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两会
㈠ 法治政府应当具有哪些基本内涵
关于法治政府的内涵,学界的观点不尽相同。大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政府由法律产生,政府坚持依法管理、对法律负责。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前提。
第二,各级政府都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依照法定程序选举产生,一切权力都由人民通过法律授予。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应成为体现人民意愿的过程。
第三,政府的权力是有边界的,即只能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特征更加明显。比如,政府应主要负责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而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运行;有些事情应交给市场解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法治政府是诚信政府。诚信是政府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政府有义务为大众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保证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增加透明度,推行政务公开。
(1)法治政府两会扩展阅读
法治政府建设的前提:
敬畏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前提,“以对法律敬畏、对人民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这是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的开场白。
在谈到建设法治政府时,李克强又强调“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
敬畏法律,要求政府行政权的行使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统一、职权与职责统一,是政府依法行政中权责一致的基本原则。敬畏法律,要求政府官员必须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政府官员带头敬畏法律,这是起码的执政素养。
㈡ 帮写一篇关于两会的主要内容100字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随着李东升、冀文林等高官落马……依法反腐的决定性作用和法治建设前景备受关注。
重拳出击,清剿司法腐败对开启廉政新局有“加速”之效。如香港上世纪70年代的反贪风暴,即发端于查捕警界高层的“葛柏事件”。虽因新成立的廉正公署深度追查警界腐败一度爆发“警、署冲突”等,但终以法治方式令香港在80年代跻身亚洲“最廉城市”行列。此外,新加坡亦以执政党内严惩贪腐带动全社会严刑峻法,把治党成果提升固化为法治根基,凭一两代人就创造了“廉洁崛起”奇迹。
从顶层治理、抓大要案到网络监督,当今政法系统的打虎大戏渐入佳境,依法反腐的溢出效应和行动张力愈发明显。特别是现代法治的“知识迁移效应”、媒介化社会的“信息公开效应”和“多数人参与效应”叠加,使“法治+公开+监督”的反腐格局更成型、更给力。放眼穿越时空、跨越国度的反腐诸策,上靠政治决心,下靠民主监督,法治是贯通其间的“公约项”和“稳压阀”。从前端的立法规制到后端的依法公审,建构“细节经得起推敲”的法治框架,最能缓解民众的腐败痛苦感,也最能提升全社会的反腐信心度。
㈢ 2014年两会法治报道是什么
做好政来府工作,必须源加强自身改革建设。各级政府要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深入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公务员素质。所有公务员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廉洁奉公,勤勉尽责,真正当好人民公仆。
㈣ 2016年全国“两会”于3月3日—3月1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
1、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建议》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
2、培养职业农民 坚守耕地红线
《建议》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3、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
4、简政放权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建议》提出: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5、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建议》指出: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6、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议》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
7、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建议》指出: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壮大。
8、放开“油电气”等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
《建议》指出: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
9、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建议》指出: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增强发展协调性。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10、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建议》指出: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11、推动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
《建议》指出: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12、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建议》指出: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13、普及高中教育,免除贫困学生学杂费
《建议》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14、缩小收入差距,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建议》指出: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15、全民参保,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建议》指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16、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建议》指出: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17、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药分开
《建议》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8、坚持计划生育,全面实施两孩政策
《建议》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19、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
《建议》提出: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
20、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21、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建议》提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22、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
《建议》提出: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
23、积极参与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
《建议》提出: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促进全球经济平衡、金融安全、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
24、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建议》提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25、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
《建议》提出: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26、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
27、提速降费,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建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28、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29、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建议》提出: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30、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望采纳我的回答。
㈤ 2020是召开的十七大还是十八大会议
十九大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没有斗争精神,没有斗争本领,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一、牢记初心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
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光荣的红色根据地,是伟大的沂蒙精神的诞生地。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沂蒙精神与党性修养主题教育”活动中,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坚守信仰,看到了沂蒙群众用“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坚守信仰,我真真切切的被伟大的沂蒙精神感动着、震撼着、激励着,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的拥护和对人民子弟兵毫无保留的支持。《沂蒙六姐妹》影片中月芬与公鸡拜堂成亲、春英的满怀期盼换来的只是丈夫牺牲的消息、黑燕为“偷粮”烧草棚、沂蒙女子肩扛门板搭成人桥,这一幕幕的场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每一个细节和故事都激荡起我内心深处的感动和震撼。无数的沂蒙人民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所在。沂蒙精神的力量,归根结底是信念的力量。坚定的信念是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这种信念是引领人民前进的火炬,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二、坚持群众路线 践行为民宗旨
