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村方案
㈠ 如何实现对农村的法制宣传,确保依法治村
一是镇街法治宣传服务站建设常态化。该市各镇街区建立了法治宣传服务站,主要负责法治宣传、法律培训、法律咨询及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等工作。法治宣传服务站设在司法所,司法所所长兼任站长,服务站成员由镇街站室所负责人组成。肥城市司法局专门下发了文件,对法治宣传服务站的人员组成、场所建设、工作职能作了明确规定。目前,该市14个镇街全部建立了法治宣传服务站,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依法治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是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该市各村(社区)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集中学法每年不少于3次,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的群众性普法活动,并建立了普法教育档案。肥城市司法局、市普法办组织各级执法单位和部门,充分利用元旦春节期间送法下乡、4月份法治集中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等关键时段,到农村集贸市场、休闲广场等人员流动多的场所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和法律咨询服务。在依法治村专项整治行动期间掀起农村普法新高潮。春节前后,已经在该市镇街开展了送法下乡活动16场,现场发放了法治宣传册、法治日历挂图、法治图书、发放明白纸8万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500余人次,受教育群众达到15万余人。四月份法治宣传月活动期间,该市司法局在依托桃花节开幕期间游客众多的有利时机,在刘台风景区组织开展了法律进桃花源活动,市直60多个行政执法单位参加了现场普法宣传活动,重点突出了对涉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各镇街也结合当地实际,相继开展了集中法制宣传活动。
三是农村普法阵地宣传常态化。该市大部分村(社区)按照要求建立了法治宣传栏、法治文化图书角,明确了专人负责。宣传栏每季度更新一次内容,法律文化图书角每年都要补充法律书籍。通过及时更新宣传内容,及时补充法治宣传资料、书籍,使群众不断获取法律知识,接受法治教育,树立法治理念。有的村设立了电子屏幕,定期滚动播出法律知识;有的村建立了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墙;有的村与法庭结合,法官定期到村开庭办案,使广大村民潜移默化地受到法治教育。
四是农村法治宣传员、法律明白人培训常态化。肥城市“六五”普法宣讲团定期到镇街区,以村“两委”干部为重点,开展对基层司法人员、村法治宣传员、法律明白人的法治培训。今年以来,已举办过各类法律知识讲座36场,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宣传员。
各镇街区法治宣传服务站也通过以会代训、举办法治讲座、以案释法等形式,每月对农村法治宣传员进行一次法律培训。大部分村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对“法律明白人”村民代表的法律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引领村民学法用法。
五是农村法律服务常态化。为提升农村依法治理能力,该市推广实施了“一村一名法律顾问”工程。截至目前,全市80%以上的村(社区)配备了法律顾问。法律顾问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每月至少两次到村(社区)开展工作,为基层群众、村(社区)组织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法律知识讲座、起草修改村规民约、审查合同等法律服务。
㈡ 村干部为村民办事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村干部为村民办事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村干部在处理农村事务中,是否坚持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直接关系到村干部在群众中是否树立了廉洁清正的形象,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公平公正公开是群众的所盼、所愿,他们希望村干部听民言、察民情、依法公平公正办事。
所以,村干部为村民办事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2)依法治村方案扩展阅读:
村干部公平公正为民办事 ,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把公平、公正看做村干部为民办事的生命线。
村干部为民办事的公平公正,是指村民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使公平正义成为村民实实在在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结果。
村公所是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冲突的调节器,是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第一道防线。维护和实现公平公正是村干部工作的永恒主题和神圣职责,是我们崇高而伟大的使命。
二、 准确把握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公平公正的内容。
对于村干部而言,公平公正就是要真正想着群众、把群众的事办好,绝不能只为自己的利益集团谋利益。打破村干部拉关系、重亲属的观念,使村干部本着公平、公正、合理的理念处理好村上的大小事务,从而保证政令畅通、取信于民。
首先自己要遵守法律法规,在为民办事上正确行使权利,使权力行使符合法律赋予该项权力的目的,同样情形同样处理。
三、正确理解公平公正理念对村干部工作的具体要求。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为民办事要坚持秉公执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以公开促公正。实行办事公开,消除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办事不公的疑虑,促进和彰显公正、公平、公开是保障村民对村公所工作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措施。
四、牢固树立做事为民的理论基础。
从根本上说,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这个理念也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村两委工作上的直接反映和体现。
㈢ 如何坚持把党支部的领导、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相结合
坚持对村级重大事务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对村级重大事务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根本所在。随着决策环境的日益复杂,影响决策的因素日益多样,对村级事务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和有效,才能使决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国农民由于长期受小农生产方式的局限,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传统,民主素质较低。从当代中国农村正面临深刻的经济转型的实际来看,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主体意识日渐觉醒,自主性与责任感大大增强,政治观、民主观也在转型过程中得到发展,但是一些农民群众不善于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一些村干部不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的事时有发生,甚至有的村级组织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阻碍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因此,必须使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农村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农民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民造福。农村党员干部能否正确行使农民群众赋予的权力,一靠其自身的觉悟,二靠广大农民群众对权力的监督,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督是正确行使权力的保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应当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作为重要内容,这既是保证农民群众民主权利的体现,也是保证农村权力用来为农民群众谋取利益的重要措施。
