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社科杯法学

社科杯法学

发布时间: 2022-04-27 06:27:02

Ⅰ 邓成明的科研成就

邓成明同志结合我国民主法治实践,长期从事宪法学行政法学、人权法学和保险法学的研究,在宪法制度、公民政治权利、法治政府建设、地方立法和保险监管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在国内法学界有一定的影响,是我国最早对贫困群体权利保障研究的学者之一。
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5项,厅局级项目11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出版专著5部,主编教材5部,参编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规划教材1部;在《中国法学》、《政治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核心期刊30余篇),向有关政府部门提交研究报告7份,获湖南省优秀社科奖2项,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广州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

Ⅱ 哪些属于社科人才

社会科学人才是以研究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才。

比如专门为社科人才开设的“社科奖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就是旨在深化教育部“以能力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营销实务教学、以赛促学的机制;积极探索“四方联动”合作新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推动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营销实践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2)社科杯法学扩展阅读:

一、社科奖大赛参赛资格

1)全国高校研究生、本科、专科在校及在册(如自考等)的学生,含港澳台高校在校大学生;参赛选手包括但不限于市场营销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鼓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联合非营销专业学生组成参赛团队。

2)大赛笔试成绩合格的参赛学生方具备获奖资格。

二、组队方式

1)大赛采取由参赛院校负责组队参加的形式。原则上,院校报名参赛后,其院校学生方可组队报名参赛;如学生先组队报名的,应在报名截止日前补交院校参赛申请表。

2)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赛,每队由3-5名学生、1-2名指导教师组成(每名教师指导的团队数量不限);为便于大赛评选表彰,不鼓励学生跨校间组队参赛。

3)鼓励院校尽可能多组队参赛,并将竞赛活动与学生实习实践结合;鼓励参赛团队积极参加大赛相关活动。

4)大赛采取分类报名参赛和评选原则;研究生、本科生可以联合、亦可分别组队参赛,大专生单独组队参赛。研究生与本科同组评选,专科单独设组评选。

Ⅲ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曹海晶教授

脾气很好的呀,名副其实的学者风范,特殊喜好吧,最好不要去弄那些虚的,会起反作用的,多谈谈对祖国多么热爱就可以

Ⅳ 东南大学的法硕实力如何呢

  1. 东南大学法学学科源于1928年中央大学法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界、政界著名人物韩忠谟、钱端升、杨兆龙、梅仲协、史尚宽、范馨香、韩德培等,或曾任职或曾就学于中央大学法学院,缔造了东南法学数十年的辉煌。东南大学1995年恢复法学专业、成立法律系,并于2006年恢复设立法学院,周佑勇教授为首任院长,现任院长为刘艳红教授。

  2. 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法学院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与学术地位持续上升,已成为学校重点发展学科与“985工程”重点建设的人文社科创新基地,并形成鲜明的学科优势与特色:

  3.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12人、博导7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70%,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78%,教师博士比例近100%,海外经历教师约43%。拥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全国优秀教师及省级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五个一批”人才、突出贡献专家、优秀青年法学家、“六大高峰人才”等8人、美国福布赖特学者及德国洪堡基金学者2人、校特聘教授2人、二级教授2人。

  4. 科研成果显著,核心竞争力持续上升。近年来获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司法部、江苏省人民政府等重要标志性成果奖10余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重要项目60余项,发表CSSCI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50余部。据中国法学创新网对2014年各科研单位CLSCI他发数及三大刊物数统计排名,我院进入全国第13名。2011年周佑勇教授作为首席专家,获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跨学科重大项目,2013年刘艳红教授荣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法学著作类一等奖,成为我院近年来取得的标志性重大突破。

  5. 学科交叉集成,特色发展。学院现有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事法学、法理学与人权法和民商法学等4个国内领先、优势明显的传统学科方向。以法学与理工医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与集成创新建立的“医事法学”、“工程法学”等特色交叉学科方向,被列入学校“985”重点支持。“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制度平台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跨学科研究重大项目,涉及法学、交通工程、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深度整合,开创建立了“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创新平台。

