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普法依法治理会议制度

普法依法治理会议制度

发布时间: 2022-04-26 22:00:05

⑴ 法制学习教育活动有哪些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全国“五五”普法规划,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在第六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省、市也相继召开了会议,对“五五”普法作出了统一部署。各街道、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开展“五五”普法的重要意义.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从我区情况看,当前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因征地拆迁、环境保护、收入分配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时有发生,各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等犯罪呈多发态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调节好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保证社会有序运转。只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依法表达利益诉求,自觉履行义务,依法维护权益;才能不断提高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才能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客观要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增强各级党委、政府法治化管理水平,尤其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不断推进我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职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是建设“法治江东”的基础工程
区委六届九次全会上作出了建设“法治江东”的决定,这是区委从完善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江东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江东”,关键在人。没有广大干部群众法律素质的普遍提高,法治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过20年的普法教育,我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不断增强,各项事业和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普法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与建设“法治江东”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法律还没有真正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遵守。开展“五五”普法,对建设“法治江东”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才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的观念,才能使公民懂法、守法、用法、护法,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管理走上法治化的轨道。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是顺利实施我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保障
“十一五”期间,我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现代化新中心城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靠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同时也要靠完备的法制来保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理,有利于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的形成,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市场的能力,提高企业依法经营、依法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进一步营造维护公平竞争、促进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推进市场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弘扬法治文化,把法治精神渗透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中去,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
总之,各街道、部门一定要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省委、市委和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推动我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五五”普法正当时
今年是“五五”普法启动年,最近,区委、区政府转发了《区委宣传部、区司法局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五五”普法),成为我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件大事。
“五五”普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深入实施“四区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新中心城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五五”普法的主要目标
实现“三增强、三提高”,即: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实践,进一步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公务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增强各街道、部门和社会组织依法治理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五五”普法的主要任务
主要为七项任务:一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二是深入学习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三是深入学习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四是深入学习宣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五是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六是深入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七是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通过以上七块任务促进在全区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促进全区法治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进社会法治氛围和环境的全面形成。
“五五”普法的对象
普法期间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其中重点要加强对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公务员是重中之重。之所以把这几类对象作为重点对象,是因为:公务员是国家法律法规的主要执行主体,提高公务员队伍法律素质不仅能切实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而且更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客观要求。特别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学法用法,既是对领导者自身建设的要求,同时也为推动群众广泛开展学法用法活动起到示范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其从小接受法制教育,树立法制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事关国家未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企业经营者的法制意识,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尤为迫切。被征地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平时所接受教育包括法制宣传教育机会相对较少,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通过不断加大对被征地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观念、依法开展生产和依法维权的观念;着力培养和增强参与居民自治活动和其它社会管理的能力;了解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
“五五”普法的组织领导和保障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组织领导机制和运行有序的工作机制。“五五”普法期间更加注重这两套机制的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的领导机制。各级党委、党工委、党组要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健全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年度工作汇报制度、工作督查制度;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同时要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明确党委宣传部门、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是普法主管机关,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检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国家机关各部门、各行业、各社会团体是普法主管部门,承担着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职责,并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面向全社会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五五”普法的基本特点
和“四五”普法相比,“五五”普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普法规划具体内容的安排,从增强实际效果出发,注意继承“四五”普法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五五”普法规划中就提出了普法工作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并重,并把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考试结果及学法用法情况,作为其年度考核和任前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还把被征地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列为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对象,同时提出法律进机关、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企业、法律进单位的“五进”活动,开通“法治江东网”,加强宣传阵地建设。
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突出量化。与“四五”普法规划相比,“五五”规划更加注重定量。在对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的要求上,都提出了明确的量化要求,如区管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参加中心组学法或法制报告会不少于4次;公务员学法每年不少于40个小时;青少年学法每年不少于10个小时等。这既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操作,又有利于在考核中评估。
普法工作机制更加明确。规划对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作了详细规定,明确了普法主管机关和普法主管部门,明确了主要部门的普法职能和责任,使普法工作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机制,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⑵ 如何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建设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深化法治长治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新内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法治山西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法治长治建设实施纲要》,推进普法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市法治建设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依法执政和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洁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实施“五五”战略、加快转型跨越、率先全面小康的重要阶段,也是深化法治长治建设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保障和促进转型跨越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深化法治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教育为重点,以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和各级依法治理示范单位为抓手,以强化法治文化建设为支撑,大力推进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企业依法经营和全社会崇法守法,全面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加快建设法治长治。
二、着力推进依法执政,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市全过程
1.健全依法执政机制。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责、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2.提高依法决策水平。完善依法决策程序,对涉及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重大决策以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市委要适时向市人大或其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把党的意志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落实到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3.树立法治思维方式。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带头学习、遵守宪法和法律,切实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办合法事,做到办事情、想问题、作决策坚持以法治为主要标准,以法治为主要手段,以法治为基本方式,自觉摒弃人治思维,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增强依法执政能力。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党委(党组)中心组要每年集中学法1~2次,市、县(市、区)要每年举办1~2次综合性学法报告活动。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考试,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述法制度和公务员、事业人员任职和招考法律知识考试制度。纪检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和党员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大党内监督和查处大要案力度,切实推动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情况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内容,使法治建设真正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三、着力推进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提升人大依法监督工作水平
5.加强监督工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市、县(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大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作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促进人民群众法律素质的提高,推进法治长治建设。
6.做好立法调研工作。根据上级人大立法调研工作安排,广泛听取和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市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汇总,为上级立法提出科学、具体、有价值的建议意见。
7.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要严格按照省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规程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制度和有效期制度。
四、着力推进严格执法,切实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8.依法规范政府职能。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依法规范市、县(市、区)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规范性文件清理审查工作。行政机关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实施行政管理和执法;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的自我完善功能。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行政机关不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
9.健全依法决策程序。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规定。建立重大决策事项会前交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制度,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决策跟踪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凡超越权限、违反程序的决策行为及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严肃追究决策部门、单位和相关人员责任,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
