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伤害感知
Ⅰ 什么是道德伤害罪
道德伤害,不受法律约束,但会受到广大公众的声讨,有时比法律审判还要抬不起头来
Ⅱ 如何培养AI的道德观
“天理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康德认为,道德准则就是一个绝对理智的人会做的事,而绝对的理智则指跳出自我、凭借理性和普世的规则来行事的思维方式。另外,普世的规则(例如“不可以撒谎”)并不局限于人类,而是适用于所有有理性的生命。所以,虽然在两个世纪以前康德无须考虑智慧机器人的事,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出他对这个问题会有什么看法:如果机器人拥有了独立思考、理智选择的能力,那么适用于人类的普世规则同样适用于它们。
另一个“天理派”学说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的功利主义哲学家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行为“从全宇宙的角度看”都应该是正当的。也就是说,一个行为道德与否不取决于任何个人的看法;一个有道德的行为应该能把全人类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天理派”认为,只有当人类自己已经基本搞清普世道德的真理时,我们才能把人类的道德观灌输给AI。如果我们自己已经明白得差不多了,那么机器人们和我们一样就好;但是如果我们没搞明白,那它们就不应该像我们:它们应该比我们更好。
实际上, “天理派”的理论之中已经内置了一种可能性:我们此刻拥有的局限道德观,还可以变得更好。比如,当代功利主义哲学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提出,我们对自己孩子的关爱不应该超出对其他任何儿童的关爱。进化带来的适应性使得我们更关注自己的孩子,但是从宇宙的角度看,适应性并不重要。然而,鉴于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没法把所有孩子集中起来平等对待),我们只能按照进化遗留的、不完美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
然而智能机器可没有进化遗留问题;关于道德,它们有个崭新的开始。如果我们能教会它们从宇宙的角度思考,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当AI拥有了“上帝视角”:它作出的道德抉择,能够被人类接受吗?
请想象一下,现在是2026年。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载着你的两个孩子去上学,这时三个你不认识的小孩突然出现在前方的路上。刹车也来不及了,唯一救那三个小孩的方法就是拐进路边的水沟里,而这样做的话你的两个孩子就会淹死。你不会做这样的决定,因为你被自己对自己孩子的无逻辑的感情蒙蔽了双眼;但是这辆自驾车的道德观告诉它,从全宇宙的角度看,两个儿童的死亡好过三个的。它会拐进沟里,将全人类的利益最大化;对于“天理派”,智能机器必须做出道德上客观正确的选择,即使这种选择是我们这些有缺陷的人类无法做出的。
然而,即使你能接受“天理派”的观点,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有待解决:作为有道德缺陷的人类,我们如何才能制造出道德正确的智能机器?
让我们回想一下AlphaGo和它的第37手:AlphaGo证明了对于复杂的游戏,AI玩得可以比我们能教给它的还好。因此,也许AI可以自己学会更好的道德推论。人类可以训练它们对简单的场景做出合适的回应,以此带它们“入门”;之后就是它们自我学习的过程了。实际上,现在最复杂的机器已经在跟着其它机器或自己的软件学习了。这种自我训练可能会导致AI理论家们口中的“智慧爆发”:机器的智能在自我学习下突飞猛进,以至于突然变得比我们聪明很多。这样一来,AI可能就能达到人类所达不到的道德水准了。