培育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素质。民主素质包括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民主习惯。民主意识包括自主意识、参政意识、法制意识以及公民意识等。民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育和引导。要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特别是主人翁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继续广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同时,良好的民主素质和民主习惯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培训和强化起来。
㈣ 依法治理包括哪些内容
依法治国的概念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
治国方略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
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六、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七、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概念区别
依法治国与以法治国的区别:依法治国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法律就是一个尺子。以法治国,用法律治理国家,法律就是一部真理。
依法治国的政策特点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项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全局性
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该由法律调整的都要实现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这一方针应成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的共同行为准则。那种认为法治主要是“治民”而不是“治官”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法治有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之分。
古代法治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是代表着先进的阶级、阶层以及开明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利益和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当时的统治者往往把法律当做治民的工具。
现代法治与此则有很大不同。老百姓的行为虽然也要受法律的约束,但法律的作用主要是治官,这是由民主政治代替了专制政治所决定的。宪法出现在近代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宪法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使其不受侵犯;二是设定和约束国家的权力,使其不被滥用。同时,那种认为法治只是一项具体工作而不是一项影响和决定全局的方针的看法也是不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方针和政策,其中有四项最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深远战略意义,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行计划经济转变为实行市场经济;从实行闭关锁国转变为实行对外开放;从人治向法治过渡,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整体性
依法治国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从立法到执法、司法、护法、守法、学法的系统工程。应上下呼应,左右协调,前后衔接。那种认为依法治国只是中央的事情,“依法治省”、“依法治村”、“依法治水”等等提法不科学、措施无意义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实行依法治国,首先是中央的事情,首先要从中央机关及其领导成员做起;制度改革首先要从中央一级的层次上实施,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实行这一治国方略成败的关键也在中央一级。不强调这一点也是不正确的。但是,我们不应低估从1985年开始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和深入开展的“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依法治理包括区域治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县)、行业治理和基层治理,内容涉及立法(还有行业与基层的建章立制)、执法、司法、护法(法律监督)、普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已经超越“学法必须用法”的视角和把依法治理仅仅当做普法的一个环节的眼界,发展成为一个把依法治国方针和措施从中央推向各级地方、各行各业和所有基层单位的宏伟局面。
目的性
战略目标是相对于策略手段而言的。法治国家作为现代一种最进步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目标模式,其基本标志和要求是丰富的、具体的、确定的、可预测的。它不应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法治国家”概念,在以往党和政府的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从未出现过,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当然,学者早已提出过)。我们强调狭义上“依法治国”是方针,“法治国家”是目标,主要意义是说明“法治国家”有其具体的丰富的内涵,是一种国家在政治和法律上的类型与模式,它应具有一系列现代法治原则,不应简单地将它理解为只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它应有中国的一定特色,又必然具备现代法治国家的各种共同特征;它应有自身的性质和客观规律可循,又可以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予以创新。研究、发展、设计和明确其基本标志及具体内容,以作为前进的目标、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向导,是完全可能的和十分必要的。
长期性
法治国家的建成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内容与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与发展,而必然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具体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也须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情况复杂,历史包袱沉重。因此,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其达到理想的境界,在我国大约还需要三十年以至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一长期性决定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历史性进程具有渐进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能不顾主客观条件而操之过急,也不能不去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停步不前。如何实现在观念更新尤其是制度变革上的持续性,以始终保持这一历史性进程的发展势头;如何在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上选择某些重大改革措施,以影响和推动全局的进展,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㈤ 村务公开都该公开哪些内容
一般说来,就村务公开工作的主要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以下3个类型:
一是政务公开,主要是涉及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级政府布置的有关任务,以及村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等事项的公开。
