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社会组织立法

社会组织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4-27 04:59:52

①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存在哪些问题

最近几年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社会组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总体来看,社会组织管理领域存在如下问题:
1.相关法律缺失
虽然有关社会组织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一大批规范不断出台,但是总体来看,这些法律法规无论是在立法层次层面,还是在相关内容方面都难以满足社会组织管理的需要。立法层次低意味着法律规范的约束力不强,内容不完善意味着政策的空白比较多,这导致社会组织的管理没有相关法律为依据,阻碍了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2.管理理念滞后
在管理理念层面,现有的社会组织管理理念依然陈旧,难以跟上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目前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依然秉承直接控制而非服务的理念,直接的行政控制虽然能够增强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控制,但是这种做法的负面作用也是积极明显的,那就是扼杀了社会组织的活力,导致社会组织的功能受到很大的压制。
3.管理机制僵化
目前我国对社会组织实施的双重管理的模式,即社会组织在接受民政部门管理的同时,还受到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这种双重的管理体制大大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应该看到,双重管理体制的产生背景是计划经济年代,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具体而微的双重管理模式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正在不断的彰显,难以适应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
4.管理模式粗放
目前在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层面基本上还停留在粗放的阶段,政府只负责登记,但是在对社会组织的考核评估、日常管理方面好做的很不到位,结果导致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普遍较低,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缺乏足够的信任,这导致其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以上供参考。

② 有关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国家制规章度和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比较复杂。民间非营利组织定性不明,没有专门的法律,所以从成立、登记到税收管理都涉及到很多法律关系。1、《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个人觉得这是最有针对性的行政法规了。2、其他问题请参照《民法通则》、《税法》等。3、涉及到地方法规的就更不清楚了,请去行政服务中心询问。

③ 立法是什么,司法是什么,行政是什么

立法是通常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以国家强版制力保证实权施的行为规范的活动。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行政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对于不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以及立法中的其他法律的具体应用问题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规进行的解释。狭义讲来,指国家职能中,除了立法和司法以外的全部职能的总称;广义讲来,指作为决策职能的政治之外的执行职能。

④ 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方面有哪些措施和举措

(一)加快立法,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法律保
社会组织立法要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努力解决五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划清界限,要划清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界限,划清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界限,也划清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界限;二是明确权利和责任,要明确社会组织和政府企业是不同的权利与责任主体;三是确立规则,确立社会组织的非营利行为准则和特殊的产权边界;四是保障权益,保障社会组织作为法律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它们在参与开展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组织所有成员的合法权益;五是促进发展,通过立法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在法律规制下实现健康发展。
(二)有重点地培育有利民生和谐的各类社会组织
在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完善的实际情况下,全面放开发展社会组织既不现实,也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当前重点是要集中优势资源,主要扶持对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联系最直接的社会组织,这是符合实际的战略选择。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商会协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要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机制,建立财政补助和财政奖励制度,制定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的相关政策,从促进重点领域社会组织的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入手,优化社会组织结构和布局,着力打造强势社会组织群体。
(三)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以建设“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筹资渠道稳定、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科学”的现代社会组织制度为目标,引导社会组织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管理民主、决策科学、监督有效的运行体制,增强自律性。要减少社会组织的行政化色彩,推动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去特权化,促进社会组织回归社会,增强社会组织活力。开展社会组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创建和社会组织专业服务标准化创建活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多部门多领域开展。依托大专院校,完善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与优秀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实习基地”,加大社会组织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加强社会组织专业人才体系建设,分层次培训专业骨干人才;建立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和志愿服务队伍联动机制;建立社会组织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社会社会组织人才供需平台等新媒体平台,促进社会组织人才发展。
(四)加强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
随着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参与社会组织人数的不断扩大,如果对于这一数量不断扩张、方向符合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社会群体,我们党不进入、不影响、不发展,那就会严重削弱我们党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不仅影响党对整个经济建设的领导,更会削弱党的自身建设。加强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既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在社会组织中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动员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组织的实际,积极探索在各类社会组织中党建工作的特点规律,努力使党的建设成为这些组织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服务社会组织发展、锻造组织内部文化“软实力”、维护组织内部成员权益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发挥社会组织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社会组织最了解民生、民情、民意,提高社会组织应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势在必行。一是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界别。建议在各级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中增加“社会组织界别”,分配一定比例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额给社会组织。二是建立重大行业决策征询社会组织意见的制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出台涉及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政府规章、公共政策、行政管理措施和行业发展规划之前,应当通过一定的方式征求和听取相关社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

