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英国雾霾立法

英国雾霾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4-26 19:40:37

A. 各国如何治理雾霾

连日来,中国百余城市遭遇“十面霾伏”,PM2.5数值突破警戒线,雾霾笼罩,大气污染严重。雾霾不止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各国苦恼的问题,很多国家也都在尝试各种办法整治雾霾。英国出台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美国实行控煤计划,减少了pm2.5的排放;日本环境省制定PM2.5标准;德国制定长短期减排措施……盘点各国治理雾霾治理举措。
【英国:立法划定禁止燃烧煤炭的“烟尘控制区”,大力推动天然气取代煤炭】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英国人自此痛定思痛大力整治环境,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包括:使用无烟燃料,推广电和天然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抑制私家车发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扩大绿化面积;着力打造低碳生态社会。时至今日,伦敦通过70年的努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美国:重点限制机动车及电厂排污】美国环保署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将PM2.5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2006年对标准进行了完善实现对全国环境空气质量24小时监测,并在政府官网上公布当天PM2.5监控结果和次日的预报数据。民众还可以下载手机应用,随时查询自己所在地的空气总体状况、实时状况、PM2.5值和臭氧监测数据等。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基于他的“气候变化应对行动”承诺,实施了一系列的法规提高用煤成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美国国家环保局控煤计划实施之后,对区域治霾计划也带来了好处。控煤也就减少了pm2.5的排放,从而减弱了霾的产生基础。

【法国:向公众提供卫生建议】为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空气质量并预防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法国于2010年颁布了空气质量法令,其中规定了PM2.5和PM10的浓度上限。此外,法国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案,如减排方案、颗粒物方案、碳排放交易体系、地方空气质量方案和大气保护方案等。

【日本:**地方携手治理】日本环境省2009年9月9日公布了PM2.5环境标准,规定PM2.5的“年平均值在15微克/立方米以下,日平均值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东京大气污染诉讼案推动了地方政府对PM2.5的立法。2000年12月东京都制定相关条例,规定达不到PM2.5排放标准的柴油机汽车禁止在东京都内行驶。2002年12月首都圈7都县市首脑会议上决定加强合作,促使尽快安装减少PM2.5排放的过滤器装置,设置了“柴油机汽车对策推进本部”。如今,首都圈已经发展为9都县市蓝天网络组织,定期在高速公路入口及休息区进行相关检查。大多数的汽车企业在生产设计柴油机汽车的时候就加装过滤器,越来越多的旧车也开始安装过滤器。

【德国:制定长短期减排措施】在德国,如果空气出现严重污染,则要首先采取应急行动。若想从根本上减少城市大气污染,还需要从立法和管理上采取一些长效措施。德国的做法通常有以下几种:第一,德国正大力鼓励机动车安装尾气清洁装置,安装过滤器的车主可获得国家补贴。第二,严格大型锅炉和工业设施排放标准。欧洲已统一规定了工业排放标准,出台《工业排放令》。第三,设定小型锅炉设备排放标准,例如房屋暖气等供暖设备。第四,设定机械设备排放标准,如工程机械。

【韩国】上世纪90年代初,首尔因为大气污染严重被评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随着韩国产业升级和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首尔以及整个韩国的大气质量才有了本质性的好转。首尔对工厂、学校等诱发人口集中设施的新、扩建进行总量控制,当北京用摇号来控制私家车时,首尔是以税费来抑制私家车的增长与使用。同时,首尔也有“限号”。有车族可到交管部门登记,在周一至周五上班期间选择一天不开车,那么剩余的4天,经过南山隧道时拥堵费减半,而购车时税金也下浮5%。

【意大利米兰】米兰因为空气污染严重,政府决定对污染最严重汽车征税,工作日7时至19时,污染严重的汽车必须缴纳2至10欧元税才能进入市区。罗马实行“绿色周日”活动,只有电动汽车等环保车才能上街行驶。市政当局2007年试推禁令,规定每立方米空气中污染物连续12天超过50毫克时,禁止机动车上道。不过,不少环保主义者认为,禁车不是根本之道,政府应加强公共交通建设,鼓励大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墨西哥】墨西哥城中居住着多达2000万人口,尽管多年的治理已让墨西哥城走出了全球10大污染城市的行列,但是随着城市中汽车数量的翻倍,再加上四面环山的不利地理条件,墨西哥城的空气污染问题愈加凸显。今年10月,墨西哥政府对正在建设的医院外部安装多达2500平方米的特殊外墙,这种特殊的墙体可以有效清除空气中的多种污染物,任何有机颗粒只要接触到这种墙体表面就会通过化学反应而被分解,这其中的催化剂就是二氧化碳,这种反应只需日光的照射便可进行,这种技术此前在澳大利亚与迪拜投入应用,预计有望在更多国家得到大规模推广。

【伊朗德黑兰】近几年来,德黑兰市区上空各类污染物含量、特别是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严重超标,空气质量急剧恶化。当局政府尝试进行人工降雨或形**工气流,将笼罩德黑兰的“烟雾”吹散,另外还采取推广清洁能源和淘汰老式汽车、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措施,但效果尚不明显。

【巴西】作为新兴经济体之一的巴西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也受到过严重的污染和破坏,1985年至1994年的治理第一阶段,库巴唐市重点控制主要污染源头企业的“三废”排放,并在1992年获得联合国授予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典范城市”称号。1994年起,库巴唐市将治理重心转到恢复植被和城市重新规划上,并启动了针对环境事故的应急预案。在20多年时间里,当地企业共投入10亿美元用于治污。如今库巴唐工业园区内有54家从事石油化工、冶金和化肥生产的企业,每月的大气颗粒物排放量骤减至300吨,仅为当年的1%。

B. 伦敦如何治理雾霾

1、《清洁空气法》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

2、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

3、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

4、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5、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

