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老子发明道德

老子发明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4-26 22:10:08

❶ "道德"这个词最早是哪出现的

道德一词在汉文中最早是分开使用的。中国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义广泛。西周版初权年的大盂鼎铭文的“德”字,是按礼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

道德

读音:[ dào dé ]

释义: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 之服务。

出处:《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白话译文:我听说仁义兴起时,道德也会昌盛起来,道德昌盛起来,政治也会圣明,政治圣明百姓就会安康。

(1)老子发明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的近义词:德行、品德

一、德行

读音:[ dé xing ]

释义:道德和品行。

出处:巴金 《寒夜》二六:“她虽然自夸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龄,却还来做一个二等老妈,做饭、洗衣服、打扫房屋,哪一样她做得出色!”

二、品德

读音:[ pǐn dé ]

释义:品质道德。

出处: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和平与刚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❷ 老子做过哪些贡献

【贡献】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道德经的后世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一、学术思想

老子对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最早是先秦诸子,其次是魏晋文学,再次是佛学,最后是宋代理学。

  1. 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受老子思想影响最深的应是庄子,《史记·庄周传》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归本于老子之言。……作渔父、盗砣、筪,以底毁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庄子全书贯穿着老子思想,书中引老子的文学,外篇引了十九次,杂篇引了五次,内篇提老子之名三次。其次是申不害、韩非。《老庄申韩列传》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又说:“韩非喜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非子五十篇,其中很多非难儒者的地方,但取道家虚静无为之学说作为辅助,解老、喻老二篇,更引老入法,以法解老。主道扬榷二篇,也主张君主执一以静,无为无事,去智废巧,与老子政治思想完全吻合。所以司马迁把老庄申韩同列一传。另外,《史记·孟荀列传》说:“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这说明除庄子、申不害、韩非而外,慎到、田骈、接子、环渊,也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

  2. 魏晋玄学。

    道家学说,两汉有所衰落,到魏晋南北朝时再次复兴,其前后三百多年,形成了讨论哲理的风气,题材则是“三玄”。据颜氏家训勉学篇所记,主要是指《老子》、《庄子》和《周易》。不过《周易》经过王弼的注解,事实已和老子类同。其学者的著作,集中在研究相关学说,如何晏的道德论,王弼的周易注、老子注,阮籍的达庄论、大人先生论,嵇康的释私论等都是。其中以王弼最为突出,其所注的周易,即十三经注疏本,而他的老子注,是千余年来研究老子的人必读的典籍。在他之后,注解老子者不下千百家,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超得过他。

  3. 佛学

    佛学传入中国,虽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但经过魏晋时期以道家思想为解说的津梁,以老庄比附佛经,于是才开始兴盛,至于隋唐而极盛一时。道家崇尚虚玄,佛家崇尚空寂,二者思想颇为接近。因此,当时谈玄之士,多觉得老庄与佛学并无二致。如刘虬无量义经序说:“玄圃以东,号曰太一;宾以西,字为正觉,希无之与修空,其揆一也。”范晔论佛教说:“祥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迁之宗,道书之流。”(后汉书西域传论)所以当时士人多有用“三玄”中的言论解释佛经的,如慧远、道安、支迿等是。这种以“外典”讲解佛经,当时称为“格义”。甚至到后来反而用佛学来解释道家之言了。当时的高僧如鸠摩罗付、僧肇、慧观、慧琳、慧严等人,便都注过老子,由此可见老子思想盛行的情形了。

  4. 理学。

    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儒家思想自孟子没后而不得其传,其原因是儒家学说所谈的皆在人生日用之间,缺乏高深的理论,难以满足人心。宋代诸儒有见于此,于是大谈哲理,建立起行上学的基础。以五子之首的周敦颐为例,他所作太阳图,宋史本传说“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始终。”宋明理学家讲宇宙发生论的,多就其图说加以推衍。他的太极图则是本自道教的太极先天图。宋史儒林朱震传说:“陈撰以先天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周敦颐。”朱蠡尊论周敦颐的太极图,本名无极图。陈撰居华山,以无极图刊于石壁。其最下圈名为玄牝之门,最上一圈名为炼神返虚,复归无极(太极图传授考)皆可为证。先天图是道教的作品,而道教渊源于老子。太极图与道家有关,通书亦然。此后理学家大多以此二书为骨干,说明了理学家在行而上哲理方面,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很大。

