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闪烁

道德经闪烁

发布时间: 2022-04-20 17:20:16

❶ 《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的代表著作。《道德经》有时也被称作《老子》或《五千言》,是老子阐释自己的道家哲学思想时写的。《道德经》表达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并且闪烁着朴素辩证法的光辉,为我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角度。《道德经》中有一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什么意思呢?

所以,《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是说,越好的音乐反而音调越稀,越好的形象反而是难以看到的,因为它们更接近道家所说的“一”,更接近原初。这样从侧面具体说明了老子“道隐无名”的观点。

❷ 道德经中对待人与人的有哪些语录

我们常怀疑自己,明明条件不差,为什么偏偏没有另一半,而那些不那么漂亮、回不那么可爱、不答那么幽默的人,反而拥有令人羡慕的感情,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我们都太小心,太谨慎太不敢去爱了吧?我们将自己的感情包装的好好的,不让对方发现为所谓的矜持与害怕,选择等待、选择放弃、选择错过。

❸ 老子,生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传述者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谥号,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他的籍贯有国、有县、有乡、又有里,曰:“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有官职,曰:“周守藏室之史也”;有跟同时代名人孔子的交往,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有老子清楚的世系,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事于汉孝文帝,假之于解为胶西珢太傅。”据高亨先生《老于注释》考证,老子生于鲁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老子父亲李乾是周朝的下层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使得他成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春秋末年,周王朝内乱,老子弃官西去,经函谷关,关令尹喜慕其大名,强留著书,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在老子生地河南省鹿邑县这座文明古老的县城里至今仍留下了很多老子遗迹和历代纪念老子的建筑物。如老君台(升仙台)、太清宫、洞霄宫、隐阳山(羊角山)、九龙井、孔子问礼处、濑乡沟(厉乡沟)、李母坟、老子牧牛场……等。史志也留下了历代纪念老子的活动,留下了诸多皇帝、大臣、文人骚客拜谒游览的记载。东汉桓帝几次遣使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桓帝亲自祭祀老子于濯龙宫,称老子为老君,太上老君(袁宏《后汉记》十);大唐王朝建立后,由于唐帝室姓李,太宗李世民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帝亲至老子庙祭拜,追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旧唐书·高宗纪下》),天宝二年(743),追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年(749),帝亲谒太清宫,册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帝亲朝太清宫,又加冕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宝大帝(《旧唐书·玄宗纪下》)。宋代建隆初,宋太祖遣使诣真源(时鹿邑称真源)祠老子(李信《宋朝事实》卷七);宋徽宗政和年间,治升老子于列传之首,别为一帙,禁以耳、聃、伯阳命名。宋真宗祥符七年(1014)谒老子于太清宫。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初为老子祠,再名老子庙,唐玄宗李隆基亲改其名为“太清宫”,之后一千多年没有改过。唐王朝时,太清宫已“如帝王者居,庙貌益侈”(《古今图书集成》),有房600余间,到元朝尚占地37500亩,由于后来的风雨剥蚀,兵燹匪患,现存完好的太极殿一座,圣母殿一座,唐柏三株,老子“赶山鞭”一根,唐宋历代碑刻十二通。中国有崂山太清宫,沈阳太清宫等至少八座以上以纪念老子的古建筑被冠以太清宫之名,但首推河南鹿邑老子家乡太清宫历史悠久,且史料记载最完备,并被当做唐皇族家庙而受到多位皇帝的拜谒。坐落在鹿邑县城东北隅的老君台,始建于唐初,是一座平地而起灰砖砌成的八棱角高台,上有大殿, 左右配殿各一间,四株唐柏苍翠葱茏。全国解放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张爱萍、胡耀邦、杨尚昆、杨得志等曾到太清宫、老君台参观。
老子姓李,今天世界各地所有的李姓子孙都会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祖先而骄傲。鹿邑不但是老子的故里,而且还是李姓的发源地。据《新唐书》和《元和姓纂》记载:李姓原为理姓,因世代为掌管司法的长官“大理官”,而因官得姓,至商纣王时,理徵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与子理利贞逃难,食木子得以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理为李。李利贞娶了陈国契和氏女,家于苦县。因之鹿邑成了中国头号大姓——李姓发源地。据《元和姓纂》称:李利贞十一世孙是李耳,生于苦县厉乡曲仁里。老子故里成立了中国鹿邑老子学会,已经在开展和推进老子学术思想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连续三年召开了“老子诞辰纪念会”、“中国鹿邑老子学术研讨暨经贸洽谈会”和“中国鹿邑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三次大型、高规格、高层次的会议。国内外先后有500余名专家、学者、老学爱好者和新闻记者到鹿邑,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或参观采访,国内外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都作了专题报导。中国鹿邑老子学会的影响已远播海内外

