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法治体系
❶ 我国的法制体系是什么
第一层级宪法为根本大法
第二层级刑法、民法、商法、行政法及诉讼法为内主干法律
第三容层级为国务院及其部门的法规,规章
第四层级地方、自治地方法规规章管理办法
下一层法不能与上一层法律相抵触,否则无效
(法律专业2004级学士)
❷ 领导干部法治档案的内容包括哪些
将于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
地方法治的先行先试,也在各地积极展开。今年伊始即发布依法治省纲要的四川,正在以其密集的法治建设行动,在其中崭露头角,成为先行者。
在近日由四川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联合主办的全国媒体“法治四川行”大型集中采访活动中,四川省委副秘书长、省依法治省办主任杨天宗透露,领导干部年终将不仅要述职、述廉,还要述“法”。四川正探索在各级领导班子中配备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的成员,探索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和司法公职人员法治档案。
不能玩虚的必须来实的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认为,“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当于是列出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而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所说的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实际意味着领导方式的改变。”
四川法治建设的高潮,也由党委对自我领导方式革新开始。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省委书记王东明表明确建设法治四川的决心,“要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夯实治蜀兴川的法治根基”。
“不能玩虚的,必须来实的。”王东明强调。
迄今,已经有3个市(州)的领导小组负责人被专门约谈,其中一个市还在全省依法治省工作座谈会上作了整改情况说明。
在刚刚过去的7月中上旬,四川完成了依法治省工作上半年情况的交叉督察。“四次大督查,全域全覆盖,工作不力的市(州)和部门领导小组负责人被约谈,督促限期整改。”杨天宗说。
接下来,四川21个市(州)还将进行相互交叉检查。
此外,四川省委成立了“依法治省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起草领导小组”,已形成初稿,共设依法行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法治、学法用法、监督问责、组织保障8个部分,85项指标,正在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并组织专家论证。
凡是外省取消的都取消
在党委领导下,政府也着力于“自缚手脚”。
去年,新一届四川省政府履新后即向自己“开刀”,出台了专门用来管自己的《四川省人民政府严格依法行政的规定》,称“依法行政十条规定”。力促它出台的,便是省长魏宏。
令四川省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张渝田印象深刻的是,“去年正月初五,魏省长就把我们喊过去,讨论他亲手拟写的这个规定的草稿。这给我们的感觉是‘要他依法行政’变成了‘他要依法行政’。在魏宏主持下,一系列规范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和动态调整的规定,如《四川省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行政职权目录动态调整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电子监察管理办法(试行)》等,先后密集出台。为规范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又颁布了《四川省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
政府对于自身权力的规范,不仅停留于纸面上的各项规定。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省、市、县三级政府所有行政权力全部录入行政职权目录。据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张晋川介绍,去年以来,四川省政府先后三批取消省本级279项行政审批事项。目前省本级行政审批事项274项,是全国省本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之一。
达到“最少”的目标,是有刚性措施的。张渝田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四川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确立的11项原则中,其中一条便是“凡是外省取消下放的,我们都取消下放”。
而且,清理方式也与过去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先由法制办提出清理意见,再和省委编办、省审改办、省政务服务管理办等单位组成会审小组,与有关审批项目的实施部门交换意见,还有专家参与。实施部门不同意取消下放的,要对三个问题作出明确回答:保留审批项目有什么新的理由、不审批可能产生什么风险、为什么无法采用事后监管等方式替代审批。
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杜绝了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保留行政审批的可能。
此外,四川减少、停收(免收)国家及四川省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共86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9亿元。
领导学法群众更有信心
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在四川已蔚然成风。各级党政及相关部门普遍建立了常委会、常务会、党委(党组)会前学法制度。
“去年从2月份第一次学法开始,到年底学了24次。今年已经学习了17次。讲法内容既涉及宪法、行政法规及与各部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相关的法律,也涉及一些民事法律。”张渝田表示,通过会前学法,省级政府官员的法治意识提高了,也带动了市县级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学习法律的积极性。“现在对法治的制度之治都了解,但对于法治的理念之治还没有认识清楚。”这就使得领导学法的意义更加深刻。此外,会前学法通过政府网络和微博向社会公布后,“老百姓对我们依法行政更有信心。”
领导干部学法之风,在未来只会加强而不会减弱。因为法律已经成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命的硬性标准。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议》明确强调,选举和任命国家工作人员时,要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作为重要条件,把是否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作为必要条件。依法治省工作已被列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年度考核和年度述职述廉报告的重要内容,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考核结果。
四川省委组织部结合贯彻新颁布的干部选任条例,启动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中配备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或者工作经验的成员”程序,建立党员干部和司法公职人员法治档案。
四川省纪委将贯彻落实省委依法治省重大决策部署纳入巡视监督内容。
❸ 修改后的档案法体现了什么特点
摘要 您好!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新《档案法》”)新修订的档案法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时代我国档案法治建设的一大成果,将对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新《档案法》有诸多特点和亮点,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❹ 从现代平等法治的角度论档案管理
张秀辰
(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天津300191)
