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八章道德经

八章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4-27 01:46:50

① 《道德经》第8章 上善若水

三个问题的回答
1:全来八章并没自有表达要用“道”去感化谁,“上善若水”只是老子表达的一种理想状态:。个人觉得,全八章要表达的其实是四个字“不争,无忧。”
2:“无(名)”才是万物的本源,“有(名)”只是从我们开始认识万物开始的,更无邪念一说。
3:“老子”本身的思想就是辩证的,全篇都对立,但却统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全章就是辩证的体现。你问的这句“如果,怎样怎样”也有别人提出过类似的疑问。有疑问是对的,但是有人却引申出“老子是主张愚民思想的。”

总结
读道德经有三个阶段的感觉 1字字珠玑 2全是空话 3没感觉
别拘泥于章句,在明确含义的情况下去理解思想。
在下愚见 欢迎指正

②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道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③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8章关于"上善若水"的论述它反映了老子怎样的人生智慧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即无为;处众人之所恶,即守柔处弱。因此说上善若水。大概反映了柔弱胜(优于)刚强,无为而无不为的论断

④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释读
最美好的善,如同水一样。水的美好在于造福万物而又与世无争,甘居众人厌恶之位。因而最接近道的真谛。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态善于沉稳如渊,交往善于与人仁善,言行善于讲求诚信,为政善于管理处治,做事善于发挥能力,举措善于选择时机。
唯有不争,也就没有患忧咎怨。

评说
其一,以水论道。老子论道,例证最多且最详尽者,莫过于天与水。天和水,恰恰是所有生命赖以存活繁衍的空间与条件。地球有环地圈和水循环,才有“天得以清,地得以宁,神得以灵,谷得以盈,万物得以生”(39章)。知此理,便懂得道之本。
其二,水性至柔。水养火化,对万物演化起了巨大作用。人类加速进化,与妙用火息息相关。老子用水不用火。一曰水性至柔。水养成万物,无条件无止尽。火化成万物,有条件有限度,其刚烈,不当则毁万物。二曰水乃天成。钻木可取火,燧石可留火。水则不然,天不降,地不纳,则无。
其三,水德至圣。水德至善,所谓“水利万物”。又曰水德至坚,所谓“弱水攻坚”(78章)。又曰水德至慧,所谓“江海能下”(66章)。又曰水德至高,所谓“不争”,“几于道”。
其四,若水之境。向善而处,向深而往,给予以仁,举止有信,偌大能治,为之能妥,动之有时。水乎?人乎?上善若水,心境如水,圣人也,至境也。
[关楗] 知水性,懂水德,便知老聃贵柔乃知雄守雌,道崇无为乃顺天而为。

启示
水,在老子那里,是至善的化身。细细考究,的确如此。于是,上善若水,便成为中华民族琅琅上口的格言。
水润万物,水流往下,是自然本性,流水不争则是人格特征,水居卑下更是人化意识。老子不过是借水性之必然说人道之应然。知其当为,虽难为,而尽力为;不知当为,虽易为,难免乱为。
人心思上,人性向上,向上求进乃人之本质,亦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之动力。水的纯化和循环,也是通过气化升腾来实现的。圣人之“政善治”,在于明其应然而尽力昌之,知其难为而尽力为之,知其不宜为而绝不妄为。又曰,人心向上,必然相争。人有智,而有谋,与自然争、与社会争,与人争,难免不善,难免失谐。社会必须公正,公必处善,善必有则,则必需正。这便是善政。政者,持正,秉持公正也。
上善若水,是对应然人性终极思考的结论和比喻。在等级壁垒、人性扭曲、社会纷争的强霸时代,老子呼唤人性复归,卓识难能可贵。

⑤ 道德经第八章

《道抄德经》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同诸葛卧龙所注《人力无为。人意争万物而不让,取万物之所善,故几于盗矣。居福地,心魔渊,与伪善,言伪信,政自治,事利能,动善上善若水时。夫无不争,故深尤。》之意水相反也!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1]

