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通行
⑴ 如何看待商鞅的重刑思想
刑罚遏止刑罚,意谓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至于评价嘛就见仁见智了。
这一思想和商鞅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一致的。对商鞅本人来说是没错的。但对于社会和变法的意义许多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有支持也有反对的。其基本焦点就是效果问题。
其实不这样做效果是不是更好谁也不能回到商鞅变法时再试试。
你可以运用功利主义的角度权衡一下。
如果认为它是有进步意义就在它可以促进变法力度的方面多找素材。如果你想说它的消极方面就在施政民心上多酌笔墨。
⑵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什么要走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法 治道路
开栏语 党的十 八届四 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 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为“法 治中 国”建设描绘了新图景、确定了新方向,在我省社科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日前,在省委宣 传部组织召开的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十 八届 四 中全 会精神座谈会上,省 委常 委、省 委宣 传部部长景俊海要求全省社科理论工作者要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加强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确保全会精神在我省落地生根。为全面落实中省部署,本报特别开设“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大家谈”专栏,精选并推出一批专家学者的优秀理论成果,旨在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好、全面准确阐释好全会精神,引导和推动我省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道路是方向问题,带有根本性。走什么法 治道路,是中国法 治化进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什么是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法 治道路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法 治道路 ,就是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能够解决中国在发展建设过程遇到的社会问题的法律治理的途径和模式。就是不照搬照抄但却可以学习借鉴任何国家法治经验的中国法 治模 式。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法 治道路 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党 的 领导表明了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法 治道路 的政 治属性,是社 会 主 义法 治最根本的保证;第二,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制 度是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法 治体 系的根本制 度基 础,是全面推进依 法 治 国的根本制度保障;第三,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法治理论是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法 治体 系的理论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这条法 治道路的具体标志是“四个坚持”:坚持人 民 主 体地位,从根本上保障人 民权益,是本质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基本原则;坚持依 法治 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是基本方式;坚持从中 国实际出发,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相对接,是基本前提。
二、为什么要走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法 治道路
因为自己的路必须自己走,别人不能代替;因为这条路适合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1.中国的历史选择——党的领 导与社 会主 义制
中国历来是走自我发展道路的国家,无论历史上发生多少变化,多次被外族侵 略、统 治,最终还是能够自我救治,无论经过多少分 裂,最终还是选择了统 一。在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中国近代各种势 力、各种党 派都扮演过救 国、强国 和治国的角色,最终只有中国 共 产 党带领民众选择了社 会主 义制 度,才有今天的国富民强。所以,中国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 共 产 党的统一领 导和社 会 主 义制 度,这是历史的必然。十 八 届四 中全 会的《决 定》是党 中 央的决定,党 是法治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党 和人民的意志是统一的,其一致性在法律上得到了体现。所以,中国在政治上不搞多 党 政制,在法 治上没必要搞三 权鼎立。
2.中国文化选择——中国传 统文化与马 克 思主 义文化结合产生了独特法 治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文化,是一种内敛的自我完善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竞争文化。中国文化对人性的认识是人之初性本“善”,西方认为是人有原罪,性本“恶”,所以,管理人的出发点不同,中国用仁义礼智信去感化引导,西方用强制法 律去规范。这种文化导致了我们的法 治道路不同于其他国家,在近代商品经济下显得落后了。马 克 思主义文化的进入改变了传统文化既定思路,二者结合的产物是: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文化。即,从我国实际出发,尊重和保留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党 的领导和社 会主 义制度下,完成文化改造,形成改 革开放,自强自立,民 族复兴,担当负责的文明大国文化,也包括形成独特的法 治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礼法文化,追求的价值是综合复杂的、具有伦理的、实质的公平正义,现代法治文化是以西方为代表的以权利为本的权利义务体系,是简单、刚性、标准化的行为规范。我国人民在传统文化中对情理法的关系有独特认识,注重三者关系的协调,遵法不背理,理法能容情。这样,就造就了我国法治的特殊局面,在立法、司 法体制中不能简单化对待社会问题,更要防止极端偏激激化社会矛 盾。
指导中国法 治建设的法治文化是最大限度代表人民利益和诉求的法律治理文化,最有效调整社会矛盾和实现权益平衡的和谐文化,最彻底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平等价值文化。转化为法治理念就是在党 领 导下推进依法 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法治为民根本,顾全国内国际大局。
3.中国经 济制 度发展的选择——市场规律决定法治模式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历史得益于法治的保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由于我国市场形成和发育与西方资 本主 义国家差异巨大,所以,规范市场的法治也具有特殊性。中国特 色的经 济 制度,必须运行在中国特 色的法治道路上,才能得到法治的保驾护航,形成正面互动。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是同步进行的,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凡是从实际出发尊重我国市场规律制定的法律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凡是盲目照搬国外立法、司法模式就要付出惨重代价。
4.我国人民的选择——和谐统一的社会,强国富民的理想,民族复兴的中 国 梦
