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企业法治现状

企业法治现状

发布时间: 2022-04-20 21:59:28

『壹』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的法制建设

创新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在全行业推进总法律顾问制度。
总法律顾问制度是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核心。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一直都非常重视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按照国资委加快推进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要求,2005年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党组决定率先在总部开始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同时,把推进总法律顾问制度在全行业的实施作为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法律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确定了在具备条件的首批15家成员单位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的三年工作目标。在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在人力资源部大力支持下,各成员单位对此高度重视。截止目前,已有20家成员单位上报了总法律顾问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任命了一批总法律顾问、副总法律顾问或总法律顾问助理,超额完成三年目标进度,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成员单位的比例已超过40%。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企业总法律顾问队伍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历史性突破,并取得重要进展。
在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过程中,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而是结合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和成员单位的法制工作现状和实际,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是严格专业资格,强调其专业性,要求总法律顾问、副总法律顾问和总法律顾问助理必须具备企业法律顾问资格。不具备企业法律顾问资格的人员原则上不得被任命为总法律顾问。其次是考虑到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成员单位法律工作人员的现状和实际,除设置总法律顾问岗位外,还分别设立了副总法律顾问、总法律顾问助理两个层级,为部分暂不具备条件设置总法律顾问的成员单位创造了开展的条件。三是紧紧坚持副总法律顾问、总法律顾问助理与总法律顾问同职同权,行使同等权利与职责。所有这些,增强了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实效性,有效地发挥了总法律顾问制度在企业法制工作中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流于形式走过场之弊,使各单位对这项制度作用的认识逐渐统一,为我们下一步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形成了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的法律顾问工作机制,逐渐改变了企业法律顾问机构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程度低的局面,为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和依法决策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新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推动法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近几年来,在多次组织全行业法律人员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实际,经认真研究,完成了以《中国兵器装备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办法》为核心,以《中国兵器装备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合同管理办法》、《中国兵器装备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国兵器装备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成员单位重大法律纠纷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基础办法为支撑和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这些法律制度体系的制定和完善使得以合同管理管理为重心的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合同管理、法律工作流程管理、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法律队伍建设、法律机构建设、重大诉讼案件管理等重大法律事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使各项法律工作有了制度保障。由于各项法律工作有了制度保障和制度依据后,反过来又推动了法律顾问和法律机构职责的法定化、法律顾问职业化、法律机构独立化、法律事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而法律顾问和法律机构职责的法定化、法律顾问职业化、法律机构独立化、法律事务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法律制度体系的内容,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创新法律制度建设,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改变了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各项法律工作无章可循,无规可依的局面,为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各项法律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打牢了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对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法律风险的防范起到了长远、有益的作用。 创新法律把关方式,从源头上防范法律风险。
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工作的重点是事前防范,为此,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创立了一整套合同及重大法律事项的法律审查把关机制。一是合同及重大法律事项的法律事先审查。中国兵器集团公司规定,凡是以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或企业单位名义对外签署的重大合同,在签署前必须交由各自法律顾问进行审查,未经法律审查把关,不得对外签署;凡是拟上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办公会研究的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及企业上报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的对外投融资、合资合作、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公司上市、分立、合并、破产、清算等重大事项,上会文件中均需附有法律顾问出具的法律意见;二是合同及重大法律事项的二级法律审查把关。中国兵器集团公司要求,在对合同或重大法律事项进行法律审查时,先由法律顾问出具意见,再由总法律顾问审核把关并签署,对企业上报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重大合同及重大法律事项先由企业法律顾问先行把关,出具法律意见,再由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法律顾问进行再次进行法律审查,出具法律审查意见。三是法律顾问全程参与重大法律事项。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融资、合资合作、资产重组、产权转让、招投标、公司上市、分立、合并、破产、清算等重大经济活动中,法律顾问要尽可能全过程参与,在过程中预防法律风险。四是总法律顾问参加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各类重大经营决策会议。总法律顾问直接参加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各类重大经营决策会议,直接参与重大法律事项的决策,充分发挥总法律顾问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五是依靠社会专业法律力量解决专业法律问题。对涉及专业性强及适宜由社会法律力量解决的诸如上市重组、资本运作、重大诉讼等各类法律问题,在充分发挥企业法律顾问作用的同时,也充分利用社会法律力量的优势,加以解决。通过一整套合同及重大法律事项的法律审查把关机制的建立,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与企业之间法律工作人员的上下结合和企业内部法律顾问与社会法律力量的内外结合,实现了法律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法律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有效融合,使法律把关有效地融入到生产经营和决策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从而对经营管理活动及决策中的法律风险进行有效预防。
几年来,企业法律顾问积极参与了对外投融资、合资合作、资产重组、产权转让、招投标、公司上市、分立、合并、破产、清算等重大经济活动,并提供谈判、协议起草、合同把关等法律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兵器集团总部法律人员参加的中国兵器集团公司“龙腾工程”、“虎跃工程”、“金戈工程”和“063工程”,及重组济南轻骑、重组天威中国兵器集团等重大资产重组及南方天合、GKN等资产重组、公司上市、对外投资、合资合作等重大法律事项数十起,涉及金额200多亿元。还为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各部门及成员单位的其他重大法律事项先后出具法律意见450多份,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改革和发展。
四、创新行业法律资源共享方式,形成了有效的法律协作连动机制。
针对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单个成员单位法律队伍普遍较为薄弱,法律业务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实际情况及全行业法律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协作的情况,同时考虑各企业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迅速增加法律队伍数量、提高法律队伍素质的现实,在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修订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协作组章程,重新划分法律协作组,对协作组的功能、职责、进行了规范调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法律协作组这一平台,对全行业法律资源进行整合,举全行业的法律人员之力,在全行业内形成了有效的法律协作和连动机制。这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定期召集协作组会议,就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和成员单位法律制度建设、法律队伍建设、专业培训学习、重大法律事务处理、法律重大案件处理等问题以及国家新颁的法律法规进行研讨、交流学习;二是总部与企业法律人员一起,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了近10万字的《企业法律案例汇编》、30余万字的11类47个合同样本的编写工作。其中《企业法律案例汇编》的全部案例都是由企业法律人员提供和编写,都是发生在各企业的真实案件。在编写中,分析了每个案例法律风险所在和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出了避免损失的途径,具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用。而47个合同范本都是总部和企业的法律工作人员通过共同分析和研究,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实际需要,从众多合同类型中选出来的,对企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总部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实现了诉讼法律资源共享,不仅使案件胜诉,还节约了诉讼成本。仅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协助企业处理的案件就有10余起,涉案金额近2亿元人民币。
自实施法律协作和法律工作连动机制以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法律队伍的士气和战斗力,提高了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法律队伍的 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企业法律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企业应对法律风险的能力、创新行业法律资源共享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创新维权方式,较好地维护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权益。
由于原兵总为下属企业担保及原兵总商贸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成立后,先后爆发了20余起直接起诉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各类诉讼案件,导致中国兵器集团公司资产被查封,账户被冻结,资金被扣划,严重影响了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军品科研生产的正常进行,如不妥善处理将会导致严重后果。面对严峻的诉讼形式,我们沉着迎战,冷静应对,跳出了处理诉讼案件的老路子,针对不同类型案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和应对手段,大胆地改变诉讼策略,采用新的全风险代理方式,最终成功地化解重大风险,为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免除担保等各类债务数十亿元。
一是紧紧依靠国家政策。针对“三线”搬迁案件,我们紧紧依靠国家政策,吁请国防科工委、国资委等上级国家机关协调最高人民法院,并促成最高人民法院委对已起诉的此类案件专门出台了司法通知(141号文),成功地中止了全部8起起诉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担保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在此基础上,又成功地促成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解决原军工总公司为“三线”搬迁破产企业担保问题的政策性文件,使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为“三线”搬迁破产企业担保的数十亿债务得以免除。
二是采用全风险代理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律师的积极性,使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的数起诉讼案件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取得胜诉,为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保全了近亿元的资产,挽回了近2亿元的损失。
三是有效整合和利用全行业诉讼资源,节约了诉讼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和效益。仅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就协助企业处理诉讼案件10余起,涉及金额约2亿元。
同时,还积极稳妥处理了看起来诉讼金额不大,但若处理不当,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对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有较大的经济损失或对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声誉和形象有直接损害的敏感案件,使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地维护。 创新普法宣传和培训工作,全行业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治企水平明显提高。
几年来,普法工作得到中国兵器集团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始终把法律的宣传教育摆在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重要工作议程。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制定了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成立了中国兵器集团公司领导任组长普法领导小组。几年来,根据全国普法办和国资委普法办的要求,结合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实际特点,通过编辑普法刊物、宣传普法知识、组织普法学习等形式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培训活动,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普法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影、有形。

