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光而不耀
㈠ 与光同尘光而不耀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当自己的光芒照耀尘世的时候,光芒也不会太过耀眼。
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和、同意为混合。和光即是混合各种光彩;同尘则意为与尘世相同。意思就是要与尘世同光,与他人同彩。
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言外有意对他人要多包容,有宽恕之心,对他人的言语要多加容纳,同时也要收敛自己的锋芒,减少与他人之间的纷争,与他人和谐相处。
(1)道德经光而不耀扩展阅读: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原文: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解释:
有智慧的人不会自夸,自夸的人没有智慧;堵塞知识传播的漏洞,关闭知识传播的门窗;战胜自己的优势,解脱自己的烦恼;包含着自己的光辉,混着自己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的深奥和微妙的奥秘。以致人不能亲近他,也不能远离他。这对他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他既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低贱;因此,他受到世人的重视。
㈡ 光而不耀与光同尘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就是光芒不会太过耀眼,反而平凡地照耀尘世。它等同于和光同尘,表示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翻译:蕴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于尘世之中。
例句:作为一个干部,应该有标新立异的进取心,光而不耀与光同尘是不足取的。
(2)道德经光而不耀扩展阅读
意思相近的成语——与世无争
释义: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属于一种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1、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翻译:自以为没有灾难,与人无争啊。
2、出自清朝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既然人家同我不对,我也乐得与世无争,回家享用。
㈢ 光而不耀,水满则溢。这句话什么意思啊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不同的作者,下面分开进行解释。
1、光而不耀
释义:虽然光亮却不刺眼。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
原文: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翻译:为人方正却不孤傲,锐利却不伤人,直率却不肆意妄为,光亮却不使人感到刺眼。
2、水满则溢
释义:水满了就会溢出,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向相反方面变化。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
原文:你如何连两句俗话也不晓得?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翻译:你怎么连几句俗语都不知道,常言说:“月亮满了就会开始亏,水满了就会溢出。”
(3)道德经光而不耀扩展阅读
月满则亏
释义:月亮圆的时候就开始向缺损转变。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
出处:西周·姬昌《周易》
解释:在天文中,由于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相对位置的改变,从地球上观看月亮便有盈亏或圆缺的变化。在地球、月亮的运行过程中,肉眼所观察到的月满的“月相”会随着月球与太阳和地球相对位置的改变,逐渐呈现出残月的“月相”。
用我国的一句名言说,就是“物极必反”。也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变化,由量变开始,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到对立面去。月满不会永远不变,会向月盈转化;水满不会长驻,会向溢出转化。
㈣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16字是什么
方而不割
意思就是说要为人方正而不孤高,做事讲原则但尊重他人。
为人方正,是在教大家需要有端正的品行。但是往往我们身边那些品行端正之人,通常都会带着些许的孤傲。因而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受到他人的待见。
廉而不刿
字面意思是说,要为人廉正宽厚。
但其实按照我的理解来说,就是你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行,又要谦卑低调。
为人要廉正,这是要求自己廉洁正直。可你不能因此而看不起他人,对别人就提出苛刻的要求。
直而不肆
所谓“直而不肆”则是说我们要为人直率,但不可过于放肆。
生活中那些性格直率之人,往往都非常容易伤害他人。他们常常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
光而不耀
这句话最好理解,那就是“别显摆”。
不管你有多大成就,你都不要四处炫耀自己的过人之处。爱炫耀之人,无非就是想要博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可事与愿违,炫耀总会遭到他人的反感。
㈤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意思
译文:
1、"方而不割"即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但并不与对立者断然划界,不相往来。
2、"廉而不刿"即突棱而不伤人,说明道者虽能耐高强却"为而不争",善于与人达成利益。
3、"直而不肆"即率直而不放肆。
4、"光而不耀"即为光亮而不刺眼。
主张行为者要与社会整体以及他人达成利益的和谐耦合来求得自身利益的实现,是一种特立独行而又贴合社会规则的处世之道。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原文: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道德经光而不耀扩展阅读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认为万物都处于矛盾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讲的对立统一矛盾。“祸”“福”之间是一个对立矛盾。然而“祸”又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训而产生“福”,“福”有可能使人乐极生悲而产生“祸”,因此“祸”与“福”之间又是一个统一的矛盾。
㈥ 翻译一下吧。道德经里面的。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㈦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什么意思
方,方正,喻有所合于规矩;
割,断裂,在此指孤傲绝尘.
"方而不割"即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或者说是“坚持原则”),但并不与对立者断然划界,不相往来.
廉,锐利,棱角突出,喻能耐高强;
刿,划伤.
"廉而不刿"即突棱而不伤人,说明道者虽能耐高强却"为而不争",善于与人达成利益的谐和耦合而"各得其所欲".
直,率直,于内无愧疚,与外无纠缠;
肆,放肆.
"直而不肆"即率直而不放肆.仗恃率直而放肆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拔扈强梁,也是一种"为而恃之".道者"勇于不敢",虽目标路线坦荡明确但并不肆无忌惮,所以他"直而不肆".老子并不贬斥"成其私",他在道论中非常直率而坦荡地谈论着一系列如何更好地谋取自利的方法与手段,但他绝不像马基雅弗利在《君王论》里那样无所顾忌地主张无所不用其极,而是非常慈和体谅地主张行为者要与社会整体以及他人达成利益的谐和耦合来求得自身利益的实现.所以,他的劝道就显得非常"直而不肆".
光,精神明澈;
耀,闪耀刺眼.
"光而不耀"即光明而不耀眼.老子指出道者必须"用其光",但又必须"和其光",所以,折衷的选择是"光而不耀".
㈧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㈨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什么意思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字面的意思是虽然有光亮但是不耀眼,表面平静的水,却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
这八个字用来比喻表面平凡无奇的人却蕴藏着大的智慧。人在顺境即在光彩、得意之时,也就是在“有权”、“有钱”、“有名”之时,既不要过度地炫耀自己,也不要以强光耀眼他人,要求以平常心低调做人。知进不知退,是不成熟的表现,必然会招致不好的结果。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懂得辩证,懂得分寸。真正的成熟就是老子说的为人廉正宽厚,坦率但不过分放肆,光明而不耀眼。这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9)道德经光而不耀扩展阅读
光而不耀: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解释: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静水流深:
静水流深,成语来源于对大海、江河、湖泊等水自然现象的描述。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内心很有想法、很有内涵。因此,静水流深可用来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