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道德
Ⅰ 爱莲说的中心思想!十万火急!!!
以莲的形象描写来表达自己。
一、作品出处
《周元公集》
二、原文
《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1)爱莲说道德扩展阅读:
周敦颐主要成就
一、哲学思想
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
“诚”是他关于天道、人道、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的表达。“诚”主要分为天道本体论和心性本体论两方面。在周敦颐看来,“诚”首先是宇宙存在的根据,是宇宙的本体,即天道本体论。在《太极图说》中,认为人与万物同样都是二气交感所化生出来的,而其源都是太极,再由太极推及到了人极,也就是把人的道德、人性看成是与宇宙生生过程相同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的过程,这样,周敦颐便为诚的理论奠定了宇宙论的基础。
“诚”所体现的心性本体论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人的伦理道德。周敦颐如此推重“诚”,就是坚信人类具有真诚善良的本性。发挥了《中庸》关于“诚”的思想,从宇宙论进而推演出人道观,建立了以“诚”为本的伦理道德学说。
二、教育思想
其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
一是“教人向善,进德修业”的教育目的。周敦颐认为人性向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之教。
二是“六经为主,以诚为本”的教育内容。十分重视儒学经典,始终将“诚”放在育人最显要的位置,反复阐述,在《通书》中“诚”字的出现就高达20次之多。
三是“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的教育方法。始终坚持开明的教育方法,除了邀请当时的学界名流来讲学,采用学生自学为主,特别注重启发原则。
三、社会政治思想
可以归纳为德治与刑治两个方面。
一是德治。体现在修圣德、重师道、推礼乐三个方面。修圣德,周敦颐称之为立人之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修而万民感化。重师道。周敦颐认为,使天下人从善而不为恶,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师道:“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推礼乐。周敦颐认为:“礼,理也;乐,和也。”礼的实质在于理,“理”的本意在于治。
二是刑治。周敦颐的刑治思想体现在他的德刑观和慎刑观上。在周敦颐看来,刑治是为弥补道德的不足而采取的万不得已的选择。指出圣人以天道为法则,主要是以政养万民,德治是最好的养民方法和手段。他主张“慎刑”,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轻易使用刑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莲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周敦颐
Ⅱ 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德
答案可能如下:(在古诗词的书上找的,我也不确定)
1、填空题:《爱莲说》作者是__周敦颐__,是一篇托物言志、借题发挥的散文.作者以简洁优美的文字,热情赞美了莲花“__出淤泥而不染__”的高尚品德.
2、答:表达了作者对高尚情操和正直人格的追求,同时对那些追慕荣华富贵的世俗之辈进行了讽刺.
Ⅲ 爱莲说中预示着作者怎样的品德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Ⅳ 《爱莲说》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以《爱莲说》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等语与对勘,可清楚看出,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形象,一样在泥不染,香洁、清净、柔软、可爱,和华严宗的莲花喻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甚至可以说,《爱莲说》就是上引文字的翻版!借用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传颂一时的《爱莲说》,其实是拾诸佛教经典的“牙慧”。
当然,如果把《爱莲说》的深曲用意理解成弘扬佛法,“道学宗主”,周敦颐决不会认同。理学主张入世,佛学宣扬出世,二者泾渭分明逾越不得。然而,众所周知,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实质上是传统儒释道思想的混血儿。人们从《爱莲说》中,正可看到佛学对理学的浸染和渗透。释氏对莲花的赞美之所以引起周敦颐的共鸣,是因为佛家之莲花喻,可拿来为理学的道德论所用。净染问题是理学家性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性本自清净,但有染污。染污有二:一为俗染(生理要求),一为惑染(邪见障蔽),故须“灭染成净”。这一点上,理学佛学并无二致。怎样做到入世而不受染污呢?周敦颐认为,关键在“无欲”,“无欲则净虚动直”(《通书·圣学》)。“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朱熹《爱莲诗》),倒是朱文公心有灵犀,看出了理学开山祖师何以对莲花情有独钟。
《爱莲说》摄取了佛家思想的外壳,寄寓着理学的道德标准,其主旨,是为周敦颐心目中的“理君子”造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君子处尘世,不蒙尘垢,修身洁行,不妖不媚。“中通外直”,是说君子不受“俗染”,“净虚动直”。“不蔓不枝”,是说君子不受“惑染”,不入歧途。“香溢远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说君子声名远播,卓然傲世,令人向慕,不可狎侮。“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是文章的核心,作者借助莲花意象,正是为了阐明理学家的道德观。这,无疑就是所谓“高洁志趣”的真正内涵。
为什么《爱莲说》字里行间要贬低陶渊明之“爱菊”呢?简言之,作为象征人生的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花之隐逸”的菊在表现理学观念(如仕隐矛盾、人生哲学、生活态度等)方面已显得乏力,而清圆、雅致、温馨的莲花意象,更能反映宋代士大夫的心态,更能表现理学家对人生意义的探求思考。至于“盛爱牡丹”的芸芸众生所表现的世俗化情趣,更是被作者断然否决,因为它与理学道德观大相径庭。
《爱莲说》带有明显的思想局限。但是,长期以来,一般读者按照自己的感受欣赏这篇文字清新的短文,常以脱离了具体的语境的“出淤泥而不染”一语赞美那些志趣高洁者。对该文产生的这种社会审美效应,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今之赏析家们,有意无意回避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甚或歪曲作品蕴含的真实思想,这恐怕有悖于一向标举“文所以载道”(《通书·文辞》)的濂溪先生的创作初衷吧!
参考资料:腾讯读书
Ⅳ 爱莲说中赞颂莲花品德的名句是什么
爱莲说中赞颂莲花品德的名句是:
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Ⅵ 《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1、做人要淡泊明志
“出淤泥而不染”荷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处在各种环境和各色的人中。
静观池中的荷花,它会告诉你:“水清则莲更清,水浊而莲不随其所动。”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坚守住自己的一份志节。
2、做人要正直坦荡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同样,我们做人要表里如一,行得正,走得端,忠诚国家、忠诚家人,对工作敢于负责,对朋友坦诚,与人真诚友善,说话做事不绕弯子,不唯利是图,做个坦坦荡荡,铮铮铁骨的人。
3、做人要艳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荷花在清水里洗涤过,无大红大绿,简单质朴,没有半分的妖媚。这个世上有太多诱惑,就如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可是人要时时保持清醒,不可贪,守住初心,保持纯真,方得所有。
(6)爱莲说道德扩展阅读:
《爱莲说》赏析:
1、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
2、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
3、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Ⅶ 爱莲说全文翻译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注释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Ⅷ 《爱莲说》翻译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白话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8)爱莲说道德扩展阅读
艺术特点
1、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2、简要直切。
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这里有爱花史的概述,有对莲花的描绘,有对诸花的品评,有自己感情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是为了突出“爱莲”的主旨,宜接写莲,约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详略得当,而无文意不足。
Ⅸ 《爱莲说》全解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