『贰』 如何看我国的法治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解决"人治"问题上采取了各种措施,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人治和人治思想依然有它的市场,人治是中国经济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经济现代化要求必须实行法治,彻底摒弃人治。法治是近代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近代西方的法治,推动了西方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自由竞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明确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责、权、利关系;必须实行商品的等价交换,保护企业之间的竞争;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和商品信誉;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自己管理国家、经济、企业、社会……所有这些,都必须实行法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所要求的。
人治与法治,并不是简单的领导制度的区别,而是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加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应当指出,我们至今对人治的危害、法治的意义的认识都还不够全面深刻,这也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谐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和谐社会要求有秩序,要求稳定,要求公平和正义,因此和谐社会首先是

『叁』 中小企业该如何做好企业法务管理

中小企业的核心目标首先是求得生存。一切行为以业务为导向,企业会紧紧抓住销售、生产等领域的工作,围绕市场、运营等业务来配置资源。对于纯粹的职能工作,如人力资源、审计、合规等,包括法务,以及直接体现法务价值的对外长期投资等,会关注较少。这也是很多法务人员,在企业中所感受到的“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

中小企业规模不大,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内部制度和流程不像大企业那样齐备、完善。甚至,即便有相关制度,也不一定真正执行。而且,其结构、制度和流程,经常处于动态、快速的变动中。表现为中小企业的“乱”、“变”、“快”。这既是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灵活且应变,当然,有时也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困恼。

中小企业人员少,架构扁平,员工之间一般可便捷地面对面交流。中小企业的“人和”因素非常强,创始人和骨干员工、核心员工往往具有血缘、乡缘、学缘等关系。一方面,中小企业内部沟通很直接,没有科层制带来的官僚作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内部的人情味较重,组织主要依靠“人”来维系。法治氛围相当薄弱。这与法务部工作所依赖的“法治管理”环境也是背离的,无疑会增加法务工作的难度。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一般是创业者(老板)本人。创业者的理念就是企业的理念。创业者的领导风格决定了企业的管理风格和员工的行为风格。企业的决策权高度集中。即便中小企业设立董事会,聘请职业经理人,但公司最重要的决定都是由企业出资最大的一个或几个股东作出的。实践中,委托代理机制并不总能发挥作用,加上缺少有效的内部授权体系和外部市场监督,中小企业的老板都是深度参与企业的一切大小经营行为。

中小企业在与外界进行资源、产品交换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即市场竞争游戏的遵从者。体现在签订合同时,中小企业往往是“乙方”,愿意接受来自“甲方”的合同文本。对于交易条件的制定和修改,话语权很小,甚至愿意以“赊销”、“垫资”的方式来扩大销售。这会导致中小企业产生很多应收款,从而隐藏着法律风险。然而,与没有任何销售和收入相比,这些风险又是值得中小企业去冒的。这提示法务部一定要具备对于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进行平衡的意识,这可能是中小企业法务部最为核心的管理密码吧。

中小法务部的工作,犹如中小企业其他职能性工作,是围绕中小企业的业务需求而定的。中小企业以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卖出越多越好的产品为生命线。法务部不直接参与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但对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有责任使其合法、合规且尽可能地放大。

