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依法治校汇报材料

依法治校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 2022-04-26 23:17:03

❶ 依法治校事例

案例一:“按章接送 依法治校”
周末中午12点半,初三年级办公室内,一教师还在准备下个礼拜的教案,一个满头大汗的家长气急败坏的冲进办公室,嚷道:“你们学校怎么搞的,学生没有免接送卡就把学生放出学校了?”那位老师让家长坐下,拿起电话,拨打了班主任的号码,班主任证实给学生的“放行条”上写的是“自接”,这说明学生是有意自行上的校车;然后,该老师又联系生活处主任,查得当天接送校车老师名单,电话接通了,“初三×××,在我的车上,他没有免接送卡,我正要带他返校。”坐在电话旁边汗水不停流的家长笑了,“对不起,刚才是我太急躁,这个孩子是我朋友的,我只是他在广州的监护人,他的行为习惯不是太好,以前在香港就经常这样钻学校的空子逃课,有学校这样严格 的‘放行条’制度,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就放心了。”
案例分析:
华美依据全寄宿学校“安全第一”的特点,认真贯彻和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和规定,完善学校保护机制,坚持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手段消灭一切不安全因素。例如在接送学生方面常抓不懈,时常给予学生接送员培训和安全教育,“校车安全运行小组”严格执行《学校校车接送规程》接送学生,同时学校“总值”还要及时对学生的接送工作进行全程跟踪检查监督。
《学校校车接送规程》中明确指出“学生只能在班主任开具放行条的前提下由持接送卡的家长亲自接送,但是我们的学生家庭情况很不一致,有的家长常年在外、或者是临时有事外出,不能在规定时间接送学生,可这些家长仍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在周末回到家中,怎么办?学生能否自行回家?这安全吗?学校相应出台了《学校校车接送规程》的“学生免接送卡”附带制度——制度适用华美中学部、一学期前拥有华美学籍的学生。
首先由家长针对自己不能够准时接送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申请,然后班主任根据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考察学生的具体表现,确认校车接送点的安全系数,认为学生可以在校车接送点自行出入,便予以批准,并且代表学校和家长签订办理“学生免接送卡”协议书。协议书中明确学校和家长双方各自义务和职责、“学生免接送卡”的使用方法和范围等,例如协议的第三条就规定:办理“学生免接送卡”后,学生乘校车自行下车回家带来的一切后果由家长自行负责,与学校无关——家长职责;协议的第一条规定:“学生免接送卡”仅限于学生乘校车回家、回校时使用,学生须向校警或跟车老师出示“学生免接送卡”并签字。学生不能凭“学生免接送卡”自行出入学校——使用方法和范围。
协议书签订以后,班主任再一次进行慎重细致的考核,然后报请学部和总校校务部领导批准方可到“招生办”办理贴有学生相片和具名班级、卡号、下车地点、家长签名的“学生免接送卡”。
如此严格规范化的“学生免接送卡”办理制度,无疑加强了学生、家长、老师的安全意识,既杜绝了责任事故的发生,又提高了学校“依法治校”的威望。
华美学校学生人数多,而且分布广,每逢周末和学期结束,学校车辆接送学生的线路多达50多条,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安全顺利的回家和返校,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员和财力,但真正能够保障学校建立11年来,未发生一例接送安全事故的首要条件是学校做到了——“按章接送、依法治校”!。

案例二:以法促德 文明奉献
“我捐50”,“我捐100”,“我捐……”
这是发生在2004年的一幕。华美的师生们忘不了那个日子,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晕倒在他的课桌下,他患的是一种突发性的疾病,而这个病,完全可以让他失去学业,同时,他那并不富裕的家庭将会为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同学们坐不住了,他们向自己的“战友”伸出了援助之手,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部、整个学校、学生的家长……人们都动起来了!
39876元!当总校校长把这笔捐款送到学生母亲手中时,这位母亲泪流满面,这是华美师生沉甸甸的心意啊!
案例分析:
正是因为学校贯彻执行“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广泛开展法制教育,才提高了学生们良好道德规范的整体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坚持开展的“学雷锋,做文明中学生,建文明校园”的活动。
活动中,由学部政教处发出倡导,要求各班选派代表参加校园管理,轮流值周。从遵章守纪、行为举止到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等具体方面进行督促检查,同学们都能自觉遵守。在这样有序、有律的校园环境里,同学们不仅能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造就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文明习惯。良好的习惯必然养成优良的品性、而优良的品性将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这些在外人眼中可能被冠以“公主““皇帝”称号的学生们,他们奉献着爱心,以自己的言行纠正了不知情者的偏见。不仅如此,在区委、区政府等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为灾区献爱心”活动中,我们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案例三:处分学生 依法办理
华美学校中学部的学籍管理在总校校长办公室的统筹之下,分门别类、有条不紊的由专人负责,协同招生办统一存放,严格遵循《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学校《章程》,特别是操作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处分条例”在学籍管理制度和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折不扣的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合法、符合规定的处理程序,彻底杜绝了未成年学生被开除事件的发生。
2004届初三(6)班学生R于2003年8月从广州某学校转学华美,入读华美后中学部派出档案员到该学校调来冉某学籍档案,档案中反映的R的以往表现和他入学华美时的笔试、面试表现基本一致——学习成绩还行,行为规范比较糟糕。依据华美学校的学生入学程序由R家长和招生办签订了“试读协议”,R自2003年8月8日成为了华美学校的一名试读学生。
R就读华美学校一学期里不能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经常早退、迟到,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不尊敬老师,甚至相邀同学殴打低年级学生,引起其他学生家长的极大不满,影响极其恶劣,虽经班主任、学校、家长多次教育仍然毫无效果。按照“试读协议”:学生在试读阶段屡次违规违纪的学校可以劝其退学。但是考虑到冉某属于未成年学生,初三年级仍然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更为了学校的办学行为不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学校《章程》相悖,中学部行政会议最终决定留下R,后由班主任整理材料提出申请、政教处酌情给予冉某以适当的处分。
今天,R一改初入华美的绝大部分陋习,2004年8月已经被华美学校正式录取为高中一年级学生。
R常说:“如果不是华美的宽容,我是读不了高中的。”
R的家长常说:“如果不是华美的依法办学,我的儿子一年前就步入社会了。”
是的:“试读”是手段,处分是方法,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依法教育我们的学生!

❷ 学校依法治校讲解词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一)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2]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本科32学时,专科28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二)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中国青年研究》(1999,2)[3]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对象是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时至今日,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4]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我们知道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如此可见,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犯罪)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5]我们知道今年“2.23”特大杀人案,其犯罪嫌疑人是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即将走向社会的2000级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马加爵,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高校用4年的时间为国家培养了一个“高级”犯罪分子,这将严重的威胁着社会的治安环境。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加强综合管理,高等院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治理社会的治安环境问题,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能治本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抓起,就具体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宣传。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应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对《法律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对在校生法律意识教育和培养的主要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法律基础》课仅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看法,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高等院校开设《法律基础》课是在1986年9月,其性质是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国家教育部还将它列为德育三大主干课程之一。基于这一事实,很多人认为《法律基础》课具有“双重性”[6],即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课程。《法律基础》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要达到既掌握法律这一重要武器,又提高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7]

2、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因为这样做可以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这种改革会使课程内容得以精练,即使讲些必要的具体条文,也只是作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材料对待,而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这不仅会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主要内容,也会为运用其他的教学方式、手段提供可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应使《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三种教学观念。一是树立“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观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求学;二是使教师认识到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即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相辅相成,避免教书和育人相割裂。