(2)英国雾霾立法扩展阅读

1、雾霾天气少开窗,但别把窗子关得太严,短时间开窗换气。

2、外出戴口罩,在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出门;

3、多喝茶,适量补充维生素D,饮食清淡多喝水,多吃蔬菜;补钙、补维D,多吃豆腐、雪梨等。

4、开车注意车速

5、避免雾天锻炼,出门时佩戴专门防霾的PM2.5口罩、防霾鼻罩。

6、尽量远离马路。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车进入市区这些时间段,污染物浓度最高。

C. 伦敦当年到底是怎么治理雾霾的

首先英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空 气污染防 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然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所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英国。最后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并将这个战略强制执行,规定各个 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
其实治理雾霾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多时候我们都需要自护,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少出门。如果一定要出门,不要骑自行车,避开交通拥挤的高峰期以及开车多的路段,避免吸入更多的化学成分。也最好不好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减少PM2.5做贡献。
2、少开窗。在雾霾天气,尽量不要开窗。确实需要开窗透气的话,应尽量避开早晚雾霾高峰时段,可以将窗户打开一条缝通风。
3、选对口罩。普通口罩对于2.5微米的空气颗粒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要阻挡的话需要用可以防 霾的。一般的无纺布和一次性的比较厚重,会增加闷热感,脸小的还会被遮挡住视线。因此可以尝试隐 形 的 ,可以直接塞在鼻孔,不过阻力不大,效果肉眼可见。

D. 伦敦雾霾事件的治理措施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英国民众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每日空气质量的发布情况。

E. 英国如何治理的雾霾

1968年以后,英国针对于各种废气的排放出台了一系列补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法案规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

1975年,伦敦的雾霾情况开始好转,已经由每年的几十天减少到了十几天,之后又得到了更好的改善。

80年代后,英国针对于交通污染又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抑制私车发展,目的是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和治理交通拥堵等情况。

1995-2003年,英国又制定了许多国家空气质量战略,包括政府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有针对性的加强管理和对于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投入到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中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伦敦在城市外就开始种植大型环形绿地,其面积达到4434平方公里。并且英国政府很早就开始投入使用低碳环保的新型能源,多方面的治理和改善空气污染。

为了治理空气污染和强度雾霾,伦敦出台了众多的治理法案如:《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清洁空气法》、《污染控制法》(1974)、《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修订)、《环境法》(1995年)、《大伦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案》(1999年)及《气候变化法案》(2008)等。

F. 英国20世纪90年代为治理空气污染采取哪些措施

在16和17世纪,英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是未充分燃烧的煤炭。当时由于木材价格上涨,煤炭取而代之成为居民日用燃料。到了18世纪,由于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几乎所有的英国企业都以煤炭为燃料,伦敦煤炭的消耗量随着人口的增长急剧上升。

1821年英国颁布《烟尘禁止法》,规定对烟尘造成的公害可予以起诉,只是该法令将机车、锅炉等高污染源排除在外,对改善大气质量贡献甚微。其后,英国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烟尘排放的地方法案,因内容空泛,终未获实效。

1853年,在帕麦斯顿的推动下,英国议会通过《烟尘污染控制法案》,要求工业窑炉和行驶在泰晤士河城区主要河段的蒸汽船尽量减少排放,并规定用焦炭取代煤炭,否则会被处以罚款。然而,由于警察执行不力,罚款金额极低,该法案根本没有引起责任者的重视。

1863和1874年分别制定的两部《制碱法》命运相若。法律要求企业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减少有毒有害气体排放,但排放限值要求经常被企业规避,稽查队慑于强大的资本势力,怠于履行法定职责,终致条文形同虚设。

在舆论的压力下,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公共健康法》,许多条款涉及空气污染,不过因循章不严,落实不到位,英国的空气质量并无好转。到了19世纪末期,英国的各种环保技术日臻成熟,但因企业片面追求低成本,居民囿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先进技术和替代能源无法普及。

进入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重建使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降低。1944年燃料和电力部设立专门咨询委员会,再次对国内燃料政策进行评估。该委员会在1946年发表研究报告,号召以无烟煤全面取代烟煤,并敦促政府强力介入。英国政府肯定了调研成果,授权伦敦和曼彻斯特市政府建立无烟区。遗憾的是,由于煤炭制造商以及相关利益集团的破坏和大量居民的反对,两大市府的努力无疾而终。

英国治理空气污染失败的教训在于,由于利益集团的阻挠、官员的腐败和保守民众的沉默,诸多立法要么严格得无法落实,要么宽松得豁免大量责任;政府漠视环境问题,长期消极怠工;罚款数额太小,企业宁愿缴款也选择违法排污;居民排放未被纳入治理范围。

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后,举国震惊,各界痛定思痛,遂以全社会之力直面污染挑战。诸多因素都起到助推作用,主要包括民间的广泛动员、政府的严厉监管、社会价值观的改换、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能源技术的进步、企业与民众资源节约意识的高涨、重工业特别是重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等。

民间力量的推动

在抗击空气污染的漫漫长途上,英国自发性社会团体扮演了推手角色,唤起了民众和政府的环保意识。早在17世纪,包括英国作家伊维林在内的一些先知们就注意到空气污染问题,猛烈抨击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在1843到1850年间,以麦金龙为代表的活动家们领导的环保运动风起云涌,促成了多部防止企业污染空气的立法。

1842年,罗奇戴尔市的牧师建立民间团体“曼彻斯特消除烟尘联合会”;1877年,希尔姐妹创办“凯尔会社”,为建设“人民美丽的家园”而四处奔走;1882年,伦敦“治理烟雾委员会”在伦敦郊外举办“减少烟雾展览”,其轰动效应彰显了环保先驱们对提高空气质量的渴求。

