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圣弃

道德经圣弃

发布时间: 2022-04-22 23:08:21

道德经·绝圣弃智的出处

《绝圣弃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九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㈡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该怎么解释

事实上,老子恰恰相反是反精英的
在老子那个时代圣贤基本等同于统治者
老子认为,统治者不应该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民众,不应该束缚甚至是引导民众,这样民众的行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

那个绝就是舍弃的意思

你这个解释不能不说是说不通,不过所解释出来的老子是于我们这个社会普遍意识里的老子是不合辙的
也就是说,不符合老子的一贯思想

老子这段话和“天地不仁”应该是有延续性的而不是相悖的
理解一个哲学家也应该总体上找准了方向,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发挥创造性

话多了点,还请见谅

㈢ 道德经·绝圣弃智的原文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㈣ 绝圣弃智出自《道德经卷二第几章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如果您对中华文化有兴趣,那么,就从道德经开始吧!

㈤ 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古代思想家、先泰时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它所反映的认识论极具丰富的社会经验。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尤为喜欢和崇尚老子提出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它教我认识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它并非人们平常所说的道。“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玄妙、深奥、高远,空虚无形,但的确存在于广漠的空间,它发挥的作用无穷无尽,永不枯竭,“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大道似水。”“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能成为百川河流所汇聚的地方,是由于它处在低下的位置,故成百川之王。最普涌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老子以水喻“道”,使我们看到“道”的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知它乃大度包容,不弃涓流;它与世无争,淡泊功利;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充塞于浩茫天地之间,可谓“大音若希”,“大象无形”,令人敬畏。

《道德经》劝人向善,导人守信。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是说善待别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别人就得到诚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讲他本人,也是在提醒人们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会善待自己,信任自己。

老子还劝人拒绝世俗之喧嚣,守护淡泊之美好。《道德经》中反复出现“朴”字,如“见素抱朴”、“复归于朴”、“返朴归真”、“敦兮其若朴”。“朴”字的概念为纯真、素朴、自然。“婴儿”一词甚至也是“朴”之概念的解说。如:“复归于婴儿。”“一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一个纯厚朴实、镇定持心、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应该以婴孩般单纯、无邪心境空明,宁静,质朴,少私寡欲,不为功名利禄所困扰,不被宠幸、声色所诱惑,超凡脱俗,不为物累,过一种宁静恬淡的生活。

《道德经》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目,故去彼取此。”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叫人舌不知其味。圣人但求填饱肚子而绝不追求声色之娱,提出人应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时下现代文明长足发展,但许多人心态扭曲,道德观、价值观严重倾斜。老子的教诲无异于一剂灵丹妙药,有利于医治人心浮躁、动荡不安,仍具现实教育意义。漫长的时间流逝了,而(道德经)横跨历史时空流传至今,它教诲我们改变“原我”,重塑自我,完善、超越自我,修性养心,谨慎,严肃,善事融和,旷达,洒脱,努力求真求善求美,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张成业)
(资料来源:《老人报》)

㈥ 道德经·绝圣弃智的注释

1、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此处“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养境界解,而是自作聪明之意。
2、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
3、文:条文、法则。
4、属:归属、适从。
5、见素抱朴: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是同义词。
6、绝学无忧: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

㈦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出自哪里

出自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㈧ 为什么老子要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专业)

原因如下:

1、因为老子的时代是中世时期,个时代圣贤基本等同于统治者,大家看起来都聪慧有谋,可是却缺乏大智慧,大多数人都挂圣贤之名谋一已之利,现仁义之象而行苟且之事。

2、老子认为,统治者不应该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民众,不应该束缚甚至是引导民众,这样民众的行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因此发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感慨。即保持淳朴,减少欲望,摒除仁义巧智。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释义:

极其圣明的人抛弃智谋,民利百倍;

极其仁爱的人抛弃忠义,民复孝慈;

绝高技巧的人抛弃利润,盗贼无有。

这三种人仅做表面是不够的。

所以下令让那些行为体现在身上:外表朴素内心朴实,减少拥有清心寡欲。

学尽学问就不用愁了。

(8)道德经圣弃扩展阅读: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老子

㈨ 道德经·绝圣弃智的作者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热点内容
追究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5 20:46:49 浏览:630
新婚姻法要坐牢么 发布:2025-01-15 20:24:31 浏览:739
注册会计师和司法考试 发布:2025-01-15 19:42:55 浏览:259
19经济法基础第四章 发布:2025-01-15 18:14:41 浏览:188
劳动法工资结算方式 发布:2025-01-15 18:06:43 浏览:147
劳动法解释停职员工待遇 发布:2025-01-15 17:40:35 浏览:399
国税局政策法规科职责 发布:2025-01-15 17:37:38 浏览:457
劳动合同法三到五年 发布:2025-01-15 17:24:42 浏览:478
殴打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5 17:22:22 浏览:578
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意见 发布:2025-01-15 16:40:42 浏览: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