❹ 《道德经》感悟怎么写啊

把它翻译出来,加点自己的评论就好了。
一篇文章选那么七八段翻译出来,加点评论就够了。
以下是热心网友的部分翻译: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3、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4、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5、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6、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7、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8、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9、故去彼取此。

简译:

1、品德高尚的人无需持道德诫律,心中自然有德;道德低下的人将道德诫律挂在嘴上,因为他内心无德。
2、品德高尚的人以无为的境界而不刻意追求什么;道德低下的人追求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3、大仁爱之人表现的仁爱不是为了得到某种目的;大正义的人追求正义往往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4、大礼法之人注重的礼法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相应,则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强从。
5、所以丧失大道才提倡品德;丧失品德才提倡仁爱;丧失仁爱才提倡正义;丧失正义才提倡礼法。
6、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7、有先见之明的人,知道社会上一旦礼法繁多,那么愚昧也就随之而至。
8、所以大丈夫宁可立身丰满的大道,不愿寄于浅薄的礼法;宁可执守大道的朴实,不愿寄于世俗的虚华。
9、据此而取舍。

2010-10-25 01:11回复

梦贞注解道德经
40位粉丝
111楼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原文:

1、昔之得一者:
2、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3、其致之也:
4、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5、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6、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7、此其以贱为本邪。
8、非乎?故致誉无誉。
9、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简译:

1、昔日获得阴阳未判一气混元者:
2、天可以清澈,地可以宁静,元神可以有灵性,川谷可以盈满,万物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王侯可以使天下归正。
3、推而言之:
4、天没有清澈必将崩裂;地没有安宁必将混乱;元神没有灵性必将休亡;川谷没有盈满必将枯竭;万物不能生息必将绝灭;王侯不能使天下归正必遭颠覆。
5、贵是以贱为本体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
6、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寡”、“不谷”。
7、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
8、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
9、因此不要追求晶莹如美玉,坚硬如顽石。

2010-10-25 01:12回复

梦贞注解道德经
40位粉丝
112楼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原文:

1、反者,道之动。
2、弱者,道之用。
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简译:

1、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
2、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3、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2010-10-25 01:12回复

梦贞注解道德经
40位粉丝
113楼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原文:

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2、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3、下士闻道,大笑之。
4、不笑不足以为道。
5、故建言有之:
6、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7、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8、夫唯道,善贷且成。

简译:

1、优秀的人闻听悟道的方法,会勤奋学习马上行动。
2、一般的人闻听悟道的方法,会将信将疑是懂非懂。
3、俗陋的人闻听悟道的方法,会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4、若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足以证明大道的可贵。
5、所以有《建言者》记载:
6、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前进的大道好似后退,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岖,上德的境界好似虚谷,最洁白的好似有暇疵,最广大德恍似不足够,修德的过程好似怠惰,质朴纯真好似不坚定。
7、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动听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
8、只有遵循大道规律的人,才能善始善终并且成功。

2010-10-25 01:13回复

梦贞注解道德经
40位粉丝
114楼

第四十二章 强梁不死

原文: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侯王以为称。
4、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5、故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6、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教父。

简译:

1、自然生就阴阳未判一气混元,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
2、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冲虚不盈是走向和谐的根本。
3、人们所忌讳的,莫过于“孤”、“寡”、“不谷”, 而侯王却用来称谓自己。
4、因此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或是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损。
5、前人的谆谆教导,我们也用来教育后人。
6、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2010-10-25 01:14回复

梦贞注解道德经
40位粉丝
115楼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原文:

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2、无有,入于无间。
3、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简译:

1、天下最柔善的,驾御天下最坚毅的。
2、无形有质的,进入不开窍的空间。
3、我从这里感知无为的益处。
4、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❺ 道德经是谁的著作

老子(中国·春秋生卒年不详)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海德格尔被认为最直接地从《道德经》中吸取了思想资源。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学家阅读老子思想,都是为了从中获取能够拯救西方文明危机的良方。而他们的确发现,《道德经》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解、为人处世的自然态度、德性培养的修行方法,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环球时报》

先秦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也是中国文化大智大慧、大本大源的象征。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千百年来为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虽然历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和生活里而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

老子堪与孔子比齐,同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智者和哲人,这位才智过人的哲人,识穷宇宙,道贯天地,立万世之典范,创道家学派一脉,泽被千年,影响深远。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与老子的思想的影响有关。他教人顺应自然、顺应大势,谦恭、知足、徐缓、柔顺、自守和不妄为,这些伟大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华,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经》一书,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它广博精微,短短5000多字,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自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成为后世道学的圭臬和国人立身处世的规则所在。

两千年以来,《道德经》大而用之于天下国家大事,小而用之于个人立身处世,所用之处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无数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乃至普通百姓,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老子的智慧经过两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世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刻影响和启迪。

周末王室发生内乱,景王崩,王子朝叛变,在守藏室中带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国。此事波及老子,老子于是辞去守藏室史官之职,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行至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其著书,于是老子留下了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共81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共5000多字。取上部第一字“道”与下部第一字“德”,合为《道德经》。这部经典虽然只有5000多言,但是作为先秦诸子中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它涉及了哲学、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以及伦理道德、修身养性等,可以说无所不包。老子从极其超越的高度审视世态人生,提出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他的人生观不仅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学的基础,而且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是《道德经》一书的中心范畴和哲学基石。《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主宰,宇宙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在老子看来,修道即修德,凡是善于建功立德的人,必须以人为本,从修养自身做起。在社会人生领域,人们通常主张有所作为,普遍赞同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老子对此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有些事情不是可以勉强去“为”的;勉强去做,就会遭受挫折。老子十分推崇无为的原则,《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无为”,“无为”是修道修德的最高境界。世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当你只是为获得而去获得,成功总是那么遥远;一旦你超越了功利的目的,顺其自然而为,成功或许马上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老子无为而为的人生观就具有这方面的意蕴,为人处世目的性不要太强,不要太功利,不要勉强,不要刻意而为,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强作妄为,不要为成功而追求成功,否则欲速则不达。

达到“无为”的前提,就是无欲。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欲望。老子主张“少私寡欲”,反对纵欲。在他看来,欲望有其限度,一旦超过了,就有百害而无一益。老子发现事物向其对立面转化、物极必反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人生领域也不例外。他反复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老子看来,既然物极必反,人的追求超过了一定限度,才会发生不利于自身存在的转化;那么,限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追求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会发生那种不利于自身存在的转化。在老子看来,能知足知止,就不会与他人发生矛盾,发生争斗,因而也就不会遭人暗算,产生怨尤。知足知止是老子为自我保护而提出的重要人生原则,这一人生原则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千百年来,许多人将“知足不辱”、“知足常乐”、“知止不殆”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老子认为人类最大的祸害是人的私心欲望,修道的关键在于去掉人的私心欲望;去掉了私心欲望,人就可以获得身心健康、获得幸福。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怎样才能做到无欲呢?老子给世人提供的减少私心欲望的方法是“守静”。老子守静制动的思想作为人生原则,包含着极高的人生价值。根据老子的看法,为人守静,处世从容,则能举重若轻,化险为夷;遇事急躁,轻举妄动,则很难有好的结果。临事不慌,处乱不惊,镇静自若,以逸待劳,静观其变,又常常能够胜人一筹。“宁静致远”,静定生慧,静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创意和智慧。正因为此,千百年来许多人把《道德经》中守静制动的思想奉为人生的座右铭。

人在社会上生活,要面对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问题。老子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关系问题上赞同无私利他,但又不忘利己。根据老子的看法,一个人只要无私,为他人着想,他就能够扩张自己的利益;而且他越能无私利他,获得的利益便越多。因此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宽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谅人,能包涵人。