自20世纪初开始,民间的公民精神与环保意识在治理空气污染运动中更是起到导向性作用。1929年,在查尔斯•甘迪的领导下,“英国减少烟雾协会”成立。该协会呼吁在全国各地设立无烟区,倡导节能保温建筑设计,推广使用无烟燃料。尽管由于煤炭生产商作梗,协会努力功亏一篑,但其建议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这其实是英国空气污染治理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为1956年的《清洁空气法案》提供了具体措施。

如今,英国的环保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保护国际、地球之友、绿色和平之类的国际组织外,地方和社区性环保组织多如牛毛。英国思想家吉登斯据此现象把环保权利与职责列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主张已成为不列颠各界共识。

政府强力干预

英国政府历史上的不作为长期为人诟病,但在1952年以后,唐宁街对利益集团展开凌厉攻势,把法律条文变成刚性约束。如今,英国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实行铁腕政策,各种空气监测信息均向公众开放,对特殊利益集团构成巨大压力。英国公民可援引《自由信息法》,向政府机构索取相关环保数据,从而对社区所在的企业严格监督。如果企业稍有疏失,公民就可将其告上法庭,主流媒体也会配合政府为选民撑腰。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机动车尾气取代煤烟成为不列颠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英国政府坚决强制推行了无铅汽油政策。到90年代初,研究表明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极为有害,因此自1993年始,政府强制所有境内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治理污染的国家战略,规定企业界、交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携手减少八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时至今日,企业界已经几乎无力抗衡政府、公众和媒体在环保事项上的压力。

2000年以后,伦敦市政府着手研究环保组织提出的空气中PM2.5问题。鉴于城区80%空气污染量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市府于2003年推出交通拥堵费,并逐年提高征收额度,限制私家车入城,由此获得的收入完全用于改善公交系统。此举大幅提升了公交车的可靠性,市民出行时间缩短了14%。所有达官贵人和政府机关都必须严格遵守,即使是傲慢的美国大使馆也不能豁免。尽管超富阶层从中阻挠,迄今为止该举措仍有效运作,深受普通市民的欢迎。

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19世纪,英国的工业排放已受一系列立法比较松散的监管,但这些法案都没有涵盖居民排放,因为政党害怕失去民众的选票。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后,公众意识到空气污染的重大危害,居民排放的监管终于得到舆论和民众的支持,一些游说团体亦趁机影响议会,迫使政客顺应民众价值观的改变。社会意识的转变最终促成了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标志着英国社会的公民、企业和机构都承担起维护和改善大气质量的责任。

英国环保史料表明,少数地方城市并未严格执行1956年出台的清洁空气法案,可空气质量也大为进步。比如,切斯特市根本没有执行该法案,但污染程度也大幅下降;在约克市,无烟区的设立直到1970年才启动,到1990年该项工作也未完成,然而上世纪60年代是约克空气质量改进最大的时期。事实上,进一步研究显示,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居民选择了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英国家庭现在基本上都拥有汽车,但大多数人平时上班都使用发达的公交,只有周末度假或者去超市采购时才会驾车。在伦敦,由于汽油价格、拥堵费和停车费持续高企,驾车进伦敦城开销高昂,市民逐渐喜爱上公交的方便和经济。一些伦敦市民的生活方式更出现革命迹象,崇尚驾驶电动车、混合动力车,或者步行、骑自行车,甚至完全放弃购买私家车。

环保意识形塑了伦敦人的绿色生活方式。伦敦的公共绿地面积接近2万公顷,公园、私家花园等软质地在全市总面积占比超过60%。严格的城建管理制度保护了绿地,限制了高楼的膨胀,把众多人口分散到郊区的卫星城,这样伦敦城不至于过度拥挤,空气质量的维护更有保障。

产业结构转型

英国在1956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案》被公认为全球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它严格约束了企业和居民的烟尘排放,是面向全民的治污法案,对欧美环境保护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英国治理空气污染诸多政策中最具前瞻性的环节当属经济结构的升级,特别是重工业向轻工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转型。

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工业化的突飞猛进和各国产业升级,全球制造业和污染排放中心就从英国转移到欧陆,其后到美国,再到日本,最后转向东亚新兴经济体。以重化工为产业支柱之一的经济体都面临污染密度居高不下的难题。从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历史数据可以看出,污染峰值走向与国际产业转移路径一致,依次出现在英国、美国和日本。

19世纪70至90年代是英国排放高峰期,当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业生产体系。蒸汽机的能源主要依靠煤炭,而其开采和燃用产生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质,此时英国污染排放达到峰值顺理成章。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城市的空气质量逐步改善,工业煤炭消费量的降低、生产模式转换和烟尘控制区的设立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观点认为,居民排放的减少甚为关键,但新的研究表明企业减排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英国空气质量的改善与其制造业产出呈反比。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的经济发展诞生划时代的结构变化,制造业特别是重污染企业走到海外,国内的服务业迅速崛起。大量的“两高一资”企业迁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然后其制成品以低价回流,立竿见影地减轻了国内生态压力。从世界经济历史来看,这其实就是一条以邻为壑的产业升级道路。

目前英国政府大力推行绿色经济政策,包括低碳、环保及新能源三大产业。据商业创新技能部的信息,2010-2015 年英国增速最快的行业是碳金融、替代能源、替代燃料和新能源汽车。绿色产业将成为英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引擎。

