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法治问题
A. 如何协同推进法治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
1、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为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亟待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应该根据党的十八大有关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战略出发,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互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不仅要服务于城市居民,也应该能够服务于城镇和农村居民。
2、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与以往的城市信息化相比,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充分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3、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在当前国际经济仍然持续低迷、针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对于促进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障和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4、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从地方的智慧城市规划来看,最初主要是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但是最近在一些地方,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也开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最近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就在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从内容来看,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的好处在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地整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资源融入其中,不足之处是信息化应用难以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业务项目上,而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主导的优劣势则正好与此相反。
5、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我国根本没有技术和产业主导权,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几乎是完全暴露在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技术掌控之下,几乎没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其潜在威胁也更大。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6、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物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法律法规问题要比传统的互联网时代更加复杂。就我国而言,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大量"欠账",许多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在物联网时代,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观。
B. 加快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发展弊大于利(80分,急!!)
以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辩论成功!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判断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就成为“十五”期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总的判断是: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制约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为宜。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一、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发展模式的判断
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国家,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的基本判断。《建议》指出:城镇化水平低,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那么,《建议》何以得出上述结论呢?
根据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城镇化划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适度城镇化又称同步城镇化,即指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和相适应的城镇化模式,即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芬兰、日本等。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镇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第二种是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中东等。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镇化,是一种无工业化的城镇化。第三种是滞后城镇化又称低度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镇化模式,如中国、朝鲜、贝宁等。这些国家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见图1),它是城镇化的更高阶段。[2-5]从中国目前城镇化发展模式现状不难看出,中国的城镇化属于低度城镇化国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城乡人口逆向流动不是逆城市化,而是一种“反城市化”。对此,要加以区别。
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
城镇化是否适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变化,这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适度的城镇化不但会产生较高的综合效益,而且还会支付较低的各种成本。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和各种要素的聚集不是无限制的。当这种聚集发展到一定程度,由城镇化带来的边际聚集效益便呈递减趋势,而边际聚集成本则逐步上升,当二者接近或相等时,城镇化便达到理论上的适度。[6]
二、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发展程度判断
中国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中国的城镇化也滞后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是中国的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从图1可以看出,1949年的中国的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相差不多,仅为1.93个百分点,1953年、1957年、1965年、1978年差距进一步拉升,分别为6.49、10.01、13.82、26.38个百分点,28年增加了大约25个百分点,年均落后近1个百分点。这一情形,直到近20年才有所改变。1996年城镇化比工业化落后13.43个百分点,差距比1978年减少了12.95个百分点,到1998年差距进一步减少为11.8个百分点。[7]
二是中国城镇化落后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据世银行专家分析,1997年中国实际的城镇化水平(32%)要比名义的城镇化水平(30%)高出两个百分点。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1992年、1995年、1997年,中国人均GNP分别为470、620、820美元,同期中国城镇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要分别低15、12.5、11个百分点。按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PPP)计算,1995、1997年中国的人均GNP分别为2920、3570美元,同期中国城镇化水平分别要低20.8、22个百分点。[8-9]图2直观地给出了按人均GNP衡量的国内外在城市化水平上的差距。
三是城镇化也滞后中国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变动。1995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0.5:48.8:30.7,就业结构比重为52.2:23.0:24.8,同期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0%,分别比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高出49.5、21.2、39.3个百分点,分别比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高17.8、47、45.2个百分点。[10]
四是城镇化偏系越来越大。根据城市化偏离系数公式Ue=△Pu/△Pa-1初步计算可知:1952~1978年,中国城市化偏离系数为-0.56,人口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业化进程。1978~1982年,中国城市化偏离系数为0.34;1978~1990年,1978~1997年偏离系数分别为-0.42、-0.50;1991~1997年偏离系数为-0.65。这表明,除改革开放初期人口城市速度曾超过农业劳动力非农化速度外,其他三个分类计算阶段,人口城镇化速度都低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程度,而且近10年来城市化滞后的现象更加严重。根据杨宜勇的比较,1997年,中国人均GNP为860美元,此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大约只相当于世界1964年人均GNP300美元的水平,按照这个系数中国现阶段城市化滞后14个百分点。[11-12]根据叶裕民的比较,我国199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与日本1965年的水平相当,但我国1997年的城镇化率(29.9%)比1965年的日本(68.1%)要低38.2个百分点。[13]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滞后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根据魏后凯等人的测算,1997年东部地区显性城镇水平为39.96%,中部地区为30.65%,西部地区则为23.47%,中西部分别比东部低3.31和10.49个百分点;1997年东部地区隐性城镇化水平已达21.67%,而中、西部地区分别只有14.53%和12.12%,分别要低7.14和9.55个百分点。[14]