老子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对于争斗的残酷现实和灾难性后果,有着深切的体验。他希望社会停止纷争,主张为人应宽容,把“不争”作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就个人而言,所谓“不争”是指不与人争地位、争功名、争利益,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老子认为“不争”是一种高尚的德行。他十分赞赏水谦下、居下的品性。水表面上看是最柔弱的东西,随遇而变,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但却能穿石销金,无孔不入,无坚不摧。他确信柔弱蕴藏着巨大力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们在刚强与柔弱之间,往往看重刚强的力量,习惯于求强、图强、逞强,甚至以强凌弱,老子却告诉人们:柔弱并不是懦弱,柔弱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比刚强更大的力量。

柔弱处世是老子的高明之处,在他看来,谦恭卑下,先人后己是居上、领先的有效手段。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在老子心目中,谦下不先具有积极的功效,它可以引起别人的好感和佩服,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而对自己有益。相反,如果一个人热衷于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就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不能为人所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也就是“谦受益,满招损”的意思。

老子表面上看是现实人生的冷眼旁观者,骨子里却是一位热爱人生的智者。他十分关注人的命运,特别注重生存的方法和策略。他不仅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就个人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进行思考,提出了丰富的明哲保身思想,而且还就人在社会中如何取胜、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进行探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进取观。人在社会中生活,总要有所追求。老子并不反对人基于自然需要的追求,但他要求人们知足知止。在老子看来,名利是身外之物,人的生命价值远在名与利之上,什么样的名声和财物也没有人的生命宝贵、重要。为获得名利而伤害自己的生命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老子把个人的生命看得比天下还贵重,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因此在仕途多舛、命运不济的情况下,应该放弃功名利禄,隐身保命。

从“重身轻物”、“知足知止”的观点出发,老子进而要求那些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功成不居,功成身退。老子并不主张人锋芒毕露,勇于自我表现。他觉得锋芒毕露对人没有益处,应该韬光养晦,善于隐藏自己,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实力和底细,以防不测。老子主张韬光养晦、“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但并不是崇拜愚昧和笨拙,单纯要人愚昧、笨拙,而是要有才干和大德的人懂得匿才藏德,不露锋芒,善于隐蔽自己。在老子看来,树木长得卷曲不合规矩,就会免除砍伐之祸;在社会中,人能委屈自己,生命就会得到保全。当一个人建立事业,功成名就之后,如果不能及时引退,而要自恃其功,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那就是不懂得知足知止,将会招致灾祸,危及生命。老子从保身的角度提出功成身退的思想,要求人在取得成就、建立功勋之后,见好就收,急流勇退。这是一种十分理智的人生忠告,后世的国人十分服膺这一忠告,范蠡、张良功成身退的故事,长期为人们津津乐道。

老子的思想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作为人们修身处世的普遍原则,可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经》是人类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2000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在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著的《人类百位名人排座次》一书中,老子被列为第75位,在地球上出现过的数百亿人中,老子以短短5000言而进入百位名人之列,足见《道德经》在人类历史上影响之巨大。在西方,《道德经》各种译本至少有40多种。在德国,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多年以来,世界各国众多的有识之士都从《道德经》里面吸取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了他们的思想,升华了他们的品格。

❻ 对道德经的感悟怎么写

写作思路及要点:通过读过的内容,给出一定的感悟,最后做出总结。

无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为,人生下来,活下去,生长老死,本自然之过程,一切随其自然。并随大自然而为之,白天活动,夜晚睡觉。饿则吃,困则息。

吃,随大自然赐予的食物来吃,而不离奇百怪地吃。随自己的身体,情绪而为之,不压抑自己。并引导自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中,也同样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为之,不乱作为,不多作为。也是一切随本性而为之,同样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无为之事。

清净,做了那无为之事,生下来的就是清净了。一个人可以带着,可以发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动,所以不想,放松身体,放松思想。让自己清净下来。


工作上,本有的各负其职。每个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岗位上的基本任务,责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职务。

可在工作中的一个现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应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门的管理办法,管理项目,其结果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经》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去做了,行动了,从小开始,从无为开始,做了就到了。

