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国外公用事业立法

国外公用事业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4-23 20:59:16

A. 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内涵

1、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与公共责任是何关系?其基本性质、特征和内涵是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职责。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或者说是公共责任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表现,公共性以及以这一公共性为基础的效率标准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从以公众对政府的希望和要求来认识并划分行政责任的观点角度看,其内涵包括回应、弹性、胜任能力、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廉洁。
2、 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基本内涵是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即指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真正承担起应担承担的责任。公共部门的责任机制,核心就是监督和制约,因而还在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唯一主体的发展阶段时,人们就对如何建立完善的行政责任机制进行了研究,而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公共事业管理责任范畴的形成,截止至2009年一般从正式与非正式、内部和外部两个相互联系的途径或方面出发,来对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进行构建。
3、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包括:公共组织自身的责任机制、行政监督检查、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
4、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包括立法机构对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责任法律的确立和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控制
5、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司法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主要有行政诉讼机制和行政赔偿机制
6、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公民参与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有公开听证、民意调查、资讯委员会、利益群体等基本方式
7、 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伦理?什么是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
政府组织伦理通常也称为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政府组织伦理或者以政府组织系统为主体,或者以政府组织为主体,是针对政府组织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政府组织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
非政府组织伦理是指非政府组织在从事其组织活动,即公共事务或与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活动时,所应遵守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
8、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内容构成是什么?
第一、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意识(包含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伦理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维护公共服务活动正常运行所需的伦理规范,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权威机构设计、制定和推广的;二是指对于政府倡导的这些公共服务活动中的伦理规范,除了用社会舆论、自我评价等软约束手段支持外,还要为其设定政策优化的硬约束手段,使这些伦理规范真正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公共服务中的普遍化行为方式。
9、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第一、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第二、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
第三、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
第四、勇于承担公共责任
第五、高尚的敬业精神
10、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在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中有什么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有着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选择作用
11、如何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建设?
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是道德建设驱动自律和制度建设推动自律。
A、道德建设驱动自律
即:通过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道德修养,使其能够超越一切外在监督和制约,以事业心、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为基础,自觉地遵守公共事业管理伦理规范和要求。
B、制度建设推动自律
即:通过相关的制度设计,来推动公共事业管理者遵守公共事业管理伦理规范和要求,逐步达到自律。
这一机制实际上是将伦理建设与公共事业管理结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履行机制
第三、行为守则
第四、公民参与
1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在我国发展的现状(截止至2009年)。
作为一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9届毕业的学生,我觉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从国外刚刚引进的学科,在国外发展的比较成熟,但是在我国却刚刚起步,要逐渐的成熟起来还要一个过程,将来的发展前景还有所期待,但是,由于现实国情(截止至2009年),没有被社会所认识,就业情况因而也不容乐观。

B. 英国是在1875年设立的 公共卫生法 还是在1848年法案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19世纪英国有三部公共卫生法案。这三部法案包括1848年的《公共卫生法案》、1872年的《公共卫生法案》和1875年的《公共卫生法案》。

具体可以看这个论文
http://www.docin.com/p-580311188.html
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研究

C. 我国关于农村集体土地只可以在集体成员之间转让的具体法条是什么

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限制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有权对集体土地进行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和处分,但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法也受到限制。最重要的限制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得交易、转让,以及土地用途管制,任何人都不得非法改变集体所有土地的用途。

国家严格限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集体土地也不可进行商业性房产的开发建设和对外销售。

《土地管理法》第14条第1款“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

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第15条第2款“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3)国外公用事业立法扩展阅读

集体土地的征用

(1)集体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将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有的行为。

(2)土地征用方案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土地征用方案,拟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在被征用土地所在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

(3)征用土地的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城市郊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基金。

(4)土地补偿费归土地所有权人所有,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

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集体土地被征收的,农民集体有权就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等提出意见并依法获得补偿。须切实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以防止少数人在土地征收中私相授受、谋取私利。征地补偿、安置费的分配,应经2/3以上的集体成员或2/3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集体土地所有权

D. 如何借鉴西方经验推进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改革

在深化行政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开始从政府职能的转变,吸收和借鉴国外有效的公共管理改革的经验,加快建立真正的公众认可,满意度和支持政府的公共管理系统的现代化。

行政改革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世界所面临的

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前的政府机构改革,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行政的崛起改革。这是一个追求“3E”(经济,效率和效益,即:经济,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新公共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撒切尔政府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方案,美国政府再造运动;加拿大公共服务2000计划;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主张公共服务改革;新西兰的财政和人事制度改革;澳大利亚金融管理改善计划等。这些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政府的规模,减少行政成本;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文化,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以服务市民的需求在第一的地方,建立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推行绩效管理,保护实现最佳分配有限的资源,政府的长期目标设定组织,以实现战略目标,评估性能标准,在最终测试结果的政府评估电子政务的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规范,公正,高效,透明的服务时间。事实证明,这些改革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在美国,克林顿政府的五年期间(1993-1998),美国联邦政府以精简350,000名员工,,联邦政府雇员占16%,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效缓解了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加入WTO后,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在各个领域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是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的整合。作为国家的行政机构必然和不可避免地吸收和借鉴外国政府部门都被证明是有效的,正确的是公认的公益实践。取人之长,弥补自己的弱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理论概念,组织结构,人事管理,权力运作在很多方面优越,服务态度采取拿来主义,在实际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利用。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文明