二是事务公开,主要是涉及村内日常事务管理等事项的公开。农村事务公开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村民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及执行情况;生产性建设和公益福利事业项目建设方案及实施情况;集体企业、经济项目承包经营方案、竞争办法和经营者情况;土地转让、集体资产变动和债权债务情况;生产性建设和公益福利事业项目建设方案及实施情况;征用土地和宅基地审批情况;土地、荒山出卖和使用情况;救灾救济、扶贫助残、拥军优属、社会捐赠等项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情况;村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和以资代劳的使用情况;群众用电、用水和享受各种集体统一服务项目情况;村合作医疗的情况;村组干部工资、奖金、补贴及其他福利情况;安排计划生育指标、人员名单、落实节育措施和计划外生育情况;协助乡级政府开展工作情况;等等。同时,还包括农民群众认为应当公开的各项事务。
三是财务公开,主要是对村内公共财务的收支,如农民负担、集体企业经营、日常开支等情况的公开。财务公开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是年度财务计划及集体经济收益及其经营管理情况,包括集体企业、经济项目承包经营方案、竞争办法和经营者情况、承包费及收缴、合同履行和其他生产服务项目收入、土地转让费、其他集体收入;二是集体资产变动和债权债务情况;生产性建设和公益福利事业项目建设方案及实施情况、资金筹措及使用等情况;三是征用土地和宅基地审批公开,包括征用土地的数量、补偿费额和劳动力安置补助费数额及使用情况,土地、荒山出卖和使用情况,企业和非农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和支出情况,计划安排的宅基地面积、发放条件和收费标准,申请宅基地的农户名单、申请理由和原有宅基地面积,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的申请户名单,批准建房的名单、地点、面积及收费情况;救灾救济、扶贫助残、拥军优属、社会捐赠等项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情况;四是上级下拨的补助经费、专项经费的收支情况;五是农业税额以及有法律(法规、政策)依据的集资、收费、罚款的收费标准和管理使用、村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和以资代劳的使用情况;六是群众用电、用水和享受各种集体统一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和使用情况;七是村合作医疗费的收缴和开支情况;八是村组干部工资、奖金、补贴及其他福利,公务活动如招待费、办公经费方面的开支情况;九是安排计划生育指标、人员名单、落实节育措施和计划外生育费的收缴、管理、使用情况;十是协助乡级政府开展工作情况等等。
㈥ 法制建设工作计划2011——2015年
法制建设工作计划2011——年
“五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全市林业系统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行政、依法治林”活动,干部职工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明显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逐步提高;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职能、服务社会、服务林农成效显著。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大力推进林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法治林业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推动和促进“法治武汉”战略,根据《武汉市2011—2015年法治建设暨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的精神,结合全市林业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治国、法治武汉建设和法治林业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普法教育与林业中心工作任务相结合、与法治林业建设工作相结合、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全面、科学、系统、规范地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林业建设工作,为促进武汉现代都市林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全员参与。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全方位推进,全员参与。
2、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及我市林业事业发展规划,安排和落实法制宣传教育、法治林业建设等各项任务,为林业事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两型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3、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林业建设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发挥作用。
4、坚持科学发展,注重实效。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林业实践工作相结合,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贯穿于法治林业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为确保我市现代都市林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林业建设工作,广泛传播法律知识,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进一步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公务员依法行政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依法管理、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为实现武汉现代都市林业战略目标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任务 开展“2011—2015年法治林业建设暨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积极推进“法治武汉”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活动,是依法行政、依法治林工作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持续的过程。
1、紧扣时代主题,抓好“规定”动作的法制宣传教育。 要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宪法的力度,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和执法人员的宪法意识,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学习宪法,尊重宪法,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进一步加强依法办事法制宣传,促进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和依法监督。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养公民法律信仰。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增强公民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法律信仰。 积极开展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法制宣传,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开展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宣传,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防范和化解风险,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入开展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促进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深入开展人口资源环境相关法制宣传教育。宣传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特别是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宣传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资源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依法开发利用保护能源资源的自觉性,推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大力宣传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法律法规,维护群众 合法权益,服务保障民生。