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美国立法赖债

美国立法赖债

发布时间: 2022-04-20 11:17:35

1. 对于长期赖账不还的,法律有什么条款

【1】对于长期赖账不还的,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维权。提起民事诉讼时需准备:民事起诉状,对方身份信息材料,证据清单和证据材料。
【2】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诉材料后,会在七日内决定是否受理、立案。对于不予受理的,会作出裁定书;若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3】立案后,人民法院会在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
【4】人民法院会安排时间开庭审理。适用普通程序的,人民法院会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的,经批准可以延长,并会出具延期审理通知书。
【5】人民法院在审理结束后,会依法判决并出具民事判决书;判决书中会写明判决结果和作出该判决的理由。
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第一百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第一百四十九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五十二条判决书应当写明判决结果和作出该判决的理由。判决书内容包括:
(一)案由、诉讼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二)判决认定的事实和理由、适用的法律和理由;
(三)判决结果和诉讼费用的负担;
(四)上诉期间和上诉的法院。
判决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

2. 美国为什么要实行量化宽松政策

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主要是为经济与治政服务,为起到积极正面影响,而进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政治谋略

一、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通过扩大基础货币供给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实质上是向全球征收铸币税。这一政策在为美国扩大财政支出、维持赤字政策提供支持的同时,也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国外债的市场价值也因此大幅度缩水。

1、量化宽松为美国筹集大量铸币税。鉴于美元的国家货币地位,美联储通过发行基础货币实施量化宽松,实质上是向全球征收铸币税。

2。量化宽松为美国扩大财政支出提供了重要支持。除第三轮量化宽松为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外,美联储实施的其他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均为购买国债,为美国政府维持财政赤字政策、扩大财政支出提供支持。

3。量化宽松引致美元大幅度贬值和全球物价上涨,导致美国外债大幅度缩水。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第二大影响是美元大幅度贬值和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这一政策在增加基础货币发行、征收铸币税、支持政府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对美国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有助于缓解市场资金紧张状况,有助于经济恢复增长;但是,长期来看,埋下通胀的隐患,在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下,或许会引起滞胀。另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会导致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在刺激本国出口的同时,恶化相关贸易体的经济形式,导致贸易摩擦等等。对于全球经济霸主的美国而言,实施这种激进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其本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1、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埋下全球通胀隐患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质上是在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情况下,开动印钞机向市场输入流动性。在市场信心缺失,投资萎缩的情况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的流动性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一旦经济好转,投资信心恢复,过度释放的流动性则可能会转化为通货膨胀。

尤其是对于美国而言,由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而且世界主要商品定价均以美元为基准,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从而引发新一轮资源价格上涨,埋下全球通胀的隐患。另外,美联储的巨额购债计划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其他经济体为了阻止本国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冲击本国出口行业,进一步恶化本国经济,而竞相仿效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剧了未来通胀的压力。这也是为什么短期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风靡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原因。如果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未能使美国经济走上复苏之路,经济不景气会导致滞胀局面出现。

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恶化相关贸易体的经济形势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最直接的表现之一便是使本国货币大幅贬值,有利于本国的出口行业,但是相反也导致相关经济体的货币升值。例如,美联储宣布巨额注资计划当日,世界主要货币就针对美元大幅升值,其中欧元升值3.5%,日元升值2.4%,英镑升值1.6%,加元升值1.7%。这将削弱相关贸易体对美国的出口能力,尤其对于那些处于金融危机漩涡中的出口导向型新兴经济体而言,英美日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其造成雪上加霜的打击,并有可能引发贸易摩擦。

3、美联储量大举购买国债降低相应持债国家的外汇资产价值

虽然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但是由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独一无二的国际地位,美债一度因避险功能而大受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政府的外汇资产中,美国国债占有重要地位。美联储大举购买美国国债,将推升美国国债价格,降低其收益率,从而使相应持债国家的外汇资产存在非常大的贬值风险。3月18日当日,美国基准l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从3.01%降至2.5%,创1981年以来最大日跌幅。

对于美国而言,美元贬值和国债收益率降低都将会导致巨额外资从美国流出,对于当前仍处于金融危机漩涡中的美国经济而言,也是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政策,虽有利于帮助深陷金融危机中的发达经济体缓解信贷紧张的状况,增加经济扩张的动力,但是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种以邻为壑的行为,它埋下了全球通胀的种子,并可能导致外向型新型经济体经济进一步恶化、外汇储备资产大幅贬值等问题的产生。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影响

一、量化宽松

目前,全球金融货币乱局乃至全球经济的最大麻烦,绝不是哪国货币汇率低估或高估,而是全球储备货币毫无限度超量发行。1970年代以来全球基础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从380亿美元激增到今天超过9万亿美元,增速超过200倍,而真实经济增长还不到5倍。全球货币或流动性泛滥是今日世界金融和经济最致命的痼疾。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则是全球货币或流动性泛滥之根源,亦是全球汇率动荡或汇率争端之根源。

2010年9月10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例会(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做出决议:随时准备再度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10月15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布:鉴于美国经济持续疲弱,美联储需要采取更多行动来刺激经济,譬如大规模购买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两周后的10月29日,伯南克再次明确宣告:我们有必要进一步采取行动来刺激疲弱的美国经济。

当时,全球金融市场对伯南克声明的一致解读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升级的号角已经吹响!所有悬念都已烟消云散,唯一的疑问只是货币再次疯狂扩张的规模究竟会有多大?世界着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预测是2万亿美元,美洲银行的预测是1万亿美元左右,汇丰集团的预测是1.5万亿美元。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正式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升级版第一阶段,期限自2010年11月到2011年6月,总额6000亿美元,货币扩张规模平均每月750亿美元。尽管货币扩张规模远远小于之前的市场预期,然而根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多次讲话精神和美国现实经济状况来分析判断,新一轮量化宽松第一阶段于2011年6月到期后,继续延期或扩大规模之可能性很高。