三、中国城镇化发展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发展阶段判断
中国第一部城镇化规划——《“十五”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2001年8月7日发布)在综合分析中国城镇化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15]这是中国建国以来,首次以官方文件作出的基本判断。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加速阶段还要一段时间,现在强调“加速发展时期”为时过早。笔者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
第一,从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看,中国城镇化呈现出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一是城镇人口不断增长。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为17245万,比1949年增加11480万人,2000年城镇人口增加到45594万人,比1978年多出28349万人,相当于1949年的8倍。二是城镇数量不断增加。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6个,22年增加47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至2万个,22年增加了17827个。三是城镇区域不断扩大。据统计,1984年至1996年,全国295个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重由7.6%上升到18%,年均上升0.86个百分点。四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城镇化水平为17.92%,到2000年已增至36.09%,22年增加了18.17个百分点。五是城市综合实力迅速增强。1997年,中国226个地级市以上城市中,GDP超过200亿元的有34个,人均GDP超过一万元的有109个。另外,1988~199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幅达19.3%,占GDP的比重也从28.6%上升到37.2%。[16]
第二,从城镇化发展水平看,中国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一是根据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当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达到30%时,这个国家城镇化发展就处在加速发展时期,也就是处在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二是1995年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并超过39%这个分界线。1995年至2000年6年间,城镇化率年均超过30%为31.01%。31.01%正好符合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处在诺瑟姆曲线的中期阶段上。三是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种种城镇化水平的测算公式,对2000~2050年若干年份中国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束都是在30%以上,其中最低为30%,最高的为40%,平均水平为34.91%。四是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最新统计,200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比1990年(26.23%)提高了9.86个百分点为36.09%。36.09%、31.01%或34.91%这些城镇化率是否是一个合适、适度的合意城镇化率呢?回答是肯定的。根据王铮的合意城市率公式和周一星城市化对应关系公式计算可知(注:王铮的合意城市率公式为:t=6.61-47.60α[,0]+0.09β[,0]+52.79(α[,1]+ε[,1])+111.75μ-30.42φ-0.16t[,1]-0.02t[,2];周一星城市化对应关系公式为:Y=40.55lnX-74.96.),2000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在30%~40%。[17]
四、中国城镇化滞后制约经济发展:发展后果判断
中国城镇化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承载力不高的原因,也有城乡二元结构及严格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的弱质性,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弱质性导致了非农业产业就业比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以及市镇人口比重滞后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前者滞后主要是由于轻工业劳动密集型特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重工业;同时,由于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布局过于分散,规模效益没有形成,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后者市镇人口比重的提高滞后于非农产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滞后的城市化,对工业现代化不利,也有碍于农业现代化和居民生活的现代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与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一样,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1958~1960年的超前城市化已为历史所证实。滞后的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三大后果与八大弊端。
城镇化滞后从后果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口学滞后。由于我国实行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户籍制度,导致今天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先老”的现象。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和县分别为6.0%和5.7%,高出0.3%;城市人口老龄化要比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这表明人口城市化滞后的城乡年龄结构差别效应由隐性转为显性,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二是社会经济后果。一方面,城镇化滞后使大量劳动力过多地滞留在农村,造成严重的隐蔽性失业和劳动力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低下。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滞后阻碍了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同时,滞后的城镇化对市场需求的扩大形成严重的制约。三是环境后果。城市化的滞后加剧了城市和农村环境的恶化程度。前者如大气污染、交通堵塞与水荒水脏等,后者如镇镇象村,村村象镇等,形成了一系列的农村病。
城镇化滞后,从负面效应分析,主要是八个弊端:一是城镇化滞后抑制消费需求增长。据统计,1997年全国农村人均消费增长为1930元,仅为城镇居民的31.9%,即三个农民还抵不上一个居民。二是城镇化滞后阻碍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城镇化滞后妨碍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城镇化滞后阻碍城镇建设和城市中心功能的发挥。五是城镇化滞后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六是城市化滞后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七是城镇化滞后影响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八是城市化滞后影响城乡生态建设。
五、中国城镇化发展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为宜:发展速度判断
“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速度应以多少为宜?期末城镇化将达到多少?对此,不少专家作了研究探讨。一种观点认为,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但不超过1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趋势判断,“十五”时期城市化水平不会高于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但如果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创新上有所突破,则有可能提高1个百分点。[18]另一种观点认为,“十五”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0~1.2个百分点,大约是1978~1998年年均增长速度的1倍左右。我们认为,“十五”期间的城镇化速度应为0.8~1.2百分点之间,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发展速度。按第五次人口普查后的城镇化新水平,预计到“十五”计划末,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40.09%~42.09%;2010年将达到44.09%~48.09%。
“贫民区”解决城市化问题行不通
“有贫民区的城市,并不就会比其他城市矮一头,相反却是尊重农民工等城市贫民的自由,给予城市贫民福利。我认为深圳完全可以率先兴建贫民区,在关外开辟一块土地专用。”
用“贫民区”而不是“贫民窟”,这体现了中国学者在遣词造句时的特殊智慧,那么两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秦教授并没有解释,但综合整篇的演讲来看,“区”就是“窟”,只不过听起来不那么刺耳罢了。
虽然秦教授用了“自由”、“福利”等美好的字眼来装饰贫民窟,但对贫民窟有一点感性认识的人,就不一定会同意。美国《史密森学会会刊》记者约翰·兰开斯特在印度孟买最大的贫民窟达拉维看到:在这片面积1.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拥挤着100万人口,巷子里堆满了废品和垃圾,散发着浓烈的腐臭味。这里也几乎没有什么卫生设施,平均每15个家庭共用一根水管,每天只供水两个小时,每1440个人共用一个厕所……约翰的结论是:“这里是城市里的地狱!”