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是我国法治根本特征之一,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权益,保障人民参与法治建设的全过程,人民是法律的制定者、实施者和遵守者。所以,人民也是法治道路的选择者。在这一点上任何国家的民众都是相同的,中国人民选择了能够反映自己诉求的社 会主 义政 治法律制度和这一制度的领导与建设者共 产 党。
5.中国对外开放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法治道路才能在国际上立足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广泛参与各种国际事务,担当大国角色,国际通行规则是国际法制,如果我国没有健全的国内法治,就难以在国际上有独立主体地位。如果照搬他国法治就会在国际事务中难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只有走出自己的法治道路,才能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中争取话语权,参与全球秩序的法律治理,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维护我国根本利益。
三、不走中国特 色法 治道路的后果
坚持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法 治道路,为今后我 党 治国理政指明了总方向。如果简单照搬西方世界的法治模式,摒弃具有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法 治道路,其后果将是破坏性的。
1.照搬照抄,法不对症,解决不了中国现实问题
西方法治模式是为他们自己国家设计的,即使西方不同国家的法治也是有区别的。如果套用到我国的现实问题上,由于治理模式与问题指向不能完全对接,致使法治原本的价值——秩序、自由、正义等难以实现,法治的理想状态无法“变现”。
2.盲目崇洋,不接地气,影响我国正常法治秩序
如果盲目崇洋,我们就无法正视和认真研究中国社会现状,吸收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果,解决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会使已经取得的良好法治秩序受到影响。
3.只讲普世,不要特色,不能实现公平正义价值
只重视普世价值,不要本国特色,在理论上是幼稚的,实践中是有害的。因为只有特色才具有针对性。如果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 主 义法治成果弃而不理,追随普适性的(即西方世界的)法治道路,我们的法治进程不会取得实质性突破,甚至会在原有基础上出现倒退的现象。我国人民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价值就无法实现。
当然,我们不反对要在借鉴一切世界法治文明和成果的基础上,建设中 国社 会主 义法 治道路。但要有主有次,一定是我国特色为主,吸收对我国法 治文明有益的他国因素,同时融汇在我国特有的法治现实基础与历史沉淀中,坚持走自己的法治道路,永不迷失方向。
资料来源: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110/c40531-26003128.html
请采纳,谢谢
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方向
根本方向是达到全民守法,办事依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⑷ 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法律制度与政治制度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差别,没有任何国家的法治道路是完全相同的。
凡是法治搞得比较成功的国家,无一不是创造性地把本国国情和法治规律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植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生发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具有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富于民族性、开放性、包容性的法治道路。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根本结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后来,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我国法制建设走了弯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付出了沉重代价。
(4)法治通行扩展阅读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治建设真正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在我国,人民不是法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法律的制定者、实践者,是法律的主人。
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同时,要让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更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全体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⑸ 法无授权不可为三句话是什么
法无授权不可,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不禁止即自由。”针对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后一句则针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现已成为法治国家通行的法律原则。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于政府而言,不但要谨慎运用手中每一份权力,还必须尊重公民每一份权利。
具体而言
这是行政法中的一个原则,是指行政机关没有法律法规的授权,是无权做出有关行政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保护公民权利;法无授权不可为是针对国家公民权利的行使,如今已成为法制国家通行的法律原则;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指政府机关不可以超越法律授权做出行政行为,个人及企业单位没有法律的授权都不可以做。
法无授权不可为即公权力均需要法律授权,其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这个公权力给谁,法律首先会将某一个公权力赋予一个具体的机关,比如法律将行政权赋予政府,将审判权赋予法院,将立法权赋予人大等等,并且决对不会重复授权,最终具体执行的肯定是一个机关。
⑹ 刑事诉讼法产生和修改的原因及背景
2003年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被纳入了本届人大的立法规划,尽管这是一个政治决策行为,但我个人认为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是充满着广阔的历史背景与深刻的发展动因的,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剖析此次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理由,特别是回答为什么在短短的10年时间内两次修改刑事诉讼法这一国家基本法律。
第一,在过去的近10年时间里,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GDP连年以9%以上的速度递增。这种经济发展的惊人成就也必然会推动着中国的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前发展,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逐步走向前台,成为了决策机关与社会公众越来越关系的一个问题。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均着重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司法改革在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改革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过去的十年间,司法改革已经成为了推动中国法制状况前行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司法改革如何改,风险最小、成本最低,最能为政治决策机关所认同?我个人认为,诉讼法的修改是首选的方案,诉讼法是关于诉讼程序、诉讼步骤的基本法律,其中更多地强调纠纷的程序化解决,与剧烈的司法体制、人财物等国家财政体制变革不同,通过修改三大诉讼法可以逐渐、安全地推动我国司法改革的进程。这也是为什么刑事诉讼法等三大诉讼法要进行再修改的第一个背景与动因。