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就是大规模购买美国财政部所发行的债券,期望以此实现两大目的。其一、进一步降低长期利率,从而刺激私人部门的信用(借贷)和消费增长。美国是信用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只有信用增长,才能刺激消费和投资增长。其二、长期利率降低,储蓄者之利息收入随之下降,储蓄者被迫放弃或减少储蓄,不得不将资金投入到商品市场或股票市场或其他资产市场,从而提升经济体系之通胀水平,有助于将美国经济拖出通货收缩泥潭或实现“再通胀”(Reflate)。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又被称为“非常规货币政策”(no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众所周知,常规货币政策主要有三个政策工具:中央银行调整对商业票据的贴现率或对商业银行的贴现政策、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调节基准利率(通常指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自二战之后,贴现率和票据贴现政策早已不是美联储的重要政策工具了。经济萎靡不振之时,中央银行即使使用票据贴现政策来刺激经济,亦是杯水车薪,缓不济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派不上多大用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时期,银行金融体系皆如惊弓之鸟,忙于修复资产负债表,对发放新贷款、扩张信贷非常慎重。中央银行纵然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为零,深陷“去杠杆化”泥潭难以自拔的商业银行,亦不愿或没有能力扩张信贷。事实上,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竭尽全力鼓励银行向央行借钱,主动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钱所需的抵押物标准,大规模购买商业银行的“垃圾资产”或“有毒资产”,帮助商业银行清理或修复资产负债表,导致美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早就为“负”了。目前美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超过1万亿美元。商业银行流动性宽松程度,史无前例,然而,流动性宽松并不一定意味着真实经济体系信贷的相应扩张。

二、难以自拔的“流动性陷阱”

经济体系正常运转情况下,中央银行调节存贷款基准利率,是最常用、最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然而,利率调节政策工具绝非万能。原因很简单:中央银行无法将名义利率降低到“零”以下,或者说,中央银行无法让名义利率为负。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面临的最基本约束。

名义利率为负,意味着你存钱到银行,不是银行支付利息给你,而是你要反过来给银行支付利息。必须指出,银行为你提供其他金融服务,你需要给银行付费,是另一回事儿。名义利率为负,也不同于真实利率为负的情形。真实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之时,真实利率为负。真实利率为负等于存款户的财富被转移给银行或债务人。然而,真实利率为负的情况下,银行依然给存款户支付利息,只不过银行支付给存款户的利息收入少于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或被通胀“蚕食”掉的财富。

区分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是理解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关键。由于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和量度真实利率,无法直接观察和量度预期通胀率,那么,货币和资本市场上名义利率的上升或下降,究竟是因为预期通胀率的变化、还是因为真实利率发生变化,我们往往不清楚。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必然导致货币政策的决策错误。美联储近100年历史里,类似的错误不胜枚举。

货币政策工具无法将名义利率降低到“零”以下。原则上,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规定所有存款者不仅不能从银行获得利息,而且还要反过来给银行付钱,或者规定公民不准存钱,只能买股票、买实物资产、买商品和服务,等等。当然,没有哪个政府会如此愚蠢,胆敢如此立法来摧毁整个银行金融体系之基石。

三、金融海啸肆虐全球,量化宽松应运而生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看似坚如磐石,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呢?

追溯历史,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发明者其实不是美联储,而是日本中央银行。1990年日本股市和房地产的惊天大泡沫破灭之后,经济陷入长期衰退。1996年,日本中央银行首次宣布实施“零利率”货币政策,自那时至今,日本中央银行大体一直维持低利率或零利率货币政策。

2007年3月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为应对金融体系流动性紧缩之危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迈向量化宽松之路。在我们检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之前,且让我们首先看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采取的十大步骤:

(1)2007年12月12日,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通缩局势不断恶化,银行体系和经济体系“去杠杆化”导致的信贷萎缩日益加剧。为了缓解通货收缩和信贷萎缩,美联储宣布实施针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新政策,大量向商业银行体系提供短期贷款,以鼓励商业银行相互借贷,并确保商业银行体系以低成本向个人和企业提供信贷资金。

(2)2008年9月15日,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几天之内,美林证券和AIG等许多美国金融巨头相继陷入破产边缘,被迫接受政府紧急资金救助或被收购,金融海啸瞬间席卷全球。美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均遭受重创,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几乎陷入停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真实经济(个人、家庭和公司)的信用活动迅速进入冰冻期。为应对数十年以来最可怕的金融海啸(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是“百年一见”的金融危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连续宣布实施多项紧急信贷金融政策,向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无限度提供信贷支持,协助商业银行恢复彼此之间的同业拆借,以稳定货币市场正常运转,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继续向真实经济提供信贷资金。

(3)2008年12月16日,全球金融海啸持续肆虐,连享誉全球的金融百年老店、美国金融业“皇冠上的明珠”花旗银行亦陷入流动性和支付危机。全世界都在谈论美国金融体系将要崩溃,美联储面临空前考验,必须采取断然措施挽狂澜于既倒。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1930年代“大萧条”痛苦的历史经验素有研究,他下定决心要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于是正式宣布美联储实施“零利率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史无前例的0%—0.25%水平,期望美联储的零基准利率可以大幅度降低经济体系的整体利率水平(大幅度降低真实利率水平),从而刺激信贷、消费和投资。伯南克“零利率货币政策”目的有二,一是防止美国商业银行大面积破产垮台,二是避免美国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和衰退。

(4)2009年1月28日,各种数据清楚表明,美国银行体系已经大幅度削减了对真实经济的信用供给,美国经济“去杠杆化”过程将非常漫长,美国事实上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美联储正式宣布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手段包括:大规模购买财政债券,鼓励商业银行或银行控股公司以更多便利方式向美联储借钱,期望银行和金融机构反过来可以向真实经济体系提供信贷资金。

(5)2009年3月18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速推进。美联储宣布购买总额高达1.7万亿美元的住房按揭贷款债券和财政债券,期望大规模购买住房按揭债券能够进一步降低按揭贷款利率和其他贷款利率,帮助经济摆脱流动性陷阱和衰退。

