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Ⅰ 谁知道《道德经》中的名句!!!!!最好有解释!!!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还有:
第五章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七章
上善若水。
第八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九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8月30日名言)
第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二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第三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第三十六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三十八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四十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四十三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第四十五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第四十八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第六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第六十六章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第七十二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现代汉语释义:人民不怕死,何必用来死来令他(她)们恐惧?
第七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六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八十一章
Ⅱ 道德经经典名句100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经·第七十章》
说话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定要中心。
2、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小鲜是指小鱼。治理庞大的国家,就像是烹调小鱼一样。
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4、少则得,多则惑。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学到的知识少,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学到的多,反而会使人产生迷惑。这句话是指学习,应当能够专一,而不应当繁杂。
5、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多少学识。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菱角的,最宝贵的器物,是在最后制成的。至大的声音听起来却似没有声音,最大的形体,却反而没有形状。
Ⅲ 道德经名句及解释
道德经名句及解释: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解释】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
Ⅳ 道德经十句经典名言
一、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轻率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会丧失主动权。
二、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对统治者的大的威胁就要来了。
三、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宽厚仁慈,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会恐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五、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委曲就会能够保全自己,弯曲就能够伸直,低洼的地方就会变得充满,破旧的东西反而会生出新的东西,少反而会变得多,多反而会生出迷惑。
六、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咎:灾祸。遂:成功。金玉财宝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守藏得住;富贵了就骄横,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身退,才是顺应天道。这些话指出事物发展达到顶点、极端后,就会转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适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八、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在快要完成、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坏事。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从头到尾都要兢兢业业、谨慎对待。
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这句话以水的品性来赞扬利他、无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争无忧”、“甘于平淡”的精神。
十、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自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会勇武斗狠;善于打仗的人也不会发怒;善与敌人交战的人不要与之交锋;善于用人的人甘心居于他人之下。
Ⅳ 老子道德经中的经典语句及译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说就是路,但不仅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仅仅就是路这一个名。
我们没有给道取名的时候,道就已经创造了天地;我们现在给道取了名就叫道,万事万物是由于道的存在而产生。(天地是如何创造的,请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当我们对该事物无利害关系时,能观察到事物变化的美妙之处;但当我们对该事物有利害关系时,就能观察到并指出事物变化的过错,这就是道。
华北平原以盛产小麦著名。假设在小麦收割的时节,你和家人来到了华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黄大地,麦浪滚滚,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农民兄弟们手握镰刀,挥汗如雨。你会感到大自然是多么美丽,大自然是多么和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美妙。
突然,你发现他们正在收割的小麦是你家的小麦,而且他们没有经过你的同意。这时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你会生气,你会发怒!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有欲和无欲的结果。
无欲和有欲同出于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来观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奥之处,道即深奥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规律的发源地。
总结:这就是道,需要我们知道,从不知道变为知道,从无知变为有知。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人大约分为三等:一等人学得了道理,就会勤学苦练,在言行中按道理为人处世。二等人听说了道理,将信将疑,不知道该怎么办;三等人听说了道理,大笑,认为这个道理可笑荒谬。如果三等人听说道理后不笑,那就恰恰是违背道理了。
古人有过这样的总结:光明的大道有时看不见的(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进的大道有时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有时有些崎岖;有德的人有时很谦虚;道德高尚的人有时认为自己的道德还不足;修炼道德的人有时要偷偷摸摸;诚实质朴的人有时好像变坏了。
有道之人有时候被压制;有道之人有时被闲置;成大事的人,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磨炼;
讲道理不需要很大的声音,事实和道理胜于雄辩;道理是没有形状可以让我们直接观察到;道往往隐藏很深,我们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万物才能善始善终。
Ⅵ 老子的道德经里的名句有什么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 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虽然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转而论述人的行为规范。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
(6)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扩展阅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Ⅶ 道德经 名句
1.道可来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Ⅷ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人回答
EHCOYE
高能答主
2020-09-07
认真答题,希望能帮到你
关注谢谢你的关注
《道德经》中经典哲理名句及翻译。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Ⅸ 《道德经》的经典语句
《道德经》的经典语句:
1、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是全书的开篇,也是所有阅读《道德经》的人最难以理解的一句话。一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那反过来,如果不是一般的“道”,是不是就无法表述呢?
道,是悟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真有点“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其实,从全书来分析:道,指的是自然的规律,引申为事物的原则、方向等等。不管怎么样,遵循自然规律、把握事物的原则和方向总是没有错的。
2、道法自然。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道要效法自然。自然的伟大在于它按照自己的规律不偏不倚地运行着,没有一点私心。自盘古开天,一片混沌,天地分开孕育万物。日升日落有规律、打雷下雨有规律、生长凋零有规律、物种更替有规律,一切都按规律办事。
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运行的规则。如果不遵守这个原则,就会遭受报应。比如乱砍滥伐就是导致水土流失、胡乱排放就会污染环境导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个字价值连城,值得一生牢记。
3、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是书法作品中最多见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个境界。这四个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包容”及“不争”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没有石头的坚硬,却可以水滴石穿;
水,是不争的,遇阻就绕行,却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调的,专往低处走,却成就了“海纳百川”的奇观;水,是坚强的,可以仍受高温化为蒸气,可以忍受寒冷结为坚冰。水,几乎无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动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所以,人要向水学习,包容一切,因为不争而化育一切。懂得了这四个字,做人就不会那么多棱角,做事就会懂得迂回,人生就会懂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顺势而为。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的起源是什么?世界的精彩是如何演变过来的?世间万物总有个源头,但谁也说不清那个源头是什么。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万古的难题。
所以,老子姑且用“道”来代表万物的起源。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道”的规律一步一步逐渐发展,于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三,代表着循环往复。正确的事情循环往复地做,就会出好的结果。错误的行为循环往复地做,就会带来坏的结果。比如:“事不过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等等。所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往复就造就了万物。
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阐明了不争的智慧,避免自己做“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人。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
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大,所以才能长久。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生活中,这句话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Ⅹ 求道德经经典语录及解释
《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