促进企业壮大,大体上有两条途径:

一是通过创新,加强“差异化”的竞争力;

二是通过并购,扩大规模、控制成本,加强“垄断式”的竞争力。

要么“新”,要么“大”,要么两者皆有。“大”是指细分领域内的“大”,不一定要进行横向比较。两者皆有,难度最大。往往也只是某一种占据主要地位,不可能两者同时皆强。这三条路是所有企业必须做出的选择。中小企业,更是如此。要么不断创新,要么在本领域内做到前面几名。

中小企业法务部工作,可由此展开:

首先,中小企业法务通过对采购、销售、生产等业务行为提供合同起草与审核工作,对劳动用工、知识产权管理等职能行为提供法律意见咨询与协助处理工作。这些事务,属于常规的法务工作。这些法务工作,又属于通用的法务工作。不同的行业,从工作内容和难易程度,似乎区别不大。如前所述,“差别”更多地取决于中小企业老板个人。

其次,中小企业法务对于企业因采购、销售、雇佣、竞争等行为引起的合同纠纷、劳动纠纷、侵权纠纷提供诉讼代理工作。这些事务,占据了一部分中小企业法务的主要工作和重点工作。毕竟,中小企业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想到要打官司的。一旦卷入诉讼,往往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事或触及企业商业模式的事。但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会经常涉及诉讼。这跟企业所处行业、商业模式及企业的行为风格等有关。

再次,中小企业人数不多、层级少,管理多用口头、临时指示、惯例等进行传达。正式的书面制度和流程,在企业的实际运用不多。股东之间的关系也往往较为明确,公司内部治理工作不会太复杂。至于大型企业经常会遇到的内部腐败、员工欺诈、市场份额垄断、监管核查等合规事项,中小企业法务也较少涉及。中小企业的合规法务工作不是不存在,只是比较少。例如一些强监管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企业虽小,但相关的合规监督工作却不能马虎,否则会引发法律风险。

最后,对于投资并购、IPO上市、资本运作、基础设施建设等,中小企业一般不涉及,因此其法务工作也就不会涉及。中小企业的法务人员,平时较少会接触这些领域。在这块的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也就没那么高。需要中小企业法务出力的地方,还是那些常规的合同、案件、项目咨询等。但往往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因素,中小企业聘请的法务,对法务工作的整体认识,以及在这些常规的合同、案件、项目操作方面,都可能经验不足,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和辅导。这也是中小企业法务部管理的一个现状前提。

『肆』 在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企业中青年人的法制观念

一、转变作风,树立团干部的新形象
针对基层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思路,改进作风,切实做好团结动员青年、教育引导青年和服务青年的各项工作,使基层共青团工作有一支队伍、有一批能人、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有良好的形象。
(一)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表率
对基层团干部来说,过硬的政治素质永远是第一位的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站稳政治立场、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用政治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自觉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党性修养,维护稳定大局,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珍惜为做青年工作的机会,立足岗位,求真务实,拼搏奉献,为企业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二)坚持原则,做公道正派的表率
公道正派是基层团干部良好形象的核心内容,是基层团干部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要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做人讲原则,做事有操守,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真正做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要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经常自省、自警、自励,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基层团干部的良好形象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才能树立起来。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在一言一行中培养,着力塑造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
(三)勤于学习,做钻研业务的表率
基层团组织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在企业中基层团干部都有工作岗位,确保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认真学习企业工作知识,努力成为专业技术的行家。同时,要认真学习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理论和政策,努力成为抓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行家。掌握经济、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以优良的素质和能力履行好自己肩负的职责。
(四)脚踏实地,做求真务实的表率
现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既面临宝贵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作为基层团干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有敢为人先的闯劲,又要有求真务实的干劲,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把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青年,做团员青年的知心朋友,及时反映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真正赢得团员青年的认可和信赖。
(五)艰苦奋斗,做甘于奉献的表率
基层团建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责任大。这一特殊的工作性质,要求基层团干部必须具有艰苦奋斗、拼搏奉献、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长期以来,企业老团干部们讲理想、讲奉献,为企业建设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得到了广大团员青年的好评。基层团干部要继续发扬好传统、好作风,勇挑重担,甘当人梯,乐于奉献,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旺盛的工作热情服务青年。
二、健全组织体系、夯实组织基础
巩固企业的青年群众基础,对新形势下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青年员工是企业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和扩大青年员工群众基础,对于确保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不断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团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对广大团员青年,基层组织体系是否健全,工作开展是否活跃,是否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直接决定着基层团组织能否完成这一根本任务。
履行共青团组织的基本职能,对新时期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其基本职能是明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团结凝聚广大青年,教育引导他们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而努力奋斗。在国有纺织行业面临新挑战的时期,企业共青团的事业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团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做好包括基层组织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就必须牢记使命,把握机遇,进一步明确基层共青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职能和定位,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自身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
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理想信念是人的主心骨,要让青年员工成为精神上、思想上的强者。对于青年员工来说,生产技能固然重要,但工作进步的原动力还是高尚的精神追求。只有帮助青年员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成为今后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任何一个组织,如果不能从精神上感召并赢得群众,就会逐渐被边缘化。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基层共青团组织一定要在青年员工的思想、精神上下功夫,给他们更多的帮助。
只有了解广大青年员工在想什么,追求什么,才能在思想上帮助他们。青年员工的思想十分活跃,接触社会面广,获得的信息量也大。基层团组织首先要关心青年员工的精神世界,要开展调查研究,对青年员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做全面、系统、辩证的调研,而只有真正了解他们,才能在思想上帮助他们。要了解青年员工在想什么,追求什么,信奉什么,要根据实际来开展工作。比如,有些青年员工了解党的历史较少,可以研究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有些青年员工对工作不认真,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可以通过励志类书籍的学习,采取多种形式,把学习活动与提高自身素质相结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学习查找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差距,提高自身素质,并制订今后努力的方向,以此鞭策他们不断进步,成为一名卓越员工;有些青年员工对企业的发展状况不了解,人云亦云,基层团干部就要认真做实、做细青年员工思想工作,及时捕捉青年员工思想动态,通过会议宣讲、板报宣传、深入基层开展谈心等方式,引导青年员工充分认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教育青年员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大局意识和法制观念,正确地看待企业改革发展形势,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高品质的产品及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伍』 怎样写关于“依法治企”的论文