10.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狠抓业务能力、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完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或征用等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制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案件和行为。扎实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推进综合执法,减少执法层级,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执法缺位、执法混乱问题。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细化执法流程,明确环节步骤,严格程序公正,规范裁量权限,坚持做到平等对待、适当适度、文明执法。加强行政信息化建设,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效果网上考核,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11.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主动、及时、准确、具体向社会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实施、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推进办事公开,拓宽公开领域,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都要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电子审批,充分发挥政务网站的信息查询和在线办事功能。规范和监督医院、学校、公交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工作,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
12.大力加强行政监督。行政机关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切实强化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探索建立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和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档案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评议工作,拓展评议范围,完善评议方式,扩大群众参与,提高评议实效。认真按照行政诉讼程序履行职责义务。严格行政问责,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渎职、滥用职权、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对因违法行政导致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或者严重违法行政案件的,坚决实施行政问责。
13.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建立行政机关负责人重大复议案件出席听证制度。完善行政复议与信访的衔接机制。完善行政应诉制度,大力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率。
五、着力推进公正司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4.深化司法改革。认真落实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部署,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职权结构和组织体系。完善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司法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和刑事赔偿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扩大司法参与。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教养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依法理顺政法机关内外、上下、左右关系,确保执法权、司法权高效正确运行,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15.维护司法权威。各级党委要带头维护司法权威,市、县(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实施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法参与诉讼活动、认真履行协助义务、自觉履行生效裁判。加强司法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对非法干预司法活动进行备案登记和查处追究制度,坚决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对司法活动的干扰,规范新闻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案件的报道,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健全司法纠错机制。加大生效裁判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执行联动威慑机制,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把解决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依法维护公正结论、依法保障合法权益、依法纠正错误裁决,保护合法信访、制止违法闹访,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息访罢访,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与维护司法权威的统一。
16.规范司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办案流程,所有司法行为都要严格依法依规依章进行,针对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要明确权力运行的范围、条件、程序和界限,避免司法随意性。规范执法尺度,完善案例指导制度,及时发布指导性案例,统一类案裁判标准。推进量刑规范化工作,促进量刑公平公正,增强法律适用的统一性。积极引导司法人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确保自由裁量合法合情合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17.提高司法效率。进一步完善案件繁简分流的制度,优化配置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司法成本。处理好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与维护司法既判力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涉法涉诉案件的终结机制,减少非法上访、无序信访对司法机关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消耗。加大清理超期羁押案件的力度,严格依法处理,避免久押不决、久拖不决。
18.强化司法监督。强化上级司法机关的监督职能,通过诉讼程序及时纠正下级司法机关错误裁决。充分发挥政法各部门在刑事案件中的监督制约作用,共同保证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加强党委政法部门的执法监督、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促进公正司法。完善司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度,通过案件管理机制改革,提高司法效率和办案质量。
19.推进司法公开。严格落实警务公开、检务公开、审判公开制度,除法律规定保密的情况外,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时限、执法进度和执法结果,保障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进一步拓宽公开渠道,将公开载体从传统的公示栏、报刊、宣传册等,拓展到网站、博客、微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新兴媒介,丰富司法公开载体。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例会制度,及时发布司法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通过裁判文书上网、邀请群众旁听庭审、推行司法开放日制度等措施,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20.提升司法能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和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高的司法队伍。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推进专题培训和岗位练兵,加强司法人员对法律精神的学习掌握和对司法规律的研究把握,切实提高法律素养、司法能力、办案水平。加强专业化建设,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职业准入、分类管理、职业保障等制度,研究完善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人事管理、人才保障制度,为司法人员提供良好的职业保障,增强司法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六、着力推进全民守法,切实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21.全面实施全民普法规划。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法制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突出抓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法律“六进”及法律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普法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坚持传统手段与现代宣传方式相结合,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形成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风尚。
22.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机构、行业团体和法律服务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繁荣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促进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着力加强教学课堂、媒体网络、影剧院、城市广场、移动通信、集贸市场、城乡居民区、流动屏幕、LED屏、各种宣传栏广告牌“十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动法治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机融合、法治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互补。积极推动法制电视片、法制文艺表演、法制书画摄影、法制专栏版面、法制夜校、法制文化大院、法制演讲比赛、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大篷车、法制集市“十大法治文化工程”,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的需求。
23.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广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深化平安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深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鼓励城乡社区居民积极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途径、新办法。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通过转变工作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构建服务平台,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和管理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24.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深化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形成市、县、乡、村、校、企“六位一体”联动格局。加大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假冒伪劣、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违法案件,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坚持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依法自治,推进基层法治服务阵地建设,积极推广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建立“法治服务中心”、“公民法治驿站”、“居民法治之家”等做法,积极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基层民主法治实践,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把推进企业依法经营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提高企业防范处理法律风险的能力和依法经营管理水平。
25.加强诚信长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诚信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意见》(晋办发〔2013〕8号),以市场主体准入、依法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社会成员信用度建设为重点,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及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诚信意识、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司法公信力和企业信用度,逐步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确保社会诚信环境明显优化。
26.拓宽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加大各类法律服务、司法救助和全社会各项救助工作力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着力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涉法涉诉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大力实施法治为民工程,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和保障水平。
27.深入开展法治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和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和简便实用的考评办法。广泛开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示范点等行业法治创建活动和法治机关(单位)、诚信守法企业、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系列法治创建活动,形成以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为引领、以行业法治示范点创建为支撑、以基层法治创建为基础的覆盖全市的法治创建活动体系。
七、强化组织领导,切实保证法治建设扎实推进
28.加强组织领导。法治建设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作为市委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定期研究解决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组办公室要履行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考核验收、总结评比的职责,推进法治建设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对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科学谋划、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确保法治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积极为法治建设创造必要条件。
29.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六个专项联席会议机制。一是建立依法监督联席会议机制,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研究推进法律法规实施监督检查工作。二是建立依法行政联席会议机制,由市政府法制办牵头,协调推进依法行政。三是建立公正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协调推进政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四是建立依法经营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工商局牵头,协调推进市场主体依法经营。五是建立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联席会议机制,由市民政局牵头,组织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六是建立普法和依法治理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司法局牵头,协调推进依法执政、普法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及基层法治创建工作。六个专项联席会议要实行项目化管理方式,确定一批带动性强、能够产生累积效应的重点工作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法治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有力、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
30.加强督导考核。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市法治建设的调研指导,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及时了解掌握基层法治建设的推进情况。确定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法治建设试点,按照实践探索、基层突破、试点先行、总结经验的工作思路,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探索形成法治建设工作新范式。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法治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推进法治长治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挥考核评价的杠杆作用,加快依法治市步伐,为实施“五五”战略、加快转型跨越、率先全面小康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⑶ 我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客观要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只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才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的观念,才能使公民懂法、守法、用法、护法,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管理走上法治化的轨道。

