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成年礼立法

成年礼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4-23 21:33:04

㈠ 为了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宋朝都有哪些未成年保护制度



随着道家的传播,"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也逐渐影响着古代统治者,在两汉时,主张依靠法律和惩罚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只有对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进行教化,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个时期未成年人的保护也一直没有很大的进步,直到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之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才变得更加完善。

在唐朝的《唐律》中就对未成年的保护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中包括未成年人的财产、健康、等方面,唐朝的未成年人保护就是通过法律来尽心实现的,违法法律的人都会遭受司法的惩罚。

不仅如此对于未成年人的家庭,在唐朝也会根据情况进行保护,最大程度上让未成年人健康快乐的成长。

㈡ 古代的法律规定结婚年龄吗,是多少岁

古人在婚嫁年龄上是有法律条例规定的,自先秦到明清千年之间,男女普遍结婚的年龄有所区分,一般成年男子满二十周岁,女子满十五周岁便可嫁娶。

一、崇尚礼法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依旧遵循旧礼,认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当时各个诸侯国出于战争的需求将男女法定的结婚年龄稍稍往上提了一些。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曾经下令要求齐国男女的婚嫁年龄要比周礼中规定的至少要年轻十岁。汉代的婚俗直接影响后面的历朝历代对于结婚的年龄规定。自汉代之后,普遍男子十五六,女子十三四便可结婚。

四、两宋晚婚新思潮

宋朝时诸多朝代中对男女婚嫁年龄上较为开放的一个朝代。法定婚龄虽然延续了唐代的婚姻习俗,有法律条文规定男十五、女十三便可婚嫁。可宋朝中对此婚俗持反对意见的大臣极多,同时他们也身体力行地用晚婚来直接对这项制度进行抵制。历史数据统计,宋代男女的普遍结婚年龄在十七八岁,这在奉行早婚的封建社会中,实属是思想上的求新求变。

㈢ 古代20岁男子加冠之礼与“及笄”有什么关联区别

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加冠的确特指男子成年。
古代并不存在先成年才可以结婚一说。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是一个宗法制国家,对香火传承历来重视。政府鼓励生育,当然促成古代早婚。
春秋时越国甚至立法硬性规定(多少岁记不清了)青年男女到了试婚年龄必须结婚。

㈣ 成人礼的由来

在日本,传统的“成人礼”是从中国传入的冠礼和笄礼中衍生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担忧当时的青年在生活贫困和社会混乱之失去信心,日本国会于1948年立法,规定每年的1月15日为全国年满18岁男女青年的成人节,以激发青年的自觉性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此之后,他们可以吸烟、喝酒和结婚。而违法则要负全责。现在,成人节依然是日本青年非常重要的节日,青年人通过这一节日而获得一定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成人责任感的教育。

另外还有很多国家都有成人礼.如
德国成人仪式是德国由来已久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宗教和习俗里,年满14岁就算是成人了,便要举行成人礼。德国的成人礼不仅有此宗教含义,而且还赋予了新的意义。每年的四五月份,全国满14岁的少男少女穿戴一新,由家长、亲友陪同集合在当地的文化之家。在充满节日的气氛中,地方政府负责人或社会名流首先致辞,讲解成人之后对社会所担负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勉励他们遵守社会公德,报效国家。然后,师长、亲友和低年级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祝贺,并赠送礼物和鲜花。中午,全家聚餐以示庆祝。晚上为他们举办舞会,时间还可以破例延长至夜里10点钟。为了迎接人生中这一重要阶段的开始,有关部门一般要对8年级的这些孩子事先做一些准备工作,例如让他们会见各界人士和老工人,组织他们游览山川,参观名胜古迹 参加音乐会,等等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有些成人仪式上,人们要把少男的门齿折断,并让他们断食。有趣的是,仪式上还有当场"考试":少男必须面对大人制造的种种"恐怖音响"镇静自若。如果能有幸通过此关,第二关便是接受3名成年男子的挑战,在格斗中即便负伤流血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秘鲁少男在成人仪式上须通过的唯一"考试"是从约8米高的悬崖上跳下,因而胆怯者就永远不能成为"大人"。尽管每次仪式上都有一些少男在跳崖时被摔得鼻青眼肿,但这种古老的"跳崖礼"至今仍在秘鲁盛行。
墨西哥海滨地区有个部落的成人仪式更为奇特:少男们须每人携带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游过一条海峡!
加拿大洛基地区的印第安少男在成人仪式上人人都须生吞一条活蜥蜴,望而生畏者即被取消"成年"资格