(6)2009年9月23日,美联储将购买住房按揭贷款债券的期限从原来计划的2009年年底,延长到2010年3月31日,期望继续维持住房按揭贷款市场之低利率,以活跃美国住房贷款市场和刺激地产经济复苏。

(7)2010年4月30日,第一季度的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复苏迹象似乎愈来愈明显,势头似乎愈来愈强劲,美联储宣布向银行体系发行类似大额定期存单的金融票据,以收回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也就是说,美联储打算自2010年4月30日开始,准备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8)然而,仅仅过了3个多月,形势却急转直下。2010年8月10日,美联储的例行货币政策会议(亦即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发布决议,对美国经济复苏前景深感悲观。为应对美国疲弱和持续放缓的经济复苏,美联储宣布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手段包括:继续维持联邦基金利率“零水平”(亦即0—0.25%水平);增加购买长期国债(美联储将把到期的机构债券和所谓机构支持证券的本金收入,用于增加购买国债),并对美联储持有的到期的国债实施展期。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的,还是要继续维持长期国债的低利率,期望借此刺激信用市场和真实经济复苏。

(9)2010年9月21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再度明确宣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大门已经重新开启。由于基准利率即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无可降,美联储只好采取大规模购买长期债券的非常规举措,力图进一步降低长期利率。2010年10月29日,伯南克高调重申:美国疲弱的经济复苏,要求联储采取更多政策行动,大规模购买财政债券和其他债券,以持续维持按揭贷款的低利率和经济体系整体的低利率水平,期望以此刺激真实经济的借贷、消费和投资活动尽快强劲复苏。

(10)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正式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升级版。到2011年6月底,美联储将购买总额高达6000亿美元的财政债券和机构债券,每月购买额度为750亿美元。消息传出,震惊全球。举世一致批评美联储再度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极端不负责任之举措,无助于美国经济复苏,却必将加剧全球流动性过剩、热钱投机冲击、汇率波动和金融动荡,必将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和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四、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政策

如果从2007年12月算起,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持续时间已经整整三年。量化宽松政策究竟有没有效果?意见也是众说纷纭。

支持者认为量化宽松政策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理由有二:其一、假若没有美联储果断及时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银行金融体系即使不完全破产崩溃,也会出现大范围破产垮台的悲惨局面,1930年代那样长期的大萧条必将重演。其二、假若没有美联储持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衰退的时间肯定更长,程度肯定更深。所以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绝对必要和正确。

反对者则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对于刺激经济复苏没有效果,而且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未来将产生极其严重的恶果。理由亦有二:其一、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挽救那些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助长了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心理预期和道德风险,许多金融企业不仅不会吸取金融危机之教训,反而会继续从事风险过度的经营活动,甚至变本加厉为牟取短期暴利而不顾长期风险,埋下未来金融危机之隐患。

其二、量化宽松政策释放的货币或流动性对于刺激真实经济复苏收效甚微,甚至没有效果。尽管美国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异常充足(2010年以来,美国商业银行超额储备长期维持在1万亿美元以上),私人信贷却没有出现增长。相反,绝大多数货币或流动性都流向资产价格市场、货币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推动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回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货币外汇市场交易量急剧放大(目前全球每天外汇交易量超过4万亿美元)。因此,量化宽松政策释放的流动性迅速恶化了全球通胀预期和资产价格泡沫,加剧了全球汇率动荡和投机热钱对各国金融货币体系的冲击。

要充分理解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我们必须深入检讨它的理论基础。我认为梅泽和伯南克等人的量化宽松政策哲学有四个方面的错误:

(1)他们没有明确区分信用和货币,甚至简单将货币等于信用。他们似乎以为,大规模扩张银行体系或经济体系之货币量或流动性,必然就意味着银行体系或经济体系之信用增加。他们似乎也没有明确认识到:真正左右经济活动的并不是货币或流动性,而是信用或借贷。增发货币或流动性,并不等于信用或借贷增加。

(2)他们假设中央银行扩张的货币或流动性,能够顺利甚至均匀流向经济体系的每一个决策单位(个人、家庭、公司等等)。因为逻辑上,只有中央银行扩张的货币流入到经济体系的每个决策单位,让他们觉得手中货币实在多得不能再多了,货币真的“不值钱”了,他们才会开始大把花钱购买商品(消费)或资产(投资)。假若中央银行扩张的货币并不能均匀流入到经济体系的每一个决策单位,梅泽和伯南克的货币政策思路就走不下去,行不通了。

(3)根据经济学着名的“永久收入假说”,个人消费最终取决于永久收入或长期收入,本质上与货币无关(这是“货币长期中性”学说的另一个版本)。如果扩张货币或流动性不能改变人们的永久收入预期,甚至恶化人们的永久收入预期,那么货币政策对于刺激经济复苏必将适得其反。早在196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理论大师蒙代尔和托宾就曾经指出人们经济行为的一个重要性质:当人们的通胀预期恶化之时,人们预期自己的真实财富下降,可能反而有增加储蓄的趋势!易言之,通胀预期恶化不仅不会刺激人们去消费和投资,反而会打击消费和投资!此乃着名的“蒙代尔—托宾效应”。的确,多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表明:通胀预期恶化对消费和投资的打击非常严重,经济增长往往一蹶不振。

(4)真实经济复苏的关键是信贷的持续增长。从刺激真实经济信用需求和供给的角度看,假若通胀预期恶化,尽管原则上信用需求可能增加,因为债务人未来的还款负担可能因通胀恶化而降低,然而,信用供给却可能急剧下降或持续萎靡,因为债权人担心未来债权因通胀而缩水,经济持续萎靡让赖债风险上升。从信用供需角度看,我们不能肯定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够刺激真实经济的信贷供给,能够刺激真实经济复苏。

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完全证实上述基本论点:决定经济复苏的根本力量,不是货币供应量或流动性,而是私人经济部门的真实信贷。

2010年8月10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的决议说得非常清楚美国经济复苏放缓和前景堪忧之根源,乃是真实经济未见根本好转,核心则是经济体系之信用持续萎缩:“最近数月来,产出和就业的复苏步伐已经放缓。预期未来经济复苏速度很有可能更低。尽管家庭支出在逐步增长,然而,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增长异常缓慢,家庭财富持续缩水,信用市场持续紧缩,皆显着制约着家庭支出的增长。企业的设备和软件投资确有上升,然而,非住宅结构类(investment in nonresidential structures)投资依然萎靡,雇主不愿意增加雇佣新员工。新房开工数始终维持在萧条水平。银行信贷继续萎缩。”

五、量化宽松诱发热钱人民币面临巨大压力

理论和现实已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达不到刺激经济复苏的预期目的,为什么美联储还要锲而不舍地实施这项政策呢?