党的十六届大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提出建设的必然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一个代码的行为,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本身是没有特殊的利益,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但在长期的规划系统,强调的是,我们的政府行政职能的政治统治和专政职能,重视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形成一个典型的“全能政府”系统。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来分配资源,组织生产,实施和管理,造成政企不分,官僚主义盛行,效率低下,机构过度扩张,行政成本过高,腐败和其他虐待行为的继续。这些问题,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格格不入的。回首在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尤其是在1998年以前的改革,一直未能解决机构规模和人员的过度膨胀,财政不堪重负的问题,陷入“精简 - 膨胀 - 再精简 - 再膨胀“的怪圈无法自拔。在1998年,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明确: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执行管理团队,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这项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县,乡机构没有完全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为什么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始终难,难吗?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性的变化,仍停留在传统的“命令式”行政管理阶段,沉重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轻,重审批,轻服务,重细节,光宏电浓度内部不清,效率低下的机构运作,管理水平不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从转变职能,加快建立现代公共行政体系的步伐。

三,功能转型的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从开始到

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制度,最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四个关系:首先,规范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与企业之间实现真正的分离。通过“邂逅”,国有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企业的自我管理,实现市场化运作;中小型国有企业“两个置换”改革,完全市场为导向,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建设“简单和廉价的政府。”二是规范了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政府的职能和一般社会功能分开,培育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谁应承担的社会事务,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被割让给管理政府不再干预和建立“有限政府”。三,规范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政府的权力,人民通过法律授予的,因此,政府必须根据法律规定,受法律约束,接受公民的监督,他们的行为必须是公开和透明的。政府为确保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和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形成协商机制,建立公众至上的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四是规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澄清政府的首要作用是创建高效的市场环境,加强宏观调控,提高长远规划,加强法制建设,打击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建设“效益型宏,政府的行为。 “总之,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政府变得膨胀的简单和廉价的政府,政府宏观微观转变政府,政府的合法政府改变人治,改变政府行政的服务型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政府的公共管理体系,以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E. 西方国家市政体制有哪些主要类型