⑤ 社会建设相关法律

通过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依法保障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项权利,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是加快社会组织立法、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社区矫正制度集惩罚、矫正、教育、帮扶于一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方面的重要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人、改造人的优越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⑥ 社会组织是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对于什么是社会组织,在法律条文上有没有明确的规定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专。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属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它只是指人类的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组织主要指狭义的组织。
这是网络里的答案,我现在还没见过在法律里有关于社会组织这个概念,不好意思。

⑦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关键是什么

如果一个社会组织只用物质刺激的话早晚完蛋要树一崇高理想让人有一种品味的提升在精神上产生超脱感这样的组织才有活力

⑧ 我国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

1、宪法原则

宪法是万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级的法律,是综合性地规定诸如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总任务、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这些带根本性、全局性的关系或事项的根本大法。其他所有法律、法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宪法作为立法依据或基础,或是不得同宪法或宪法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离开了甚至背离了宪法的原则或精神,立法乃至整个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就必然会紊乱。

2、法治原则

经济上实行市场化,政治上实行法治化,是现代社会不同于以往社会的显着标志。而这两化都需要有法治来推动来保障。因而现代社会更为显着的标志,就在于要求建设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现代化。

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突出地体现为:一切立法权的存在和行使都应当有法的根据,立法活动的绝大多数环节都依法运行,社会组织或成员以立法主体的身份进行活动,其行为应当以法为规范,行使法定职权,履行法定职责。在立法需要遵循的法的根据中,宪法是最高规格的根据。坚持立法的法治原则,就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立法制度,为立法权的存在和行使,为立法活动的进行,提供法的根据。特别要有关于立法权限划分、立法主体设置、立法运作程序、立法与政党、与政府、与司法的关系和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关系等方面的健全而具体的法律制度。

3、民主原则

立法应当遵循民主原则,其主要理由在于:首先,这是实现人民主权所必需。中国是人民主权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民主的主体,国家活动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确认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特别是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权利。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则,用立法的形式充分反映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让人民群众成为立法的真实的主人,正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其次,这也是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观规律所必需。要使所立的法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就要使人民成为立法的主人。要使所立的法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就要注意总结实践经验,因为法要符合客观规律,需要通过社会实践的中介来实现,而人民群众正是实践的主体,让最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民群众成为立法的主人、参与立法,便能有效地反映客观规律。如果只由少数人闭门造法,这种法即使“很完备”,也难以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客观规律。再次,坚持立法的民主原则,也是对立法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滥用立法职权、个人独断或不尽立法职守所必需。可见,中国立法应当遵循民主原则,是现代立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双重要求。

遵循立法的民主原则,也需要把民主原则的普遍性同中国国情吻合起来。首先需要从国情出发,健全较为完备的民主立法制度。在立法权限划分和立法权行使方面,既要注意保障全部立法权归于人民,又要注意在初级阶段由于人民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管理国家的能力和国家的经济实力、交通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尚不能由人民直接行使立法权,只能将立法权委托给人民代表或有关主体代为行使。其次,要根据国情,在观念和制度的结合上坚持立法的民主原则。中国是封建专制的遗毒极深的国家,过去没有民主传统,缺乏公民权利意识。因而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则,应当注意以立法的形式反对封建特权和专制,不允许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侵犯人民的合法权益,特别要注意用立法肯定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第三,在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方面,应当注意使立法面向社会公众,使公众能有效参与和监督立法。立法所反映的意志和利益应当客观,把各方面的矛盾、问题、意见都摆出来,多方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尽可能把正确的意见集中起来,使立法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第四,也要注意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在立法的本质、内容和目的上,所立的法要反映经过集中的人民共同意志,即立法不是反映人民的所有意志,而是反映经过选择的有必要提升为国家意志的人民共同意志。在立法权方面,要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其他法不得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在立法过程中,既要保障群众能有效地参与立法,也要加强专门机关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专门机关、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的作用。

