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道德责任
⑴ 小学生只承担道德义务正确吗
错误。小学生不能只承担道德义务,还需要承担以下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 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小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动作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大肌肉动作和小肌肉精细化动作都发展很快,踢球、打羽毛球等运动量较大的活动,孩子都乐意参加;写字、画画、做手工,孩子也可以做得很好。
在行为方面,孩子对一些抽象的说教并不十分明白,他行为的动机就是爸爸妈妈说好,老师说好,所以要就具体行为多鼓励。持久性差,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与孩子的互动要生动,有趣,吸引孩子注意。在三四年级时,孩子形成社会道德观。
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特点是,从幼儿阶段对父母的完全依赖到自主;在同伴团体中寻找归属感,认同感。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孩子见到爸爸妈妈,会特别开心。但在小学,放学以后,孩子把书包给给爸爸妈妈,还想找小伙伴再去玩一会儿。
⑵ 学生的社会责任有什么
当代青年学生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他们是未来民族复兴的担当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柏拉图在《法篇》中曾指出:“教育是造就好人的方式”,“教育乃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青年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学校的根本办学目的,也是学校的职责。要达到这一目的,既要以传授科学与人文知识为基础,更要以培养优良的思想品格为保证。人类的进步当然离不开科学知识,但科学知识是一把双刃剑,掌握在不同人的手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思想是科学知识的制导系统。但在相当一段时期里,在我们身边,曾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科学知识轻思想教育的问题。基于此,对广大青年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就更加有了紧迫性和重要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当代青年学生展现了新生代人的强烈爱国情怀与人文风采,展示了他们的高度社会责任意识。实践证明,这一代青年学生是能够担当社会责任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一代践行者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这也同时证明,多年来我们所努力建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广泛深入人心,成为了青年学生们的精神寄托。
第一层次——针对人的低层次需求即自然需求,进行社会主义基础文明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尊重生命教育、遵守道德教育、遵守法律教育,简言之“三尊(遵)”教育。
尊重生命,这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英国著名哲学家霍布斯曾讲过一句名言:“人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在当代法学中,人的生命是最高价值,其核心价值有四个:自由、正义、秩序、效率。对待生命的态度,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我们要把尊重生命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落实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命的意义教育。通过认识生命的价值、端正对生命的态度,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二是生存教育。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6万中、小学生死于各种事故,对青年学生进行生存教育迫在眉睫。生存教育也就是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的教育,如安全防范教育、逃生教育等。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据统计,十几年来,我国心理疾病患者出现了明显的低龄化趋势,目前约有20%的儿童处于抑郁状态;在15-34岁的青年人中,自杀已经居于死亡原因的第1位,而自觉接受心理健康诊治的不到10%。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困扰青年学生的重大问题。心理疾病的实质是心理需求与心理满足的矛盾已经紧张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行健康心理需求教育、合理实现心理需求教育、合理引导宣泄心理需求教育,并建立完备的心理介入、干预机制。
遵守法律,增强法律意识。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年龄较以前平均提前了2-3岁,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每年以超过100%的比例增长,14岁以下青少年犯罪的增长率更是超过前者的一倍以上。我国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之淡薄令人吃惊。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法的准则是:诚实生活,毋害他人,各得其所。第三世界国家移植西方民主制度没有一个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的国民缺乏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因此,应当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的观念。遵守法律教育主要包括法的精神教育、法的准则教育、法律意识教育、规则意识教育。
第二层次——针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进行修身成才教育。有强烈的成功意识是我国当代青少年的突出特点,这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某些严重偏差,比如缺乏责任意识,一切以我为中心,为了自己的追求不择手段,甚至置他人安危、社会责任于不顾,出现了各种不顾廉耻、上不得台面的种种潜规则。修身成才教育是一个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而成为有益之人的系统工程。这一层次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心智的养成教育,即培养青年学生的自律意识和优良品质,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心智是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对自己如何做人、做何种人的思考与设计——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的理想是什么?什么样的目标体系能够通向理想?我以何能力、何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等等。当一个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并独立寻求答案的时候,他就必然要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不断地追问,这也就标志着他开始走向了自律的境界。如果说专业知识构成自身能力的硬件的话,那么心智就构成了自身能力的软件。
二是创建文明环境。修身成才教育中青年学生的主导性不仅没有减轻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相反是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律总是一定条件下的规律,要让青年学生心智健康成长规律发生作用,就必须创造适宜的条件,坚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创建文明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一盘棋,着力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生长的土壤。
三是传授科学与人文知识。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如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因为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是人类进步的两个车轮,是民族腾飞的两个翅膀。科学知识将使人文关怀获得新的理性工具、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人文关怀则向科学知识注入真、善、美的文化底蕴。这里,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就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第三层次——针对社会奉献的价值追求,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经由以上两个层次的教育,青年学生的基本需求得到解决,按照需求层次递进规律,进入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三层次的教育就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类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学生头脑。
这一层次的教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些方面可以说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在不同层面上的展开。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认个人的独立价值,但与资本主义思想家把个人的价值孤立起来考虑不同,马克思主义总是把个人命运与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马克思说:“人是类存在物,……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6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人的不同规定性总是在人的不同类存在状态中获得的。可以说,没有一个人生活在其中的各种类的规定性,这个人在社会存在的意义上也就不称其为“人”。
