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北川建设
❶ 北川现在是什么情况09年4月
我是北川人,首先感谢你对北川重建的帮助。请问你是要到北川的什么地方工作。具体的地址?
网络和通信都还好
文生条件不是很好
住的看你到什么地方
有的可以住房子
有的只能住板房
偏远地方还可能住帐篷
注意的就是衣服
有时下雨有一点凉
有时又很热
❷ 新北川县城什么时候开始建设
大概512后一周年开始第一批工程建设。
北川政务网讯:2月27日走进“北川新县城”,随处可以看见一座座空落落的房屋、一堆堆打捆好的房屋残值,拆下的门窗、剔好的砖块、码好的小青瓦和热火朝天搬运房屋残值的场面……优惠的拆迁安置政策,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服务,极大地调动了被征地群众的积极性,征地拆迁范围内的群众搬迁激情高涨,掀起了一股比速度、比贡献的热潮。
温泉村9组是这次征地拆迁的一个重要村落,该村共有30户,91人。在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组进村入户宣讲政策,落实过渡安置、实物量核实、公示等工作后,该组村民积极行动,主动搬离,整个村落在一两天内就变成了一座空村。近日,在领到政府发放的临时过渡安置费后,村民们等不及政府组织的专业拆除队伍进场,就已经开始自行拆除房屋,变卖残值,以实际行动支持北川新县城和北川-山东工业园建设。
温泉村黄勇的搬迁速度比政府规定的时间提前了两周。“我还有个心愿,就是把我家的9棵白果树捐给北川新县城,为县城绿化建设作点贡献。”黄勇急切地告诉记者。据了解,黄勇夫妇曾先后在北川的坝底、小坝做过24年的服装生意,对北川有着深厚的感情。“5·12”地震后,他在自家门前的石墩上分别写上“多难兴邦,多难兴家”、“铭记5·12”来纪念地震灾害给北川带来的巨大灾难。当他得知北川新县城和北川-山东工业园选址最终确定在他家附近这一带时,异常高兴,马上了解搬迁政策,积极响应号召:带头签字,积极搬迁,给邻里乡亲义务宣讲征地拆迁安置政策。用黄勇自己的话说,就是:“建设新县城就是建设我们自己的家,搬得早才建得快,我们才能早日过上城市新生活。”
黄勇家门前有9棵碗口大小的白果树,曾有人以每棵近千元的价格收购,黄勇却一直没舍得卖。因为他早就暗暗决定将这9棵白果树捐给北川新县城,为以后新县城绿化建设出一份力。现在,黄勇在亲戚家房屋旁搭建了一个临时过渡房,虽然这里只是一个临时住处,但是黄勇还是把这个“新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床、匾额、地图、家具都整齐划一地摆放着。对未来的生活,他有着自己的打算:等新县城开工建设后,他和妻子就回到北川的小坝乡场镇继续做服装生意,新县城修好后再回来发展自己的老本行。(记者马海艳王官伦)
❸ 汶川建设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通报(全文)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已近一年。一年来,我省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按照国务院关于“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从2008年9月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下发起,到2010年9月,累计完成纳入国家规划的灾后恢复重建估算投资和累计完工项目均达到85%左右,基本完成城乡居民住房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任务,基本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目前,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正按照《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现将我省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关于城乡住房恢复重建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省有347.6万户农房受损,其中126.3万户需重建,221.3万户需维修加固;城镇住房有31.4万套需重建,141.8万套需维修加固。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把修复重建城乡居民损毁住房作为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补助政策,积极协调住房贷款,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强化建材物资保障和质量、价格监管,确保农房重建任务在今年9月底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任务在明年5月前全部完成。
截至5月4日,全省永久性农房重建已开工124.8万户,占重建任务的98.8%,其中在建24.1万户,建成100.8万户;农房的维修加固已于2008年底基本完成。全省城镇住房已维修加固71.9万套,占总数的50.7%;已开工新建城镇永久性住房13.8万套,占总数的43.9%,其中在建10.5万套,建成近3.3万套。
二、关于学校、医院恢复重建情况
以学校、医院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任务。全省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市、区)共有3340所学校需恢复重建,其中有2455所为部分重建或维修加固。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年底95%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明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在恢复重建工作中灾区各级党委、政府优先安排学校重建资金,优先审批学校重建项目,优先提供物资保障,优质高效推进恢复重建。截至5月4日,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市、区)已开工建设学校2448所,占需恢复重建数的73.3%,其中在建2162所,竣工286所。
全省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市、区)共有1738个医疗卫生机构需恢复重建。为确保灾区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在两年内完工99%,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努力筹措资金,倒排工期,严格质量管理,力争把每个项目都建成优质工程。截至5月4日,已开工建设医疗卫生机构800个,占需恢复重建数的46.1%,其中,在建601个,竣工199个。
三、关于帮助解决困难农户农房重建情况
在农村永久性住房的恢复重建中,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重建资金问题。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用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办法,切实帮助农村困难群众重建住房。一是资金补助。各级政府对农村困难农户重建住房,按政策户均给予2.2万元补助(含农民自建过渡安置房补助0.2万元)。二是统筹安排。对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和无房的散居“五保”对象,纳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规划统筹解决,按照每个床位2.5万元给予补助;对建卡绝对贫困户和低保户给予资金补助,将安排“特殊党费”重点援助农房重建中的农村低保户;同时,一些地方还针对当地实际,分别采取特别措施对困难群众给予帮助。三是设立担保基金。针对部分困难群众无能力贷款、建房资金缺口大等问题,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市(州)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房重建银行贷款担保基金办法,建立困难群众农房重建担保基金,帮助解决贷款问题。四是开展“一对一”帮扶。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机关、镇村干部积极开展帮扶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农房重建中的各种困难。