然而,这种方法会带来更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机器如何学习道德?道德并不像围棋一样有着明确的规则框架,标示着输赢。确实,”天理派”理论提出,世界上存在着一系列客观正确的行为准则,学会了这些的机器就能“赢”。然而我们有道德缺陷,所以并不知道这些准则是什么。显然,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的话,就不需要超级智能的机器帮我们找到它们了。
也许我们可以设定一些初始条件,比如“不能随意伤害有感知力的生物”,然后让AI开始自我训练。然而,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当AI的行为开始与我们自己的道德观相悖时,我们该怎么做?人类有着很明确的标准来判断AlphaGo是否下得好(赢过人类顶级棋手即是好),但是我们该怎么判断AI那些看起来不合理的选择是否是“赢”?我们该怎么确定AI没有严重背离“道德”之路?当AI开始出于大义淹死我们的孩子时,我们会怎么做?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天理派”理论对机器人道德问题并没有帮助:如果真的存在人类无法理解的、客观的道德准则,那么我们不会自愿允许我们的机器学到它。它们离我们的常态越远,我们就越难判断它们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我们不会允许它们比我们强太多,因为我们不允许它们和我们的差别太大。
Ⅲ 什么使我们道德
疯狂并不在于人类心灵的愤怒与蒙昧——尽管它确实可能是黑暗与愤怒之地。可以确信的是,它也并不在于人类心灵的超验美德——它如此崇高,我们用更大“灵魂”将之笼罩其中。癫狂却实际在于“野蛮”与“高尚”的两种特质,它们常常刹那间存在于一个生命、一个人那里。 我们是一个拥有令人惊奇的慈爱的物种。我们相互照料、彼此追求、相拥而泣。自从科学教会我们怎样去做,我们就欣然地将我们的身体器官给予别人。而在与此同时,我们却彼此杀戮。人类历史过去的15年,如同加速器里被创造出来的亚原子颗粒在万亿分之一秒内消失一样,弹指一挥间,但是在那短暂的一瞬间里,我们却见识到了我们自己难以形容的恐怖——在摩加迪沙、卢旺达、车臣、达尔富尔、别斯兰、巴格达、巴基斯坦、伦敦、马德里、黎巴嫩、以色列,纽约市、阿布格莱布、俄克拉何马城,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阿米什学校——所有的罪行皆由这个星球上最为高等、明智、最为有操守的物种所一手炮制。我们为之羞愧,亦为之矛盾——我们同样是最为卑劣、残暴、最为血腥的物种。 科学越是钻研到行为模式的深处,就越难保持我们在地球生物中是独一无二的自负。我们自言是唯一会使用语言的物种——直到大猩猩和黑猩猩掌握了符号语言。我们又自言是唯一会使用工具的——但是除非你不把水獭用石头打碎软体动物或类人猿用从小树枝上拔下来的叶子捕捉白蚁算在内。 将我们同其它物种区分来的是或应当是我们异常成熟的道德感,对好与坏、是与非的最根本理解,意味着不但我们会理解自己的疼痛——这些是最低级的神经系统就可以做到的——而且,还会理解别人的疼痛。此特性乃是何谓人类的本质所在。而为什么如此本质又经常被糟蹋,没人能说明白。 道德可能是一个难以把握的概念,但是我们获得它却很迅速。一个学龄前儿童会认识到在教室里吃东西是不对的,因为老师说这样是不对的。如果这条规定被取消了,吃东西被认可了,孩子会很高兴地遵守。但是,如果同一个老师说把其他同学从椅子上推下来也是没问题的话,他们就会迟疑了。“他们会回应说‘不,老师不该那样说’,”心理学家、《培养一个讲道德的孩子》合作者之一迈克·舒尔曼如是说。在这两个例子当中,某人教给孩子一条规定,但是,不准推搡之规定有一种“粘滞性”,一个人不遵守它也会遭到失败,即使某位权威人士支持推搡行为。这便是一个道德问题与一个纯粹的社会公约之间的区别,舒尔曼和其他人相信孩子们会与生俱来地感觉到这些。 当然,事实是,孩子有时会说对了,而且不会特别地对此感觉不好——除非,他理解了。而这对行窃之人或施行屠戮的暴君同样是正确的。“道德判断在人们当中是相当一致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道德思维》的作者马克.