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道德经
⑴ 为什么很多老板聊天聊着聊着就聊道德经
那是碰到你们,如果碰到马云那些会是谁讲?
都是一样的人,感觉我比你成功了就传输一点给你,也是自己增加一点自豪感!
⑵ 道德经中的德指的是什么
《道德经》一文中提到“德”的有十二章。
一、“德”的涵义
“德”在《道德经》归结为两层含义:
(1)德者,得也,少则得。23章:“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德通得,得,少也,少则得,行得则与得同体。言随其所行,故同而应之。
(2)从道就是德。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惟以虚无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二、德之具体表现
既然得之于道的就是德,德一定是符合道的原则。那么就可以由道的状态以及运行规律来推论德的具体表现。老子在文中其实已经从侯王统治、战争、日常事务等方面对德的具体方面进行了描述。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对内静养。
因为道对万物不偏不彰,不炎不寒,一视同仁,所以能做到无欲,无欲便自然能静,即通过去欲的方式达到静养的目的。3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王弼: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矣。即不要有那些可以引起人们的私心、杂念,人们的心自然就静下来了。在26章中提到:“重为轻根,静为燥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45章中提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在王弼看来,凡事有本末,清静无为就可以保全物之真性,带领天下走上正道。内里清净自然不妄为,即清静便能无为。
在第2章中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都是自足的,皆备智慧,圣人只需要顺着物之本性适时的引导就好了,所以也不必贪功居位,只有不居功,功劳才能长久下去。另外知足也是去欲静养的方式。
(2)对外虚空。
因为道体涵盖万物,是一个整全,像山谷一样包容万物。“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又像大海一样能容纳川流“辟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大海。”所以得于道之德也是虚空的。虚空就意味着对待事情没有一些成见和定法,完全根据客观现实,找出最佳方案处理事情。所以老子主张圣人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彰(24章)。不要自我炫耀,抛开我见,迎接真知。还要去甚,去奢,去泰。
(3)贵柔。
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即是道。这个过程是不断适应顺应自然、顺应社会、顺应人心的过程,时时处处要求守柔的品质。所以老子在64章中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顺从自然规律去行事,不争也是柔的体现。
三、道之用
道德经一书中有多处提到“道”的功用。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无形无相者,是万物之宗,虽然今古不同,时移俗易,道也一直发挥作用。万物因道生长,在第57章中提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实道体现为无为,道的功用更多是“无”在发挥功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是便利,无才是用。在69章中提到:“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出兵打仗看不见他的行列,伸出无形的臂膀,真大起来,具有无敌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无的功用。
四、为政、治国主张:无为而治
第80章中提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章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认为老子是个复古保守者,其实,我认为应该从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看待小国寡民的价值。老子所处的社会是诸侯国间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田园荒芜,盗贼四起的社会,给人民带来无穷尽的灾难。所以老子说:各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小就小了,民少就少了吧,不要再互相侵犯了。老子希望通过教导侯王无为的方式来达到诸侯国之间相安无事的状态,进而达到真正的天下太平。在老子看来,这也是天下大治的表现
⑶ 道德经有什么现实意义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全书五千余言,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所作。既然我们要运用《道德经》,那首先就要知道《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其实《道德经》主要可以总结为四点:
第一,提出了“道”与“德”的概念。
“道”是老子创造性地提出的宇宙观,是宇宙及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和动力之源。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且经久不衰,道是虚无的,非显现的,但可感知,玄妙深奥,更无法用言语来说明。“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按客观规律办事。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
第二,提出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
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正反两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相互转化的。
总之,《道德经》从最初的创作至今已两千多年,但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修身养性依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将《道德经》的精髓与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道家思想继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⑷ 如何读懂《道德经》
1、《道德经》上的所有字,你都认得;2、别看所谓专家的解读;3、读一遍、读十遍、读百遍、读千遍、读万编。是真读、真心读,而不是为了装逼。
⑸ 聊一聊《道德经》里的“经”是什么意思
“经”的本意是纺织物的纵向线,以纬相对。特指某方面的重要的关键性的东西。《道德经》即详细阐述了道德方面的各种各样的情况,
⑹ 《道德经》讲了什么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版仅是宇宙之权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⑺ 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的本质是什么