G. 关于英国治理雾霾的感想800字

在未来的历史记录中,2013年将会是被重点存留、或不断被人们回忆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覆盖中国25个省份、100多个城市、受影响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约为6亿人的雾霾事件。当整个社会热议雾霾时,使笔者不得不想起1952年在英国发生的使8000人死于非命的雾都事件。相隔60多年后,从英国雾都到中国雾霾,污染事件的重复出现,说明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仍未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案,这确实是当代人类的悲哀和挑战。
但是,当我们站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探讨中国如何解决雾霾问题时,却看到了另一种希望,这就是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果我们从生态文明角度看,从西方英国的雾霾到东方中国的雾霾,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轮回,而应该是结束这个轮回的开始。到目前为止,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能源环境危机的过程中,均走的是就环境治理环境,“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外部治理之路。
不可否认,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治理环境的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是必须清楚,要从根源上治理当代中国的雾霾问题,仅仅重复西式的治理思路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真正从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在启动东方智慧的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
走出西方轮回的新治理之路。
英国雾霾治理分析:外部治理模式的经验与局限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遇到环境污染事件的国家。1952年12月4日至9日,大范围高浓度的雾霾笼罩伦敦,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大雾之后几个月,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此次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给英国社会造成很大冲击,是促使英国痛下决心治理雾霾的导火索。
前期治理:严格立法遏制工业污染。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污染,这与英国当时高度发达的工业有很大的关系。从18世纪60年代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历时100多年,到19世纪7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取得垄断地位,经济的繁荣进一步加速了人口和工业的聚集。而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支撑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能源,以煤为燃料的各类工厂排放的烟尘以及硫氧化物、碳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大量排入大气中。由于伦敦地理位置独特,每到秋冬季节, 海雾就笼罩在伦敦上空,于是就形成了烟和雾混杂的灰黄色烟雾,最终酿成了1952年的“伦敦大雾”事件。据数据显示,当时伦敦每立方米大气中二氧化硫达3.8毫克,烟尘达4.5毫克,①污染物数量是正常年份的10倍。
面对严重的空气污染,严格的环境立法成为英国治理雾霾问题的首选。1954年,伦敦市出台《伦敦城法案(多项赋权)》,控制烟雾排放。1956年,英国出台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控制空气污染,规定城镇使用无烟燃料,推广电和天然气,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迁至郊外等。1968年修正《清洁空气法》以巩固空气质量的改善。1974年出台《控制公害法》,全面规定了空气、水、土地及噪音等的控制条款。1995年通过《环境法》,旨在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2001年出台《空气质量战略草案》,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伦敦的空气质量,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中期治理:全方位启动治理生活排放。20世纪80年代,生活污染中的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当时,伦敦的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244万辆,道路交通堵塞日趋严重。②自1981年以来,伦敦乘汽车外出的数量增长了20%,占所有上班行程的43%,③加上城市高楼密集,汽车尾气在地面不容易扩散,成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英国政府在城市生活排放治理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通过一系列措施严格限制小汽车尾气排放,具体包括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对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氢化物等成分进行严格控制,并在汽车年检中检测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是否达标;在伦敦市中心设立污染检测点;通过收取“交通拥堵费”改善交通状况。自2003年2月起,伦敦市政府规定,对周一至周五早7点至晚6点半进入市中心约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机动车,每天征收5英镑的“交通拥堵费”,此后收费区域不断扩大,收费标准也逐渐提高。随后,伦敦市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同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计划修建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英国的政府高官们以身作则,控制公务用车。
其次,加强绿化也是治理雾霾的重要手段。伦敦虽然人口稠密,但人均绿化面积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即使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市中心,也仍旧保留着海德公园以及詹姆斯公园等大片绿地。如今的伦敦,大雾天气已经从100余年前的每年90天,减少为不到10天。
第三,多部门、各层级联合治理。英国