“末日博士”鲁比尼教授和其他几位学者认为,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迫使美元汇率走弱或贬值,希望借此刺激美国出口增长。理由很简单:美国反复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快速升值,中国却坚持缓慢升值或不升值。无奈之下,美联储只好搞量化宽松政策,让美元主动贬值或弱势,间接迫使人民币升值或强势。

从全球汇率“博弈”角度来考察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角度,对中国尤其重要。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人民币汇率一直持续单边升值,对许多中国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压力。根据最新的统计观测,2010年圣诞节期间,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浙江温州地区出口订单下降幅度高达50%,我国总体出口形势日益严峻。

国家外管局外汇储备增幅和人民银行外汇占款数据清楚表明: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在刺激国际投机热钱加速流向中国。包括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内的许多主管部门负责人坦承:投机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和其他市场,是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和通货膨胀预期恶化的重要推手。

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让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愈加恶化。主要表现是:
(1)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和持续攀升,我国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2)美元长期走弱、美国和中国基准利率差距拉大,进一步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
(3)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预期推动我国资产价格上涨预期,导致房地产调控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当然,这只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
(4)我国对外部能源、原材料和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和维持高位,必然大幅度增加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本;
(5)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将削弱我国出口竞争力,经济转型和失业压力加剧。从根本上遏制中国的战略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为什么说美元对人民币贬贬值,才有助美国赖债。

以上说法均不准确,看我的:
美国想减轻外债,就必须进行“债务稀释”,所谓稀释就是进行货币贬值,进行国际结算的时候,全部都是以美元结算的,因此从账面上来看,无论稀释还是不稀释,贬值不贬值,前后数字都是一样的。以前欠中国多少钱,以后就还欠那么多,数字不会减少,当然也不会增加。
但经过美国实行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后,大量印发美元纸币,造成国际货币市场上美元充斥贬值,即每一美元代表的实际国际购买力下降,因此如果还是原来的债务数字,但实际上老美把全世界的债主都给涮了,减轻了美国外债压力。
然而人民币现在持续走强,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制造业在后面挺立着,另一方面就是美国造势需要,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如果达到效果,那么全世界其他货币对美元大多会趋同,并且中国现在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光这部分就给减少老美不少压力。因此有你标题的说法。

4. 如何看待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

美国向人民币施压,逼人民币升值,可以达到以下几层目的::(一)转移美国国内的视线,把经济不景与失业率高企的责任推给中国。(二)藉此作为政治筹码,以向中国换取利益。(三)乘机赖债,将来可以还少点钱。(四)累中国经济出乱子,以后无法崛起。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的经济没有出现多大的改善,楼价依然在下降,失业率一样高企。为了避免国民把矛头指向政府,只好诿过中国,把一切都归咎人民币币值偏低。其实中国输美的产品,大部分都是美国国内早已停产的低档产品,怎会抢走美国人的工作?相反,人民币汇价低,反可以帮美国人买到平价的中国货,舒缓美国人在经济衰退时的生活困难。美国人现时摆出这般强硬的姿态,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以此为筹码,向中国换取其他方面的利益。每次有甚么国际性的会议,美国就会把人民币问题炒作一轮,甚至联同一些其他国家向中国施压。目的就在于逼中国向美国让利,否则就在汇率问题上与中国纠缠不清。本来,汇率是相对的,人民币不肯升值,美元大可以自行贬值。然而,一旦美元贬值,就不只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其他国家的货币也会一同升值,这对美国未必都有好处。中国才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元对人民币贬贬值,才有助美国赖债。中国现时的外汇储备已超过二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美国债券。当中不少钱都是美元币值高的时候,卖中国货给外国换来的。如果人民币一升值,就等如促使手上的美债贬值,以后就没法以同样的钱,买回当初可买回来的东西。人民币升值10%,就等同美国可以还少10%债,相等于二千亿。这么大笔钱可以因此而不还,难怪美国上上下下都嚷着要人民币升值了。此外,日本的经验显示,出口国的货币升值,虽不至立即令出口减少,却足以在本国形成泡沫经济,有很坏的后遗症。美国最想要中国变成《广场协议》的日本,那美国的一哥地位就不用受到中国崛起的挑战。从温总理在这个问题上的发言来看,中国是不会学日本那样,轻易受美国摆布的。

5. 你好,这次美国的国债真的要赖掉吗

赖债方式有很多种,不见得非要两手一摊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真要两手一摊全世界经济会完成崩溃,华尔街和华盛顿的共同利益受损,绝不可能。