无为:道家所指顺应自然变化之意;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⑻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嘿嘿
好问题。
你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了。实际上,2000多年来,就你的问题,已经有无数的专著了。
简单说吧。《道德经》是2500多年前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在总结上古时期先辈们的社会管理军事管理等等方面的智慧,编撰出来的一本《管理哲学教材》,是写给领导者看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一部巨著,是后来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当然老子也是被错读得最多的。
书中,老子讲述了把控整个宇宙的力量——“天道”极其天道的运行法则,要求国家的领导者,效仿天道来实施人道——社会的管理,或者说统治。以讲述天道和人道,展开了整篇文章。难得可贵的是,老子提出的核心思想,是领导者要放下自己的欲望,为百姓谋福利,这就是著名的“无为而治”思想。无为,是要求领导者不要对自己的欲望有作为,领导者放下欲望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也就对这个“无为”二字的误解,导致绝大多数人认为老子是消极的,误读《道德经》。
由于《道德经》是非常具有哲理的,所以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按照老子指出的天道法则,效仿天道应用到其它领域,就创造了包括道教在内的各种理论和应用,并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比如我们都能说出包括:上善若水;矫枉过正;宠辱不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等,都是出自《道德经》
可以说,正是老子的贡献,才给予我们中华民族极大的生存智慧,在后面近3000年间尽管遭遇无数灾难都可以顽强挺过来,使得中华文化延绵不断。
因此,我们应该多多学习《道德经》从中汲取先人的智慧,使我们个人、集体、国家发展得更好。
如果你想通俗的学习,我推荐你找一找罗大伦博士讲解的《每天聊点道德经》,在网上免费听。这是罗博士发的一个菩萨愿,要让中国人都能从老祖宗那里学到智慧提升境界,是免费公开发布的课程,不管什么层次的人都可以听懂。你可以搜:罗大伦《每天聊点道德经》。也有文字版。
⑼ 老子的《道德经》
真经,是现行出版道德经(和注解)中最靠朴的
道德经,本是老子说他觉悟自己和世界的经验谈,和家国什么的兵法不挨着(这写,政治,管理学上的内容都是后来君主的感悟感想,可算是他给后代的留下的经验。嵌写改写在原来的朴素基础上,流传到今,)道德经是一本超越一切,超脱世俗的心路里程,“老子”告诉你世界,道,宇宙,人,人的欲望,人的感觉,人的过去现在未来,人的认知控制这些事,人的行为,时空等这些到底是什么东西,把你认真,一生里的一切都给你拿出来聊,一个一个的聊明白了,一看原来是自己愚昧,原来连自己在内什么都没有。自己原来是妈造机器人,妈也是妈造的。。。
道德经是简朴无华的,不多余,不重复,说到正常了到位了,就oker.就这么点事,本能简单明了的说明白的,决不多余复杂,能4个字的就没必要用5个字。如果简单的符号表达都不能反映的意思,没有必要表达/复杂表达复杂不是更迷糊了。添乱呢
道德经不过给出一个看一切都法门。小路,不是悟大的唯一道路,不走任何路瞎他妈走也能道,道是天网,无处在,无处不在。
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
谁说不会海枯石烂,你以为过去的火星上真的没有海吗?宇宙里只有一个球上有太平洋吗?这些太平洋是永恒的吗?什么情况都可能。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天辛苦不寻常。
道德真经:
常道可,道,非常道。
常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
天地之始;
有名
万物之母。
常
无欲
以观其眇;
常
有欲
以观其徼。
两者,
同出异名,
同谓之
玄。
玄之
又玄,
众眇之门。
美之为美,斯恶已。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常也。
道无为
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
弗居,不去。
不尚贤,之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之不为盗;
不见可欲,之心不乱。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
无知无欲。
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无不治。
道,
皿中而用
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
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以不自生,能长生。
上善若水。
水善不争,
处众所恶,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不争,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是所谓
玄德。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 令人目盲;
五音 令人耳聋;
五味 令人口爽;
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辱为上
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
宠辱若惊。
何谓
贵大患若身。
有大患者,是为有身,
及无身,有何患?
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
为天下,
若可
托天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
不可致诘,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
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
道纪。
古之道,
微眇玄通,
深不可识。强为之容:
豫兮若 冬涉川;
犹兮若 畏四邻;
俨兮若 客;
涣兮若 淩释;
敦兮若 朴;
旷兮若 谷;
澹兮若 海;
飂兮若 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保此道,不欲盈。
唯不盈,蔽而新成。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覆命。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功成事遂,
我
自然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绝思无欲,
绝学无忧。
以为文,一不足。
见素抱朴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众之所畏,不所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有余,我独若遗。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愚人之心,沌沌兮!
淡兮,其若海,
望兮,若无止。
众人有以,我独顽似鄙。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不自见,明;
不自是,彰;
不自伐,有功;
不自矜,长。
自见者 不明;
自是者 不彰;
自伐者 无功;
自矜者 不长。
唯不争,莫与争。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尚不能久,况於人乎?