虽然无私奉献是价值的最高层次,但对无私奉献的教育却不能简单化。在日常的思想教育过程中,经常看到简单、片面地要求青年学生无私奉献的情况。他们忘记了,一方面,任何真正的奉献都必须以个人能力为前提,另一方面,任何真正的奉献都以增进整体的幸福为目的。前提问题解决不了,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目的解决不了,我奉献给谁?就奉献而论,价值追求的前两个层次,即自然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解决的是“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的问题,第三层次,即无私奉献解决的则是“奉献给谁”的问题,也就是为了谁的问题。只有把三个层次结合起来,才能把祟高的先进性理想同普遍性的要求和具体的实际统一起来,使无私奉献的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与传统的青年学生思想教育体制相比,分层次教育具有四点意义:第一,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即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而不是一味地生硬灌输。第二,使思想教育系统化,有利于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离开社会主义基础文明教育谈社会主义价值观,就如同构建空中楼阁。第三,有利于克服传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例如: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颠倒。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尊重思想教育规律的表现。第四,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树立不同的人生价值目标,既能够使他们扎扎实实成才,又能够使他们的个人命运与集体、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的命运密切结合起来,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逐步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这样树立起来的价值观才能够真正经得起考验,防止需求上的“返祖现象”。
综上所述,思想教育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基础工程,按照需求递进规律,有层次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为有效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的全面需求为动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人的塑造,最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逐步地、扎实地、有效地深入每一位青年学生的头脑和心灵。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认为,必须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因此,政府主管教育部门应当根据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的教育对象组织编写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教材和相关课件,使青年学生从小就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系统教育,并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⑶ 大学生在弘扬共产主义道德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
责任是伦理学中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范畴。在道德规范的整个体系中,道德责任居于最高层次,道德责任意识也成为衡量人的道德觉悟程度和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的德行能力,在相当意义上,取决于人的道德责任意识的能力。任何对道德教育的探讨都不可能不涉及责任教育。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成功的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人负责的去行动,培养有道德责任感的人。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目前一些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容乐观,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已成为国人普遍忧虑的问题。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责任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并外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重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养成,实际上就是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关注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重振道德,就是如何培养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使他们学会负责,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过一种负责任的生活。 文章首先考察了大学生道德责任危机现状,认识和反思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现实社会中高校大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职业、对集体、对社会等方面道德责任观的不同认识以及道德行为缺失的现象,并从个人、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做出归因分析后,认为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责任意识的弱化,而长期以来对责任教育的忽视是重要因素。因此,加强责任教育,教大学生学会负责任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其次,文章以伦理学对责任的考察为切入点,探求人履行道德责任的缘由。在对中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责任的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解读道德责任的内涵,阐述责任的分类以及道德责任行为的心理机制。辨明责任与义务、职责、良心的相互关系,论述人要承担责任之必要性。 再次,文章分析人履行道德责任的基础是人的自由与选择。从伦理学、哲学的视角阐述了意志自由、选择与道德责任的关系。认为道德自由就是自由的道德选择。自由是责任的基础,责任是选择的属性,选择是承担责任的前提,只有自由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道德选择,才能使选择者负有责任,也只有责任才能说明选择者是自由的。自由与责任相依相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出角色承载责任,协作产生责任,分工明确责任,从而进一步阐述人能够履行责任的基础前提和条件。 最后,文章以教大学生学会负责,做有责任心的人作为高校责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阐述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地位的确认及目标定位后,从责任感的理性认识、责任观的建构等方面进一步明确道德责任教育的理念与内容,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实践策略。
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还存在问题。从培育的结果来看,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淡化,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层次不高,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大波动性、实用性、利己性和矛盾性。从培育的过程来看,社会、学校、家庭没有形成良好的合力,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方法不佳、考核方式不合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少,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不足等方面。根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存在不利因素;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方面的欠缺;大学生自我发展水平不高。针对原因,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学说,提出了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策略:良好社会环境的创造;高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发挥,具体应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教学及管理方法、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造就一支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队伍、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几方面着手;家庭教育的合理引导;大学生自我修养的加强。
请采纳谢谢您
⑷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有责任心是一个人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品质的体现之一,责任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而是需要我们长期去从具体实践中获得感悟,获得自己对这种事物的认可,从而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培养责任心又有那些具体的方法和原则呢?