(3)普法依法治理会议制度扩展阅读:

通过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

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人权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制建设

⑷ 浅谈如何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党的十七大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实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化社区依法治理水平,提高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现谈点初步的认识与建议。 一、 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是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也是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能够正确、妥善化解各种矛盾。近几年来,我区社会大局总体上是稳定和谐的。但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还很多,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类矛盾凸显,要调节好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必须大力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推动法治实践,充分发挥法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要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自觉履行义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提高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手段调处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纠纷,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当今世界无论是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是社会全面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环境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推进市场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推进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市场的能力;必须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经营、依法参与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依法调节企业的劳动关系,维护广大干部职工包括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治环境。 3、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基础工作。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各项工作依法进行。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简而言之就是实行法治,既国家制定良好的法律并获得全社会的普遍遵循,其中立法是前提,守法是关键,而守法的前提基础则是人人学法知法懂法,这正是普法工作的重要使命。法制宣传教育承担着普法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引导法治行为的重要职责,能不断增强全体公民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在普法基础上开展的依法治理,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法治实践活动,有效提高政府、部门和依法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二、当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1、依法治理理论上有待突破。就普法工作而言,我国正处在发展时期,由政府主导法制宣传教育,相应职能放在司法行政部门,是符合实际,也是不争的事实。但依法治理作为司法行政的一项重要职能,理论上并没有系统阐述,实践上操作困难。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五”普法中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方略写进宪法,隆重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口号。但依法治理作为司法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理论上没有系统阐述,这方面应有所突破。2、从大的方面讲国家立法上权力授予没有到位。权力是权利实现和义务落实的保障,是国家的以规范性法律文件明确的职权和职责,权利可以放弃,而权力赋予的职责不允许变更或放弃。全国人大就普法依法治理每五年作一次决议,这种决议具有一定法律效力,但这毕竟是临时授权,不是长期比较稳定的法律授权或规定,所以每个五年规划实施完毕后司法行政部门就会想下一步怎么办?下一个规划叫什么名字还搞不搞?3、政府部门职能划分不够清晰。这一点在依法治理方面特别明显,就此项工作司法行政部门与政法委和区政府法制办有职能交叉。依法治理包括立法、执法、司法、法律保障和法律监督等。比如行政执法,作为治区办理应有权对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但事实上全区行政执法单位的执法权限,执法主体,内容特别是执法人员培训,考核,授予执法资格(取消),执法监督的行使权在法制办。治区办的工作如果想有所作为,往往就和其他部门发生冲突,但治区办设在司法局,各项工作安排、长期规划、短期安排、各项活动和精神贯彻落实,各种检查评比和验收,又都必须由司法局为主完成。这必然形成小马拉大车的两难局面。司法行政部门职能是回避不了的事实,普法依法治理还是一个抓手,而且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龙头,举龙头摆龙尾才能全面推动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所以司法行政部门还不能不要这个抓手,还要紧紧抓住这个抓手。4、公正司法,依法行政在基层的某些具体问题上有变形变味,阻碍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前进的步伐。经过司法行政干警25年的不懈努力,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广大群众从“教育”“考试”“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普法依法治理活动中学到很多东西,掌握了宪法和法律附予他们的权利包括应履行的义务,知道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诉求,有些东西掌握的还深还透,比如知道反应农民负担、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热线电话,而且还知道这是免费的。但是在实践中在一些具体的事上这些群众往往看到的都是变形变味的公正司法和行政执法,这和我们的宣传教育形成明显反差,增加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难度。 三、对当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五五”普法启动及实施后的情况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措施有力,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建设“法治乌马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具体表现在: 1、部门之间发展不够平衡,法制宣传的方法思路还不够开阔。有的单位和部门制定规划没有很好地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缺乏特色和可操作性,少数部门没有发挥普法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五五”普法工作已到总结验收阶段。在信息反馈上还不够及时,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未能及时进行总结推广。 2、群众参与的自觉性不够,效果不明显。但由于受认识程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群众积极参与学法用法的热情不够高。职能部门对如何开展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研讨不够,工作指导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存在形式多、内容少、灌输多、引导少、大道理的东西多、形象生动的东西少等问题。 3、学习法律不求全面理解,存在实用主义倾向。一些干部只强调政府的权利,而忽视了群众的利益,同样有一些群众只强调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 四、加强改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建议 1、提高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要性、长期性的认识。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的总要求,积极推进普法依法治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到责任到位,精力到位,投入到位,奖惩到位。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积极推动工作创新,提高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普法依法治理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也是一长期的过程。各级政府要结合工作实际,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做到普法工作与发展经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具体工作相结合,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阶段,结合中心工作和本地区、本部门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使宣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普法依法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普治并举,整体推进,一手抓普法,一手抓依法治理。普法是基础,依法治理是目的。普法与依法治理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解决重普法轻治理的问题,切实按照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市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做到普治并重,整体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4、进一步花大气力抓好“法律六进”工作。要始终把抓好“法律六进”工作当作深化“五五”普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上积极努力,在进一步结合实际科学部署上积极努力,在进一步创新形式上积极努力,在进一步丰富内容上积极努力,在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积极努力。