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主要类型
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一方面受制于国体和政体,具有共同的本质和特征;另一方面受制于各国的具体国情,具有不同的形式。在下面我们介绍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类型:
(一)市议会制
市议会制的主要特征是市议会兼行议决权和行政权,市议会就是市政府。英国各城市普遍实行这种市政体制,加拿大多数城市和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中符腾堡地区的城市也采用市议会制。下面以英国为例,介绍市议会制的基本特征:
1.由市民直接选举的市议员组成市议会。市议会行使立法权、议决权、人事任免权、城市预算权,以及监督行政权等。由市议员选举少数知名人士为名誉参议员。
2.由市议员和名誉参议员选举他们中的一位为市议会议长,即市长。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的职权,而没有领导市政府工作的实权。市长的礼仪性职权包括主持市议会会议、主持城市的重要庆典活动、会见国内外重要宾客、授予荣誉市民称号、担任市议会改选的监选官、兼任城市的治安法官等。市长在市议会表决时,一般不投票,但在可否票数相等时,可以投决定性的一票。市长既没有市政府决策的决定权,也没有市政府行政管理的统一指挥权。
3.市议会的委员会相当于市政府的工作部门。它既行使一般的审议会委员会的职权,如审议议案、调查问题、召开听证会等,又行使市政府工作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委员会的类型有:常设委员会,行使传统的职能,如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和教育等;临时委员会,负责临时性事务;法定委员会,依法成立,处理特定事务,如土地委员会等;联合委员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市议会为了处理跨地区的共同性事务而设立,如公路委员会等。英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某些事项,如果有关的委员会不同意,市议会不得议决,如预算收支事项须经财政委员会同意,产妇和儿童福利事项须经妇女儿童福利委员会同意。
4.市议会选举任免若干行政长官,聘任一些行政职员。行政长官以及行政职员与委员会对口设置,与委员会一起构成市政府的工作部门,他们行使行政执行权。市议会的委员会主要由市议员组成,他们难以有精力处理城市管理的日常事务;而市政府工作部门的事务须由行政首长统一指挥,因此有必要设置行政长官和行政职员。行政长官对市议会负责,与委员会分工协作,个别市议员无权对行政长官和行政职员发号施令。行政长官有市秘书、司库、教育官、医官、卫生视察、测量员和消防主任等。
市议会制的优点是有利于维护市议会的权威性;有利于市议会对城市管理的监督;有利于减少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矛盾,提高管理效率。它的主要缺点是缺乏一个统一指挥市政府各部门工作的、有实权的市长,而这对于协调各部门的工作,领导执行系统高效率运转是不利的。
(二)议会市长制
议会市长制的主要特征是市的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设,但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日本各城市都实行这种市政体制,美国部分小城市和少数大城市(如芝加哥、洛杉矾等)采用此制,称其为"弱市长制"。德国黑森州居民在三千以下的城市,也多采用这种体制。下面以日本为例,介绍议会市长制的基本特征:
1.市议员和市长分别由市民选举产生,市长不得兼任市议员。
2.市议会拥有不顾市长反对而通过预算、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的权力。市议会通过这些文件后,如果市长有不同意见,可以要求复议,但在市议会以2/3重新通过后,市长必须接受。
3.市议会拥有对市长任免市政府一部分工作部门首长的同意权。市政府工作部门的这些首长包括属于一般行政机关的首长如市长助理、出纳长等,属于特别行政机关的首长如监察委员等。
4.市议会对市长和市政府的工作有建议权。这些建议分为三类:对市议会有权议决的、属于城市自治权限内的事项,这方面的建议具有强制性,市长和市政府必须执行;对市长和市政府执行中央和上级的政府决定,这方面的建议具有参谋性,市长和市政府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对应市长和市政府的要求提出建议,具有咨询性,市长和市政府可以听从,也可以不听从。
5.市议会对市长和市政府的工作有调查权。市议会行使这种调查权具有准司法性质,即市议会在调查中,要求市长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文件,或到场作证,市长和市政府有关人员必须服从,否则市议会可以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作出罚款或判刑等决定。
6.市议会拥有通过不信任的议案而要求市长辞职的权力。市长在收到市议会的不信任案后,如果10天内不解散市议会,或解散后新选举的市议会再次通过不信任案,市长就得辞职。
7.属于市政府工作部门序列的特别行政机关对市长和市议会双重负责。特别行政机关包括教育委员会、人事委员会、公安委员会、固定资产评价审查委员会、选举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等。由于这些机关所管理的事务涉及市民的切身利益,或涉及财产,容易引起营私舞弊,有必要加强监督,所以实行双重负责的机制。它们的成员由市长提名,经市议会表决同意后,再由市长任免。特别行政机关有责任直接向市议会报告工作,并对市长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议会市长制的优点是有利于市议会监督市政府的工作;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的特别行政机关对市长和市议会双重负责,在西方国家的市政管理中是比较独特的。它的缺点是市议会对市政府工作不适当的监督,会降低行政效率。
(三)市长议会制
市长议会制的主要特征是市的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设,但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法国的城市和美国多数的大城市如纽约、底特律和波士顿等都实行这种市政体制,在美国,它被称为"强市长制"。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的巴登地区等的城市也采用市长议会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长议会制又有一些内在的差别。下面介绍法国和美国的市长议会制的基本特征。
法国的市长议会制有下列基本特征:
1.市议会选举一位市议员为市长,但不能罢免市长,而只能由中央的内政部长罢免。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
2.市长兼任市议会议长。作为市议会议长,市长有权主持市议会会议、安排市议会的议程、召集市议会的特别会议等。
3.市长有某种独立的立法权。这种权力来源于法国各级政府首长所固有的管家权,即他们有职责维护本地的治安和秩序,为此有权制定行政规章,经上级政府首长批准后生效,具有法律效力
4.市长在执行市议会的决议方面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种权力来源于市长的双重身份,即他一方面是市政府的首长,另一方面是中央政府的代表。市议会就城市自治权限的事项通过决议,只能作原则上的规定,并委托市长负责制定详细的实施办法。市长在制定办法时,得斟酌市议会决议的条款是否同中央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如果有抵触,在实施办法中要予以避免。市议会如果认为市长行使这种权力不当,可以向行政法院起诉。
美国的市长议会制比较典型,它有下列基本特征:
1.市长和市议员分别由市民选举产生,市长和市政府工作部门的首长不得兼任市议员。
2.市长有权独立任免市政府工作部门的首长,他们只对市长负责。
3.市的财政预算权主要掌握在市长手中。市长和市政府的财政部门具有预算的起草权和执行权。市议会审议和通过预算,不能增加项目,只能减少项目或数额。
4.市长有立法权。市议会审议并通过的地方性法规议案,多数由市长提出。对市议会已经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市长有权否决;但如果市议会以2/3多数重新通过,市长只能接受。
5.在部分城市,市长有准司法权。市长有权赦免触犯城市的地方性法规的人。
6.在部分大城市,从"强市长制"演化出一种"首席行政官强市长制"。由市长任命一位首席行政官,他根据市长的授权,领导市政府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对市长负责。他的职责包括准备预算、安排一般人事、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监督较重要的行政事务、向市长提供专业技术的咨询意见等。在这种市政体制下,市长能够集中精力处理重要问题,如考虑大政方针、从事竞选连任、协调城市各种政治力量的关系等。
市长议会制的优点是作为城市管理执行系统的市政府,由于有强有力的行政首长的统一指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首席行政官强市长制"是"强市长制"的完善,对于大城市,既要处理政治关系,又要搞好行政管理,比较适用.它的缺点是由于市长大权在握,市议会的制约较弱,容易引起市长专权;如果市长不尊重市议会,二者容易产生矛盾。
(四)市委员会制
市委员会制的主要特征是市委员会既是市议会,又是市政府,它兼行市的议决权和行政权。美国较多的中等城市和少数大城市如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都实行这种市政体制。市委员会制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由市民选举产生市委员,组成市委员会。市委员会集体对选民负责。
2.市委员会产生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市委员们推选一位委员为主席,主持会议,即为市长。有些市委员会采用市委员轮流主持会议的做法,市长由市委员轮流担任。市委员会表决时,市长与其他委员平等,即也只有一票表决权。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的职权,没有领导市委员会工作的实权。
3.每个市委员兼任一个或几个工作部门的首长。这样,市委员既是市议员,又是市政府工作部门的首长。作为工作部门的首长,每个市委员就本部门的工作对市委员会负责,并对本部门的工作有独立的指挥权。
4.市委员会表决任免若干位较重要的行政长官,包括市秘书、市司库、市审计、市检察官和市学务委员会委员等,他们对市委员会负责。市委员有权任免自己任首长的工作部门的行政长官和职员。
市委员会制与市议会制相类似,它的优点是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有利于议决权和行政权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它的缺点是缺乏一位行政首长统一指挥市政府各部门的工作;由于市委员兼工作部门的首长,有时较难处理二者的矛盾关系。
(五)市经理制
市经理制的主要特征是市议会聘任一位市经理,把行政权授予市经理行使,市经理对市政府和城市实行专业化管理。美国一部分中等城市和多数小城市都实行这种市政体制。市经理制有下列基本特征:
1.市民选举的市议员组成市议会,市议会行使议决权。
2.市议会公开招聘一位专业人士担任市经理,市经理对市议会负责,必须执行市议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作为市政府的行政首长,市经理拥有领导市政府工作所必需的全权,包括任免市政府各部门的负责人,各部门的负责人对市经理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市政府各部门的工作;编制预算草案并负责执行;向市议会提交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的议案等。个别市议员无权对市经理发号施令,也无权越过市经理干预市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事务。
3.市议会议长兼市长,但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的职权,也无权干预市经理的工作。
市经理制的优点是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更大范围招聘城市管理的专业人才;有利于对市政府和城市实行专业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益;有利于把政治矛盾与城市管理相对分开,市议会负责处理政治矛盾,而市经理集中精力解决专业和技术问题。它的缺点是当市议会难以处理政治矛盾、而它又与城市管理交织在一起时,市经理往往无能为力。