摘要本文指出了档案工作中存在着与现代文明的平等、法治理念相悖的管理意识、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及其对档案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认为必须引入普适性的现代文明成果,运用平等、法治的理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使档案工作和谐嵌入到体系中,才能实现档案管理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档案管理法治平等
近年来,有关档案管理的论文非常多,几乎涉及了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针对某些问题的讨论尤其集中,如档案管理现代化,但所论及的现代化大多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档案的问题;有些讨论档案的制度化建设问题的论文,也是仅就某一具体方面、具体业务而言,很少有从现代文明平等、法治的角度来讨论档案管理问题的。笔者在这里尝试从这个角度提出个人的见解。因为只是一个初步的思考,一定很肤浅,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并作更深入的思考。
1 从平等、法治的角度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服务意识的欠缺
档案工作不仅仅是管理,更重要的是服务。管理是为了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就是为了提高服务水平。不能一味强调管理,而忽视服务。笔者认为,档案工作的管理绝大部分应是针对档案本身的管理,而不是针对人的管理。
档案管理部门为所有有条件、有需要的人提供档案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并非所有档案工作者的认识都很清晰。笔者曾参加一个讲座,政府机关的档案专业管理人员在谈到档案服务工作时,居然首先强调的是为领导服务,并将其作为档案部门存在的重要条件。按照这个思路,档案部门岂不由公共服务部门变身为领导的秘书部门?由此看来,等级观念已经成为一些人、甚至是档案领导部门的专业人员的一种本能反应,并在档案工作中形成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1.2 档案管理制度中的不平等意识
有关档案管理的一些法律法规是多年前制定的,其中的一些观念已不符合现代平等法治意识。在具体的管理制度中,这种现象也存在。例如,一些档案管理制度规定档案管理人员有权检查、监督档案形成部门的归档工作,而监督本身所包含的不平等含义,把档案管理部门凌驾到了其他部门之上。笔者认为,档案管理作为专业管理,可以对其他部门的档案归档工作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培训,但监督是否适用、是否有用值得商榷。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监督基本上形同虚设。这是现实对这种不平等的一种反映。档案管理制度表现出过度管理的地方还有,档案管理人员一般不通晓其他的专业知识,或仅仅大致了解,有时难免因为不理解档案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至于归档要求破坏了档案的本身的完整性,受到档案形成部门的质疑,做了费力不讨好的事。
另外,在档案的保密与公开、保护与利用,档案的编研,前些年档案的达标工作中无不打着等级意识、过度管理的烙印。
2 平等、法治意识欠缺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以上分析的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大一统观念、等级观念是我国几千年的专制制度贯穿下来、根深蒂固的,其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的时时处处。而且,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让现代平等法治意识深入人心将是一个漫长甚至艰难的过程。所以档案工作中的“人治”意识、“管理”意识,至少在目前还不可能完全避免。
另一个原因,这里姑且称之为“反弹效应”。档案工作比较繁琐、枯燥,需要非常认真、严谨的态度;而它的辅助性质和常常处于幕后不被人所注意的特点,使人们只有在利用档案的时候才意识到档案的存在。这样,档案工作者自然会产生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认为自己付出的辛苦劳动得不到认同。其客观的结果就是过度强化了档案的管理意识,与传统等级观念的管理方式产生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当然,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档案工作者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3 以平等、法治的理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最高境界
政府部门近年来已经在强调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就是将现代民主平等法治理念引入管理工作的最好体现。档案工作也是一样。很多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者为了更好地利用档案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尝试。服务意识虽然还有欠缺的一面,但随着利用水平的提高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当然,这样的转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方方面面长时间的努力。
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一些探索,进一步推进这种科学、文明的管理方式。这里就这个问题提出笔者的思路。在一个具体单位,首先应该做的是,在全体员工中而不是仅仅在档案工作人员中有意识地树立平等、法治的观念。让人们有一个基本的认同,即每一个专业、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单位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协调、配合的关系,是承上启下、相互关联的关系,而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每一个专业或部门都没有必要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它的作用是客观地体现出来的,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在这种平等观念的指导下,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专业、每一个部门分工不同,起着不同的作用,在体系中有自己的位置,都是体系工作流程的一个环节。所有环节的工作只要按照流程规定的方式运转,就能够自然进入下一个流程,否则就不能向下进行,必须进行纠正,才能够符合流程的要求。这样,一切都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中完成,没有谁高高在上的检查、监督。
在我们与国际制度接轨,建立了比较科学的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之后,档案工作就是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归档是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工作中的一道程序,只有完成了包括归档在内的所有程序的工作,一个流程才能闭合,一个工作目标才能实现。不需要强调档案的重要性,不需要检查和监督,档案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了,并在体系中稳定地运转,一切按部就班。
通过学习、思考和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在现代管理中,做好档案工作——也包括做好其他工作——应该摒弃等级意识、“人治”意识,引入普适性的现代文明成果,运用平等、法治的理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使每一项工作都成为这个体系的一部分,共同维系着体系的运行,以实现总体的目标。在这里,笔者提出“和谐嵌入”一词,我们的档案工作,应该“和谐嵌入”在这种科学的管理体系中,做到无痕而有为,自然“天”成。这才是档案工作,也是其他工作的最高境界。
❺ 档案法和我们每个员工有什么关系
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享有依法利用档案的权利。国家鼓励和支持档案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等方面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档案科技进步。