H. 国外防治雾霾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英国
提到雾霾,人们第一个想到英国伦敦。这个海岛国家的首都有海风吹拂,按理不该有雾霾。但“伦敦烟雾事件”像一记重锤,使得英国人痛下决心开始整顿空气污染,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通过一系列措施,到1975年,伦敦的雾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
可惜伦敦的抗雾斗争并没有到此结束。80年代后,伦敦的汽车数量激增,当时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244万辆(截至2014年底,北京每百户家庭拥有63辆小汽车,而大多数国家的这一数据平均值仅为25辆。据北京市交管局信息,北京全市2015年11月的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61万辆),交通堵塞情况严重。自1981年以来,伦敦乘汽车外出的数量增长了20%,占所有上班行程的43%,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对抗这种由汽车带来的空气污染。
1、控制车辆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从1993年1月开始,英国强制所有在国境内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对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氢化物等成分进行严格控制,并在汽车年检中检测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是否达标。
2、通过交通拥堵费和发展公共交通来限制私家车流量。自2003年2月起,伦敦市政府规定,收费区域为伦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区域(现在已扩展到了22平方公里),从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点至下午6点在收费区域内行驶,需要缴纳拥堵费。拥堵费在过去10年有所增长,目前已从最初每天5英镑上涨至11.5英镑。随后,伦敦市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研究表明,该措施减少了收费区域内26%的交通拥堵。区域内行驶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时;2003—2006年,该措施减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NOX)、PM10和CO2污染物浓度分别为17%、24%和3%。与此同时,伦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市民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并计划修建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
3、提倡自行车代替汽车。英国鼓励市民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英国的高官们都以身作则,控制公务用车,骑自行车绿色出行。伦敦市市长鲍里斯计划到2023年把伦敦私车流量减少9%。鲍里斯市长本人也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4、伦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区政策。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二、美国
洛杉矶是美国的工业城市,从20世纪初就饱受大气污染的困扰。特别是1943年的“洛杉矶雾霾”事件和之后发生的“光化学烟雾”污染,让洛杉矶政府和市民下决心采取措施根治雾霾。随着石化能源的发现与开采,洛杉矶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上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汽车拥有量从30年前250万辆增加到400多万辆。
1、美国治理雾霾,首先从汽车入手。在洛杉矶,政府要求出售的汽车必须是“清洁的”,而且要求1994年以后出售的汽车全部安装“行驶诊断系统”,对机动车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这样当有车辆超标时可以及时让其停止污染并接受维修。加州还出台了比美国政府出台的空气质量法还要严格的《污染防治法》,引导并促使美国和外国汽车生产商改进汽车的排放性能。
2、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用量。汽车、港口船舶和货物运输是洛杉矶最大的空气污染源。洛杉矶地区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扩建区内轻轨系统和洛杉矶市地铁系统;在高速公路上设立两人以上车辆专用通道,并允许单人驾驶新能源汽车使用专用通道;在市区增设自行车车道;要求船舶进入洛杉矶港口后使用岸上电源;设立过境运输车辆专用通道;淘汰高污染柴油车辆等。
3、鼓励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环保署已经针对发电站、汽车等微小颗粒物排放源发布了规范和指导,其中包括对公共汽车和轻型卡车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对柴油发动机执行多层次的废气排放标准,要求发动机生产商制造符合先进排放控制标准的产品,从而使废气排放减少90%以上。洛杉矶地区要求使用天然气替代石油或燃煤发电;鼓励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新能源使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发;制定减少温室气体和臭氧排放政策;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为购买新能源汽车和安装太阳能设备的家庭提供财政补贴等。
三、德国
德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的努力备受全球瞩目。20 世纪70 年代,德国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影响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德国治理空气污染主要通过完善应急措施和长效机制,软硬兼施。
1、依法治理,设立“环保区”。1974 年德国政府出台了《联邦污染防治法》,制定大型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要求企业在规定时间内空气过滤装置达标。此法经过多次修改、补充,现已成为欧盟治理空气污染的样板法律。德国超过40个城市设立了“空气质量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驶入。还在许多大城市中心设“自然保护区”。
2、注重快速应对,雾霾严重时禁行车辆关停工厂。如果空气出现严重污染,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快速应对。对部分车辆实施禁行,或者在污染严重区域禁止所有车辆行驶;限制或关停大型锅炉和工业设备;限制城市内的建筑工地运作。
3、注重长效机制,设定机动车排放标准,各类车辆都需满足设定的排放上限。欧盟所有成员国机动车均需符合欧盟统一标准。为了排放不超标,机动车辆需安装微粒过滤器等尾气清洁装置。在德国,安装过滤器的车主可获得国家补贴。严格设立大型锅炉和工业设施的排放标准。欧盟已统一规定了工业排放标准,出台了《工业排放令》。同时,对小型锅炉等供暖设备设定排放标准。
4、实施“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40多年前,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莱茵河两岸污染严重。而今,实现了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这与德国实施100个“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密不可分。“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具体方法首先是限制释放颗粒物的行为。例如,车辆限行、限速,工业设备限制运转等。第二就是用技术手段减少排放,例如安装颗粒过滤装置。德国立法机构曾于2007年立法补贴安装颗粒过滤装置的柴油机小汽车,并对未安装过滤装置的车辆征收附加费。
四、日本
日本在工业化初期也曾饱受空气污染之苦。1999年东京600多为国道沿线呼吸道疾病患者就以汽车尾气上海其身体为由状告地方政府和八家汽车企业,经专家鉴定,汽车尾气造成的PM2.5确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正是这一诉讼案推动了日本政府对PM2.5的重视和地方政府着手管控交通的决心。
1、自2000年开始,日本政府开始要求汽车加装尾气净化装置,并禁止超标车投入运行。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在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东京近十万辆出租车都成功改造成使用天然气,PM2.5数值得到大幅下降。
2、2003年,东京推出一项新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东京。当时的日产汽车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尾气过滤技术。
3、2004年,东京使用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出租车。这种汽车燃油经济性能较高,可以降低油耗,因此在当时被称作“生态出租车”。
4、环保二字在日本深入民心,各种条例的出台更影响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排气量660cc以下的汽车因其环保、小巧而深受欢迎,成为日本汽车市场的主流。
五、法国
法国在近几年也陷入雾霾的困扰中,埃菲尔铁塔等建筑物在雾霾中几近消失。当地时间2014年3月13日,法国多个地区遭遇高浓度微粒污染。巴黎为了应对持续恶化的雾霾侵袭,做过如下措施:
1、2014年3月法国首都巴黎实施汽车单双号轮流行驶措施。该措施实施首日3月17日,有数以千计的车辆被拒于巴黎城区之外,地铁高峰期也十分拥挤。据悉,法国上一次实施这一措施是在1997年。
2、施行为其三天的公共交通免费,包括公交车、地铁、快线和公共的自行车电动车,鼓励大家少开车;巴黎大区的地区快线、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将免费供民众使用。
3、巴黎市政府和一些机构紧急推出多项措施,以鼓励市民减少使用私家车,更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其中包括减少公务车辆的使用、居住区免费路边停车、部分减免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的租赁费用等。
4、将巴黎环城公路限速由时速70公里降至60公里,途经巴黎及其周边地区高速公路的时速限速也分别下调20公里。
六、意大利
2008年,米兰被称为欧洲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此后一直处于欧洲污染最严重地区的名单。自2007年起,米兰已经多次采取限行措施。
1、意大利米兰市对污染最严重汽车征税,工作日7时至19时,污染严重的汽车必须缴纳2至10欧元税才能进入市区。
2、罗马实行“绿色周日”活动,只有电动汽车等环保车才能上街行驶。12月21日和22日,罗马采取了单双号限行措施,违者被处以150欧元(165美元罚款)。
3、米兰于2015年12月28日至30日采取车辆限行措施。与之相应,米兰将加大公交优惠力度,一张售价1.5欧元(约合1.65美元)的“抗霾”特票可以使用一整天。
七、西班牙
西班牙巴塞罗那和马德里也采取了降低空气污染水平的措施。
1、巴塞罗那地区提出对车辆实施限速每小时90公里的新标准。
2、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2015年11月12日首次宣布执行禁停和限速措施,规定非市中心区域居住市民禁止在这一区域停车,同时,进城车辆的速度限制在70千米/时,低于之前80~90千米/时的平均速度。市政当局力劝310万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3、根据马德里市减排控污计划,如果每立方米空气NO2含量达到250微克,或持续两天达200微克,政府就会发布警示,力促绿色出行并实施限速;如果第二天污染依然严重,市中心仅允许附近居民停放车辆;若污染持续到第三天,市中心将执行单双号限行措施,同时还会限制出租车自由行驶。
八、波兰
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不久前实施一项新的抗雾霾方案:当空气中的PM10含量达到150微克/立方米时,城市立刻启动应急状态——机动车驾驶员在出示本人驾驶证后,可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而其他人需正常购票。此外,载重量超过3.5吨的车辆禁止进入市中心和内环路。