⑸ 国土资源局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自查总结报告

自贡市国土资源局
关于“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自查报告

省国土资源厅:
2006-2010年,我局的“五五”普法工作,在省国土资源厅、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市的要求和部署,认真实施省国土资源厅、自贡市《五五普法规划》和《自贡市国土资源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2006-2010)》,紧密围绕全市和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加强领导,强化保障,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创新形式,积极开展了普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自贡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按照《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电发〔2010〕44号)的要求,我局经过认真自查,自查得分为{ }分。现将有关工作开展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基础保障,确保“五个到位”
(一)组织领导到位。局党委、行政高度重视“五五”普法工作,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领导班子责任目标,并建立了专门的领导及办事机构。及时成立“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组,“一把手”局党委书记、局长常玉华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区县局、市局各科室、直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根据人员变化的情况两次进行调整),将局办公室确定为“五五”普法工作专门办公室,选择优秀干部全面负责普法工作的日常事务,同时,相应成立了调解工作小组、矛盾纠纷排查小组、信息小组等组织,为“五五”普法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规划落实到位。“五五”普法启动之初,我局在认真总结“四五”普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基层就如何开展普法教育工作和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结合工作特点,研究制定了《自贡市国土资源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2006-2010)》,明确了我局“五五”普法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教育对象、工作要求、方法和实施步骤,全面指导“五五”时期普法工作。在此基础上,每年还根据当年主要工作任务,制定了年度工作规划,还做到普法工作每年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使 “五五”普法工作规划得到具体落实,有效的促进了整体普法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
(三)制度建设到位。为使“五五”普法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职能和特点,根据“五五”普法的总体要求,定期召开普法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计划,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分析矛盾纠纷隐患,研究排查措施,征求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关制度。我局于2006年制定并印发了《自贡市国土资源局普法学习、检查、督促、考核、总结制度》,明确了相关工作要求,全面加强“五五”普法工作。在各个年份我局还根据新情况、新形势对规划作适当的调整或补充,并制定各年度的法制工作计划,使普法工作真正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
(四)夯实基础到位。一是及时征订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书籍和报刊,为大家“充电”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二是设立并公布“12336”咨询电话,对外提供国土资源法律咨询,并建立了网站接受社会咨询和投诉,畅通与群众交流的渠道。三是购置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宣传车辆,为普法宣传提供物质保障。
(五)经费保障到位。我局每年将普法经费纳入财务预算,确保了“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确保了普法宣传资料征订、网站正常运营、宣传用车、普法培训班等工作落到实处,为普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五五”普法期间,共投入经费近40万元,仅2009年6月25日举办“大地颂歌”第19个全国土地日法制宣传晚会就投入经费10万元。
二、突出地方特色,狠抓普法宣传,注重“五个结合”
为加大国土资源普法宣传,使全社会理解、关注和监督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我局在坚持日常宣传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 “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8.29”全国测绘法宣传日和“12.4”法制宣传日等三大国土资源宣传平台,突出自贡市作为“龙之乡”、“灯之城”、“盐之都”的特点,扎实开展特色宣传,积极开展“送法工程”,积极推广普法先进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五个结合”:
(一)结合依法行政,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我局领导在坚持集中有计划地将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管理法、物权法、拍卖法、公证法、公务员法等相关行政法规作为普法教育培训重点同时,做到了普法从领导开始。局党委书记、局长常玉华多次亲自上门为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市政府市长、市政府主席、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和秘书长等及时送去整套国土资源最新法律法规政策汇编,促使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依法行政。同时,组织编印国土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及政策小册子,深入农村和矿山企业,把法律送到企业主和农民手中。编制国土普法小人书和宣传手册送法进学校进课堂,普法工作从娃娃抓起。
(二)结合“阳光政务”和“行风热线”,开展普法宣传。积极组织人员收省厅举办的“阳光政务”,局领导亲自带队到市广播电台直播室,与全市听众进行交流。以此为契机,以听众咨询和反应的问题为载体,加强了国土资源法律的宣传,社会反响较好,宣传效果明显。
(三)结合全国土地日,普法宣传有声有色。我局把2006年至2009年中的第16、17、18、19个全国土地日作为普法宣传时段的重中之重,围绕宣传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将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到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做到了 “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纸有文、网络有版,村村有标语,乡乡有展版”,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2009年6月25日第19个全国土地日之际,我局投资近10万元,在春华广场独立举办了“大地颂歌”国土资源法制宣传晚会,数千群众观看晚会,并参与有奖知识问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把普法宣传融入到节目当中。
(四)结合乡(镇)干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培训,开展集中宣传。我局根据省厅的部署,制定了专门的培训计划,并将普法宣传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共举办培训班4期,向镇村干部发放《乡(镇)村干部国土资源知识读本》共计2000余本,参培2000余人,极大地提高了镇村干部的法制意识。
(五)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编写以国土资源法律知识为内容的小品、川剧等送戏下乡,以自编自演的形式在乡镇进行宣传演出;面向社会、深入基层,开展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征文、摄影、书画比赛,设立国土法规宣传月、建“宣传长廊”,将宣讲阵地开进了“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醒目位置设立高质量的宣传牌,组织干群观看国土执法纪实片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了干部群众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意识。
三、强化学习教育,着重培训提高,做到“双化”
(一)学习教育制度化。我局在普法工作中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坚持与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坚持学习制度化,充分利用党委会、局长办公会、局务会、职工大会和学习日,组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宪法》、《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公民常用法律知识读本》《物权法》等必学教材。注重加强对新出台的党纪政纪和业务法律法规的学习。组织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特别是领导领导干部积极学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等国土资源政策及其配套文件,同时,积极组织本局干部职工参加省市开展的法律知识考试,参考率和合格率都达到了100%。结合国土资源工作实际,还举办了《行政诉讼法》、《物权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信访条例》等法律知识专题讲座,并邀请市委党校和市有关单位的同志进行具体辅导和讲解。
(二)培训提高经常化。一是组织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家、部、省和市级组织的各类法律知识培训班学习,并做到领导带头。特别注重新进公务员、初任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上岗培训工作,把上岗培训合格作为一个任职或上岗的一个前置条件。自2006年以来,送培达{ }人次。二是建立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培训工作。2006年以来,重点加强了对《土地管理法》、《行政许可法》、《信访条例》、《公务员法》、《廉政准则》、《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以及征地拆迁、建设用地征收管理、矿产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等的培训,共举办培训班{ }期,参培{ }人次。通过普法培训,既增强了各级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又扩大了普法宣传员队伍,使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政策能随时随地在工作中、在协调纠纷中得到广泛持久地宣传教育。
四、严格规范管理,推进依法行政,做到“六个实现”
(一)依法制定范性文件,实现制度管事。强化了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规范文件制定取得丰硕成果。“五五”普法期间,制定并以市人民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的名义出台了《自贡市建设征收土地补偿补助安置办法》(自贡市人民政府第65号令)、《自贡市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等相关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共{ }个。
(二)实行窗口办文制度,实现政务公开。我局建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国土资源服务窗口,把素质高、业务强的骨干选派到窗口工作。按照依法行政、公开公正、务实便民的原则,健全了《首问责任制》、《业务工作办事流程》、《为民服务承诺制》等规章制度,对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行政许可事项,公开行政事项的具体内容、办事程序,及时将行政收费、罚款标准和依据、收缴结果向社会公开。建立了政务公开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坚持内部会审制度,实现民主决策。建立和加强对局领导班子的制约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实行重大事项决策民主公开。完善了《党委会议事规则》、《局长办公会议制度》和《党委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对法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和全局重大事项都建立了内部会审制度,在组织人事、职称评聘、工资调整、重大业务事项、重大业务开支、重要的基建项目、设备购置及用地审批、规划审批、土地登记发证、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处理、大额经费使用等一律进行会审,实行集体决策,不搞“一言堂”。同时,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情况和机关管理中的敏感问题,及时向全系统干部通报或公布。
(四)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实现依法决策。聘请我市知名律师担任常期法律顾问,遇到重大事项,特别是程序性很强的具体事项,都及时召开了联席会议,充分听取法律顾问意见,在发挥集体智慧实行民主决定的基础上,坚持实体和程序“两手抓”,促进具体事项运作的实体和程序“双合规”。
(五)开展作风行风建设,实现优质服务。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作风和行风建设,坚持作风行风建设长抓不懈,建立健全加强作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从局领导到中层领导都能带领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人员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注重程序性法规政策的学习,努力提高服务意识。为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办事效率,2009年4月在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启动了为期6个月的“强服务提效率树形象”活动,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六)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实现依法行政。制定、完善了《自贡市国土资源系统行政执法责任过错追究制度》、《执法责任检查考评制度》等相关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确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做到与时俱进,常抓常新。将执法工作量化到岗、责任到人的标准,层层签订责任状,进一步明确了行政执法责任。积极完善了社会监督机制,邀请市人大、市政协视察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贯彻情况,主动接受的监督,在近几年的民主评议行风中都得到了好评。
五、“五五”普法成效显著,体现出“五个明显”
(一)法律意识明显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全局干部职工学法用法的自学性,提高了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国土资源的水平,养成了依法办事的习惯。行政管理相对人和服务对象依法用地、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社会公众大力支持我局依法管理国土资源的良好局面。
(二)行政执法明显规范。“五五”普法期间,在案件查处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严格履行法定程序,特别注重执法程序的具体操作,真正做到适用法律正确,执法程序合法。注重搞好内部执法监察,执法队伍的整体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明显提高。2006年以来,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 }件,查处率100%。没有发生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
(三)信访案件明显减少。为了能够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我局根据国土资源信访问题的特点制定完善了《信访案件查办制度》、《群众来访接待制度》、《人民来信办理制度》、《信访工作人员守则》、《信访工作制度》等各项制度。针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处置,对批转到各相关镇、各相关股室处理的信访问题,要求及时给予书面答复和解决,并将办结情况限期向分管领导作汇报,使“来访有记录,来信有答复,处理有反馈”的信访工作要求落到实处。2006年以来,共接待法律咨询达{ }人次,群众来访{ }起、来信{ }件,办结率100%,比“四五”普法减少{ %}。
(四)资源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五五”普法期间,我局按省市部署,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土地和矿产市场秩序进行了整治和规范。一是查找自身问题,认真加以分析和整改;二是建立工作制度,层层抓落实;三是依法处理,严格规范土地矿产市场;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整治,使土地矿产市场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产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
(五)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为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我局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进行了集中清理,并按照省市的要求,开展了废、改、立工作,审批事项和程序明显规范。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效能建设。制定了《建设用地审报流程表》、《土地登记发证审批流程表》和《采矿许可证审批流程表》等工作流程,对工作程序和时限要求进行了明确。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国土资源办事窗口,及时受理办事单位和群众的报件,对所有业务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套资料内部流通的一条龙服务”,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
六、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思路
“五五”普法期间,我局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普法学习上还存在实用主义思想。二是在学法用法上主动性不够。三是在普法学习对象上发展不平衡,普法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创新不够。
针对以上情况,我局下步将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普法学习,真正在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上下功夫。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对《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行政许可法》、《国土资源听证制度》、《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用法律法规武装广大干部职工的头脑。
二是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严格土地征用程序,严格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
三是进一步抓好土地矿产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坚持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依法查处,加大对非法占地、非法交易、擅自圈地、无证开采等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典型违法案件予以曝光。
四是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教育,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使每一名干部职工都牢记服务宗旨,自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正把国土资源系统的工作全面推向一个新台阶,为积极。
五是及时总结“五五”普法工作经验,积极谋划“六五”普法规划。对照“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标准,全面总结五年普法的经验、教训,把这次检查验收作为推进工作、务实创新的契机,理清工作思路,超前思考“六五”普法规划,为“六五”普法奠定良好基础。
附件:自查评分表