虽然每天在学习道德经的一章,自己有浮夸的心态,没有做到之心一处。有的章节句子,只是落于表面的章节语句,没理解到自己心中,自然不会在无形之中的运用。

❼ 老子《道德经》伟大在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很好,至少我们思考了《道德经》的根本之处。
老子的道德经的伟大,在于老子揭示了“宇宙生命整体”即“道”的生命特征,道中有四大(天、地、人、道),而人在其中,人的一切只有符合“道”的生命特征才是本来。
这个本来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即道可以令一切生命“可”,也可令一切生命“非”,这整个的本来就是常道的表现。
比如,人从出生到死亡,其过程本来是自自然然的,有些人偏偏因为害怕死亡,而胡乱找偏方,寻思各种养生长命的方法,这和秦始皇炼丹寻长生是一个意思,其结果就是老子说的“不知常,妄作,凶”,凶则早亡。
那我们人类该如何生存才是“常”呢,简单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共处。但是,事实上,就这个简单的生存,人类都很难“常”。日出了,还赖在床上;日落了,还在莺歌燕舞;饿了,吃个东西常常是假的;困了,外面灯光闪烁,车水马龙。如果泛泛理解,还以为我们在怨恨这个人生。其实是我们早已迷失了生命的本来。
如果一直强调要和谐,不正是偏偏缺乏和谐的本来,才需要寻找和谐么?
道德经的伟大,正是在揭示一切生命的根本。但是,这个现状离这个本来越行越远。

❽ 关于老子辩证思想的句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老子

老子的牙齿和舌头

相传孔子曾带领一班学生找老子请教,老子很老了,正在闭目养神,大概听到了响动,抬起眼皮看了看,孔子于是非常恭敬的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过了很长时间,老子才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我的牙齿怎么样?”孔子说:“已经掉了,又问:“那我的舌头呢?”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静养去了。孔子率领学生告辞出来,吩咐学生套车回家,学生们很奇怪:“你不是来求教吗?怎么还没有问什么,就要回家呢?”孔子说:“问了”,弟子们问孔子:“老子说了什么?”孔子答道:“老子告诉我,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这不是教给我了吗?”

不管怎么说老子都是个伟大的智者。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其中的辨证法思想,更是《道德经》中的精髓,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提出了一系列颇为独特的观点,诸如对立转化、柔弱胜刚强、大成若缺等。这些观点都包含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是运动的,道的运动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的转化。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在这种运动中,道是通过“弱”来发挥作用的,它具体体现为“弱”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弱者道之用”。

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出发,老子阐述了他的具有崇无贵弱特色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正因为有丑,才知道什么是美,如果没有丑,就不知道美,美丑是相对的。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老子通过日常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阐述世间万物的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了对立统一规律。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对立中来确定自己的性质的,都是在相比较中间才能确定自己的性质。

从美找丑,从善找恶、从有找无、从难找易、从长找短、从高找下、从音找声、从前找后,从一极找到对应的另一极,这就是老子的思想。

老子认为事物的运动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事物内部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物极必反,盈了就要亏,锐了就要钝。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善于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观察事物,对事物正反两个方面的把握中认识世界的本质。老子认为曲转化为全、枉转化为直、洼转化为盈、敝转化为新,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列举开合、强弱、弃兴、取予事物矛盾对立面转化的现象,阐明他所观察摸索到的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物极必反、势强必弱,事物都响相反的方面转化。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指出祸福、正奇、善恶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告诉世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对立面都包含在事物内部,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先从量变开始最后达到质变,没有事物的量变就不会有事物的质变,所以老子要人们重视事物的量变。这方面老子也是不厌其烦的讲了很多。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粗的树,是从细小的幼芽长成的,很高的台子是用土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你要走一千米,要一步一步的走。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开始,天下大事必须在做好细小事情的基础上完成。任何伟大的事业,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总是有积累的过程。等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个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老子的辩证思想,不是简单地猜测,而是理性的说明:老子在《道德经》中肯定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上,老子是第一个揭示矛盾的普遍性的哲学家;老子进一步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的。起原因就是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面,对立面的转化促进了事物的运动,正如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老子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渗透、同一,提出“相反相成”的思想,肯定了事物的内在矛盾;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子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哲学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老子的辨证法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缺陷和局限。老子从相互排斥、对立的事物中,看到了他们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但是,却没有看到这种对立面的同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正可变为奇,善可变为妖。但是并非所有的正都可变为奇,也不是所有的善都可变为妖。福与祸可以相互转化,但是这种转化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这使老子无视福祸的界限乃至抹杀她们的区别,使老子的思想蕴藏者走向相对主义的可能。