F. 国外公共服务的发展

自上个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的发展及政府职能转变,一些国家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实践中,越来越重视将教育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并将其纳入国家战略发展的范畴。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根据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相继制定了本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1997年2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了题为《为美国21世纪的教育而行动起来》的演说,指明了现行教育公共服务的不足以及尚需进一步努力的方面。教育部推出了7项必须优先做好的事项,以集中力量完成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目标。根据1993年《政府工作与结果法案》的要求,美国教育部准备了一份《1998—2000年战略方案》的报告,该方案反映了教育部的7大优先事项,阐述了教育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的;随后,又制定了《2001 - 2005年战略规划》和《2002 - 2007年战略规划》。布什政府执政以来,对美国公共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的年度教育财政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政策,同时也表现出了当前美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走向。
英国政府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在工党2000 年年会上,布莱尔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英国最重要的政策都是教育,教育,还是教育。”英国政府于2005年2月23 日颁发的《14 - 19 岁教育与技能白皮书》确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年轻人具备雇主所需要的技能,并能使年轻人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二是改革必须有助于社会公平,形成新的社会背景、教育成就和生活际遇间的关系。要让青少年有机会展示能力、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以挖掘潜能,从而改变英国各阶层间壁垒森严的传统。随后,英国教育标准局、英国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及教师培训局等半官方机构逐步成立,上述机构每年根据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原则性立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落实。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引进竞争机制,推进教育公共服务社会化。
巴西政府注重从制度设计上完善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根据宪法,巴西的教育行政由三级政府分别实行。联邦一级设有教育部和联邦教育委员会(教育部负责执行教育法,制定有关条例,以及执行联邦教育委员会的决定) ,各州设教育秘书处和州教育委员会(州教育秘书处以州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原则为基础,统一和协调本州的教育政策,监管从事基础教育的私立学校) ,各市也设立相应的类似机构。此外,近年新成立的大学校长委员会和学校委员会对巴西联邦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有重要影响。根据巴西现行宪法,州一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首要任务是负责基本教育和中等教育,市一级政府主要任务是负责幼儿教育和基本教育。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确立了两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两大支柱。“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正在研究制订《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将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投入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问题。从一些国家的实践来看,只要把教育摆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头等重要的位置,教育投入不难迎刃而解。
不断加大对公共教育的财政投入,为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逐年提高,全球平均水平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4%增长到414%。目前,不少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达到了411% ,根据世界银行2001 年的统计,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16%。古巴教育普及程度在整个拉美国家名列前茅,教育支出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 3%。中国台湾在经济起飞之际,其GDP的12%到22%被用来办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比例则更高,早在1980年,美国、英国、日本的公共教育投入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便已分别达到了811%、715%、712%。一些国家在教育投资方面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教育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统计, 1960至1990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13倍,而同期教育经费支出增加了1516倍。
英国对基础教育的拨款分两个阶段进行:中央政府针对近150个地方教育局进行经费划拨;地方教育局对管辖区域内的各个中小学校做出经费预算。2003 至2004 年度,英国政府实施教育经费划拨办法改革,规定拨给地方教育经费的88%用于学校教育支出, 12%用于地方教育局的办公及非学校教育支出。但有些地方政府的非教育支出增长速度还是高于学校教育费用的增长速度,因此,2006至2007年度开始,国家向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办法再度改革,划拨给学校的教育经费以专用资金的形式由英国教育部直接发放到地方,不再通过地方财政管理系统,且必须全部用于学校预算支出。同时,英国政府规定教育经费的预算和结算要公平、公开和透明,划拨经费的公式要尽可能简单易懂,并以立法形式保证经费的划拨和合理使用,而英国政府自身也在努力实现其增加教育经费的承诺。用于基础教育的费用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逐年稳步上升,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从1997到2006年度增长了近1000英镑。2002年,新加坡教育支出占其全年财政支出的19% ,为当年GDP的415% (同期中国教育投入占GDP的314%左右) 。新加坡政府2006年财政预算案中,教育支出6917亿元,占其全年财政支出30612亿元的22176% (仅次于排在第二位的国防开支) ,在世界发达国家中始终排在前列。
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明确提出了政府教育类公共产品供给指标,包括: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总入学率、预期受教育年数。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GNP的比重是最常使用的衡量公共教育支出总量的一个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很多国际组织一般采用“公共教育支出”一词定义各级政府机构用于教育的支出。我国通常用来衡量政府教育公共服务的指标主要有4个: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成人文盲率、中学入学率、大学生入学率。其中,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成为衡量政府对公共教育事业支持力度的一项重要指标。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10余年来,这却成了政府面对的一个难题。在2006年3月1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提出,要在未来5年逐步把这一数据提高到4%的水平,这意味着该目标将在2010年实现。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接受教育的要求,在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是,办教育必须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政府承担的教育责任一定要到位,成本核算和分担比例要合理。民办教育可以有合理回报,但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更不能获取暴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加强必要的监管,确保教育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平。

G. 公共事业在国外的研究状况是怎样的

如果是要我说公共事业在国外的研究状况是怎样的,我可能会觉得公共事业在国外的研究状况其实还是蛮不错的。因为本身外国在这些方面就比中国更加重视一些,而且他们的发展比我们要早很多年,所以说在这些公共事业方面,他们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思路的,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成就的。所以说,我们是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学习的态度。

H. 保障人权是美国的立法目的吗

不是。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社会矛盾,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I. 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新闻发布会