档案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和人民群众各方面情况的真实记录,是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据。修订后的档案法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这是档案法1988年1月1日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做好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事业。档案法实施30多年来,对加强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维护国家档案资源安全,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理顺体制机制,有利于为全国档案工作有效开展集聚新优势。明确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档案工作,把档案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档案事业发展的经费。按照立法技术规范要求,将原法中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修改为“档案主管部门”,既明确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档案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责,又有效适应地方机构改革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将党管档案工作的体制优势发挥出来。在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的前提下,要求中央国家机关根据档案管理需要,在职责范围内指导本系统的档案业务工作,有效兼顾各行各业档案工作的特殊性,体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
二是健全制度设计,有利于推进档案管理提质增效。明确档案法的适用范围和应当纳入归档范围的材料。要求档案形成单位建立档案工作责任制,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按照要求及时归档并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并增加了发生变动或者撤销、合并等情形时移交档案的规定。要求档案馆按照规定接收档案,不得拒绝,可以通过接受捐献、购买、代存等方式收集档案。在国家所有的档案之外,对非国有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单位和个人形成档案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为这些档案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时设计了省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帮助解决的有效措施。同时,增加了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相关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工作机制。针对近年来档案寄存、数字化等档案服务蓬勃发展的新情况,增加了签订委托协议、约定服务内容、遵守安全保密规定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并增加了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定。适应新载体档案的管理模式,将档案出境的形式扩展为运送、邮寄、携带出境和通过互联网传输出境,确需出境的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三是加大开放力度,有利于提升档案服务便利性和覆盖面。明确规定一切社会主体享有依法利用档案的权利。进一步为档案的开放和利用提供便利条件,增加档案馆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目录、完善利用规则、创新服务形式以及为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和开展有关问题研究提供支持与便利等方面的规定。将县级以上各级档案馆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从30年缩短至25年,同时鼓励和支持其他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要求档案馆通过多种方式发挥文化宣教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相互协作、联合举办展览、共同研究和编辑出版有关史料。与此同时,明确向档案馆移交前后档案开放审核的主体,科学划分政府信息公开责任承担方式,增加关于档案馆不按规定开放和提供利用的法律责任、公民的救济途径和档案主管部门处理投诉的法律义务等方面的规定,形成了一整套促进档案开放利用的制度安排。
四是构建安全管理体系,有利于筑牢档案资源安全新防线。要求档案馆和档案形成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适宜档案保存的库房和设施、设备;建立健全档案安全工作机制,加强档案安全风险管理,提高档案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发现档案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消除档案安全隐患;发生档案损毁、信息泄露等情形的,应当及时向档案主管部门报告。并对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提出要求,电子档案应当通过符合安全管理要求的网络或者存储介质向档案馆移交;档案馆应当对接收的电子档案进行检测,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档案馆可以对重要电子档案进行异地备份保管。
五是推动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开辟档案管理现代化新路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本次修订在总结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践需要和一些好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新增一章,对电子档案的合法要件、地位和作用、安全管理要求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将档案信息化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保障电子档案、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成果等档案数字资源的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规定电子档案应当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电子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具有同等效力,可以以电子形式作为凭证使用。对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出要求。
六是强化监督检查,有利于为细化落实法律责任明确新举措。监督检查和违法案件处理是档案工作实践的一个短板。为解决这一问题,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新修订的档案法列举出监督检查的6类事项,对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开展监督检查的措施手段及应当遵守的规则作出明确规定。赋予一切单位和个人向档案主管部门、有关机关举报档案违法行为的权利,要求接到举报的档案主管部门和有关机关应当及时依法处理。此外,对“法律责任”一章进行了扩充,根据档案工作实践,对给予处分和处罚的事项进行了局部调整,明确了行政处罚的数额幅度,增加了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