  6. 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呈“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鲜明特色。法学院现已形成法学本科、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和法学博士四位一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法学院首创在法学硕士点中独立设置“医事法、工程法”两个专业方向,同时在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实施法学与工学(医学)双专业交叉性的“4+3”模式,以培养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基于复合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法学院除了建有法学学科的教学科研团队外,还建立了有理工科教师参与下的“工程法”、“医事法”等交叉特色创新团队;构建了包括模拟法庭、法律诊所、7个特色研究机构、11个教学实习基地及2个“产学研用”校外联合基地(江苏省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东大—东南司法鉴定联合研究中心)在内的多环节、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开拓形成了一条“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的特色人才培养之路。



Ⅳ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学术期刊

《法学研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法学研究所主办的法律学术刊物。《法学研究》前身为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于1954年创办的《政法研究》(1957年法学研究所成立后转入法学所,于1966年停刊)。
改革开放后,为了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法制建设,推动法学研究的开展,1978年3月,法学研究所召开了法学研究规划会议,后组织两个调查组分赴各地调查,撰写了“法学研究规划和调查综合情况”的报告,提出“力争在今年年底以前恢复《政法研究》的出版”的建议。1978年法学研究所正式挂牌后,经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批准,决定创办《法学研究》。同年,法学研究所设立《法学研究》编辑部,编辑出版了《法学研究》试刊第1期及第2期。1979年4月,《法学研究》正式创刊。
《法学研究》坚持学术性、理论性的办刊宗旨,坚持精品意识,实行“双百方针”,重视基本理论的研究,致力于反映我国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学术水平,建立、 完善和更新我国法学各学科的理论体系。提倡研究方法的创新,鼓励实证研究,扶持弱势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养和扶持年轻作者,开展学术批评,倡导学 术规范。
《法学研究》紧密结合我国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组织刊发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文章,并围绕各个时期法学研究的热点, 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研讨。《法学研究》刊发的许多文章,在法学界和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有的主张(例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尊重和保障社会主义 人权,宪法和法律至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等)被中央采纳,有的还成为国家的治国方略。
《法学研究》19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期刊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首届中国期刊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2002年和2006年,再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2013年,《法学研究》入选新闻出版署全国百强社科期刊, 并荣获第三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 《环球法律评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法学专业中文学术季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刊物名称虽几经变迁,然融合土洋,会通中西的宗旨一以贯之。在关注法治建设实际问题的同时,本刊尊重法学知识传统,突出人文关怀。《环球法律评论》除译介域外法学研究最新成果外,兼及评论与比较。译文多为国外经典论著,翻译可信;论文则视角独特,能推进学术研究。本刊有主题研讨、人物专访、理论前沿、介绍与评论、游学札记及书评等栏目。

