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新时代道德经

新时代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4-20 12:27:58

道德经是什么

和谐是《道德经》的核心主题 按照《道德经》的思想,“道”是宇宙万物创生的根源,是世界的终极法则。而“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它“自化”成万物并使万物自然而然地变化。道创生万物是“常自然”的,也就是完全没有预先设定的目的,万物按其本性自然地生长发展,不受异己的干涉得以自我实现其本性,形成和谐有序的世界。这是一种宇宙自然生成的哲学。在这种哲学中,和谐就是世界自身发展始终指向的目标。 对于自然之“道”如何生成万物的问题,《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五十一章进一步解释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段话是老子描述的关于宇宙创生和演化的基本图式。在这里,“一”指“道”自身的一气,万物皆由一气化生,这就是“道生之”;“二”指一气分化出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是万物质料,这就是“物形之”;再加上阴阳二气交合而生的和气,从而实现由阴气、阳气、和气“三生万物”。“冲气以为和”就是“势成之”,即“和”是形成万物的机制。“和”即和谐。万物本来就是通过和谐而产生的,万物也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这里说明,和谐作为“道”生万物的机制,是“道”的本质属性。其所以成为“道”的本质属性,又在于“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对立的两方,是通过“和”而达到统一的,这是永恒的道理。由此可见,“和”是《道德经》中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道德经》中,第二、 四、 四十二 、五十五、 五十六、 七十九等章都运用“和”这个概念阐述有关问题。其中,第五十五章认为“和之至”才能达到“德之厚”,“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也就是说,最充分的“和”才能达到最深厚的“德”;认识了“和”就是懂得了“常道”,这样才能达到高明的境界。不知“和”也就不知“常道”,不懂“常道”之理,违反和谐之“势”去行动,必遭遇凶险。 在《道德经》中,还有许多与“和”相关的概念,“和”与这些概念组合成“和善”、“随和”、“柔和”、“和气”、“祥和”等等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这些观念都是用来颂扬美德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观念,早已通过《道德经》的和谐文化传播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和谐思想的丰富内涵 《道德经》论述“玄之又玄”的“道”,不是脱离实际去坐而论道,而是在确立“道”的法则后,“惟道是从”,按照“道”的要求去实践和行事。“道”的根本要求是什么?就是“知和”,就是要懂得万事万物都应当处于和谐的关系之中。这样,从实践和行事方面去认识,唯一的“道”又具体化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君之道、国之道等丰富的具体内容。而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惟道是从”,也就是必须惟和谐之道是从。 从天之道、地之道来说,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自然本身是无目的的,但无目的地运动的自然却能创造出秩序井然的和谐世界。因此,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顺应自然地利用自然,不能以自身的主观意志随意地改变自然万物的本性,强求自然与自身一致。也就是要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人之道来说,《道德经》讲道、天、地、人这“域中”的“四大”时,特别突出“人居其一”,这里表明“道”不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是通过人的生命体现出来的。在《道德经》中,道或自然是基点,人则是中心。以道和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是一致的。“人之道”又分为个人之道和人与人的关系之道两个方面。个人之道的要求是贵己养生,身心和谐,知足常乐;在人和人的关系方面,《道德经》对如何达到和谐作了许多论述。如第五十六章说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还有“知常容,容乃公”,“不争”、“上善若水”等等,都是达到人与人关系和谐的要求。 从君之道来说,《道德经》认为治国者的统治方式应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为“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无不为”、“无不治”的目的。老子要求治国者必须深刻认识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7 章)具体要求则有:不刻意彰显差别,扩大分歧,制造对立,这样,才能减少冲突,达到社会安定;优秀的治国之君要“常无心”,“无心”是无一己之心,而是“以百姓心为心”( 49 章);对天下各种各样的人,要一视同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按这些要求去做,国家才和谐太平。同时,老子亦不提倡儒家虚设的仁义,认为如果强调表面的形式化的道德规范,那么人的纯朴本性就会丧失,内在的忠信观念就会淡薄,从而造成种种的社会弊病。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8 章)老子认为,“仁义”是大道不行才出现的,“孝慈”是六亲不调而提倡的,“忠臣”是由于国家昏乱才显示出来的。相反,就能推理出如果大道流行,社会和谐,国家太平,则仁义、孝慈、忠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老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淡薄、忠信递降的结果。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8 章)老子认为舍道治而倡仁义,是舍本求末。但是,老子否定的不是仁义礼智的内涵,而是以仁义为文饰、造作的现象,有心为善反而助长了人们的虚伪,老子认为善须出自本性,非有心为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38 章)统治者制定的礼乐,如果是用来束缚老百姓的行为,那么社会生产就会停滞不前,老百姓的生活就会日益走向贫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57 章)。老子提出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恢复“民复孝慈”的和谐社会。 从国之道来说,在国与国的关系方面,要想国家与国家和谐,老子认为首先是自己国家要和谐。“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1 章)其次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要相互谦让,取得相互信任,特别是大国要担负起主要责任,“治大国若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制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61 章)。这里包含着国与国之间应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弘扬《道德经》和谐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 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史,塑造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特有的中华民族优秀品格。作为中华文库瑰宝的《道德经》,将和谐文化提高到道之至高的地位,对形成我们的民族品格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内蕴。 著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局势奇谲多变。在世界局势的变动中,人们都注意到了其中包含文明的冲突。现在,西方学者惊呼“西方的没落”,世界出现了一股寄希望于东方文化复兴的潮流,也就是以东方文化影响世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洪流,正形成奔腾之势向世界涌动。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高。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国的任务已经提到我们面前。我们要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国,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赋予她新时代的内涵。随着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从国内到世界,都涌动着一股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道德经》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几经重大变革。每次变革,都引起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震荡。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和平和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全球时代主题的变化、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改革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如何调整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我们国家的新一代领导,已经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指导理念。在这样的世界和国内新环境中,弘扬《道德经》的和谐文化,具有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道德经》这一文化瑰宝,在新的历史时代必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Ⅱ 鲁迅先生曾说,不读《道德经》就不懂中国文化,《道德经》作用到底有多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就不懂中国文化,这句话说的没错,可是很多人不读或读不懂。那么,《道德经》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重大作用:

其七,老子自然观、自然辩证法具有永恒性,即使到了共产主义,也会继续发挥作用、不会过时。

如果有人不信《道德经》有上述的重大作用,那么,我可以大胆地说:那就是没有读懂《道德经》、把握其真谛。

Ⅲ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关于庄子+老子和孔子+孟子 众所周知,题目中的四位分别是道家与儒家的代表人物。这两派学术观点也是大相径庭。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张陵,又称张道陵,“五斗米道”的创立者,也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者)。

春秋战国时期ˇ百家争鸣ˇ中形成的一个以ˇ道ˇ为核心的学派。其创立者是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思想家庄子(庄周)。后来道家又与名家、法家合流,又兼取阴阳家、儒家、墨家的长处而形成了黄老学派,主张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因时因物,无为而无不为。汉武帝之后,由于独尊儒术,黄老之学开始衰落,然而,道家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二、儒家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近代学者章太炎赞同这一观点。然而,胡适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赞同《淮南子~要略》的诸子出于“应世之急”的说法,由此提出了儒家是由殷商遗民中的术士转化而来的观点。)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儒家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ˇ仁ˇ。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ˇ;孟子主张君王应行ˇ仁政ˇ,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许多统治者的尊重,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下,诸侯之间各为已利而崇尚武力,儒家的德政很难得以施行。汉以后,儒家思想被尊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三、道家vs儒家

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从“人”的角度来关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从“自然”出发来关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正是“人”本位和“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为中国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普遍的共识是:儒家关切社会的治理,道家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故此,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和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之说。

儒、道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和而不同,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Ⅳ 何为"道"《道德经》中的太初有道,“道”为何物

187、道是上帝的意识,是宇宙的血液,是性,是一切规律的综合,是宇宙万物运行制化的总程序。

188、道具有浑沌性、恒久可靠性、瞬时感应变易性、无内无外跨越时空性、灵性、公正性、无滞性、虚无缥缈实在性八大特性。

189、道表现出来的一切是以相的形式体现其内涵的,没有相,道的内涵难以体现。相是道的体现,但相绝对不是道。犹如人体的一个细胞是人体的体现,但细胞绝对不是人。

190、道在一切中,一切在道中。道是一,庞大的宇宙只有一个意识,那就是上帝的意识,上帝的意识通过道体现。

191、道的属性没有矛盾。

192、大道之行,发于毫末,成于点滴,收于精微,却无诀窍。

193、禅是悟道的上乘法门,其他的任何法门都可以用文字来表述,惟有这禅法只能用心灵感悟。明白了禅理禅机,就不用上学读书了,因为天地和万千气象都是书,不论何时何地,不论我们的眼睛是睁着,还是闭着,不论我们是睡着,还是醒着,我们随时可以读天地万象这本大书。

----摘自《新时代人类百理念》

Ⅳ 树没有根就不能生长,人没有志向就不会成功。根据意思写名句。答案

名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出处:春秋 李耳《老子》第64章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人要做成大事,就必须从基础做起,要长成一棵大树,要从一颗小树苗做起;要堆成一个高台,要从一点一点的土开始;要走出一千里路,要从一步一步迈出做起。2018年是新时代的开局之年,十九大描绘了未来30多年的美好蓝图,要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那就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土”就是我们现在一步一步的工作,“九层之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5)新时代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Ⅵ 急求 结合道德经原文与社会现实分析老子的合道之德的现实意义!