二、政治

老子思想对政治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于汉初惠帝、文帝、景帝三朝,直到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止。”文景之治“时期,政治者清静无为,结果国富民殷,太仓之粟,溢于仓外,府库之财,年久索断。因而才使武帝能够完成他的振古铄今的武功。武帝以后,道家在政治方面由明入暗,易主为辅,与儒家思想配合,形成了两千年来儒表道里的政治。

三、文学

老子思想影响于文学,在晋永嘉至义熙约一百年间即有所体现。这段时期,由于玄学盛行,诗人文士发为文章,大多理胜于辞,而平典乏味。钟嵘诗品序就曾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爱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 、恒、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讼,建安风力尽矣”续晋阳秋也说:“正始中,王弼、何晏好老庄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遂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阳函绰,转向祖尚,又加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至义熙中,谢混始改。”(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又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说:“自津武至于义熙,历载将百,虽比响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

描写田园山水风光,而怡情悦性的纯文学作品,也是受了道家的影响而产生的。诗经、楚辞、汉曹,已现道家意味。魏晋以后,由于道家思想盛行,于是文学作品中充满了道家的情味和意境。“这种影响,应以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一显著的开始。陶渊明本人不仅具有道家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实践道家的教训。因此,他的诗全部反映着道家的情调。”(张起钧先生《智慧的老子》)朱熹曾说:“渊明之辞甚高,其旨出于庄老”(朱子语类)的确是深有见地的看法。这一类 作品所描写的都是自然风光,如田园山水诗。所表现的,则是闲适的心情,恬淡的胸怀,隐逸的情操,高雅的意境。而这些在儒家人物的文学作品中,是难以找到的。

❸ 道家发明人是谁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一说安徽涡阳) 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❹ 道德经为什么伟大

《耿阁约用“五百字的一句
          话”论哲圣老子》

                耿阁:著

伟大的老子*中国之骄傲!;实乃无与伦比无人能及也!;老子天下第一!;他是天神天圣之无量天尊也!;他是世界顶端级的唯一哲圣!;他的哲理是凌驾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之人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父或之科学之母!!!;他的哲学思想理论是整个宇宙规律的的化身(即:“是蕴存於整个宇宙间的天道地道人道中的理寓定律准则之化身或之是自然规律之天然法则的化身之理寓;也就是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德道之思想理论这个仅用约八百汉字所组构成的五千字文的《道德经》就绝然般地将其整个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之天然法则之客观真理及之万事万物万理万情的道理都演绎待尽而且是完全可以统然宣之为无所不包而无所不极且又无所不奂的;故言其思想理论可曰谓之为:“她凌驾於物事理情之上并施寓於物事理情之中”  ;噫吁其之几近乎美奂善然完整臻罕化玄易幻统御百端理妙无限之极致也!;他的宇宙观是整个人类的灵魂并整个人类文明的灯塔。”