Ⅵ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的学科建设

系之初,全院教职工?SPAN lang=EN-US>19人(教师15人),五年来,国际法院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广揽人才,加强和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截止目前,国际法院教职工45人,其中专职教师32人,教授4人,副教授1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教师中法学博士5人,在读博士后2人,在读博士9人,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1,2%,目前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比例具全校之首;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备了硕士以上学位。国际法院教师中有半数曾有出国留学、攻读学位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经历,具有较高外语语言运用能力。国际法院已经形成了一支高学历人才荟萃、团结协作、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
国际法系由建系前原法律系国际法教研室和经济法系国际经济法教研室合并整合为三个国际法学二级学科教研机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个教研室),设立国际经济法和世界贸易组织法两个研究中心,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形成了比较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和国际金融法律制度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国际法系教师担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一人,理事四人;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一人;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一人、理事两人;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一人;中国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理事一人;中国航空法研究会理事一人;中国西部大开发法律研究会理事一人;法国经济与法律科学协会理事一人;陕西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一人。
三位教师担任教育部研究生教育与学位评估专家库成员;一人担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库成员;两位教师担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律咨询专家;三人担任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律咨询专家;一人分别担任陕西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西安市人民政府和宝鸡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一人担任西安市人民政府专家决策委员会委员;一人担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1999年国际法系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4年两次被国际法院选定为博士授权点申报的学科单位。 全系教师共出版专著23部,译著4部;在《中国法学》、《法律科学》、《比较法研究》等法学核心刊物和其他重要期刊、报纸、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15篇。主编、参编国家级、省级及院级教材及工具书64部。
国际法系教师的学术成果先后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西安市人民政府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司法部2000年度优秀法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一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北方十五省区优秀社科图书奖一项;陕西省法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获中国国际私法学会首届优秀成果评奖优秀著作二等奖一项,优秀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目前国际法系教师已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司法部科研项目一项;国家外专局项目两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五项;院级重点科研项目两项,院级一般项目十三项,院级青年项目两项,校级教改项目六项。
国际法系承担和主办全国性和跨区域性学术研讨会三次。(2000年中国入世与西部大开发法律研讨会;2001年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年会;2004年新世纪中国国际私法立法发展与完善研讨会)国际法系承办的2001年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年会(21世纪中国国际私法论坛)获得巨大成功,被学会认为17年以来组织最为周密、学术讨论最为热烈、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学术盛会,为国际法院赢得了声誉,克罗地亚共和国驻美大使、国际法研究院院士彼得·萨塞维奇教授首次来华访问并参会。
国际法系教职员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努力奋斗、不断进取,多次获得政府和学院嘉奖。有部级优秀教师1人,院级优秀教师8人;一人获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和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一人被评为学院首届师德标兵;一人获陕西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一人获院级先进工作者称号;二人分获陕西省杰出和优秀青年法学工作者称号;一人两次获中国法学会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一人获陕西省优秀出国留学人员表彰。