此外,各国的贫民窟无一例外都是当地社会动乱的根源,是流行病的渊薮,是黄、赌、毒泛滥和黑社会控制的地盘,是正规的警治和法治社会不能建立的“化外之地”。
因此,任何一个城市的市长,都不会也不应该把自己城市有贫民窟作为比别人“高一头”的理由。
也许有人会为秦教授辩解说,设立贫民窟是一种无奈之举,是为了让农民工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安顿下来。但在我看来,这一举措不仅没有改变城市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反而把这种歧视更加制度化、合理化了。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可以更加理直气壮不承担贫民窟居民的福利,这一点只要看看孟买贫民窟的状况就知道了。
所以我认为,如果真正关心农民工,那首先就应该为农民工去争取这样一种自由———免于堕入贫民窟的自由。这才是真正值得去争取的自由,要知道,一个人一旦堕入了贫民窟,则相当于被社会抛弃,还有什么自由、福利可言呢?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用贫民窟来解决城市化问题,也是难以想象的。
据学者温铁军统计,如果按国际惯例,把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并且从事的是非农职业的人都统计为城市人口的话,则中国已经有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人口。假如按照南亚或拉美的比例,有一半左右的城市人口是住在贫民窟,那这个数字将是三亿多人。在如此规模的贫民窟里,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自由和福利,而是灾难。
解决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如果说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经验的话,那么照搬孟买或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模式就更不应该了。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还是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是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既定方针,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使农民在农村也能过上与城市相似的富足安适生活,这不仅为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投资,也是为了增强农民工在城市的谈判地位,使他们可以选择不去贫民窟;二是给每一个愿意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以同等的国民待遇,提高工资占GDP的比例,使他们能够在城市里过上一种有基本尊严的生活。
文昌 1、中心城镇(文城)人口的不足,不利于内需的扩大,难以形成“焦点效应”。
文城城镇人口6万余人,而嘉积上十万,还不包括3—5万的外流人口;琼海在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5479亿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3.9583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5896亿元。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总额3.9076亿元;住宿餐饮业零售总额1.3830亿元;而文昌在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018亿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9751亿元(比琼海少2个亿);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7267亿元(比琼海多1.2亿)。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3.4606亿元(比琼海少4400万),住宿和餐饮业1.2005亿元(比琼海少1800万),说明了琼海的城镇经济很活跃,城市的规模比文昌要大,但是她的过夜游客也不过如此,比文昌高不了多少;她们的批发零售贸易业发达得益于博鳌论坛带来的品牌效应而引来的外来流动人口。
这也说明了为何肯德基、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洋短视”没来文昌了。
2、城市化落后,不利于人才的储蓄
城市化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落后的体现,没有工业化的带动,就很难有适合高端人才落脚的岗位,就是本土人才也会大量外流;城市化的落后也就意味着农村人口的过剩,这些过剩的农村人口有点本事的就北漂,能留下来的要不从事农业工作,要不就是当地有相匹配的工作,试想,这种状况能留下人才吗?更可怕的还是“现代文明杀手”——小农意识。
3、城市化的落后,不利于招商引资
城市规模、道路、人口流动量等等都是外来商人最重视的第一印象,如果这个第一印象就给人家留下阴影,你们说,这个商、这个资还能招引吗?人家不跑才怪,一个城市的建设单单靠自己人是不行的,没有外来资金、人才的融合、补充,该如何发展?所以,反对谢明中修路,老城改造的人都是“短视鬼”。
后记:寄希望于这届政府,应坚贞不渝地抓招商引资;坚贞不渝地推进城建发展;坚贞不渝地大修路、旧区改造、建设新区。
我们要时刻记住:城市化落后,一切都免谈;城市化落后,一切都成为阻碍;城市化落后,一
这种大跃进式的城市化,弊端已经显现,物价飞涨,蔬菜肉类严重匮乏,今年很少有人能像往年那样熏腊肉做香肠,生活骤然下降。这是因为城市化过度膨胀带来的后果,中央可能已经意识到了。我经常在农村闲游,发现大量的田土荒芜,养猪的农民成倍减少,好多人都去城里打工了。万一战争爆发。人们吃什么。粮食是万民之本呀!
北京盲目城市化的弊端前天晚上,上海来了个朋友,我们没有一起吃晚饭,除了我们两个人都分别有各自的小饭局外,关键是关系很好,吃饭反而觉得很没有意思了。我邀请他到后海的荷花市场一聚,朋友欣然答应。
周六的晚上,荷花市场人潮涌动,各家酒吧都人满为患。在酒吧和外面桌椅之间的小路上,大量的不知道从哪里出来的人在漫无目的的顺着各家酒吧逛着,好像很高兴的样子,也不知道他们高兴什么,后海晚上有那么好看吗?我怎么没看出来?我眼睛又没有问题。而且干吗不坐着喝酒?是不是嫌后海酒吧的就太贵了,逛逛就满足了?我看还是太无聊了,不知道干什么?于是就约着朋友来后海凑热闹了,我就是不知道约上海的朋友干什么好,才选择了这里。
朋友是一个很有见地的人,游览过中国很多地方,也是做房地产的,性格很开朗,很有意思的一个人,所以性格和我很相投,聊得甚欢。
也是和他的一些聊天引发了我写这篇短文的冲动。他女朋友在德国留学4年,刚回国不久,在柏林读的书,在我的记忆里,柏林是二战中一个被苏联红军的坦克碾压成废墟的城市,算是一个完全战火后重建的城市,从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算起来,也不过57年的光阴,但是现在整个柏林看起来新旧建筑和谐共生,让人从城市的建筑、街道和广场上,能清晰的看到这座城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好坏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从而让人流连忘返、唏嘘不已。这样的城市在欧洲还有很多,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德国的慕尼黑、科伦,法国的巴黎,瑞士的苏黎世,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英国的伦敦----,这痕迹不是几个点,几小片,而是整座城市。因此,欧洲不少城市整个被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而历史悠久的中国呢?却没有一座城市享此殊荣。google到这个结果,一种呛然泪下的感觉!