㈤ 成人礼与感恩成熟梦想作文

在日本,传统的“成人礼”是从中国传入的冠礼和笄礼中衍生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担忧当时的青年在生活贫困和社会混乱之失去信心,日本国会于1948年立法,规定每年的1月15日为全国年满18岁男女青年的成人节,以激发青年的自觉性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此之后,他们可以吸烟、喝酒和结婚.而违法则要负全责.现在,成人节依然是日本青年非常重要的节日,青年人通过这一节日而获得一定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成人责任感的教育.
另外还有很多国家都有成人礼.如
德国成人仪式是德国由来已久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宗教和习俗里,年满14岁就算是成人了,便要举行成人礼.德国的成人礼不仅有此宗教含义,而且还赋予了新的意义.每年的四五月份,全国满14岁的少男少女穿戴一新,由家长、亲友陪同集合在当地的文化之家.在充满节日的气氛中,地方政府负责人或社会名流首先致辞,讲解成人之后对社会所担负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勉励他们遵守社会公德,报效国家.然后,师长、亲友和低年级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祝贺,并赠送礼物和鲜花.中午,全家聚餐以示庆祝.晚上为他们举办舞会,时间还可以破例延长至夜里10点钟.为了迎接人生中这一重要阶段的开始,有关部门一般要对8年级的这些孩子事先做一些准备工作,例如让他们会见各界人士和老工人,组织他们游览山川,参观名胜古迹 参加音乐会,等等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有些成人仪式上,人们要把少男的门齿折断,并让他们断食.有趣的是,仪式上还有当场"考试":少男必须面对大人制造的种种"恐怖音响"镇静自若.如果能有幸通过此关,第二关便是接受3名成年男子的挑战,在格斗中即便负伤流血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秘鲁少男在成人仪式上须通过的唯一"考试"是从约8米高的悬崖上跳下,因而胆怯者就永远不能成为"大人".尽管每次仪式上都有一些少男在跳崖时被摔得鼻青眼肿,但这种古老的"跳崖礼"至今仍在秘鲁盛行.
墨西哥海滨地区有个部落的成人仪式更为奇特:少男们须每人携带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游过一条海峡!
加拿大洛基地区的印第安少男在成人仪式上人人都须生吞一条活蜥蜴,望而生畏者即被取消"成年"资格

㈥ 如何在现代商业城市振兴中华礼仪

以儒家思想在现代商业城市振兴中华礼仪

——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的个案

冯瑞龙、Irene Chung--第五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作者简介:冯瑞龙(1963— ),男,香港人,香港大学中文系硕士、澳洲格理菲斯大学博士。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前任助理教授,从事大学中西文学及戏剧教研。文化类编著包括:《华夏家训》、《华夏教子诗词》、《华夏女子庭训》、《中华家训—帝王将相的锦囊》。现任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常务理事、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理事(专业发展部副主任) 、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理事(义务秘书)。Irene Chung,女,香港人,香港大学学士,澳洲麦觉理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从事管理学教研。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会员。

摘要:本文指出中国目前出现经济快速起飞,与礼仪急剧下降的相互逆反现像, 因此当前社会急需以儒家思想振兴中华礼仪。而香港百年来华洋杂处, 传统文化较薄弱, 因此对振兴中华礼仪的思考和感受也会较深。内文环绕一个个案——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 介绍它的宗旨、如何以儒家思想赋予「礼」、「仪」在香港这个商业城市适用的现代意义?以及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略作简报, 以期集思广益, 众志成城, 与各界人士共筹在现代商业化的社会, 复兴儒学以及中华礼仪。

关键词:儒家思想 中华礼仪 礼仪之邦 境外旅游 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 香港立法会粗口事件 《中华文化承传》 礼仪在商业社会的现代意义 三国 三礼三节 三语

Using Confucian Thoughts to Revive Chinese Etiquette and Rituals in Modern Commercial City——

A Case Study: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Andy Fung、Irene Chung