4、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案例教学法”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院长郎代尔[8]曾经说过:“有效的掌握法律原理的最快最好的途径之一是学习那些包含这些原理的案例。” 案例教学是指由教师选用生动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司法判案成例,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分析及教师的指导、讲解,使学生掌握法学原理、基本制度。这一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纯理论知识满堂灌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原来以教师为权威的教学变成了师生互相交流,学生充分参与的平等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说法、以案解法、法案结合来组织教学,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此外,高校要尽可能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法律知识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观点和法制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二)高校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学校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做到:首先,应从“依法治校”开始,因为一个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高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北京大学精神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如今年在云南大学发生的“2.23”特大杀人案,马加爵于3月15日晚上在海南省三亚市被抓获。云南人力资源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惠主任说,从提供的资料来看,马加爵可能是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这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属分裂性质,表现在他性格内向、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则属攻击性质的人格分裂,表现在从提供照片上看,马加爵蛮有攻击性。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平时很压抑,如遇上某些事情的话,就有可能爆发,且喜欢报复打击。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良情绪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犯罪学认为,犯罪动机是犯罪人的内心动力,这种内心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行为人的内在条件(生理和心理需要),二是外在条件(各种刺激)。从哲学角度分析,犯罪人的各种需要是内因,而外在刺激是外因。[9]我们知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卫生知识、性知识、性道德的学习,全面认识自我,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次,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来引导大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调节心理的大学生,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10]

综上所述,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❸ 教育局党建汇报材料怎么写

抓班子 带队伍 抓党建 促工作
——唐山市丰南区教育局党委党建工作汇报材料
(2007年4月5日)

我区现有各类学校121所,教职工5236名,在校学生90314名,党总支5个,党支部85个,党员1356名,其中教育局党委所属党总支3个,下设党支部14个,学校独立党支部10个(其中2个民办学校党支部),党员402名;农村乡镇党委所辖中小学党总支2个,党支部71个(其中独立学校党支部55个、联合支部26个),党员954名。教育局党委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谋划教育发展的高度,团结和带领广大党员、干部教师,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工作思路,致力于实施“目标牵动,方案带动,评估推动”的战略,奋发创建教育强区,为全区教育事业走在全省、全市最前列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一、坚持学习,思想建设不懈怠
教育局党委从去年10月份系统学习中共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研究谋划党委落实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委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由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任的党员经常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制发了教育系统《关于党员经常性教育的五年规划意见》、《每年度党员经常性教育实施意见》、《党建工作制度》、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履行“五项职能”考核细则》及办法。在机关干部中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活动,为学校和教师做出了表率。在政治学习中党委对必学篇目做出了“四定”、“三有”、“两保证”的统一要求,即做到了学习定制度、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有考勤记录、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体会;保证每月集中两次以上,每年集中学习(文件、文章)在50篇以上。
教育局党委严格按照上述要求,坚持每星期集中学习。党委抓总支、总支抓支部、支部抓党员、党员抓群众,层层把关,认真完成全年学习教育任务,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进一步促进了丰南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自去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结束后,我局党委对中央下发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的学习贯彻专门召开了党委会议、支部书记会议,将学习贯彻“四个长效机制”文件作为党委和基层学校头等大事来抓,并将区委编印的学习辅导汇编纳入干部教师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培训的主要内容,党委成员在学习的基础上都深入到基层学校作专题辅导,还举办学习研讨会,理论学习考试,并从今年4月到6月底在教育系统开展“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大讨论活动。去年先进性教育活动至今教育系统党员为156名特困学生、村(居委)7名贫困家庭及86名特困教职工先后捐款13.5万元,并在春节前为农村贫困家庭送去米、油生活必需品等。正是有了党员素质的提高,才带动广大教职工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完成了丰南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任务。
二、争创“五好”组织建设抓落实
为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教师队伍,着力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使每一个党支部成为一个坚强的堡垒,每一个党员成为一面旗帜。
党委按照“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提出要求,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使党委成为政治坚定、组织有力、纪律严明的坚强战斗集体。党委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事事争高、处处争好奋发有为创大业的思想,全方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健全了干部管理制度,制发了《关于加强干部管理的若干规定》、《落实校长任期责任目标实施意见》、《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暂行规定》、《党风廉政建设和责任追究制实施意见》、《关于对局管干部实行函询和 诫免制度暂行规定》、《关于各级党组织抓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见》有力的推动了干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二是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拓宽干部选拔、使用渠道,全面实施了领导干部应聘上岗,把一批作风正、能力强、年纪轻的干部推到一线,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三是实施轮岗交流,优化干部队伍。一年来先后有14名干部轮岗交流,45名青年干部挂职锻炼。四是加大干部管理力度,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资源优势,以举办“中小学校长治学论坛”为载体,为校长们交流管理经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示平台,同时还实施了干部理论考试、干部任期责任制、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干部教师“三级承诺制”。
为了使组织建设真正得以落实,我们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对各级党组织履行“五项职能”及发挥作用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同时还制发了创建“五好”班子的工作方案和评估细则,并组织推动“五好”班子的创建活动。2006年底对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进行群众测评,满意率在90%以上,区实验中学在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福江的带领下,积极倡导“以身示范,谈话沟通,奖惩激励”的工作方法,使实验中学党支部成了富有凝聚力的战斗堡垒。在他们的带领下,全校教师积极投身经验改革,教学质量突飞猛进,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党委十分重视教育系统党员队伍建设和发展党员工作,在“五落实”、“六制度”、“三经常”、“一及时”和“六化管理”工作得到区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党委的肯定和推广。一年来,党委举办的教育系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党委书记做动员,党委成员做专题辅导,对发展对象进行全面组织考察,找党员和师生座谈,严把“入口关”。特别是对学生党员的发展更是“好中选优,优中拔尖”,发展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加入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严格实行了“双推双考”制度,据统计近十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精心培养下,476名教师,123名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壮大了教育系统党员队伍。
三、向我看齐,作风建设重实效
教育系统人多,工作面广。党委一班人深知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落实,关系到党组织的形象和战斗力。为了带好队伍,党委坚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制度建设做保证。按照《党委议事规则》、《干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党建工作制度》、《领导干部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局长包片、科长包中心校、机关干部包校制度》等,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如教育系统干部人事工作量大,对局管党政领导干部的考察、任免等均坚持集体研究制度。一年来,教育系统基建项目均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从不搞暗箱操作。党委生活会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针对党委思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此外,经常开展党内谈心制度,也给党内端正思想风气注入了清醒剂。如党委书记张全胜、局长段煦宁都时时对党委成员就其思想、作风中的情况交换意见。
二是严于律己做表率。党委一班人深知自身形象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影响作用,特别是作为广大教职工的带头人,必须严以律己。为此,党委针对当前形势给党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自身工作提出了“五不”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对学校领导又分别提出了“八项坚持,八个禁止”和“十不准”的要求,从而保证了干部队伍的基本政治形象不受侵害。同时,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局党委把政务、校务公开工作中的廉洁从政作为施政的首要任务,坚持增强办事的公开化和透明度,对群众普遍关心的财务收支、收费、基建工程及大宗商品采购等热点问题,实行专项公开;对涉及教职工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改革措施等都提交到教代会审议通过。我区校务公开工作分别得到教育部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也对我区校务公开工作进行了全程报道,校务公开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2006年区民主评议行风质询活动中,我局获得92.8分的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教育局党委在教职工中和全社会上已经树立了强有力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闻令则行做先锋。一年来,党委面对上级提出的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要求,对区委部署的一系列重大工作坚持闻风而动,闻令则行,从不打折扣。如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干部思想作风整顿、党员经常性教育和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活动等,党委都是认真研究,并做出规划和安排,扎实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同时也加大对所属党总支、支部的检查指导力度,对一系列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中心组和机关支部的学习,坚持雷打不动。党委成员经常做专题学习辅导,从而带动了机关干部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实、业务精。
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放松
教育局党委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为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教师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巨大的精神动力。在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的奋力拼搏和无私奉献下,丰南教育捷报频传,佳绩迭创,抒写了“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崭新篇章。
一创新体制,强化教育内部管理
⒈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目标牵引,方案带动,评估推动”的“三动”战略,作为我区教育内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三动”战略的实施中,按照创建教育强乡镇总体规划,分别与中心校签订了责任目标,中心校与所属中小学签订了目标责任,各学校和干部教师签订了目标责任,形成了从上到下完整的目标体系。“三动”战略强化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管理手段,此做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体制创新在丰南》一文在《中国教育报》发表。
⒉创新人事管理体制。一是为落实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的要求,将中小学校长、教师管理直接受教育局领导。二是本着“以考促学,以学促教”的目的,实施中小学教师业务理论考试制度,并将考试成绩与评先评优挂勾。三是为强化师德建设,全面实施了“1+1”师徳工程,开展了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提高了广大教师敬业乐教、依法施教的水平。我区连续十年有教师被评为唐山市“十佳”教师。四是健全教师奖励制度。2006年筹措资金23万元,奖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极大地调动了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⒊创新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使教育财务管理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教育部、省市领导给予高度评价,此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善谋大事,促教育健康发展
坚持“亮点打亮,弱势扶强,瓶颈拓开,促平衡发展”的工作方针,推进了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⒈确立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奋斗目标。实施教育强乡镇创建工程,建立互动性教育投入激励机制,激发了各级亮点办好教育的主动性。
⒉以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教育装备步伐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2006年11月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中,督导组对我局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了“占位高、投入高、标准高;机制新、思路新、理念新;责任落实,投入见实效,政策落实实,工作效果实”的“三高”、“三新”、“四个实”的高度评价。
⒊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我区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大力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工程”,我区中考合格率,人均分逐年提高,2006年高考上线1048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二本上线率和重点上线率居唐山市各县区之首。职教中心毕业生一次就业达到98%。农中对口升学上线率达85%,全区成人教育发挥了“引进、试验、培训、推广和服务”的功能,较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❹ 帮忙写篇作文,抄的也行,只要符合要求,100分的~23号上午截止

