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法治
A. 法制征文。畅谈学法心得,阐释法律精神,讴歌见义勇为的人和事,抨击违法犯罪行为。
犯罪,犯法它们是兄弟?不,不是。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语。
犯法,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做过的一件事。
而犯罪呢!它是一颗长满刺的玫瑰,美丽诱人,但是会让我们流血流泪。
不要自以为是地说:“我们是未成年人,犯罪没有关系。”在此,我要严肃地告诉你:“不,你说错了。18周岁以下的我们是不能犯这5种罪的:杀人、放火、抢劫、投毒、故意伤害造成他人重伤。”
不也不要满不在乎地说:“我一定不会做这些事情。”因为,就拿我们认为离我们最遥远的投毒来说吧。
曾经有多少人这么认为过:毒品有什么了不起,我一定能抵制它,那写吸毒的人一定是非常不坚强的人。但是,又有多少这么认为过的人能逃出毒品的魔掌中呢?不要认为它离我们遥远,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呀。说不定,在无意中,毒品已经走进你的生活。
与法律作朋友,与犯罪作战斗。我们要知法、懂法、用法,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调查,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总而言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无法则不能立足于世界,更不用说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都要以法为重。邓小平爷爷更是在1986年指出:加强法制重要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法制教育。因此,我们每位中、小学生都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
以何为荣?以何为耻?这样的思考,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且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荣辱观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社会用以评价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尺度;另一方面,是个人对行为道德价值的自我意识。简言之,荣辱观包括了对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所做出的社会客观评价和本人的主观意向。在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没有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引导,就没有个体价值观的匡正。没有个体价值取向的扶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只能是空中楼阁。生活中,一些人以追求经济与效益为名,行欺行霸市、违法乱纪之实。他们看到了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但却忘却了市场经济同样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而信用经济、法制经济的构建,正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要求与题中之义。
时代呼唤精神动力,民族需要精神空间。在鞭挞丑恶的同时,我们弘扬世间的真情,秉承人性的光辉,用一己之力,用实际行动勾勒出人世间不可或缺的真善美。“神舟六号“一飞冲天,奏响了中国太空探索的号角,更凝聚了几代航天人的无私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与报效祖国的拳拳爱国之情;濮存昕担当”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他走上街头义务献血,与艾滋病友如兄弟般握手相拥,展现的是崇尚科学,关爱生命的高尚情怀;大学生洪战辉12岁起扛起家庭重担,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在背起妹妹上大学的故事里感动了世人,感动了中国;中国女排17年磨一剑,自强不息,苦尽甘来,用辉煌的战绩诠释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更有我们华工的丁静教授苦心孤谥,潜心钻研,挥洒着华工人的赤诚热血,无愧于”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的殊荣……
在前人的事迹里,我们追寻人生的价值,我们探求人性的光辉,让天地间永不休止的浩然正气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我们以何为荣?我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荣!我们以何为耻?我们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见利忘义为耻!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肩负着现代化建设的艰巨重任,承载着民族兴旺的光荣使命。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中,在弘扬时代精神,树立科学品格的征途上,大学生责无旁贷!实践荣辱观,我们更要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用无悔的青春创造闪亮的人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前行,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定践行者!
芸芸众生中,我,只是沧海一粟。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更像个无知者。但我不因渺小而枉自菲薄,不因无知而自矮三分。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上,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征程中,我时刻不敢放松自己。在社会变革的年代里,在物欲面前,在喧嚣声中,我要以青春的昂扬,以年少的锐气,坚守诚信,守住本分,坚守勤奋,守住理想,坚守科学,守住信仰,坚守信念,守住精神,以荣辱观为科学指引,用昂然锐气在天地间书写一个大写的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写道:“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渴望燃烧起来。”燃烧起来,让生命之光燃烧起来!让明辨荣辱的智慧之光燃烧起来!让辨别美丑的心灵之光燃烧起来!
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做出如何决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当然尤其是我们青少年.
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学校为我们组织了一节法制教育课.这对于我们来说真可畏意义重大.
我认真地听完了这次报告会的内容,给我的感触很深.做这个报告会的是三位正在服刑的人员,不仅如此,他们都是拥有自己美好青春的三位年轻青年.他们为我们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又是如何的后悔与失去自由的无奈和悲哀.