四、关于因地震灾害失地农民异地安置帮扶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我省灾区部分农民失去宅基地12307亩,涉及4.5万多农户,15.9万人;损毁灭失耕地17.6万亩,其中有约1.2万户、4.1万人的5.6万亩耕地全部灭失。为有力、有序做好因灾失地农民异地安置帮扶工作,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原则,明确了返乡就地就近安置、市内跨县(市、区)安置和省内跨市(州)安置的次第安置方式。截至5月4日,全省调剂宅基地1.2万亩、调整耕地2.3万亩,已实现市(州)内安置的占应安置户数的99.7%;按照农民自愿申请、政府帮扶、统筹安排的原则实施跨市(州)异地帮扶安置,青川县首批80户因灾失地农民已搬迁到邛崃市南宝山农场,青川县第二批68户以及汶川县145户群众,将于今年5月12日前搬迁到邛崃市南宝山农场。
五、关于促进灾区城乡群众就业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共造成我省152万城乡劳动者失业、失地。各级党委、政府把群众的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解决灾区群众就业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就业援助范围,增加公益性岗位,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进行失业预登记,发放失业保险金,代缴医疗保险费;积极抓好就业服务,组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逐户登记造册,在安置点设立工作站、开通就业援助大篷车,为灾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就业培训;加强与援建省(市)协调,积极搭建定向招工、劳务输出对接平台,把岗位送到灾区群众身边。目前,全省已帮助129.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19.3万人,组织劳务输出25.6万人;为3000余户受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11亿元,为1600余户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1000余户企业、10.7万职工进行失业预登记并发放失保金。
六、关于灾区“三孤”人员安置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我省灾区新增“三孤”人员1449人,其中孤老635人,孤儿630人,孤残184人。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三孤”人员安置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三孤”人员进行妥善安置。一是集中安置。各级民政部门将“三孤”人员就近妥善安置到所属的社会福利机构,当地安置有困难的,通过协调安排到轻灾和无灾市、县社会福利机构。目前,集中安置在国办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的“三孤”人员共计267人。二是分散安置。对孤儿采取亲属监护、家庭收养、家庭寄养、集中供养、学校寄宿、社会助养等方式养育,对孤老、孤残实行临时安置与长期安置相结合、集中供养与分散抚养相结合的方式妥善安置。目前,已分散安置1182名。三是保障基本生活。地震发生后,政府对“三孤”人员给予每人每月600元的临时生活救助;临时生活救助结束后,对重灾县(市、区)“三孤”人员继续给予每人每月400元的后续生活救助;后续救助政策到期后,再将“三孤”人员分别纳入农村“五保”、城镇低保或集中供养等政策统筹安排。
七、关于地震遇难人员名单公布情况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援阶段,经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统计,我省共有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核实公布遇难人员名单,是政府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遇难同胞负责的具体体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确定了实事求是、依法办事、分类处理的原则和核实一批、公布一批的办法,制订了依法规范的工作方案。遇难人员名单公布,须由利害关系人或所在单位、基层组织向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申报,并提供死亡证明、火化通知书或宣告死亡判决书等相关材料,报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后,由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张榜公布;失踪人员名单公布,须由利害关系人或所在单位、基层组织向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申报,并提供宣告失踪判决书,报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后,由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张榜公布。“5·12”汶川特大地震共造成全省181个县(市、区)中的98个县(市、区)有遇难或失踪人员,目前80%以上的县(市、区)已经完成公布工作。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公布遇难失踪人员名单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当前核实公布工作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遇难失踪人员中的流动人口身份核实困难;部分遗体发现时已无法辨认身份;紧急状态下为防止发生疫情,对部分遗体实行集中掩埋或就地掩埋,没有留下身份资料;部分遇难失踪人员的利害关系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或不愿申报公布名单;宣告死亡或失踪必须由利害关系人向基层法院申请,并履行相关法律程序,所需时间较长。灾区各级政府将继续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依法办事,郑重稳妥地做好“5·12”汶川地震遇难失踪人员名单公布工作和最终遇难人数核定工作。
八、关于遇难学生家庭和伤残学生救助情况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人员的救助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遇难学生家庭给予了特别关心和帮助,组织力量对受伤学生进行全力救治;从政策层面解决遇难学生家庭再生育、再就业等问题;把遇难学生家长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对遇难学生家庭给予特殊帮助,青少年基金会、教育基金会和儿童少年基金会通过向社会定向募集资金,向遇难学生家庭发放一次性救助金等。目前,全省经审核认定的死亡学生和已经核查但尚未宣告为死亡的失踪学生共有5300余名,这些死亡学生和失踪学生的家庭,已领取了政府抚慰金和社会救助金。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受伤学生中,目前已评残并发证的有500余名。对因灾伤残学生及其家长,省政府出台了帮扶救助意见,采取民政救济、就业援助、计划生育扶助、教育援助、医疗康复和残疾、心理救助等措施提供帮助。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分别纳入城乡低保,并分类施保;对符合当地医疗救助政策的,在当地医疗救助标准基础上提高20%实施医疗救助;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需个人缴费部分,由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帮助解决。对符合长期社会救助条件的伤残学生,政府将负责到底,保障其生活及医疗救助。