015年5月5日上午9:30,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国家发改委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是《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李朴民: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由我和法规司司长李亢先生,向大家介绍《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提问。下面,我先简要介绍一些总体情况。
开展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有利于扩大民间投资,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从1984年深圳沙角B电厂项目实行特许经营至今,我国开展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已有30多年。30多年来,各地方推出了大量特许经营项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先后制定了60余件地方性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近年来,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增长引擎动力下降的情况,国家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牵头实施了7大类投资工程包、6大领域消费工程,并推出了80个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参与建设营运的示范项目。有关地方也广泛吸引社会投资,推出了一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在实践中,有关方面特别是市场主体也反映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民间投资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行政审批程序繁琐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制约着特许经营健康发展。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推广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积极推动相关立法,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相关领域提供法治保障。
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改革工作要点、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年立法规划和国务院立法计划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法》。同时,考虑到当前促进民间投资、稳定经济增长需求任务紧迫,按照急用先行原则,我委会同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人民银行联合起草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报经第8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
《办法》共包括8章60条,对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适用范围、实施程序、政策支持等作了较为全面详细的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一是确定适用领域。《办法》明确规定,在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展特许经营。二是明确适用范围。《办法》规定,境内外法人或其他组织均可通过公开竞争,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并获得收益。三是健全政策措施。《办法》强调,要完善特许经营价格和收费机制,政府可根据协议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并简化规划选址、用地、项目核准等手续。四是强化融资支持。《办法》提出,允许对特许经营项目开展预期收益质押贷款,鼓励以设立产业基金等形式入股提供项目资本金,支持项目公司成立私募基金,发行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拓宽融资渠道。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可给予差异化信贷支持,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0年。五是严格履约监督。《办法》明确,要严格履行合同,实施联合惩戒,以保障特许经营者合法权益,稳定市场预期,吸引和扩大社会有效投资。
《办法》的发布,是引导规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保障民间资本投资权益,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对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办法》的贯彻实施,并适时对地方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督促和监督检查。
总体情况我就简要介绍到这里。下面,请大家提问。提问时仅提一个问题,并请通报自己所代表的媒体。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有个问题想请问李司长,现在一些民间投资都反映,特许经营项目实施期限长,需要政府长期合作与支持,政府有时候不按照特许经营的协议履行价格调整承诺,或者一旦政府换届或者负责人变更就可能导致原有的特许经营协议调整或者修改,甚至有的政府直接违约,《办法》在这方面有何举措?谢谢。
李亢:
这位记者朋友所提出的问题确实也是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在起草《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进程中十分关注的。特许经营项目往往投资额大、周期长,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同时和各个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中介机构都有关,所以需要政府长期稳定的可预期的合作和支持机制。
在实践中,有时候确实出现有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按照特许经营协议履行价格调整承诺的情况。有的答应得挺好,到时候给你一个利益保障,过了若干年以后市长换了,主要负责人调整了,就不认了,说这个协议我不知道,可能导致原有的特许经营协议需要修改、调整,有的政府直接违约,翻脸不认帐,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需要我们在立法中重点加以解决。所以,我们觉得特许经营的核心本身就是政府和社会的协商约定、共担风险、长期合作、各展所长、共同提供优质的公用产品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诚信履约至关重要,对于保障投资者权益、稳定特许经营的预期、持续保障公用产品和公用服务供给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办法》试图做三个方面制度的安排:一是强调双方的协商合作,办法第4条将“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协商合作”作为特许经营实施的四项原则之一。第18条进一步明确规定,政府应当与依法选定的特许经营者签订特许经营协议,通过协议来约定各方的权利义务。政府有什么职责,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一览无余的在协议中事前约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同时在第37条规定,如果协议内容确实需要变更的,应当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补充协议。有时候在经营过程中有些不可测的因素,需要对协议个别条款作出补充、调整,这也是合理的。要强调双方合议、协商,不能政府单方说了算,因为政府是掌握公共资源的,是决定公共政策的,不能觉得该调就调,该修正就修正,这是需要在《办法》中加以明确的。《办法》第六章争议解决方式中,也强调双方平等协商,发挥专家和第三方机构的调解作用。《办法》对双方协商合作,从原则、具体的制度设计方面来加以体现。
二是关于严格政府履约义务。第26条规定,特许经营协议各方当事人应该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按照约定全面履行义务。第21条规定政府可以就防止同类竞争、财政补贴、配套基础设施提供等作出承诺。第34条又规定政府方应当按照协议严格履行有关义务,为特许经营者提供便利和支持,并特别强调,行政区划的调整、政府的换届、部门调整和负责人的变更都不得影响特许经营协议的履行。原来我们还琢磨,这个要求挺犀利的,立法条文一般不这么写。但考虑到立法就得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和有关部门商量,在《办法》中特别加上这么一条,行政区划调整、负责人变更都不能作为特许经营协议补充修改、调整或者废除的理由和依据。
三是明确政府违约责任。政府不仅仅是公权力的履行者,不能光是你政府说了算,如果违约,没有按照事前双方和议协商的约定来履行承诺的话,也得拿你是问,《办法》26条明确要求政府不履行特许经营协议约定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要求的,也应当根据协议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
总之,《办法》试图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规定和制度安排,来增强政府履约的意识,约束政府公权利,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期撬动社会投资,激发社会创新和创造的活力,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谢谢。
光明日报:
刚才在解读时谈到强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协商合作,我们也知道最近国家出台了有关PPP相关的文件,各地也正在开展关于PPP的探索,我想问一下PPP和这次公布的相关内容有什么样的关联?谢谢。
李亢:
很多方面关注特许经营和PPP的关系问题。在此我很乐意和各位把我的一些初步认识和大家分享。实际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即所谓的PPP,范围和内涵是比较宽泛的,我们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包括国内外一些立法的案例,还有中国的一些实践。PPP也有叫做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既包括特许经营,也有股权合作,还有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比如英国把合资合作、国有企业的一些股份转让出售,特别是有一些专家还把所谓民营化也作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具体范畴,不一而足。我们研究了很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案例,包括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欧洲、日本、韩国等等,发现PPP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和所谓公共建设的领域,具体是通过特许经营来实施和完成的。据世行不完全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在交通、能源、市政领域组织了1000多个特许经营项目。另据初步统计,在中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和公用水项目实施特许经营的比例达到42%和20%。
因此《办法》出台之后,有些业界专家觉得《办法》是推进PPP模式的重要制度设计,所以就认为它是PPP的基本法。我对此不做评论。我想《办法》之所以采用特许经营的概念,而不是PPP的概念,有几个基本考虑:第一,调整范围相对清晰。因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容易把握。《办法》第2条根据促进民间投资重点领域规定了适用范围,第3条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定明确了特许经营的定义,第5条又梳理总结实践做法规定了特许经营的基本方式。我理解这与政府购买服务和股权合作在性质上和内涵上做了界分,是不一样的。
第二,便于各方面理解接受。因为特许经营这个概念在中国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刚才秘书长也介绍了,从80年代开始到目前,中国的实践基本上都用了特许经营这个概念。国务院有关部门、各个省市发布了大量有关特许经营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都使用特许经营这个概念,所以继续沿用这个术语有利于保持政策和制度的延续性,也便于贯彻执行。
第三,符合国际惯例。PPP是对公私合作的一个统称和概括。刚才说了,民营化、私有化都属于公与私的协作伙伴关系,国际上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认知,具体到规范范围也存在一些争议,因此在起草《办法》的过程中我们结合中国的实践,参考国外和国际组织立法的惯例,提出了这么一个名称。比如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的《基础设施私人融资示范法》,欧盟叫《特许经营合同授予程序指令》,明确使用了特许经营这个术语,俄罗斯叫《联邦特许经营法》,蒙古国叫《特许经营法》。所以我想给各位介绍在中国为什么要使用特许经营这样一个概念和术语。谢谢。