加强法律意识构建和谐校园2007年12月01日 星期六 下午 12:30关于和谐。有人把和谐作抽象化阐发,说:和谐是一种声音,和谐是一道风景,和谐是一缕阳光;有人把和谐作生活化解释,说:和谐与稳定是连襟,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谐与发展是形影,相随相依,时刻不分;也有人把和谐作人性化定论,说:和谐是你快乐时与他人会心地一笑,你得意时衣角悄悄的一拉,你痛苦时肩上轻轻地一拍,你失意时掌心重重地一握,见人跌倒时扶他一把,逢人困难时帮他一下。关于和谐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质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的本意在于和衷共济,协调和睦。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归纳定义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定义在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以此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总要求和目标提出。在《决定》第二部分中提出: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在第三部分提出:“保持高等学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第五部分中还提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学科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由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教育任重道远。如此可以这样结论:一个国家需要和谐,一个民族需要和谐,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校园同样需要和谐。而校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这样说,社会和谐大学校园首先要和谐,校园和谐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一、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意义

1、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她贯穿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构建大学和谐校园体现了这种要求。

2、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决定》分别在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五部分给高校提出了任务。因此说,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就业技术支持。

3、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

21世纪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个人、知识、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所大学的发展应该是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提升,尤其是软实力。软实力体现着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这种和谐使学校在其内在凝聚力、对内外吸引力和向心力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这也正是学校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二、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特征

1、民主法治校园

民主法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事务的治理,学校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这是因为民主法治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学校事务治理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权制、官僚制可能造成的弊端,从而加速大学和谐校园的建成。

2、公平正义校园

和谐校园是体现公平正义的校园,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真正意义上公平正义的校园意味着在良性机制下机会的平等、竞争的公平。在学校内部,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师生员工,都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从而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3、诚信友爱校园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可以增加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甚至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同时,诚信友爱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4、充满活力校园

要使校园充满活力,关键要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管理机构和机制的有效作用。不断的改良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在校园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一切有利于教师、有利于学生和有利于学校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校园

校园运行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学校全体师生普遍的渴望和需求。要使校园运行安定有序,必须是校园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教职工队伍建设科学合理。必须是学校的各种利益之间存在一种协调机制,维护和保持学校各阶层及各方面利益处于一种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态势。同时,和谐校园又是安全文明校园,安全文明的校园首先应该是校园内部的安全文明,校园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安定有保障的生活环境,更主要是在心理上提供一种安全与信任的良好氛围,人与人之间各种交往在文明友善的环境中进行。

三、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重点

1、学科发展的和谐。

学科发展的和谐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重点之一。按照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高校首先要做到和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高校对学科和学院布局的调整,包括建设新校区、成立新学院、申办新专业等,都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协的重要举措。同时,学科发展的和谐人事工作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学科调整,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对不同学科人才的评价与管理方面多做工作,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2、规模与质量的和谐

规模与质量是辩证的关系,规模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规模的关键,没有质量就没有规模,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处理好规模与质量水平的关系,其着眼点是稳定本科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效益。同时要坚持多元化的质量标准的发展观,既要有精英教育的质量观,给少数智商发展水平高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也要树立大众化的质量观,给大多数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空间,使规模和质量二者和谐发展。

3、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重视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必须做到做到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学校管理应该始终以人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只有实施人本管理,才能把全校师生凝聚在一起,共同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推向新的台阶。

4、校园文化设施与学校发展的和谐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建设,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序推进,目的在于营造更加整洁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是软件建设,必须融入高校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目的在于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气息。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要同步推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努力营造更加整洁的校园环境和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

5、法制与法治的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把提高青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纳入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6、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的有机整合。科学精神中既含有科学技术的精神要素,也包括促进社会发展和终极关怀的精神要素。同样,人文精神既含有发展社会、发展文化的精神因素,也包括发展科技的精神因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最高层面上是高度融合、统一和不可分离的。因此,要真正促进其相互融合并和谐发展,关键还在于深刻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内在关联,特别是深刻理解科学精神的人文性,在人文精神中加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在科学精神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途径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离不开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发展,班子是关键。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在班子内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同时,领导班子和成员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校的战略,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

2、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

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克服个人随意性行为,强化秩序规范。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必须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状态下进行,并辅之以保证措施;制度本身不够完善的,要不断充实完善,制定制度要集思广益,不合理、落后的制度要及时改革;缺乏制度保证的,要认真研究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建设和谐校园要依法治校,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既要使全体师生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要懂得如何利用合法权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形成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做到依法治校、民主决策,程序规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3、坚持教师发展为本,激活教师内在动力

实现这一途经,学校要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学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大力培植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教师人心顺,主人翁意识增强,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强化民主意识,实施校务公开

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尊重和维护广大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和其他民主权利,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建设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大家能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接受或参与学校改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逆反心理和矛盾,强化民主意识,实施校务公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她要求学校在实施校务公开过程中要进一步在力度、深度、效度上下工夫。从校级层面来说,学校教代会制度要健全完善。每年应定期举行教代会例会,不仅事关学校的重要决定和决策要经会议表决通过,而且教师关注的许多重要事项,如评优、职称晋升、基建、财务收支等,也应在会议上告之全体教职工,从而在校园范围内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

5、开展和谐处室活动,创建良好人际关系

在开展和谐处室活动中,学校管理机构首先要明确量化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检查评比,使构建和谐校园活动细化、实化,落到实处。其次,建设良好的纵横之间的上级与下级、部门领导与所属人员、党员干部与群众、老同志与年轻同志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使校内各处室、各工作岗位有能者居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学校教育事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高效有序,和谐校园才能形成。

❺ 急需<五个好>学校党组织汇报资料!