七是增强科技人才保障,有利于为档案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增添新动能。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档案整理、保护、鉴定、编研等工作都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新修订的档案法规定国家加强档案工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明确档案专业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规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鼓励和支持档案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档案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这些新要求将为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❻ 档案法中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定是什么
档案法中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定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新档案法的颁布施行对不断加强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电子档案应当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电子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具有同等效力,可以以电子形式作为凭证使用,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由国家档案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档案信息化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保障电子档案、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成果等档案数字资源的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并采取措施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第四十二条 档案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可以对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下列情况进行检查:
(一)档案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二)档案库房、设施、设备配置使用情况;
(三)档案工作人员管理情况;
(四)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情况;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情况;
(六)对所属单位等的档案工作监督和指导情况。第三十九条 电子档案应当通过符合安全管理要求的网络或者存储介质向档案馆移交。
档案馆应当对接收的电子档案进行检测,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档案馆可以对重要电子档案进行异地备份保管。
❼ 新档案法的意义
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证。
❽ 为什么依法行政过程中要建立档案制度
通过建立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档案制度,全方位、全过程地反映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状况,从而促进全体执法人员自觉提升业务素质,树立规范执法、科学执法的理念,不断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依法行政档案全面记录和反映执法人员执法全过程,覆盖行政执法的各环节。档案的内容包括执法人员基本情况、法律法规学习及业务技能培训情况、履职情况、考核情况、奖惩情况五个方面。按照专人负责、分步实施、各司其职、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和管理,分基层分局、机关科室两个层次分别建立,采取纸质和电子档案相结合、以电子档案为主的办法,分步实施推进到位。
建立基层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档案,然后在机关科室中推行。该制度还明确了建立依法行政档案过程中,人事教育、纪检监察、法制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并明确要求对每位执法人员的年度依法行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奖惩、晋升、提拨任用的依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决定》指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其核心要求是将行政权力限定在法治框架内。作为政府组成部分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学习贯彻《决定》过程中,需要将依法行政的要求同档案工作实践相结合,依法全面履行职能,所有的行政行为必须于法有据,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1、加强档案依法行政,要完善地方性档案法规体系建设。
完备的档案法律规范体系是档案依法行政的保障。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均有法可依,才能实现良法善治,才能为档案部门依法行政提供基本制度依循。虽然目前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加强档案立法工作,但总体上看档案立法步伐不快,很多问题和环节还无法可依。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的规划,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立法需求,突出地方特色,优先解决群众需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增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做好档案法律法规评估工作,及时对出台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2、加强档案依法行政,要加强依法行政决策机制建设。
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在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始终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凡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档案决策,除依法应当保密之外,都要进行社会公示和听证;坚持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档案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都要事先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坚持重大档案决策公布实施前,都要经过法制机构的合法性审查;坚持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比较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
3、加强档案依法行政,要加强法治实施体系建设。
当前,档案法律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时有发生,档案法治的权威尚未完全树立。保证法律有效实施,严格执法是关键。要深化档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档案依法行政管理相适应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依据、程序依法行政。
4、加强档案依法行政,要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用依法行政打造“阳光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公开透明,因此档案部门也要实行行政权力公开运行。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要求做好行政权力清理工作,制作本单位的行政权力清单,将本部门的行政执法种类、依据、标准、程序、期限和具体办事机构、监督电话等通过网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各方面的检查和监督。
