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注意
① 用英文概括远大前程里的道德主义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又译《孤星血泪》,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教育小说。故事背景为1812年耶诞节前夕至1840年冬天,主角孤儿皮普(Pip)以自传式手法,叙述从7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此小说贯切了狄更斯文以载道的风格,透过剧中孤儿的跌宕起落,表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看法故事概况第一部
父母双亡的小朋友皮普(菲力普),从小由一个母老虎姐姐抚养,他和憨厚的铁匠姐夫乔经常受到老婆的殴打,有一天,皮普在父母的坟墓前遇到一个逃犯,那逃犯吓唬他威胁他,让皮普为他弄来食物和矬子(用来弄开枷锁),恐惧的皮普照做了,但不久,逃犯就在和另一个逃犯搏斗的过程中被警察逮捕了。
不久,富有的老处女郝维辛小姐派人为她寻觅一个男孩,以伴老服务的名义,来实施她恶毒的爱情游戏的计划,皮普被选中了,每天忍受喜怒无常的骄傲的埃·斯黛拉的羞辱和老处女郝维辛小姐的嘲笑。为了维护被老处女和小处女伤害的自尊心,皮普暗地里决心学习识文断字,并希望有好的前途,并且希望最后能娶骄傲的埃·斯黛拉,他不但找了个叫毕蒂的女人,还找了村里的老修女。
但他知道这样下去是无法超越埃·斯黛拉的,于是只好认命作了铁匠,然而突然有一天,郝维辛小姐的御用律师前来,说有个神秘人要把财产全部留给皮普,并带他去伦敦接受礼仪交际的教育,皮普很高兴自己终于能有好的前途了。
第二部
单纯无知的皮普慢慢习惯了伦敦的生活,和小时候打架的赫伯斯成了朋友和室友,从律师那里拿钱挥霍,结识了律师手下的一个官员,在一个郝维辛小姐的亲戚家接受教育,并加入了一个愚蠢的俱乐部,并且坚持每星期去看望他喜爱的埃·斯黛拉,并沉湎于她的美色和谎言,并妒嫉一个和埃·斯黛拉来往密切的猥琐龌龊的富有的乡绅士,从而开始了他的交际活动。
期间他还听说了一件故事:20多年前,老处女在结婚典礼上,被弟弟亚瑟和未婚夫康生合谋骗了一大笔钱,然后整天萎靡不振,停留在过去的回忆里。
皮普质疑地问为什么那未婚夫不直接和老处女结婚而得到一切财产,却愚蠢地选择和弟弟合作只得到一半财产,赫伯斯解释说那可能是因为那未婚夫已经结婚了,而弟弟亚瑟和康生的老婆联盟,两人一起要挟他,而康生知道自己没有雇佣打手,来不及杀人灭口,如果康生选择和老处女结婚,他们就把这事捅出去,康生就会失去老处女的信任和财产,一无所有。所以康生只好屈服。
不久那位神秘的监护人现身了,他就是当年那个被帮助的逃犯,他讲了故事的另一个角度:他是康生和亚瑟计谋得逞后收下的另一个同谋,在康生的指示下,他和康生的妻子合谋杀害了亚瑟谋夺了他的财产,并用这笔钱作为资金进行一些非法的贸易活动,不久,他们被逮捕了,康生把所有的罪推给逃犯,两人一起进入监狱。
而逃犯的妻子刚生下了他们的女儿埃·斯黛拉,逃犯的妻子因为一起杀人罪被起诉,郝维辛小姐的律师帮助她摆脱了牢狱之灾,并把她的女儿埃·斯黛拉献给郝维辛小姐,然后用杀人罪和女儿的前途作威胁,因为杀人犯的女儿理应也被关进监狱,结果律师成功地让那逃犯的妻子老老实实地为他做了20几年的奴隶。
第三部
为了摆脱老处女的控制获得自由解放,埃·斯黛拉决定和那个乡绅结婚,老处女懊悔不已,在火中自杀。
而她邪恶的蓄谋已久的亲戚卡米拉得到了她的遗产。
皮普知道一旦逃犯被抓,他从逃犯那里继承的财产也将被充公,因为他不会洗钱,又不懂法律,所以只好为了帮助被妒嫉的乡绅告发的逃犯,愚蠢地决定带着朋友赫伯斯冒险帮助他逃到外国,3人连同船夫出发,在公海上航行,在快要离开国境的时候,小船被接到乡绅线报的边防警察扣留,赫伯斯和船夫顺利逃走,而皮普和逃犯一起被抓回监狱。
出狱后皮普再次变成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只好在外国打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回到家乡。
结果再次遭到妒嫉的乡绅的伏击,最后,被他朋友赫伯斯救了。
最后,他又在那间荒废的别墅里和已经40几岁失去一切财产的心灰意冷的埃·斯黛拉重逢。
这个邪恶的故事充分的体现了邪恶的人滥用法律为非作歹,而缺乏经验的人却始终要做牺牲品的社会现象。
② 怎样做才能更好遵守公民道德主义
一、“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二、“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三、“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四、“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五、“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③ 道德主义是目的论的范畴吗
该提问不成立,这是一个错误命题。因为道德属于社会规范,而主义属于理论,二者之间没有联系,所谓“道德主义”一说纯属无稽之谈,也就更不存在什么“目的论”了。
④ 道德主义的介绍
亦称“主德说”或“伦理主义”。以道德为至高无上的一种伦理学说。该学说认为世界和人类之生存完全以道德为目的,为道德而存在。在真善美三者中,善为最上,故极重道德之修养。
⑤ 孔子是严苛的道德主义者吗——读鲍鹏山《孔子传》
●君子总是磨砺自己,小人总是算计别人。 ●极端的道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对好人极端地好;二是对坏人极端地坏。孔子不赞成用极端方式履行道德 ●一旦把道德绝对化,就会用绝对化的手段去惩戒那些不道德的人。而绝对化手段本身即是不道德的。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犹如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易暴。 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在鲍鹏山新著《孔子传》的后记中,提及他写作的一个出发点,就是感慨近百年来对孔子思想出于无知的误解乃至出于恶意的曲解。“天下滔滔皆是也”,而“误解会导致误导,误导会导致误会,对思想的误会会导致行为的失误”,这本《孔子传》试图告诉人们的,第一,是真相问题——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第二,是比揭示真相更重要的——价值问题、判断是非问题:对百年来“被误解的孔子”予以澄清。唯如此,才能判断孔子对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 20世纪以来,孔子曾经遭遇过两场大批判:第一次,是近百年前“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批林批孔”。两场运动,孔子都成了否定与声讨的对象。直至今天,对孔子的批与评,余波未平,普遍存在于知识阶层与普通民众中。而思路往往如此:为什么在一个新世界面前,我们文化落后;为什么文化落后?