李朴民:
我也给记者朋友们介绍一下国家发改委在推广PPP方面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效。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发改委迅速行动,积极地推广PPP模式,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中,用单独的部分对建立健全PPP模式推进机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个文件也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名义对推行PPP模式进行系统性阐释。二是为加强PPP模式的规范指导,推进PPP项目顺利实施,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从适用领域、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方面,对开展PPP项目建设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三是为有效解决各地反映关于PPP项目缺乏期限匹配、成本适用的金融支持这方面的问题,发改委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印发了《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由国家开发银行对PPP项目提供利率优惠,最长可达30年贷款期限等方面的差异化信贷政策。四是为做好PPP项目推介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发改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介工作的通知》,及时汇总各地推介项目,建立国家发改委PPP项目库,并在委门户网站开辟专栏,公开发布项目信息,协助各地加大宣传力度,从更广的范围引导社会投资。
在各有关方面、各地方的共同努力下,PPP模式推广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一开始我给大家介绍了,去年推出了80个首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资项目,这些项目目前来看开工进展顺利。下一步,发改委将主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抓紧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另一方面是发布PPP方面的典型案例,加强案例的指导。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
现在很多地方反映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有意愿但缺乏行动,有观望情绪,《办法》在促进民间投资特许经营领域,有没有支持和鼓励的措施?谢谢。
李亢:
你讲的问题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很多民营资本、企业家都反映“三门”现象,即“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我们也努力想在这个《办法》中解决这个问题,具体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强化合法权益保护。《办法》第4条规定特许经营的四项原则中,有两条专门强调,要“发挥社会资本融资、专业、技术和管理优势,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保护社会资本合法权益,保证特许经营持续性和稳定性”。实际上民间资本、市场主体都非常希望国务院有关部门协同行动,开宗明义,明确特许经营民间资本是得到合法保护的,我们在委托全国工商联征求市场主体特别是民间资本的意见时,他们也都呼吁,在立法中这条原则一定要写上。所以我觉得这很重要,不仅仅是个原则,也是个具体的行动。同时,《办法》第27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干涉特许经营者合法的经营活动。第36条、第38条、40条分别规定了特许经营者有获得补偿权和优先续约权。
第二,强化融资服务创新。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涉及的金额非常巨量,所以需要金融机构的有力支持和配合。在《办法》第17、23、24条,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融资政策,在第17条第一款规定鼓励金融机构与参与竞争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共同制定投融资方案。在第23条规定创新信贷方式和信贷政策,鼓励创新金融服务,给予特许经营项目差异化的信贷支持,探索利用项目预期收益质押贷款,支持利用相关收益作为还款来源。第24条规定,支持特许经营项目证券融资,鼓励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等形式入股提供特许经营项目资本金,还鼓励特许经营项目采用成立私募基金,引入战略投资者,发行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这些融资支持政策是对国务院有关部门相关政策的提炼、总结。我们跟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沟通时,他们都非常重视和支持,希望在《办法》里把有关融资支持的措施加以体现和固化。第三,强化政府投资的支持。为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办法》第25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探索与金融机构设立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引导基金,并通过投资补助、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不同方式来支持有关特许经营项目的建设运营。
中国招标周刊社:
《办法》出台对于中国的金融改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办法》出台之后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会起到什么作用?谢谢
李朴民:
为了缓解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目前依然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想通过出台这个《办法》,可以调动方方面面的资金来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这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也是整个社会,特别是一些企业的事情。出台这个《办法》,对改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资金难的问题会发挥一定的作用。谢谢。
中国产经新闻报:
国家在鼓励社会投资方面多次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行政审批的过程,我想请问一下在实施特许经营过程中会不会增加新的行政审批项目?谢谢。
李亢:
在我们调研、论证,包括协同有关部门发布的过程中,市场主体对涉及特许经营项目环节多、审批期限长、程序繁琐的问题反映非常强烈。去年我们做了一个调研,有一个水务企业反映,说某个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历时一年半,盖了160多个章,最后才得以开工建设。这些行政审批构成了所谓“玻璃门”,影响了民间投资的进入。为了减轻特许经营者的负担,保障项目尽快落地,同时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办法》把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新增任何针对市场主体的行政审批程序或者审批环节,并且做了重要的制度创新。
《办法》专门强调不得以实施特许经营为名非法增加行政审批,同时进一步简化和优化审批流程,严格管控审批的环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加强部门协同增进合力。特许经营涉及到很多法律法规,也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审批职责,所以《办法》做了一个重要的创新,强调要建立一个协调机制,审查特许经营项目必须依托部门协调机制来加速项目的实施。第8条规定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各部门参加的特许经营部门协调机制,负责统筹有关政策措施,并组织协调特许经营项目的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第13条规定项目提出部门应当依托本级人民政府建立的部门协调机制,会同其他部门对实施方案进行联合审查。各部门对此都非常支持和配合。二是通过简化审核内容避免重复审查。对需要依法办理规划选址、用地和项目核准审批手续的,《办法》第22条特别规定,有关部门应该简化审核内容,优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对于本部门已经出具书面审查意见的事项,不再做重复审查。三是通过严格依法管控禁止新增行政审批。第42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对特许经营进行监督管理,不得以实施特许经营为名违法增设行政审批项目或者审批环节。谢谢。
中国新闻社:
我想请问一下,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将来随着特许经营的开展,如果说都由社会资本来建设和经营的话,怎么样确保这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和效率不出现下降,怎么样确保公众的利益和公共安全不受损?谢谢。
李亢:
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地方在推进过程中也确实出现过。实施特许经营后,资金进帐了,投资、经营、管理、运营都由社会资本来完成,有的政府就卸包袱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公共利益得不到保护、公共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甚至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需要强调的是,特许经营不是将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完全像卸包袱一样放给市场和企业,政府撒手不管了,特许经营根本的目的是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各展所长,共同为社会、为市场主体、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有效率的公共服务。
所以《办法》在保障特许经营者取得合理收益的同时,分别从四个方面规定了公共利益的保障措施:第一,明确实施条件。第9、10条对特许经营项目提出的标准作出了要求,规定有关部门在提出项目时应当符合相关规划,建设运营的标准和监管的要求要明确,并保证项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项目实施方案还应当包括基本的经济技术指标、投资回报的测算、可行性分析等基本内容。第11、12条规定了特许经营的可行性评估,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这是一个非常具体并且不可或缺的操作步骤。吸引民间投资不是简单说这个领域你可以进入,你可以来竞争,而是要从限制政府公权力的层面和角度来规范政府应当做什么,怎么实施特许经营,哪些项目和领域采取什么方式、程序开展特许经营。
第二,强化行政监管。《办法》第41条规定了行业监管、成本监审和审计监督等行政监督手段。第43条规定政府方应当根据特许经营协议,定期对特许经营项目建设运营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绩效评价,保障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质量效率。
第三,加强社会监督。第43条规定实施机构应当将社会公众的意见作为监测分析和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办法》第44条规定社会公众的监督权、投诉权和提出意见建议的权利。第45条针对政府和特许经营者分别规定了相应的信息公开义务,政府应当及时公开特许经营有关的政策措施、监管机制等,实施机构和特许经营者应当将特许经营项目全过程信息,包括提供建设运营标准,定期监测分析和绩效评价、财务核算等向社会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特许经营领域同样如此,把所有涉及到特许经营的政府信息,包括特许经营者的投资建设运营信息,依法向社会披露,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措施,有利于社会公众及时监督。
第四,完善保障机制。第46条规定了特许经营者普遍无歧视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第40条、48条、52条规定了特殊情形下保障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稳定持续提供的措施。当协议双方存在纠纷时,不管是政府还是特许经营者,不能影响社会公众正常获取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第47条还规定了突发事件时的应急预案保障。
总之,特许经营是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机制的一个重要创新,政府作为监管者和公共服务保障者的角色和责任是始终存在的,我们在《办法》中通过有关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确保公共服务的持续稳定供给,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谢谢。