⑹ 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普法依法治理

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社会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特别是市场经济,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全体公民都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有序发生,社会各项事业才能纳入法治轨道。因此,各级党组织和领导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增强责任感,确保普法教育真正列入本单位工作目标之中和其他工作一并落实,一并考核。

明确职责、齐抓共管。首先要明确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党委、政府在开展普法依法治市工作的指导、协调机构,而且是政府编制内的常设机构,不是市司法局的内设股室。依法治理办公室拥有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查、考核等职能和权限。依法治理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真正在全民普法中发挥组织指导和协调保障作用。法制宣传教育是全党的任务,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党委宣传部门、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担负着普法的主管职责,责无旁贷。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参与,发挥自身优势,树立“大普法”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发动一切力量开展普法工作,才能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引向深入。

完善制度、强化考核。“六五”普法要在考核评估上下功夫,建立一种权威性的长效考核机制。由依法治理办公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内容标准和办法,对考核取得优秀等级的进行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对其主要负责人实行免职;个人在年度考核中不合格的,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建立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考试制度。按照任命权限,由任命机关组织,对考试不合格的暂缓任命,对经两次补考不合格的不予任命或不再提请任命,以激励和督促各单位及其主要领导认真履行职责,重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建立个人学法档案制度。将个人年度学法考试、考试结果列入个人绩效档案,作为干部年度工作考核、任免、晋升、奖惩的依据之一。

强化队伍、抓好落实。做好普法工作,关键靠人、靠队伍。一是要配齐、配强一支专职普法青年队伍。这支队伍主要来源于全市乡镇从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人员和村级干部,这些人应当挑选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普法的工作人员;二是组建一支以律师、法律工作者、从事法律教学和法律工作为主体的普法讲师团。三是建立一支由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村干部和有一定威望的老同志组成的义务普法志愿者队伍。鼓励、引导和组织三支队伍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中坚作用,以骨干普法带全民学法。

抓好重点、紧贴实际。公职人员的普法教育,已经形成制度,有较高的法律素养、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已成为全体公职人员的行为标准。“六五”普法在重点对象上,应由公职人员向村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青少年和刑 满释放人员方面转移,在普法内容上,突出维护社会稳定,普及依法行使权益,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宣传教育。在普法形式上,举办各类法制学习班,发放法制学习资料,开展经常性的法律咨询,把法律交给广大公民、人人争做法律“明白人”。

落实经费、保障运行。开展普法依法治市工作,经费问题至关重要。普法经费要按上级的精神列入每年市财政预算,专项划拨,专项专用,切实落实到位。不要把普法专项经费与司法局办公经费混在一起,普法专项经费是用于全市普法工作,是全体普法对象的经费;司法局的办公经费是司法局工作人员工作经费,两项经费有严格的区别。司法局工作人员不多,所拨付的办公经费也相应有限。更不能把普法经费名义上列入财政预算,敷衍上级检查,而实际并未真正拨付。没有经费保障,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就无法正常运转。

创新形式,营造氛围。以农村法制宣传月,青少年法制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为载体,继续运用宣传车,法律咨询,发放法制宣传资料,创办法制宣传栏,悬挂法制横幅标语等传统方式营造法制宣传氛围。广泛运用广播、电视,政府内刊,信息网站等传媒,加大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电视台,政府信息网站要开辟法制宣传教育专题栏目,建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在休闲公园,车站,码头,集贸市场等人员集中的繁华地段,设置法制宣传栏或者法制宣传公益广告牌,使全体公民出门见法,抬头见法,时时刻刻把法律装在心中。

8
法治实践、普治结合。普法教育坚持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抓重点、治难点、重实效。以“法治县(市区)”建设为平台,加大三个创建活动的力度。一是以“四民主、两公开”为重点的“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二是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重点的“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的创建活动;三是以依法办事为重点的“依法决策示范领导班子”创建活动。

⑺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什么意思

二00八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

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这就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2008年是"五五"普法依法治理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2008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对于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8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和决议,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

1、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首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要按照十七大对普法工作的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十七大精神落实在普法依法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

2、切实加强宪法和重点法律法规宣传。突出学习宣传宪法,牢固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广泛宣传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以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有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宣传新颁布法律法规。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

3、认真开展"五五"普法中期检查,推进"五五"普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的全面落实。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总结"五五"普法以来的成绩和经验,找出问题,制定措施,及时改进。各地各部门要做好"五五"普法中期自查和互查工作。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督促检查。

二、抓好重点对象普法,促进全民普法深入开展

4、以提高依法执政意识为重点,推进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落实中组部、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意见》,丰富领导干部学法内容,坚持领导干部法制讲座,理论中心组学法,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学法等制度,重在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继续推进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探索领导干部学法网校等方便、实效的法制教育方式。

5、以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为重点,加强公务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指导各系统组织开展专业法学习培训,进一步落实公务员学法考试考核制度,规范行业执法程序和行为,服务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

6、以增强引导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为重点,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坚持发挥学校法制教育主阵地作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兼职法制副校长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适应青少年特点加强网络法制宣传,开展青少年网络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增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参与度,举办全国大中学生学法用法演讲赛。

7、以推进依法诚信经营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全面落实中宣部、国资委、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与职工的权利义务意识,构建和谐劳务关系。

8、以农村"两委"干部和农民工为重点,加强农民法制宣传教育。落实好中宣部、司法部、民政部、农业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加强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加强农村"两委"干部的培训,提高民主管理、依法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明确职责,抓好农民工输出地、输入地法制教育,提高农民工自觉守法、依法维权能力;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帮助,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三、狠抓"法律六进"活动,把法制宣传落实到基层