1/3
学会给予和分享。一个人如果不会给予,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成长为一个自私的人。如果从小培养孩子,让他愿意把自己喜欢但是又不太需要的东西给别人,比如玩过的玩具等给其他小朋友。这是有责任心的第一步,要让他明白,他这样不仅使资源没有浪费,而且还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
2/3
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在人际关系处理中,我们有时候会以自己的立场去评价他人的做法、这样评价的方法掺杂着自己的利益诉求,是有失偏颇的。学会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想法,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不狭隘,然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就会更容易实现与对方的共赢。这样的做法会让自己变得有担当。
3/3
学会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曾说过的。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会将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强加给他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例如,有些人喜欢在酒桌上劝酒,对方摆手说自己酒量不行,这时喜欢喝酒的你不能把自己的喜好也强加到他人身上,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这是更高层次的有责任心的体现。
⑸ 大学生有哪些责任和担当
青年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全国大学生造就和谐的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青春与智慧。当代大学生应该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大学生应当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融入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青年学子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为全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人和谐三者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⑹ 作为学生我的责任是什么
1、勤来奋学习,完成自自己的学业任务。
2、在班集体中热爱班集体,维护班集体荣誉。
3、在学校里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4、在家庭中,热爱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
5、热爱生活,爱惜生命,注意身心健康。
6、加强道德修养,学会做人。
(6)学生道德责任扩展阅读:
1、遵纪守法,很多学生在学生时代胡作非为,对后果考虑的很少,结果往往因为一次冲动或者失误的判断,造成了违反法律违反校规的行为,后悔不已。
2、努力学习—有句话说的好,在什么年纪就要干什么年纪应该干的事情,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虽然很苦很枯燥,但是未来是美好的,学习是为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
3、适当交友—交友是好事,能让学生时代出现的烦恼和朋友一起分担,有很好的排忧解难的作用,但是要促进学习,如果是每天只想着玩,那还是不交的好。
4、孝敬父母—为父母考虑多一些,让父母少操心一些,因为学生时代就是个成长的过程,要学会成长和分担,懂得父母的辛劳,体谅父母的付出。
⑺ 学生的责任来源有道德规范吗
有
一般责任来源分为两种
1.法律规定,法律规定了公民应尽的义务责任,比如赡养父母抚养儿女等等。
2.道德约定,比如诚实守信、热心助人、爱岗敬业、爱护家人等等,这些都是道德规范给予我们的责任
所以说学生的责任来源有道德规范。
⑻ 理解“培养学生以学为本的道德责任感”
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学会负责”已成为21世纪的通行证。但是目前社会现实中,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做事马虎、不懂谦让,不知珍惜、 推卸责任等现象比较普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在孩子犯错时,或者一味指责打骂,或者娇贯溺爱百般包庇,或者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并没有引导孩子去分析犯错的主观原因,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就没有责任意识了。另一方面是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耳闻目睹,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再者学校教育也有责任,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忽视淡化了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意识是形成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积极探索责任心培养的途径方法,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培养合格人才。
一 体会责任感
1 文化陶冶
我们要充分利用宣传阵地,从国旗下讲话、午会课、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方面营造有利的文化氛围,进行责任心的渗透,以达到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的目的。
同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也是激发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气节令人赞叹不已,归结起来,都源于高度的责任感。可以让学生搜集他们的典型事迹,并分析他们杰出的内因。孩子们在搜集的过程中感性地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责任感。然后通过读书心得汇报会,让孩子们畅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就容易产生情感共鸣,陶冶情操。
2 榜样激励
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模仿是他们的天性。他们认识客观世界主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思维。对学生进行自我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光靠口号或抽象的结论,应该为他们树立起形象、生动的榜样。
首先,老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起表率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要求学生用尺画线,教师必须用尺在黑板上画线,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也要当天批改作业并发到学生的手中,不得隔日。再如开学初的几天,教室显得特别凌乱:横七竖八的课桌,东倒西歪的清洁工具,杂乱无章的书本……每天,我都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扫完地要记得把清洁用具整理好;看到桌子歪了,要随时排好……可是总不见效。于是,我改变了方法:看到课桌上杂乱的书本,停下来动手整理好;看到地上的纸张,弯腰捡起来;长此以往,学生们,特别是思想上比较上进的孩子坐不住了,他们也会跟着我默默地去做这些事情。日子一长,他们都把这些事情当作了分内之事,无需你再多说什么,多做什么。所以说,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有工作责任心的教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会成为学生的楷模,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