5、加强档案依法行政,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要深入剖析档案法制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规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服务,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机制。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增强档案部门的公共服务功能,努力使档案工作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上出成果,在服务部门工作上做文章,在服务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上求突破。
❾ 求一篇法制教育的读书心得
法读书心得
龙潭区档案局 赵宏波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20周年,根据国家档案局《档案系统“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和省、市档案局《关于开展纪念<档案法>颁布实施2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龙潭区档案局大力宣传《档案法》,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档案法》的学习,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提高档案依法行政管理水平。同时利用三个月时间,在全区开展档案执法大检查活动,进而推动龙潭区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是我们进行《档案法》学习的一些体会和档案执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档案法》的意义。《档案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法》的颁布,为加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档案事业提供了法律依据。《档案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档案的范围、档案工作的管理原则、档案机构及其职责、档案的管理、利用和公布、公民在档案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在档案方面的法律责任等,这就使我们的国家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在积累、使用、保护、处理档案,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了法律的依据。《档案法》是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保障。
二、什么是档案?档案在现代文明社会已经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了,人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档案就在身边,人人都要和它打交道。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机关工作,科研、基建、生产活动,医疗、诉讼、财会工作,甚至个人参与的社会活动、个人交往中都会产生原始的记录,成为凭据性或参考性历史资料,保存起来就是档案。档案的法律定义是这样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条中有准确表述: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上述档案定义表达了七个含义:1.档案形成的时间(历史性);2.产生的主体(多元性);3.来源渠道(广泛性);4.形成的特点(原始性);5.保存的目的(价值性);6.表现的形式(多样性);7.本质属性(记录性)。
三、档案的主体和来源:1、产生档案的主体是各类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表现出多元性的特点,由于主体不同,就产生了档案的不同所有权----分别属于国家、集体、公共、私人(个人、家庭、家族)所有;2、档案的来源渠道是不同主体所从事的不同的社会活动,表现出档案内容的广泛性特点。
四、档案的基本属性:原始记录性。档案是当时、当地直接形成于立档单位职能活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历史产物,不是事后编造数据文字。从内容上看,档案所记载的是当时、当地、当事人发生、发现的事物和行为的过程、结果;从形式上看,档案原件具有不可替代的办文特征和时代特征。
五、档案的价值性。价值性即有用性。档案有两种基本价值:1、历史凭证价值,从档案的基本属性和档案的内容、形式特征看,档案是真实可靠的,具有法律效力;2、情报信息价值(或称参考价值),从档案的信息储备和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档案信息可供各项工作借鉴、参考。
六、档案形式的多样性。表现在:1、记录方式,有文字书写(刻铸)、图表绘制、声像摄录、电子数码等;2、阅读方式,有直读的、机读的;3、载体形式,古今中外形式多样,如甲骨、泥板、金属器皿、岩石、竹木、布帛、羊皮纸、纸张、胶片、磁介质、金属片等。从档案形式的多样性中我们可以看到,档案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演变进步的。由于人类社会发展共同规律的支配,中外档案经历了大致相同的演变发展过程,即:最初由自然物作为记录材料,后来发展到以纸张为记录材料,进而发展为近现代多种新型记录材料的档案。档案的这一演变发展过程,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七、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档案法》指出:我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有三层含义:1.全国档案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授权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统一组织、监督和指导;2.国家全部档案由各级档案保管机构分别集中管理;3.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根本目的。
八、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可见,档案工作业务指导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也是档案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推动档案事业向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全国档案事业由国家档案局掌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各地方档案工作由各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分层负责地进行管理,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本地区档案工作的规则、制度和办法,指导和监督、检查本地区的档案工作。
九、档案工作业务指导的基本含义。档案工作业务指导,是指由国家档案法规授权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法规对所辖范围内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在档案事务方面的指导。其基本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档案工作业务指导是一种法定的档案管理活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活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下属单位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的档案部门或档案工作人员是由国家颁布的法规授权执行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任务的。对于这些单位来说,档案工作业务指导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职责。2、档案工作业务指导必须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档案工作法规为依据。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形成的领导地位所决定的,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档案工作基本原则所决定。不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档案工作法规,档案工作业务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就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3、档案工作业务指导是以档案事务为内容的,而不是对其他工作的指导。4、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主要内容包括:①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内各种门类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开发利用工作和档案、档案工作的管理;②档案馆工作;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④档案学会、协会、协作组织的工作;⑤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档案宣传出版等。
