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人学
1. 罗翔是谁
罗翔,1997年出生,湖南耒阳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
罗翔于1995年—1999年本科就读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毕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2002年硕士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得刑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2005年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获得刑法学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执教;2009年—20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2013年—2014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做访问学者。
罗翔的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性犯罪。在中国政法大学2010—2011学年度“中伦·榜样法大”奖学金评优颁奖典礼上,罗翔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榜样是可以复制的;榜样不是永恒的,需要不断地努力进取,需要怀着感恩和谦卑的心灵;真正的榜样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那是与生俱来的道德良心和感恩之心。”
2. 让法治深入人心,作为大学生我们该怎么做
我这深入一系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让法治深入人心,最大学生,我们在课余的时间或寒暑假去到工厂农村进行法制宣传
3. 如何以法治学
他是一名中学老师,但有人却叫他“破烂王”:捡破烂、挖煤、打铁、扛建筑材料,他把因贫困辍学的学生拉回课堂,靠着这些体力活,他支付了30多名学生的学费。
他叫汤国民,是大足县龙西中学教师。
家访贫困生
留下大半月工资
1989年起,汤国民开始在大足县珠溪最偏远的土门、官仓、玉滩等乡村中学教书。那时因各种原因辍学的学生很多。为了把学生拉回学校,他走遍了珠溪的村村寨寨。
一次,他到学生李季刚家做家访。这个位于半山腰的家四壁透风,李父多病,他当即把身上的40元钱都留下了,那时他的工资只有60元。此后,很多学生被他拉回课堂。对于因贫困辍学的学生,他总是从工资里挤钱资助。
暑假换身份
当破烂王挣钱助学
长期资助贫困生,汤国民的工资根本不够用。从1995年开始,收破烂、挖煤、打铁、当建筑工,都成了他寒暑假的新工作。
1995年的暑假,珠溪街头出现了汤国民的身影。他挨家挨户收破烂,然后挑着箩筐步行10多公里到收购站去卖,假期下来有1000多元的收入。他连续坚持了7个暑假,都用于资助贫困生了。于是,当地有人喊他为“破烂王”。
2001至2003年,因替学生交学费和生活费,他家的经济遭遇困境。在亲戚介绍下,他跑到煤矿去挖煤,任务是推着400多公斤重的煤出窑。因工作危险,他一直瞒着家人。
继续师志
50多学生回山村任教
汤国民教书20年来,曾资助过的贫困学生有30多人。让他欣慰的是,他曾教过的50多名学生,又回到山区学校的讲台上,继续着他的事业。
对于亲人,汤国民经常说“对不起”———患病的父亲因无钱医治辞世,女儿的脚被烫伤,因无钱进大医院医治最终残疾。
4. 以年度法治人物为榜样,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学习"榜样人物",“双百人物"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1.我们学习先进人物、榜样人物的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情系祖国、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敢于创新、承担责任的高尚品质;不畏艰难、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品质。
2.学习先进人物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1)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有助于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有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4)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等。
3.你准备如何向这些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学习? (或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
答案:我们青少年应积极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学习他们自立自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崇高品质,学习他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尚情怀,学习他们积极维护公平正义、勇于承担责任的崇高精神,自觉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或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必须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继承和弘扬双百”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的崇高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4.目前,我国青少年存在哪些不良道德倾向?有什么危害?
答案:(1)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我行我素、不受纪律等。(2)这些行为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巨大的危害。
5.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体现了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2)有利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3)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6.请你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教育;
(2)社会:创作出版各类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未成年人读物和视听产品,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3)家庭:家长要以正确的思想和言行引导、教育子女,及时解决子女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4)国家: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网吧、娱乐市场经营环境等。
5. 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各提出什么主张
哲学方面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资产阶级论调:人与人的契约构成社会,人与社会的契约构成国家。自然准则高于社会准则,主权高于人权,集体权力高于个人权力。人生而自由, 个人自由大于集体自由。法治要结合德治。人即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情感教育要先于理智教育,教育要秉承天性培养自然人,从自然到人再到事物的认识过程。[6]
政治方面
描述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契约论》也许是卢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开头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本书于1762年出版,当时无人问津,但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与他早期作品相反,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兽性状态,好人是因为社会的出现才有的。自然状态下,常有个人能力无法应付的境况,必须通过与其他人的联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愿意联合起来。人们联合在一起,以一个集体的形式而存在,这就形成了社会。社会的
契约是人们对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协议。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中,卢梭尝试把政府的出现解释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一种契约。人们愿意放弃个人自由并被他人所统治的唯一原因,是他们看到个人的权利、快乐和财产在一个有正规政府的社会比在一个无政府的、人人只顾自己的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不过,卢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约有着明显的缺陷。社会中最富有和最有权力的人“欺骗”了大众,使不平等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特点。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契约应该被重新思考。政府不应该是保护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而是应该着眼于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没有对每一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负责,那它就破坏了作为政治职权根本的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理论