其次,要及时发现身边那些有责任心的孩子,找出他们的良好表现或习惯,宣传他们的积极面、闪光点,特别是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动,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鼓舞,如文明守纪、无私奉献、刻苦训练、多次为校为班添光彩等。这样既能对学生的行为起了很好的导向,又能消除学生认为责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偏见。可以说,孩子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观察、模仿他人责任行为的一个学习过程。
二 内化责任感
1 制定目标 竞争岗位
在学期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份难度适宜的班级奋斗目标。这样,大家就会齐心协力地朝着共同的方向不断地努力,集体责任感自然会得到加强。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设立班级管理岗位,帮助学生角色定位和施行角色转换,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活动。渐渐地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班干部选举上,采用民主选举,轮流任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成长的岗位,都能体验集体主人翁的自豪感。同时增设班级服务岗位,让更多的学生承担班级活动的各项责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班级内有为同学服务的机会,真正落实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有责负,从而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意识,使学生得到锻炼。比如同学去音乐、科学实验室、美术等专用教室上课时教室的电灯有人关;卫生工具乱了有人整理;垃圾满了有人倒;同学红领巾忘记戴时有人提醒……人人都有自己的小岗位,“人人都是班级小主人”的思想深入人心。同学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寻求到了展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明白了个人对于集体的重要性,激发了责任心。
2 情景体验 训练常规
培养学生的责任
⑼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感到一种无力,各种危害儿童健康的食品,毒奶粉,毒疫苗让我们感到非常寒心。社会舆论时刻都在指责当事人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社会公德心。其实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从小要开始培养的,所以我们在孩子幼年时期,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养成孩子对社会的责任心呢?
(一)社会应该做些什么?应该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公德文化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德素养的培养有赖于社会环境的优化。我们要把青少年社会责任教育和公德教育与全体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和社会公德,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广大学生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中去,担负起社会主人翁的责任,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公德建设的良性互动,推动学生责任感、主人翁精神和公民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公德文化氛围。
(二)学校教育应该做什么?优化学校教育环境,使培养负责任和有道德的社会公民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学校是加强学生责任感教育和公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责任感和公德素养。培养有责任和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学校教育应将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纳入德育的目标体系,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7]。学校重视人文教育,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历史、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同时可以陶冶情感、升华心灵,培养学生对他人、社会和对祖国的关爱情怀,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内在理性的支撑。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要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中,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国家以及全世界面临的社会问题,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培养青少年对集体、对社会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家庭教育应该做什么?家庭教育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
家庭是人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内在素质、人格、价值观、道德观、日常行为,无不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之中,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家长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在家庭生活中,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要培养子女遵守家庭道德,成为一名好子女,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要教会遵守学校道德规范,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尊敬师长的品质;要教会子女遵守社会公德,成为一名优秀青少年,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让孩子深切体会到自我对于他人的意义和责任。通过道德实践教育,使子女懂得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提高道德素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爱贝小编认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祖国建设和发展的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当代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特别是当代的中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提高学生的责任感素质和社会道德意识,培养一批有社会责任心、有公德心的青少年,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强烈的主人翁精神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