参考资料,例文:

坚持依法从严治企
努力保障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日照供电公司

2008年,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日照供电公司紧紧围绕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目标,以法律风险防范为工作主线,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创新普法形式,规范制度建设,严格案件管理,促进了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现将我公司依法治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超前预警,增强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能力
公司充分认识到强化依法治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把法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建设作为重点,突出强调,大力推动。立足于事前预警和防范,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做到了“三个坚持”:
坚持有计划地开展法律风险防范。凡事预则立。每年年初,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密切关注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情况,深入剖析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科学梳理,统筹计划,制定年度法律风险防范工作要点,引导公司全面开展法律风险防范活动。在超前分析各种复杂情况和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了2008年《法律风险防范工作要点》,在电费回收、停电、触电、劳动用工等六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6项防范措施,指导基层单位结合实际,逐项落实,风险化解能力得到加强。在上述方面,没有因公司责任而引发诉讼纠纷案件。
坚持有重点地开展法律风险预警。紧密结合企业中心工作,超前分析各阶段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或潜在风险,及时发布法律风险预警报告,防患于未然,维护公司安全稳定大局。《劳动合同法》颁布后,针对劳动用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规范劳工用工的法律意见书》、《农电工定员定编中存在问题的法律意见书》,组织开展了清查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关系工作,制定完善劳动用工、农电工、外聘工管理办法,重新修订了劳动合同文本,并根据专业和岗位划分,重新签订了中、长、短期劳动合同,健全了劳动用工管理体系。6月,针对迎峰度夏、奥运保电等艰巨任务,下发了《奥运期间法律风险预警》,指导干部员工慎重做好有序供电、电网迎峰度夏安全、网络档案信息安全等工作。12月,下发了《春节前后法律风险预警》,涉及劳动用工、电费回收、农村安全用电、电力设施保护等多方面内容,及时提醒广大员工增强风险敏感性,依法开展各项工作,有效防范了风险。
坚持开展案件风险月度预测。建立案件月度报告制,每月下发一期《案情分析报告》,对新发涉电纠纷案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剖析存在的问题,预测风险,吸取教训,制定整改方案,明确防范措施,落实责任,堵塞管理漏洞,把问题整改的过程作为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过程。同时举一反三,开展警示教育,纠正工作中不规范行为,降低了责任事故发生率,有效防范、化解了风险,避免和减少了损失。
二、创新普法形式,强化全员法律意识
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五五”普法规划,认真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法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员工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全员法律意识,促进公司健康稳定发展。
结合“法律六进”活动,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制定分类普法工作方案,扎实开展“法律进机关、进车间、进班组、进家庭”活动。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重点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坚持和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法律培训制度、考试考核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常态化。开展“法律进车间”活动,把学法用法情况纳入车间管理、经营效益考核的内容,按年度进行量化考核,积极引导车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开辟学法园地,定期开展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开展“法律进班组”活动,针对各班组的职能特点,落实学法组织机构,制订学法计划,发放学法资料和读物,聘请授课教师,定期开展学法考核。开展“法律进家庭”活动,结合员工生活区实际,加强维护生活区安全稳定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依法治区活动,积极构建企业、小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过有广泛深入的“法律六进”活动,强化了广大干部员工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提高了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对促进公司各项工作依法有序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创新普法形式,增强全员法律意识。丰富网络普法内容。积极探索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网络普法阵地作用,丰富公司“法律在线”信息网站内容,及时添加国内知名专家对《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反垄断法》等与公司发展密切相关的新法律法规视频讲座。新创《每周说法》、《案情报告》法制宣传栏目,刊登与公司生产经营及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贴近实际,寓教于乐,增强了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广大员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分类普法,注重实效。认真研究不同对象对法制宣传教育的不同需求,调查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区分对象,重点培训,提高普法针对性。2008年,举办“供电所长法律实务讲座”、“基建人员法律实务讲座”等5期法律专题讲座,培训员工276名,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严格管理,提高企业法制化管理水平
思想上、行动上和集团公司保持高度一致,苦练内功,在强化严格管理上狠下功夫,扎实推进依法从严治企工作,把依法治企的各项要求和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严格规范制度管理。成立了“制度管理工作委员会”,制定下发了《日照供电公司制度管理委员会工作管理办法》、《日照供电公司制度管理办法》,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落实管理职责,规范规章制度立、改、废等工作流程。开展制度清理,分生产、经营、政工、综合四个专业,对293项制度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明确了有效制度目录,修订和废止清单,确保制度的合法性、统一性和时效性。抓好有效制度的学习贯彻,增强干部员工按章办事的自觉性,避免制度束之高阁、形同虚设,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提高制度执行力。对需新制定、修订的制度,明确工作计划和要求,督促加快进度,尽快完善制度体系。
依法妥善处理纠纷案件。重视每起案件的处理,组织涉案单位有关人员召开案情分析会,认真研究最佳解决方案,充分做好举证和诉讼准备。加大和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力度,努力争取理解和支持,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针对基层员工法律责任意识、依法维权意识不强、诉讼案件处理较为被动的状况,建立诉讼案件责任考核制度,对于由于工作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管理有漏洞、隐瞒不报等问题造成不利诉讼后果的,严肃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责任,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经济考核等处罚。深入开展典型案件分析,把握案发规律,积累处理经验。9月份,华北区域法律纠纷典型案件研讨交流会在我公司召开,国家电网公司、华北电网公司及其直属单位的30余名法律专家参加会议,对近年来诉讼案件管理工作和典型案例进行经验交流和点评,为公司进一步提升依法维权水平,提高防范法律风险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以上是我公司在依法治企、依法经营工作中的一些粗浅的尝试和体会。我们的工作与集团公司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依法治企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集团公司依法治企活动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依法治企工作水平,营造良好内外部发展环境,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陆』 问:物流行业法治实施现状是什么成因又是什么