豪瑟尔如是说。“但是道德行为却分散在曲线图的每个角落。”我们知道、甚至直观地感觉到的准则,绝对不是我们经常遵守的那些。 那些直觉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我们对遵守如此不一致?科学家还没能回答那些问题,但他们一直关注来自脑部扫描所提供的线索。动物研究与种族行为研究就提供了一些线索。这项研究至少没有马上使我们表现得更好。但是所有这些研究帮助我们认识我们自己——也许是脱离野蛮的一小步,但却是重要的一步。 讲道德的类人猿 道德确立的最深刻基础是“移情”现象,即认识到伤害我的东西会以同样的方式被你感知。尽管人类是自负的,但这却是一种人类与其它物种所共有的品质。 毫不奇怪,比起动物,我们要远远复杂得多,就像“移情”那样,我们会表现出慷慨的特质,尤其你若认为动物并没有心灵,就更是这样。行为主义者经常使我们所称的“移情”变为一种商业事物,而被称为“互惠的利他主义”。今天所做的一项善举——提供食物、给予庇护——明天就带来一个回报。倘若一群动物很好地实行互谅互让,那么这个群体便会繁荣兴旺。 但是甚至在动物当中,也有一些颇为丰富的例证。其中一项最重要且最深刻的对非人类移情的观察是由俄罗斯灵长类动物学家纳迪亚·柯茨所做的,她在20世纪前半叶研究非人类认知能力并在她家中饲养了一只年轻的黑猩猩。当小猩猩用他的方式到房顶上时,让他下来的通常方式——呼喊、斥责、给食物——很少奏效。但是倘若柯茨坐下来假装哭泣,小猩猩就会立刻跑到她身边来。“他绕着我跑,就像在寻找侵犯者,”她写道。“他体贴地将我的下巴放在他的手心……就像试图了解发生了什么似的。” 你很难回到上个世纪的早期再去发现这样的记述。甚至玩世不恭者也会在宾塔·朱利卡的故事面前变得平和温情。这只大猩猩在1996年营救了一个跌进她的动物园围栏当中3岁的男孩,她轻轻地摇晃在她臂弯里的孩子并把他放在驯兽师能进来接走他的门口。“移情能力具有多层次性,”灵长类动物学家、《猿形毕露》(采台湾译法)的作者、埃默里大学的弗兰斯·德·瓦尔说,“我们与许多动物共有一个核心。” 然而不可能由此直接判定在动物当中的移情,人类的移情是另一回事儿。豪瑟尔引用了一项研究,夫妻或未婚配偶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检查,他们会有一些轻微的疼痛。在每次引起疼痛的刺激实施之前都会提醒他们,其大脑便以特有的方式发出轻微惧怕的信号。然后,他们被告知他们并不会感到不舒服,但他们的同伴会不舒服。于是,甚至当他们并没有去看他们的同伴时,试验者的大脑准确地发出了信号,就像他们自己将要经历疼痛一样。 当威胁变得越复杂时,大脑运转就越困难。道德研究者最喜欢研究的一个场景是“列车困境”。你正站在铁道旁,一辆失控的火车向五个毫无防备的人猛冲而去。转辙器就在旁边,它可以使你让火车改道到岔线去。你会这样做么?当然,你救了这个五条性命并不需要代价。那么假设有一个毫无防备的人正好站在岔线上呢?现在死亡率的比数的5比1。你会杀了他而去救其他人么?如果一个无辜的人站在火车上的桥上,你会将他推倒在铁轨上来阻止火车么? 当人们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检查中时,将这些两难的选择摆在他们面前,脑部扫描图便会变得混乱了。使用转辙器让火车冲向一个人,而避免冲向五个人,这会增加大脑的后侧前额叶皮层的活动——这个部分会作出冷静的、功利的选择。复杂的事情,推无辜的受害者的想法,大脑的内侧额叶皮质区——与情感有关的一个区域——便会启动。当这两个部位相冲突时,我们就会做出非理性的决定。在一份最近的调查报告中,当被问到有关“列车场景”时,8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会把一个无辜的人推到铁轨上——即便他们清楚这样会让五个人在他们的假设中死去。“在我们的脑袋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哈佛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约瑟华·格林纳问道。“为什么我们在一种情况下会对用一条命换五条命说没问题,而在别的情况下就说不行了呢?”