J. 关于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调查报告怎么写

在“完善”上下功夫

——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核心是如何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上下功夫。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理应按照胡锦涛同志2003年4月视察深圳时提出的关于今后深圳还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深圳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定位,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带头作用。

以重点突破带动体制创新

开拓创新是深圳发展的灵魂和根本动力,集中力量抓好影响全局的重大改革项目,抓好涉及结构性、深层次的重点难点问题,是近几年深圳推动改革的主要经验。

为了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子,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推出了能源、燃气、公交、水务和食品等5家国有企业,对其45%以下的股权进行国际招标招募,通过转让国有股权,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引进新的机制、管理、技术和市场,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在操作上,聘请了具有国际经验的财务顾问机构,按照国际通行的招募程序进行运作。此举开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新局面,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在公共事业领域进行国际招标,突破原有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投融资体制创新。二是国际资本进入公共事业领域,对公用事业监管体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中,政府必须依法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此举有力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三是引进的战略投资者是在相关领域知名度较高的国际专业性集团,使国有企业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四是采取国际招标与策略私募的方式,聘请具有国际资质的财务顾问机构,招标程序公开透明、科学严谨,符合国际通行做法,走出一条政府决策、中介组织参与、企业为主运作的新路子,在我市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推进国有企业调整与改组,我们紧紧围绕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两大核心问题,着重理顺改制企业的产权关系、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改制分离企业与原主体企业的隶属关系。对劣势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使其安全有序地退出;对改制企业员工和下岗人员按照政策进行经济补偿。我们从精简改制审批程序、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制定经济补偿标准、社会保险、工商注销登记、离岗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不良资产核销等方面,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2003年9月,6家市属国有一级企业,涉及总资产67亿元,净资产10亿元,员工1.7万人,以经营者持股和员工持股方式完成整体改制,使深圳市国有企业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上市公司重组,金融、旅游和房地产等行业的整合,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在行政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22年来,深圳共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目前政府部门已精简到38个,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1997年以来,进行了两次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091项减少到现在的395项,减幅近65%。