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党组织建设“五个好”自查汇报
〔 作者:党支部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297 文章录入:admin 〕

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党组织建设“五个好”自查汇报

一、 学校概况:

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是在已有55年办学历史的原奎屯一中高中部的基础上分离独立建校而成的一所我市唯一的高级中学。2004年9月2市日市政府正式发文成立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学校占地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生1600余名。

学校现有在册教职工112名,其中在编86人;具有本科学历教职工8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3.2%;具有大专学历教职工2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20.5%;具有中专及以下学历教职工7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3%;中学高级职称2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7.8%;中级职称56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0%;党员教职工3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29.5%;学生预备党员一人。近几年,教师队伍特别是党员队伍经过政治学习,业务培训,以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优化、年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精良、敬业奉献的高素质教职工和党员队伍。

一高人以“办一流学校、建一流师资、抓一流管、创一流质量”为己任,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和英语特色教育(外籍教师授课)为办学特色。在广大教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已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自1977年恢复普通高考以来,1987年我校杜杰同学荣获西北五省理科第一名:1995年我校陈奎林同学荣获新疆考区理科第一名。2004年普通高考,全校整体上线率(99.9%)和600分以上同学都创下了我校历史新记录,其中王少鹤同学更是以727分的高分荣获自治区及西北五省区汉语言理科第一名。我校在国家组织的多项学科竞赛中多名同学荣获全国一等奖,在全疆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自恢复高考28年以来全疆只有的28位理科状元中我校就占有3位,这创下了全疆所有高中学校的最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的教学质量过硬,是全疆知名学校之一。2004年教师节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被命名为伊犁州(伊、塔、阿三地区)的“十佳名校”。

二、 学校党组织建设“五个好”自查开展情况

1、 成立“五个好”自查领导小组。

组长:唐铢天

副组长:陈仲辰、薛青、林杰

组员:曾国伟、罗启勋、张强、谢强

2、 学校“五个好”自查经过

第一阶段:学习阶段,书记传达三级连创“五个好”及局党委的统一要求,并逐条解说。

第二阶段:筹备阶段,对所需材料及要求落实到处、室和个人。

第三阶段:汇总审查阶段,每个人把材料交书记处汇集成文,再由领导小组找差距,反复修改,对工作中缺少的材料继续进行补充,最后由领导小组审定。

3、党组织“五个好”自查时间安排:

序号
自查日程安排
学校党组织“五个好”自查工作安排
备注

1
10月11日
学习有关“五个好”要求,逐条分析,

成立领导小组

2

3
10月14日
根据“五个好”要求分解条款到每个人准备材料

4
11月5日
领导小组审查材料,找差距,要求继续补充资料

5
11月12日
领导小组进行自评打分

6
11月18日
领导小组审查汇报材料

4、 学校自查测评结果:

根据《奎屯市教育局党委所属学校党组织建设“五个好”自查测评表》中的条款,领导小组进行自查结果如下:总分96分。

三、 学校党组织建设“五个好”自查测评分析:

总分100分,自评得96分。学校于2003年11月经终,教育局党委检查评估被命名为“五个好”达标支部。通过本次自查测评我们认为我校党组织建设“五个好”继续保持了荣誉,并有所发展。恳请市局两级党委及领导进行复查验收。

1、 配强一个好班子(分值20分,自评19分)

学校支部一班人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把握真确的办学方向,带领全校教职工坚持“以德为首、以德立校、依法治校、全面育人”的原则,坚持以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在党员、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认真落实了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布署,组织全体党员、群众学习有关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文件,组织党员观看反腐倡廉的先进人物的事迹,组织中心学习组成员学习《两个条例》并进行深入的讨论,为了加强领导班子的工作能力,还组织中心学习了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并进行讨论,大家发言积极。

支部一班人能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经济纪律,工作纪律和组织纪律。制定并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支部一班人在工作中协调一致,对个别在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同志分别谈心,特别是新分配大学生无论是上课还是带班管理学生,领导和老教师都是从各个方面进行关心,使他们能尽快进入角色。对于个别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或发生在极个别人身上的一些问题,领导都在教职工大会、年级组会、教研组会上多次强调以引起老师的警惕。领导干部有个约定,在招生和评职称期间不吃请和不请吃,从而保证了我校在廉政建设方面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由于工作关系的变动,书记、校长是2004年5月12日到任。一直到2004年9月2日市政府才发文成立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原支委工会主席到三中任校长工作,支委班子人员不齐,为此经局党委同意,学校成立了以书记为首的临时支部先开展工作。在局党委和教育工会的关心帮助指导下,于11月初完成了一高首届工会组织的组建工作。正式支委会候选人的推荐工作已完成,已报请局党委同意后下次支部大会进行差额选举,完成支委会的正式组建工作。

支部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确保校长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总责,在开展工作时支部一班人努力做到“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帮办不包办”。工作中党政领导做了相互配合与协调,做到了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互相帮助支持,互相尊重信任,互相通气配合,互相谅解谦让,沟通思想,交换情况征求意见,统一认识。因为支部和行政人员之间是相互兼职的,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求努力克服以党务工作冲击取代行政工作,或以行政工作太忙取消党的工作的现象,以及将党务思想政治工作同教学行政工作分离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现象。

学校坚决实行党务、政务、财务公开,无论大小事都公开透明,预以公示,对于社会反应敏感的收费问题向学生、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收费金额以及准于收费的文件。学校在局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在社会上聘请了收费义务监督员,坚决杜绝了乱收费的现象。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并领会关于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文件精神,利用各种会议,在各种场合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我校没有任何一个教职工和学生参与非法宗教活动。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支部一班人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立场坚定。

2、建立一套好制度(分值20分,自评得19分)

因为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各种制度也要不断完善和重新修订,而且制度还需要有人去落实,各种制度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考虑我们与兄弟单位相比可能在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满分20分,自评得19分。

建全校校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主要制度上墙,制定并完善了支部议事制度、中心学习组制度,使学校行政工作和支部建设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的重要制度如《班主任费发放》、《高考奖励制度》、《职称评审方案》、《市一高学生处罚条例》等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制定了《市一高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分解》,支部书记与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签定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配合教育局启动了市高中办学规模布局结构调整的工作,积极准备创建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和申报自治州德育示范学校。

坚持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每个人都既分工又合作,并成立专门的民主监督小组。坚持每学期两次支部大会,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每月中心学习组学习一次的制度,完善了党员学习,活动记录考勤,支部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学校在教育教学和支部建设的科学管理上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操作性更强。为把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办成市民满意、社会放心、金三角地区学生及家长想往的、全疆一流的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建成一支好队伍(分值25分,自评23分)