I. 英国什么时候因科技发展发生了雾霾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伦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雾霾问题的城市之一.20世纪50年代,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让“雾都”之名举世皆知.现在伦敦已经基本抛掉了“雾都”的帽子,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伦敦雾霾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和工业中心的伦敦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使得伦敦大气污染愈演愈烈,工厂产生大量废气,形成了极浓的灰黄色烟雾,伦敦的空气污染形势渐趋严峻.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100多年间,伦敦在冬季发生过多起空气污染案例,最早的记录甚至可追溯到1813年.随后的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1892年和1952年等年份又多次发生大气污染事件,其中1952年12月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最为典型 .
1952年12月4日至9日,大范围高浓度的雾霾笼罩伦敦.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其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这起事件总共造成12000人死亡.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空气污染不仅损害人体健康,而且严重地腐蚀了建筑物,还使土壤贫瘠,水质恶化,鸟类远辟他乡,并影响植物生长.
形成伦敦烟雾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烧煤的工厂排放的大量浓烟、汽车排放的机油废气和从欧洲大陆飘过来的污染云,都令伦敦的空气质量变得很差.当年的伦敦,工业排污量非常大,每天都有1000吨的浓烟从烟囱中飘出来,排放2000吨二氧化碳(CO2)、140吨盐酸和14吨氟化物.更为严重的是,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混合了水蒸气之后,就形成了800吨的硫酸.家庭烧煤也加剧了大气污染.在集中供暖时代之前,寒冬的伦敦,数以万计的家庭只能烧煤取暖.由于战后经济困难,政府将优质煤出口国外,而伦敦人则烧劣质煤,污染更为严重.当空气不流通的时候,这些污染严重的黄烟就被“困在伦敦上空”,便形成了浓雾.这些硫酸雾滴吸入呼吸系统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体弱者发病甚至死亡.伦敦烟雾事件的间接原因是开始于12月4日的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
随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等伦敦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20世纪70年代中期,伦敦的“雾日”逐年减少,1980年则进一步下降.目前,伦敦有毒烟雾已销声匿迹,并成为全球的生态之城.
二、伦敦雾霾的治理过程
1952年伦敦的严重烟雾事件,促使英国人民开始深刻反思.英国政府开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理效果.1953年以来伦敦60多年的烟雾治理,按照其空气质量的改善趋势可划分成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1953-1960).英国政府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领导的比佛委员会(the Beaver Committee),专门调查烟雾事件的成因并制定应对方案.在比佛委员会的推动下,1956年英国出台专门针对空气污染的《清洁空气法》.该法提出禁止黑烟排放、升高烟囱高度、建立无烟区等措施,并且在控制机动车数量、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时,清洁空气委员会(Clean Air Council)成立,负责监督空气污染的改善情况,并从对空气污染治理有经验、有学识或有责任的人那里获取空气污染治理建议.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由地方政府负责划定烟尘控制区,改造家用壁炉,更换燃料,禁止黑烟排放;设立奖惩机制,对控制区内进行壁炉改造的合理费用,由地方政府补贴至少70%,而对违反条例的人员则依情节处以10-100英镑罚款或最高3个月的监禁.1960年,伦敦的二氧化硫(SO2)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阶段是显著削减阶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国政府对《清洁空气法》进行了修订和扩充,赋予负责控制大气污染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长更多权限,包括出台新的锅炉颗粒物和烟尘排放限值的权力,和可以强制要求地方政府设立新的烟尘控制区的权力.1974年,政府颁布《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机动车或壁炉)中硫的含量.这一阶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扩大了烟尘控制区的范围.到1976年,烟尘控制区的覆盖率在大伦敦地区已达到90%.伦敦空气中SO2和黑烟的浓度在第一阶段还略有波动,但到了第二阶段,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便有了显著改观,SO2和黑烟的浓度在短期内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过80%.到1975年,伦敦的雾霾天数已经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第三阶段是平稳改善阶段(1980-2000),伦敦大气控制与治理的重点已从控制燃煤开始逐步转向机动车污染控制.政府陆续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97年)、《大伦敦政府法》(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1999年).这使得伦敦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第四阶段是低碳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此时伦敦的空气质量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伦敦的主要污染物.2002年,伦敦市长经过广泛咨询后发布了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其中详细说明了伦敦要如何达到国家空气质量目标.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提出将于2050年建成低碳社会.此后,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在2006、201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目前,伦敦空气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机动车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低层空气中烟的污染有93%得到控制,酸雨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今天的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并荣登吸引全球游客最多的城市之榜首.
三、主要经验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理雾霾
伦敦曾经严重的大气污染引起英国各界的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1)依法治霾.1956年,在著名的《比佛报告》 (The Beaver Report)推动下,英国颁布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在此基础上,20世纪60-70年代,英国主要采取“末端治理”来治理空气污染.除了不断完善《清洁空气法》,1968年以后,英国又相继出台《污染控制法》(1974)、《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修订)、《环境法》(1995年)、《大伦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案》(1999年)及《气候变化法案》(2008)等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以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英国根据国情,走以“立法为主,补贴为辅,全面推进,最终建立低碳社会”的模式,把建立低碳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英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80% 的长期目标.(2)制定国家战略,指导治理雾霾.从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以此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随后英国提出《能效:政府行动计划》(2004)、《气候变化行动计划》(2005)、《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低碳建筑计划》(2006)、《退税与补贴计划》(2007)、《英国能效行动计划2007》、《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2008)及《低碳转型计划》(2009)等一系列计划与政策的出台,彰显了英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与决心.