Abstract:This paper spotlighted a paradox wher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society, on the other side, encountered a downturn of the Chinese “Liyi” (etiquette & rituals). In view of the undesirable downturn, it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Liyi embedded in the Confucian thoughts, for the sake of bringing in social harmony among Chinese in the community. Hong Kong is a commercial city mingle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local Chinese, living in it, are more aware of the essence of keeping the Chinese Liyi.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ints for enforcing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Liyi as its primary aim. It presented a number of useful references, concerns for discussions among attendees in the conference. Namely, they are: (1) an introction of the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its objectives, vision and work progress related to the revival of Chinese “Liyi”, (2) revival and good use of “Li” and “Yi” upheld in the Confucian thoughts, (3) urgent need to rebuild the good qualities of Liyi suitable for use in nowadays’ business context.

Key Words:Confucianism Chinese Liyi (etiquette and rituals) outside China Travel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Foul Language Incident of the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Book)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etiquette and rituals in modern commercial society 3 National 3 Rituals 3 Festivals 3 Greetings

一、问题出现: 经济快速起飞与礼仪急剧下降

中国外交部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详细介绍了领事保护的概念、范围、适应人群以及条件。值得关注的是,外交部在其中再次提醒中国公民:

<!--[if !supportLists]-->- <!--[endif]-->在境外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

<!--[if !supportLists]-->- <!--[endif]-->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

<!--[if !supportLists]-->- <!--[endif]-->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

<!--[if !supportLists]-->- <!--[endif]-->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 (注1) 。

此外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在2006年8月发出的「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通知中,承认国人在旅游活动中有七大不文明行为:「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注2) 。

这样的提醒,反映中国在经济快速起飞, 与礼仪急剧下降的相互逆反。中国人在海外旅游、经商、求学时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不仅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不相适应,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亦令中国的「礼仪之邦」形象受损 (注3) 。

古语云,「仓禀实而知礼节」(注4),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20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人文明素质却未能同步提高。因此,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下文称:本会)及本文笔者强烈认为, 当前社会急需以儒家思想振兴中华礼仪!

香港的经济起飞始於上世纪70年代, 问题的出现以至对策, 时间上略略超前於全国。时至今日, 香港人在遵守交通灯号、排队购票、乘车让座、以及不乱抛垃圾等方面, 水准尚可, 当然距离「礼仪之邦」的理想尚远。

举例来说, 香港在2009年3月就发生立法会议员接连多次在议事堂上使用粗言秽语,引起各方侧目的事件, 本会由本文笔者起草, 於4月8日发出「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 回应立法会粗口事件公开信」(注5), 表达本会理事会认为不论政见如何,议员在公开场合应注意「语言与礼仪」,以培养年青一代积极有为,言行有礼的好榜样。因此香港与国内相比,可能也是五十步笑百步,振兴礼仪仍有待各界努力。

不过香港百年来华洋杂处, 传统文化较薄弱, 因此对振兴中华礼仪的思考和感受也会较深。所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注6), 下文就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的宗旨、如何以儒家思想振兴「礼」、「仪」?以及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略作简报, 以期集思广益, 众志成城, 与在座各位大雅君子共筹在现代商业化的社会, 复兴儒学以及中华礼仪。

二、揭竿而起: 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的宗旨

如前所述, 香港百年来华洋杂处, 传统文化较薄弱, 因此对振兴中华礼仪的思考和感受也会较深。本会名誉会长孔宪中教授曾说:

港人除了饮食外, 甚麼都是洋化了。穿的是洋服, 住的是洋房; 礼仪是洋的, 音乐游戏也是洋的。四千年来的华夏文化正走上沉没的路(注7)。

有见及此, 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於1997年冬由孔宪中教授发起筹组,2005年正式成立, 游社暖先生为首届主席, 第二届(现任)主席为杨靖娴校长(注8)。本会现已注册为非牟利文化慈善团体。

(一)理念:

1.以礼仪为美好文化符号与精神载体。

2.振兴中华礼仪,将美好民族形式与精神注入生活言行,务求与现代中外文化接轨,无需偏执复古或强人所难。

3.於全球化之际,应突出民族特色,以确立民族身分,为世界文化增添姿采。

(二)目标:

1.取得社会大众对本会所持礼仪理念之认同。

2.促进对优质中华礼仪之欣赏与崇尚、承传与发扬。

3.重振民族自信与尊严,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焕发中华文化姿采。

(三)工作:

1.开展各种有关中华礼仪之研习、普及与推广活动。

2.涉及范围:学术研究、学校教育、艺术创作、写作出版、媒体制作、展览演出、文娱康乐、时装工艺、旅游服务、城市建设等。

(四)目前开展之重点项目:

1.推动礼仪之研究、整理与出版,并与友好机构合办研讨会。

2.推广校园礼仪,如徵集校园礼仪资料,举辨讲座、开设礼仪课程。

3.筹建中华礼仪资料库。

4.发表或提交意见,包括向北京奥委提交礼仪建议书,倡导「承北京奥运,行中华拱手礼」,以及建议於西九龙文娱艺街区设立中华礼仪馆等(注9)。

(五)资源:

1.本会承蒙孔安道纪念金赞助筹组经费、智韬慈善基金赞助成立后部分经费。

(六)研究问题及研究方向:

1. 如何把华夏四千年的文化改善, 使其适合於21世纪的实用?

2. 如何以个人实践来重新恢复这些 (改善后的) 华夏文化?

3. 如何组织会社来鼓吹和发扬这些 (改善后的) 华夏文化?

4. 如何使学校和其他文化团体参与这个文化重建的运动?

5. 如何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正视文化重建的重要?(注10)

今日中国走向世界,重视国体,振兴中华礼仪,固经国之大业。本会之成立,旨在加入先导行列,希望所持目标及理念,得到政府当局与社会人士响应与支持,令中华礼仪得以振兴(注11)。

三、集思广益: 如何以儒家思想振兴「礼」、「仪」?

无用讳言, 香港政府在1997年前并不热衷中国文化教育。但回归十年后, 在中小学教育的层次, 已大有改善。其中以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施仲谋教授牵头的著作《中华文化承传》(初中适用, 三册本) (注12)及《中华文化撷英》(高中适用, 两册本)最为通行(注13)。

以《中华文化承传》为例, 第七章. <情操礼仪>的选材十分全面恰当, 列出如下:

(一)中华礼仪的文化特色

(二)重要的礼仪

1五礼

2古代的婚姻

3古代的丧葬

4见面礼仪

5交谈礼仪

6公共场所礼仪

7家庭礼仪

8称谓、谦称及尊称

(三)重要的礼仪典籍

1《礼记》

2《孝经》

(四)文化思考:礼仪和品德情意

(五)认同和继承优秀的礼仪精神 (注14)

以下提出本文笔者在香港的一些思考, 集思广益, 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 以传统儒家思想, 振兴经济起飞后的中华「礼」、「仪」?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中国古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著重选取对今天商业社会有积极、普遍意义的文明礼仪。

正如不少学者所指出,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所以下文将「礼」和「仪」分述。

(一) 「礼」在商业社会的现代意义

在「礼」方面, 包括: 1.以礼待人; 2.礼尚往来; 3.敬老护幼。

1.以礼待人的现代意义

《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注15)。。儒家认为, 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於中而形於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

香港是国际商业金融中心, 重视零售服务业、旅游业等商业,多年前政府的旅游发展局已在电视及传媒提倡以下口号:「以礼待人, 宾至如归, 游客消费, 人人受惠」的礼貌运动。

与古代不同, 现代社会重视自由平等, 施受双方不必「自卑而尊人」 。

2. 礼尚往来的现代意义

「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礼记》<曲礼上>又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16)

与古代不同, 现代社会重视公平和公义, 赞成「以德报德」, 但不会同意「以德报怨」, 而是孔子所说的「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 才符合法治精神(注17)。

3.敬老护幼的现代意义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注18)

《孟子》<告子下>云:「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19)。

《礼记》<祭义>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20)。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

现代商业社会主张良心企业, 要照顾弱势社群需要, 商场的出入通道及升降机也要「无障碍」。从市场学的角度, 这是扩大消费群, 从主流扩大至其他社会群体的需要。

(二) 「仪」在商业社会的现代意义

在「仪」方面, 包括:1.仪容整洁; 2.节庆适度; 3.绿色礼仪。

1.仪容整洁的现代意义

《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注21)。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居处恭, 执事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於进德修业。