美金贬值,通货膨涨,发动战争都是方式,所以说美国已经在赖帐很长日子了。

6. 法律方面的调研文章!~!~!~急

食品安全法律调研报告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每个人要生存、生活下去,就离不开食品。正是由于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食品加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每天只要我们打开电视,翻看报纸,都可以看到大量各式各样的食品广告。走上街头,不论是在商场、超市乃至街摊,食品都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而 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所暴光,这直接导致了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普遍关心的一大主题。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 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明白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和问题,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现状分析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岔五就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等等,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列名单。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些年过去了,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并且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五大问题: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种植养殖方面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食品生产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这些问题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环境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因素
2、农产品、禽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高、源头污染严重
(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
(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
3、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严重影响食品安全
4、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料及应用新原料、新工艺,添加有毒物质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现状
食品安全是指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密切相关的食品的安全控制措施和手段。食品安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说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整个体系运行涉及企业的食品加工、生产销售、进出口、卫生监管、国家干预等各环节,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视程度。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是指有关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有机体系。从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现状来看,由《食品卫生法》为主导,《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等数部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以及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构成的法律形态,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框架的现实,为全面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在执法过程中,会使许多有害物资蒙混过关,给为非作歹者留下作恶空间。在工业化程度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加工食品越来越成为人体主营养素来源的同时,我国的食品标准,总体水平偏低,部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重要标准短缺,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性标准都得不到有效执行。
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整,存在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相对于生产商和销售商而言,消费者处于弱势,他们几乎无法预见到食品潜在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和范围,更无权处罚生产商或销售商。目前,我国有《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生产商和销售商的行为。但是,这些法律法规有时不能很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比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遵从消费者权益诉讼案“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消费者只有举证出因食用涉“红”产品导致其人身受到了相应的损害,才能得到赔偿。但是,消费者很难举出因食用涉“红”产品而产生的具体人身损害,因为每个人日常食物的品种相当复杂。无法举证损害事实,法院也就很难支持消费者的诉求。
又如《食品卫生法》规定,对造成食品中毒后果的,应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但很多不合格食品不是食用后马上就有中毒现象,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是长期食用才显现危害,这时再去追究造假者的责任,有可能为时已晚,最终造成追讨无门。目前中国法律规定只对实际损失进行赔偿,缺乏单独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也就是在确定具体赔偿数额时,仍是按照被害人的实际损失,包括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来计算的,这种损害赔偿制度并不能真正补偿受害方的全部损失。
2、存在“真空”和“交叉”地带
根据调查,部级以上机关所颁布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包括已失效的规定在内共计800多篇,涉及的政府部门包括已撤销合并的近30个。总体上,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政出多门,导致有的方面管理依据相互矛盾或者监管职能交叉,而另外一些方面却是监管的真空。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政府监管方面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不能完全监管到位,法律法规的不配套,是食品安全执法的首要障碍。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则削弱了执法的力度;对于一些效益好的食品企业,多个监管部门重复管理,增加了企业负担;而对群众反映的食品安全难点问题,很多部门又互相推诿。部分场所执法受行政干预过多;一些地方对开发区、旅游区等特殊场所出台“保护”政策,限制执法人员执法;监管队伍严重不足、经费短缺也是执法不能完全到位的重要原因。同时,在与其他非食品安全专项法律,如《行政处罚法》、《刑法》等法律的衔接上也不统一,甚至违背其原则,弱化了法律的惩处力度,导致违法现象屡禁不止。在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盲区,比如仍没有针对批发市场的法规。由于生产过于分散,如果完全靠从生产环节抓食品安全管理,漏洞太多。
3、企业违法后付出的代价较低
低廉的违法成本是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和现行的处罚机制有关。一直以来,我们对制假贩假者的处罚较轻,做一次假,能抵得上罚多次的钱,制假者付出的风险成本很小。以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食品卫生法》为例,对违反该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吊销卫生许可证。然而根据该法,卫生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对非法所得的认定缺乏手段,那些大量存在的地下食品加工黑窝点,生产成本极低,即便按违法所得的标准进行处罚,也根本起不到惩罚作用。“情节严重的”,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可那些卫生状况极差的黑户食品生产企业,往往就无证可吊,对他们的管理,只能是以罚代管了。就目前对食品安全的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和处罚来看,往往是只要不造成恶劣影响甚至酿出命案,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就很难得到追究。
现行的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存在的缺陷不只以上这些,在这里笔者只从一些侧面进行举例探讨,不可能详述所有。但通过这些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我国的《食品卫生法》有必要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加以完善和强化,以有效制止和打击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有损食品安全的行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化工作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奠定了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框架。但是,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制建设也存在着时代发展遗留的缺陷:重权力,轻权利;重程序,轻实体;重局部,轻全局;重职权,轻责任;重处罚,轻促进。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已进入了新的变革时代。但是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来看,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与国际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食品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仍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合理化。
在我国食品安全范畴局限性很强,食品卫生管理取代了食品安全管理,对于“食品初级生产过程中安全操作生产对食品安全性和适宜性的影响”重视不够。由于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没有把食品安全建立在全部食品产业链基础上,因此造成了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广度不够;具体标准和法规的制定上也不够协调和系统。
食品工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食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可为企业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和监控管理技术标准,并强化食品从业者的自主意识,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因此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将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化工作急需加强的重点。
三、构建相对独立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的一个发展趋势
(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概述
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的建设是我国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实施我国环境战略的需要。研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和产业政策的完善以及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1、美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的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也是非常多的,例如《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和《公共卫生服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覆盖了所有食品和相关产品,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以及监管程序。若是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就不允许其上市销售。同时其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的企业,也不存在什么无照企业或者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因此掺假现象也极少。
2、欧盟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欧盟历来十分关注食品安全,经过近年来不断的改进立法和开展相关的行动,对食品安全条例进行了大量修订和更新。例如:食品卫生条例,动物源性食品特殊卫生条例,动物源性产品官方监管组织条例等等,表明了欧盟是在构建食品安全的战略性框架,并进一步提高完善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提供统一管理标准;建立独立的科学咨询体系,加强风险分析力度;加强法律监管措施,保证法律实施效果;增加食品与饲料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保护消费者权益。因此经过多年的发展,欧盟形成了比较严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3、日本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日本是一个法律比较健全的社会,拥有较完备的食品安全法。日本从所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其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日本政府先后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了10多次修改。制定并实施《食品安全基本法》,强调了食品安全事故之后的风险管理和食品安全对健康影响的预测能力;成立 “食品安全委员会”,拥有向农林水产省、厚生劳动省提出建议,并对其进行监督和检查的权力。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施以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
另外,国外例如德国、加拿大等国也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也都组建了自己的食品安全体系。
(二)我国在食品安全上所做的努力
1、我国在近几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上所做的努力
(1)在2003年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中我国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全面防制非典。结合非典防治,开展了餐饮业专项整治,把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执法作为非典防治工作的重点措施之一;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保证紧缺物资的正常供应;全力做好非典期间重大活动的保障工作。
(2)在2004年及2005年,周边国家和我国部分省份发生了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有效防止禽流感对人的感染,我国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有关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和食品从 业人员防病意识和能力,加强对重点地区卫生监督工作的督导,把城乡结合和农村作为重点地区,重点监督经营野味的餐饮业、交通要道餐饮业和集体食堂等。同时,还加强对餐饮业的规范管理,加强与农业、林业和工商等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禽流感疫情动态采取相应卫生监督措施,防止可疑禽畜肉类流入餐饮业。
(3)在2005年2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部署全国彻查苏丹红以来,政府采取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食品清查追缴行动,使消费者在空前关注中迅速提升了食品安全意识。从而使食品安全的重点体现在预防上。
2、加强监督监测工作,促使食品合格率提高。
为了进一步做好食品化学污染物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我国建立了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点。污染物监测网点建设使我国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点进一步完善,监测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3、完善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技术。
对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容器以及新研制、发现和引进的新资源食品的许可要严格建立在危险性技术评估的基础上,本着尊重科学的原则修订《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通过组建的危险性分析专家队伍及时收集、分析食品危害情况,开展危险性评估,及时发布预警。建立卫生监督技术支撑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使其承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机构和血站等监督执法任务,并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风险度和信誉度量化评价和分级,对高风险、低信誉的企业重点监管。
四、发展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
(二)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三)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推进体制改革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撤销市、县级卫生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所、劳动卫生监察所,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五)做好发展规划 推动食品行业稳步发展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六)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
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七)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依法加强权力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各级人大作为地方最具权威的监督机构,依法实施法律监督和经济工作监督,是宪法赋予的职权,应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果断启动监督程序,依法加强监督,及时发现、纠正和撤销违法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政行为。具体方面如下:
1、处罚要狠。处罚严格首先要有法律法规的支持,相关的立法要完善,要严格。其次,要罚得很,要让那些制假售假的人一旦被查获就会倾家荡产,绝对没有机会重操旧业。加大制假售假的风险,就能从源头上堵住食品安全问题的漏洞。
2、监管要下大力气,实现监管到位。政府部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尽到“本分”,针对我国地方大,人口多,流动性强的具体特点,加强监管。
3、建立问责制。对地方官员的管理要严格,如果一旦出现了事故,主管部门领导、当地党政领导要负责任。另外,建立问责制也体现了政府的行政清廉,同时也是咱们老百姓的意愿。当然,要实现问责很难,但是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去做,所以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4、加强舆论监督。媒体要敢于说话,为人民说话。对食品问题的报道,关系着国计民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党中央意志相一致,这种报道并不“出格”,媒体报道时顾虑不要太多。
5、食品药品的监管由一个部门来实现。多部门管理,容易出现管理的交叉区域和“真空”区域,多部门管理总是比不上一个部门管理简单、操作性强。
综上所述,食品的健全和完善在世界各国被都当作一件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加入WTO后,在日益增加的食品国际贸易中,加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对阻止国外低劣食品进入我国市场,防止消费者遭受健康和经济权益损害,将起到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食品安全法律的有效实施,将使食品生产全过程标准化、规范化,保障和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网(www.gwyoo.com)