虽然没有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但偶尔也会出现极个别教师教育学生方法不当的问题。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兢兢业业,教学工作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好评,但也有极少数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况且所有公民都有一个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问题。学生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虽然学校和教师也在尽心尽力,但效果不能达到尽善尽美。因此,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自评扣除2分。

按照党建目标责任书,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学期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及教工青年团员进行两次党课教育,聘请党校教师上党课,坚持每周一次的“党员活动日”有学习、讨论、参观、义务劳动、文体活动等。继续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每学期工作计划制定专题教研课题。本学期各教研组开展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集中抓好青年教师的备课与上课。使他们快速成长起来。通过对《结构工资方案》、《教科研奖励条例》、《高考奖励条例》、《职称评定方案》的修改,加大了奖惩力度。加大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力度,对年青班主任进行岗前培训,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有计划地开办业余党校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004年6月 日,开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有30人参加。学校党支部有计划、有步骤的与2004年发展了三名党员,计划2005年发展2—3名党员以充实党员的队伍。与此同时,校团委认真做了28岁以下的优秀团员推优入党的工作。学校支部有计划的加强教师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针对教师中出现的问题,学校不失时机的请专家到校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讲座。除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外,还不断的选派优秀教师赴内地进行培训,鼓励教师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学习,一名语文教师在北师大参加为期一年的培训,一名化学教师在陕西师大脱产读研究生。为了缓解教师的紧张的工作情绪,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每年都举行教职工趣味运动会,这样,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不同程度的沟通了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思想,有利于团结稳定,使学校形成一个紧张、活泼的工作氛围。

坚持不懈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对建设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党员和教职工队伍,起到了巨大作用。市第一高级中学近几年教育教学成绩的不断提高,使其对教师和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4、营造一个好环境(分值15分,自评得15分)

学校制定工作计划落实责任制,对分工负责的工作每周进行督促,检查总结以保证各项工作的完成,支部半年对党员及教职工思想善进行一次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每年对党员及教职工进行认真的考评以达到总结经验激励先进、督促后进的目的。认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反分裂、反渗透教育,通过看电影、听报告、演讲、读书、看展览、看专题片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保证党报党刊的订阅,学校每年在报刊杂志上的投入就有近十万元,供教职工和学生借阅。电子阅览室和办公室的微机可以保证教师和学生随时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大事。

坚持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坚持聘任法制副校长,每学期坚持由法院或检察院选派一名同志为学生和教职工上一次法制教育讲座。学校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定期检查安全隐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科技制作研究性学习,科技周、艺术周、诗歌朗诵会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营造学校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好氛围,坚持工、青、妇工作按计划正常有序的开展。“三八妇女节”、“五· 一国际劳动节”、“教师节”、“十·一国庆节”、元旦等节日都进行规模不等形式各异的活动,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针对青年教师离开父母想亲人这一情况,由校团委不定期的组织他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佳节,学校领导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与青年教师共度中秋这个特别节日,这样做既缓解了他们的思乡之情,也使他们感到了亲人般的温暖,使他们能安心在奎屯扎根。

加快校园绿化,硬化建设,以尽快达到“花园式”学校的标准。由于学校新建,为了尽快改变育人环境,学校今年内已投入近30万元,用于绿化,硬化和体育设施建设。

5、形成一个好氛围(分值20分,自评得20分)

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师德修养,坚持每学期工作总结和评教评学业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师生间的沟通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按教育局有关规定,发现一起查除一起,并予以公布。建全家校联系制度,安排班主任每学期家访学生人数不得少于全班人数的1/3,任课教师要达到1/5以上。每学期不定期召开两次家长会,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家校沟通协调一致进行教育。定期公布收费情况,坚决杜绝乱收费、乱订资料的现象。

建全家长委员会制度,积极认真向社会和单位征求意见,对于反映的问题认真对待,调查落实。学校开展的大型改革活动及时向社会向家长通报,以争取社会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搞好扶贫帮困工作,为贫困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由团委组织开展了暑期道德实践活动,演讲比赛的优胜者参加市团委组织的比赛。语文组在高一年级组织了学生诗歌朗诵会。团委在全校范围内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举行学生会干部的竞聘上岗工作,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

创建活动,使我校形成了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良好氛围。

四、建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由于领导班子的重新调整,使创建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2、学校开展了很多工作,但由于活动记录整理工作做的不够,从而影响了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

3学校正在建设初期育人环境有待继续加强和完善。

“五个好”党支部建设的根本目的,对我们教育系统来说,就是保证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沿着民主、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学校党支部对这项工作是重视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需我们不断探索,与时俱进,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望各位专家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❻ 学校普法汇报材料

依法治校规章制度

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的“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政策方略,确保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在祥龙完小更好地贯彻执行,并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的良好风尚,因此我校制定以下规章制度。
一、以邓小平同志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思想理论为指针,以宪法法律和法规为依据,把日常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协调,依法监督,使全校教育行政工作逐步走上法制轨道。
二、校执行的主体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管理规程》、《中学德育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基础要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消防法》等,以及国家教委、省、市有关业务部门的规章和条例。
三、按照职能要求,各部门依法管理责任。
校长要带头执行和正确理解上级有关教育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并联系本校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按时按要求完成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对分管工作安排部署指导思想明确,具体落实求清楚,督促检查及时,工作效果明显。主持全校工作,对全校工作负责,完成所分管工作或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负责学校重要的活动的组织实施和检查落实,负责学校管理及学生管理,对教师进行考核和奖惩。
政教处、教导处、教科室协助校长抓分管工作,根据依法行责任要求,实行工作负责制,并向校长负责。负责制定和实施学校继续教育、科研、电教等工作计划,负责有关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组织与开展校外教育。
总务负责拟订和实施年度学校后勤计划、管理基建、维修、绿化、设备等工作。

xx小学
二00九年三月二十日

❼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典型材料或经验介绍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经于2005年9月1日在全国高校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又一个学生管理规定。该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制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更是一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就是要构建一种符合民主法制而又安定有序的高校运行机制,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学校达到充分的和谐一致。

一、制度建设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意义�
制度和谐是形成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加强制度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
1. 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
没有制度就没有一切,和谐校园应该是制度健全并完善的组织。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而要使他们达到和谐统一、步调一致、同向运转,实现共有目标,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和谐的制度来约束,借助制度的力量来进行控制,促使组织和谐发展。制度的欠缺会直接导致高校校园种种不和谐现象的发生,小到买饭插队,大到违法犯罪。因而,健全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校园里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教育部新修订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学生申诉制度的完善就是体现这一需要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2. 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
和谐校园主要特征是安定有序、协调发展。而制度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并约束着高校内外的各种行为,保障着高校和谐健康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制度使学校像钟表的自动装置一样,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并陷入混乱状态。”可见制度对于学校来说显得多么重要。高校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保障作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制度失效,从而使高校运行不协调,不能保障学校达到预期目的。和谐校园最根本的表现是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的和谐发展,学生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健康成长、成材,自主学习;教师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自主教学;学校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发展壮大,自主办学,而这一系列的目标实现离不开制度建设。
(1)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保障人的和谐发展。和谐高校校园就是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这主要表现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等一系列关系的和谐。学校所制订的各项制度旨在保证学生与教师二者能平等交往、互助学习、交互影响、共同发展,这是促进二者自我完善的重要条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可以不断增强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以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形成一种能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生活模式,达到和谐共处。通过对制度的认同,制度所表现出来的强制性、权威性、均衡性、公平性要求人们按照它所规定的方式运行。采用这种方式运行的结果就是使每个人都能认同组织的发展目标,在实现个人自身最大利益的同时,使组织的收益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博弈)的共同性使制度的保障作用更加牢不可破。
(2)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保障高校和谐发展。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游戏规则,具有“公共品”性质,是为大多数人服务并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的,它能给人们带来文明的秩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加强高校制度建设,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供给,促使高校的利益行为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达到制度均衡,从而形成稳定有序的和谐校园秩序。一旦这种制度安排确立并被执行,则容易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一贯性,加快学校发展。
和谐校园的正常运行需要多种多样的制度来支撑。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是保障学校成立、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能协调学校外部各种社会关系,没有这些制度,学校就无法立足,更无法发展,当前民办高校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就是由于这方面制度不完善所致。学校自身各项规章制度是保障学校稳定运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能协调学校内部各种关系,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尤其是高校扩招后,高校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信号,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出现了与国家教育方针相悖的地方;在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任用等方面的机制上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因而高校要从学校产权、主体、学科、育人等制度建设方面来构建和谐高校校园。