Ⅳ 怎么看待道德
这些年,我们的道德建设也在不断进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道德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国人民慷慨捐助,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北京奥运会上,140多万志愿者提供热情服务,展现首都群众文明素养;上海世博会上,会场内外无数市民用实际行动,让世界再次深刻感受文明有礼的国人形象。
道德焦虑,背后是社会问题
当前人们的种种道德焦虑,凝结在一点,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提起“扶不起的老人”,许多不作为的理由都似乎指向同一个案例:南京彭宇案。2006年,南京小伙彭宇下车时搀扶起一位摔倒老太,却被告上法庭索赔13万。遗憾的是,法院没有给出是非判断,却和稀泥式的各打二十大板,判彭宇败诉。如果做好人不仅没有回报,反倒有可能成被告,这让很多人在做好事前变得犹豫了。
2010年,郑州青年李凯强因一起交通事故被告上法庭。一些媒体在报道时,却只选择了李凯强扶起老太太成被告的事实,就将此事件定性为郑州版的“彭宇案”。而事实上,李凯强本人都已经承认是自己驾驶摩托车与老人发生了碰撞,并不是纯粹的助人为乐。
从经济的角度看,道德就是通过牺牲眼前的小我利益,来换取长远的更大的社会利益。但道德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可能会使不诚信或失德的成本太低,一些人可以轻松越过道德底线,而无须承担相应的损失。无论是司法的模糊判断,还是新闻报道的错误导向,又在无形中提高了当好人的“风险成本”。
因此,不是道德出现了滑坡,而是公众对道德的感知发生了变化,是在面对新的道德现象时,人们普遍感到缺少确切的判断标准,从而产生了世风日下的感觉。
道德没有敌人,她从来都是高尚人生的追求,永远能给世界带去温暖,给有道德的人以内心幸福和安慰。然而,道德在社会上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外部环境来促进和推动。我们的社会不缺少道德观念,缺少的是如何为这些道德观念提供有力的后援——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力量。
道德重建,社会转型的必然
所谓的道德问题并非始于今日,更不是只存在于我们身边。
Ⅳ 比较大中小班儿童在道德感这种情感的表现形式方面的不同
孩子进入中班后,有好多地方与小班不同,现把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告知家长,希望您平日对孩子多多观察、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平稳的度过中班阶段。
中班幼儿发展目标
1、有良好的生活常规和秩序,保持愉快的情绪,喜欢幼儿园有规律的集体生活。
2、能轻松、愉快地尝试使用筷子进餐,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3、养成主动饮水的意识与习惯。
4、学会自理大小便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学会收拾整理玩具物品,能保持环境整洁。
6、独立地穿脱衣服和鞋袜,并能整理自己的生活物品。
7、初步了解身体特征、保健常识及保护方法。
8、能接受和配合体验及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9、能记住父母和幼儿园的名字、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
10、与成人失散时不乱走,知道寻求帮助;遇到危险时会躲避及呼喊求救,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11、在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也注意不伤害他人。
1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志,注意交通安全。
13、积极勇敢的参加体育活动,不怕困难,体会体育活动的乐趣。
14、小肌肉动作较为协调灵敏。
15、积极参与做操,动作正确、有力、体验平衡的节奏,并随着节奏按顺序运动。
16、能较平衡协调地进行走、跑、跳、投掷、钻、爬和攀登的游戏活动。
17、积极运用各种运动器材活动,并探索多种玩法,在运动中表达创造性。
18、能与他人谈论个人经验,描述自己经历或熟悉的物体和事件。
19、喜欢听儿童文学艺术作品,学习复述、续编、仿编和创编,并从中体会乐趣。
20、接触各种阅读材料,尝试多种阅读方法,体验阅读乐趣。
21、认识自己的名字。
22、有书写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方法(书写、坐姿、握笔)。
23、能够注意倾听和理解日常生活用语、承认的要求、儿童文学作品。
24、从图书、电视、电脑、广播、口头交谈等途径中得到信息,并获得快乐。
25、喜欢提问,敢于当众讲话,自然大方。
26、有顺序的收放图书,知道爱惜图书。
27、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学习分享、谦让与合作。
28、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
29、有规则意识,逐渐形成自控能力。
30、能简单的理解和判断某些行为的对与错。
31、积极尝试解决游戏、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32、尝试学习解决与他人交往中的问题。
33、学习做选择、计划和决定,并能执行和表达,有初步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
34、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
35、体验父母及亲人对自己的爱,知道父母和亲人的兴趣、爱好,愿意表达对父母和亲人的爱。
36、初步了解家乡和祖国,萌发爱祖国的情感。