从于道,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其在道也,
所谓
余食赘形,物或恶之,道者不居。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名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常救人,无弃人;
常救物,无弃物。
是谓神明。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随智大迷。
是谓要妙。
知雄守雌,为天下溪。
复归於婴儿。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
复归於朴。
知白守黑,为天下式。
复归於无极。
朴散为器,之为官长。
欲而为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物,
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挫或隳。
去甚,
去奢,
去泰。
道佐,不以兵强,
其事好还。
师所居,荆棘生。
大军后,有凶年。
善果,不强。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道不居。
居则贵左,兵则贵右,
兵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不美,美之者,乐杀人。
不可得於天下。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道常无名
朴,小,天下莫臣。
若守之,万物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莫令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知止不殆。道在天下,
犹川于江。犹谷於海
知人所谓智,自知所谓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增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道泛,岂左右
万物
恃之
生而不辞,
功成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於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不为大,成其大。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拥之不足既。
将欲歙之,必张之;
将欲弱之,必强之;
将欲废之,必兴之;
将欲取之,必与之。
是谓
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脱於渊,
不可示
道常无名,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正之以扑。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地自正。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 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 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 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 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
去彼取此。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得一天下正。其致之。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非以贱为本耶?非乎?致数誉无誉。
是不欲
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 道之动;
弱者 道之用。
万物生於,有,生於无。
上道,无为行之;
中道,若存若亡;
下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唯道,始成?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
负阴抱阳,冲气为和。
人之所恶,孤寡「不谷」。
物
或
损之而益,
或
益之而损。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至柔 ,天下至坚
无有入无间。
无为之有益。
不言无教,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寒胜热,躁胜静,
清静柔弱,朴质本真
为天下正。
天下,
道,
走马以粪。
天下
失道,
戎马生於郊。
祸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学日益,
道日损
损之损,
至无为朴。
无为无不为。
观天下
常无事。
及其有事,其不足
常无心,以常为心。
天下歙歙,浑其心,孩之。
出生入死。
生於死地,以生之厚。
其无死地。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器成之。
莫不道而德。
人之从,道,德,
道,德
之莫命而常,自然。
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复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
玄德。
天下有始,
以之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是为
习常。
介有知,行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夷,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
仓甚实,服文采,
带利剑,厌饮食,
财货有余,是为盗竽。
非道
善建者不欲拔,
善抱者不欲脱,
子孙祭祀不欲辍。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修之於乡,其德乃长;
修之於邦,其德乃丰;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无含,「德」之厚。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
牝牡之合而zui作,精之至也。
号不嗄,和之至。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知无知而不言,
言者,认为知而不知无知。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
玄同。
不欲 得之而亲,
不欲 得之而疏;
不欲 得之而利,
不欲 得之而害;
不欲 得之而贵,
不欲 得之而贱。
不欲 为天下贵。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天下往。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忌讳,弥乱
多利器,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
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无为,自化;
静笃,自正;
无事,自然;
无欲,自朴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恶。神负则魔
人之迷,其固久!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莅天下,德交归焉。
道者,万物之奥(根本)。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市尊,美行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
不如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求得,有罪以免邪?为天下贵。
名为/无为,
名事/无事,
名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 于易;
为大 於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终不为大,能成其大。
犹难之,终无难矣。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为之於未有,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为者败之;持者失之。
无为,无败;
无持,无失。
之所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终如始,无败事。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
万物
自然
不敢为。
为道者,非以明,将以愚。
之难治,以其智。
以智治,之贼;
不以智治,之福。
知
此两者
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
深矣,
远矣,与物反矣,
然后乃至大顺。
谷善下之,
欲上之,以下之;
欲先之,以后之。
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谓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似不肖。
若肖,久其细也!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俭,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能成器长。
舍 慈且勇,
舍 俭且广,
舍 后且先,
死矣。
夫慈,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言
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
莫能知,莫能行。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被褐而怀玉。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不病,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不畏威,大危至。
无狎所居,无厌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大知不见,
大爱不贵。
去彼取此。
勇而敢,杀,
勇而不敢,活。
此两者,
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
天道,
不争而剩,不言而应,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之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常畏死,而为奇者,
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
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无以生为
之生柔弱,死坚强。
草木之生柔,
其死也枯槁。
坚强 死之徒,
柔弱 生之徒。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
损有余
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
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不欲见贤。
天下莫柔弱于水,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执左契
不责於人。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小邦寡民。
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死而不远徙。
有舟舆,无乘之;
有甲兵,无陈之
复结绳而用之。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不积累,
以为己愈有,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
无为无不争。
⑽ 《道德经》讲了些什么,为什么广受推崇
道德经讲的是老子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思,这条线是从个人的角度:
老子认为三生万物,世界是由万物组成的,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万物论。读道德经没有万物论是根本读不通的。
万物论用西方的一个观点就是我反对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这个仅仅只是万物论的一个入门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