九、关于捐赠资金接收、使用、监管情况
截至目前,我省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赠资金157.5亿元。在全部捐赠资金中,省本级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赠资金91.3亿元,其中省财政接收40.8亿元,含定向捐赠8.97亿元;省慈善总会接收35.5亿元,含定向捐赠33.8亿元;省红十字会接收8.7亿元,含定向捐赠6.9亿元;省教育基金会、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省海外联谊会等“公募基金会”以及宗教组织等,共接收6.3亿元。灾区市(州)、县(市、区)累计接收捐赠资金66.2亿元,其中定向捐赠34.1亿元。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体现意愿、遵循规划、加强引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对捐赠资金使用作出规定,对有明确意向的捐赠,按照捐赠人意向优先安排认建、认领项目;对非定向捐赠资金,全部纳入省、市、县灾后重建资金,统筹安排用于恢复重建项目。
在省级捐赠资金使用的监管上,省委、省政府要求落实 “四个严格”,确保专款专用:一是严格资金解缴。明确省财政厅、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作为捐赠资金管理的具体部门,对捐赠资金实施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二是严格使用审批。为保障捐赠资金集约、节约使用,接收捐赠单位必须提出项目计划,报经省政府审定同意后统筹安排。三是严格监督检查。整合监督检查力量,建立监督检查合作机制,加强对捐赠资金接收、分配、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捐赠资金充分体现捐赠人意愿和规范使用,提高使用效益。四是严格公示公告。全省捐赠资金的接收、使用情况,在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www.sc.gov.cn)及时公布、公示,省红十字会接收的捐款使用情况可进入红十字会的网站(www.scredcross.cn)查询,省慈善总会接收捐款的使用情况可进入网址(www.sc-cf.cn)进行查询。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安排使用捐赠资金102.2亿元。
十、关于灾区重建资金监管情况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中央财政总计将下达我省重建基金2203亿元,全省各级政府计划安排灾后重建基金41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筹集安排灾后重建基金270亿元),用于全省灾后恢复重建。省委、省政府严格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包干使用的原则,依据国家和省批准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分配重建资金。并从项目资金的下达开始,实行监管工作同步进入、同步检查、同步审计、全过程监管,确保向人民群众交一本明白账。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平衡协调小组和重建资金监管领导小组,统筹平衡全省恢复重建资金安排,组织领导重建资金监管工作。二是强化预算管理。按照规定的支出科目、资金用途和具体规划项目来编制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预算,并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三是强化专户管理。灾区各县(市、区)财政对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实现资金的封闭运行。四是强化专门监督。各级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密切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加强对重建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绩效的监察、审计,实行全程跟踪检查。五是强化信息公开,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公开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全面公开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六是强化快查严惩。坚决果断地惩治违纪违法行为,目前灾区恢复重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良好,基本做到了款物专用、公开透明、规范有序,没有发现大的问题。
十一、关于灾区心理卫生服务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灾区干部群众造成严重心理创伤,为帮助灾区干部群众尽快摆脱心理阴影,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心理服务和心理干预工作。一是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省委、省政府及重灾区市、县党委、政府都成立了灾区心理服务领导小组,加强对这一工作的统筹领导。二是充分整合资源。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党委、政府、群团力量、国际国内专家力量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组建专业和业余心理巡回服务队,在灾区广泛开展心理治疗和心理服务。全省建立了心理卫生五级服务网络和省心理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心理服务热线,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组织文艺团体到灾区演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抚慰活动。三是加强重点人群的心理服务。针对“三孤”人员、伤残人员、有亲属死亡伤残人员以及在校师生等特殊人员开展心理服务。要求灾区有师生遇难的学校配备心理服务教师,较大的受灾群众定居点配备心理咨询服务人员,县、乡医院配备心理服务人员。灾区各级党委、政府还十分重视在重点时期、重点时段的心理服务工作。四是全面落实关爱基层干部措施。针对基层干部工作任务重、思想压力大的实际,组织专家举办心理干预知识讲座,安排基层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缓解心理压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缺乏,人手不足,各级政府正进一步统筹各方面资源,加强和改进对灾区的心理卫生服务。
十二、关于因灾伤残人员后期治疗和康复情况
地震发生以来,全省累计救治伤病员445万人次,累计住院143367人,其中伤员91177人,送到省外救治的伤病员10015人。初步统计因灾致残7000余人。为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各级政府成立急危伤员救治专家顾问组和联合专家组,及时组织力量救治伤病员,目前,大部分伤病员治愈出院。为抓好地震伤员医疗康复工作,全省将建立3个省级康复中心、6个重灾市(州)康复分中心和县、乡(社区)医疗机构组成的四级医疗康复网络,目前正在抓紧建设。同时,加强对灾区医务人员康复技能培训,组织非灾区专业人员进行对口支援,邀请省外、国外康复专家来川指导帮助,全面开展对地震伤员的医疗康复。对伤残人员需要进行医疗康复的,全部由政府出资免费进行;对需要安装假肢的,根据功能恢复情况组织测试,尽早安装。目前,需要进行后续医疗康复的已有6318人完成医疗康复,还有1109人仍在康复中。为伤残人员提供轮椅等辅助器具1万余件,为435人安装了假肢。目前各级党委、政府正积极筹集专门康复后续治疗专项资金,通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伤保险报销,对需个人负担部分实行救助等措施,保证所有伤残人员都能完成医疗康复。