❺ 为什么读懂《道德经》只能从我开始

为什么读懂《道德经》只能从我开始?
——发明“道德”的专利属于老子《道德经》,灭绝“道德”的原罪属于孔丘儒家
——两千多年来“尊孔读经学儒”的历史,灭绝了所有中国人的“道德”意识
——在中国,最没有“道德”意识的人们正就是中国儒家文人
——丧失了“道德”意识的人们,绝对不可能读懂《道德经》
——不灭绝孔儒的“反道德”意识传统,中国人将不可能会有真道德,更永远都不可能真正读懂老子的《道德经》
——两千多年来,是我首先发现了上述中国历史腐败现象中至深(反道德)的“奥秘”
——不仅如此,我更进一步发现并断言,老子的“道德”将应该是全人类普遍的“道德”
——老子是全人类中具有最全息“道德”意识的最伟大的道德家,最伟大的伦理学思想家
——老子是世界上伟大的“人学”伦理学家,老子的人学伦理学高于西方的哲学伦理学
——正是对于老子发明“道德”和孔丘及其儒家灭绝“道德”的双重发现,以及几十年来对于自然科学和西方哲学的深研,使我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真正读懂老子《道德经》的当代“开山者”
——我可以坦言宣告:过去所有人们对于老子《道德经》的解说,基本上是“全错”
黎 鸣
我的“毫不谦虚”肯定已经“气坏了”不少中国儒家文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实事求是,必须讲道理。而真正的谦虚,恰恰是必须实事求是和讲道理。我之所以强调,想要读懂《道德经》,只能从我开始,原因即在:首先第一,这是事实;第二,必须讲理,即说出道理来,最关键的问题都在必须知道“为什么?”;第三,如果中国的青少年,都能够读懂《道德经》,那么中国人的未来,就将真是大有希望了,因为《道德经》不仅包含价值观、世界观、历史观,更包含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而且是世界上最先进《人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之所以倒霉,之所以酿成自身长期以来巨大的历史悲剧,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即是中国人抛弃了原本即具有伟大的精神原动力的老子《道德经》的《人学》,却选择了反自然、反道德、反社会、反知识、反智慧,总之,反人类文明的孔丘及其儒家的毫无任何人类真正文明精神价值的《儒学》。
道德,是老子首创的发明,更是全人类之中最先进、最伟大的发明,偏偏这个最伟大的发明,被孔丘及其儒家文人们的极其错误的“反道德”的意识形态玷污了、歼灭了,而且更被孔儒的根本就不是人类真“道德”的“孝悌忠恕,礼义廉耻”所取代了,并让它冒称中国人的“道德”至今。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专门的文章中深入地加以分析说明。两千多年来的“尊孔读经学儒”的历史,事实上是彻底地毁灭了所有中国人的真正的道德意识,却反而把不是“道德”的东西“顶岗”成为了中国人的“道德”,并因此,孔丘反而成为了中国人的永远被怀念和被祭奠的“道德”的“始祖”了。这真是一个多么巨大的人间“笑话”和令人“耻辱”的“话柄”啊。我要告诉我所有的亲们,事实上,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实质上是一个根本就没有了任何真正人类道德精神的世界上最无知、最愚昧、最道德败坏的民族。根本的问题即在于,必须弄清楚,究竟什么才是人类真正应有的“道德”?
请大家永远记住,真正的“道德”只能是老子的“道德”。老子的“道德”二字,“道”,既有“言”说的意思,又有“行”路的“道路”的意思,同时更有思维方法、途径、路线的意思,几乎是“一举三得”;而“德”,则与人类终极的生存价值:存在得生、此在得为、它在得长的同样是“一举三得”。按照中国古文字的解释,“德”在内,“得”在外,彼此相反而相成。关于这一点,我以后在解老的著作之中还会专门进行解释。我一直告诉大家,人的一生,就只作三件事,即:言、行、思。老子的“道德”即是把上述两方面的“一举三得”全都浓缩、抽象成为了“人学”最根本原理的“道德”概念,实际上即在告诉人们,所谓的“道德”,其实质,即是人们自己在言、行、思这三个基本的方面必须遵循的最起码的“底线”,说白了,“道德”即作为“人”正常生存的最起码的“底线”。这些“底线”是什么?第一,即在于言说“玄同”(不分亲疏、不分利害、不分贵贱)的“道法自然”;第二,即在于行为自“保”的“我有三宝”(慈、俭、不敢伪天下先);第三,即在于内心思维的“玄德”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对此,我今天的解释是:作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即人们在自己的言、行、思三个方面必须遵循的最起码的社会“底线”,它们是:
第一, 在于言说“玄同”的“道法自然”,即人们的言说必须遵循自然“玄同”的规则,什么是“玄同”?即“不分亲疏、不分利害、不分贵贱”,说白了,即必须遵循“言论自然”的“人人平等”的最基本的社会权利法则;