作为我们中华5000年泱泱大国首都的北京城,在历史的战火中没有被毁,却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抛弃了历史。远的不说,近代算上卢沟桥事变和解放战阵时期的北平和平解放,真的算是非常幸运,整个城市,连城墙砖都没有掉下来几块。可惜呀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的错误决定毁坏了这个古老城市的大半容颜。虽然错已犯下,但属于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然而又赶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政府在此发展过程中,盲目的大干快上,追求政绩工程和效益,对这种百年的大计置若罔闻,进一步的破坏了这种感觉,如今走在北京的大道上,没有熟悉的四合院,也没有向往的大茶楼。难道现代文明在北京真的就不能和历史、文化共存吗??
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城市化带来的弊端有哪些?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形势严峻,必须切实抓紧抓好。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手段,流动人口的违法生育比例较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流动人口享有计划生育服务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切实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2、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流动人口以农民工为主体,规模庞大、分布广泛,解决好流动人口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尊重其主人翁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其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具体举措。
3、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途径。因此,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人口合理分布,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5号文件的具体举措。
4、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必然要求。流动人口事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具体举措。
二、坚持以现居住地为主,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协调配合,建立和完善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新体制
三、坚
五、坚持互通信息,完善统计制度,促进"一盘棋"管理和服务格局的形成
C. 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应该如何作为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政府面对新的历史起点必须担当的战略任务,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被城市化”、“豪华城市化”、“边缘城市化”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短缺、形象工程过滥、历史文化风貌丧失、城市千城一面、生态人居环境恶化、交通堵塞等“城市化病”。这表明,并不是每一级政府及官员都清楚自己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仍然存在着政府职能的缺位、越位和错位,如果不进行政府职能的正确定位、归位和正位,我们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就会落空甚至走向歧途。
结合当前我国实际,笔者认为,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应该管,而且是管得了、管得好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做好规划、提供服务、减少震荡、保护生态,也就是“四管”:管规划、管服务、管社会、管环境。
一、“管规划”——坚持“富规划、穷建设”,保证城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避免规划失误
加强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其中,规划是首要的,是基础也是龙头,一个好的规划能够使城市建设与管理获得事半功倍的高起点。“重建设,轻规划”、“重投入,轻管理”是目前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中存在着普遍问题。因此,首先应树立“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所谓“富规划”,是指要在规划上舍得花大钱,下大功夫,注重投入;而“穷建设”,是指要在建设上量力而行,量体裁衣,注重资金资源的效率产出,不瞎折腾。坚持“富规划”实际上就是强调政府要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放到“管规划”上来,通过保证规划的合法、合理、合情,正确地履行政府的基本职能。坚持“富规划”,是政府当前最需要做好的功课,也是许多政府尚未做好的功课。
一是要把城镇规划当作一门科学看待,克服“重政治,轻技术”的倾向。城市规划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在人类历史上已具有百余年的专业历史,城市作为人类最大的人工构筑物,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古今中外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如果失去科学的规划,将会出现灾难性的城镇化或城市化。美好的规划是城市美好的蓝图,但它必须是科学的蓝图。各级政府及官员务必明白,政府在城市规划的科学知识储备和工程技术掌握方面是“有所不能,有所不为”的。
二是要保证规划的合法性,克服“重人治,轻法治”的倾向。城镇化的推进必须体现政府的依法行政的职能,因为规划是政府的一种法制行为。政府要依法把该管的管住,比如,针对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提出来的“五线”管理制度,即用地红线、绿地绿线、水体蓝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市政公用设施黄线,切实维护规划的法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要依法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使群众的利益在规划的起点上就得到保护。特别是在征地拆迁中的利益补偿,目前拆迁,正在考验着我们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智慧。必须依法进行拆迁,防止暴力拆迁、掠夺性的征收,遏制突击拆迁。在新一轮的城镇建设中,政府应站到台前来,是公共利益,就应当保护;是商业利益,就只能是协调,不能强制拆迁,这就是政府职能要“正位”、“归位”。城镇规划,属于重大决策,不能政府闭门造车,一家说了算,更不能是“一把手”说了算的“首长工程”。
三是要打破“精英规划”,从少数人决定走向多数人的参与,变以往的自上而下的规划为自下而上的规划。规划要保证公共利益就必须有公民的真正参与,要把城镇规划的过程视为政治文明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的过程。改变城镇化中“精英治理”、“家长式治理”的思维方式,尤其要发挥专家智囊团的作用,成立城镇建设规划委员会,其中专家的比例不应低于50%,而我国不少地方的比例远远低于50010。与此同时,要有规划决策失误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如果说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是中国最大的浪费,那么规划的失误,则是最大的失误。因为这种失误将带来成百上千亿的损失,是一种没有机会改正的错误,如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城市空间布局的失误,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失误。
二、“管服务”——坚持“富民兴镇,惠及民生”,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避免公共服务的“缺位”
为什么要推进城镇化?为谁推进城镇化?回答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很清楚,但在行动上未必清楚。比如,在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开发商、农民三方经常成为利益的博弈者,政府会经常忘记自身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实质上,惠及民生,让城镇化成为惠民、利民、福民的工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推进城镇化的根本目的。