自建系以来,国际法系共举办国际法系列学术讲座、报告76场,著名国际法学家、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武汉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进教授;前大连海事大学校长、著名海商法专家、博士生导师司玉琢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国际商事仲裁法及海商法专家杨良宜教授;国际比较法研究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王贵国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饶戈平教授;首任中国籍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令良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肖永平教授;华东政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丁伟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忠海教授和王传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生导师陶正华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晔教授、台湾东吴大学杨桢教授等一大批国内著名专家学者都曾来国际法院担纲主讲国际法专题,对激发和促进国际法院教师和广大学生学习和研究国际法的热情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著名欧盟法专家弗朗西斯·施奈德教授、加拿大约克大学珍妮特·沃尔克教授、韩国济洲大学金富灿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未敏永和教授、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沃尔夫冈·舒诺曼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利本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肯特法学院著名国际经济法学家DavidJ.Gerber教授、德国慕尼黑大学Joesf Drexl教授等10多位外国著名专家教授也应邀来国际法系访问讲学。
新中国国际私法理论奠基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法学教育家、国际法学家、武汉大学终身教授韩德培先生受聘国际法院首位荣誉教授,黄进教授等11名国内著名学者被聘为国际法院国际法学科兼职教授。
国际法系教师为省政府、人大、法院,全省各地、市政府、人大,各级公、检、法机关、外商投资企业等部门主讲WTO法及中国涉外法律知识70余场;接受中央广播电台、陕西省及西安市电视台就美国撞机事件、炸馆事件、中国入世等专题采访、发表国际法方面讲话、意见30余次,与陕西省电视台合作拍摄《入世大潮》专题片一部,为国家民航总局处理空难赔偿案件发表法律意见2次,为省政府、省委发表咨询意见5次,为省高级人民法院、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西安外贸企业协会等部门处理涉外案件发表咨询意见二十余次,发挥了国际法专业人才服务于政府决策、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学科优势。 国际法系现设国际法资料信息中心(中文资料库)和国际法外文资料室(省级重点学科资料室)两个资料库。图书检索设施齐全、功能多样。目前已拥有中文图书资料2000余种、一万余册;国际法专业外文资料448种958册;中文类法律期刊60余种;港台国际法藏书129册;装订历次国际法学术年会论文17册,极大支撑了国际法院国际法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满足了培养高水平国际法硕士生的需要,也为国际法院国际法博士点的申报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国际法系共接受国内捐赠图书54部;接受国外学术机构和学者捐赠图书226册,与韩国济州大学法学院建立固定资料交换关系。
在本科教学贯彻三创(创新、创造、创业)教育,严谨求学树一流学风,积极扶持和鼓励学生深造和求学,国际法系99级首届毕业生共97人,67人参加考研,18人被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著名国内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迄今为止国际法系本科生已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近百人,考取博士研究生一人;四人经参加托福和雅思考试被录取为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第二大学、法国利日摩大学等国外高校留学硕士生。
国际法系硕士生培养成绩显著。国际法院国际法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有23人考取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博士研究生,他们当中不少已成为专家、教授、高级律师和政府、司法部门的业务骨干。
国际法系为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激发青年学人的科研热情和学术志向,专设青年国际法学社和《国际法探索》等学生学术社团和学术专刊,为实现三创教育提供平台,以崇高的志向、严谨求实的学风和良好的国际法律业务素质的培养构成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流。目前国际法系在读的本科生949人,国际法专业硕士生43人,接受法国巴黎第二大学留学生3人。国际法系正积极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合作,推动中澳合作培养国际商法硕士的教育项目。
国际法系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国际法系学生参加全国性学术大辩赛4次。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理律杯WTO法辩论赛、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法庭大辩赛、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均由国际法系教师指导和带队参加,获最佳提案奖、最佳组织奖等奖项,为学院赢得声誉。国际法系组织和训练的国际法校参加全国理律杯模拟法庭辩论队在2004年第二届全国理律杯模拟法庭辩论赛中荣获团体亚军杯、最佳诉状奖和优秀辩手奖三项大奖,是全国十五个参赛院校中唯一一个荣获两项集体大奖的参赛单位,是国际法校有史以来参加全国法庭模拟辩论赛取得的最高成绩,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国际法系合唱队代表学院参加陕西省高校纪念建党80周年合唱比赛获二等奖,参加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获三等奖,并获教育部、文化部等六部委表彰;国际法系“走进WTO”法制宣传日活动,被中央电视台纪念宪法颁布三十周年晚会现场采播,并被陕西电视台公共政法频道报道;国际法系团总支三次被学院授予“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系党总支被评为“陕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学生中有一人获“陕西省优秀团员”、一人获“陕西省优秀学生干部”,四人获“陕西省优秀毕业生”称号。一人在陕西省大学生艺术节书法比赛中获得特等奖。在国际法院历届校园艺术节比赛中获得大合唱、舞蹈、健美操、征文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受到学院表彰。“英语晚会”、“戏剧小品晚会”等活动在校园中引起良好反应。