他们用自己犯的过错来警示我们——这些正处于美好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这些正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与自由的可贵的我们,告诉我们要从小树立省法律意识.遵纪守法,要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社会上的好公民.同时还告诉我们要慎重交友并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不忘父母对我们的恩情.这是一个处于失去自由的天空的人发自内心的悔恨和领悟.他想把这些道理传达给拥有自由的我们.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启发,甚至可以产生心灵的震撼.
听完这节课,我想这对于我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巨大的作用.它给了我许多真理和启发,告诉我要想成才必先学会做人,我会一直受用!
听了今天的报告,我感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为什么呈上升趋势,主要是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不懂法,还有的不知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什么是自己应有的权利,什么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没能真正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不能在社会行为中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要培养未成年人的自觉法律意识,首先应组织未成年人系统学习法律,多形式组织未成年人学习新《宪法》、《刑法》、《刑诉法》和《社会治安处罚条例》等法律条文,在社会行为中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武器与一切违法犯罪的现象作斗争。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注重引导未成年人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调解自己的情绪,加强自己抗挫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上各种环境的考验。因为,未成年人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已开始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事事依赖成人,想独立去处理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又跟不上独立意识的发展,往往分不清是非,易偏激和固执使自己的行动带有很大盲目性,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对他们进行整体引导,逐步提高他们能分析和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中国人民都在期盼2008,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2008;因为二OO八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将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这是十三亿华夏儿女,遍布全球的所有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中国人民经历了太久的等待,作出了太多的努力,积聚了太深的奥运情感。2007正向我们挥手告别,2008正向我们踏步走来。随着雅典奥运会圣火的熄灭,五环旗从爱琴海边来到了万里长城脚下,世人关注的目光也从雅典转而投向了北京,投向了这个东方法制之都。那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的五环旗也在飞速发展的中国上空徐徐升起。历史的风霜磨砺着一个民族的铮铮傲骨,岁月的雨雪锻造了这个民族的不屈灵魂。
“迎奥运、讲法制、树新风”,“法制奥运,和谐奥运”,这一口号在街头巷尾已随处可见。它的流行,显现出我们对于北京奥运会的热度,也意味着我们作为东道主应有的风度。
法制,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也就是这两个字。2008年,我们将迎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培养良好的法制习惯就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素以“法制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但是,仅仅凭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些名声,不足以撑起这面奥运大旗。一个人如果不计法制,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法制的历史教训。
法制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法制修养,人的法制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法制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法制的习惯,使法制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法制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法制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法制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本文由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法制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法制,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法制的行为。
同学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满怀憧憬,我们充满激情。请坚信,我们的智慧将使五环的色彩更加绚烂,我们的青春将使奥运的精神更加辉煌。我们会用实际行动,让法制之花开满校园,让奥林匹克精神永世不朽!
B. 结合有关事例,谈谈法治政府、服务性政府离我们多远急~~~
是09社管班的同学吗?
我是老师,题目不是很难,就自己好好写写吧。
C. 请你谈谈法治建设如何为政府工作任务的实现保驾护航。
从目前的社会情抄况来看,我们的政府工袭作也的确需要用法治来维护了,否则,很多规划和方案很难得到落实,很多的工作任务无法完成,有了法治的保驾护航,政府的工作会更加容易开展,对于那些故意阻碍政府工作的人和机构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震慑。
D. 谈谈法治与德治的辩论关系
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德治是法治的重要辅助手段。
以法治为根本,主要的。
E.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法治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说到底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F. 谈谈法治原则在侦查的过程中的意义 不少于三百字
侦查的法治原则,是指侦查立法、执法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版,它高于法律规则,权并对法律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在内容上,它往往由一国宪法、刑事实体法、程序法、警察法等相关法律加以确立,是刑事法治、程序法治和警察法治的复合体。按其适用范围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一般性原则和具体性原则,前者是指适用于宪法或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基本法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后者则指仅适用于侦查程序,仅对侦查活动具有指导和约束意义的原则。
G. 根据2016两会从当代大学生角度谈谈法治中国如何坚守“公平正义”,该怎么做
1、公民要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要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增强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3、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共同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4、公民要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做到有序的政治参与。
H. 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法治思维的意义
1、法律思维方式的指导作用,指导我们遵纪守法,沿着正确的社会道路前行,更好地在社会中生活和发展。结合守法和违法的事例。2、法律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
I. 结合小悦悦事件,请谈谈法治和德治的关系(论述题)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立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痛感当前社会日趋冷漠。
小悦悦离我们而去,随之又有几起儿童因交通伤害死亡的事件也被曝光。如果说,18个路人的冷漠具有社会普遍性,那么,接连数起孩子因交通伤害而过早夭折同样不是个别现象。在拷问人性良知和社会道德淡漠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小悦悦事件”所反映出的儿童权益保护问题。如何看护好孩子,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家庭、政府和社会该怎么做呢?