十三、关于灾区房屋建筑质量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严重破坏甚至倒塌。省委、省政府对危房鉴定工作高度重视,制发了《关于正确处理震后危房鉴定和拆除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在建设部等有关部委支持下,组织省内外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2500余人次,深入灾区开展地震震害调查,并组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前不久,专家组已公开发表了《“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见中国建筑新闻网)。报告认为,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及相同区域房屋震害不同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地震的原因。此次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地震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震害范围广。二是不同地质构造、不同场地条件的原因。在不同地质构造的区域或虽在相同区域但不同场地条件下,由于地震波传播的方向、地震波峰值的叠加效应和共振效应等原因会导致不同区域或虽在同一区域的房屋震害明显不同的结果。三是房屋本身结构类型和建筑形式的原因。不同的房屋结构类型和建筑形式,在这次地震中体现出震害明显不同,比如以大开间、大开窗、外走廊等形式的砖混结构建筑震害最为严重,垮塌也比较多。四是不同年代抗震设防标准的原因。除松潘、石棉、九寨沟县外,此次地震的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最大设防烈度为7度,而汶川地震实际影响烈度达到了8—11度,地震实际影响烈度普遍超过极重灾区建筑设防烈度的1.5—4度,根据抗震规范对大震进行超越概率计算的结果,当实际影响烈度超过设防烈度的1.5度时,房屋结构主要受力构件的强度和变形无法承受,倒塌在所难免。五是使用不同建材及制品的原因。九十年代中期以前预制空心楼板中大量使用冷拔低碳钢丝构件的房屋,以及在农村建房中大量使用“干打垒”等土筑墙形式,用泥、砂或糯米浆为主要粘结材料的房屋,其整体性和抗震性均差,在这次地震中震害严重,倒塌较多。专家的结论是: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很难抵御此次特大地震的破坏,重灾区房屋的倒塌是不可抗拒的。
同时,这次特大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在技术上也是有教训可总结的。目前工作重点是通过对房屋震害研究,进一步认识地震对房屋建筑破坏机理的规律,从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优质高效地推进重建工作。至于社会上有人提到倒塌建筑存在质量问题,省委、省政府态度很明确,只要有确凿证据证明建筑设计和施工确属存在违法问题的,有关职能机构将依法查处。
根据房屋震害分析研究结果和专家组建议,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强化对恢复重建建筑质量的监管。一是严格规划选址。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在房屋重建选址上,按照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避开行洪通道的原则,综合考虑各地的工程地质、水文条件、自然灾害影响评估,科学进行选址,提前预防和减轻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二是严格执行抗震技术规范。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把抗震设防贯穿于工程选址、规划、勘察、设计、审查、施工、监理、验收、使用、管理的全过程。三是加强房屋抗震设计。在农房重建上,省建设厅出台了200余套适合不同地区、各具风貌特色的农房设计方案,加强了农房建设抗震设防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力度;在城房重建上,注重抗震设计,优先采用抗震性能好的建筑结构形式;对学校、医院、图书馆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选用抗震性能最优的结构形式。四是强化质量监管。向6个重灾市(州)派驻工作组,加强对城乡住房重建的指导和质量监管。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恢复重建建材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一系列文件,加大对建材质量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生产。
十四、关于地震遗址保护建设情况
为保护和建设好“5·12”汶川特大地震遗址、遗迹等地震纪念体系,发挥地震遗址、遗迹的见证展示、纪念凭吊、训练演习、科普教育等功能,省委、省政府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按照原址保存、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公众参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正规划建设四川“5·12”地震遗址、遗迹及地震纪念体系。该纪念体系由北川老县城、汶川映秀镇、绵竹东汽汉旺厂区和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四个地震遗址、遗迹组成。其中,拟将北川老县城建成世界首座整体保存地震遗址原貌最具完整性的灾难性遗址保护区;对映秀镇的典型倒塌、倾斜建筑现状、沿江公路、百花大桥、鱼子溪遇难者公墓、牛眠沟等地震遗迹进行重点规划保护,形成震中纪念地;对东汽汉旺厂区进行规划保护,突出展现 “东汽精神”;对深溪沟地震遗迹进行保护开发,展示罕见的大规模地表地震断裂带和地震断层。并将对地震遗址、遗迹进行综合评估,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震遗址、遗迹划定保护范围,制订保护方案,明确保护单位和保护措施,进行适度开发利用。
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本着需要和节约的精神,凡《“5·12”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及地震博物馆规划建设方案》中没有规划的项目,各地不得重复建设,确需保护和建设与地震遗址博物馆和纪念地相关的项目,须报经省重建委批准。
十五、关于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决定,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应急预案,做好源头预防,夯实基层基础。一是加快实施“十一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把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恢复重建等规划有效衔接,统筹考虑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省、市、县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和要求,在县以上政府统筹规划和建设具有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指挥中心,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实行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三是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以公安消防、预备役部队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以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为补充,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四是加强应急管理基层工作。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五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