尤其是2009年低碳转型计划》勾画出英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蓝图,目标是到2020年,英国的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120多万人从事绿色职业;700万栋房屋进行节能改造,150多万户家庭将得到政府资助自产清洁能源;40%的电力将来自低碳能源;新车的平均碳排放量将减少40%.由于英国的大力推动,近年低碳经济的理念在全球迅速传播,并得到广泛的认可.(3)加大财政投入.2009年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预计将有700万家庭因此受益.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上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4)构建协同配合的政策体系.英国在利用气候变化税、排放贸易机制等政策工具及低碳交通、“清洁煤炭”、碳预算等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与计划的特色,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政策计划体系,低碳技术研发推广计划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已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互动体系,促进低碳经济转型,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5)设立各种专项基金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碳基金” 作为由英国政府利用每年大约有6600万英镑的气候变化税作为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商业化基金,有力地促进英国商业和公共部门减排CO2,加大投资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2008年英国政府启动“环境改善基金”,可以将政府对低碳能源和高能效技术示范和部署的支持以及对能源与环境相关的国际化发展结合起来,提供相应的基金资助.为了在绿色运输和能源项目中加大投资,2010年3月英国设立10亿英镑(7.49亿欧元)绿色能源基金,改造运输体系使用清洁燃料,提升低碳能源(如风能、海洋波浪能和太阳能)的利用,为数千人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二)利用清洁能源等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伦敦烟雾事件发生时,伦敦的烟尘最高浓度达4460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达到3830微克/立方米.1950年代,伦敦的有关部门通过对大气污染源进行分析,发现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及家庭燃煤,因此,他们除了划定“烟尘控制区”,区内的城镇只准烧无烟燃料外,还决定增加清洁能源比例,推广使用无烟煤、电和天然气,减少烟尘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政府采用补贴的办法帮助居民改造燃具,而且要求市区和近郊区所有的工业企业都不准用煤炭和木柴作燃料,其产生的废气也均须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加以净化,达标后才可排出等.英国还大力发展监控技术,建立大气监测网.自1961年开始,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由450个团体参加的大气监测网.监测网有1200个监测点,平均每小时对烟尘与二氧化硫采样一次,每月测降尘量一次,其中伦敦、爱丁堡、谢菲尔德三个城市被列为重点监测区.再加上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对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英国空气质量的改善,英国的能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5年燃料构成中煤炭的比例为27%,电和清洁气体燃料占24 5%,燃料油为43%;1980年煤炭仅限于远郊区工厂使用,比例进一步减少到5%,电和清洁气体燃料提高到51%,燃料油为41%.尤其是煤炭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从1948年的90%下降到了1998年的17%,而天然气的占比却从0上升到了36%.2003年,英国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将于2050年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英国颁布《气候变化法案》,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的排量降低60% 的长期目标.2009年英国政府公布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蓝图,大力发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 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低碳领域(30% 来源于风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 来自核能).
(三)疏散人口和工业企业
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和工业企业过于集中,而给市区带来大气污染等问题,伦敦在40年代末建成8座新城的基础上,于60年代末在城市以北和西北地区又兴建了彼得伯勒、米尔顿凯恩斯、北安普顿等3座新城(这3座新城距伦敦市中心的距离从80到133公里不等),这些新城的建设为人口和工业外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伦敦政府利用税收等经济政策,鼓励市区一些企业迁移到这些人口较少的新发展区;另一方面,各新城对吸引工业企业落户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当时的作法是,划定工业区范围,铺设道路,建设不同规模的厂房以供出租,注意营造好的居住环境等,同时对优惠条件进行大力宣传) 由于政府对外迁的优惠政策和新城具有的优惠条件,因此许多工厂纷纷外迁.自1967年起,伦敦市区工业用地开始减少,至1974年市区共迁出24万个劳动岗位,以后又迁出4.2万个.与此同时,新城企业由原来的823家,增加到2558家;新城的人口总数也由原来的45万增至136.7万(包括其他地区迁人的人口).
(四)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综合治理
8O年代初,伦敦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4万辆,道路交通阻塞日趋严重.同时,汽车数量的增加也引发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面对这一严峻局势,伦敦当局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措施.
第一,实行向公共交通、步行、骑自行车等节油、无污染的出行方式转变的交通发展战略,以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从而有效降低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办法有:设立公交专用道,设立1000英里长的自行车线路网,设立林荫步道网,投资发展新型节能、无污染的公交车辆.
第二,扩大交通限制的范围.过去伦敦的交通限制重点集中在中心地区的高峰时间内.随着城市化和交通的发展,从内伦敦到外伦敦的各城镇中心、主要的放射道路及高速公路,交通问题和空气质量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伦敦所有地区陆续实行了以限制为基础的一揽子方案,同时,辅之以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政策,防止了空气质量和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第三,政府发布交通状况白皮书.公告市民:为了限制轿车数量,减少堵车和空气污染,将从2000年起提高停车费用,市内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场所的免费停车场也一律改为收费停车场.
第四,加强对城市大气质量的控制管理.政府制定的控制大气质量的近期目标是,到2000年将CO2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水平.同时,建议政府制定有关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控制目标及实施细则.
第五,加强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改造,设计生产先进的环保型轿车.英国政府为了治理机动车污染,在多次修订完善《清洁空气法案》中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规定,要求所有新车都必须加装净化装置以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从2003年起,伦敦市政府开始征收“拥堵费”,以缓解伦敦市中心的拥堵状况,该政策减少了机动车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推行其他交通控制措施筹集了资金.
2008年伦敦政府推行低污染排放区政策,旨在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研究结果表明,与低污染排放区以外的区域相比,该措施的执行使得PM10污染浓度下降了约2.46%到3.07%.而且,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也强调,未来会通过不断提升低排放区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机动车排污的控制
伦敦市政府还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计划在20年内,减少私家车流量9%,每天进入塞车收费区域的车辆数目减少超过6万辆,废气排放降低12%.在限制轿车排放的同时,英国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伦敦计划2015年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目前电动汽车买主将享受高额返利,免交汽车碳排放税,免费停车.