共物流信息平台的主要形态有两种:一是封闭式的平台系统,而是公共物流信息门户。

关于封闭式的平台系统:封闭式平台虚脱依附于线下实体,为组织内或组织间提供封闭式的信息服务。此种模式的主要代表有:电子口岸系统、物流原物监管系统、贸易集散地的交易系统。封闭式平台系统拥有特定的公共用户群体,为转移目标服务,不同的平台系统之间不存在市场竞争的情况。封闭式平台系统模式稳定,并有特定的目标服务群体。

关于公共物流信息门户:公共物流信息门户以平台模式出现,属于门户类的物流信息平台,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同时,在服务范围上更趋向多样化,提高更大范围的信息交互。此种模式的主要代表有:锦程物流王、福州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和南昌物流信息平台。公共物流信息门户有两种不同的价值趋向:一种是政府主导投资的公益性信息门户,不以盈利为目标,另一种是企业主导投资的盈利性信息门户,存在明显的市场化竞争。其商业模式将持续变化,并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由于两行总形态之间并不冲突,因此大多企业用户可以同时使用两种形态提供的服务。封闭式平台系统产生于不同组织内部,其投资取决于所依附的线下实体,因此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并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公共物流信息门户则具有更高的开放性,为组织服务,事后如来源具有多样化特征。

不知道大家对上面的说法是否赞同?公共物流平台的功能应该具备哪些呢?政府监管(海关、交通、检验检疫等)、电子支付、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物流。。。不知道我说的这些是否确切?
它是否因该有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呢?对目前我国各类运输方式不能相互衔接,信息不能互通,是否可能在区域范围之内或者行业之内整合某些部门的信息,来为政府、社会服务机构(银行、保险、港口、机场等)、企业等来提供整体的信息服务呢?不知道发达国家又没有类似的经验,譬如美国、新加坡、欧盟

l另一种就是相对应的私人的了 发展中国的物流,需要超凡的想象力。这是因为:一是其目前物流发展水平的落后,令人难以想象;二是其管理物流水平的落后,令人难以置信——其观念,其法规,其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落后得太远了。

但是,更难想象的是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这一大片待垦的处女地,令投资者怎样想象都不过分。并且,后改革者,进步更快,中国物流管理体系的改革在“十五”规划和“入世”的推动下,会迅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物流业和与之相关的产业,将是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又一增长点。

一、加入wto给中国物流业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1、中国物流业当前的一些特点

(1)发展很快,基础设施并不完全落后

过去20年中,服务业在中国发展很快。其发展速度超过了工农业,服务业比重20年中增长了10多个百分点。中国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迅猛增长,交通设施及工具、仓储设施、商业网点、配送体系和信息技术、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均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东部地区及东南沿海的物流“硬件”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例如我国一些港口设备、交通设施、仓储设备、商业自动化设备的配置,由国家、地方和企业斥巨资建设得十分高档。有些装备的先进性超过了发达国家相应的设施。

但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对物流业的投入仍属不足。今后首先要解决的是投资效益的准确计算、东西部协调发展和现有设备的充分利用问题。

(2)物流一体化程度不够,行政分割、行业垄断

主要表现在物流交易系统分内贸外贸,运输行业分属数个部、委、局机关,流通受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各行业、各地区用尽一切办法进行物流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重复布点、重复投资带来的浪费严重,而市场垄断又带来物流服务严重的低质量和低效益。

(3)国有化程度过高,政企不分,官商不分

外贸、民航、铁路、包装、通信等部门高度国有化,使得这些部门政企不分,官商作风严重。我国出现的经济犯罪也大多在物流领域发生,更使物流消费者失去对服务供应者的信任。

(4)物流观念淡溥,许多决策人士不懂现代物流

要打破物流各行业间的条块分割是很困难的。这不是学术界、企业界所能解决的,需要国家总体协调,还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法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全国经济改革、商业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理顺物流行业的各种关系。但遗憾的是,目前,现代物流的观念只在学术界讨论,“第三方物流”仅靠少数企业推动,供应链管理几乎寸步难行。许多决策人士对物流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上。结果,重复投资给物流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5)与物流相关的服务体系落后

金融、结算、保险、通信、信息技术等行业同样处于高度垄断、低质低效的发展阶段,因而在物流领域推广电子商务是很困难的。物流服务水平的落后给我国生产行业增大了成本,而与物流服务相关的服务水平落后,又给物流业企业本身加大了成本。另外,我国物流业企业内部自办各类专业服务,其专业化程度又不高,致使物流服务整体效益低下。

2、加入wto给中国物流业带来的机遇

没有人怀疑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wto的一个成员方。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入会仪式,而是全面接受wto游戏规则并且实践全部的“入世”承诺的重大的转轨过程。

wto关于货物、服务、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各领域的规则都与物流业有关。中国物流业市场必须在自由开放、平等公正、透明互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全面的开放。

中国物流业的开放不是从“入世”那一天开始的。“入世”,只是把已经降低的关税再降低一点,把已经开放的大门再开大一点,把已经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与国际水平更接近一点。如此而已。事实是,过去20年来,物流市场一直呈加速度开放。

对于物流业来说,“入世”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首先,促进物流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物流体系改革是整个经济改革的难点之一,“入世”可以使国外企业和国内非国有企业参与竞争。在公平竞争的促动下,中国物流业无论在资本结构、服务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方面,会有一个革命性的飞跃。加入wto后,中国物流业的管理办法和竞争规则会借鉴wto的基本原则和国外先进办法。

第二,“入世”会使中国物流业加快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及管理经验。过去对外开放的经验表明,越早开放的行业繁荣越快,旅店业、饮料业、家电业等,莫不如此。