一是要把“富民兴镇”作为政府推进城镇化的第一要务。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在未来解决的重点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据测算,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将有1000多万农民转化为市民,实现农民市民化,使他们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国家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以及城镇公共设施、交通、休闲、文化等公共服务,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是要防止“重建设,轻民生”倾向,坚持推进城镇化与完善公共服务的一致性,克服把二者对立起来的观念。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可直接带来消费的增长,它不仅是投入同时也是一种产出。学者研究发现,现在的教育在整个贫富差距中所占的比例高达20010,如果改善了教育,就等于缩小了贫富差距。不少地方政府及官员看不到这一点,把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简单地看作是花钱赔本的事,甚至认为是个无底洞。实际上公共服务的优化和保障,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会使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巨大和持续的增长预期。两者是并行不悖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三是要在构建适合城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与大中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相比,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它的着力点应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重心放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转移和聚集,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在“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专”上下功夫,即小城镇的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而不能追求大城市的大而全,切不可贪大求洋,脱离实际。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十分热衷于高楼、大厦、大广场、宽马路、宽大桥等所谓“大手笔”,而忽视方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手笔”。城镇化发展重点在城市,难点在农村。尤其是对一些农业大省来说,有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无论是县域经济还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都较为落后,更应该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的思想,把重心放在农村。把篇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作为重点,加大对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提供均等化的教育、医疗、户籍、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
三、“管社会”——坚持“小城镇,大社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避免过多的社会震荡
加速城市化,必然带来社会转型和一定的“阵痛”,对居民长期形成的居住环境、邻里关系、生活方式,乃至利益关系、土地关系等,都可能是一次新的调整和变革,也就必然需要社会的主要管理者——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和谐的城镇化。
一是要建立城镇化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城镇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因搬迁改造、集约用地、征地补偿、园区规划等带来的矛盾冲突、利益磨擦,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机制应对,对其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城镇化,必须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既要考虑经济建设成本,也要考虑社会成本,取其利避其害。
二是要坚持城市的一切都是为了人,防止出现新的贫困人口和“边缘化”人口。尤其要尊重普通人,或弱势群体的权益。比如,城镇化中的“农民上楼”工程,也可能本意是好的,但政府必须考虑农民搬进了楼房,一夜之间,似乎农民变成了市民,其后期的生活出路和在哪里?一旦土地补偿金用完了,农民如何有生活来源,其社会保障在哪?如果这些后顾之忧没有解决,就有可能形成新的社会隐患,甚至让所谓的“新市民”变为“新贫民”,成为“三无”人员:“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
三是要建立健全城镇化所要求的社会管理体系。“人居城镇,家留农村”,我国不少城镇化人口实际上是“两栖人口”,他们虽然工作和生活在城镇,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融人城市,他们没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权益,生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要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放开城市和县城对农民的限制;要加强新的社区、居民点的管理和服务;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为城镇化贡献力量,协调各社会组织依法活动,保证城镇的社会安全。
四、“管环境”——坚持“绿色城镇化”,提高人居环境水平,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所谓理想的城市就是把城市的活力带到农村,而把农村的优美的环境、田园般的生活带到城市里来”,这是美国著名的规划学家刘易斯-芒德福对人类几千年城市化理想追求最精辟的概括,也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应该担当的责任和追求的理想目标。环境的污染和人居环境的恶化,是我国当前城市化面临的一大危机。政府在推进城镇化中应扮演生态文明的建设者:要有明确的优化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的目标导向,或者说要有一个良好的行动纲领。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标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有四档标准,即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奖城市,这是一个层次递增、要求逐次提高的指标体系。我们不可能一步登天,而且小城镇更需要较长的过程,但所有的城镇都必须从绿化开始,达到绿化先进城市的标准,因为这是环境优美城市最基础的平台。一个花草灌木合理搭配的城市绿地可以发挥多种功能: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为市民创造休息、散步优质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分割出若干个组团提供最好的隔离带,成为旅游业的载体;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城市管网许多在绿地底下;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灰尘以减少污染,防止疾病蔓延;可以成为调整城市小气候地面热导效应的主要手段,多栽树就能调节市中心与城郊的夏天的温差。“要想富,多栽树”,是有一定道理的。
【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D. 2016年3月颁布的新法律和司法解释有哪些
2016年3月发布法规汇总
一、法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2016.03.16发布 / 2016.09.01实施)
【内容提要】承包者从事勘探、开发活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和保全稀有或者脆弱的生态系统,以及衰竭、受威胁或者有灭绝危险的物种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03.16发布 / 2016.03.16实施)
【内容摘要】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
3.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2016.03.16发布 / 2016.03.16实施)
【内容摘要】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20元,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做好基本医疗保险与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政策衔接。
4.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2016.03.16发布 / 2016.03.16实施)
【内容摘要】2016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加大力度。主要体现在:一是进一步减税降费,二是扩大财政赤字规模,三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四是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
5.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2016.03.16发布 / 2016.03.16实施)
【内容摘要】切实增强发展协调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东、中、西、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
二、行政法规
1.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2016.03.10发布/ 2016.05.01实施)
【内容提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应当与聘任的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分别签订委托投资合同、托管合同,并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03.04发布/ 2016.03.04实施)
【内容提要】推动国际注册认证。引进和培养熟悉境外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的国际医药注册人才,提高国际注册能力。系统开展国际市场产品注册,推动已获得专利保护的国产原研药国际临床研究和注册,加快品牌仿制药物国际注册认证。积极开展与医疗器械相关的计量国际比对。
3.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批复(2016.03.08发布/ 2016.03.08实施)