7. 我国为什么用单利法计算利息

单利法单利法是换算资金时间价值的一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滚利。

特点

复利法的特征:本金随期限延长是逐渐增加的,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它适于计算长期借贷利息。

计算公式

单利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J=P·i·n

F=p·(1+i·n)

式中:

J为总利息;

F为本利和;

P为本金人为利率,最常用的是年利率;

n为计息期数,与年利率相应的为年数。

由公式可知,单利法的利息与时间是线性函数关系。

我国用单利法计算利息的原因

进入11月,全世界的投资者和企业家都在议论美国的财政悬崖,包括周小川在十八大上仍然将美国的财政悬崖做为未来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事件之一。何谓财政悬崖?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对于美国财政状况的预估,若美国两党包括两院对增税和削减财政开支问题继续“不作为”,拿不出办法,则必须按照两党此前达成的协议,在明年1月将自动启动预计总额为6000亿美元左右的财政减支和增税计划。增税的主要目标是大企业和富人,减支的目标则主要是医疗保险补贴和养老金,同时还有国防支出。由于增税必将打击企业活力,减少扩大再生产和创新的积极性,因此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财政悬崖将抑制美国经济的复苏;而减少福利和军费开支有可能引发美国社会的不稳定,激化社会矛盾,因此民主党议员以及共和党议员谁也不愿意再次问题上承担责任。

为什么看好美元,起码是短线不看好非美货币?

我一直认为,所谓的美国财政悬崖其实很可能是“伪命题”,是美国媒体喜欢的炒作。首先,我们必须相信美国政府还不是流氓政府,还不会走到靠美元大幅度贬值赖债这一步。相反,我却认为,美国两党关于2013年初到“财政悬崖”的协议是保护美国利益同时也保护债权人利益的非常性措施,拖下去,对美国不利,对债权人更不利。美国人能够想出这个极端措施,说明美国人还是守信用的。因为在保护美国政府维持运转的同时,其实也保护美元信用,而能够自动地增税和减少开支,对维护美元稳定更有利。没有这个约定,两党继续没完没了地吵下去,那才是不确定性,才是大麻烦,对债权人的危害才最大。更何况,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说美国政府美国两党无作为。

标准普尔评级(Standard&Poor"s)周四(11月8日)指出,随着美国大选结束,美国跌落财政悬崖的风险几率虽然在提升。但目前的几率大约只有15%。该机构在报告中还写道,“在我们看来,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决策者在最后关头及时达成了协议,从而规避财政悬崖中的大部分负面冲击。”这个判断是有道理的。