第二, 在于行为自“保”的“我有三宝”(慈、俭、不敢伪天下先),即人们的行为必须遵循“三宝”原则,一曰慈,故能勇;二曰俭,故能广;三曰不敢伪天下先,故能成为器(官)长,即尤其对于作为“官长”的人们来说,他们必须做到,无论在任何时候,决不敢说假、做假、思伪在任何人们之“先”;
第三, 在于思维“玄德”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人们的思维必须遵循“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人人绝对自由的原则。
用我今天对于老子“人学”精神的理解,老子的“道德”,首先即“道”,是人人言说
自然的“人人平等”的社会最基本的权利;然后是“德”,是人人思维自由的“人人自生、人人自为、人人自由”的社会义务,而关于“宝”,则实质上已经牵涉到现代人类社会的宪法、法律的问题了,即必须具有人人公认的社会“宪法”、“法律”,以“保”障人人行为的“人人自主”和“人人自律”的社会责任。
通过上面的解说,大家可以明显看到,老子对于“道德”的解释,确实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全息”的“道德”,实质上我讲的更是老子的(人学的)“伦理学”原理,是世界上最全息的“伦理学”原理。因为“伦理学说”,实质上即“道德学说”。说白了,老子的“伦理学”精神,实际上要远比西方哲学家们的“伦理学”精神还更显得全面、彻底、深刻,实质上即更全息。正是因此,我称老子是迄今为止全世界人类之中最伟大最全面最彻底最深刻的伦理学家。老子的伦理学说,他所依靠的是全息逻辑思维,而西方哲学家们的伦理学说,他们所依靠的是二元论的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中所产生的大量悖论,在全息逻辑思维之中将会自动消失。这正是老子的伦理学理论之所以会比西方哲学家们的伦理学理论更高妙的原因。
可是非常令人遗憾和悲哀的是,尽管中国人具有老子这样人类中最伟大的道德家、(人学的)伦理学思想家,可是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实际上却完全被一个绝对无道德、无伦理,乃至反道德、反伦理的孔丘及其儒家的“假学说”的意识形态所俘虏了、败坏了、毁灭了。
所有涉及今天论题的关键即在于此,因为两千多年来,所有的中国人,尤其是所有的中国文人们,他们正常应该具备的自然的“道德”意识,全都被孔丘及其儒家的非常有害的反自然、反道德、反社会、反知识、反智慧,总之,反人类文明的错误的意识形态给毁灭了。如此的中国人,中国文人们,他们自身都已经彻底地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的意识了,他们将怎么可能读得懂老子的《道德经》呢?
我为什么能够读懂老子的《道德经》?原因有三:第一,我认识清楚了孔丘及其儒家的反自然、反道德、反知识、反智慧、反社会,总之,反人类文明的本质;第二,我是学习理工出身,我更曾大量阅读了西方所有重要的宗教思想史、哲学思想史,尤其对于西方所有重要的哲学学派,均有深入的涉猎,因此,我曾专门著作了《西方哲学死了》一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也正是因此,我能够终于懂得,什么才是人类真正的“道德”、真正的“知识”、真正的“智慧”,等等等等;第三,对于中国古代各种主要的思想派别,我也同样均有深入的涉猎,尤其对于老子的《道德经》,连续阅读了四十多年,从完全不懂,到混沌初开,到陷入困惑,……,最后到了近十年,尤其是近三年,霍然开朗,别开生面,以至于大彻大悟。
关于这一切,在我的解老的著作之中,我将会毫无保留地全面地向所有的亲们开放、坦言。因为我的宗旨,就是要让今后所有的中国人,所有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子孙,全都能够飞快地成长发育、飞跃成人,成为人类之中最聪明的人,成为世界上最有能力发现、发明、创造的人。诚如我以往所做的,我曾在2004和2005两年之中走遍全中国东南西北,到过中国几乎所有的大中等城市中的五十多所大学,从事演讲活动,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青年怎么让自己尽快地变得聪明起来?》,我要让我所有的亲们,全都能够加速地变得聪明起来。只有这样,我们中国人才会真正有可能彻底把过去愚昧的历史翻过去,重新创造今后未来中国人的完全智慧的文明历史啊!
我坚信,一切都将会从我的读懂老子的《道德经》开始,因为我的“读懂”也将立即会变成全中国青少年的能够“读懂”,正是老子的伟大的人学的智慧,尤其老子的伟大的全息逻辑的智慧,不仅可以重新启动全中国,更可以重新启动全世界、全人类。我所有的亲们,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伟大的历史机会吧,老子的伟大的智慧在中国,整整被埋没了两千五百年了,我们将让他的智慧至少在今后的全世界重新发光五百年。这个伟大的使命和责任,就看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能否勇敢地承担起来了!