Ⅶ 首都师大

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学校名称
首都师范大学,简称首师大
英文校名: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缩写为CNU
成立时间
1954年
学校层次
一类本科院校,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五,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十三。
学校性质
国办学校
学校地址
校本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05号
邮政编码:100048
分布院系: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育技术系、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图书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北一区: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83号
邮政编码:100089
分布院系: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图书馆
校名北二区: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56号
邮政编码:100089
分布院系:教育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
海淀分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通慧寺1号
邮政编码:100080
分布院系:初等教育学院
通州分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中山街50号
邮政编码:101100
分布院系:初等教育学院
学校概况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专业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投校训入建设建设,进入“211工程”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建校52年来,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近10万名,是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和培养其他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点40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点107个。市级重点学科6个,市级重点建设学科12个,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基础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体育与艺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全国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地区生命科学与人才培养产学研基地, 1个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历史变迁
学校始建于1954年,原名北京师范学院,1992年由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首都师范大学。
1954年北京师范学院创建
1964年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并入北京师范学院
1956年由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和音乐系)合并升格为北京艺术师范学院
1960年由北京艺术学院
1961年由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并入北京艺术学院
1992年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职业师范学院与外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首都师范大学
1978年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创建
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一分校创建
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二分校创建
1978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创建
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一分校、北京师范大学二分校合并组建北京师范大学分校
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北京联合大学职业师范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外语职业师范学院)等24所分校合并组建北京联合大学
校园环境
学校占地约1900亩,建筑总面积约78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优良,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36,783台件,拥有各类实验室31个。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文献277.95万册(件),其中印刷型文献251.09万册,馆藏基础雄厚,是全国文献资料骨干馆之一。学校建有数字校园建设中心,稳定、完善、高效的校园网络已全面开通。此外,还建有国家级标准塑胶运动场、体育馆、羽毛球馆、游泳池等体育运动场地。
组织结构
学校办公室:
学校办公室是全校党政综合协调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处理学校日常党务、政务工作,组织、安排与协调全校重大活动;上级机关及校领导交办的工作;组织、安排校党委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校长办公会、校级班子民主生活会以及校务委员会、理论中心组学习、全校中层干部会、总支书记会等重要会议;全校重大政治活动的组织、安排以及特殊时期、敏感期的工作;检查、落实、督办上级布置的有关工作和学校做出的决议、决定;党委文件及行政公文的起草、编辑、报送;机要文件、内部资料和学校印章的管理;校园网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网络信息的建设、维护;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管理;学校统计报表的整理、编制、报送;对外联络及接待工作;校友总会的工作;协调并负责全校信访工作;学校文件的录入、打印、装订;报告厅、国际会议厅及有关会议室的使用、维护及设备管理工作;学校报刊的订阅、收发;学校文书、教学、科研、照片及实务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全校计划生育工作;北区的管理;机关总支工作;校史志的编撰工作等。
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正以创新的精神,改进和加强各科室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树立廉洁勤政的良好形象,更好的为校领导、为部门和基层、为师生员工服务。
教务处:
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对全校本、专科教学工作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职能部门。教务处下设教学管理、师资培训、教务行政、注册中心和教材管理等科室。教务处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大学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以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改革、建设和管理是教务处的三大任务。教务处担负着组织全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负责专业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学风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实施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管理、考试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工作。以“规范管理,热情服务”为宗旨,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热情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
工会:
首都师范大学工会始建于1955年。1986年以来,建立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选举产生了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并确定工会承担教代会工作机构和职责。
1990年根据院党委意见,院工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和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同时召开(简称双代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工会委员会和第二届教代会委员会(简称双代会委员会)。至此该校建立了"双代会"制度。
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成立。1996年召开第九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同时选举产生本届"双代会委员"。2001年1月召开第十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双代会委员会"。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双代会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工会四项社会职能和教代会各项职责,配合该校各项中心工作,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为了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作了大量工作。为我校的改革、建设、发展以及稳定教职工队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专业设置:法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音乐学、绘画、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舞蹈学、戏剧影视文学、历史学、世界历史、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心理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
学校下设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技术系、初等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文化学院等17个院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共有本科专业47个。各类在校注册生总数28,747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081人,博士研究生325人,硕士研究生4,170人,成人教育学生12,123人,外国留学生1048人,已形成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2520人,在1216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07人、副教授473人;博士331人,硕士44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在校工作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2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含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9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1人,北京市跨世纪人才38人,市级青年学科带头人22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80人,校级跨世纪青年学科带头人44人。53名教师荣获曾宪梓高师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
学校在200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在第一届、第二届教学名师奖评选中,学校有4名教授获得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目前,学校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4门。在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含合作项目),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44项。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竞赛、英语演讲等国家级及北京市级比赛中均获得了多项奖励。
学校设有85个研究所(中心),建有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十五”以来,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8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5项,“863”计划项目及子课题13项,“973”计划合作项目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8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近7000万元。编辑出版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数学》、《高教研究》、《教育艺术》等。科研成果,首都师范大学从1996年到2005年,完成著作1111部,发表论文7099篇,其中202篇(到2004年)被SCI(E)收录,63篇被EI收录,获得6项发明专利权,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社科奖12项,部社科一等奖1项,部社科三等奖3,北京市社科一等奖12项,北京市社科二等奖58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已同五大洲82所大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自1977年以来,接待40个国家和地区来访5,393人次,聘请外籍专家396人次,同时向28个国家和地区公派教师进修讲学、合作研究1379人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院校之一。“十五”期间,学校制定积极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各院系有计划的主持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目前,该校已同五大洲57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签署了各类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或互派学者访问交流,或进行项目合作研究。此外,学校与众多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合作的领域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与北京市属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等方面开展的实质性合作,使部分项目直接进入首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十一五"期间,该校将逐步扩大与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同时,在现有国际合作的基础上使合作更加深化和具体,力争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首都师大附中、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首都师大附属实验学校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首都师大附中是北京市重点中学之一。
[编辑本段]历任领导:
1954至1958 任校长;
1957至1958任校党委书记
凌 莎
1958至1961任校党委书记
鲍城吉
1962至1964任校长;
1961至1964任党委书记
杨伯箴
1965至1968任校长;
1965至1968任党委书记
冯佩之
1973至1983任校长;
1977至1983任校党委书记
崔耀先
1983至1984任校长
仓孝和
1983至1988任校党委书记
何 钊
1984至1989任校长
杨传纬
1988至1993.4任校党委书记;
1993.4至1997.8任校长
林培黎
1989.8至1993.4任校长
齐世荣
1993.4至1997.8任校党委书记
于洸
1997.8至2001.11任校党委书记
牛继升
1997.8至2001.11任校长
杨学礼
2002.4 至2004.2任校党委书记
谢维和
2005.1 至2006.7任校党委书记
刘利民
2001.11 至 2007.7 任校长
2004.2 至 2004.12任校党委书记
许祥源
刘新成 校长
2007.7至今任校长
[编辑本段]文化传统
学校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先后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国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并多次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新的世纪,首都师范大学将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为适应21世纪北京市的基础教育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教学改革,将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创造力有较大的提高,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培养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师资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人才。在造就适应21世纪的北京市的基础教育和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优秀人才上有新的突破。
到2000年,该校培养规模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共8800人,其中本科生为7000人左右,研究生为800人。成人教育为6000人,外国留学生400人。部分重点学科的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可比教育质量将达到国内高师的一流水平。