第二,尊重程序的理念在社会公众与法律人当中越来越受到认同,这为刑诉诉讼法的修改创造了另一基础。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学术界对程序独立价值的研究逐步开始深化,新闻媒体也通过不断的宣扬程序的价值、功用来提高社会公众对程序独立性、正当程序等一系列重要理念认知程度。观念的转变为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第三,刑事诉讼法自身存在着若干重大弊端与疏漏,亟待“大修”。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事诉讼法实施状况进行了一次认真、细致的执法大检查,检查的结果暴露出我国刑事诉讼中长期存在三大痼疾: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律师辩护难。近年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围绕着这三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整治,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对策,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依赖于立法中对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2005年频频发生的一系列冤假错案使得通过立法修改,遏制长期困扰中国刑事司法的三大痼疾这一社会实践要求显得更加突出。要切实解决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冤案重演,是此次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又一背景。
第四,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也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走向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必然之路。坦诚地讲,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尽管有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法治先行国家的刑事司法制度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实际上,中国近年来法律制度的发展,在民商事方面进展较大,我们的民商事法律制度与世界法治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正在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为先进。但是我们的刑事诉讼制度、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发达程度却不容乐观。这一推论可以从质的方面与量的方面两个角度来证明:从“质”的角度来看,国际人权公约以及法治国家通行的一系列基本准则与制度在中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法中都处于缺失状态,最简单的例子是西方国家200多年前就已经确立的无罪推定原则,在21世纪的中国刑事诉讼法中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这恐怕很难用“中国的国情”这一借口就能解释得通;从“量”的角度来看,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只有225个条文,2万字多一点,这样的一种条文规模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须知刑事诉讼法本质上是一种程序法,它的功能就是告知执法人员、相关人如何操作,作为一部操作性质浓厚的法律必须完备、详细,其条文数量应当多于实体法的条文数量,而我国刑法现在的条文数量都有448个,可见刑事诉讼法的条文真是少得可怜。由于条文数量少,规定粗,导致目前刑事司法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各个机关的司法解释、内部规定,这种状况与刑事诉讼的现代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大趋势是严重相悖的。总之,保质保量的推动刑事诉讼制度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也呼唤着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
⑺ 依法通行是什么意思
首先,2004年开始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无明文规定。所谓文明驾驶,是对驾驶员在行为上的道德约束;也可以将轻微违反交通法,不需要处罚的,但需要批评教育的行为称之为不文明。
⑻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西方通行的“法治”有什么差异
古代法治的法字, 是皇法, 皇上说啥就啥.
西方的法治的法, 是宪法, 宪文上写啥就啥, 要修改需经议会通过才能修正
⑼ 什么叫法制
法制泛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严格依法办事的一种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国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国家,君主之言即为法;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排除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法制的专制性质,但资产阶级受阶级本性的局限,当有的法律规定不符合本阶级的利益时,就加以破坏,因此,不可能有真正法制。只有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制。
所以“法制”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法律和制度,也有指法律制度的;二是指动态意义上的法制,即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也包括法律宣传教育在内;三是指“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⑽ 什么叫“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民众,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
1、法无禁止即可为是针内对私权利来说的:只要相关法律法容规中无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公民或者法人就可以自行约定或者为一定行为。
2、法无授权即禁止是针对公权利来说的: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就是禁止的,比如说法律没有授权某行政机关具备强制执行权的,该行政机关就不能行使强制执行权,还有“罪刑法定”也是法无授权即禁止的一种形式。
3、法定职责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规章的规定或授权进行与其职权范围一致的某些行政管理活动,实现其具体行政管理职能所应承担的法定职业内容和责任义务。
(10)法治通行扩展阅读
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这是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法律谚语。对私权利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力来说,“法无授权即禁止”。
作为一个公民,他不但可以大胆地运用自己的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自由),还可以勇敢地监督政府(法无授权即禁止)。对政府而言,不但要谨慎运用手中每一份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还必须尊重公民每一份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