大力开展劳动争议、房屋拆迁、土地征用、承包地流转等方面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大力开展依法维权、依法信访法制宣传,引导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开展刑事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宣传,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突出林业特色,抓好“自选”动作的法制宣传教育。 深入开展林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结合林业工作实际,紧紧围绕林业中心任务,积极主动在林业系统及全社会深入开展《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防火条例》及《武汉市森林资源管理办法》、《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等重点林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继续扩大林业法规知识的社会影响,为实现“武汉现代都市林业”战略目标和推动武汉林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认真开展法治机关建设和法治单位创建活动,不断推进机关法制化进程,使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普遍提高,逐步形成法治机关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法治机关建设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为推动武汉林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并提供精神动力和法制保障。 在机关公务员中继续开展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依法治林培训工作,把机关公务员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和任用考察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公务员的法治意识、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
3、积极推进“法治林业”建设活动。根据“法治林业建设活动”通知精神,统筹安排、分段实施、稳步推进,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争创“法治先进单位”活动,通过深入推进法治单位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全系统法治化进程。 加强行政审批项目的动态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保留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武汉市人民政府第221号令)的精神,对重新审核确定的市级林业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更新、调整和规范,认真梳理和编制审批项目流程和电子信息,加强动态服务、管理,更好地为林业企业、群众提供便利。 积极推进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和工作制度,健全并完善执法责任制、公示制、考核评议制、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和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考核评估、检查督促、工作激励、经费保障等机制;制定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办法,规范行政审批项目的后续监管;继续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完善行政审批责任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责任落实和追究;建立健全评估机制,按照“谁许可、谁监督、谁负责”的原则,在全系统中认真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评议考核工作。
4、抓好法制宣传教育骨干和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研讨交流和培训,不断提高法制工作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发挥专(兼)职法制宣传教育骨干的主导作用。按照“外树形象、文明执法,内强素质、争创一流”的总体要求,在全系统内逐步建立健全编制整齐,素质较高,文明、规范的专(兼职)执法队伍,扎实稳步地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林工作。
5、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在每年的“12.4”全国普法宣传日、“爱鸟周”等大型活动时机,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作用搞好宣传。同时,要充分运用“法制讲座”、 “普法橱窗”、“讨论会”等短、小、精宣传手法和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对象,采取以案促学、以讲促学、以考促学、以查促学、以活动促学等不同形式寓法于乐,使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潜移默化受到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法用法的效果。
三、对象和要求
(一)对象 “2011—2015年法治林业建设暨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参加的对象为我市林业系统全体干部职工。
(二)要求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学法用法的表率,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重点加强宪法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树立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观念,不断提高运用法律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要将法制教育作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落实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法律知识年度考试考核制度,继续推 进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坚持和完善重大事项决策前法律咨询制度和法律顾问制度。
二是公务员要增强学法用法自觉性,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林能力。要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行政审批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人员要切实掌握岗位职能法律法规知识,着力提高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正确实施国家法律的意识和能力。要把法制教育作为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加强对公务员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的考试或考核评估工作。行政审批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要进行专门的法律知识考试,定期组织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知识培训,实行执法资格证制度。
四、实施步骤和工作方法
(一)实施步骤 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底。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2011—2015年法治建设暨第六个五年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规划并报市局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备案。同时,要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努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浓厚氛围。 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至2015年。依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突出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有力、督促到位,确保本规划的贯彻落实。2013年开展中期督导检查和表彰工作。 检查验收阶段: 2015年上半年,市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六五”普法规划目标、任务和要求,拟定考核检查方案和评分细则,组织专班对各单位落实本规划情况进行考核验收。2015年下半年,作好总结迎检工作。在上级检查验收结束后,组织全系统进行“六五”普法评选表彰工作。