⑥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几章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其意思就是最高的德如同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微之处,因此接近于道。上善之人,居住之地像水一样不争名利,心灵像水一样玄渊深沉,接人待物像水一样仁爱相亲,言语像水样准时守信,治理国家像水一样安定清明,处事像水一样灵活应变,行动像水一样灵活应变。正是因为他像水一样与世无争,所以圣人从来没有过错、没有积怨。

在此,老子的重点不在于水,面是通过水形象来表现“道”体的品性,通过对水品性的详细描述,来引导人们在为人处事当中应该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争,如果人们可以这样做的话那就是对“道”的最高领悟。

(6)八章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⑦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包含什么人生哲理

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当一个人得道,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的时候,她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无需考虑自己做什么事情是利于自己,什么事情会让自己得到什么,更不用表露出自己做的事情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因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是在无形中就会帮忙到别人。

所以合道的人只是专注于做自己该做的事,能做的事,他们积极面对做事的机会,成功了也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像水一样自然流走,大家反而在心里敬重他。

二、处众人之所恶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假如一个人总是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总觉得自己有本事,也不能配合别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不能做到反躬自省,这样的人,大家肯定是不喜欢的。

只自满于已取得的成绩,停滞不前,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而谦虚的人就会时刻反思自己,改掉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处,谦虚可以得到益处也会让大家亲近于你。

三、故几于道

第一,虚怀若谷,不断进步,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水善利万物”,告诉我们要虚怀,若谷、保持谦虚。水能利万物,告诫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品质、品德与能力,那么我们不管做什么都会自然而然利于他人成就自己。

第二,要认准目标,锲而不舍。水无论如何运动,总有一个不变的目标,就是向下。不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周围地势如何,它都不改其志。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一刻也不会静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在认准目标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努力,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三,要有不争之德。

(7)八章道德经扩展阅读

原文: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利益万物却不争回报 ,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地方 ,所以跟道很相近,几乎一样。

心态要像水一样善于处于低下, 心胸要像水一样善于深藏玄机 ,待人要像水一样善于亲近仁爱, 说话要像水一样善于守住信誉, 为政要像水一样善于清静治理, 做事要像水一样善于发挥能力 ,行动要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才没有忧患。



⑧ 老石解读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你怎么看呢

圣人老子为了让人们对“道”有更清晰的认识,可谓煞费苦心。因为道若隐若现,普通人难以琢磨,所以老子先生就在道德经中用一样物质来比喻道,此物质可被看做道的化身,可以为道代言,这种物质就是我们司空见惯也离不开的水。

第三句描述了水的七种本事和品德,第一种水向下流,善处谦卑之地,亦能汇聚成海、亦能蒸腾而上天际,循环往复,滋养万物;第二种心胸深沉博大,容纳万物;第三种具备仁爱之心,养育所有动物、植物;第四种诚实守信;第五种洗涤容纳一切污垢,正直而善于治理;第六种具备很强的实力和能力,比如环境越寒冷水越坚强。第七种水的行动符合天时,不早也不晚。