❻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天道理论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还是人生的准则。儒家以天、地、人为“三オ”,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间。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贯穿中,不给天与帝这类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从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论的基础上的一个伟大的发明。

老子画像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的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这种现象,被老子加以哲学的高度概括,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时也是支配天地万物之最根本规律,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是所谓“道理”。“不自生,故能长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天地万物之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就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时亦是“道术”,是侯王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当以道为法,“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辩证思想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社会理论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标榜仁义,而自有仁义。等到以仁义相标榜,则意味着仁义已不复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绝智弃诈”“绝巧弃利”,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与,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是一种复古思想。与这一社会理想相适应,老子还主张贵柔处弱,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进而主张“上善若水”,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具有水一样的心态和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坚忍负重,居卑忍让。

文学成就
老子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小。首先,《道德经》高度地发挥了文学的特定社会作用,对当时人们认识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起了重要作用。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好的文学作品是其实地再现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各种场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描写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们的各种现实关系,使读者获得关于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各种正确认识,《老子》在这些方面有很大成就。

其次,老子在文章技巧上的成就。仅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包容那么丰富的内容而且首尾贯通,这全赖作者写文章运用技巧之高超。老子的文学技巧可归纳为:一、文简意高,文短味长,善于三字四字构成对句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括图景。后人把《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每一章字数不多,多者八十余字,少者二十余字但它却像一串串的八宝珍珠,一句一理间错而不断,中间还往往押韵,以增加文章的音乐性。二、妙用比喻妙用对句。妙用比喻如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二十六章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妙用对句如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二章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类。每句话都熔铸着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这就是老子妙用比喻和对句的结果。三、老子文章都很容易理解,并不是“难识微妙’,但要从他的语言运用上找出它的妙处。四、老子文章善于用矛盾说明事物相互转化的自然法则,在造句时信手拈来反正词,巧妙地结合一起使用它揭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如:有无、同异、美恶、难易、长短、上下、高低、前后、虚实、强弱等等。五、老子文章是以明理的散文为本。自六经以下诸子百家论述,文章皆为寓理的工具,老子也不例外,但老子文章情节结构和表现形式,则别具特色。六、老子力求文工,一个道理常以数个同义词,反复论证,再因语短而味长,理明而事核,而不觉重复;老子要文章形式从其内容不是“文章必以体制为先”;老子文章不求驾空、纤巧,而是靠实,叙述议论,辞正理备,《道德经》八十一章,从头到尾前后呼应条理清晰没有混淆之处,体现了结构服从主题的表现。

❼ 曾经说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老子,是如何创作《道德经》的

老子创作《道德经》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的一些经历,另一方面也有当时时代背景的因素,也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让他写出了道德经。他写这部作品主要是想告述人们不要执迷于道。

不同于孔子说人道,而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大多是在讲天道。那老子是怎么创作出的《道德经》呢?

作为国家管理图书的官吏,老子曾阅读过很多经典文献,但在他做官吏的的这些年里,周王室日渐衰弱了。于是老子决定离开东周,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决定,他写出了《道德经》。

老子觉得到如果人们再这样执象下去,很不妥,会被象困住。伏羲氏也明白这个现象很不好,想要破象立道。不过老子却很担心,因为伏羲氏提出象后,大家就跟风执象;他怕伏羲氏提出道后,大家又跟风执道。于是就写了《道德经》,告诉人们不要执迷于道。

❽ 人类的道德是怎么起源和发展的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8)老子发明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❾ 道德起源的说法

#先谈谈道德起源的问题,一个事物的起源无非有两种:一个是大自然中原生的,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的;另一个是来自人类的,在人类生存发展当中创造出来的。对于道德起源的考察也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道德源于世界本身:
超自然论:讨论道德肯定绕不开宗教,道德行为准则一直是各种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的道德观认为:道德来源于某个更高级的存在物:神,上帝,阿拉,佛陀等等。这些存在本身就体现了至善,启示人民什么事公正或善,什么是不公或恶。如果人们要有道德就得奉行这些原则或者这些存在物的教导,否则即是不道德的有罪的,并且通常因其罪过受到现世或永恒的惩罚。

超自然论存在的问题:宗教是基于信仰的,仅仅是一种信念,从古至今无数的神学家对神进行过论证,但至今也没有任何确定性的证据表明超自然存在物的存在。此外,各宗教信仰的神和道德原则也各不相同,即使确证神的存在,那人们应该接受和遵循哪一种呢?
自然法则论:道德总是以某种形式蕴含于自然界当中,存在着物理定律般的道德“自然法则”,如果人们有道德就会从自然当中发现并坚守这些法则。