现代商业社会, 十分重视公司员工的仪容整洁, 每天都由上司视察检查, 成为奖罚升降的评审项目之一。

2.节庆适度的现代意义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节庆, 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式。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七夕、重阳、除夕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现代商业社会, 十分重视节日的消费文化。例如新年和圣诞节, 中秋节和端午节, 情人节和万圣节(Halloween) (注22), 大小商场都堂皇布置, 更成了应节食品和消费商品公司的重点市场项目。例如近年情人节和圣诞节晚餐每位收贵高达二、三百港元; 中秋节和端午节推出豪华金箔月饼及鲍鱼带子粽子。香港各酒店竞推黄金钻石豪华婚宴, 动軏消贵数十万, 就更不足为法了。

本文笔者认为, 节庆之设, 是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因此不必过度奢华。即如二程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所云:「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23)。可见,仪式的规模在於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节的要求。

3.绿色礼仪的现代意义

2008年由中国主办的奥运会以绿色奥运为题, 重视环保, 获得世人的称许。

其实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重视「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以孔孟为代表), 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天人合一」是指人在自然面前,应「与天地合其德」,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切不可逆「自然」而行之 (注24)。

「天人合一」与现代人重视环保、重视卫生的绿色主张相近。例如上文所述的中秋节和端午节推出的金箔月饼及鲍鱼带子粽子, 配以礼盒及三重包装。减少包装, 不但可降低成本, 减少物料浪费, 也可保护地球, 为子孙后代积福。

四、众志成城: 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简报

本部份略述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同仁的部份工作, 抛砖之意, 在於引玉, 供大家参考及讨论如何在现代商业城市以儒家思想振兴中华礼仪。

(一) 本届政纲

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本届理事会通过提倡以下政纲

三国: 国礼(拱手礼); 国服(旗袍); 国花(梅花)

三礼: 成年冠礼; 婚姻礼; 丧殡礼

三节: 中国教师节(孔诞); 中国母亲节(孟母诞); 中国情人节(七姐诞)

三语: 您好(代Hello); 再见(代Bye-bye); 爸妈(代daddy, mummy)

(二) 本届工作

经过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同仁的努力, 以下工作均有所开展:

1 加冠礼

2 开笔礼

3 拱手礼

4 婚姻礼仪

5 中国茶道

6 饮食与礼仪

7 宗教与礼仪

8 服装与礼仪

9 武术与礼仪

10青少年礼仪故事100则

(三) 笔者曾参与的本届工作

2009-2010年度本文笔者曾参与的工作:

本会协办: 香港金文泰中学「成人加冠礼」-会长助理(2009年3月)

本会就立法会议员粗口事件的声明-起草声明(2009年4月)

本会协办: 香港博爱医院梁省德小学「尊师开笔礼」-鸣钟嘉宾(2009年6月)

本会与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合办: 礼仪网页设计比赛-评判(2009年10-12月)

本会赞助: 香港中小学创意创新比赛-中华文化组评判(2009年9月-2010年7月)

本会赞助: 沙田区学校校训与礼仪研究(2009-2010年)

(四)结语

总括来说,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民众文明素质的提高,自然有赖发扬和振兴儒家思想和礼仪。

然而, 香港中华文化振兴会只是一个个案, 本会限於人力物力, 只能在香港一地略尽棉力。因此, 本会愿与各位有志之士, 友好团体群策群力、众志成城, 为当前中国社会急需以儒家思想振兴中华礼仪而努力!

http://www.confucianism.org.my/internation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27

㈦ 中国传统立法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中的发展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一套以“天道”观念和阴阳学说为哲学基础、以儒家学派的主流思想为理论根据、以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家庭家族为社会土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而圆熟的法律传统和法律体制。法律的儒家化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在制定法律时,以“礼”作为立法根据和指导思想;以“礼”的基本原则作为定罪量刑的基本标准;并且以“礼”来注释法律。