即使美国两党最终无法达成协议,天也不会塌下来,相反的是,经过短期的剧烈震荡,美元很可能还会上涨。想当初,在美联储推出QE时,很多人说,美元将暴跌,因为美联储和美国政府推出QE3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无序地释放流动性,以做空美元,即可刺激美国的制造业,增强竞争力,同时能够变相地赖债。而我当时的看法也是相反的。通过美元贬值很难达到赖债目的,因为在美元汇率大幅度下滑的时候,美国债券的收益率会上升,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也会上升。这是双刃剑,背着抱着一边沉。美国政府的确是利己的,但靠美元贬值赖债,不利己。更何况,历届美国政府都是靠借债生存的,少有的两任财政盈余的总体都没有得到连任。

由此可以设想,美国政府真的面临财政悬崖,当然要被动地增加税收,减少开支,这固然管用,但最急切的却是筹款,发债,扩大财政赤字。如同现在的希腊西班牙,既要通过“撙节”协议,同时要申请救援,维持债市运转,然后才有政府开支,国家才能生存。既然主要矛盾还在债市,我们就要观察债市。如果债市正常,用得着通过美元贬值的方法赖债吗?而美国的债市目前还是健康的。

今天的世界,面临财政悬崖的不仅是欧洲的几个国家,不仅是美国,还包括日本,法国、英国等大国。而它们维持债市稳定的办法之一,就是维护汇市稳定。我们看一下日本政府,它天天都在喊增税和缩减开支,天天在喊日元汇率太高,脱离经济基本面。但在日元汇率问题上,日本政府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从心里还是希望日元汇率高估。为什么?日元强大,日本政府的债券才有人买,对日本政府和高负债国家来说,维持住债市稳定比操纵汇率下跌更重要。殊途同归,美国政府也非常明白,如果美元能够继续走强,美国的国债还很好卖,美国就不怕财政悬崖。严格地说,检验财政悬崖的最好尺子还是债市,按照这个尺度,最先面临财政悬崖的是希腊,然后是西班牙,甚至还要包含日本、英国,美国应该稍后。当然,对财政悬崖问题的态度也能检验出美国政府的效率,检验出美国社会的团结或曰和谐度,同时还能检验出奥巴马这个人是否能干,是否具有驾驭全局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财政悬崖给奥巴马的时间不多了。

奥巴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需要有人替他出面与国会打交道,与共和党议员打交道,与“富人”打交道。现在的财长盖特纳已经不想干了,新的财长是谁还不知道。怎么办?奥巴马这个人是幸运的,他在任4年,美国经济没有多大起色,但美国老百姓还是选他,因为他赶上了欧债危机,一起责任都可以推给别人。目前,维持美元强势仍然可以靠欧债危机,在欧元区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美元反而成为避险货币,而欧元下跌,美元相对走强,美元的信誉似乎就比欧元强。

结论是:欧元和非美货币目前都不可能走强,其中欧元很可能还要大幅度下跌,这相对来说维持了美元强势,使美国政府不必通过靠美元贬值这种最丑的方法来赖债;而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正在悄悄地好转,虽然飓风桑迪给美国带来几百亿损失,但重建工作则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相比之下,欧元区经济正在经受煎熬,不仅希腊财政悬崖就在11月到来,西班牙债券发行也重返6%大关,即使是德国法国,衰退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下,我们最担心的反而不是美国的财政悬崖了。

美联储在2012年9月决定推出QE3,按照常规的经济学理论判断,美元应该下跌,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很可能出现暴涨,通货膨胀阴云将再度弥漫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热钱也会卷土重来。但在美联储推出QE3后,虽然包括欧洲央行日本央行都跟随实行“超宽松”政策,但全球市场最终的表现却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美元没有下跌,更没有暴跌,全球能源市场大宗商品市场也没暴涨,反而出现相反方向运行迹象。唯一让市场猜对了的是:热钱的确回来了,问题是没有回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回到中国大陆,却在“门前”止步囤积——在香港兴风作浪。十月以来,源源不断的热钱开始涌入中国香港,推高港元兑美元汇率至7.75的极限水平,迫使香港金管局在10月20日急忙买入美元,以压低港元汇价。同时,香港楼市和股市则出现跷跷板现象,先是楼市暴涨,随后香港政府出台严厉的限购政策,规定非港籍人士在香港买房,最高将被征收35%的印花税,使得香港楼市成交量“暴跌”(香港十大屋苑5天内成交大跌62.9%,价格也出现下滑)。而在房价进入“冰冻期”之后,股市却暴涨,出现了十连升,在全球股市回调的背景下显得一枝独秀。热钱汹涌泛滥,有些人慌了,建议香港政府应该打一场金融保卫战,驱除热钱。而我在想,在干预了货币市场和楼市之后,难道还要干预股市吗?香港还是自由市场经济吗。笔者以为,不仅政府干预要谨慎,要适度,更重要的是必须搞清楚:热钱为何而来,是炒作,是过路,还是真的看好香港市场的发展前景?香港的优势何在?千万别在泼脏水时将“孩子”也扔出去——把香港的一点点优势丧失殆尽。

我以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尤其是美国大选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之时,全球热钱“流窜”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说,“过路”的可能性很大;同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有中国大陆还没有跟进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没有进一步降息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国际热钱是在赌,赌什么?十八大后中国政府很可能改变货币政策,开始出台多项刺激经济的新政,鼓励新上任的地方政府官员一门心思搞经济,这样的话,楼市股市都可能上涨。而历史规律多次证明,流窜于香港的热钱,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重的是人民币升值大周期和内地人民币资产市场(包括楼市股市)的升值潜力,一旦内地条件变化,这些热钱将轻车熟路,取捷径立即进入大陆市场。而客观地说,中国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是全球各大经济体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具有中长期持续增长的较大空间,而且具有赶超实力,所谓“重大战略机遇期”已经暗喻了这一点,这是被国际热钱反复看重的本质——中国经济并非郎咸平之流所言已经接近崩溃边缘。再看大陆股市,虽然毛病很多,但在2000点附近徘徊筑底已经很久,能够守住,说明该区域附近的确风险很低,具有中长线投资价值,未来只要有“风吹草动”就可能暴涨。再看人民币汇率,在经历了2012年上半年长时间的低位徘徊后,也积聚了上涨动力——前些时异动,只是预演,如果经济基本面能够改善,人民币汇率一定将重拾升路——从近期数据看,中国经济结束调整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反观大陆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也不小,甚至可以说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具有宽松空间的,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存款准备金率,仍然高达20%,是全球最高的,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减轻之后,尤其是美国大选和十八大之后,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调降的空间将凸显。经济增长大周期没有终结,货币宽松又可预期,有这个预期存在,热钱岂能寂寞。