(五)多措并举,协同治理雾霾
首先,建立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为了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大伦敦议会确定了17个不同的行业机构,分别制定实旖大气污染控制的各项措施.
其次,科研机构参与治理大气污染.伦敦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很注意科研力量的参与,许多全国性的研究机构,以及大学、工厂都广泛参与了科研工作.如以华伦泉实验室为中心,根据遍布全英的1200多个监测站的测定结果,对烟尘和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的含量进行估算,据此提出不同地区控制大气污染的不同措施;一些高等院校如阿斯顿大学、里丁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威尔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等分剥对车辆尾气、空气质量标准、控制污染物的捧放、空气污染对农作物和土壤的影响、测定灰尘及其它污染物的仪器的改进、烟囱的设计安装及环保产品的研制等同题进行广泛深人的研究.
第三,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监督治理.伦敦空气污染的防控和治理,成绩并不全归功于政府,英国各大高校、环保组织与媒体也在形成合力,全民都是治理空气污染的践行者.伦敦国王学院、伦敦盖伊医院与伦敦圣托马斯医院联合组建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基金会联合主办了一个有关“如何降低空气污染对个人影响”的研讨会,专门探讨的是伦敦市每一位居民如何从自身做起改善空气质量.伦敦国王学院还于2010-03-12在多个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为“伦敦空气”的手机软件,每小时向用户免费推送伦敦空气质量,让伦敦居民对城市空气质量有了进一步了解.英国是最早将空气治理信息向民众实时通报的国家.官方网络向市民发布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时的浓度和一周趋势图.
英国公民在环境问题的讨论、决策、监督、执行上,有深厚的自治传统和强大的社会根基.如果政府在治理空气方面稍有疏失,主流媒体不会替政府粉饰遮掩而是大胆抨击.比如2012年7月,《星期日泰晤士报》就引述环保组织“清洁伦敦空气”所作的调查报告,质疑伦敦市政府只在监测点附近大洒化学溶剂,借以美化空气污染指数.英国公民获知空气信息的途径也不被官方独家垄断.公民能直接透过《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环保机构索取相关数据,不得被拒绝.政府开设的“英国空气质量档案”网站、民间组织与伦敦国王学院环保组织合作开设的“伦敦空气质量网络”均发布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政府绝不敢指责民间监测组织“非法”、“违规”、“不科学”.
第四,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带,至2O世纪8O年代该绿带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与城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之比达到2.82:1.远期绿带规划面积可达5791平方公里,与城市面积之比可达3.67:1.伦敦绿带的建设在置换城市空气,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控制城市向外扩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园林绿化方面伦敦还十分重视生态园林,倡导建设“花园城市”的理念.这是伦敦自加世纪中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是一项调节城市大气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绿化功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目前,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城市中心区,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生态园林的建设不仅美化了城市,改善了大气环境,提高了城市整体质量,而且使昔日破败的城市衰落区以空气清新、优美宜人、富有特色的绿色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观光客.
四、对我国治理雾霾的启示
从工业革命的先驱到生态文明的领跑者,英国为世界其它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借鉴.
1.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立法
只有严厉的政府制度才能减少污染.自由市场并不能解决污染问题.污染在经济学中被视作外部因素,说明单个公司是不可能为解决污染问题而付出代价的,因此公司本身没有动力主动去做.需要有政府制度来制约、规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铁腕治理,才能减少污染.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执法等问题;实行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执法人员不作为、渎职的要严肃处理.
2.全面规划、加快实施大气环境治理战略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是区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对已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改善和控制污染的优化方案.做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采取区域性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同时,制定控制大气污染的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等,把大气的综合治理与利用,转变为新兴产业,彻底消除隐患,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科学技术是解决与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
在英国治理空气污染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英国政府鼓励企业采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改革生产工艺,优先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这是防治大气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政府要求企业严格生产工艺操作,选配合适的原材料,有利于减轻污染或对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安装废气的净化装置,对污染源进行治理,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标准.除通过攻关关键技术实现治污目标和产业突破外,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决策过程越科学,可执行性就越好,政策就更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提高认识,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天猫美国普卫欣提示:雾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从1813年的大气污染,到1952年的严重大气污染,英国为工业化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英国痛下决心治理伦敦大气污染,根本扭转局面花了20多年时间,完全改善用了50年的时间,这说明空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到现在,英国政府仍然认为在空气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英国在其2007年战略中提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英国由于空气污染对人们平均寿命的影响仍然达到7到8个月左右,直接医疗成本每年约200亿英镑.即使到2020年,2007年战略中的所有政策都得到彻底的落实,英国政府仍然预期空气污染将使英国人平均寿命缩短5个月.因此,空气质量的恢复过程不是自然而然出现,它需要政府下决心制定和推行相关政策,并将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转化为对相关政策的支持和自觉执行.为避免灾难再次出现,并最大限度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需进行严格管理并对相关领域科技创新进行有力投资和推广,这是治理环境问题的可行途径.

热点内容
2011年司法考试刑法题 发布:2025-01-13 13:03:40 浏览:156
民事诉讼法143条规定 发布:2025-01-13 12:44:07 浏览:843
民法典删除的法律 发布:2025-01-13 12:44:02 浏览:711
刑法人员 发布:2025-01-13 12:36:07 浏览:865
法院没给票据 发布:2025-01-13 12:33:17 浏览:995
什么是职业道德含义 发布:2025-01-13 12:32:26 浏览:147
江西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3 12:31:05 浏览:978
上海达尧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13 11:48:29 浏览:506
法学会如何 发布:2025-01-13 11:35:25 浏览:11
最新货车法规 发布:2025-01-13 10:48:54 浏览: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