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深圳制定并颁布了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提出了改革政府投资决策体制、非经营性项目建设体制、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运营体制、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和运营体制、社会事业投资和运营方式等9大类、28项投融资体制改革任务。我们对公用事业监管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充分借鉴国外公用事业监管理念、手段和方式,制定出《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办法》。该办法涵盖了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燃气、道路、桥梁、公交、电信等诸多领域,将为相关领域的市场化运作开辟新的途径。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深圳起草了《深圳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以及四个相配套的《实施意见》。我们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四项重点任务:一是完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保证党委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效,促进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增强微观活力,完善导向正确、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富有经营活力的文化微观机制。三是培育市场环境,创造传播健康文化产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四是扩大开放,形成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格局。深圳市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城市,正在加快推进改革。

先行先试,继续创新

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抓紧健全各项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要求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市场化运作、法治化管理和国际化交流为特征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更广领域和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步伐。明确国有经济必须占有控制性地位的领域、条件和控制方式,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提高国有资产配置效率。尽快实现国有经济的布局从比较分散转向相对集中和优化分布;国有经济的功能从全面支撑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转向发挥对多种经济成分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国有资本的增长从注重规模数量转向提高整体质量;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从国有独资、“一股独大”转向产权主体多元化。到2004年底,市属一级企业控制在20—25户左右。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设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出资人职责。继续对部分市属企业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积极探索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方式和途径。

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采取有效措施,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人才招聘、外贸经营权等方面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培育各类要素市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培育金融市场。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货币市场,拓展离岸金融市场,完善外汇市场,健全黄金市场,规范证券市场,发展保险市场,培育风险资本市场,逐步构建按市场规律运作、功能齐全、手段先进、机制灵活、管理规范、开放度高、辐射面广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完善劳动力市场。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就业格局。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构建统一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平台。

发展技术市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发展专利事务代理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评估机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引入竞争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建立能够高效开展国内国际技术贸易的经营体制。对燃气、公共交通及自来水等自然垄断行业,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垄断行业的价格听证制和公示制,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制度。提高社会信用度,发展信用中介机构,培育信用需求。提高政务信用信息透明度,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管体系和制度。加快信用立法,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第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放开投资限制,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和内外资界限,全方位开放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经营性社会事业领域,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成为新的投资与运营主体。取消竞争性领域的项目审批,实行备案登记制。建立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各类资本流向。

健全政府投资体制。缩小政府投资范围,完善政府投资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可行性研究制度、决策咨询制度、重大项目库制度和项目后评价制度。改革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的运营体制,通过公开招标确定运营主体。

改革公用事业监管体制。借鉴国外公用事业监管的成熟经验,设计符合现代城市管理要求的公用事业监管架构,建立职能完备、权责一致、专业高效、运作透明的公用事业监管体制,在打破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公用事业的情况下,对公用事业实行有效监管。

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司法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舆论监督制度等方面先行试点;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为契机,在金融保险、律师、会计、电信等服务贸易领域进行扩大开放、体制衔接的探索;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继续创新;加快中介组织和经济社团组织的市场化、民间化、规范化进程,促进“政会分开、自主办会、民主管理、行业自律”的民间商会组织发展,促进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文化、教育、卫生、科研、体育等社会领域的改革。

深化改革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继续深化改革,任务十分艰巨,情况错综复杂。为了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破除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继续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各项改革都要做到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瓶颈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攻克改革难关,进行结构调整和利益调整时,必须实事求是,制定各种配套政策,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制定出切实代表群众利益的政策。改革的动力、要求和智慧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只有充分相信群众,充分依靠群众,才能形成生机勃勃的改革局面,并且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普遍受益。把政府推动改革与发扬民主、开门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积极鼓励人民群众代表和社会各界专家参与改革。开门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将成为今后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要拓宽视野,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握改革的方向,设计并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措施,整体推进改革。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时,矛盾集中体现在权力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上,必须敢于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抓住对全局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难点、热点问题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向改革的总体目标推进。

坚持体制内攻坚与加快对外开放相结合。一方面要加大体制内改革的攻坚力度,要对国有企业、政府职能转换、投融资体制等深层次矛盾动真格的;另一方面,也要把改革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起来,以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需要。要引进更多的市场经济成分,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内部攻坚与外部环境改善紧密结合,加快国有企业、政府审批制度、服务贸易体制的改革。

坚持中央统一部署与地方先行先试的紧密结合。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央统一部署和部分地方先行先试的关系。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改革。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把先行先试看作一种责任,不伸手要优惠政策,多承担风险,勇挑重担。在进行超前探索时,积极争取中央的支持,主动承担全国改革试点任务,继续发挥深圳经济特区改革试验场的作用。

热点内容
道德上负担 发布:2025-01-18 21:18:01 浏览:131
法学类6 发布:2025-01-18 20:49:49 浏览:464
是法规的 发布:2025-01-18 20:32:31 浏览:795
婚姻法哺乳期多久 发布:2025-01-18 18:31:50 浏览:787
合同法司从合同的效力 发布:2025-01-18 16:27:45 浏览:469
职业道德自查自纠 发布:2025-01-18 15:33:54 浏览:125
环境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8 15:32:32 浏览: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发布:2025-01-18 14:58:08 浏览:840
公司法律风险解决方案 发布:2025-01-18 14:45:04 浏览:605
两项新民法 发布:2025-01-18 13:43:27 浏览: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