自然法则存在的问题:仔细考察物理自然法则,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它们同我们有关道德的法则是大不相同的。向空中抛出物体,物体总要落回地面,受万有引力定律支配。牛顿描述了这种不断发生的物理现象,并称之为“自然法则”。这一过程的关键词为“描述”,因为所谓的自然法则是描述性的,而道德法则是规定性的,规定人们“应该”或“应当”怎么做。我们不能说空中的球应该落下,如同我们说人应该行善一样。万有引力定律说的是球将要落下,从而描述而不是规定了球的动作。

道德源于人类创造:

考察我们所知的道德命题几乎都是关于人的,人应该怎么做,人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和行为准则等等。设想有一天世界上如果没有了人,那么还有道德的存在吗?当且仅当有了能够评价事物的有意识的人在场时,事物才有了本身的道德价值,能被分为善,恶,正当或不正当。换句话说,若没有人就没有道德。

那么道德如何在人类文明的过程当中产生呢?
人拥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去做有利自己的事,避开对自己有伤害的不利因素,从人类这个物种诞生以来都是人类的生存策略。我们可以合乎逻辑的设想,在远古时代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很早就发现他们团结在一起比相互隔绝能做更多的事。无论是狩猎,耕种,抵御外敌,繁衍下一代,在结为团体的环境中比作为孤立的个人更能顺利的完成这些生存任务。所以结群而居成为了人类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最符合人类自身利益的生存手段。
群居生活有其优势,但也随即产生了一些问题。许多个体结为一个团体,虽然团体符合绝大多数成员的生存利益,但也无法完全避免团体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团体整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若每个成员都为一己私利与其他成员发生争斗,就会陷入“一个人与每个人的战争”,结果就是个体与种群都走向衰落。所以当这些冲突与矛盾发生之时,团体需要有一个评判标准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牺牲一部分非必要的个人利益,换取更基本更必要的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所谓道德也就此确立。人类依靠确定和遵循道德原则,鼓励人们相互合作,使人们免于恐惧,不必担心自己被残害,被杀死,被欺骗,被偷窃等等。
道德规范即已产生,那么保证其得以实行的社会手段也应运而生。人固有的一些原始的,自私的冲动有些必定会道德规范的实施起阻遏作用,此时道德就借助团体中全体成员的舆论,宗教先知或政治领袖而施行。遵循道德得到社会舆论的赞赏与支持。违背道德的行动,必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与排斥。宗教由于鼓吹道德规范的背后有全知全能之神的赏罚权力支持,“行善进天堂,作恶入地狱”成为一股强大的制裁力量鞭策人们按照道德规范行动。而政治领袖也将道德同他们的政治权威相联系,颁布各种道德律令,告诉人们需要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遵守可得到相应奖赏,违背将得到严重处罚,这也是法律的起源。这时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懂得:“要做好事不做坏事符合我的自身利益,因为这样做我就受益,不这样做就会被排出团体或受到惩罚。”
综上,道德起源于人类的需要,由于认识到以合作和有意义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的重大价值,所以依靠生活经验和理性,制定了一套社会生活中共同遵守与维护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宣布善与恶的内容,鼓励人们行善,禁止人们做恶,以促进共同的福利与发展,使得人们尽可能一起生活得和平幸福。

热点内容
山东师范大学法律硕士复试题 发布:2024-11-07 07:13:29 浏览:877
太原法律援助中心地址查询 发布:2024-11-07 07:11:16 浏览:782
劳动法关于报销小孩拖班费用 发布:2024-11-07 07:02:26 浏览:704
法院曾磊 发布:2024-11-07 06:58:09 浏览:499
婚姻道德与法律 发布:2024-11-07 06:54:13 浏览:569
公路工程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实验规程大全 发布:2024-11-07 06:22:19 浏览:603
老年人犯法儿女是否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07 05:58:37 浏览:280
化妆品车间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7 05:24:08 浏览:38
罪刑法定明确性 发布:2024-11-07 04:55:42 浏览:234
公司劳动法律自查报告 发布:2024-11-07 04:12:29 浏览: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