二、高校校园制度建设和谐性的基本原则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要求组成高校校园的各个系统和谐匹配,规定这些系统的制度的和谐性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制度建设和谐性不仅表现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严密、严谨、严格、严肃,还要求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高校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制度由人制订出来,又用于约束人的行为。人可以被动地接受它,也可以主动地适应它。高校中的人主要表现为三个群体:学生、教师、管理者,要使人与制度和谐相处,在制订制度时就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制度建设原则。高校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根据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制订规章制度,以他们的和谐发展作为衡量和谐校园的标志。就当前现实而言,教育的不和谐性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教育的不公平。正因为如此,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处处体现了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特别明确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取消或修改了有关不合适的条款等,极大程度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助于形成稳定有序的校园秩序。
(2)坚持以教职员工为本的制度建设原则。教职员工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也需要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因此,要完善教代会和工代会制度,营造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机制,建全教师申述和信访制度,建立教师身心健康方面的保障制度,为教职员工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3)坚持教职工与学生平等合作的原则。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发展很难用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来确立,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不仅体现在公民身份上的平等,还表现在扮演角色、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服从关系,更应是一种合作关系,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制度,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2. 高校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是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需要,对构建和谐校园尤为重要。和谐校园需要不断更新制度,因为社会在不断变化,不断有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就要针对学校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来维护校园内各要素的利益平衡,最大程度地减少矛盾,促进校园的稳定发展。如实行校务公开制度、阳光招生制度、干部人事改革及分配制度,健全学生就业机制,实施弱势群体补偿制度,改革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体制等。
3. 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协调原则
协调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制度建设始终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应遵循协调原则。
(1)各种制度相互之间的协调。制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任何一种制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其他制度的变化,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也是最稳定的,否则,精心制订的制度很可能是不持久、不稳定的。高校的制度很多,上至国家层面的制度,下至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乃至文明公约、买饭排队规则等。诸多制度之间能否协调存在、协调发展是学校制度有无效率、能否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如果学校的教学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不一致,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恐怕是一种空话;学校的后勤服务机制不健全或不完善,管理制度再健全,执行再严格,恐怕也难以出现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同样,学校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不能协调统一,甚至存在相互冲突,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恐怕也难维持。因而做到学校内外制度间的相互统一,制度的结构、比例协调,横向之间的各种制度相互配合,纵向之间的各种制度互不冲突,必然有利于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如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将学生结婚的相关术语进行了修改,就是体现制度协调的范例。
(2)制度制订及其执行的公平性。不公平的制度容易产生不稳定的秩序。制度的制定是少数人进行的,如果这些人只选择对自己有利而不去考虑其他群体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则占绝对数量较多的弱势群体就会表现出一些“不友好”的行为,从而影响群体的稳定。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制度的制订以及执行方面,如对学生的奖励评优、困难补助、费用减免或违纪处分;对教职工的职称评聘、工资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应体现制度公平原则。
另外,须做好学校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四个环节的制度协调工作,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和谐现象,都会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制度作为影响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制度建设放在首位。
1. 科学民主依法治校
科学民主依法治校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宣传制度,让每一名师生知法守法、诚信待人,以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同学关系,也便于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此外,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制度建设。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有助于人们对他人的行为作出道德评判,有助于全体成员认可现行制度并产生较强的凝聚力。
2.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利于学校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充分实现自我的制度,能有效地增进教育秩序的稳定、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提高教育效率、实现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政府转变教育行政职能,由直接干预和微观管理变为间接干预和宏观管理,以提供法规、制度设计等方面的服务和体制、法制环境等方面的保障为主,做到政校分开,让学校自主办学,提高学校竞争力,给学校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求学校须依法治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学生充分发展为主,兼顾教职工的发展,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谐高校校园要求学校的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不仅分开,更要相互制约和合作,要以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为主,产权、法人等建设为辅,做到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放权给教师,放权给学生,积极营造出一个讲法律、讲公平、讲合作的和谐育人环境。
3. 实施校本管理体制
校本管理制度的建立旨在让全体成员能主动适应学校的发展,它是以学校为本、以发展为主旨、以人为主体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容。这种制度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最大程度地保持信息畅通,有利于团队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与外界环境相协调融合。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学校,学校管理的内涵更丰富,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表面现象,而是高等学校制度上的一种深层次的变革,是引导高校实施校本管理的信号,它让学校有更大、更广、更高的发展空间,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收益;让学生更自由、更愉快地实现自我。加强校本管理制度建设,不仅要求高校要能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更要重视内部管理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社会效益,创造和谐社会。
4. 建立制度反馈机制
制度反馈机制是衡量制度是否有用、是否适宜的一种信息反馈机制。一项制度安排是否合理要通过制度反馈来确定,制度在设计之初,就应有反馈的意识。制度反馈是制度建设的引伸,是根据制度实施的结果来作出判定的,实际上也是一种评价制度机制。
评价制度是学校各项制度的核心。评价制度本身是否合理、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制度实施的效果,进而最终影响制度安排是否合理。运用评价制度时,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评价观。评价学校一项制度的好坏,除看这种制度是否符合学校发展规律,更要看这种制度能给学校带来什么,是经济利益还是社会效益。其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制度,制度一旦形成并被执行,会出现与人们设想不一致的地方,但制度总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如对考试制度的利弊进行充分的探讨,使得这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就是一例。最后要考虑到制度存在的环境,环境不同,制度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人的经济价值的上升是制度创新的主要原因,现阶段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观念、思维也与二十年前大不一样。外界环境的改变,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时要因势利导,改革教学方法,更新管理理念。如果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制度仍表示反对,甚至制定大学生不允许谈恋爱、留长发、染发、戴耳饰等一系列制度,都会导致学生对学校的制度产生不满,甚至抵触,以至导致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价制度,做好制度实施的反馈工作,以利于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完善,从而发挥更大的效用。
制度是生产力的第一推动力,笔者认为,制度更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第一推动力。 制度与和谐是矛盾的,制度具有约束性,和谐须给人以自由度。和谐的校园离不开一定制度的约束、规范及引导,更需要制度来保障。高校和谐性制度建设,根本体现于既要有利于教师、学生乐于遵守制度,又要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的良好局面。
一、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理念提出的背景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理念的提出,与我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有关,更与大学固有的特点直接相关。大学作为一个微缩的社会,有它自己独具特殊性的人际生态,主要表现为社群的集聚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矛盾综合体,所涉及的社群包括:专科社群、本科社群和研究生社群;人文主义社群、社会科学家社群和自然科学家社群;专业学院社群,各种非学术社群,管理者社群等。一个社群有一个灵魂,巨型的大学有若干个灵魂。不同灵魂之间往往会有某种程度上的冲突。与此同时,在大学内部也会存在以下的冲突:学生个体的丰富性所带来的对大学文化认同性不同的冲突;师生关系的复杂性带来的传统师生观念与新型师生观念的冲突;个体角色的差异性带来的专业人员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目标诉求的多元性带来的高校的经营性与高等教育的非功利性的冲突;办学方式的开放性带来的本源文化与异域文化以及异域文化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文化冲突----校园文化因此成为各种文化、各种观念相互撞击、相互激荡的中心。可能也正是基于此,美国战后最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感慨:当代大学是一种矛盾重重的机构[1][2]。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而且应该将和谐作为它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诉求,其理由如下:
1、校园文化主体的日益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转型的加剧直接导致社会分化日益明显,这种分化在高校就集中表现为知识分子多种群体并存的格局:一部分知识分子作为传统大学精神的守望者固守着精英理想,为追求学术自由、人文精神而不懈努力,既体现了大众化趋势下的校园文化与精英阶段的校园文化的连续性,又保持了校园文化对其他文化形式的审视精神,使得“大学围墙淡出但大学精神永存”;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表现出新精英形象的文化特质:他们将高知识性与高市场价值、高成就动机与崇尚务实的社会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知识创造财富”的形象代言人;成为校园文化与企业、社会紧密联系的文化符号;成为经济文化、市场文化与精英文化融和共生的物质载体。这种多元化人际生态的一个直接影响表现为人的社会需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和碰撞,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应强调和谐的旋律。
2、大学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日益“世俗化”
在社会开放和大众化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大学一如过去“独善其身”、置身事外不仅是困难的,而且也是危险的。学校和社会相隔的围墙已被打破,象牙塔的地位已越来越受到开放社会的影响,关起门来搞学问已经成为一种“奢望”,校园日益受到外部社会的影响,各种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必然影响到校园人的思想和行为。更何况,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网络的发展等对校园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呈现出某种“不可抗力”的特质。由此可见,大学的日益“世俗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必然性。
3、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推行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任何社会组织都应该把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如何把存在于人个体中的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已成为任何一个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无法回避的重要事情。大学,作为精神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人的作用更显得重要,由此,有效激发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显得更加迫切。
显然,有效激发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个基础条件是和谐的社会关系,因此,在高校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关注如何创造和谐的院际关系、和谐的部门关系、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等诸多命题。
二、构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需把握的几个特征
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首先需要对和谐文化进行界定,包括它的特征。从它的本质来说,和谐文化主要不是一种内容上的规定性,而是更多地表征为一种质的规定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多样性
随着体制的转换与重构、利益的分化与重组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与渗透,校园文化逐渐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是主流文化的高扬,另一方面则是非主流文化的滋长。这些非主流文化的表达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其中的许多现象既令人费解,又发人深省。 据《青年研究》[2][3]1996年一份调查表明,只有11.5%的桌面是清洁的,其余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摧残”。内容多以情感发泄类为主,如“我的心情你是否懂?”、“昨晚约你,你为何不来,让我彻夜以痛”、“爱上你是我一生的错”等等;另外就大学生的服饰来说,也表现得丰富多彩,八十年代清一色的“灰、兰、黑”基调已基本成为历史。今天,服饰的审美意识已渗透到每个人心中,特别是年轻的女大学生,在用知识包装自己的同时,也毫不吝啬以强烈的超前意识和个性化包装彰显自己。
2、包容性
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要: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必然加强,不同文化出现在同一时空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一种常态。而一种文化就如同一个人,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如地域、民族、习俗、历史、分工、职业、利益等的不同,每种文化都会有体现其核心特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文化不应只有先进文化、腐朽文化的分类,还应包括“中端文化”或“中性文化”或者说“雅文化”和“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市民文化等。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一些非主流文化也有其合理内核,构成文化的生命力和张力,应该受到尊重和宽容,都应该赋予其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不能用主流文化或者本土文化去替代它、挤占它。对大学生亚文化现象和各种流行风尚的形成,要做客观而全面的分析,特别要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研究,绝对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是非判断。例如,大学生的“超女崇拜”现象,也许对于我们很多成年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现代青年的追求中,往往会有如下隐密而又丰富的表达:一是表达青年的需求--我想要什么;二是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我与你们不同;三是向社会昭示自己的存在--请社会关注我;四是在时尚选择中发现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你看我是怎样做出自我调整的;五是在时尚追求中实现自我肯定--这就是我。显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超女崇拜”现象背后丰富的文化意义。
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须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坚持开放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开放、交流是保持主流文化生命力的源泉。高校校园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在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科技思潮、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融合互渗到校园时,高校校园文化一方面应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社会各种大众文化,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大学作为一个育人的场所,在接纳、倡导社会大众文化时,应进行批判性地、有选择性地吸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制腐朽思想和腐败思潮的侵蚀,并从中不断调整、充实和丰富自己,从而生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以适应时代要求和校园自身的内在需要,因此,在开放中保持清醒的选择,在选择中促进进一步开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有的态度。
(二)坚持规范性与渗透性的统一
校园文化渗透性是指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并非完全出于人自身的主观需要,而是有意或无意地对人产生一定作用与影响。大学校园文化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或以美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各种制度规范,有意无意地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个体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并非行政力或人为强制的,更多的是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从而完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但另一方面,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学校内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有明显的目的性。校园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教育与接受教育两种极具目的性和规范性的活动,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围绕目的和规范展开,由此,学校所营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必须紧紧围绕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指导,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与人格意识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随着人类知识的激增,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日益从单一专业性人才向具备综合素质的宽基础人才转变。这一人才规格的转化,要求高校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而校园文化正是科学性与人文性交叉渗透的最佳契合点,为此,作为高校,在继续保持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创造通畅、丰富的途径和平台,学校通过开设人文类选修课,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开展科技作品竞赛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一)代表先进文化与引领多元文化的关系
始终不渝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光荣义务,高校既承担着孕育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同时又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为此,在校园和谐文化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执政党的远见科学判断校园内多元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善于顺势而上,有所作为,在引领校园多元文化的进程中实现代表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我们要以执政党的胸怀主动驾驭和正确认识现代科技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择其善而用之”,同时以自信的心态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我们要以执政党的宽容鼓励支持校园文化创新和多元文化的竞争,在创新中体现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在竞争中凸显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
(二)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与满足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关系
满足广大师生文化需求是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为此,我们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和预见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丰富性,加强对各种新型文化表现方式和载体的研究;要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增长性,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要尊重和包容广大师生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在文化创新和文化继承方面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撑;要尊重和理解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多元性,在倡导和支持“雅文化”发展的同时,引导和规范“俗文化”有序共存。
(三)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与促进广大师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的关系
意识形态具有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强大功能,基于此,在校园和谐文化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当然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坚决杜绝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增强广大师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的最好方法是把意识形态转化为师生能够接受的对象物。为此,我们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存在基础;以人类共同的优秀文明成果作为发展动力;以充分反映广大师生的利益、愿望、要求和共识作为评价标准;以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作为不懈追求。
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构建,最终是要体现出它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包括学术自由的氛围;师生平等的氛围;鼓励冒尖的氛围;包容个性的氛围;部门协作的氛围;人际宽容的氛围等。这种种氛围的形成需要悉心培育和长期积累,而形成之后便是一种巨大的无声力量,必将对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产生一个不可估量的和长期的积极作用。