4、科学原则

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问题,也就是实现立法的科学化、现代化问题。现代立法应当是科学活动。立法遵循科学原则,有助于提升立法质量和产生良法,有益于尊重立法规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于在立法中避免或减少错误和失误,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所以现代国家一般都重视遵循立法的科学原则。中国有着悠久的成文法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但这种经验中的主要成分,是统治者运用立法的方式治国安邦维护家天下的经验,其中堪称科学立法的因素并不算突出。而且,在人治当道的情形下,即便有一些科学立法的经验、理论和知识,也难以受到重视,更难以使其上升到制度层面而在立法实践中得以贯彻。最近二十年来,关于立法的科学化问题,在有关立法学者的着述中已引为注意,但立法实践中对立法的科学化问题,殊少有人看重。这种状况不能不从负面严重影响到立法的质量,使大量的法律、法规难以成为良法,难以在生活中获取好的实效。转变这种状况,提升立法质量,更多地产生良法和更多地减少恶法、笨法,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亟待重视科学立法,亟待以制度的形式形成中国立法的科学原则。

立法遵循科学原则,首先需要实现立法观念的科学化。要把立法当科学看待,以科学的立法观念影响立法,消除似是而非贻误立法的所谓新潮观念和过时观念。构造立法蓝图,做出立法决策,采取立法措施,应当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对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应当给予科学解答和理论总结。立法实践主要是摸索的实践、试验的实践而不是自觉的实践,立法经常付出沉重代价、高额学费,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第二,需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要建立科学的立法权限划分、立法主体设置和立法运行体制。整个立法制度应当合乎社会和立法发展规律,合乎国情和民情,合适、合理、完善。立法主体应当由高素质的立法者和立法工作人员组成。第三,更具直接意义的,是要解决方法、策略和其他技术问题。从方法说,立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和注重理论指导相结合,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变动性相结合,总结借鉴和科学预见相结合,中国特色和国际大势相结合。从策略说,要正确处理立法的超前、滞后和同步的关系;要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确定立法指标;要尽可能选择最佳的立法形式、内容和最佳的法案起草者;要顾及全局并做到全面、系统,同时还要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个项目的先后顺序。从其他要求说,要注意各种法之间的纵向、横向关系的协调一致,法的内部结构的协调一致;要注意立法的可行性,所立的法要能为人接受,宽严适度易于为人遵守;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和消除立法中的混乱等弊病。


⑨ 《决定》提出要加强哪些重点领域立法工作

《决定》提出要加强哪些重点领域的立法?

答:要回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答、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

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

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

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

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

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

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

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

加强社会组织立法。制定社区矫正法。

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

⑩ 政府立法的重点领域包括哪些

要加来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自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
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
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
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
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
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
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
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
加强社会组织立法。制定社区矫正法。
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

热点内容
考法院书记员 发布:2025-01-13 10:41:50 浏览:733
2016并购基金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3 10:30:11 浏览:110
员工安全责任书有法律效应吗 发布:2025-01-13 10:29:49 浏览:685
法院团委 发布:2025-01-13 10:08:27 浏览:680
检察院和法院领导班子成员 发布:2025-01-13 09:25:05 浏览:281
七五普法老年人法律援助 发布:2025-01-13 08:34:39 浏览:19
2018年学生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3 07:48:00 浏览:200
劳动法在私企 发布:2025-01-13 07:41:46 浏览:9
什么道德问题 发布:2025-01-13 07:29:46 浏览:392
法律硕士非法学两年制 发布:2025-01-13 07:26:04 浏览: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