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立刻引起全社会的强烈的关注与反思。不仅国内,更在海外社会掀起轩然大波,这是海外关注中国“道德话题”曝光率最高的事件之一。有人说,“小悦悦的死”引起了人们心灵深处的震撼,人们纷纷呼吁我们应该“拒绝冷漠社会”。
但是,有专家认为:对“小悦悦事件”的反思,既不能停留在道德批判,也不能只呼吁通过立法来惩罚“见死不救”,完全忽视另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应该真正把孩子作为一个权益主体来对待,这样才能全面体现全社会对儿童的保护。
■评论
在全社会建立保障儿童安全机制
应该真正把孩子作为一个权益主体来对待,因此,在一些场合我们有意无意地忘却了对他们应有的保护。真正重视孩子作为权利主体的独立权益,而非成人的附属品,我们才有可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在全社会建立起保障儿童安全健康成长的机制。
必须承认,孩子夭折,父母所遭受的痛苦绝对高于任何人,但同样要正视,不少孩子即便就在父母的眼皮底下也同样陷入滚滚车轮之中,留下斑斑血迹,尤其是农民工子女,因为忙于生计,家长更容易疏于监管与照顾。对于儿童的保护,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也不是一个家庭个体的问题,但是人们往往将其视为私事。其中,有家长疏忽照顾而酿成的惨剧,也有家长人为制造的伤害,更有家长万般无奈下导致的局面。我们始终未能真正把孩子作为一个权益主体来对待,因此,在一些场合我们有意无意地忘却了对他们应有的保护。
一些国家或地区对于孩子的保护是近乎严苛的。比如,有的对非成年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时段、时长,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否则构成违法;有的要求制造商对未成年人的用具有额外的照顾与设计;有的立法严格禁止未成年人乞讨;有的对于父母虐待孩子、独留孩子、疏忽照顾孩子的行为,不管出发点如何,都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倒不是说,所有对儿童的保护都应该诉诸法律,因为法律能为保护儿童权益做多少,很大的程度取决于社会的一种共识,而这种共识又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从法律的角度上,“小悦悦事件”应当引起深刻反思,特别是司法机关在当前司法习性下的反思,包括司法伦理对社会伦理影响的反省。
全社会可以为孩子做的还有很多。首先真正重视孩子作为权利主体的独立权益,而非成人的附属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在全社会建立起保障儿童安全健康成长的机制。
在儿童权益保障方面,首先父母要提高监护意识,儿童不仅仅是自己的骨肉,孩子更是一个有生命、有尊严的独立个体,不是父母的财产,子女与父母平等,父母无权虐待孩子,无权以爱之名使用暴力。而对于孩子的监管照顾更要尽谨慎义务,据报道,目前交通意外伤害在我国已成为1-14岁未成年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小悦悦在自家店铺外遭遇交通事故,无论如何其父母对其疏忽照顾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全社会都要树立关爱意识。太多事例说明,有些责任绝非个体所能背负的。比如留守儿童问题,校园暴力问题,比如母亲杀害脑瘫双胞胎儿子后自杀的案件。“小悦悦事件”折射出广大农民工在教育、看管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此,政府应增加更多的投入与公共服务,社会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经济发展,在增加收入同时,也能更好地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观点
小悦悦事件 不能忽视于父母的法律责任
“小悦悦事件”事件,肇事者的法律严惩肯定的,即使对那18路人的道德的谴责也连绵不绝,但有谁想过小悦悦父母的责任,特别是法律责任呢?
美国法律规定,不得让不满12岁的儿童脱离监护独处,否则会受到法律制裁。
在国内,对于悦悦的父母说安慰的话都不够,怎么可能还会将他们送上法庭呢?于心何忍?于道德何忍?但是,到底是以人治人 还是以德治人 还是以法治人呢?