❹ 北川铁路的修建过程
四川最早的铁路
原计划修入合川境内,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修建该铁路是为了将天府煤矿的煤通过铁路运送到嘉陵江边,再由船运出。1925年,由江北、合川士绅唐建章、李云根、张艺耘等人,倡议修建轻便铁路,用火车代替人力挑运,但由于筹款缓慢、路基征地等问题迟迟不能动工。1927年,卢作孚到任后,极力促成组建起了北川民业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定股本总额为30万元,推选卢作孚为董事长,聘请原胶济铁路总工程师丹麦人守尔慈为北川铁路总工程师,唐瑞五为副总工程师。1931年,卢作孚接任董事长职务后,更是多方策划和精心指导,从而加快了修路工程的进展。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建成一段通车一段。1928年11月至1929年11月,水岚垭至土地垭段,全长8.7公里建成通车;1930年至1931年5月,水岚垭至白庙子和土地垭至戴家沟两段计长4公里建成通车;1933年6月至1934年3月,戴家沟至大田坎全长4.1公里段建成通车。从此,南起嘉陵江北岸的白庙子,北止大田坎,全长16.8公里的北川铁路实现了全线通车,最终完成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
1952年,戴家沟以上煤矿失去开采价值,大田坎--戴家沟一线拆除。1968年,随着天府煤矿新矿区的开发,北川铁路全线拆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重庆工业革命的新起点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台象童话般的小火车头和袖珍铁轨,这台活化石般的寸轨蒸汽小火车是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先生主持修筑的重庆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它标志着重庆工业革命的新起点。
北碚天府地区煤炭资源蕴藏丰富,开采历史久远。早在上个世纪初,文星场、代家沟一带就有大小煤矿数十家,日产量达200一300吨。当时科技落后,原煤全靠手工开采,全靠肩挑背磨运输到嘉陵江边上船,不但运输成本每年约在30万元以上,而且挑运量有限,经常造成积压,影响生产的发展。 1925年,视野开阔、有远见的煤业主唐建章联络合川、江北士绅发起倡议,拟建一条轻便铁路,用机车代替人力运输,并成立“北川矿业轻便铁路公司办事处”,因当时这些地方均属江北、合川两县辖区,故命名“北川”。后因资金久难筹集而无法进行。
1927年,民生轮船公司、益泰公司再次发起,成立由卢作孚、唐建章等32名成员的“北川民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用股份制的方法筹集资金,重兴建设。1928年1月,聘请原胶济铁路总工程师守尔慈(丹麦铁路工程师)进行总体设计。1928年6月18日,国民政府交通部拟文暂准立项,11月6日破土动工,卢作孚主持了开工仪式,当时筑路工有近千人。到1929年,北川铁路一期工程水岚垭至土地垭段8.7公里的铁路建成,并购置了两台26千瓦蒸汽机车,11月6日正式通车营运。
1930年秋,开工二期工程,铁路向两头延伸修建,到1931年5月,修成从白庙子码头至大田坎的16.8公里的北川铁路,又分别购置81千瓦和55千瓦蒸汽机车各一台,全线贯通并投入营运。
1933年6月,又开工第三期工程,修建重力绞车下煤轨道等配套设施,购置55千瓦蒸汽机车一台及自动卸煤车20辆,到1934年3月31日,整个北川铁路工程完工。工程投资75万元,形成了完整的运输系统,日运煤量可达千余吨。
故事
说做就做,把大巴山隧道抬高
在寻找北川铁路记忆的路上,重庆晨报记者在北碚城区边遇上了原北碚车务段党委书记李升富,他讲述了襄渝铁路建设的艰辛过程。
襄渝铁路在北碚境内仅有22公里,从代家沟入境至磨滩乡,设北碚、磨心坡两个火车站。年过半百的李升富向重庆晨报记者回忆称,襄渝铁路开始建设时,他还是一名铁道兵,在达州服役。当时从四川组织了很多民兵团,跟他打交道最多的是綦江民兵,民兵们修建铁路或挑、或抬。当时基本上是一个团加上重庆的民兵师,大概两三万人。还有南充的民兵师,大约也是两三万人。
“这条铁路每公里所需要的桥比成昆线还多,难度很大。难就难在大巴山那一段,原设计方案隧道长度大概在7公里左右,在当时半机械条件下打通最少得七八年。最后想办法,决定把隧道抬高,抬高后隧道的长度就缩短了。”李升富说。想把隧道抬高,就要从重庆开始抬起,重庆这边的路基也得抬高,全程300公里,一直到巴山。到达州车站就可以看到,铁路是在山上走,不是在沟沟里走了。
在建设初期,李升富和战友们进驻达州,铺轨架桥。之后的1971年,李升富退伍,开始了在北碚火车站的工作。
❺ 北川新县城建在哪
北川县城新址尘埃落定 将坐落在安昌河畔
四川新闻网绵阳频道12月1日(记者 胥辉 北川报道)“再建一个新北川”的巨大招牌耸立在安县黄土镇板凳桥常乐村入口处,正对着绵(阳)北(川)公路,非常惹眼,招牌的背后,未来北川县城新址、布局等详细规划在展板上被一一公示,半年来悬而未决的北川县城新址终于尘埃落定!
村民肖大姐站在“再建一个新北川”招牌下,指着斜对面一片村子说:“河对面的顺义、东鱼、红旗和温泉4个村子,以后的北川城就在那里了”。
新北川重建“三步”走
摆在黄土镇板凳桥常乐村口的未来北川新城规划图,这些天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看。村民说,10多天前温总理来北川的时候,“再建一个新北川”的招牌就在这里立起来了,牌子的基脚处填埋的水泥还没有干,县城规划图也是那时摆在这里的,温总理来的时候这块牌子放在采砂场,背对公路,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放到公路边了。
规划图上,未来的北川县城坐落在安昌河畔,依山傍水,一个非常漂亮的城市。新县城重建分三步走:第一步,2008年—2010年,完成人口安置,启动基础功能和工业园区建设;第二步,2010年-2015年,集聚人口,进一步完善功能和彰显特色;第三步2015年,提升城市地位和形象建设,拓展功能辐射周边。
村民们从这里了解到未来北川县城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对常乐村的村民来说多少有些失望。如果按照最初的规划,他们这里就是未来的县城新址,这意味着他们目前的生活方式将被彻底改变,但现在,他们所在的地方只在未来的远景规划内,新县城主体改到了对面。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在这儿(板凳桥),”当地姓肖的村民给记者分析地形。肖女士指着第3块展板继续说,从安昌镇彩虹桥旁的平原开始,顺安昌河往东南方向至板凳桥前为线往东到山脚,北川新县城的位置就在这一片。“这6平方公里范围基本上就是顺义、红旗、温泉、东鱼四个村,目前这四个村子都是属于黄土镇,”肖女士说。
记者看到,2010年前的建设区域是3平方公里,与第4块展板图示相对应的就是行政办公区(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医院),学校文教区(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北川中学),还包括两个居住生活区、公共服务区和休闲游区。
用蓝色圈注的3平方公里是2015年前建设区域,包括两个商业服务区,体育公园区,居住生活区和山东工业园区。一条观景水系路线从绵阳方向公路进入,穿过县城至休闲游憇区(山丘)。河对岸的远景规划区与新县城形成一个整体,地处平坝。
按照公示展板的进程表,已经形成初步方案,并将在本月下旬形成最终方案并上报评审。在近期重点项目投资上,列出了安置住房、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社会福利设施、政权设施、基础设施共投资193.2亿元的项目,其中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资132亿元,民工公寓18亿元,北川中学2.58亿元。
记者看到规划图由“中国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布。
为何选址黄土镇?