第三,“入世”更有利于中国物流业走向世界。把“入世”理解为只是外国冲击中国是不对的,至少是片面的。国际物流服务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商业存在”对各国机遇平等。近几年来,中国的批发零售、货代、信息等行业已经走出国门,主动参与竞争了。“入世”后,国外市场机会将会更多,中国物流服务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竞争规模和品牌,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

3、“入世”对中国物流业的冲击

(1)商业旧体制受到冲击

wto的所有原则都是市场经济原则。非歧视三原则(即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和互惠待遇)、公平竞争三原则(反倾销、反补贴和取消数量限制)、透明开放原则等,都对我国旧的外贸、内贸、供销三大流通体制提出了挑战。受益于旧体制的企业或利益集团应有新的对策才能继续生存。

(2)企业法律制度受到冲击

我国物流企业按现行企业分类制度可分为多种“性质”的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
外资企业 中外合作企业
外商独资企业
部级至科级以下的级别之分
物流企业 国有企业 国有控股和全资国有企业
国营和部分国营企业
城市工商注册企业
内资企业 真集体企业
乡镇工商注册企业
非国有企业 半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
个体户

由于企业“性质”不同,企业地位、市场分割、经营权范围、财政支持、税收等企业“待遇”就有差别。不平等竞争也因此产生。wto的规则对我国现行企业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而企业法律制度国际化后,将有利于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受益于旧体制的企业或利益集团必须适应新的竞争,否则无法生存。

(3)国内市场受到冲击

中国企业面临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外国公司和跨国公司的上门竞争,这是一个痛苦的适应过程。中国物流企业只有抓紧3-4年的过渡期,加快调整,才能增强实力,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

物流业受到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商业(内外贸、批发零售)、运输五大行业(航天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管道)、仓储、速递、维修、信息技术、广告、包装、检测、租赁通信、技术服务、专业服务和自然人服务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些行业都不属于象汽车、电信和金融那些受“重点保护”的行业部门。因此,国内这些物流行业不能因本行业“幼稚”而指望保护。

同时,这些国有资本高度集中的物流行业也要对内资逐渐开放。

(4)对政府服务和法制建设的冲击

高质量的政府服务包括科学的决策规划,依法行政,为企业提供及时而周到的服务,尽量少的管制和不增加企业负担。

法制服务既体现在立法上,更体现在执法上。

(5)对信息制度和信息技术的挑战

及时、准确、全面的公开信息是流通业的生命。流通业不能建立在假的产量统计、迟到的的信息、经常不准确的各类预报的基础上。

国内物流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专门情报系统和保密机制,只能依赖可靠性极差的公开统计及预报。这是很危险的。

(6)对教育科研制度的冲击

物流又是一门综合性经济学科,涉及众多学科和边缘学科,中国现行中高等教育中,现代物流的基本科研力量不足,高质量的教材不够。同时,科研投入(包括企业科研)太少,专业人才太少。因此,面临“入世”冲击,中国物流业要引进大量境外人才,这就加重了本来就严重的就业问题。
应当说,“入世”对中国物流业的冲击是全面的、深远的。这些冲击不全是坏事,中国的改革恰恰需要这些冲击。当然,中国不能以牺牲民族经济长远利益和社会经济安全作为接受这些冲击的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对我国物流业形成冲击的不仅是wto法律体系。凡是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投资自由化、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国际法,都会对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带来各种影响。

二、中国物流系统的开放和改革前景分析

1、分销权方面的开放

“入世”后,我国将向外国公司提供分销权,取消现有的法规限制,并将于3年内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分销服务限制,外国商人可以分销进口产品和我国制造的产品。分销权将会在我国目前限制最严的分销行业,例如批发、运输、维修等行业中实施。在物流服务业方面:我国承诺所有的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不限制外国服务供应商进入目前的市场,不限制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同时在辅助分销的服务方面也作出了类似的承诺,具体包括租赁、速递、货物储运、货仓、技术检测和分销、包装服务等,这些方面的限制将在3-4年内逐步取消,在此期间,国外的服务供应商可以建立百分之百的全资分支机构或经营机构。

2、商业企业的开放

1999年6月25日,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联合下发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将试点地域扩大到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同时在京、津、沪、渝等地开放批发业。与商业有关的金融、保险、外贸、咨询、运输、工程承包、电信、旅游等领域也相应放宽了投资限制,如增加航空运输业外资航空公司的数量等。《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虽暂不允许外商独资设立商业企业,但允许在“试点地区”(即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设立合营商业企业。对参与合营的外国合营者在经营资格上有一定的限制。如零售商在前三年年均商品销售额应在20亿美元以上,申请前一年资产额应在2亿美元以上。批发企业则分别为25亿美元和3亿美元。这一法规对外资进入批发业有实际意义。而零售业,自1992年7月对外开放以来,国家只批准设立了62家外资商业零售企业,但实际营业的外资零售商场却达到了数百家之多。

3、外贸体制改革和外贸行业的对外开放

外贸是物流的重要环节。中国外贸体制改革在“入世”谈判的带动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国家在对经济特区生产企业、国家千户重点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实行自营进出口登记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对国有、集体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权实行登记制。1999年12月7日,外经贸部发出通知,进一步放宽了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的限制条件。对有关部门认定为国有或集团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凡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人民币(中西部地区3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行自营进出口权登记制。

外经贸权登记制是中国外经贸经营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1997年在5个经济特区实行了生产企业外贸经营权自动登记制。此后,于1998年决定开放私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并在深圳、上海浦东允许外商从事外贸经营。

外贸业不仅对内资开放,也对外资开放。在今后短期内,一定形式的许可证、少数产品的国营专营权和客观上不可取消的配额限制将继续存在,但这不会影响外贸行业的全面改革和开放大局。外贸登记制,将是最终的改革目标。

4、其他服务业

中国全面参加了1986年至1994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承诺在“入世”后遵守《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在与wto成员方进行的市场准入谈判中,中国也就服务业的重点行业作出了具体的开放承诺。

