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如何树立法治信仰

如何树立法治信仰

发布时间: 2022-04-23 00:47:41

⑴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1)领会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明确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版法治国家的权主要任务。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是个人安全的前提并且有赖于每个公民的自觉维护,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4)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⑵ 大学生怎样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大学生怎样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第一,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观念。做到: 心中时刻以法律基础为行为处事的准绳,不仅仅要求自己时刻遵守法律,并且做法律的监督者。在生活中关注法律的发布与实施,并就:存在的不足向法律部门及时提供意见。

第二,作为大学生,必须要求自己时刻遵守法律,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费率意识,争做守法模范,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还应该树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作为大学生,搞好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在各项学习工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时刻遵守法律、宣传法律,把法律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向当地的老百姓和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年轻人讲述法律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法律,遵守法律。

还要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大学生必须维护法律,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制己欲,排出私利,坚持合理合法原则、公平公正原则、严守法律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除此之外,我们大学生还应该树立副大局的观念。这是社会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紧紧围绕在党和国家引导以及.开展的工作,全面正确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努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贡献。

第三,更应该树立党的正确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 学会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相统一。

始终坚持正确的立场,始终做法律的维护者和护法模范。加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的法律知识,多参加法律方面的公益活动,自觉维护法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彰显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2)如何树立法治信仰扩展阅读:

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这是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也是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理念。

第三,这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人治”思想严重;另一方面,现实中抛弃法制观念、违法乱纪容易导致超越现实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乱。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进的法治理念的进步性,又有立足现实、强调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_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

⑶ 如何培育民众的法治信仰

1、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这是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前提条件。公民的权利是一部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没有权利内容的法律就激发不了公众对它的渴望。权利意识的增强导致对法律的认识与对其价值的认同,有利于人们法律信仰的生长;同时,对法律的信仰也必将推动人们权利意识的提升,从而又推动法律意识的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尤其是对权利的主张是近代自觉的主体者人格的呐喊,如果缺乏权利意识,法律规定的权利只能是写在纸上的而不会转化为现实中的权利。而权利意识的培养在于主体者自主意识的觉醒。我们说权利意识的培养主要在于主体——公民的自我意识的苏醒。如果立法者一直崇拜和迷信国家政权的强制与威慑,而忽视了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那么公民在国家的强制和威慑下,只能无可奈何地被动服从法律,自主判断的思维就会逐渐麻木,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泯没,独立的人格丧失了,那么顺从的、充满奴性的依附人格便长成了,权利意识在其心中荡然无存,我们所倡导的法律信仰就无从谈起。2、增强公民对法律价值的感受、体认与认同,是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内在原动力。法律信仰具有亲历性。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输出来的,被教导出来的,而是基于人们对法律的自觉信服和认可而使法律被认为是值得尊敬的、应当尊敬的。人们通过自己参与到法律实践的过程,借助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个别经验和亲身感受而逐步到对法律的归依,对法律神圣性的认同。从这一意义上说,法律就使人们信仰它获得了必要的价值基础。公民就是通过对价值的感受、体认和认同,才转化为法律价值即价值法律化,这是法律信仰产生的主观前提。对法律的信仰归根结底是基于法律体现着主体的价值追求与价值理想,这也是法律之所以能够被人信仰的最初原动力。正如西赛罗在《论法律》中说,罗马人自儿提时便受到如此教育:“一个人要求求助于正义,就去诉诸法律”。因为只有法律体现着正义,反映着正义,保障着正义,实现着正义,从而使人们信仰法律、信仰正义获得了发自主体内心的一种心灵的相契,法律信仰也由此而确立。所以,只要法律的内容体现并反映了主体的价值追求,法律才会得到社会主体的普遍体认与认同,并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最终完成信仰法律的理念塑造。3、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的法律信仰,是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有效保证,也是培育现代法治精神的重要环节。只有国家公职人员对国家法律具备良好的信仰,才能在形成、培养、增强自身信仰的同时,有助于民众法律信仰的培植,党和政府的法律信仰是社会民众法律信仰的榜样。从心理学角度上说,这是一种模仿效应。律人先律己,法律信仰这一社会风气形成的直接因素就是公职人员对法律的认同。国家公职人员作为由人民委托执掌一定权力的代表和法律的卫士,是法律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假使执法者、司法者自己首先知法执法又犯法,就会违背全国人民的意志,违背党的领导,也会损害全国人民的利益。这样的话,就会众叛亲离,甚至会使政府和法律的威信丧失殆尽,这并非是危言耸听。诚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十倍于犯罪,因为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污染了水源”。因而,为了公民法律信仰的培养和法治精神的培育,应切实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教育,首先培养其法律信仰。4、 彻底摈弃法律工具主义,扫除思想上的障碍,是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重要步骤。目前存在一个最大的思想误区是法律工具主义持有者居多,法律工具主义是一种关于法律本质和法律功能的法学世界观和法学认识论,认为法律只是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不具有任何目的和价值意义,把法律视为国家的工具和政策的工具。有时候法律工具主义者非常重视法律的作用,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发展。但是由于他们把法律视为工具,而工具又是可以替代的,一旦达不到预想目标,这一工具就会被弃之不用。政策、命令甚至长官意志都可与法律发挥同等的甚至更大的作用,就容易出现以权压法,权大于法的现象,这时法律就形同虚设,伴随的危机亦会爆发,并最终导致人们对法律丧失信心。文革期间时而把法律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时而又砸烂公检法,一切都无法无天的做法就是最好的说明。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思想的特殊表现。其实我们知道,法律在具有工具性手段性的同时,亦具有目的性。在一定条件下,它是工具,在另一条件下它就具有目的性了。法律只有始终贯穿着人类的价值追求这一目的,才能真正具有公平与正义,才能具有这一法律调整下的经济、政治与道德等的公平与正义。而法律工具主义是把法律视为一种工具,与目的价值等无关,那么在立法时就不能最大值地记载法律的价值,执法时也不可能实现其价值,自然人们的守法活动也不能享受其应有的价值,导致法律价值的虚化,降低了人们对法律价值的期待,自然无法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5、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舆论导向和法治宣传,是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广泛基础。现在电视、报纸和手机都已普及,网络也纵横各区域,这些现代化工具的作用就是迅捷,让人第一时间去感知外部世界。尤其网络舆论的功能日趋强大,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质。经过近十年发展的中国网络媒体已成为全球互联网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中国网民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各种媒体是通过个案对法律实施关注的。针对每一个热点事件,新闻媒体及网上言论都会非常活跃,进而马上形成舆论趋势,甚至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使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都无法忽视。例如孙志刚案、刘涌案、宝马案等新闻、网上舆论的汹涌对该案的最终公正解决,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公民也直接或间接自发培养了对法律的情感。公民通过多种途径站在一个局外者的角度“冷眼”触摸法律,长期坚持下去,对法律逐渐习惯并认可,对法律产生一种不可阻隔的亲切,这种亲切感会使社会人群对周围事物乃至自身事务第一时间以法律者思维去思考,使权利意识更深入民心,受到鼓舞的公众将会继续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法律事件的关注中去,法律信仰就会潜移默化地在公众内心形成。法律堪称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拥有的相对而言最为有效、最为合理和最为完善的治理手段,服从法律的规则治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法律产生信仰是一个法治社会的终极标志。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只有一个国家的公民具备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础,那么才有可能迈进法治社会的门槛。