大地震致使北川县城无法原址重建,展板上的调查显示,95.29%愿意异地选址重建。选址意向区域平原占到88.55%,有60.19%的调查对象选址原则倾向地质安全。在第一块展板上,一张卫星地图俯瞰图清楚的标出了4个选址方案:擂鼓镇、永安镇、桑枣镇及安昌。
专家对四个方案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划。擂鼓镇规划总用地约2.36平方公里,用地1.85公顷,建筑面积83.7万平方米,人口2790人,可发展用地0.51平方公里。永安镇规划总用地约7平方公里(加上周边环境用地),用地753公顷,建筑面积73.81万平方米,人口12734人,可发展用地5.4平方公里。桑枣镇规划总用地8.94平方公里(加上周边环境用地),用地894公顷,建筑面积374.5万平方米,人口24961人,可发展用地7平方公里。安昌东选址,城镇、农村居民点规划总用地约12.22平方公里(加上周边环境用地),用地12.22公顷,建筑面积266.52万平方米,人口40371人,可发展用地11平方公里。
根据5个选址条件,场地地质条件良好,远离地震断裂带,可利用建设用地充足,有利于北川更好更快的发展,与四川省、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一致,符合灾区群众的选址意愿。专家分析:擂鼓、桑枣有断裂带穿过,擂鼓、永安选址用地不足。选址后的新县城地处成青、绵茂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推进北川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山区人口疏解,地处成德绵西翼协调发展轴,绵阳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记者在卫星地图上看到,4个方案均用颜色圈注,安昌东选址方案正处在一片平原上
❻ 大通北川创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怎么样
大通北川创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是2017-05-19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宁张公路16公里处。
大通北川创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30121MA755U2T3F,企业法人洪岩,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大通北川创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绿化工程、园林工程、房屋建设工程、土石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建筑装修装饰工程、安装工程、建筑幕墙工程、钢结构工程、电梯安装工程、消防设施工程、建筑防水工程、防腐保温工程、金属门窗工程、爆破与拆除工程;室内装潢;机电设备;预拌商品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构件;建筑劳务分包;房地产开发;商品运输、配送、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制作;房屋场地租赁、房屋拆除;土方清运、土方挖掘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大通北川创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❼ 新北川的内容简介
从震后重建第一天开始,到新北川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李贫一直用镜头关注着新北川建设的方方面面,用一幅幅珍贵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一座新城诞生的前前后后……
历史不容遗忘,而人类坚强、友爱、团结、奋进的精神,更值得永远铭记,永远弘扬!
❽ 四川省整个北川地区介绍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3° 44′~104° 42′,北纬31°14′~32°14′。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面积2867.83平方公里(国土详细面积2869.18平方公里)。距绵阳市中区42公里,距省会成都160公里。县人民政府暂时驻安县安昌镇 ,辖4个镇(曲山、擂鼓、通口、永安)、16个乡(桂溪、香泉、贯岭、禹里、坝底、小坝、片口、白什、开坪、都坝、马槽、墩上、青片、漩坪、白坭、陈家坝)、1个民族乡(桃龙藏族)。 全县278个村,1381个村民小组,17个居民委员会和49个居民小组。
人口 全县共有44343户、161107人,其中男84333人,女76774人;非农业人口18500人,占总人口的 11.5%。羌、藏、回、苗、壮、土家、满、黎、维吾尔、基诺、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共有人口81370人,占总人口的50.5%,其中羌族人口7724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4.9%
拼音: Beichuan Qiangzu Zixian, 区号:0816,邮编: 622750
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脉大致的白什、外白为界,其西属岷山山脉,其东属龙门山脉,最高点插旗山海拔4769米,最低点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递降46米。密布的溪流分别汇集于湔江、苏宝河、平通河、顺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奔流出境。
插旗山,又名“桐子梁”,原属“李子沟”村,农业学大寨时期,从此划归独立村,由当时的“二道公社”管辖。插旗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名的由来还有一段 佳话.据说当年张飞曾经率部由此到巴中,遭到惨败 (在插旗山,由一个名叫“关山岭”的地方),后来为了纪念在此遇难的弟兄,曾经多次来到此地,在离开之后,特命人在此树立一面彩旗,以慰弟兄在天之灵,故而得名“插旗山”。1933年,徐向前率领的红军在此与国民党军队发生了数十次激战(战场主要是现在的插旗山和东求寺),最后才得立足。 此段历史早已记入仪陇史册。他是插旗山人民的骄傲,也是朱总故里另一片风景·
水力资源
县境年均降水量28.76亿立方米,年均地表径流量23.2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5.6亿立方米,容水径流量18.08亿立方米,减去重复水流量,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5.96亿立方米。有 一江(湔江)五河(白草河、青片河、都坝河、苏宝河、平通河)四大沟(小寨子沟、太白沟、后园沟、白坭沟)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9万千瓦,可开发量34.86万千瓦;已开发4.12万千瓦,仅占可开发量的12% 。河流落差大,但丰、枯季节明显,调节性能能差。
矿产资源
县境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可开采价值的主要有:黄金(包括砂金和岩金)储量11.82吨,赤铁矿C级储量283万吨、D级储量339万吨;重晶厂37万吨、石灰石10亿吨、白云岩1亿吨、板岩1亿立方米、机砖页岩255万吨、硅石数千万吨,煤 C级储量81.7万吨、D级储量83.3万吨、地质储量113.3万吨。
土地资源
全县4303776.4亩(国土详查数)土地中,农耕地占7.7%,园地占1.3%,林地占80.0%,牧草地占1.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1.1%,交通用地占0.6%,水域占2.5%,未利用土地占5.1%,农耕地中26度以下占31.7%;25度以上耕地占68.3%。土壤质地以砾石土为主,次为壤土、粘土,粗骨性很强;酸碱度适中,有机质会含量较高,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生物资源