【内容提要】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具体工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商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2016.03.14发布/ 2016.03.14实施)
【内容提要】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原则,结合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进一步优化二手车交易税收政策,同时加强对二手车交易的税收征管。
5. 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2016)(2016.03.25发布/ 2016.03.25实施)
【内容提要】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项目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视同仁。
三、司法解释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16.03.21发布/ 2016.04.01实施)
【内容提要】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中的语法、文字、标点、图形、符号等存有歧义,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可以得出唯一理解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该唯一理解予以认定。
2.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4起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犯罪典型案例(2016.03.08发布 / 2016.03.08实施)
【内容提要】根据《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的规定,对于因遭受严重家庭暴力,身体、精神受到重大损害而故意杀害施暴人;或者因不堪忍受长期家庭暴力而故意杀害施暴人,犯罪情节不是特别恶劣,手段不是特别残忍的,可以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的故意杀人“情节较轻”。
3.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10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2016.03.08发布 / 2016.03.08实施)
【内容提要】公民行使姓名权,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公序良俗。本案原告的父母在为其办理户口登记时,取名“北燕云依”,既未随父姓或母姓,也没有其他正当理由。
4.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9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2016.03.04发布 / 2016.03.04实施)
【内容提要】虚构推荐优质股票诈骗案;推销假冒保健产品诈骗案;发送医保卡出现异常虚假语音信息诈骗案;以台湾居民为犯罪对象诈骗案;帮助诈骗团伙转取赃款诈骗案;发送考试改分等虚假信息诈骗案等。
5.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试点法院通过网络查询、冻结被执行人证券有关事项的通知(2016.03.04发布 / 2016.03.04实施)
【内容提要】人民法院应当将所获得的被执行人证券相关信息作为内部办案信息予以保护,做好信息处理、传输、接收、使用中的信息保护工作,切实防范相关信息被违规泄露、扩散。
四、部门规章
1. 司法部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2016.03.25发布 / 2016.03.25实施)
【内容提要】2015年,司法部接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677件,其中:办结562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含延期答复申请人申请76件);申请人撤回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15件。另外,申请人提出行政复议案14件、行政诉讼案33件。
2. 农业部公告第2381号――新兽药注册目录(2016.03.25发布 / 2016.03.25实施)
【内容提要】批准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耐热保护剂活疫苗(H120株)等3种兽药产品规格增加2000羽份/瓶变更注册。新兽药注册目录及说明书标签见原文。
3.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工作规程(2016.03.25发布 / 2016.03.25实施)
【内容提要】涉及重大无先例事项的,交易所依据现有政策法规无法作出判断的,应当提出处理建议并函询上市部,除涉及重大监管政策把握外,上市公司监管部(以下简称上市部或我部)原则上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回复。
4. 科技部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2016.03.23发布 / 2016.03.23实施)
【内容提要】高度重视通过新媒体推进信息公开。2015年,科技部“锐科技”官方微博、微信共发布信息4295条,其中微博2705条、微信1590条,第一时间发布科技动态资讯、深入解读科技政策、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社会影响与日俱增,成为和公众互动的连心桥。
5. 中国保监会关于2015年保险公司信息披露核查情况的通报(2016.03. 22发布 / 2016. 03.22实施)
【内容提要】8家公司2014年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中风险管理状况信息披露不完整:安盛天平、鑫安保险、中华财险、长江财险、浙商财险、民安财险(现为亚太财险)、众安财险、长江养老。
五、团体规定
1.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2016.03.18发布 / 2016.03.18实施)
【内容提要】充分利用和借助现有传播渠道,拓宽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科学传播渠道。发挥好互联网企业等专业机构的主体作用。
2. 中国残联办公厅关于印发《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建设办法(暂行)》的通知(2016.03.08发布 / 2016.03.08实施)
【内容提要】中国残联将根据各地“示范点”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核,并确定以资金补贴或健身器材配发的形式支持地方一定数量的“示范点”建设工作。补贴的资金主要用于“示范点”无障碍设施建设、体育健身器材配备等用途。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16)( 2016.02.06发布 / 2016.02.06实施)
【内容提要】广泛凝心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自觉用中央精神指导政协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
4.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2016年度科普大篷车配发和运行工作的通知(2016.03.04发布 / 2016.03.04实施)
【内容提要】云南省、四川省、广东省、青海省、河南省在2015年积极利用全国科技馆科普服务平台(kpfwpt.cdstm.cn)开展科普大篷车运行管理工作,为鼓励先进,特向5省配发20套IV型车载展品,由5省科协统一调配。
5. 全总法律工作部关于开展《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中涉及工会法律工作相关问题调研的通知(2016.03.18发布 / 2016.03.18实施)
【内容提要】调研采取听取工作汇报、查阅有关文件资料、现场考察、召开座谈会、与职工进行个案访谈等方式,了解各地情况,总结典型经验,发现问题和听取意见建议。全总调研组将适时召开片会,邀请部分省(区、市)工会集中研讨,听取意见建议。
六、行业规定
1. 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2015年记账式附息(六期)国债到期兑付有关事项的通知(2016.03.29发布 / 2016.03.29实施)
【内容提要】本期债券证券代码为“101506”,证券简称为“国债1506”,是2015年4月13日发行的1年期债券,票面利率为3.13%,每年支付1次利息,每百元面值债券兑付可获本息103.13元。
2.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会议纪要》的通知(2016.03.25发布 / 2016.03.25实施)
【内容提要】《中国总会计师协会2016年度工作要点及2015年度工作总结》;《中国总会计师协会2015年度财务决算和2016年度财务预算报告》;《关于建议成立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商业分会、信息化分会的议案》等。
3. 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2016年记账式贴现(十三期)国债上市交易的通知(2016.02.25发布 / 2016.02.25实施)
【内容提要】本期国债期限91天,发行价格为99.531元;本期国债起息日为2016年3月28日,2016年6月27日(节假日顺延)到期按面值偿还。
4. 中国基金业协会关于举办“人工智能在资管行业的应用及网络安全研讨会”的通知(2016.02.23发布 / 2016.02.23实施)
【内容提要】2016年4月8日13:30-17:10,交通银行大厦2层报告厅(西城区金融街20号交通银行大厦A座2层)。
5. 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关于做好2016年税收宣传月活动的通知(2016.03.22发布 / 2016.03.22实施)
【内容提要】统筹利用各种宣传资源,巩固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宣传阵地,积极拓展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着力构建覆盖广、影响大的行业宣传平台,实现行业宣传的全方位和立体化。