中国对外承诺开放的服务业领域是十分广泛的。目前由于中国“入世”最后议定书尚未达成,不能了解每项具体的承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将对物流业产生重大影响。因为,“物流”几乎与服务业所有行业都有关联。

三、国家对物流系统开放的一定限制

1、开放时间的过渡期

中国要求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物流分销系统不属重点“保护”行业,但大约有3-4年的过渡期。

2、区域名额限制

依据《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批发业将在四个直辖市开办外资试点企业。在其他省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可以设立合营商业零售企业。这些企业和他们的分店以及连锁店的出资比例、注册资金、经营年限均有一定的条件。但这个《试点办法》会根据中国“入世”后的形势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调整。

3、投资比例的限制

一般来说,中国在物流系统将允许外资独资进入,但在过渡保护期内将有部分关于比例的限制,如交通及商业领域。

然而,总的看来,以上限制是越来越少。根据新的外资企业法,外资的国民待遇将得到全面保障。

另外,根据过去的经验,在实际执行中,各种条文上的“限制”不容易真正做到。例如,早期只允许每个省会城市只开放几家外资商业零售机构,但在许多城市有几十家外资商店开张营业。更何况经过20年的对外开放,内外资本相互融合,很难分清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纯外资”。

四、物流业的进步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1、物流产业化的转变有助于综合物流系统的建立,并将促进政企分离、官商分离

物流业在中国,不只是一个商业性的问题。物流直接涉及的中国政府部门至少有:

商业领域 经贸委(内贸局),外经贸部,供销合作系统,工商管理部门,税收部门等。
运输领域 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能源总局(管道)等。
仓储领域 内贸局,建设部,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
电子商务领域 信息产业部,各行业主管部门。
生产领域 经贸委,计委,各行业主管部门。
投资领域 计划、规划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
企业人事领域 组织系统,行业主管部门,人事系统等。

中国物流业面对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必须商业化、专业化。一方面要把众多的管理机关减少到一两个,避免政出多门和条块分割。另一方面要政企分开,官不乱商,避免垄断、腐败和低效率。物流的改革,不仅为整个经济系统疏通了血脉,实际上也促进了政府机构改革和政法系统改革。

2、中国物流体制改革将促进中国法治的进步

物流业涉及众多领域,物流业的改革必定促成一系列立法的变化和执法的进步。

据不完全统计,22年来,涉及物流业的法律法规有3万多件,分布如下: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基本法和专门法:260件;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800件;

地方性法律法规:6000件;

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25000件。

这些法律包括了中国经济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等实体法和众多程序法。由于物流业法律涉及的法律关系既有纵向的经济管理关系,也有横向的经济竞争与合作关系,也有纵横交错的经济利益协调关系,所以要保障综合物流业健康合理的发展,就必须全面认识这些法律规范。良法存之,不良者废之。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法律法规对过去20多年来物流领域多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面临经济全球化、物流一体化、商务电子化的现代供应链模式,这些有关物流的法律法规必将全面进行审理、修正、补充或废除。相互矛盾或冲突的法律文件必将进行合并和统一。实际上,这些工作早已开始。中国还没有正式加入wto,但法制改革早已行动,这些改革都参照了wto 60个协议及其附件,也参照了其他国际经济法和别国法律。

中国加入wto,也意味着执法标准的国际化。一定程度的国际执法监督有利于增强各国市场建立良好秩序的信用。

3、物流市场引进竞争机制和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必将使该领域实现空前的繁荣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物流业系统内各行各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物流业的基础设施、物流运储能力和物流信息技术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些落后,但真正落后的是物流业的布局、管理和技术。这是一个艰难的改革过程。

物流业的改革不完全靠行政命令和官方计划,而主要靠开放市场,在公平竞争中逐渐协调。中国的物流市场不仅将对外国开放,同时也会对国内非国有资本开放。竞争不仅带来了压力,而且也带入了资金和技术。

4、国家“十五”规划已将物流配送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中国政府已意识到发展现代物流对于提高我国的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各有关部门表示要共同努力,做好行业间的协调;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搞好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无序发展。

在不久前,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中,也已把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列为重点鼓励发展的内容。国家科技部已批准有条年的研究所为“中国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并把“现代物流服务业模式及其支撑的研究与示范工程”项目列入国家“十五”攻关计划。国家内贸局规划在“十五”期间,建设30个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示范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发展10个左右较大规模、具有全国网络的专业化物流骨干企业。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深圳等省市已开始规划或建设物流基地。

国内贸易局还就发展中国现代物流提出了8项改进的具体措施:(一)搞好规划与协调,促进中国物流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今后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在发展物流方面的协调、统筹规划、配套发展。各地方、各大中城市也要注意搞好当地物流配送基地、中心的规划,推动中国发达、配套的物流体系的形成。(二)积极发展网络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三)完善物流配送的有关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中国物流业统一标准的形成。(四)推动物流配送领域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五)积极发展完善各类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质量,让消费者得到更好的服务。(六)扩大物流业的对外开放。希望国外企业加强与国内物流企业的合作、合资,兴办各种物流方面的合作、合资项目。(七)抓紧改造现有物流设施,利用各种资金渠道,进行物流设施的技术改造,搞好现有物流设施的整合与利用。(八)加强物流人才培训。

五、结语

中国加入wto,中国物流市场与国际物流市场将连为一体。巨大的物流市场潜力和物流服务回报为中外企业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

中国物流业暂时离国际化水准还有很大差距。现代物流要求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厂、批发商、零售商、物流公司和最终用户形成网络,而中国目前的物流系统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然而,落后就意味着需求,也意味着利润和机遇。

中国政府在物流行业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坚定的。尽管相关的具体政策法规尚在制订中,尽管中国“入世”议订书尚未公布,但中国对服务业、物流业的开放承诺不会食言。

