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曰天下
A.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后一句是什么
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曰: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B.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里“作”的意思是下列哪一项
以下是我认为的答案以及理由
【答案】B
【解析】翻译这句话:天下间的难事一定内是由容易的事情演变而容成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处开始累积的。是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类似于那种 若志在扫天下,需得由扫一屋开始 吧
满意还望采纳
C. 【老子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地形成时没有出现万物,是后来天地生育了万物,所以天地是天下万物的父母。已经有了天地这个父母,也知道了万物这个子女的由来;已经知道万物这个子女,反过来观察这个天地父母。
出自《道德经》第52章,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译文:
天地形成时没有出现万物,是后来天地生育了万物,所以天地是天下万物的父母。已经有了天地这个父母,也知道了万物这个子女的由来;已经知道万物这个子女,反过来观察这个天地父母,天地没有死亡之身,会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不会消亡。
如果塞住了道的“进口”,关闭了道的“出口”,天下万物将永远不能繁衍生息(四季停止)。道的“进口”和“出口”畅通无阻,四季运转周而复始,万物才能生生不息,万物永远不会灭绝。能观察到事物微小的变化,从而明白事物的发展趋势。
保持柔和宁静的心态和作风,能提高事物的辨别能力,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借用天上的光芒,照亮所要观察的事物,明白了事物其中的道理,就不会有祸害殃及到自己;这些对事物的见解知识,是可以永远传承的。
(3)道德经曰天下扩展阅读:
在本章中,老子又一次使用了“母”、“子”这对概念。在这里,“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万物,因而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万物;理论和实际;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本和末等关系的代名词。张松如认为“所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正是把概念形成的理论证明,当作对具体事物认识的方法了。西周以来,中国已经产生了例如五行说那样原始、自发的唯物论。当老子第一次试图把那种元素化的‘物理性形式’推进到更高阶段的理论性的形式时,他的理论形式的唯物主义思想。
也因受到了历史与科学条件的限制而表现出某种不成熟性,这种不成熟性,反映到更为复杂的认识论领域中来,就很容易带上一种以‘道’观物的特点。这是老子在认识上失足落水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又认为老子的确是强调抽象思维,对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的关系讲得不够清楚。
这是我们从本章内容中所得知的,不过不能把这一点加以夸大,相反,我们感到,老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引用了辩证的方法,他的“知母”、“知子”的观点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不仅在春秋末年甚至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思想水平是许多哲学家所不及的。
本章的言外之意在于,世人都好逞聪明,不知收敛内省,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他恳切地希望人们不可一味外露,而要内蓄、收敛,就不会给自身带来灾祸。
D. 《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如何理解
[原文]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季节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会生老病死。
但“弱者道之用”告诉我们,这个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疾风暴雨的变化,而是缓慢的运行方式。
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那么,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
一个建筑,我们看到的是门、窗、墙、顶,但这些其实是没有用的,能用的还是围出来的空。没有中间的空,大家住哪儿?
E.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5)道德经曰天下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F. 道德经·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的基本信息
《道德经》: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却,退却。
有道的时候,战马可以用来耕种粪田;无道的时候在郊外驻马屯兵。
粪,肥也。。甲骨文是双手、箕、扫帚和箕内肥料。。篆书将表示肥料的三点写作米(屎)。
孟子曰:人知粪其田,莫知粪其心;粪田莫过利曲得粟,粪心易行而得其所欲。何谓粪心?博学多闻;何谓易行?性止淫也。
G. 道德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两句的辩证关系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本释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天下万物都有其时间性依据,即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就是“有”,也称为“原”.一切时间性依据都有其空间性依据-----宇宙之“本”,也称为“无”.《尸子》中说: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文子-自然》中说这是老子说的.谁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古人已经有了宇宙大本这一认识.
《墨子》中有三表法,是用来讨论语言的,即言必有三表,本之者,原之者,用之者.本原依据不仅仅只是在语言中必须予以强调,天下万事万物中都必须予以强调.它是人们分析事物的逻辑起点,也是知识构建的依据.
老子与墨子的分析方法其实都取之于易.易学中的四象概念,就是一个直角坐标系概念.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吕氏春秋》中也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说文解字注》:仪者,度也.《古微书》:“上经象天,下经计历.”这种坐标定位方法,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与应用了.其经象天,其纬计历.以考察万事万物的存在的历史性与宇宙论依据.易学可以说是诸子学说的历史性依据,也是宇宙论依据.
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客观现象都有其时间性的开始,也有其时间性的终结.换句话说,“有”的存在是有其时间性的.而“无”是时间性的“有”的全集,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无”是一个抽象的,依赖于“有”而间接存在的“存在”.比如时间,系统,能量,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形上之“无”的意义的延伸.“有”是“无”的存在基础,“无”是“有”的变化条件.没有“有”,“无”将无处依附,没有“无”,“有”将无从变化.二者是对立统一,互根互动的.
王弼说:圣人体‘无’,‘无’又不可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前面这句是针对子贡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说的.这当然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又如解释《易经-系辞》中说‘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王弼对“有无”的理解是合符老子的原意的.传统文化之“无”与后来佛教东传之“空无”是有很大区别的,混淆两者的概念,也就必然有了诸如“空无之义难检”,“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之类的批判了.
本,原,用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坐标原点为用,其纬代表时间性存在,其经代表空间性存在.是普遍适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比如语言世界,思想世界与客观世界,三者也是这样一个关系.当然直角坐标系不仅仅只是这些用处,也不仅仅只是在古代才有其应用价值.
如果弄懂易学到底说的什么,对于诸子学说中的一些疑难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如果能将诸子学说弄懂,解易也将不再是难事了.弄懂这些依据,无论是以新释旧,还是以旧御新,其作用与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H. 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到底是什么意思
原文出自老来子道德经,原文如自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现代白话文为: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