老子片面地强调矛盾对立双方的同一,这就使老子忽视了对立双方的矛盾斗争,没有能够看到随礼双方的转化是通过矛盾双方斗争来实现的。

由于老子既没有认识到对立面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又没有认识到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所以老子对立面的转化是必然要发生的,是自发的,无须借助人力。那就没有必要为任何目标而争。用不着思索奋斗,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从而使老子的思想带有消极保守的色彩。这是一种消极朴素辨证法思想。

❾ 道德经做人经典语录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头顶的星空,另一个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康德

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

酒能使人出语轻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为一种道德的性质成为搬运率直之心的物质。

康德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康德

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康德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康德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康德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

体也,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康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康德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❿ 老子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

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到,叫做微。

这三样东西,无法彻底追究其来源。

这三者混合为一种物质。它的上面没有那么亮白;下面也不显得昏暗。

不清楚且连续不断的样子无法给它命名,最后还原于无形无象。

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头,随着它看不见尾。

掌握自古以来的道,来驾驭现今的事物。

能知晓远古的起源,这就叫做“道”法则。

理解:

本章极有可能讲的是光、波、暗物质三者的合成。这可能和老子是国家图书馆馆长有关,老子看到的图书也许都是上古或者前代文明遗存下来的。那些古老的知识经过口口相传,直到老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没有人真正能讲清楚了,所以那时候的人只能记述大概。

0.1飞米 未知的结构,未知的领域。

视之不见,名曰夷:当把各种可见光的波长不断拉伸(红移),直至波长趋近于无穷大,这时候所见到的东西,老子叫它“夷”,现代科学叫做光子。

听之不闻,名曰希:当把各种可听见声音的波长不断压缩,直至波长无限趋近于零,这时候能探测到的东西,老子叫它“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当把一个只有质量的物体,无限分解,直至分解成只剩下质量的最小的东西,这个东西,老子叫它“微”,现代科学也许是暗物质。(也许暗物质像沙漠一样,侵袭消磨着整个宇宙,使宇宙缓慢消无,最终整个宇宙形成浓汤一样的高密度集团,重新重组,宇宙重新建立)

光、波、暗物质。这三者是组成世界最基本的东西。无法推究来源。三者混为一体形成了一种不白不暗、无形无象、连续不断、稍纵即逝的一种东西。这就叫做“惚恍”。

迎着这种惚恍看不到头、看不见尾。

掌握掌握自古以来的道,来驾驭现今的事物。能知晓远古世界的起源,就能掌握“道”的法则。

注意:

同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一样,都是讲上古记载的学术。

注释:

名,定义、名称、命名。希,罕也《尔雅》。搏,索持也《说文》。微,小也《广雅》。

不可,不可能。诘字本义:询问,追问。故,使为之也《说文》、缘故。

混,混同。皦,玉石之白也《说文》。昧字本义:天未大明。

绳字本义:可以无限制低成本接续延长的纤维索带。复,往来、还原。

象,形象、好像。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迎,向着、对着。随,依顺、跟随。

执,拘捕、掌控、拿。御字本义:驾驶马车。

知,知识、知晓。始,开始、起源。纪,纲要、法则。

热点内容
侵害农民利益的法规 发布:2024-11-08 10:23:46 浏览:485
初中学生与法律知识竞赛 发布:2024-11-08 09:51:45 浏览:545
提出社会测量法的是 发布:2024-11-08 09:32:17 浏览:703
跳插法规律 发布:2024-11-08 09:29:18 浏览:86
律师相亲 发布:2024-11-08 09:21:37 浏览:762
新婚姻法遗弃 发布:2024-11-08 08:56:03 浏览:521
09平民法系灵饰 发布:2024-11-08 08:51:56 浏览:25
澳洲司法考试 发布:2024-11-08 08:40:39 浏览:992
财经道德与法规重点 发布:2024-11-08 08:21:17 浏览:264
消防政策法规 发布:2024-11-08 07:50:35 浏览: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