9、大力推动"法律六进"活动。抓好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通知》的贯彻落实,指导、督促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法律六进"活动配套意见和推进方案;指导各地建立和完善"法律六进"活动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

10、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指导地方和部门开展观摩、交流、评比活动,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各地和基层单位"法律六进"活动新形式新方法,以典型示范带动"法律六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11、重点推进法律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宣传阵地"四个一"建设和法律进社区"六个一"建设;继续向农村、社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赠送实用法律资料,充实法律图书角;扶持农民夜校、社区法制学校工作;开展农村、社区法制宣传教育与公益性法律服务有机结合试点。

12、各部门、各行业要积极参与,在"法律六进"活动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四、深化依法治理,积极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进程

13、继续推进依法治省(区、市)、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和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推进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

14、重点抓好"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扎实推进;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培养典型,推动创建活动积极稳妥开展。

15、着力深化基层依法治理。紧密结合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

五、着力法律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16、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文化研究相结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文化研讨交流活动,适时组织法制宣传教育与培育法律文化研讨会。

17、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文化建设相结合。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城市、乡村公共文化场所如图书馆、文化场馆的作用,开展经常性法律文化活动,促进社区、校园、企业、村镇等基层单位的法律文化建设,鼓励、支持、引导农村、社区、单位群众性法律文化活动。

18、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丰富法制文艺活动相结合。开展法制文艺作品调演、会演活动,适时召开法制文艺工作座谈会,促进法制文艺的繁荣发展。

19、坚持法律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培育法律文化,在培育法律文化过程中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鼓励、支持专业、业余团体、组织和个人创作更多优秀的法制文艺作品;策划引导创作法制宣传教育系列栏目剧。

六、注重创新方式方法,扩大法制宣传教育覆盖面

20、丰富传统宣传手段,创新丰富法制宣传形式。改进传统宣传方式,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和群众的参与性,从数量和质量上实现突破;加大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的设立和维护,开展城市移动电视、公交移动电视等动态法制宣传。

21、切实加大大众传媒法制宣传力度。丰富节目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增加法制节目、栏目,进一步发挥法制公益广告、法制讲堂、法制故事和法制电视连续剧等的作用;整合法制宣传资源,继续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办好"今日说法"、"法制编辑部"等栏目。

22、创新和丰富网络法制宣传。落实《司法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普法办关于加强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论坛、知识问答、知识竞赛、博客等网上法制宣传活动。开办领导干部、青少年等网上法制学校。开展"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全国法制动漫作品征集活动"等。继续办好中国普法网。

23、做好各种专项法制宣传教育。利用"三八"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六一"儿童节、"6·26"国际禁毒日及重要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纪念日、节日等,开展知识产权、道路交通安全、保护妇女儿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集中的专项法制宣传教育;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全国县(市)、乡(镇)、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

24、扎实开展以"人文奥运、法治同行"为主题的奥运法制宣传教育,继续做好"奥运法制宣传万里行"活动。

25、继续组织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

26、充分利用2008年奥运会、迎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等大型国际活动在我国举办的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法制宣传。

七、加强队伍建设,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法制宣传教育

27、发挥专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培训工作研讨交流,提高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28、进一步加强各级普法讲师团的工作。组织讲师团成员开展法治建设专题理论研究,为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开办法制讲座,参与重大的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活动,参与大众传媒的法制宣传工作;组织各地讲师团工作交流研讨。

29、积极倡导和推进法制宣传志愿者活动。指导各地组织和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多渠道开展培训;组织志愿者面向基层社区、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组织法制宣传志愿者开展工作经验交流,提高志愿者宣传水平。

30、充分发挥法制新闻工作者的作用。与有关部门联合,加强指导,组织法制新闻工作者围绕中心开展法制新闻宣传。发挥好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作用,组织法制新闻业务研讨交流活动。

八、提升工作指导水平,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3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调研和理论研究。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把握法制宣传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立法调研工作。

32、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在已制定几个规范性文件基础上,着重研究建立、完善和落实法制宣传教育考核评估、检查督促、工作激励等制度。

33、推进工作协调发展。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法制宣传教育的指导支持,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平等享受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资源。

34、加强工作总结和表彰。组织年度工作和专项活动督导、评比、表彰工作;充分发挥普法依法治理联系点作用,加强联系点工作的指导和交流。

35、继续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闻宣传力度。

⑻ 普法责任制重点采取哪些措施落实哪些法律法规

您好!可以从如下方面:
一、加强宪法为核心法律法规的宣传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宪法学习宣传的重大意义,坚持持久、深入、有效地在全社会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的实施。要结合部门承担的职责,重点宣传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研究制定学习宣传计划和具体的活动方案,精心组织,确保宪法学习宣传深入开展。要创新宣传形式,依托各类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要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及车站、公交站牌等人流量大的特点,开展广泛深入的法治宣传,让法治精神生动、鲜活,不断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抓好会前学法制度的落实
要依据《聊城市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法治宣传的内容纳入到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规划,纳入到领导班子会议学习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领导班子会议会前学法制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
三、强化法治培训和法治宣讲工作
今年我市在司法、执法和法律服务机构中遴选具有较好法律基础、丰富实践经验、良好表达能力和热心普法事业的59名普法骨干,组建聊城市“七五”普法宣讲团。各单位要结合本部门的需求主动邀请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同时要督促本单位讲师团成员精心准备讲稿,尽快上报宣讲课题。讲师团成员要统筹安排本职工作和普法宣讲活动,保证宣讲活动时间,确保每年宣讲不少于2次。宣讲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收集与上报工作,要及时把宣讲活动的信息与图片一并报送市普法办。
四、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
通过志愿者普法是推动普法工作全覆盖的有效途径。普法志愿者在重要法治宣传节点集中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等公益法律服务和宣传活动。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立普法志愿者组织,为志愿者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帮助。同时,各单位要动员、组织本单位有志于法治宣传的人员通过聊城法治网自助注册,注册成功后纳入全市法治宣传志愿者人才库,配备统一的标识,配合我市年度普法工作任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五、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法治文化在培育法治信仰、树立法治理念中发挥着教化引领作用,对于全面培育“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风尚至关重要。各地各部门要加大法治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法治文化院落、法治画廊等法治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要突出地域特色和行业特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精品文化阵地。
六、大力开展文化作品的创作
依托水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法治元素,创作一批高质量的微电影、微视频、动漫作品。今年我市将在聊城电视台开办“水城说法”法治宣传专题栏目,大力宣传各行业各部门创作的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各地各部门年内至少要创作一件有法治文化内涵、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全力打造富有水城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
七、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活动
加快舞台类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成果转化,不断扩大法治文化的引导力和影响面。我市将在6月份举办“弘扬法治精神,创建文明城市”主题法治文化宣传周,展示我市文化作品创作成果,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市直各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提前做好文艺节目的排练,推荐1-2个演出节目,鼓励有条件的系统(单位)承办单场演出。
八、全面落实以案释法制度
以案释法是深化法治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各单位要通过本单位网站、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和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定期向社会发布典型案例。按照年初签订责任书的要求,定期报送以案释法典型案例。我市在《聊城晚报》开辟了以案释法专栏,每周一期,向社会发布社会热点、群众关注、影响面大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九、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确保“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到实处。
各地各部门要把“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摆上重要日程,一把手亲自过问,分管领导狠抓落实。要认真落实普法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将普法工作纳入本部门本单位和本行业本系统目标管理体系,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要认真落实部门责任,详细梳理本部门本单位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要求做好相关法律的学习宣传。要科学制定年度普法规划和计划,既要明确宣传的内容、宣传重点、教育对象,又要明确宣传活动采取的方式途径和完成时限,既要明确责任分工又要确定专人负责。今年省市各级都把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以案释法等工作纳入到改革的重点工作和科学发展观的年度考核,并制定了问责办法。年终市普法办将组织专门力量,通过实地考察、查阅档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情况进行考核。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法律意见。