❽ 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材料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校园经验汇报材料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构建和谐校园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赖以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动力。构建和谐校园,实施和谐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应当成为学校校长孜孜以求的办学目标。我校创办至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不断推进学校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提高师生素质,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校和万事兴”,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关键,而学校中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的关系都与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成为构建和谐学校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教师的各项素质,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首先是修师德,我们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上海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及上海市教委相关文件等在内的师德教育资料,帮助教职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其次是练师能,学校要求所有教师都有自己明确的个人发展规划和阶段奋斗目标,并为教师成长搭设了舞台,制定并实施了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方案,通过三年努力,一批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精湛的区、校级骨干教师脱颖而出。针对学校青年教师多的现状,我们组建了青年教师学习沙龙,定期就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讨论。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推荐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和进修。再次是创师业,课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把握课改精神,尊重学生人格,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我们工作的目标,我校以“优选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研究”为课题,开展校本培训的研究,遵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原则,有效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学校突出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宗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结合二期课改,在加强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同时,相继开出了30余门探究型课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还利用师资的优势开出了几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二)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推进科学治校,依法治校就需要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我们重视加强制度建设,减少了工作中的随意性行为,各项秩序规范得到了强化,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在管理中,我们还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逐步建立健全了科学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和创新工作机制;我们还建立了决策落实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对重要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决策执行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严格执行有效的制度,并辅之以保证措施,这是“人本”管理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缺失的一环。我们相信只有在规范各项工作的前提下,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学校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筑特色、绿化美化程度等硬件设施,还应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及共同的价值取向等软件环境。