中国古代法制强调法律、刑罚与道德教化的相互为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对道德教化与法律刑罚之间关系的典型概括。儒家的政治学说是以人性性善论为基础的。孔子曾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所以只要通过适当的礼义教化,则“人皆可为尧舜”、“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就不难实现。法律刑罚的功能是相对有限的,所谓“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仁,能杀人而不能使人廉”,所以“刑罚为盛世所不能废”,亦“为盛世所不尚”。因此,治理国家应该是“导之以礼,齐之以刑”,应该“德主刑辅”。意思是治理国家、统治民众应以发扬德政、宣传教化为主要的手段和根本目的,而不能像法家主张的那样本末倒置。同时,制定法律、实施刑罚也应反映、适应礼义教化的要求,使法律成为道德仁义、纲常名教的最好载体。所以,儒家不仅主张实行“仁政”,也强调执法要“仁恕”,要审慎,要“恤刑”。过于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在实践当然容易导致泛道德主义泛滥,容易使法律沦为政治和道德的附庸和工具,这是其消极的一面。但这种理论注意到从更宽泛的角度,多方面看待和处理社会问题,无疑又有其值得参考借鉴价值。
注重家族伦理,注重维护家庭的和睦和亲情。我们的祖先认为,家庭的生命是一脉相承的整体,个人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子女的生命又是个人生命的延续。所以我们把家庭亲情称为“骨肉之亲”,兄弟关系称为“手足之情”。在这种情形之下,一遇到与亲情伦理有关的问题,考虑的、注重的东西,就和常人大不相同了。传统法律制度,很自然地被深深地烙上了这种印痕,“依伦理而轻重其刑”的伦理特性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最为鲜明的特征。在各朝法律特别儒家化以后的法律中,有关处理亲属、家族成员间杀伤、侵犯、奸盗、婚姻、田宅及子孙不孝、违反教令等伦理性条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处理这些亲属间纠纷的原则,向来是儒家所宣扬的尊卑、亲疏观念,完全是一套不同于常人的评判标准。这些伦理性规则中,充斥着相当浓厚的尊卑、亲疏、名分等色彩,含有明显的父子、夫妻、尊卑长幼间不平等的成分,但是其中也包含有维护家庭和睦、强调家庭成员间相互扶助,特别子孙对父祖、卑幼对尊长的尊敬、抚养的义务。这些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表现。
注重调解、调处,强调息讼、和息纷争。“和谐”是中国社会的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对传统社会司法诉讼、解决纷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直接提出“无讼”的理想,就是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大家相互忍让、体谅,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去过自己应该过的生活,就不会发生争讼;即使有了争讼,也可以相互妥协,和睦相处。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无讼”被士大夫阶层视为一种终极的理想和目标,逐渐设计和形成了一套关于“贱讼”、“息讼”、调解和调处的特殊制度。这些制度的消极面在于过于强调“息讼”而忽视了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但对缓和社会矛盾、降低社会成本、消除滥讼现象、达成社会的整体和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礼法合治”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真谛与特色。在战国时期“礼治”与“法治”开始进行交锋,交锋的结果之一是“礼治”东山再起,“法治”隐退,另一方面也是“礼治”与“法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融合。“礼法合治”实质是自然经济、宗法结构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相溶合的结果,相应地法文化型态也妥协成“混合型”法文化,表现在法律上就是“习惯法”与“成文法”结合的“混合法”样式。这种样式从西汉至清末的两千年间,“伴随着秦汉封建专制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儒法合流,珠联璧合,形成中国正统的法观念,并且逐渐积淀于民族心理之中”,因此礼法交锋促成了“礼法合一,德刑兼治”,促成了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地位,并且这种“内外混合”型法文化逐步向法律实践领域扩张,西汉儒学们发动“以经决狱”将经义凌驾于法律之上,实践于审判活动之中,吹响了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号角,东汉儒臣掀起“以经注律”的热潮,几乎把法家制度的律文打上儒家烙印;而后“以经立法”的唐律结出“一准乎礼”的硕果,“礼法合流”即大功告成,“这样,中华帝国的法律就成了法家和儒家学说的混合物”。礼与法的关系是“礼为本,法为用;礼为主,法为从,礼为先,法为随;寓礼于法,明法彰礼”;在法律规范上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习惯法与成文法并举的“混合法”状态。