E. 跪求论文《土地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急!急!急!
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30年前,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泱泱中国,没有一部专门规范土地管理和利用的法律。
30年过去,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土地权利保护、土地登记、土地用途管制等诸多重要方面,均从法律上得以规范。
在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广袤的城乡土地激情拥抱法治。
零的突破:选择市场,选择法治,土地管理和利用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
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合着改革开放的节拍而动。
改革始于土地,改革唤醒了对法治的需求。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的包干协议一举掀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新的历史,农村土地从人民公社的集体化大生产转变为以户为单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1982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土地管理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1982年,国务院决定在农牧渔业部内设置土地管理局,作为依法统一管理全国土地的职能机关。同时,《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建设用地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出台、实施。
然而,这些规定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土地分散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198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高达100万公顷,唤醒了人们对耕地资源的严重稀缺及加强耕地保护紧迫性的认识。
1986年是新中国土地管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法规”,“抓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4月,农业部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后提请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于6月25日公布,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依据这部法律,我国对城乡土地集中统一管理。1986年8月1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诞生,代表国务院对全国范围内的城乡土地实行统一管理。随后,省、市、县、乡四级地方土地管理机构也相继建立,我国土地管理队伍不断壮大。
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1987年12月,深圳经济特区敲响了土地拍卖第一槌,突破了当时《宪法》对出租土地的禁令。法随事变。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同年12月29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这次适宪性修改,一举扫清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面临的法律障碍,为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开辟出一条法治之路。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后,以《土地管理法》配套法规建设为中心,形成以《土地管理法》为基本法律的法规体系框架。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86年8月到1992年年初的5年多时间里,国务院先后制定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外商投资成片开发经营土地暂行管理办法》、《土地复垦规定》等;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颁布了《土地违法案件处理暂行办法》、《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审批管理暂行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土地登记规则》等。
土地管理有法可依,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土地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法律规定的分级限额审批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大打折扣。各地通过“化整为零”、“下放土地审批权”等办法,大量占用耕地。据统计,1986年到1996年,因各项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灾毁等原因全国共减少耕地约1.02亿亩,而同期开发复垦的耕地只有7368万亩,10年间,耕地净减少2898万亩。
严峻的现实,迫切要求土地管理法制与时俱进。
关键之举:确定用途管制的法律地位,土地管理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
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法制变革打下坚实基础。
1996年初,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达了11个重点调研课题,其中之一就是耕地保护问题。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党组十分重视,举全局之力开展这项调研。经过对广东等13个省(区)和上海等12个城市历时10个多月的调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向中央提出了保护耕地的政策性意见,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修改和制定有关法律。
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即中央11号文件下发,明确提出,必须从体制、机制和法制上采取治本之策,扭转人口大量增加、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
此时,《土地管理法》的修订也正式启动。1997年5月成立修改小组, 8月18日修订草案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第64次、第65次常务会议讨论审议原则通过后,形成了《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1998年4月11日,由国务院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4月26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国务院就《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作的说明。8月29日上午,出席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的141名代表按动了表决器,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以139票赞成获高票通过。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以立法形式明确肯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确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在立法指导思想上,从保障建设用地供应为主转到切实保护耕地为主;在土地管理方式上,从分级限额审批制度转到用途管制制度;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从外延粗放型转到内涵集约型;在各级政府土地管理职权分配上,从土地管理权主要集中在市、县转到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土地用途管制要求合理划分;在执法监督工作上,从传统的土地监察转到建立现代土地执法监察体系;在调整范围上,从单纯调整行政管理关系转到既调整行政管理关系又调整财产关系。
1999年1月1日,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作为其重要配套法规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同步施行。速度之快,在中国立法史上前所未有。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继续向前推进。200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出台,明确规定四类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地规模不断扩大,涉及征地问题的土地信访数量不断攀升,因征地补偿安置引发的矛盾和纠纷日益突出,社会各界对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的呼声十分强烈。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决定将《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一修正,不仅将原来的土地征用区分为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而且从《宪法》层面上强调无论征收或者征用都要给予补偿,体现国家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同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对《土地管理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了第三次修正,主要是将总则第二条第四款的“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同时,将《土地管理法》中的“土地征用”全部修改为“土地征收”。
随着土地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国土资源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以《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全民意见的成功尝试为起点,国土资源部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草案,积极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方听取意见,奉行“开门立法”。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立法,认真组织专家咨询论证。《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信访规定》等规章在出台前,都全文公布,向社会征求意见。
作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的重要内容,《国土资源听证规定》是第一部严格规范国土资源系统听证工作的规章。2004年1月9日经国土资源部第12次部务会议通过后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它是最早的由部门制定的听证规定。颁布并实施《国土资源听证规定》,是国土资源系统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以层级监督和行政救济为重点的国土资源行政复议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探索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制度,有效化解因征地补偿安置引发的群体性纠纷和社会矛盾,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的创新和变革,使我国土地管理走上法治轨道。
新的起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面临新形势,土地管理法制建设担负新使命
进入新世纪,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速,土地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2004年6月,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在抓好土地清理整顿的同时,着手研究制定管理制度。7月,国土资源部先后召开部党组扩大会议和专家座谈会,专题研讨国土资源制度建设,继而成立了加强土地管理制度建设领导小组,保证《土地管理法》确立的各项制度真正得到执行。当年10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出台,决定重申,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出现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量过大、工业用地低成本过度扩张、土地地方违法用地比例很高、出现新的违法形式如“以租代征”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央下定决心,要运用土地政策,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从调整利益机制、完善责任制度和健全法律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经过多年的积极摸索,土地管理改革方向越来越明晰,就是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并举,建立土地管理的长效机制。与中央的部署相一致,国土资源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物权法》,作出了许多有重大意义的规定。如:建立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完善了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构建了以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物权体系;依据宪法,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征地补偿安置必须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原则,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了完善;贯彻平等保护的原则,在土地物权体系方面作出了多项创新性规定。