37、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主动观察和探索周围常见事物、现象和变化的简单规律。感知生命,亲近自然,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38、常识运用比较的方法,感受异同,至少能够从一个维度对常见的事物进行分类。
39、能对身边的事物、现象大胆猜想和主动探究,并从中体验快乐。
40、用多种形式表现、交流探索的过程与方法、分享探索的快乐。
41、懂得关心、爱护周围的环境,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42、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43、会手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的物体。说出总数,初步理解10以内的意义。
44、理解序数的含义,能对10以内的事物进行排序,寻找排序的规律性。
45、探究和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形以及圆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46、体验和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
47、正确 辨认方位。
48、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大胆地进行音乐表现与创造,愿意参加各种音乐活动,获得愉悦和美感。
49、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和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50、探索感受音乐中的强弱与快慢,音的高低与音色。
51、初步感知歌谣、歌曲和生活中的节拍与节奏。
52、能够随音乐自由地表现律动和简单的舞蹈动作。
53、探索常见的打击乐器的基本敲击方法,养成正确使用乐器、有序收放乐器的习惯。
54、会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乐曲、舞蹈作即兴伴奏,具有初步的协调配合能力。
55、喜欢用美术方法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见、所知、所想和对事物的深刻印象与情感体验。
56、认识美术作品表现的内容。初步了解美术作品表现的方法,感受美术作品所表现的美。
57、能够尊重他人对美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58、认识、选择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并大胆使用、创造性的设想与制作。
59、发现周围事物中的美的规律,并能运用事物的规律进行装饰活动。
60、欣赏故事、诗歌、木偶剧、动画片、皮影戏、小歌剧 ,饼干受气中的没,愿意参与戏剧性表演活动。
一、生活活动目标:
(一) 入园:
目标:
1、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2、有良好的生活常规和秩序,保持愉快的情绪,喜欢幼儿园有规律的集体生活 。
3、能接受和配合体验及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4、初步了解身体特征、保健常识及保护方法。
5、能与他人谈论个人经验,描述自己经历或熟悉的物体和事件。
6、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学习分享、谦让与合作。
7、尝试学习解决与他人交往中的问题。
8、能对身边的事物、现象大胆猜想和主动探究,并从中体验快乐。
中班幼儿特点及表现:
1、有关心他人的表现。
2、能够主动和熟悉的人打招呼,愿意和教师交流。
3、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4、渴望自己的行为被认可,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表扬。
5、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为班级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6、喜欢从家中带东西来幼儿园。
7、愿意与小朋友结伴进幼儿园。
(二) 劳动
目标:
1、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
2、学会收拾整理玩具物品,能保持环境整洁。
3、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4、在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也注意不伤害他人。
5、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学习分享、谦让与合作。
6、学会简单地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初步理解某些行为的对与错。
7、尝试学习解决与他人交往中的问题。
8、学习做选择、计划和决定,并能执行和表达,有初步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
9、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主动观察和探索周围常见事物、现象和变化的简单规律。感知生命,亲近自然,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10、懂得关心、爱护周围的环境,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中班幼儿劳动特点及表现:
1、愿意帮老师做事,为小朋友们服务,渴望自己的劳动被认可,有初步的责任感。
2、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3、劳动前往往没有计划性,不考虑先后顺序,几个人劳动时,没有分工合作的意识。