⑷ 如何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掌握基本法律知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不走错路,必须铺设好自己的人生轨道,走好青春每一步,一定要学会分析,学会辩别,学会拒绝,学会自我保护,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诱惑和侵害。这就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否则,便会因为不知法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今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很多:可以在思想品德课上学习,可以参加学校的法制教育活动学习,也可以学习专业的法律书籍,可以收看电视的法治节目,也可以直接向法律专业人士咨询。在初中阶段,我们不可能学习所有的法律知识,但是作为青少年,应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怎样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合法权益。青少年只有学会了自护,才能在犯罪侵害发生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临危不惧,运用有效的防卫手段,敢于和善于与犯罪行为作斗争。(二)坚决摈弃不良习惯,做遵纪守法好学生。《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具体规定了作为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不购买阅读不观看黄色书籍和音像制品,不去和自己年龄不相符的营业性娱乐场所。要与正直、诚实、守信、能够帮助自己上进的人交朋友,不要与对自己道德品行产生不良影响的人交朋友,要坚决杜绝与校外不良青年的来往。近几年的司法实践中,青少年违法犯罪在社会总体违法犯罪人数中的比例,已明显上升,这除了青少年受社会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新形势下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错乱迷惘的原因外,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也是青少年误入违法犯罪歧途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作为青少年学法、慬法、知法、守法刻不容缓。

⑸ 大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对法律的信仰

一是优化法治文化环境。学校教育讲究环境熏陶,法治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是端正权利义务观念。法律以权利义务为核心内容,法治思维以权利义务研判为主线。既定的法律规范使人们知道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对行为后果有明确预期,在遇到纠纷时,当事人与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评判标准。在法律上,权利是具有合法性的理由。凭借这个理由,相应的行为、利益、主张和期待就会获得了法律认可的正当性。

三是注重办事程序公正。优化法治文化环境,是为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端正权利义务观念,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从实体上认识法律的本质。注重程序公正,则有利于感受法律的价值。程序公正,意味着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和主张,即使符合实体法的规定,也同样被否定。因此,高校管理者作决策、办事情的过程、步骤、方式、时限等应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

(5)如何树立法治信仰扩展阅读

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同时又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然而,大量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现行的法律没有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公众所信仰的对象,从而决定了培养社会公众崇尚法律的情感的艰难程度。

可是中国要走向法治化,要建立成法治社会,就不得不对社会公众法律情感的培养,激发起他们对法律高度认同的热情,也不得不将法律作为整个社会所信仰的对象,从而以社会公众内心的原动力支撑起法治大厦的精神层面。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重视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这是培养法律信仰和培育法治精神的前提条件。社会公众的权利是一部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没有权利内容的法律就激发不了公众对它的渴望。