(二)工作方法 把法律学习与其它学习结合起来。以“法律进机关、进基层、进农户”等活动为载体,把学习《宪法》、《森林法》等基础法律法规作为经常性学习的主要内容,与业务知识、时事政治等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规范学习、考勤、登记、考核等制度,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有方法、有检查。 把集中教育和自学结合起来。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办培训班、请专家讲课、组织专题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集中教育,每年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少于两次。正确引导并鼓励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按照年度普法学习内容规范个人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把分层次组织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工作岗位、年龄、文化知识结构等情况,因人施教、按需授课。大力开展一课“两讲”(正面与反面典型),一课多人多层次讲;利用大讨论、大辩论、座谈会等有效形式,提高各类受教对象的法律意识和法治化水平。领导干部、公务员和行政执法人员要强化对基础法规、依法行政、行政许可等内容的学习,每年参加法律知识更新培训不少于15天。 把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结合起来。普法教育要立足实效,紧紧围绕构建“法治武汉”和建设“武汉现代都市林业”战略目标,积极探索“法治林业建设”的实践形式,努力提高各级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法律意识和服务水平。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加强领导和机制建设。各单位要要进一步提高对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林业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摆上议事日程,并列入工作计划。要健全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市林业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和工作专班,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林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要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工作岗位责任制、工作协调机制、部门联系机制、情况通报机制、检查督办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形成党组(委)统一领导、机关配合实施、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专(兼)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队伍,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第一线。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开展多种类型的学习培训活动,提高专(兼)职业务骨干的政治、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落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保障。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及“六五”普法工作的要求,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列入本单位、本部门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林业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建立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建立法制宣传教育评估机制,加强评估检查指标的研究和运用;要把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林业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工作绩效目标考核之中,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开展对规划实施的年度、阶段性总结、检查工作,开展法制宣 传教育定期表彰奖励工作。
(五)加强法制宣传教阵地建设。各单位要在继续巩固传统宣传教育方式基础上,不断丰富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创新宣传形式。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在法制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积极引导媒体介入,开展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六)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信息沟通机制。各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构要加强沟通,拓宽信息渠道。要及时将新措施、新做法向市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使全系统普法依法 治理工作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㈦ 怎么写治村设想
写作思路:主要包含治理村的想法和相关措施。
各位村民代表,如果我能够当选我们炉新村的村委会主任,我想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我们村的村务工作:
一、立稳定创建和谐氛围。我会主动地向村里的老干部们学习请教,充分听取广大村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广开思路,了解村情,体察民意,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调整、完善和提高自己。要把全村干部群众团结起来,思想认识上形成共识,行动上形成一致,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有序的轨道开展村里各项工作,村干部要身先士卒、一心为公,干部群众一条心,共同把我们炉新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抓公开打造透明村务。在村党支部的领导监督下,在全体村民的支持和监督下,进一步地规范和完善村民自治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推行并真正落实好以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制度。一是要搞好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建立四人签字报销制度,即经手人、群众代表、党员代表、主管负责人。
要严格资金使用程序,杜绝先斩后奏、盲目乱花钱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定期公布村务帐目,给大家一个明白,用干部自身的清白,给村民一个明白。村委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村务管理工作中来,有好的想法和建议须经村民大会多数表决通过,从而避免少数人说了算的不良现象,真正让村民当家做主,依法维护村民的各种合法权益。
三、引项目构筑多元经济。在村民利益第一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和项目,并为村民尽量地提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条件和优惠政策的服务,逐步实现村民安居乐业的宽裕型小康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四、谋发展坚持开拓创新。认真落实各项文明创建、文化教育、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目标任务,硬化“软环境”,注重抓发展,做到长规划短安排,各项工作不落后,各项事业争一流,营造文明、和谐、安定、活跃的良好村风,努力使我们炉新村创建成为宽裕型小康村、文明村、教育先进村、综合治理达标村,以达到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五、办实事村民利益至上。要消除克服各种矛盾,为炉新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继续合理整合目前的土地资源,我们村后红旗岗的土地这几年经过整合确实是多起来了,但土地还是非常的缺少,土地是非常的值钱,不整合现有的土地资源也许我们现在生活的很好,但对不起子孙后代,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所以要继续大力整合并改良土地资源,并进一步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工作。