十、档案工作业务指导的原则。档案工作业务指导的原则,是档案工作业务指导规律的体现。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也不能例外。档案工作业务指导的规律,存在于它的各项活动过程之中,它是广大业务指导工作者应当自觉遵循的规范和准则。1、统一指导原则。统一指导原则是档案工作业务指导的首要原则。要正确执行这一原则,必须依据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规划、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加强档案事业的规划的制度建设,强化组织协调和监督能力;必须建立分层次、分专业的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体系和网络,配备与其工作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在指导的组织和力量配置上,应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统一的指挥。2、总揽全局原则。总揽全局原则是系统整体思想在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上的体现。就是要求档案工作业务指导部门及其人员用系统的观念考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块与条之间的关系,把指导工作的各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从全局或整体上提高指导工作的效率。3、分级指导原则。分级指导原则的提出,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由指导的宽度所决定的。即在一个指导系统中,指导者能够直接指导的部门和单位在数量上总是有限的。二是由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决定的。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档案工作业务分级指导的原则正是“分级管理”的体现。各级指导者应根据统一的行动规范,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4、分类指导原则。分类指导原则,是指在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中,要区别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不搞“一刀切”,以增强其针对性。这是由档案工作及指导对象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所决定的,是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5、重点指导原则。重点指导原则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观点在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中的具体运用。其内容是指档案工作业务指导部门及其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或档案事业发展中的基本间题、关键环节而开展业务指导工作,以带动档案事业其他方面工作的发展。亦称“抓重点”或“抓中心工作”。6、调动人的积极性原则。档案工作业务指导的双方都是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调动人的积极性应是档案工作业务指导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档案行政组织要调动业务指导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人员要调动被指导对象的积极性。
十一、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与档案行政监督的关系。档案工作业务指导和档案行政监督同属于档案行政管理的法定职能,彼此互相配合、互相依存。即:行政监督工作为业务指导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业务指导为有效开展行政监督工作提供理论、技术与方法的保证,也为行政监督提供新经验、新情况。然而,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着眼点与作用不同;管理方法与范畴不同;工作程序与强制性不同。当前,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档案法规的实施缺乏严格的监督作保障,给业务指导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档案业务指导负担过重,由于缺乏监督环节,业务指导的效果不太理想,“投入产出比不高”。因此,强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提高档案行政管理干部的监督意识,正确处理业务指导与档案行政监督的关系对推动业务指导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档案业务指导主体与档案业务指导对象的关系。业务指导主体是指依据国家法规并经授权的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人员;指导对象是指被指导人员。主体与对象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要想起到最佳的业务指导效果,就必须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要调动业务指导人员的积极性,必须做到:首先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其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贯彻执行职、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和业务指导人员的情况确定工作岗位,划清职责范围,实行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并委以履行其职责的一定权力,放手让其工作,加强检查考核,做到奖优罚劣;其三是在制定规划和规范、标准或作出重大决策时,要请业务指导人员参加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要调动被指导人员的积极性,首先,要求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人员态度诚恳,平等待人;满腔热忱,悉心指导;讲究方法,加强针对性。同时要虚心学习,善于发现被指导人员的积极因素,尊重其创新精神;对于他们所创造的新经验和好的做法,要帮助他们进行总结,必要时加以推广;对于他们工作中的阻力和困难,要帮助呼吁解决,提请地区或单位领导及有关部门重视支持他们的工作;及时组织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对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和宣传,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
近年来,我国的档案法制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依法治档作为建设、管理档案事业的战略目标已经确立,档案事业管理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但是还应当看到,目前档案法制建设的现状,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提高立法质量,确保严格实施”的要求相比,在有些方面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档案法制建设与档案事业发展还存在着—定的距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必须加强档案行政执法和档案普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