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高低

道德经高低

发布时间: 2022-04-25 16:36:04

① 关于《道德经》

作为中国人。建议把原文背诵下来~倒不是什么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大道理,真的是为了你自己好。理由如下:

第一,道德经并不多,才五千多字。等你几个星期背熟了后就会发现真的很少。

第二,道德经文辞非常优美飘逸,熟背有利于锻炼记忆,还可以治疗脑病,
可以增加对古文的感性认识~~等等

第三,道德经中有些东西如果表面地、单独地看起来似乎十分消极,影响人们积极进取的心态;也有些似乎十分弱智荒谬。中国历来的很多学者们都是因为这样对道德经乱戴帽子的。只有将整本融汇于心才可能知道全部都是真正的积极!

第四,据我今天看来,如果将道德经的精髓真能贯通体会哪怕一部分,都会感觉到真的是收益终身的大智慧!

第五,道德经不是一下子或一小段时间可以消化的,仅仅看白话文就更危险了!现在的社会很虚浮,有本事的少(还是有的,比如南怀瑾、陈鼓应等人,但你专门看他们的翻译也不行的),抄袭吹牛的却很多,很多名气很大的更是如此!当然,一开始多参考看一些不同的翻译注解也是必要的。比较研究多了你就会发现我说的是真的了~

第六,道德经古文熟诵得有了感觉以后就会发现所有的翻译都是变质发霉的食物~

另外,不才建议:想要真正受用到道德经的智慧,必须在真正的“慈悲喜舍”上下功夫深入体会。

道德经是见到生命的真谛的老子对道的心述。以世俗损人利己的贪婪心是看不到“道”的。自然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受用。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走到阴谋家的邪路上去~

当然如果你认为“高明的阴谋”正是你所追求的倒也无可厚非~

另外,不才认为道德经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无为”,如果不把这个搞清楚就容易说出“不要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这样“语重心长”的话去教育后面的人。伟大的中国教育界这些年就是这么干的!!!

以不才现在的浅陋见识与记忆,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厚黑教主”李宗吾说得最精当!推荐找来看一看~~

② 《道德经》第一章讲的主要是什么谁给写写第一篇的读后感

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道就不是老子所说的“常道”,能用语言陈述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常名”。也就是说老子所说的道与名都不是用语言文字能描述出来的,它们只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常道、常名、的常是看不到的,想要观察到它们的奥妙,就要学会怎样体会无的状态。

“无”是无形无相无声的,是宇宙形成之前的一种状态,是天地的开始;“有”是表示事物具体的产生,是能看到的物质的产生,是万物的母亲。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是一种无形,是一种感觉,一种美好的感受,是一种状态。“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是一种有形,是一种状态,万物产生的具体形象。它们是宇宙产生的先后两个阶段,两个过程。

有和无同出一个根源,都来自于宇宙,这两种状态,同出一门而又不同的叫法,都很幽深幽远很神秘,从哲学角度讲就是指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是不生不灭的大道本源,是指能量层面的东西,个别是指物质方面的,是能量显相的能看到的物质的层面,是可生灭的。

老子所讲的道与儒家的道是不一样的,它不是孔孟之道,仁义之道。也不是指天道、地道、人道,它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它是无名的,它是统领宇宙万物之门的,是宇宙的总根源,是宇宙运行的规律。

“无”比“有”多,无是生命的本源,是现象背后的部分,是创造的基石。“有”是物质,是小我的部分,是少数派。

(2)道德经高低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经

③ 道德经 哪个版本的好

道德经的版本实在抄太多,以至于袭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正确。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偏听则暗,传世本有很多种版本,
推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代文史要籍注释选刊》里面有老子部分,挑选的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解读,范应元、魏源、苏辙、林希逸等等都有,且是繁体竖排,原文与解读用大小不同的宋体区别或者是高低不同的同大小宋体分段
还有出土的版本,郭店竹简、马王堆帛书,不得不看。

④ 道德经描述远近高低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与道相似,因为它从不会居高临下,不会以偏见待人。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一个人看不惯别人,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
智者懂得换位思考
古训说:“各相责天昏地暗,各自责天清地明。”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分歧,与其一味地相互指责,不如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也许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古人说:“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人人顺眼,事事顺心,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自己看不惯,和别人无关,问题不是改变别人的言行,而在于改变自己的内心。
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尊重不同,人生才会更上一层楼。

⑤ 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如何解释

你要想“有”必先向“无”中求;要想容易,先向困难挑战;要想长,必须先做好短;要想位人之上,必先屈人之下;想美声于外,先练好音内;。。。

其实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千江有水千江月,100个人读《道德经》就有100种解是。像楼上的两位都有其道理:有比较才能有高低,有相对,才能有平衡。

纵观老子《道理经》的思想,不难发现老子经常讲到的就是“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自谓孤、寡、不谷,唯斯以贱为本与!”等等。所以本人更倾向我上面的那种解是。