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沂蒙精神形成过程中,党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沂蒙精神,可以说没有党一心为民的党性原则,就不会有沂蒙人民的铁心向党。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在红嫂纪念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核心内容的红嫂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苦难岁月中普通百姓的大爱情怀。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必须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继承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把群众的期望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好新时代新青年。
㈥ 两会上司法最新消息
2015年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由于在2014年有一系列司法改革重拳出击以及“呼格案”等特殊的印记,“法治”成为中国百姓的一个热频词,也让人们对今年两会上的法治建设进程有着特别的关注。
——修法遏制地方“红头文件”滥发
今年两会最大的一个法治关注点无疑是人代会上将要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
这个草案,涵盖扩大地方立法权、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体作用、界定政府规章权限范围等很多方面,而长期以来被百姓俗称为“红头文件”的地方政府规章能否因此遏制住滥发的势头,备受关注。
根据草案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那么,一旦修法通过,一些带有摊派性质、侵犯权益的“红头文件”该何去何从,值得关注。
——继续“打虎灭蝇”
每年的两会上,两高报告中都会用相当篇幅提到依法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情况,人们也会很自然地数出有多少“虎”多少“蝇”被绳之以法。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纪委多次强调,反腐永远在路上。在今年的两会上,两高报告中又会给公众交出怎样的一份“打虎灭蝇”成绩单以及下一步又将有怎样的法律举措配合、推进中央“打虎灭蝇”的行动,值得关注。
——防范“呼格案”重演
2014年,“呼格案”、念斌案重审引发了人们对冤假错案的持续关注。
冤假错案是司法痼疾。2014年,在中央政法委出台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制定改革措施防范冤假错案,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下发贯彻落实通知,建立了督促落实机制。
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高报告中,有关防范冤假错案的措施会有哪些新的部署,值得关注。
——狠刹“提钱出狱”
减刑、假释本是激励入狱者“重新做人”的制度设计,但实践中有时异化为刑罚执行腐败的“后门”,成为有权、有钱者的“福利”,被群众怒斥为“提钱出狱”。
2014年初,中央政法委出台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防治司法腐败的改革措施,中央政法各单位也分别发出实施办法并开展专项治理。
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将对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提出怎样的建议对策,两高报告中将宣布怎样的遏制举措,值得关注。
——推进“阳光司法”
2014年,司法公开力度之大,确实让大家感受到了阳光:全国3000多家各级法院的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接受公众监督。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开与查询平台、执行案件信息公开平台等陆续建立开通。检察机关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决定书等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案件信息公开系统也已于去年9月面向社会开放。
但是,司法不公、不透明甚至司法腐败的现象并没有消除,而推进司法改革、实行“阳光司法”是治病根本。因此,在今年的两会上,司法改革到底会迈出哪些新的步伐,尤其是在建立防止司法干预的“防火墙”“隔离带”等方面如何见实招,值得关注。
㈦ 15年三月两会重点说了一些什么问题
【热点1】“十三五”规划:引领新常态开拓新境界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是冲刺的5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继续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如何“落地”?作为一份引领国家开创发展新境界的纲领性文件,两会审查、讨论的“十三五”规划草案,将回答国内外关注的诸多“中国之问”。
【热点2】供给侧改革:“高频词”化为具体“路线图”
自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启动。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正从“高频词”化为政府、企业明晰具体的改革“路线图”。
【热点3】扶贫攻坚战:吹响冲锋号立下“军令状”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到2020年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既定目标,也是我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庄严承诺。
从层层立下“军令状”到22个中西部省区市考核扶贫成效,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精准扶贫还有哪些障碍?哪些政策需要改进完善?代表委员将带来大量一线情况与真知灼见。
【热点4】慈善法审议:“怀胎”十余年有望“呱呱落地”
慈善法草案将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历经十余年努力,我国关于慈善事业的首部立法将走上前台。草案经过两次审议,多处修改,此次提交审议后还将有哪些变化,将成为今年两会一大看点。
【热点5】司法改革:为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在前两批共18个省市司法改革试点基础上,今年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将在全国各地推开,成为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等司法改革的基础性措施如何深入推进,引人关注。
【热点6】民生改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热点7】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
创新正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悟空”卫星升空探索暗物质粒子、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新登记企业 “井喷”、创新创业平台到处落地生根、创业投资迅速增长……一系列创新标志性事件,透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发生重大变革。
【热点8】绿色环保:让执法监督“硬起来”
从中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到大气污染治理写入31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再到“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强调环保,社会各界对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充满期待。
【热点9】拓展空间:
“中国方案”潜力巨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已经起航,G20将吸引更多目光。中国推进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路线图,将在今年两会上更加明晰。此外,新一轮的东北振兴也令人期待。
【热点10】政府自身改革:建设廉洁政府为改革发展添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打造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成效显著。从一批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到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同时反腐倡廉推动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秩序,提升了政府公信力,为改革发展增添动力。
㈧ 关于2011年全国两会的政治学习资料。
2011年两会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温家宝]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十一五”前期,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以及结构性、输入性物价上涨等问题,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
近两年,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沉着应对、科学决策,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持实施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加强科技支撑,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采取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实施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其中,新增中央投资1.18万亿元。
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投资占43.7%,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占15.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23.6%,灾后恢复重建占14.8%。
政府投资引导带动社会投资,国内需求大幅增加,有效弥补外需缺口,较短时间内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既战胜了特殊困难、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又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
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农民的生产补贴资金去年达到1226亿元。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了25%到40%。严格保护耕地。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去年达到1.09万亿斤,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7356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突破了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技术,一大批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服务业快速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五年建成铁路新线1.6万公里,新增公路63.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万公里,新建、改扩建机场33个,新建和加固堤防1.7万公里。