⑼ 城管 结合工作实际如何开展普法依法治理

党的十七大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实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化农村依法治理水平,提高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现谈点认识与建议。

一、 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是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也是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能够正确、妥善化解各种矛盾。近几年来,我县社会大局总体上是稳定和谐的。但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还很多,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类矛盾凸显,要调节好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必须大力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推动法治实践,充分发挥法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要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自觉履行义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提高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手段调处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纠纷,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当今世界无论是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是社会全面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环境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推进市场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推进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市场的能力;必须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经营、依法参与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依法调节企业的劳动关系,维护广大干部职工包括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 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治环境。

3、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基础工作。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各项工作依法进行。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简而言之就是实行法治,既国家制定良好的法律并获得全社会的普遍遵循,其中立法是前提,守法是关键,而守法的前提基础则是人人学法知法懂法,这正是普法工作的重要使命。法制宣传教育承担着普法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引导法治行为的重要职责,能不断增强全体公民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在普法基础上开展的依法治理,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法治实践活动,有效提高政府、部门和依法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当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农民群众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办事情、论成败的标准,对那些费时、费力而又难见直接经济效益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求长远社会效益的治本工作则持回避、被动、冷漠的态度,因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分量大大减少了。少数单位、部门及领导对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工作中存在任务观点、主动性不足和畏难情绪。

2、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还存在许多“难”点问题。 从组织者的角度看:实施难。一是集中学习难组织,由于全县人口多,居住分散,加之现在农村的生产方式是一家一个体承包式的生产经营,在时间、地点上无法统一;若分散学习,组织力量又不够。二是对象难拢,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农户的当家人和主要劳动力,而他们外出打工和做生意的较多,县每年外出打工的人就有近10多万人,所以很难集中组织学习。三是骨干难找,农村的村组干部大多兼任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而对他们的普法培训少之又少,他们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要进行正规的授课,给村民讲解,还不行,只能念念法律条款,参学的人把学法当成开会,熬到点就算数,效果不明显。 从村民的角度看:学法难。一是形式单一,绝大多数村民是通过看电视,听广播了解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年年如此,学不到新东西。二是抓不到点,村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学法基本上是被动的。大多数村民只有遇到纠纷时,才急着要了解法律知识,遇到涉法问题时找到懂法的人咨询。三是理论学习与实际脱节。如果只对群众单纯讲理论,看法律条文,他们搞不懂。如果遇到困难有人依法出点子,发生纠纷有人帮助调解,有了涉法问题有人提供法律服务,群众就有兴趣学法了,而且在这些过程中学法记得更牢。有些家庭经历过一些案件,他们对相关的法律知识非常熟悉。四是认同度不高,有些村民认为,目前,在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搞形式,真正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权大于法”,导致学法无用。一些村民在遇到涉法问题时,希望求助于家庭势力、找关系托熟人解决。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村民学法的内在信念。

3、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基本保障有待进一步落实。一些乡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力量还较为薄弱,乡镇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目前主要由司法所承担着,而乡镇司法所大多只有一名司法助理员,而且司法所助理员一年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配合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一个乡镇几万人的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仅靠司法助理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得不到落实,考核、监督机制的缺乏,也造成了农村普法工作主动性不强。

三、对当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五五”普法启动及实施后的情况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措施有力,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建设“法治溆浦”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具体表现在:

1、部门之间发展不够平衡,法制宣传的方法思路还不够开阔。有的单位和部门制定规划没有很好地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缺乏特色和可操作性,少数部门没有发挥普法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五五”普法启动不够迅速。在信息反馈上还不够及时,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未能及时进行总结推广。

2、群众参与的自觉性不够,效果不明显。但由于受认识程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群众积极参与学法用法的热情不够高。职能部门对如何开展农村的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研讨不够,工作指导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存在形式多、内容少、灌输多、引导少、大道理的东西多、形象生动的东西少等问题。

3、学习法律不求全面理解,存在实用主义倾向。一些干部只强调政府的权利,而忽视了群众的利益,同样有一些群众只强调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

四、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建议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是为广大干部群众服务的。特别是今年以来,根据县委制订的“一个目标”、“四个加快”的发展战略和“五抓五促”的工作思路,我们应该紧扣应对“金融风险,促进富民强县”这个主题,配合打响全县“三大战役”,因此,结合县情实际,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1、突出工作重点。“五五”普法的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司法、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执法的带头作用上下功夫,并且通过创建基层民主法治化示范单位活动,积极推进法律进机关、进企业、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的“六进”活动,以“法律进万家”、“法制宣传日”、“送法下乡”等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企管人员、青少年、农民开展普法教育。此外,要加强司法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突出抓好信念宗旨、公正执法、纪律作风、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对上述普法重点对象的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典型单位的树立,影响和带动全县人民的学法、用法的热情,体现“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2、采取多种形式。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工作,没有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是很难开展的,因此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富教于乐,促进农村普法。要针对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农民爱好热闹的特点,组织开展利用送法文艺下乡的形式宣讲法律,放映法制题材影片,张贴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图片和漫画等活动,赋予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一个有效的载体。通过在县有线电视台及乡镇有线电视站播放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宣传片、开设法制宣传专栏,充分利用“法律进社区”、“法律进校园”、“法律知识竞赛”、“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大型活动,同时配合专业法宣传日、周、月,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比如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他们很少有机会到法庭旁听,我们可以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以案说法,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识和素质。同时要加大与各大新闻媒体的合作力度,以基层为依托,以部门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适时组织有深度,有具体内容,群众能广泛参与的学法用法活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地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扩大此项工作的辐射面,要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氛围,不断掀起一个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高潮。

3、建立长效机制 要开展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就应及时建章立制,用法规、规章、制度等规范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制度上巩固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学法用法档案制度,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普法合格证制度,依法治县办要严格审查,对于普法考试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发证,未领到合格证,组织、人事部门不予办理年度考核手续,并将此情况记录在学法档案中,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另外,对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建立各级党委“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定期听取汇报等相关制度,并狠抓以上制度落实。通过上述的制度建设,切实保障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并且应不断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长效机制,使制度法律化。当前,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定法制宣传教育法,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4 、重点宣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土地流转、物业管理、失地农民就业、农民的医保、养老保障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会产生大量的矛盾纠纷。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法制宣传教育中,要突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这一主题,宣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5、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法律培训,主导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对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骨干,要分级负责,层层抓好法律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法律培训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县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管机关要负责抓好村(居)委会主要干部的法律培训;乡镇要负责抓好村(居)民小组长的法律培训;村(居)民委员会要负责抓好户主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宣讲培训,实现村、组、户都有“法律明白人”。