要妥善处理好目前的山林问题,充分利用我们村黄金坞、龙船坞等地的山林资源,由村民共同监督,科学地管理山林,真正让全体村民享受并得到山林的利益。要进一步推进我村的村容村貌整改建设,要广开门路,积极地向上面去争取资金,作为缓解我村目前在发展中资金制约的有效手段,谋划项目,主动向上面去跑去办去争取,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国家支持资金以及省、市有关部门对口专项扶持资金,来用于我们村的村容村貌整改建设,使我们每个村民都得到好处。
各位领导、各位村民代表,三年的时间很短,要想在三年内把我们的什么事情都办好,那是空话一句,我也不多说了。我作为炉新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尽管我不是秀、最完美的村民,但我有一颗公正、无私、勇敢、热烈的心,我要用自己的真心、信心、决心、良心去为炉新村村民谋取利益。
有上级镇政府和村支部的正确领导,我完全有信心和能力带领炉新村村民走向富裕,这里我要向大家承诺的是:如果我被当选,在我任职的三年中,我将全心全意为全体村民服务,无私地奉献自己,并将我当村长的三年工资全部捐资给本村,用于我村的公益福利事业、特困户救助等开支,以尽我本人的一点微薄之力。
各位村民代表,投我一票,就是投各位代表的一票,就是投炉新村的一票;给我一次机会,就是给各位代表的一次机会,就是给炉新村的一次机会!请大家相信,只要大家相信我,我一定不负众望,依法治村,与时俱进,真抓实干,为我们炉新村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团结和带领广大村民一起走共同富裕之路。
㈧ 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实现依法治村
一、坚持依法统计,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信,是对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服务发展大局是统计工作的宗旨。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统计的生命力在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信,是对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统计能不能客观地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能不能成为政府决策的合格的参谋,能不能引导和促进科学发展,都取决于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是否准确客观、真实可信。特别是在当前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正确制定应对危机的对策和措施,客观观察应对对策的实施效果,需要更加准确、更加真实、更加灵敏的统计数据。当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而紧迫。统计法律法规是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最有力保障,是统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坚强后盾。依法统计就是要遵循诚实守信、合法、合理、公开、高效便民、权责统一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用准确的资料和数据表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实际状况,为实现政治决策的正确性和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服务。因此,只有依法统计才能保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只有依法统计才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准确预测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只有依法统计才能更好地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统计信誉;只有依法统计才能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维护统计工作秩序,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二、坚持依法统计,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信,是统计工作者必须坚守的基本准则。《处分规定》对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各级政府统计机构作为统计数据的主要生产者和统计行政管理机关,要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依法管统计、依法办统计。《处分规定》充分体现了法制要义,进一步强化了对统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严格依法行使职权,不得滥权、越权,也不得失职。统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仅要对及时准确搜集、汇总、上报统计资料负责,还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公布统计资料;不仅要严守国家秘密,而且要对统计调查对象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进行保密。同时,依法统计,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信是统计工作者基本的职业操守。统计工作者必须坚守职业道德的底线,敢于和善于坚持原则,实话实说,实数实报,实事求是地做好统计工作。
三、坚持依法统计,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信,是统计调查对象应尽的法律义务。遏制统计违法违纪行为,需要所有统计调查对象积极参与、共尽法律义务。依法统计,需要统计调查对象的支持和配合。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准确、及时地报送统计资料,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统计调查对象能否依法履行义务、真实准确地报送统计资料,直接决定着源头统计数据的质量,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宏观统计数据的质量。广大统计调查对象要积极支持配合政府机关依法开展的统计工作,不虚报、瞒报统计资料,不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拒报、迟报统计资料,并对有关人员强令、授意统计调查对象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为统计法律、法规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和统计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作出贡献。
四、坚持依法统计,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统计数据真实可靠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统计工作的明确要求,是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统计人员一以贯之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全社会共同的期望,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早在1998年,中办、国办就联合发出通知明确指出: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腐败行为,必须采取措施,坚决严肃查处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的行为。各级统计部门要以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对发现的统计违法行为特别是大案要案,要敢于执法,善于执法,一查到底。尤其是对那些利用职权非法干预统计工作,利用虚假统计数据骗取个人政治地位和荣誉,谋取经济利益的,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要支持统计部门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得袒护和纵容统计违法行为,更不得干扰和阻止统计执法,使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每一个环节都置于责任约束之下,形成全面、系统的数据质量保障体系。要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的深入宣传,使社会各界的统计法律意识水平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提高,了解、支持统计工作,为我市依法统计、服务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