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依法治国的缺点

依法治国的缺点

发布时间: 2022-04-23 14:45:46

道德和法律分别存在哪些缺陷

法律被誉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古代法学家倾向于“德主刑辅”,近代法学家们强调“依法治国”.
从《汉莫拉比法典》开始,法律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法律具有建构性、确定性、一元性、法律评价的共同性、外在侧重性、程序性、外在强制性、可诉性的特征.
道德具有非建构性、模糊型、多元性、道德评价的个体化、内在关注、非程序性、内在约束、不可诉性的特征.
个人认为:例如
1、法律的缺点是:当代法律觉有不健全性,很多权益无法用法律保障.
道德的优点是:虽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可为”或者“勿为”,但根据个人的信念和良知,自行约束或者判断该行为的“可为”或者“勿为”.
2、法律的缺点:滞后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物质决定意识,不同时期,人的观念会随之变化,而法律却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很多法律问题出现,且法条不能解决时,才会修改或从新解释法律.
道德的优点:社会不断发展,物质决的意识,人的思想觉悟会随社会的变化而改变,道德具有灵活性.自身修养的提高,道德水平会随之提高.
3、法律的缺点:只惩罚行为.此所谓“法无明文规定不为法,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道德的优点:可以惩罚思想,也可以惩罚行为.例如,犯罪预备中的中止行为,有些法条可以是不处罚的.都是法律不惩罚行为,而当犯罪嫌疑人后悔时,或者当此行为引起社会公愤时,道德是可以惩罚一个人的思想的.例如,犯罪行为结束后,销赃行为的时候不可罚,在道德层面是可以惩罚行为的.
总是,道德的层面比法律广很多,法律仅仅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㈡ 依法治国的不利之处

法治比较进步,犯罪比较少,限制了部分群众侵犯其他公民自由的自由。

㈢ 道家和法家的缺点

1、道家:
八卦源于两抄仪 → 两仪源于太极 → 太极源于无极 → 无极源于混沌 → 混沌源于 “?",
道家指导实践的 理论研究 ,就只能到“混沌”了,即:混沌之前是什么?道家理论 就 没法 再解释清楚。
道家 研究世界本源 的 “基本指导思想”有缺陷,致使其“研究方法”也有了严重缺陷。 这是道家 最严重的缺点 或者说 最根本的缺陷。
2、法家:
“一法度”是法家的主要主张。
其实,道德和法律 是维护社会秩序 的两个不可或缺的保障因素, 但,法家忽视了 道德 对 社会和人的行为的 影响,这是法家的致命缺点。

㈣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缺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作为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回容。要说它们的答缺点,具有社会历史性。因为,缺点是一种价值判断。
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矛盾和两大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
所以谈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总体上,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实现了三个有利于,因此对其作出的价值判断,应该是具有优越性的。如果讲缺点,就是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中,仍然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因此,需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同样,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有好多,但其本质特点,是坚持了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实践证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有保证,也是好制度,缺点,也是仍然存在着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因素,同样需要加强改善党的领导,完善人民民主,加强依法治国。

㈤ 坚持以德治国是否与依法治国相矛盾

不矛盾的,法具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德是靠道德去约束,不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所以即使坚持以德治国,依然要有依法治国的底线去保障的。

㈥ 法律的缺点与道德的优点

法律被誉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古代法学家倾向于“德主刑辅”,近代法学家们强调“依法治国”。
从《汉莫拉比法典》开始,法律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法律具有建构性、确定性、一元性、法律评价的共同性、外在侧重性、程序性、外在强制性、可诉性的特征。
道德具有非建构性、模糊型、多元性、道德评价的个体化、内在关注、非程序性、内在约束、不可诉性的特征。
个人认为:例如
1、法律的缺点是:当代法律觉有不健全性,很多权益无法用法律保障。
道德的优点是:虽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可为”或者“勿为”,但根据个人的信念和良知,自行约束或者判断该行为的“可为”或者“勿为”。