Ⅷ 中国社科论文集怎么编辑成册

<p>一、申报时间</p><p>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时间为:2012年5月8日9时(开通网络申报系统)至5月31日17时(关闭网络申报系统)。</p><p>报送成果材料时间:6月11日至22日每天9时至17时(双休日及法定假日除外)。</p><p>二、申报范围</p><p>1.本省作者自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出版)或完成的成果。包括:</p><p>公开成果——在有统一刊号(issn、isbn、cn)的报刊发表、出版社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性的著作、译著、工具书、古籍整理(注释本、点校本、汇校本)、地方志、年鉴、普及读物、论文等;在港、澳、台地区或国外公开发表、出版的上述成果。</p><p>内部成果——未公开发表或不宜公开发表的且被党委政府和党政机关采纳的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须附有采纳应用的相关材料)。</p><p>2.少数申报参评成果的发表(出版)时间可放宽到本届评奖时间段的前三年(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但申报时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上届评奖未申报;②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并产生重大影响(附有关材料);③由三位同行专家(具有相关学科正高职称)推荐(附推荐文字材料)。</p><p>3.所有申报参评的成果均为中文。</p><p>4.所有申报参评的成果,申报人须作出著作权权利归属书面承诺。对著作权存在争议的成果,还须提供具有著作权法律效力的文字证明材料。</p><p>5.一个作者最多可申报参评2项成果。申报人须是该成果的第一或第二作者,公开成果以版权页为准,内部成果须是课题负责人或首席专家。</p><p>6.再版的成果必须有30%以上内容为修订、增补的方可申报参评(须有证明材料)。</p><p>7.“丛书”一般以单本申报参评。</p><p>8.系列论文可以申报参评,但必须标题(或副标题)相同、发表刊物相同、主要作者相同。个人论文集可以申报参评。</p><p>9.集体编著的教材、集体论文集不予申报参评。</p><p>10.已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成果不再接受申报参评。</p><p>三、申报参评成果分类</p><p>申报参评成果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与文献学和决策咨询等15个学科评审组,申报人应根据其成果内容,对照省社科奖申报平台的各评审组学科分类,自行作出准确选择。</p><p>所有翻译类成果一律选择语言学组申报参评。</p><p>所有内部成果一律选择决策咨询组申报参评。</p><p>四、接受申报的单位</p><p>1.省评奖办负责接受省各部委办厅局,省、部属企事业单位,中央驻苏单位,南京军区、省军区、省武警部队机关,省、部属高校(含独立学院),驻苏部队院校等作者的申报。</p><p>省评奖办设在江苏省社科联(南京市山西路120号江苏国贸大厦1600室,电话:025—83312461、83321824)。</p><p>2.各省辖市社科联分别接受本地区(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市属院校,辖区内民办高校,驻地部队、武警部队等)作者的申报。</p><p>南京市社科联