欢迎登录长风网获取最新物流资讯。

『柒』 中国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的六大隐患

中国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的六大隐患 1、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强 许多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也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经营者制定新的措施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者随着其他企业新管理制度的采用而加以仿效,却很少顾及新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其结果或者是管理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或者由于淮桔北枳,只是东施效颦而已。这一点,在许多中国企业推行IS0900O标准时便暴露的非常明显。 2、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 许多中国企业忽略了企业家永续经营的最终目标,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利润最大化、规模的增长;也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目标,但由于战略目标的不切实际,很容易变成一纸空文,或者造成企业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阶。已经有一些企业经营者开始反思企业的战略目标,力争克服头脑发热或目光短浅的问题,逐步延长中国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单纯追求规模,而是在市场竞争中塑造强者的形象。不仅仅是做大,而是图强;我们需要的是长期发展,不是短期效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解析) 3、顾客导向还是企业导向 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以市场的变化、顾客的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指南针,但大多数企业仍安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这种企业导向的直接结果是以我为主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不一定能够保证生产出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也无法转化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按照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的观点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顾客。那些不断跟踪顾客需求变化的企业已经在市场竞争中尝到了甜头,畅销的产品不仅为企业直接创造了价值,还建立了最可宝贵的顾客的品牌忠诚度。 4、人治还是法治 从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评选出各种头衔的企业家,从国家大奖到省市地区的小奖。因此中国企业经营者越来越多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当然其领导风格与个性也对他所管理的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中国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营者本人的领导权威影响极大(影响力如何),在一些企业中,甚至到了对其决策无人置疑的程度,而这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因为没有人可以永远正确。虽然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这种集权和独裁在许多时候是有效的,但面对未来多变复杂的环境人治将很难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和在竞争中获胜。人治色彩的浓厚,也是中国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发展当务之急),在企业管理体制上实行法治,将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5、用人还是培养人 许多中国企业感慨:现在越来越难留住人了!不仅是留人,在企业招聘新员工时,中国企业也很难与外资企业抗衡。也许有人会将之归为国内企业工资太低的缘故,但根本上是企业内部没激励机制(发展空间及完善机制比单纯的工资更重要)的问题,除了在物质激励方面受现有资源限制导致中国企业缺乏吸引力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只会用人,而没有培养人。比较中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员工的培训投入上。外资企业的培训完善而系统,并且与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实际密切相关由于将员工视做最宝贵的人力资本,外资企业的培训投入也产生了极高的收益。反观中国企业的员工培训,似乎多为应急或被动式的,企业经营者似乎没有将培训作为投资来看待,而只用不培养也无法建立员工与企业间的归属关系,更不要说企业凝聚力或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了。 6、企业文化建设有待深入 中国许多优秀企业非常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策划企业文化。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重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建设,而忽略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竞争力)的作用;重视策划人员的创意,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企业文化只是花瓶,无法获得员工的认同(会昙花一现);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个性,重视文字的工整,忽略企业特性的表达等等。当然,还有相当一批企业仍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些都对企业应对未来环境和企业员工的潜力发挥不利。因此,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捌』 中国法治现状如何.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解决"人治"问题上采取了各种措施,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人治和人治思想依然有它的市场,人治是中国经济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经济现代化要求必须实行法治,彻底摒弃人治。法治是近代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近代西方的法治,推动了西方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自由竞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明确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责、权、利关系;必须实行商品的等价交换,保护企业之间的竞争;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和商品信誉;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自己管理国家、经济、企业、社会……所有这些,都必须实行法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所要求的。
人治与法治,并不是简单的领导制度的区别,而是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加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应当指出,我们至今对人治的危害、法治的意义的认识都还不够全面深刻,这也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谐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和谐社会要求有秩序,要求稳定,要求公平和正义,因此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众所周知,所谓法治社会,就是社会公民和社会组织把宪法和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其基本特征是立法必公、执法必严。所谓“公”,就是公平正义,大多数公民赞成;所谓“严”,就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仅仅做到这两点,社会就会太平、就会和谐了吗?
秦朝推行商秧和韩非的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当官的都是酷吏,执法严格,可谓“法治”社会了。但秦不行王道而行霸道,不遵周公所制的“周礼”,民不知礼、义、廉、耻、信,人无伦常,盗贼丛生,官府一味地镇压,最终区区几十年秦就亡了,没有建成太平盛世、和谐社会。
乱世用重典是句屁话,没听说过人心是可以杀服的。清朝初年,康熙帝从元朝短命的教训中悟出人心不可以杀服,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尊崇孔、孟,祭祀明太祖陵,重用汉族贤达,用礼、义、廉、耻、信教化万民,才收服了人心,出现了唯一一个异族统治下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
所以,法治社会建设与社会文明建设必须同步推进,推行法治要有推行法治的社会土壤―――社会民众推崇平等、自由、博爱的普世价值观,礼、义、廉、耻、诚信等中国特色的贵族精神占主流,大部分人积极追求真、善、美,自觉抵制假、丑、恶。
不信请看,南京“彭宇案”中,法官说:从常理看,如果彭宇没有撞倒徐老太太,他就不会主动扶起徐老太太并送到医院治疗,彭宇这样做了,就一定是他撞倒了徐老太太。在这样的“常理”下,彭宇杯具了,美好的雷锋精神也寿终正寝了。
可以看出,要建成真正的法治社会,还任重而道远。

热点内容
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6 06:12:31 浏览:303
武大国际经济法研究生 发布:2025-01-16 06:00:44 浏览:559
国家和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5-01-16 05:57:13 浏览:423
国际经济法判断题 发布:2025-01-16 05:29:31 浏览:739
两会民法典草案 发布:2025-01-16 05:25:29 浏览:542
刑事诉讼法对应的实体法是 发布:2025-01-16 04:38:02 浏览:286
武进法院拍卖公告 发布:2025-01-16 04:28:07 浏览:760
中介收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16 04:05:03 浏览:413
司法解释的效力等级 发布:2025-01-16 03:59:08 浏览:624
民法典生态破坏责任 发布:2025-01-16 03:40:05 浏览: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