应该说公众的权利意识和法律信仰是一种互相推动的关系,权利意识的增强必然会导致社会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及法律所含的价值的褒扬,从而萌发了信仰的雏形;同样,采取对法律信仰的认同和鼓励也会引发起社会公众对权利意识的重视。我们说权利意识的培养主要在于主体——社会公众的自我意识的苏醒。

2、把法治精神的建设同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培养社会公众法律信仰观念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看到,法治和经济并非是绝对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结构上的功能互动的关系。

法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提供一种理想的次序和制度环境,经济为法治提供某种基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对古希腊罗马法治精神起源的考察之后,认为生产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劳动力的流动带来得最显著的政治法律后果就是打破了以等级和特权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格局,建立了自由、平等、契约的新的格局,从而孕育了和催化了人们对法律神圣、法律至上的精神追求。

此刻,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状态之下,而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是公平、自由的竞争,随之产生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制度防止社会各种弊端的滋生,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3、现代法治理论要消融国家优位理念,树立起社会优位理念。这种生活优位理念应包含以下观念:国家是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社会是目的,国家是为公众服务的工具。潘恩曾说:“政府不过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其目的在于为全体国民——个人的集体的——造福。”

这正说明了社会优位这一理念。现实中,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各项法律是所有社会公众意志的体现,它们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秩序的有序化,而不是国家单方面的命令和国家手中依靠强制力保障的“大棒”。

假使法律的出台是国家单方面的命令,这就会使社会公众丧失对它的信任而成了一味地消极服从,从而弱化了他们内心的法律情感。那“没有了神圣的渊源,也就没有了永恒的有效性。”

4、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是培养国民法律信仰的有效保证,也是培育现代法治精神的重要环节。由于国家公职人员作为由人民委托执掌一定权力的代表和法律的卫士,是法律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假使执法者、司法者自己首先知法执法又犯法,就会“违背全国人民的意志,违背党的领导,也会损害全国人民的利益。”这样的话,就会众叛亲离,甚至会使政府和法律的威信丧失殆尽。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这也诚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因而,为了法律信仰的培养和法治精神的培育,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素质教育,增强其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民主监督、民主考核评估等各种制度,扶正祛邪。

⑹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法治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应当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树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观念,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认同感。对法律常怀敬畏之心,常思敬重之情。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

⑺ 如何强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带头学法尊法用法

1、要坚持带头学法,不断提高法治素养。把学习宪法和党章作为首要任务,原原本本地学,逐条逐章地看。把学习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法律法规作为关键所在,既要学习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也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履行职责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勤学、真学、善学,带着问题学习,联系实际思考,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推动学法常态化、制度化。
2、要坚持带头尊法,发自内心信仰法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自觉性坚定性,牢牢把握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带头抓好宪法实施,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坚守法治的思想基础,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行引领社会风尚、培育法治文化。
3、要坚持带头守法,切实做到依法用权。把握权力边界,按照“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对已经明确的权力边界,要严格贯彻执行;对权力边界不清晰的,要抓紧依法界定清楚。坚持秉公用权,处理好情与法、利与法、权与法的关系,切实做到公正用权、公平处事。主动接受监督,习惯于在“聚光灯”下行使权力,在“放大镜”下开展工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充分发挥制度的监督约束作用,有针对性地立制度、建平台、定规矩,带头强化制度执行,主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4、要坚持带头用法,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把合不合法、合不合规作为决策的前置审查条件,最大限度防止决策不当、决策失误。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自觉在法治基础上凝聚改革共识,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确保改革于法有据、蹄疾步稳。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严管党治党,把党章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依据,与时俱进加强党内法规建设,落实主体责任,严守政治规矩,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⑻ 如何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

法治抄信仰,是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没有精神的法治,犹如没有灵魂的人体,再刚性的法条也难免沦为摆设。一旦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人们就会长期持续、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深入,我们的法律条文越来越完善,人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越来越丰富,但为什么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中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法律悬空、制度空转现象依然存在?原因就在于对法治的信仰没有真正树立。对于执政者来说,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只有对法治有着发自内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维,才能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对于一般公民来说,法治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力量在于人民真诚的信仰。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规则的正能量。

⑼ 我们应当如何培养我们的法治思维和对法律的信仰

1 学习并熟知法律知识 2 在学识和实践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容力 3 增加社会阅历,基础知识的积累 4 维护法律的尊严,加强法律信仰 5加强实务操作技能(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6 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思想自由,人格独立,坚定的服从法律

热点内容
19经济法基础第四章 发布:2025-01-15 18:14:41 浏览:188
劳动法工资结算方式 发布:2025-01-15 18:06:43 浏览:147
劳动法解释停职员工待遇 发布:2025-01-15 17:40:35 浏览:399
国税局政策法规科职责 发布:2025-01-15 17:37:38 浏览:457
劳动合同法三到五年 发布:2025-01-15 17:24:42 浏览:478
殴打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5 17:22:22 浏览:578
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意见 发布:2025-01-15 16:40:42 浏览:894
重庆合同律师 发布:2025-01-15 16:39:58 浏览:636
榆次免费法律咨询 发布:2025-01-15 15:49:54 浏览:163
法官考察材料 发布:2025-01-15 14:58:25 浏览: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