结合《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了相关部门规章的制定工作。2007年12月30日,《土地登记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布,并于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规定》等规章的制定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决定》同时明确,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
积极稳妥和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务迫切,《土地管理法》已进入新一轮修订。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拟将《土地管理法》修改列入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国土资源部党组对《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土地管理法》修改工作方案和修改思路,目前,《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的起草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据部有关负责人透露,起草工作坚持四项原则。一是既要全面总结和回顾现行《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取得的经验、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又要展望未来土地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为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提供法律武器。二是注重将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党中央、国务院在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完善征地制度、提高新增用地成本、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已经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将通过法律修改使之上升为法律制度。三是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被实践证明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共同责任制度、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等上升为法律制度。四是坚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这是我部立法工作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立法质量的关键环节。起草《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除了由部机关主要司局参与起草外,还特别委托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起草专家建议稿,委托广东等省厅联合起草地方建议稿。最终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审议的送审稿,将综合考虑专家和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意见,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30年锐意改革和不断创新,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正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我国土地法治之路必将走得越来越顺畅。(
F. 浅析远大前程当中的法制问题
摘要 你好
G. 继续教育 当前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我国在环境保护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1、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我国有3亿人饮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万人饮用氟、砷含量超标的水,有四分之一城市居民呼吸着质量不达标的空气等都表现了环境对人们的危害。2环境纠纷威胁社会稳定。随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关注的提高,和对政府解决环境问题充满期待,一些地方因污染事件处理不当或久拖不解决,引发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从而危及社会安全和稳定。3环境权益维护依然艰难。我国环境损害民事赔偿和司法救济体系尚不健全,环境法律对违法者的打击和震慑力度不够,一旦面对环境损害和环境纠纷,受害群众维护基本权益就很难。
(二)我国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1、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经济增长付出了过的的资
源环境代价。2、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使得资源环境付出代价过大。总体上,我国经济建设还没有按照资源禀赋条件和生态环境容量进行科学布局,“小而全”和一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使得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严重透支,付出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3、环境基础设施滞后使得治理的速度赶不上污染的速度。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因为环境基础设施问题,环保旧账尚未结清,便又欠下新帐。4、科技支撑不够。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20%-40%间,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60%-90%的水平,造成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过高。
(三)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生态退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就目前我国森林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草地退化依然严重,矿区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的生态破坏尚未得到有效制止。2、生物资源濒危日益突出。栖息地和环境改变及过度的人类活动,导致我国生物资源濒危问题日益突出。3、生态保护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生态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继续提高;生态保护能力建设滞后,科研力量有限。生态监测处于起步阶段,信息不足,渠道不畅,难以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在环境保护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1、扩大公民环境权利,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新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要承认群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环境决策参与权和环境政策监督权,确保公众有效行使环境权利,建立政府监管、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新型环境保护综合机制,从而形成环境保护的最大合力。2、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机制,维护污染受害者合法权益。环境损害赔偿不仅体现了维护受害人的权益、维护公平和正义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护环境、恢复环境的需要。3、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二)在环境保护方面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1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倒逼作用很先导作用。提供环境准入门槛,认真落实规划环境评价要求,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完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全程跟踪管理制度、环境保护评价与验收管理机制、环保部门上下级联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加大积极结构调整力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科学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3、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4、加强环境管理,实行环境保护问责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坚持既定的减排任务和目标,实行环境保护工作问责制,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违反环境保护法规上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的要坚决查处并惩罚。5、改变了以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发展模式,建立了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发展,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模式,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从根本上缓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三)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1、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及标准体系。
2、落实生态功能区划,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的建设和保护为主体,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3、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拓展生态保护和建设投资渠道,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建立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4、增强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概念是20世纪以来人类为解决威胁自身持久健康发展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对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根源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与战略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H. 城镇化需要法律来衡量
城镇化进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中国的城镇化多年是以房地产建设为龙头的摊大饼式城镇化,造成产业失调、城市空巢、环境污染、待遇不公等社会现象,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提供法律服务。律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应当起到积极的社会作用。
I. 请拟定论文题目(5个),每个题目附加所涉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案例(每题要求案例2个)要求:与
摘要 一、以下选题目录属参考选题,具体由毕业生自定,但内容必须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 二、《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目录》所列题目是只是一个研究方向,可围绕该问题查找资料,撰写提纲,题目可以适当修改。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选题参考目录 1.幼儿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2.幼儿园合理膳食的调查研究 3.幼儿园健康(或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4.幼儿户外体育锻炼研究 5.学前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 6.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7.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 8.童话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9.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的培养 10.幼儿攻击性(或合作性、分享)行为研究 11.幼儿性别角色意识的研究 12.儿童同伴交往的策略研究 13.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研究 14.幼儿舞蹈与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15.儿童画解析 16.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指导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