必须强调,热钱涌入香港并非在完全赌博。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证监会连续展开境外巡回路演,公开鼓动券商和QF入市,这实际是在为热钱指路。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包括股市犹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差中国大陆政府包括中国央行打响“发令枪”了。

关于香港是否应该在此时发动所谓的金融反击战,真是大可不必,很可能适得其反。我从来是反对“货币战争”(理论)的,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各大货币,存在博弈和竞争,但不能轻易地用战争一词描绘,那会把事情搞乱,错失“重大战略机遇期”。客观分析,香港也不具备反击国际热钱的天然条件,所以应该顺势而为:由于港元与美元基本捆绑,不具有通过自由浮动抵御货币风险能力,所谓香港金管局在买入美元,只是演戏而已,没有人民币背景,港币将不堪一击;阻击楼市炒作,肯定是对的,但香港楼市的买家主要是大陆富人,这些富人,除少数“别有用心者”之外,更多的是有钱没地方去。相信如果大陆经济恢复增长,投资机会凸显,它们将第一个返回大陆,由此看,香港当局需要做的事情不是驱赶大陆热钱,而是开发大陆市场,为热钱寻找大陆投资机会;至于股市,更没有打压必要,必须明白,香港经济其实已经空心化,实体经济和贸易中转站地位都在悄悄地衰落——实体经济没有创新,贸易大港优势不在,唯有股市(包括资本市场)是强项——那是因为大陆股市低迷。如果把这个强项也打压了,香港的热钱真的全跑了,香港经济靠啥支撑。更何况,本轮香港股市上涨,绝大多数都是与内地股市相关的H股,它充分说明,香港热钱涌入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人民币资产也。香港政府要做的,是让香港股市成为大陆股市的一部分,尤其是发扬它的价值发现功能——不能顾此失彼,仍了西瓜,还捡不到芝麻。

结论是:这次热钱涌入香港,意图很明显,在欧债危机没完没了、美国“财政悬崖”在即,以及中国经济即将触底反弹的大背景下,它在寻找最佳避险港湾,同时想借香港做跳板,时刻准备抄底以人民币计价的优质资产。至于美元汇率,我在很多场合已经预言,QE3并不是美元暴跌理由,相对其它非美货币,美元已具避险价值,美元短线还可能上涨(尤其是兑欧元、日元),这也是避险资金选择港币(港币跟随美元兑其他货币升值趋势也明显)的理由之一。但从长远考虑,港币与美元实行联系汇率制,具有大风险。为什么?因为人民币汇率迟早要实现自由浮动,到那个时候,港币怎么办?难道还死榜美元吗?!港币要早一点考虑“后路”,与其死榜自由浮动的美元,不如靠拢还没有自由浮动的人民币。香港失去大陆,注定无所作为,港币不靠人民币,注定将失去前途。现在香港当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开打金融保卫战,而是实行彻底地金融改革、货币改革。第一步是顺应国际潮流,靠拢人民币,第二步是与人民币一起走向自由浮动。

8. 人民币升值将稀释美国债务

理解的角度错了,应该把重点放在美国债务方面。你看,假设当1$=10¥的时候,美国借了中国100$的话,到时候要还给中国1000¥,而现在人民币升值了,变成1$=5¥了,但当时借了100$,现在还债的时候,相当于只还了中国500¥,这样美国就轻而易举的赖掉了500¥的债务。
你的假设是站在人民币角度来看的,人民币升值,RMB钱值钱了,能在国际上买的东西多了,看起来是赚了,但另一面的赔你没看到。中国是制造大国,GDP很大部分靠的就是出口。我在国外用的各种产品大多是made in china,你想想,假设你是国外客户,如果人民币升值了,你购买中国产品的成本也要相应增加,同样的东西,中国造的贵了,但是越南造,菲律宾造的还是原来的价格,你说你会选择哪个国家呢,当然不选中国了,这样中国出口贸易就受到了压制,GDP发展缓慢了,经济发展就慢下来了吧。这是奥巴马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
另外中国坐拥庞大美债,如果人民币升值了,美国也变相赖债了。还有,中国外汇储备大部分是美元,中国辛苦几十年买了大量美元,认为自己富裕了,有力量了,但是只要人民币升值,升值多少,储备就蒸发多少,相当于中国人民勤奋努力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样重蹈了日本的覆辙,经济倒退二十年。美欧等国如意算盘打的确实很好,而且用心险恶可见一斑。
现在全世界除了非洲和南美一些国家不赞成人民币升值外,大多国家都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现在也是进退两难,如果顶着压力不升值的话,相当于和全世界发达国家作对,如果升值的话,其中的亏只能自己咽,怎么走都不好走啊。

热点内容
司法考试历届真题 发布:2025-01-16 09:07:25 浏览:473
民事诉讼法二十四条 发布:2025-01-16 09:00:50 浏览:791
方亚律师 发布:2025-01-16 08:29:06 浏览:780
08年跟09年劳动法有什么变化 发布:2025-01-16 08:22:27 浏览:79
2018按劳动法加班费 发布:2025-01-16 08:14:47 浏览:992
2017四川二建法规真题 发布:2025-01-16 08:13:00 浏览:476
深圳劳动法是不能超几号发工资 发布:2025-01-16 08:10:44 浏览:90
司法考试粉笔 发布:2025-01-16 07:23:31 浏览:77
依法治企自查 发布:2025-01-16 06:57:55 浏览:509
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6 06:12:31 浏览: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