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走进新时代。
拒斥形而上学的拒斥。
如果说儒墨两家之辩是蕴含对现代性的颠覆,那么我说老子之“道”(强名曰)不确定性的唯道唯名的自然而然主义形而上学。
故而我们是“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生,成,形,倾,和,随。无一不是合道之德走进新时代的现实意义!
都“相”呈现出结构的层次性,内外,解构,重建主客体多元生命大合唱,而不是绝对,客观的,相对真理就是害羞的绝对主义。他这主观的。他唯心,你唯物,阶级的搞一个大混乱,所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真理只能够不确定性,合理性,逼真性追求“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Ⅶ 树木没有根就不能生长,人没有志向就不能有大的作为,这和什么意思相同

被扣住的木头生于浅滩;一座九层的高塔,从地上升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被扣住的粗木头的长度像针一样细,这座九层楼的高塔是用一篮子土做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资料来源:《春秋李二》《老子》第六十四章。

从“大小”的角度,老子阐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法律,折叠“木”,“台湾九层”,“旅行”的东西。

从“相信”,“累从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生动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是由微小的事情。与此同时,还告诫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的意志,从小事做起,才有可能成就伟业。

人要成就大事,必须从基础做起,要成长为大树,要从一棵小树做起;要做一个塔,从小块土开始;要走一千英里,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2018年是新时代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今后30年多的发展规划了蓝图。要把蓝图变成现实,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累土”是我们一步一步做的,“九层平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7)新时代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的主题是“道德本性”。

“道法性”是《道德经》老子思想的精髓。“道”是《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创造的动力源泉。“德”是“道”在伦理学领域的发展和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和常识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又与西方自然法有所不同。法应仿效自然之道,发挥其辩证的反转化作用。

在哲学上,“道”是万物始发之母,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万物发展的规律是物极而反。在伦理上,老子提倡简朴、无私、安静、谦逊、温柔、软弱、淡泊自然的美德。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不干涉内政,不扰民,与外界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和暴力。这三个层次构成《道德经》的主题。

使《道德进步的结构逻辑的“物理、哲学、伦理和政治”,从自然的道德美德,最后的想法最终理想的政治和治理的方法。即从自然秩序中找到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道路。

Ⅷ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弱 其 志 ,强 其 骨怎么解释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原文为: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一般有两个解释,第一个是:高明的人治理的方法就是,使(百姓)心中缺少想法,但不缺少食物,使其缺乏智慧,但要使其体魄强壮。让民众无智无知,没有多余的欲望跟奢求。这样一来岂不非常的好管理?标准的愚民政策思想。
第二个是:虚其心:者有自知之明。实其腹:者温饱肉欲无忧。弱其智:无需大智便能存世,因为上下文中有,大智若愚。强其骨:自强自胜利,有尊严的活着。常使民无知无欲:保证长效的透明政治,使民众知道全部,而不敢为所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普通百姓接受良好的教育,过小康的生活,有尊严的,无需勾心斗角尔欺我诈的,就能实现自我价值。活在一个,政治透明公开,法律道德公平公正的社会里。
其实我比较赞同第一个解释,春秋时期的道德经,本就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第二个不过是为了迎合新时代观点而做出的解释。

Ⅸ 老子的道家思想,适合当代社会下治国齐家吗

老子的道家思想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清静无为,不尚贤,不竞争,不开拓创新,过着平等、简单、舒适、安乐的生活。在当今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老子的智慧只能作为借鉴,并不完全适合当代社会下的治国齐家。

老子的道家思想有很多精华的一面,值得发扬光大而与时俱进。其中的美中不足,应以批判性地扬长避短,去伪存真。新时代的治国齐家要有着新的思想理论,没有必要过多地去研究和引用'前人的老本本。古为今用只能用其精华并与现实社会实际相结合,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到推陈出新。

热点内容
司法考试历届真题 发布:2025-01-16 09:07:25 浏览:473
民事诉讼法二十四条 发布:2025-01-16 09:00:50 浏览:791
方亚律师 发布:2025-01-16 08:29:06 浏览:780
08年跟09年劳动法有什么变化 发布:2025-01-16 08:22:27 浏览:79
2018按劳动法加班费 发布:2025-01-16 08:14:47 浏览:992
2017四川二建法规真题 发布:2025-01-16 08:13:00 浏览:476
深圳劳动法是不能超几号发工资 发布:2025-01-16 08:10:44 浏览:90
司法考试粉笔 发布:2025-01-16 07:23:31 浏览:77
依法治企自查 发布:2025-01-16 06:57:55 浏览:509
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6 06:12:31 浏览: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