⑥ 谁可以把道德经的解释以及他的含义告诉我,原文可以不要

白 话 《 道 德 经 》

道 篇

第一章

“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普通的“道”。“名”也是可以阐明的,它亦非一般的“名”。“无名(无形)”是万物的始端,“有名(有形)”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没有欲望,以便认识无形的微妙;经常有所欲望,以便有形所运行的轨迹。“无名”、“无形”都泉源于“道”,构成“道”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和境界,指的是同一个东西。深奥而又深奥,这是洞悉万物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

天下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这就是丑了;都知道善,这就是不善了。有和无的互相转化,难和易的相反相成,长和短的互相衬托,高和下的互相充实,声和音的互相应和,先和后的互相追随,无一不永远如此(不可偏废)。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行事,实行不用言语的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他一切顺从自然,虽)有所施为,但没有自己的意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因为不居,功绩也就不会离他而去。

第三章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人民不互相竞争;不重视难得的财物,使人民不去行窃;不显耀足以激发贪欲的东西,使人民不致破坏既存的秩序。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简化人民的思想(使其头脑空空),填满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向,强壮人民的体魄,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只使他们懂得无须进取和不必有所作为,这样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第四章

大“道”空虚(犹如器皿内的空间),使用时又不会充满。深远啊!它好像万物的宗祖。消弭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乱,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似无而又实存。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它将万物视若“刍狗”,圣人也不存在仁爱之心,他将百姓视若“刍狗”。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其中空虚,但(蕴藏的风却)不可穷尽,愈动而风愈多。(与其)博学多识,技艺登峰造极,不如保持空虚的状态。

第六章

生养万物的神灵是永存的,这叫做“玄牝”。“玄牝”之门,叫做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存在的!(所以)使用起来不会感到不足。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自然地存在着)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久。因此,圣人谦退无争,反能在众人之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能使自身生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全他的私。

第八章

崇高的美德就像水。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有利于万物而又平静,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善人)居处(如水一样避高趋下,顺乎自然)善于选择地点,胸怀(如水一样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静,施予(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公正均平)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如水一样堵塞必止,开决必流)善于守信,为政(如水一样净化污秽,高低一般平)善于治理,处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可方可圆)善于无所不能,行动(如水一样冬天结冰,春天融化,涸溢有时)善于随时应变。因为它(七善具备而)不争,所以没有怨咎。

第九章

执持盈满,不如趁早放手。锻得锐利,不可长保锋芒。金玉满室,没有谁能保藏。宝贵而又骄傲,是给自己留下祸害。功成身退,是天之“道”。

⑦ 在道家领域 道德经 和 庄子 的地位有高下之分吗

有比较就一定有高下;不比较自然就不分高下。但是孰高孰低的高下之分都源于别人对他们的认识和认同程度,有人认为道德经高些,也有人认为庄子高些。但我只是分别看了他们的内容,而并没有进行高低的比较。

⑧ 《易经》《道德经》《论语》哪个是基础,那个是高端

《道德经》的确很伟大而又深奥,广博精微。读《道德经》,读的不是知版识而是思想,没有一定思想积累权是领会不了其哲学道理的!所以《道德经》应属于大学生的研习对象,至少是高中生。研究方法关键是要理清先秦文言与文言的不同。中小学生应该读《论语》。中学学写作阶段应该读道家庄周的《南华经》,位居『六大才子书』之首的《南华经》是散文、寓言的巅峰之作。

http://..com/question/157440053.html

《易经》的话,读的就不是知识了而是文化,博大精深啊!《易经》成书时间早在夏商之前,作者并非孔子,更不可能是儒家典籍,孔子为《易经》作的《传》告诉了我们《易经》[是什么],有助学习。实际上对《易经》研究最为透彻的是道家人士,你要想知道《易经》[怎么用],必须研究道家。

⑨ 道德经的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9)道德经高低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⑩ 莫以易较高低 只以德服天下 出自什么百度知道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天下没有比水再柔弱的了】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但是攻克坚强之物的却没有能胜过它(水)的】以其无以易之.【因为不管用什么都不能代替它(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弱小战胜强大,柔弱战胜刚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做到的】是以圣人云:【因此,圣人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能够(为保住国家)承受国家的耻辱(忍辱负重),可以作为国家的主人】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能够(为保住国家)在国家危难(不祥)之时,接受保全、领导和建设国家重任的人,才可以配得上做天下的王】正言若反.【真象是正话反说啊】

热点内容
以下哪些属于行政法规 发布:2024-11-07 13:55:49 浏览:484
公司轮岗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11-07 13:50:14 浏览:302
经济法的答题技巧 发布:2024-11-07 13:50:04 浏览:903
公务员行政法考点 发布:2024-11-07 13:16:58 浏览:153
司法e通行 发布:2024-11-07 13:02:24 浏览:762
道德经眼里 发布:2024-11-07 12:57:04 浏览:872
私下签订协议是否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07 12:51:01 浏览:946
刑法修正案九的解读 发布:2024-11-07 12:40:13 浏览:52
经济法年假试用期 发布:2024-11-07 12:26:11 浏览:270
合同法分则案例ppt 发布:2024-11-07 12:23:35 浏览: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