6、抓住学校普法教育依法治理工作,辐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由于县农户居住分散,集中起来学法确有困难。而学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来自四而八方,人数多,人员集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要利用学校这一有利条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培养学生“宣传员”。让学生把获得的法律知识带回家,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一所学校带动几个村。这样,即抓住了在校学生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又发挥了学校在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的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⑽ 如何保障普法工作的实施 完善组织领导保障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保障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下,实现了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在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法治建设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形成科学、统一、有力的组织领导运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按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单位和领导责任。明确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每年召开会议听取普法办工作汇报;建立普法工作领导联系点制度,由区普法领导小组成员包点、包部门,督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建立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年度述职报告制度,每年各成员单位对各自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发挥的职能和作用,向普法领导小组进行述职,以提高各单位抓好普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机制,建立健全部门联动责任制,保障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一直以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要依靠普法主管部门单独组织实施,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直接影响了普法工作的实际效果,制约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发展进程。我们要看到,普法依法治理并不是一项单列的工作,在政府工作的各项职能中都要体现与贯彻普及法律和依法治理的原则。换言之,普法和依法治理的主体是任何部门与任何人员,任何工作必须以普法和依法治理原则为指导。我们不能把普法与依法治理仅仅理解为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要改变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由司法部门“单打独斗”为与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方式,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力度才能大幅提高。在“五五”普法期间,由于对执法部门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奖励和惩罚机制,造成普法办工作相对被动的局面,只能想方设法借助各种工作平台,将普法工作融入到执法部门的执法过程当中,导致很多时候,在对部门的任务部署和部门对普法办的信息反馈方面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在“六五”普法中,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齐抓共管、责任明细的目标考核管理机制。以区级为例,可建立以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核心、多个协调指导办公室为分支、法治建设工作联络员为骨干的三级组织网络。其中,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是整个组织网络的核心和主导,对全区的法治建设工作履行指导、协调、检查、督促的职能。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多个协调指导办公室,作为分支机构,分别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经营、基层民主法治和法制宣传教育等协调指导办公室,由区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政法委、经贸委、民政局、司法局等部门分别对应负责各自一块的目标责任管理,相互协调,分工负责。法治建设工作联络员则是全区法治建设组织网络的骨干和基础,负责各相关单位信息通报和联络等工作。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协调指导办公室,按照法治单位创建考评标准的要求,联合对各单位法治建设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充分发挥联动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的作用,对检查结果进行公开公布,对未完成阶段性目标的单位,公开通报处理结果,并将其纳入到年终考核成绩之中,而年终考核成绩作为评选法治创建优胜单位、绩效目标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以此作为切入点,促进解决领导认识到位问题,解决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解决执法不公正和不文明问题,以及解决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确保法治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上新水平。
三、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述法”考核机制,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管理水平。
领导干部加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水平,不仅是履行职责、胜任工作的需要,更对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干部述法,就是对干部个人年度学法守法情况、重大事项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执行情况、依法履行职责情况、维护司法部门公平正义情况,进行考核和评议。将干部述法纳入干部考评机制,是对干部述职考核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是对干部述职内涵和政绩评价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同时,更是促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建议在处(科)级领导干部考核中,实施“德、能、勤、绩、法、廉”六位一体的述职考核机制,把法治工作业绩纳入对党政干部的考核任用。处(科)级领导干部既是法治建设的组织者,又是具体执法者,抓住了“龙头”,就抓住了依法行政工作的“源头”。实施干部述法考核机制,一是要建立“述法”工作的各项制度,与组织部联合开展调研,形成实施意见,在述法对象、内容、程序、组织领导等方面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二是建立“述法”工作的考评机制,与纪委、组织部组成“述职述廉述法”测评小组,共同开展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工作。通过述法考核,让领导干部进行自查自纠,检查自己是否在单位重大事项中依法决策,是否依法行政,分管工作有无造成行政败诉案件、复议被撤销变更案件,有无造成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有无执法人员被确认为不作为或乱作为等等,形成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守法的制度约束,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依法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在少数司法、行政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违法违纪行为未得到充分的防范与控制,对执法人员错案追究还缺乏力度。少数部门、单位的少数群众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加强各级机关的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应当报告普法依法治理的实施情况,并每年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一次普法工作;政府各个部门应当每年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一次本部门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及贯彻执行情况。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当每年组织对普法教育的视察、调查活动,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议;由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决定任命的干部,在选举、任命前,组织法律知识掌握程度、执法情况的考核评议等。二是加强党组织的监督。党的干部既要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又要积极参与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实施。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实行改制后,企业党组织要督促法定代表人抓普法教育,依法生产经营。三是加强政府的监督。上级政府要对下级政府、本级政府对政府所属部门的普法教育情况、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情况进行检查监督,通过签订依法治理年度责任目标,实施党政监督。四是加强普法领导机构的监督。上级普法领导机构有权监督下级普法领导机构的组织实施普法情况,有权检查监督辖区所有政府及部门、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学校、社区、村(居)民委员会的组织实施普法情况。五是加强群众监督。聘请监督员,公开监督电话,定期反馈信息,对政府及执法机关的执法情况实施监督。
五、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为法治建设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障。
全国“六五”普法规划对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保障提出的要求是,“各级政府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经费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相关经费,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正常开展。”但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标准的制定还是执行都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普法经费数额不足,不能到位,不能专款专用等情况,现有的普法经费已经很难保障普法工作高质量开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普法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作用。“六五”普法期间,应该高度重视普法经费和装备投入的保障,普法经费必须到位,专款专用。具体建议:一是将普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明确各级财政拨款的基本计算标准(如人均0.5—1元)。二是普法经费每年的增幅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增幅保持同步甚至超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增幅,彻底改变普法经费“多年一贯制”的做法。三是区级以上普法办可成立普法经费审查机构,对普法经费是否按标准拨付、是否专款专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四是加强普法装备投入,保障普法车辆、摄像器材等基本设施得到落实。

热点内容
2011年司法考试刑法题 发布:2025-01-13 13:03:40 浏览:156
民事诉讼法143条规定 发布:2025-01-13 12:44:07 浏览:843
民法典删除的法律 发布:2025-01-13 12:44:02 浏览:711
刑法人员 发布:2025-01-13 12:36:07 浏览:865
法院没给票据 发布:2025-01-13 12:33:17 浏览:995
什么是职业道德含义 发布:2025-01-13 12:32:26 浏览:147
江西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3 12:31:05 浏览:978
上海达尧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13 11:48:29 浏览:506
法学会如何 发布:2025-01-13 11:35:25 浏览:11
最新货车法规 发布:2025-01-13 10:48:54 浏览: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