县境有森林面积134660.22公顷,森林覆盖率46.93% ,活立木蓄积量2124.4万立方米。 粮食作物 有9科4属34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已知的树木有83科176属327种。牧草61科174属243种,药用植物549种。已知的野生脊椎动物5纲29目90科355种;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羊等一级珍稀保护动物10种,马熊、黑熊、黄喉貂 等二级珍稀保护动物36种。家养动物有猪、牛、羊、鸡等73种;有农作物害虫7目23科52种,农作物害虫天敌(昆虫)8目22科57种。
植被呈带状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黄壤和常绿阔叶林,黄棕壤和常绿落叶混交林、暗棕壤和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 。
旅游资源
县境内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 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以全球同纬度地区生态环境保存最完整的小寨子沟、千佛山、片口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旅游开发区,兼有九寨之秀、青城之幽;以禹里为中心,方圆数公里的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以猿王洞险山自然风景区为代表的川西北最大溶洞群,集奇、险、秀于一身。此外,还有明代所建的古城堡遗址永平堡,浓郁羌族文化旅游资源。
[编辑本段]城镇建设
北川投资环境良好 。改革开放以来,北川人民团结,负重自强,经济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省道成青公路纵贯南北,城阿公路横穿东西,基本形成了县、乡公路与省道相互联接的公路网络,县内通车里程达670公里,即将建设的兰(州)渝(重庆)铁路将经过县境。县内电力充足,供电保证系数高。天然气已在县城得到普及。通讯事业快速发展,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传呼网络已覆盖全县城乡,把北川同全国及世界及各地紧密相连。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达100%。县城建设步伐加快,综合功能日益增强,县城“亮、净、美、绿”的标准基本实现,曲山擂鼓一体化建设正在加紧实施,小集镇建设正蓬勃兴起。
县境山地占面积的98.8%,仅县境东南一隅属丘陵,占面积的1.2%。有农耕地30余万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68%;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油菜为主,粮食常年总产量为6万吨左右。牧业以生猪、山羊、牛为主,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以上。林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80%,。
[经济状况
北川县城经济不断壮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县情,以市场为导向,以天保工程、退 耕还林为契机,念好“山”字经,引导农民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化进程,竹木、茶叶、蚕桑、中药材、白山羊、绿色食品六个产业化基地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1999年北川县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退耕还林科技支撑示范县。与此同时,北川县狠抓企业改革,着力培育四大支柱工业,形成了以水电矿产、竹木加工、绿色食品和中药材生产加工等体系。拥有夏禹电力、佛泉茶业、大宇纸业、第一木综厂、华星硅业、建诚木业、新峰水泥、禹峰水泥等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了以“佛泉牌”、“羌山牌”、“金邻牌”、“狮山牌”和“禹山牌”等为代表的知名品牌,而且已形成了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系列产品。全县还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制定了“以猿王洞溶洞群为门户,以大禹为品牌,以千佛山、小寨子沟、禹穴沟的开发为重点,以羌寨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的力度,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0年全县GDP实现了5.05亿元,比7年增长22%,实现财政收入3318万元,比97年增长27.6%,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1792元,比97年增加672元,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4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2.7%.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45.7:26.5:27。实现工业总产值2.7亿元,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3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2亿元.全县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7645万元、营业收入25439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318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1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6亿元,各类保险收入520万元,保险赔款215万元.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7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0027万元。在绵阳市9个县(市、区)经济综合评价中,由97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第二位。
]社会事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创建省级“双拥先进县”通过省、市验收,“三优一 学”竞赛获绵阳市一等奖,并被命名为市级了生县城。目前,全县正以崭新的姿态为达到市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国家环保城市而努力奋斗。全县有各类中等学校14所,小学178所,幼儿园54所,学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5%,初中适龄入学率达到91.5%。县内有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有电视台一座,广播电台一座。医疗卫生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全县有定点医疗机构41个。
历史沿革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置北川县,唐太宗贞观八年年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并北川县入石泉县。
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彼县设置在先,乃复名北川县。1935年5月12日,北川县苏维埃政府成立.1950年1月15日北川县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7月,北川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由现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原治城)搬至曲山镇.治城由此结束千余年北川县老县城经历.