Ⅸ 十大核心期刊都是哪些啊

我国的应该是,经济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为首,其他的往后排!
具体你说的十大核心期刊的话,应该不具有官方正式的称号,可能是你们学校或者专业的别称。因为各个专业不一样,对期刊的看重不同。我们文科的就是CSSCI收录的期刊,影响因子高的那些。从影响因子来看,国内的十大期刊如下:
1 经济研究 6404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社科双高期刊; 8.619
2 会计研究 4374 中国会计学会 5.475
3 中国社会科学 1864 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科双高期刊; 4.309
4 社会学研究 2534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4.288
5 大学图书馆学报 4601 北京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 3.739
6 外语教学与研究 西方语文 & 俄罗斯语文 3357 北京外国语大学 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效期刊; 3.678
7 法学研究 1386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社科双奖期刊; 3.651
8 地质科学 233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科双百期刊; 3.470
9 中国法学 3176 中国法学会 社科双效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3.138
10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5625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3.099

Ⅹ 徐昕的成果奖励

1. 《迈向社会和谐的纠纷解决》,入选全国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2008)
2. 《论私力救济》,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2007),中国法学会“全国第一届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一等奖(2007),2003年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司法部,2006)
3. “中国信访制度的现实与未来”,中国法学会“涉法涉诉信访与和谐社会建设”论坛征文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
4. “法律的私人执行”,《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重庆市第五次社科评奖二等奖(2006)
5. “为什么私力救济”,《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全国第六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05),2004年海南大学“两吴科研奖”一等奖
6. “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 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一等奖
7. “证人的实证研究”,2004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一等奖
8. 《英国民事诉讼与民事司法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03年8月获“全国第五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9. 2003年获清华大学第八届“航天海鹰杯”学术新秀称号(清华大学学生最高学术奖)
10. “程序经济比较分析”,2001年获“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暨法学院恢复建院2周年”学生学术论文大赛一等奖
11. “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广东省人行1998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12. “最高额抵押理论与操作初探”,广东省人行系统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
13. “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东莞市1998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
14. “金融风险的法律控制”,东莞市1997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15. “东莞市现金投放情况调查”,东莞市1997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16. “最高额抵押理论与操作初探”,东莞市1995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17. “通货膨胀的法律控制”,东莞市1996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18. “诉权与检察权的法哲学思考”,西南政法学院1992-1993年度研究生论文优秀奖
19. “中国司法协助探索”,西南政法学院1994年研究生论文优秀奖

热点内容
2016并购基金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3 10:30:11 浏览:110
员工安全责任书有法律效应吗 发布:2025-01-13 10:29:49 浏览:685
法院团委 发布:2025-01-13 10:08:27 浏览:680
检察院和法院领导班子成员 发布:2025-01-13 09:25:05 浏览:281
七五普法老年人法律援助 发布:2025-01-13 08:34:39 浏览:19
2018年学生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3 07:48:00 浏览:200
劳动法在私企 发布:2025-01-13 07:41:46 浏览:9
什么道德问题 发布:2025-01-13 07:29:46 浏览:392
法律硕士非法学两年制 发布:2025-01-13 07:26:04 浏览:290
律师杨军 发布:2025-01-13 07:16:54 浏览: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