2、法律的缺点:滞后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物质决定意识,不同时期,人的观念会随之变化,而法律却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很多法律问题出现,且法条不能解决时,才会修改或从新解释法律。
道德的优点:社会不断发展,物质决的意识,人的思想觉悟会随社会的变化而改变,道德具有灵活性。自身修养的提高,道德水平会随之提高。

3、法律的缺点:只惩罚行为。此所谓“法无明文规定不为法,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道德的优点:可以惩罚思想,也可以惩罚行为。例如,犯罪预备中的中止行为,有些法条可以是不处罚的。都是法律不惩罚行为,而当犯罪嫌疑人后悔时,或者当此行为引起社会公愤时,道德是可以惩罚一个人的思想的。例如,犯罪行为结束后,销赃行为的时候不可罚,在道德层面是可以惩罚行为的。

总是,道德的层面比法律广很多,法律仅仅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㈦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点和缺点各是什么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以法律为中心。
就是大公无私,只要犯罪就得受罚
做到了内公正严明。容也会大大降低犯罪事件的发生。
而以德治国也就有点“唐僧式”的治国方法
会以好言相告。感触一个人。
虽然说现在的社会总有说是依法治国,但也包含着“德制”。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政治体系

㈧ 法治的缺陷有哪些

法治的缺陷就是法律的不全面 有些事情无法可依
说我们是法治社会 要依法治国 但是专法律的属制定一般都是 事出了 但是没有相应的法律来约束 这个时候才去研究立法 等这个法律研究明白了 这个事基本就黄了 的等下个事的时候这个法律才能有用处
当然也不一定有用处 那就是社会的范畴了

这就是法治的缺陷

㈨ 诸葛亮依法治国为何失败

诸葛亮以用法严峻著称,但奇怪的是,被诸葛亮“严刑峻法”惩罚过的人,却在听说诸葛亮去世时都垂泪涕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诸葛亮,早已被历代史籍所称颂和被后代各阶层人士所推崇,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成功的法治实践家的巨大成就,却尚未被人们广泛地熟识接受。

在中国历史上,“法治”与“人治”始终是一对矛盾。同样是出于维护政权的需要,儒家系统强调的是人治,法家系统强调的是法治。

但所谓人治,并不是不讲原则,儒家所主张的“道”,就是他们所理想的社会原则,《论语》中提出“守死善道”,荀子则明确说过“从道不从君”“从道不从父”。但他们立足于宗法血缘关系,又主张“尊尊”“亲亲”,所谓“尊尊”“亲亲”就是讲“情”。所以当“情”与“法”相冲突的时候,他们就只有让“法”屈从于“情”,孔子就明确地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所谓“隐”,就是包庇。因此,在整个封建时代,徇情枉法是自然而普遍的现象,让国家的法规很多时候成了一纸空文。

所谓“法治”,核心的特点就是排斥“情”的干扰作用,中国古代的法家是如此主张,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也曾极其明确地强调:法律是“全没有感情的”。但是完全地抛弃“情”,又是违背人类天性的,所以在中国古代的舆论上,法家并不怎么受欢迎,连司马迁也批评他们“刻薄寡恩”。

比较来看,无论是过于“人治”,还是过于“法治”,对于整个国家的长久稳定都不是好事,但是其中的“度”,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能够把握,就像“在两个鸡蛋上跳舞”,踩碎哪个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而诸葛亮治国思想中最大的特点,恰恰是做到了既严于法,又重于情。

作为具有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诸葛亮,在东汉末年军阀混乱、诸侯争立的时代,在他跟随先主刘备辗转创业,后又托孤辅政20余年治理蜀汉的政治和军旅生涯中,形成“德主刑辅”为主,仁政与法治并举,恩德与威严兼用,以正统儒家思想为核心、法家思想为手段的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

内儒外法、厉行法治、适势定法、并存刚柔、执法严明、宽严有度、刑不择贵等方面的立法精神及执法准则,既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法治思想的明显标志。