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从分析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中,得出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权的激进的革命结论;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提出人民主权这一富有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的民主思想,要求实行体现人民主权、体现公意的法律,强调用法治代替君主专制政治,这些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他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他的理论前提——自然状态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他的社会契约理论是唯心主义的,他忽略了从“恶”的方面考虑问题,没有提出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思想。
6. 关于学生法治的名言
1、做一个正直守法的公民是我毕生之追求。
2、做人道理无数条,遵纪守法要记牢。
3、做法律宣传的小天使,当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4、遵纪守法当合格公民 明礼诚信做文明学子。
5、遵纪守法,守护生命;以身试法,后悔一生。
6、自由不等于无序,有序才能自由。
7、仔仔细细学法,明明白白知法;切切实实守法,时时刻刻用法。
8、知识让人生辉煌,法律为生命护航。
9、知法与守法齐飞,幸福共和谐一色。
10、知法守法,顶天立地;违法犯法,害人害已。
11、知法是福,守法是宝,以法为友,人生不愁。
12、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生存法则也。
13、知法,让心灵无暇;守法,让世界美好。
14、正义与善良之花,必将盛开于法律的浇灌之下。
15、与法同行,与人为善,法律的力量永远是惩善扬恶。
16、与法牵手,到老不愁。
17、愉快从遵纪而生,幸福从守法而来。
18、有一种爱叫法律,有一种温暖叫遵守。
19、因为法,到处是希望与正义;因为法,到处是欢乐与旋律;因为法,到处是和谐与诚信。这株包涵了所有美好的花,也需要你我共同浇灌与呵护。
20、以身试法者,愚;以诚守法者,智。
21、以法育人,以法律己;法治社会,唯法先行。
22、以德育人,人更美;以法治人,人更正。
23、以德修身,以法束行。
24、以诚待人人人友睦,依法治国国国安宁。
25、一点一滴人情事,一毫一厘法理中。
26、学习一点法律,遵循一些规律。
27、学法最快乐,守法最光荣。
28、学法能辨别是非,知法能名荣辱,用法能解纷争。
29、学法明是非,懂法知荣辱,用法保幸福。
30、学法懂法做祖国好少年,守法用法做祖国好公民。
31、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用法。
32、行事违法人生窄,心中有法天地宽。
33、行法治之道,奔光明之路。
34、心中筑法墙,生活有保障。
35、推进法制,建设平安家园;倡导诚信,书写和谐港城。
36、思国思法思社稷,强兵强民强法治。
37、守法走遍天下,违法寸步难行。
38、手挽手共筑法治长城,心连心共建和谐社会。
39、失误可以有多个借口,犯法却没有任何推脱。
40、生命如花,法律如叶,叶守护花,给花美丽的绽放。
7. 法制学习感想或体会600字
法制教育心得体会600字篇3
想要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在实际生活中抓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其次,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重要的。对于行为习惯这个问题,第一,我们要提高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第二,我们要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无巨细,都要对自己提出明确具体而又严格的要求,并且认真依照去做,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为习惯了。第三,要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形成好的行为习惯要靠持之以恒的精神。意志力薄弱,控制能力差的人很难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个人小节的不文明是一种耻辱。个人,无论在国门内外都是国家重要的形象窗口。国人理当从此时此刻开始多一点自律,多一点礼让,多一点知识,多一点理想,共同塑造优雅文明的社会环境,从而成为和谐大气的中国形象的坚固基石。
团队精神是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毅奋斗到底的精神。目前在青少年甚至成人中都存在一意孤行,缺乏团队精神的现象,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平常教育中缺乏对团队精神的培养。
再次,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对青少年教育中适当让之树立争第一的意识,使每个青少年用教高标准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在争第一中,要用正当的手段,要有正确的心态,各种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相信未来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团队精神的时代,因此,我们培养青少年的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约束来强化自己。让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我们的生活。
'1''
8. 什么是法治思维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一、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何为法治思维?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维需以法治概念为前设。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至今,于法治概念之认知尽管不完全一致,但对其核心内涵包括精神、实体、形式等层面诸要件已经有基本共识存在。就中国当下而言,经过30多年砥砺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识也已基本具备。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维命题的前提。
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1、从个人层面
空闲时,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懂法的人。在空闲无事的时候,可以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可以从书籍上获取,也可以在电视上或电脑上进行详细的阅读,吸收未曾了解的法律知识。
多参加法律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法治思维能力。多参加校内法律社团所开展的法律实践活动,身在其中锻炼自己的法治思维能力,头脑清醒,理性分析各项事情的起始与结束之间涉及的法律知识。
理想思考,遇事理性分析,凡事讲究证据,进行法治思维分析。在遇到不同案例的时候,理性分析事情,不要说一些不存在和没有理论支撑的话语,凡事讲求证据和物证。
多看一些法律案例,看出一个案例背后的故事,做到思维分析。看一些经典案例,从中挖掘背后的法律知识,从起始到结束,看其中的过程是否有让自己对法律有了重新的认识。
2、从学校层面
开设法律相关的课程,让大学生们积极参加,并促使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在校内,可以报名有关法律知识的课程,或者报名有关法律的社团,从而在学习课程中不断的使自己了解法律知识,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开展此情此景普法剧情,让大学生们以身试法,有专门的老师在旁讲说。在校内开展一些普法剧情,让大学生们当主人公,从而开展普法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进行了解法治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
(8)法治人学扩展阅读
法治思维的六个维度
1、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
任何法律均得从预设规则着手,明确告诉人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以及如何来做。有了法律规则,人们对自己乃至他人的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就有了稳定的预期,便会依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
2、法治思维是一种程序思维
法治思维要求重视程序,充分发挥程序的作用。遇到有争议或纠纷的问题,即使是非对错很清晰,也要善于考虑程序上的处理方式,让争议各方平等地发表意见。
3、法治思维是一种权利思维
法治既授予权力,更约束权力。公权力行使者不得法外设定权力,不得在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情形下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要清醒认识到权力的本质和有限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法治观。
4、法治思维是一种责任思维
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有权必有责。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5、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
一方面,要服从规则及其逻辑,而不受情感因素的左右。另一方面,要注重价值权衡,对各种价值和正当利益的合理平衡,要求我们看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依法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6、法治思维是一种建设性思维
建设性思维是以建设社会、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思维。我国调解制度、社区矫正制度以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定纷止争、维护权利、实质性地解决社会问题为旨归,体现了清晰的建设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