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法律以德教为主,道德是社会调整的主要手段,而法律只是次要手段,是道德的辅助手段;刑是工具,而道德教化则是目的;刑罚的适用必须建立在德教的基础上,而实施刑罚的目的则是实现道德教化的要求。道德几乎成为法律的化身。道德规范对法律世界的介入非常广泛,以致于很难截然划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不仅道德上的要求与法律精神相契合,触犯法律的行为不道德,有悖道德的行为也是非法的。在德刑关系上,德教的地位高于刑罚,即所谓“德主刑辅”,所谓“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肋焉”。传统法文化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提倡仁政,反对暴政;二是重视道德教化,主张“以德化民”。德与刑相比,是以德为主,以刑为辅,这就叫做德主刑辅,所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也就是说,刑罚必须以礼乐为依据,否则就不会得当。从使用效果来说,儒家认为,刑罚只能惩罚犯罪之后,而德教却能“止邪于未形”,防患于未然。从使用顺序来说,儒家主张先教后诛,反对不教而诛。这套主张,由儒家所倡导,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尚未被统治者采纳。后来,由于秦王朝不施仁义,专任刑罚,导致二世而亡,“德主刑辅”说才逐渐引起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经贾谊、董仲舒等人加工、改造,“德主刑辅”被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基本方法,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德主刑辅”思想的指导下,法律自我发展张力极其衰微,法律成为伦理道德体系和行政命令的附庸。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行政命令之间没有明确界线,法律缺乏独立性和自治性,从而丧失了自身作为法律的独特个性和功能。

㈧ 家庭教育立法意义

家庭教育立法的意义如下:首先第一个就是鼓励未成年人爱国心理的发展。如果说在未成年人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及爱国观念,那么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就是一件非常有帮助的事情。
其次就是鼓励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向健康方向发展。最近几年,总会爆出一些有关于青少年心理出现问题的相关新闻,这都是由于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没有一个正确的人来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所以就会导致青少年在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对任何事物的看法出现畸变,这种错误的心里就会让孩子在长大之后产生许多对事物的偏见,而且作为一个身心健康不是非常良好的孩子,那么长大之后肯定也是不能够有一番作为的。
最后就是希望孩子能够经过他的正确引导,成为一个非常健康,非常讲礼貌,有道德,有素质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第三条 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并按照职责分工承担家庭教育工作的日常事务。
县级以上精神文明建设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广播电视、体育、新闻出版、网信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㈨ 该不该立法禁止未成年人0到8点打网游

法律是保障社会稳定和执行上层意志的最有力的保障,但也是最无奈的,执行起来最没有人情味的,最冷酷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社会的运转沦落到了处处需要法律框架来架构,那或许少了那么一丝人情味,多了几许铁锈的腐朽和无情。始终觉得,法律对于社会的作用只是修正与引导,而不是架构与执行。故而如果事事依靠法律,一旦法律的执行力度减弱,或者是法律的制定出现了问题,这对于社会的继续进步和发展无异于杯水车薪,不值一提。



教育不仅仅是国家的事,百年大计,千千万万的父母也是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法不可不立,但断不可抱着以立法断绝此种现象的心态,孩子的成长,是大家的事,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㈩ 夏商法律制度和西周的区别

一、 夏商的政治制度
1. 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过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他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2. 商朝建立后,王位继承也采用世袭制,其世袭的方式或是父子相传,或者是兄终弟及。
3. 夏商已经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国王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商朝时,中央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地方封侯伯。他们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也是商朝的高官。他们定期要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4.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 西周的分封制
1.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内容为: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服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2. 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三、 西周的宗法制
1. 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 西周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四、 总结
1. 中国早期(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足色彩。
2. 分封制实际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3.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们都以血缘为纽带

热点内容
刑法中的领水 发布:2024-11-07 20:15:26 浏览:254
有律师法院怎么还指派l法律援助呢 发布:2024-11-07 20:14:01 浏览:648
司法拍卖丽水 发布:2024-11-07 19:46:51 浏览:494
法院内网涉及 发布:2024-11-07 19:46:41 浏览:331
劳动法保密协议ppt课件免费 发布:2024-11-07 19:15:39 浏览:769
李永军民法 发布:2024-11-07 18:18:21 浏览:669
格式条款合同法解释 发布:2024-11-07 18:02:00 浏览:830
合同法原理在建设工程合同中的应用 发布:2024-11-07 17:55:40 浏览:190
森林防火条例及禁火令 发布:2024-11-07 17:51:11 浏览:821
司法考试几月份报名 发布:2024-11-07 17:43:58 浏览: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