危急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虽然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很早就居于高位,但真正掌握大权,成为实质上的“一把手”,是在刘备去世之后。

夷陵之战后,蜀汉内外交困,形势愈加危急。曹魏从北方窥视,欲乘蜀之新败加以攻灭;孙吴扼守荆州,使诸葛亮不能东向。以匡扶汉室旗号起家的蜀汉苟安一方,进退两难。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越来越错综复杂,特别是益州旧地势力待机而行,树欲静而风不止,领受先主遗诏的诸葛亮十分清楚当时的局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推行法治、增强国力、巩固政权已成为蜀政的迫切要求,诸葛亮这时总揆百官、独担大任所面临的任务就十分艰巨。同时也应看到,正是因为局势的危殆,修明政治的难为,方显出诸葛亮的英雄本色,其封建法治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可贵的亮点。

建国之初,诸葛亮受刘备之命,会同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共造《蜀科》,开始了立法工作。由于文献无征,我们今天已无从知晓《蜀科》的具体内容。不过,有学者利用其他材料进行推测,我们可以据此窥知《蜀科》的大略情况与诸葛亮的思想相一致。同时,诸葛亮还曾作“八务、七诫、六恐、五惧”,皆有条章。

治军方面,则在《武侯兵法》中立有轻、慢、盗、欺、背、乱、误七禁,并且对这“七禁”作了详细说明,有此者斩之。这样,诸葛亮的法治政策就有了法律条文上的保证,首先做到了“有法可依”。

诸葛亮急症猛药,重典治国,时人讥为“惜赦”,即在赦免他人罪行方面十分吝啬。面对这种非议,诸葛亮溯古察今,阐明随便赦宥的危害,要求赦不妄下,体现了其法治的严肃性。

诚然,赦宥作为调整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有时也会起到收拢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但是,如果不去严明法治,公平赏罚,而只寄希望于通过频繁的赦免来求得臣民归心,那只能是舍本逐末,根本无法消弥固有的矛盾,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历史上这类教训很多,诸葛亮之前的刘表如此,其后的后主刘禅也是这样,这也就是老祖宗“治乱国用重典”政治智慧的最好体现。

严刑峻法下的人性光辉

诸葛亮以用法严峻著称,但奇怪的是,被诸葛亮“严刑峻法”惩罚过的人,却在听到诸葛亮去世时都垂泪涕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在具体的案例中,就能看到诸葛亮可贵的执法精神与方法。

比如我们都能熟知的“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

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诸葛亮与马谡关系非常好,在平定南部的少数民族时,马谡还曾提出过极有益的建议,马谡是诸葛亮极为看好的青年俊才。但是因街亭的失责,诸葛亮坚决地依法将其处死。另一方面,在他死后,诸葛亮又“亲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以至于使“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再从诸葛亮整个政治上看,他在蜀国以“立法施度”、“科教严明”著称,所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他的这种做法,得到百姓的拥戴,据陈寿说,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州和益州的老百姓,说起诸葛亮时,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何以会如此呢?陈寿总结说:“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又引孟子的话说:“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所谓“用心平”也即“开诚心,布公道”,就是清楚地表明严格的执法,是出于国家的利益,而非出于私心私利。所谓“劝戒明”、“以逸道使民”、“以生道杀人”,就是对被处罚者来说,也使他能清楚地明白,严格地执法,是从根本上对他的关爱和维护。

在马谡被斩之后,诸葛亮未株连家人,而是将马谡的后代视若己出,安顿好马谡的家庭生活,实现了“情”与“法”的交融。

在一个本质上“非法治”的时代,诸葛亮能够“依法治国”,如同淤泥之中盛开的莲花,十分了不起。诸葛亮不但做到了保证法律的正常运行,坚决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还做得非常好,数千年历史,就此一家,别无分号。

陈寿评价诸葛亮是“用心平而劝诫明”。“用心平”就是公平,“劝诫明”就是公开。虽然诸葛亮用法严厉,却造就了一个三国中治安最好的国家,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法律智慧也值得后人去深思。

但为何诸葛亮依法治国这么完美却没有一统三国呢?