因为西方文化基因里比我们多民主、科学、自由。我们为什么没有民主、自由、科学?因为有孔子。所以需要质疑孔子。 事实上,人们批判的很多东西,如“吃人的礼教”、“奴隶道德”、“三纲五常”等并非孔子思想,甚至是孔子非常警惕和严厉抵制的。20世纪初“五四”先贤们喊出的“打倒孔家店”,实际上只是把孔子当成一个“文化箭垛”,是出于传播学的需要:这样的口号生动、形象,直接付诸人们的感觉,让普通人也能一下子就明白知识阶层思想解放的指向。所以,孔子实际上是为那些文化史上的黑暗部分背了罪名而已。 就当下社会十分关注的“道德”问题而论,即存在对孔子这样的误解:由于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信念都指向孔子,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孔子是一个苛刻的“唯道德主义者”,是一个让人面对他,不胜道德颤栗的人。 看《论语·泰伯》中孔子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即,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也是祸乱。 有个故事:孔子学生公伯寮,在鲁国政改“堕三都”的关键时刻,在执政贵族季氏那里说师兄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季氏家臣的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出走鲁国,都负有相当的责任。鲁国大夫子服景伯表示可以杀了他,但孔子拒绝了:“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我的道能不能行得通,命啊,他公伯寮能怎么样呢? 孔子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对道德义愤保持有一份警惕。对不道德的人和事,有道德义愤,是一般人容易作出的价值判断;而对道德义愤保持警惕,则是圣人才有的价值判断:一旦把道德绝对化,就会用绝对化的手段去惩戒那些不道德的人,而绝对化手段本身即是不道德的。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犹如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易暴。对不仁者的极端仇恨和不择手段的报复,反而会把道德拖下水,让人变得更加麻木不仁。 极端的道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要好人极端地好;二是对坏人极端地坏。孔子为什么不赞成用极端方式履行道德?反对用极端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隐含着对另一种价值的破坏,其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人类的恐怖主义,就是极端道德主义的产物。 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孔子故事背后的思想价值。 在《孔子传》中,作者用孔子的生平故事、对《论语》等典籍的阐释,以建立在严谨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平实通俗的语言,一解人们对孔子的大量误解、曲解。说孔子是“唯道德主义者”,是因为他们完全不了解: 首先,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其次,孔子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能改变人的品行。在孔子看来,道德只是人的一种修养,人是一种道德存在,但是,人并不为道德而存在。相反,是道德助成人的存在——道德使人的存在有尊严、有价值,而不是人为道德而存在。 孔子一生,倡导“克己复礼”,并且把恢复周礼,严格执行周礼看作他终身追求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他甚至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就是这样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到具体的人那里,孔子却是通融的,从来不在对人的道德要求上走极端。 有个故事:子路的姐姐去世了,丧期已过,子路还把丧服穿在身上。孔子告诉子路,应该回归正常生活了,但子路说实在不忍心。孔子说:“谁会忍心呢?人人都不忍心。但任何事情都要有分寸,感情也要有节制。”接着,子曰:“先王制礼,过之者附而就之,不至者企而及之。”(《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意思是,先王制礼,不是按照最高标准制定的,也不是按照最低标准制定,而是取中间。境界高的人,俯就一些;境界低的人,努力一些。这就是中庸之道。 具体到对人做道德要求的时候,孔子是有两条原则,或者说是前提的:第一,道德要求对己不对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是说:君子总是磨砺自己,小人总是算计别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是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当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毫不犹豫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第二条原则,是对上不对下。《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认为:君子的道德就像风一样,人民的道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像哪个方向倒,所以草往哪个方向倒,责任不在草,而在风。孔子并不强调弱者的道德,而是强调强者的道德在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⑥ 绝对主义道德观和 功利主义道德观 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例子吗
首先来说绝对主义道德观:
绝对主义,absolutism,顾名思义,就是永不改变的,认为人们的善恶观念和道德规范是永恒不变的超历史的范畴,例如:古希腊柏拉图把善作为一种永恒不变的真理,不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改变。而我国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 ,也是伦理绝对主义的一种表现。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但:社会是随着时间变化的,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无对错之分,哲学不是数学,没有绝对的对错,例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考试同学作弊,我举报,但我失去了所有朋友。到底是否应该举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而功利主义道德观为:
道德的标准是功利,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它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
例子:像说谎一般来说是不对的行为,但在某些情境下,情境功利主义者会认为说谎是对的,像善意的谎言、为保守国家机密而说谎等。
而根据这种标准,会有一个世纪难题,也是最简单的例子:电车问题,你是选择撞死五个人,还是控制它,撞死一个无辜的人。功利主义,因为其本质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幸福指数最大化),所以选择的,一定是撞死那一个人。
区别:
但一定是对的么? 在罗翔老师看来,如果可以这样分的话,五个人分别少了胳膊、腿、肝、肾、手,那直接随便抓一个人奉献,来挽救这五个人的性命,牺牲一个人救五个人,你愿意么???(前提是,这些人没有高低贵贱,而且一定能救活)(这里没有答案,不用顾虑你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和错误。)
因为:功利主义会选择利益最大化,所以会牺牲一个人,救五个
而绝对主义,因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牺牲一个无辜的人,是错的,所以不会这样做。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我个人认为: 现实生活中,多一点功利主义(因为生活中多为结果论),个人生活中,多一点过程论(不属于以上两个,硬要说就说变化主义吧 哈哈)。分析的时候,多一点相对主义(考虑多种情况),判断的时候,多一点绝对主义(下判断只说最优解)。
⑦ 儒家边疆理论中的道德主义原则是什么
儒家边疆理论中的道德主义原则不仅仅是一种理想主义,不仅仅是儒者对于三皇五帝商汤周文的美化,也不仅仅是虚张声势的空洞的高论,而是有其丰富的可供操作的实实在在的内容的。按照儒家政治哲学对“德化”的认识,边疆经营中“德化”的不二法门就在于极尽道德宣教之能事,而不是一味的军事征伐。换言之,文明的“天朝”应该突出政治的感召、道德的榜样示范以及物质文明的付出和文化的引导,通过安抚和笼络等怀柔的方法和手段,来协调与“远人”(边疆民族甚至包括外国)的关系。
⑧ 道德主义者的三个错误是什么
1.这个世界没有道德特质;没有对或错。
2.因此没有道德判断为真;然而
3.我们真诚的道德判断试图描述事物的道德特质,但总是错误的。
⑨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主要内容是什么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道德领域的反映与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职业道德观则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工作者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职业道德领域的反映与体现。
马克思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对新闻职业道德原则、道德权利、道德义务和道德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看法。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一系列观点和理念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基础和核心,它是决定和统率其它内容的东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无产阶级各项事业的基本方针,同时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共产党宣言》,第36-37页,人民出版社)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共产党人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而存在,而战斗的。
毛泽东的表述则更加明确。他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他还说:"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591、592页,人民出版社)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但体现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工作宗旨和工作方针,也包含着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要求,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内容。
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这个准则后来又经1994年4月和1997年1月两次修订,成为全国新闻界共同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条例。
这个准则规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的六项基本要求,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这六条准则包括了对新闻工作者在政治、思想、业务多方面的道德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观及其行为实践的一种具体表述和体现。六条准则集中表述了一个核心思想:即新闻工作者必须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真理;必须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事实负责、对法律负责。它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在品质和作风方面的严格要求,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当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回答时间:2007-7-2 11:46 |
我不是瞬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