2003年7月6日批准,国务院(国函[2003]75号)批准撤消北川县,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
2008年5月25日,因5 12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要求撤销北川羌族自治县,另选址建设新北川县。
风土人情
北川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由于羊性情温顺,易于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羊,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由此产生出羊崇拜。
北川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
北川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一些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视羊为祖先。现在的羌族地区,仍然存在许多视羊为血缘关系形式的崇拜。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欢养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织线,祭祀活动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礼时,羌族巫师用白羊毛线拴在被祝福者的颈项上,以求羊神保佑。羌族巫师所戴的帽子有两个角,是用羊皮制成的,巫师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制成。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高于巫师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羌人死后,要杀一头羊为死者引路,俗称为引路羊子。羌人认为,死者的病都可以在羊身上反映出来,杀死羊子后要寻找死者病根,并认为羊为人的一半,他们将羊血洒在死者手掌上,意为人骑羊归西。在一些羌族地区,还有用羊骨和羊毛线作占卜的习惯,以预测吉凶。
羊图腾崇拜是羌族先民较普遍的一种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许多遗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
民俗:
搜山求雨 羌族信仰习俗。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
神林 羌族信仰习俗。羌族每个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进行化祭。
跳盔甲 羌族信仰习俗。又叫大葬舞。在为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参加者一般为几人到十几人,头戴皮铠甲,手持兵器,先围成圈跳,接着形成两排对阵,兵器飞舞,铜钤叮当,吼声震天,表现死者作战时的威武气概。
化翳子 羌族信仰习俗。眼睛被植物枝叶擦伤或由其他原因引起不适、流泪,以及眼球内出现白色障碍物,俗称翳子,可请端公化解。
打油火 羌首长信仰习俗。当家中经常出现怪影或怪事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驱邪。届时,端公将清油烧沸装于碗内,碗中放一把汤匙。同时,点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备用。舀一匙热油浇在火把上,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端公手持火把在各间屋子里走一遍,最后来到门外。这样,邪魔便被驱逐出家门了。
踩铧头 羌族信仰习俗。当患肚痛、腹胀等疾病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冶病。一般情况下,端公将一铧头放在火塘中烧红,取出后淬一碗水给病人喝即可。遇病情严重者,须将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端公将烧红的铧头取出,赤脚踩上去跳舞,然后把脚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轻轻抚擦三次。
羊髀骨卜 羌族信仰习俗。由端公主持仪式,用以占卜运气、病因、行人祸福、一年吉凶、战争胜负等,所用羊髀骨须取自于用以祭祀的羊身上,一般在羊宰杀后烧煮前取骨。
北川是大禹故里 据史籍记载,北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的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唐代以前,县境就建有众多的大禹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涎辰举行祭祀活动的民间习俗延续至今。到境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已成为华夏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1991年落成于禹里(原县城治城)的仿古建筑大禹纪念馆,已成为人们凭吊大禹功绩、缅怀大禹精神的重要场所;由全国各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就设于此。先后编辑出版了《大禹史汇编》、《大禹及夏文化研究》、《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究会论文集》等大禹及夏文化研究著作。
北川是革命老根据地 北川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进入县境,在县内相继建立了两个县级苏维埃、5个区苏维埃、28个乡苏维埃,119个村苏维埃政权。苏区人民筹粮运粮,修路架桥,男女青年踊跃支前参军。为红军打通北川峡谷通道顺利西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参加红军运送物资西进未归者达3000余人。7月,红军离境,接踵而至的川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恶霸地主反攻倒算,杀人如麻。全县人口减少近半。北川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1953年11月,四川省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将北川确定为“革命老根据地”。
现存最早的县志,由时任县令姜炳璋主持编写、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付印成书的《石泉县志》中详细记载了县境少数民族的渊源、分布、习俗及其被汉化的情况,一张番寨图更是珍贵的历史见证。50年代后,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未进行民族识别,大量羌、藏民因其外表特征不明显而长期被视为汉族。80年代初,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羌、藏等少数民族的要求,陆续识别、恢复其族别。县内相继建立了21个羌族乡和羌族藏族乡,占全县31个乡镇的68%。1987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待遇”,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1992年调整乡镇建置时,全县置3镇13乡,其中少数民族乡11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69%。自1986年开始进行的争取建立羌族自治县的工作已历时15年,争取建立羌族自治县的工作仍在继续。
受灾情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北川县紧邻汶川,全县房屋严重倒塌。
据5月20日下午5:30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第八场新闻发布会披露,截至20日16:00时,四川地震已造成北川县死亡8605人、受伤9693人。四川震区共发生余震6526次,四川地震灾害造成死亡39577人,受伤236359人。已从废墟中救出60026人,临时安置4847756人。
北川新城
二○○八年六月十一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确定由山东省对口支援北川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5·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各路救援力量全力在北川县城开展抢险救援,但目前基本已无发现生命气息的存在,搜救工作已基本结束,县城一片废墟不再适宜无关人员进出;二是目前余震不断,北川县城随时可能再次发生滑坡、泥石流、滚石等险情,人员频繁进出可能发生新的伤亡事件。三是经专家初步鉴定,北川县城基本不具备恢复重建的条件,提出了在县城旧址建立“北川地震博物馆”的思路,为确保地震灾后的县城原貌不被破坏,亦需要对县城采取必要的管制措施。
因此,北川县城将迁新址,北川县城新址选定与其邻近的安县安昌镇东南2公里的板凳桥。此镇距北川旧县城20公里左右。
规划图上,未来的北川县城坐落在安昌河畔,依山傍水,一个非常漂亮的城市。新县城重建分三步走:第一步,2008年—2010年,完成人口安置,启动基础功能和工业园区建设;第二步,2010年-2015年,集聚人口,进一步完善功能和彰显特色;第三步2015年,提升城市地位和形象建设,拓展功能辐射周边。
2010年前的建设区域是3平方公里,与第4块展板图示相对应的就是行政办公区(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医院),学校文教区(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北川中学),还包括两个居住生活区、公共服务区和休闲游区。
用蓝色圈注的3平方公里是2015年前建设区域,包括两个商业服务区,体育公园区,居住生活区和山东工业园区。一条观景水系路线从绵阳方向公路进入,穿过县城至休闲游憇区(山丘)。河对岸的远景规划区与新县城形成一个整体,地处平坝。
按照公示展板的进程表,已经形成初步方案,并将在本月下旬形成最终方案并上报评审。在近期重点项目投资上,列出了安置住房、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社会福利设施、政权设施、基础设施共投资193.2亿元的项目,其中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资132亿元,民工公寓18亿元,北川中学2.58亿元。
安昌东选址,城镇、农村居民点规划总用地约12.22平方公里(加上周边环境用地),用地12.22公顷,建筑面积266.52万平方米,人口40371人,可发展用地11平方公里。
选址后的新县城地处成青、绵茂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推进北川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山区人口疏解,地处成德绵西翼协调发展轴,绵阳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