第四句描述了水不争的特性,比如水往低处流,就是不争,最终却能汇聚成海。

⑨ 《道德经》第八章全文及翻译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导读】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争”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谓“不争”,就是要抛弃万物的意思。抛弃万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争”和“无忧”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与宇宙相对待的范畴。老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法抛弃了万物才算是做到了“不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忧”。所谓“忧”,指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而第一个“忧”出现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始点。“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道德”。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⑩ 道德经第8章赏析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大道原无他妙,惟是神气合一,还于无极太极,父母生前一点虚灵之气而已矣。人若不事乎道,则神与气两两分开,铅走汞飞,水火所由隔绝也。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是言也,浅之则为日用之需;深之则为修炼之要。有时以火温水而真阳现,有时以水济火而甘露生。水火之妙,真有不可胜言者。然水火同宫,言水而火可知矣。水性善下,道贵谦卑。是以上善圣人,心平气和,一腔柔顺之意,任万物之生遂,无一不被其泽者焉。究之,功盖天下而不知功,行满万物而不知行。惟顺天地之自然,极万物之得所,而与世无忤,真若水之利济万物毫无争心。不但此也,万物皆好清而恶浊,好上而恶下;水则处物以清,自处以浊,待物以上,自待以下。水哉水哉,何与道大适哉!圣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刚,卑下自奉:众人所不能安者,圣人安之若素;众人所为最厌者,圣人处之如常。所以于己无恶,于人无争。非有道之圣人,不能如斯。故曰:“处众人之所恶,几于道矣。”夫以道之有于己者,素位而行,无往不利。即属穷通得失,患难死生,人所不能堪者,有道之人,总以平等视之。君子论理不论气,言性不言命,惟反身修德焉耳。虽然,德在一起,修不一途,又岂漫无统宗,浩浩荡荡,而无所底极哉!必有至善之地,止其所而不迁,方能潜滋暗长,天真日充,而人欲日灭。《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即圣人之居善地也。居之安,则资之深。内观其心,虚而无物,渊渊乎其渊也。外观所与,择人而交,肫肫乎其仁也。至于发之为言,千金不及一诺,“言善信”也。施之于政,大惠何如大德,“政善治”也。推之一物、一事、一动、一静之间,无不头头是道。任人以事,惟期不负所能。虑善以动,只求动惟其时。圣人之修身治世如此。此由“止于至善”,得其所安,而后发皆中节也。惟其在在处处,无一毫罅漏,无一丝欠缺,又何争之有耶?夫惟不争,而人感恩戴德,刻骨铭心者,方具瞻依不志,又有何怨、又有何尤?虽有恶人,亦相化为善矣。及其至也,无为自然,群相安于不识不知之天,几忘上善之若水,柔顺而利贞,无往不吉焉。 塞上风论坛.
指点上善之心,平平常常,无好无恶,浩浩荡荡,无陂无偏,极其和柔。是以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于己无尤,于人无怨。顾其所以能至此者,究非世俗之学所能造其巅,亦非无本之学所能建其极也。故太上处众人所恶之后,旋示一善地。究竟此地何地?寸衷寸地是也。得其地则性命有依,失其地则神气无主。无主则乱,安能事事咸宜,合内外而一致,处人己而无争哉?然,谓其地为有,则多堕于固执;若谓其地竞无,又落于顽空。此殆有无不立,动静不拘者也。欲修至道,请细参其故,予以多积阴功,广敦善行,庶几上格神天,或得师指,或因神悟,予以会通其地,而始不堕旁门左道,得遂生平志愿也。此地了然,道过半矣。以下曰“心”、曰“言”数语,明在在处处,俱将检点至善,使不先得善地而居。以后所云,无一可几于善者,此真头脑学问,本原工夫,如或昧焉,则持己接物,万事皆瓦裂矣。吾故略泄于此,愿世之有志者,勿自恃才智,妄猜妄度,而不修德回天;惟虚心访道可也。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热点内容
2016并购基金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3 10:30:11 浏览:110
员工安全责任书有法律效应吗 发布:2025-01-13 10:29:49 浏览:685
法院团委 发布:2025-01-13 10:08:27 浏览:680
检察院和法院领导班子成员 发布:2025-01-13 09:25:05 浏览:281
七五普法老年人法律援助 发布:2025-01-13 08:34:39 浏览:19
2018年学生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3 07:48:00 浏览:200
劳动法在私企 发布:2025-01-13 07:41:46 浏览:9
什么道德问题 发布:2025-01-13 07:29:46 浏览:392
法律硕士非法学两年制 发布:2025-01-13 07:26:04 浏览:290
律师杨军 发布:2025-01-13 07:16:54 浏览: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