二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45亿千瓦,其中水电9601万千瓦、核电384万千瓦。
关停小火电机组7210万千瓦,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煤炭、钢铁、水泥、焦炭产能。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2529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工业“三废”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五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
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颁布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指导意见和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推出促进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等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举措。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经济增速等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和竞争力逐步提高;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推进,资源税改革启动试点,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统一。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平稳解决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顺利推出,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深入推进保险业改革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断扩大。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邮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制定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民间投资的一系列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结构不断优化。贸易顺差连续两年下降,2010年比上年减少6.4%。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对外直接投资2200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352亿美元。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和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多边、双边经贸合作继续深化。对外援助规模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吸收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
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普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实施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办法,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年均增长1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24%的县。
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4.32亿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8.35亿农村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7810亿元,比五年前增加5800多亿元。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使1100万户困难家庭住上了新房。我们要持之以恒,努力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五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4%。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
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加快实施国家助学制度,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亿元,覆盖面从高等学校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共资助学生2130万名,还为1200多万名义务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央财政科技投入6197亿元,年均增长22.7%,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改造和新建2.3万所乡镇卫生院、1500所县医院、500所县中医院和1000所县妇幼保健院,建立了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口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繁荣进步。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五五”普法顺利完成。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玉树强烈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经过灾难的洗礼,中国人民更加成熟、自信、坚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不可战胜。(掌声)
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问责,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政府自身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过去年,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中国人民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掌声)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掌声)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掌声)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掌声)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满意。(掌声)
回顾“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我们进一步加深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我们战胜各种严峻挑战,靠的是发展;各领域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靠的是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要靠发展。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必须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作用多一些还是政府作用多一些,必须相机抉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纠正市场扭曲,弥补市场失灵,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经济的内在活力,同时,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㈨ 依法治国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算比较新的研究方向么
今年两会上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
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近来人们热议的话题,有学者认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可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对于政府来说,提高治理能力的关键就是要建设法治政府,依法治理,依法行政,只有如此,才能使政府治理既高效又优质。
传统上,中国国家治理是一种人治的治理。虽然古代思想家中有法家一派,对于中国古代治理模式有巨大影响,但是,法家之法治,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法家的法治,是统治者以法律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和武器,统治者操刀而割,自身却并不受法律的约束。而法家之外对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传统有巨大影响力的儒家,则更加注重于人治与德治。在人治或德治的理念下,国家治理方式以治理者的主观意识和主观判断为准绳,而不是以法律精神与法律规定为圭臬,治理能力取决于官员的自身能力和道德良知。在传统人治的治理模式下,任意与专断成为治理的本质特点,人民面对朝三暮四、随心所欲、无法获得确定的预期,无法确信无疑地安排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人民的一切行为行同赌博,他们不知道任意和专断的统治者会如何对待他们的行为。
建设法治政府才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法治政府有来自法律的明确授权。有法律明确授权的政府执行力,也就是治理能力,必然是有力的,因为它以法律为后盾。现代社会的法律本质上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意志,因而具有无比的力量,具有无上的权威和合法性。政府的权力有来自法律的授权,更加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服从,因而其力量比任何独断专行的人治的力量更为强大,更为高效。
法治政府的权力来自法律的授权,这种权力既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受到法律的约束,就是说,政府的权力是有边界的。正因为有约束和制约,法治政府的权力才能够不但高效而且能够做到优质。对于法治政府来说,只有法律授权的,才是可以作为的,凡是法律并未明确授权的,都是必须保持沉默的。没有法律的授权,政府便寸步难行。在法治社会中,政府及其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必须要降到最低,法治政府必须做到其行为“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依据”。无法律授权的个人专断和任意行为,必须被禁绝。政府的权力被约束、受规范,政府的治理才能达到廉洁和优质,才能真正符合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这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如果对回答满意,请采纳,鼓励鼓励热心人,这年头助人为乐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