1,

蜀国内部矛盾太激烈,而是蜀国人才过于贫乏,诸葛亮对人才要求条件太高。诸葛亮对有缺点的人才不敢放手使用的结果,如魏延。蜀国用一州之人对八州人才本身就够艰难,再加上苛刻的用人表准导致。当时诸葛亮以身作则的去清廉,导致整个蜀国人跟着一起吃苦。

2,

诸葛亮当时的依法治国和现在的依法治国不同,当时他们讲究的法是公平,公正,公开,但最后还是在一人的统治下的王法他们的法首先是保证帝王的权力。而现在的法是约法。

一.约法的目的,首先保证公民的权利(是权利不是权力)

二.约法成立了之后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与此法之上,(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

㈩ 法治和人治,的优缺点各在哪里

1. 法治的优点
法治的社会中,法具有绝对的权威,一切的行为与交往都有确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人们凭借法律的指引来确定自己的行动,人们凭借法律可以预见他人的行为,以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结果。人们合法的预期利益可以得到实现,人们权益的受损可以用法得以补偿。许多的社会生活都在法的秩序中有序、和平地稳定地进行着,人们享受法所带来的稳定与安全。
2. 法治的缺点
法虽可以确立一种人们普遍遵循的一种社会秩序,但是正是它的优点往往成了它致命的缺点。秩序一定的稳定性、持续性、连续性往往意味着一定的保守性和滞后性。社会生活的繁纷复杂,以及社会的变动不居,有限的条条框框是不能完全框定多彩的世界。既存的社会规则往往因为社会的变化变得不合时宜,新情况的出现往往在以前的本本里找不到应对的办法。
1. 人治的优点
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正是认识不断变化世界良方。社会不断在在进步,人也不断在发展。虽然,过去的规则不能应对现实的需要,可人能及时因时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持认识与现实的一致。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可以针对现实生活的千变万化和适用对象的不同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个别正义,从而使法律规范所追求的社会正义获得有效分配,有利于缓解法律规范稳定性和适应性之间的内在的紧张关系使法律更具活力,在这方面判例法国家通过官造法以及判例法内部衡平法对普通法的特殊补充机制而保持了很好的社会适应性。规则的形成和制定需要复杂的程序和长期的时间,因此法治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变得色彩暗淡。“船小好掉头”个人对社会变化的反应总是敏感的,个人的反应总是迅速的,个人的意志总是集中的。个人的决策不需要复杂的程序和时间,能够紧扣时代的变迁。
2. 人治的缺点
作为社会的一种治理的模式,则应当需要大家普遍地接受和认可。人治,必竟是一种个人表达的意志,这种个人意志和众人的意志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呢?个人与众人总是存在差异的,个人的决定未必就符合纵人的需要。人治的社会里众人的命运被系于个别人的手中,许多人的命运常常因为有权者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没有了合理的预期,成天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掌权者的号令朝令夕改,人们的行事则完全凭着对掌权者个人意志的猜测作为指导。因而,人治也是往往充满着危险,人治往往有走向专制,人治往往损害人们的合理预期,人治也往往与人们追求稳定安全的心理需要不相一致。

热点内容
民法典规定的家事代理权 发布:2025-01-15 12:58:48 浏览:609
劳动法劳务派遣人数规定 发布:2025-01-15 12:46:04 浏览:909
孙国祥行政法违法性判断 发布:2025-01-15 12:35:34 浏览:44
新编行政法理论与实务 发布:2025-01-15 12:31:38 浏览:463
最新行政法不定项选择 发布:2025-01-15 12:31:37 浏览:660
奥地利民法典pdf 发布:2025-01-15 12:29:15 浏览:649
个人外汇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5 12:13:50 浏览:951
如何讲道德 发布:2025-01-15 11:55:36 浏览:142
让我们用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5 11:35:34 浏览:853
涞水法院 发布:2025-01-15 11:34:38 浏览: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