(一)以创新规划为前提,构建独特新颖的校园硬件环境

作为一所公办新校,我校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教育局的支持下,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对学校建筑的布局、绿化、内部的设施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室的陈设布置,学校标志的设计与制作,校园网、板报橱窗、标语牌、广播设备设置等等,这些硬件经过我们的科学规划,合理布置,大多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所有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全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二)以人文建设为重点,营造务实进取的校园软件环境在优化、美化校园外部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一种民主和谐、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精神逐步成为我们学校文化的主流。一是高度重视搭建民主的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学校充分发挥工会和教代会的作用,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和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工作。为了拓宽民主管理渠道,我们选举产生了以六名普通教师为主要成员的民主管理委员会,

❾ 谁能结合实际谈谈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小学依法治校工作规划 (2003年—2007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文秘写作网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推进学校法治化建设,依法规范和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四五”普法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河北省关于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紧围绕创建全国一流小学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依法保障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充分发挥法制在学校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使各项工作依法有序运行,促进学校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 二、基本目标 依法治校的基本目标是: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各级干部和工作人员明确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形成依法行政的工作格局;学校普法教育全面深入,干部和教职工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教师熟悉本职工作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依法施教,为人师表;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并能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师生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力争在2006年把我校建成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2007年全面开展国家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三、任务和措施 (一)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 根据“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紧紧围绕学校各项中心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师生员工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形成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风气,为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加强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其综合能力,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保证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二是编印配备法制宣传教育材料,做到学生学法有课本、教师授课有教材;三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学法用法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生动、直观、形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四是聘请政治觉悟高、宣讲能力强的政法干部到学校担任法制副校长,协助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搞得生动活泼。 第二、认真抓好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领导干部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必须带头学法用法,并以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带动全校师生员工的学法用法。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二是结合学校建设发展实际,着重学习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政治文明建设论述和依法治国的理论,《宪法》、《教师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各级干部法学理论水平,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三是把领导干部的学法与政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认真抓好教职员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建立教师法制教育制度,并把教师的法制教育纳入师资培训工作,并根据教职员工工作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组织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等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必要的法律规范,提高其指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意识和水平,做到依法办事,依法施教,为学生的学法、知法、守法起到表率作用。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依法实施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文秘写作网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使全校各项工作、各项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对全校实施“全时、全员、全方位”的综合性的规范管理,保障全校各项工作健康有序运行。 学校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健全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依法实行校长负责制,做到相互配合,权责统一,依法办事。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健全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完善学校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的规定,依法管理好学校财产。建立学校规章制度出台前法律审核制度,并对与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规定,及时修改或者废止。 (三)建立高素质普法宣教骨干队伍。 建立以法律专业教师为主体的法制理论和规范宣讲骨干队伍,以党支部、少先队辅导员为主体的普法教育管理骨干队伍,结合学校中心工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周(日)、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演讲比赛、法制征文评奖、法制图片图书评展和法制文艺演出等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法制宣传活动,扩大声势,努力创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整体氛围。 (四)强化监督检查,保障各项工作有效运行。 加强监督检查,是依法治校工作有效运行的保障。根据依法治校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出具体工作目标和考核细则,将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单位,落实到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的工作人员,把各个部门、单位的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和全校的工作目标 融为一体,纳入年终考核,成为考核部门和领导干部经及教职工的重要内容。 实行依法治校领导组成员分工联系制度。领导组成员要定期向依法治校领导组汇报学法用法和依法治校工作情况。建立干部、管理人员、教职工学法、守法、执法考核制度,把是否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能否依法治校作为干部职工考试、考核和聘用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实施步骤 (一)2003年为全面实施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成立依法治校领导机构,制定依法治校的工作规划和工作目标及考核细则,准备宣传教育教材。 (二)2004年1月至5月为宣传发动阶段。主要是实施依法治校规划和工作目标及考核细则。召开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工作会议。举办二至三次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配置法律法规学习材料。 (三)2004年6月至2005年11月为依法治校的全面实施阶段。根据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每年学校工作总体部署和安排,制定年度工作安排,印发各个部门和单位执行。定期组织法学专家给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讲法制理论课。 (四)2005年12月为考核验收阶段。依据本规划的总体要求,对全校依法治校工作进行总结检查,考核验收。在此基础上,起草依法治校下一步工作规划。 (五)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全面开展国家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五、加强组织领导 依法治校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和系统工程,必须在校党政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各单位、各部门领导作用,齐抓共管,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各级干部要充分认识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依法治校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一项工作来抓。 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加强学校依法治校领导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制定规划并做好指导、协调、检查、监督等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摆到重要议事日程。 全校各个科室要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和要求,报依法治校领导组办公室备案,并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搞好工作安排,制定相应措施,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真正达到宏观有人管,微观有人抓,使依法治校工作在各层面、各环节落实,不断提高依法治校的总体水平。 依法治校领导组办公室要从本校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负责制定和实施本校的法制宣传年度工作计划,并具体组织落实。 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调查研究,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保证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热点内容
执行行政诉讼法解释79条 发布:2024-11-07 07:39:34 浏览:708
山东师范大学法律硕士复试题 发布:2024-11-07 07:13:29 浏览:877
太原法律援助中心地址查询 发布:2024-11-07 07:11:16 浏览:782
劳动法关于报销小孩拖班费用 发布:2024-11-07 07:02:26 浏览:704
法院曾磊 发布:2024-11-07 06:58:09 浏览:499
婚姻道德与法律 发布:2024-11-07 06:54:13 浏览:569
公路工程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实验规程大全 发布:2024-11-07 06:22:19 浏览:603
老年人犯法儿女是否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07 05:58:37 浏览:280
化妆品车间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7 05:24:08 浏览:38
罪刑法定明确性 发布:2024-11-07 04:55:42 浏览: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