力,从而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落到实处。
3、坚持平等、自由、秩序等法治基本价值有机统一
我国法治强调自由与平等、秩序的有机统一。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和遵守宪法法律,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党和政府不断创造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充分保障宪法法律所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各种权利和自由的实现。
4、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有机统一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从而实现执政党依法执政、公权力机关依法行权、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办事三者的有机统一。
(4)全面依法治国下扩展阅读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路径。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涵和基本载体,已经成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必须依靠法治,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由成熟而定型,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不断完善发展。
5. 全面依法治国包括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包括: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zhuan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s施。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6.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2017年10月18日,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2018年3月,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建国以后,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度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势头急转直下,最终酿成十年“文革”的历史性悲剧。“文革”的教训极为惨痛和深刻。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国记者如何避免类似“文革”那样的错误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发展需要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牢固树立法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民主化与法治化。
问题挑战
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7. 全面依法治国怎么做
01 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0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0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04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05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06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07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08 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09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0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8.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包括哪些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包括: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回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答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8)全面依法治国下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9. 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个坚持”是什么
1、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4、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必须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努力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
5、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6、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7、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要紧紧抓住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
要推进严格执法,理顺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8、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
9、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10、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10.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分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的丰富内涵。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第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保证人民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
第二,以公平正义为崇高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人民的期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以上内容参考:新华网-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