或许很多已经为人父母或者还未为人父母的都会说,娃儿长了脚,总有看不到要乱跑的时候,咋个能说是父母的责任呢,特别是法律责任。我们国家对监护人定义:
一、监护人:是指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
二、监护人的三项职责:1、监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它合法权益;2、为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处理各项法律活动;3、育被监护人。
三、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监护人有以下三种情况:
1、监护人的近亲属,包括父母、成年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2、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和朋友。这些人虽然与近亲属不同,没有必须担任监护人的法律上的义务,但是,有些是自愿承担监护责任的,经所在单位或者居委会、村委会同意,可以担任监护人。
四、《未成年保护法》
第六十条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已规定行政处罚的,从其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此可以看出,监护人必须监护被监护人的人身、包括生存权,所以父母对于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未成年孩子没有尽到足够的监护责任而导致孩子受到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益的损失的,都应该负以上相关责任,任何的无法时时刻刻照顾好孩子的理由都不应该作为法律辩解的依据。
(本期稿件由文英供稿)
■背景
在线调查“小悦悦事件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对4065人进行的在线调查发现,85.1%的受访者一直在持续关注“小悦悦事件”。受访者中,“80后”占28.8%,“70后”占37.7%。
50.3%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自己在现场,“一定会”向小悦悦伸出援手。26.9%的人表示“可能会”,15.5%的人觉得“不好说”;仅7.3%的人表示“应该不会”或“一定不会”。
至于当时的“18名路人”为何没伸出援手,70.7%的受访者觉得原因是“怕惹祸上身”,56.6%的人认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作祟”,29.1%的人归因于“大家都无动于衷,谁也不愿出头”,还有10.5%的人相信“18名路人当时没看清楚”。
此外,多数受访者(87.7%)痛感当前社会日趋冷漠。不少人留言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才是杀死小悦悦真正的凶手。
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冷漠?在受访者眼中有两大主因:一是“‘南京彭宇案’等案例暗示公众做好事可能会吃亏”(65.7%);二是“社会安全感不够,人们自保心态重”(64.1%)。
其他原因还有:“现在社会怨气太重,缺少温暖”(49.4%)、“自利主义盛行,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小利益”(45.1%)、“许多人自身利益常受侵害,无暇顾及他人”(37.2%)等。
同时,76.3%的受访者直言,“小悦悦事件”让自己反思是否曾是冷漠大众中的一分子。57.5%的人决心就算将来权益受损、生活艰辛也不会对他人冷漠。调查中,71.3%的受访者主张将“小悦悦事件”及其相关讨论,真实、全面地写入德育教材。86.1%的人呼吁全社会对“小悦悦事件”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与反思。
■链接
小悦悦肇事案的法律争议
最近,小悦悦肇事案已经进入了司法程序,第一次撞到小悦悦的肇事司机已被抓获,而检察院亦以过失致人死亡罪批准逮捕。然而,这一逮捕决定引发争议,因为这次肇事案件视频清楚的显示出肇事司机是在制动不及时而撞到了小悦悦并将小悦悦卷入车底。而在其汽车停留片刻以后,肇事司机居然继续开车,而造成小悦悦二次遭受车轮碾压的结局。就第二次碾压行为来看,肇事司机如何能定过失,实在让人疑惑。
首先,肇事司机在撞到了小悦悦之后立即停车,那么,他肯定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按照当时的情况,小悦悦只能在其车底之下,那么,该司机明知小悦悦已经在车底下而继续开车碾压,完全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因为小悦悦是一名两岁女童,身体的抵抗力显著较弱,如被汽车碾压,必然性命难保。在如此确定的客观事实面前,肇事司机居然还继续开车碾压,按照刑法的理论来讲就是具有明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而继续实施危害行为的直接故意。退一步讲,如果说肇事司机的杀人故意无法确定,至少亦应构成伤害故意。
肇事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说“以为他人业已死亡”,他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没有查看小悦悦的伤情,就直接判断小悦悦死亡,这完全背离了人类的经验法则。
从本案的全程录像来看,肇事司机故意伤害或者故意杀人的心理态度是明确的,而由于其后又有一辆机动车碾压小悦悦,那么,这就涉及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当然,在第二位司机对小悦悦的碾压行为是否独立造成小悦悦死亡的事实不明的情况下,从存疑有利于被告的原理出发,因此,第一位肇事司机应当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或者故意杀人罪(未遂)。结合在杀人故意和伤害故意之间的认定存在疑问的情况下,以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追究第一位肇事司机的刑事责任,已是最为慎重的做法。
J. 谈谈法制或对法律的感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通过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人权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随着法律规定、司法体制、维护权益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权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全面保障。
━━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中国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和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和司法的组织法制和工作机制,保证了行政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不断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监督合力和实效不断增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人民政协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监督行为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公众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司法工作的监督渠道不断拓宽。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的日益健全,保证了对国家公务人员的监督有力有效。二、中国特色的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