4、劳动时经常寻求老师的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5、劳动持续时间短,中途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不易做到有始有终。
6、劳动的积极性容易受劳动内容的影响。
(三) 入厕
目标:
1、学会自理大小便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在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也注意不伤害他人。
3、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学习谦让。
4、尝试学习解决与他人交往中的问题。
中班幼儿入厕特点及表现:
1、入厕时喜欢抢便坑,男孩小便时嬉戏,大小便后常常忘记冲厕、洗手。
2、经常在上厕所的时候与同伴交流、观察,不肯出来。
3、喜欢结伴上厕所。
4、需要在老师的提醒下整理衣服。
5、由于幼儿下肢肌肉力量不足,大便时蹲不住,容易便在外面。
6、孩子不喜欢在幼儿园大便,自己擦屁股有困难。
(四) 盥洗
目标:
1、有良好的生活常规和秩序。
2、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
3、在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也注意不伤害他人。
4、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学习谦让与合作。
5、初步懂得节约用水,加强环保意识。
中班幼儿盥洗特点及表现:
1、知道如何正确盥洗,但没有形成自觉行为,表现出洗手、洗脸、刷牙马虎。
2、洗手时边洗边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3、对水和肥皂感兴趣,喜欢在洗手时玩水、玩肥皂。
(五) 饮水
目标:
1、有良好的生活常规和秩序,保持愉快的情绪,喜欢幼儿园有规律的集体生活。
2、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
3、认识自己的名字 。
4、在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也注意不伤害他人。
5、能够注意倾听和理解日常用语、成人的要求、儿童文学作品。
6、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学习分享、谦让与合作。
7、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主动观察和探索周围常见事物、现象和变化的简单规律。感知生命,亲近自然,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班幼儿饮水特点及表现:
1、能按照自己的需求,主动饮一定量的水。但大多数中班幼儿仍需要老师的提醒。
2、饮水时,愿意欲小朋友交谈。
3、开始愿意想老师表露自己主动的表现。
(六) 进餐
目标:
1、有良好的生活常规和秩序,保持愉快的情绪,喜欢幼儿园有规律的及特生活。
2、能轻松、愉快地尝试使用筷子进餐,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3、在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部首伤害,也注意不伤害他人。
中班幼儿进餐特点及表现:
1、幼儿能够独立进餐。
2、初使用筷子进餐时,掉饭粒现象较严重,经过练习逐渐减少。
3、愿意自己添饭、添菜,能做好餐后的收拾、漱口等工作。
4、个别幼儿孩存在挑食的问题。
5、在进食量、进食速度方面存在较大的个别差异。
(七) 睡眠
目标:
1、有良好的生活常规和秩序,保持愉快的情绪,喜欢幼儿园有规律的集体生活。
2、独立地穿脱衣服和鞋袜,并将脱下地衣服整理好、自己整理床铺。
3、在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也注意不伤害别人。
4、有规则意识,逐渐形成自控能力。
中班幼儿睡眠特点及表现:
1、喜欢在睡觉前和小朋友说、玩、逗。
2、喜欢互相帮助穿脱衣服。
3、大部分幼儿能正常入睡,但有个别幼儿不愿意午睡。
4、生活自立能力提高,能在老师、小朋友地帮助下自己穿脱衣服,但动作较慢。
5、还有个别幼儿喜欢抱着宠物上床。
6、睡眠时间仍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八) 离园
目标:
1、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2、有良好的生活常规和秩序,保持愉快的情绪,喜欢幼儿园有规律的集体生活。
3、学会收拾整理玩具物品,能保持环境整洁。
4、能记住父母和幼儿园的名字、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
5、在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也注意不伤害他人。
6、能够注意倾听和理解成人的要求。
7、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学习分享、谦让与合作。
8、有规则意识,逐渐形成自控能力。
9、体验父母及亲人对自己的爱,知道父母和亲人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孩子能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对父母和亲人的爱。
10、体验和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
中班幼儿离园特点及表现
1、很清楚该回家了,情绪兴奋并有所准备。
2、友好、助人、合作的行为明显增多。
3、做事、游戏不如其他时间专注。
4、经提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但情绪变化较大。
5、能主动和老师说再见。
6、在离开班级以后,喜欢在家长陪伴下与小朋友一起玩。
Ⅵ 一个人的道德缺失,最后会带来哪些恶果
答案:一个万劫不复的毁灭吧,因为人没有道德就没有了良知,做什么事情都不会考虑到后果,所以很容易犯错误,哪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以下几点为你分析希望能帮助你解答,如下:
第一、没有道德的人,干起坏事,不会想着什么该不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是由着自的性子来,怎么高兴怎来,对于法律更是不放在眼里,不想后果,只要自己的结果,这样的人不能说穷凶极恶,但他们没有同理心对任何事都是麻木的。
Ⅶ 道德情感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1.直觉的道德情感
解析: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未经过现场的充分准备与酝酿。比如由于它产生得非常迅速,而往往对这个过程的道德准则的意识则不太明显。
例如,某人突然看到有人落水,万分危急的情况促使他没有思考余地,当机立断,果断跳入水中,救起落水者。当时直接驱使这位英雄模范采取行动的并不是被清晰意识到了的某种道德观念,而是由迅速感到的危急情境引起的直觉道德情感。这种直觉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
2.想像的道德情感
解析: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如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时,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如想起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多半会唤起钦慕之情。
易混淆:想象的情感体验与直觉的情感体验不同在于前者是在别人的生活与行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取决于间接的道德经验。然后才逐渐变成个人主观经验的有机部分。在间接的道德经验中,别人行为的具体表现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体现者而被保存下来的,人们可以通过别人的行为表现来预测自己的行为及其道德价值,指导自己的行动。而后者则是取决于个人的直接经验。
3.伦理的道德情感
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Ⅷ 什么是道德的两重性
每个人都有向善的一面,也都有向恶的一面,这就是道德的两重性。道德的两重性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在标准上,对自己要求一个样对别人要求又是一个样;一是在行为上,私下里一个样,而在公众场合又是一个样。比如有些人要求别人要廉守奉公,而自己却大把大把地侵吞着公众的财产;有些人背地里满肚子男盗女娼,而当众却又道貌岸然;有些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让孩子见了小偷或抢劫的千万不要多管闲事,如果抢到了自己赶快把钱给他,遇到危险赶紧保护自己;但却希望别人个个是见义勇为的英雄。
Ⅸ 如何看待中国当下道德状况评价300字
中国当下的道德,已经只剩下文字理论了。
中国古人的道德建立,是因切身体会而来,不是拍拍脑袋想出来的。
中国上古,几乎人人都有修心,于是感知非常敏锐。当你无意伤害到他人时,就会感受到他人的愤怒,这种无形的气氛会令你非常难受。但当你向他人道歉,获得他人原谅,自己就不会再感受到难受了。
拾金不昧,道理也是一个样的。
之后的人们,就总结出了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这是人类能够和睦相处的共识(之后才被各个宗教拿来当做戒律)。
现在的道德,包括那些嘴上常常挂着道德的人,因为不修心,早已不知道德的起因了,所以讲出来的道德也常常有似是而非的嫌疑。
Ⅹ 如果我们将心理问题当作道德问题来对待会给小学生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在教育教学中并不少见。对学生的行为盲目下结论而不进行心理分析和辅导是这一类德育失误的根本原因。学生甲面对质疑时无法表述事实,学生乙活泼好动,学生丙羞于见老师,都有其心理根源。老师不分析查找其心理因素并遵循儿童心理规律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只是一概视作品质不好,盲目批评甚至施加精神压力,导致学生心理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此,要搞好德育工作,减少德育工作中的失误,我们应多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把着眼点放在为学生终生负责上,为社会培养人才上,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搞形式化、简单化的德育,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10)道德伤害感知扩展阅读
案例
学生甲心地善良,性格内向。有一次,他见地上掉了块橡皮,就顺手捡起,想还给失主,刚好打了上课铃,他就随手把橡皮放进了自己的文具盒。下课后,他又把这事忘了。一节课后,有人报告老师橡皮丢了。
老师调查发现甲文具盒里的橡皮正是学生丢的那块。老师询问时,甲因为内向胆小,非常紧张,只是说:“我没偷,我不知道。”结果老师当众宣布:甲是个爱小偷小摸又撒谎骗人的坏孩子。还告诉家长甲的品行不好,周围的同学又作了证。家长本想问个究竟,但见“人证”“物证”俱全,也就无话可说。
从此,老师、同学歧视这个“有问题”的学生,家长也时不时责怪他。后来这个学生真的养成了撒谎骗人的恶习。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得不到认可,一旦情感上受到挫折,他就会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心理尚未成熟的儿童,如果得不到理解和正确引导,他的是非观念也会模糊起来。学生甲的出发点是帮人捡东西,动机是好的,但由于年龄、性格因素和事件发生时的客观原因,没能及时归还,又没解释清楚,因而被老师谴责,并导致了长期遭受冷漠和歧视,以至于真的出现道德认知上的偏差,对其健康成长无疑会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