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与法治
⑴ 怎样做好审计法制审理工作
(一)正确认识法制审理,实现审计复核向法制审理转变 的跨越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 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种经济的新常态特征也推 动着审计工作顺应经济发展变革的需要作出创新和改变。法制 审理正是新时期下审计工作的重大创新和改革,对于审计工作 的这种创新和发展,基层审计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作为一把手, 应当充分认识到法制审理对于审计质量管理的重大意义,深入 了解法制审理的内涵和权责,科学区分审计复核和审计审理的 区别,实现从被动质控向主动质控、事后质控向事前质控、形 式质控向实质质控、区域质控向全面质控的思想转变。审计机 关应加强法制审理的宣传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审计工作者的责 任意识和质控意识。同时,要配合做好审理机构的组织建设, 建立独立健全、人员齐备的审理机构,并向政府提出预算申 请,加强经费保障。
(二)健全审计考核机制,夯实三级复核质量管控体系的 管理基础 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审计人 员的积极性,使得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审计机 关应健全和完善审计质量考核机制,科学设计,按照《审计准 则》的要求合理划分三级复核质控体系中各环节的职责内容和 相关责任。健全审计报告考核机制,将审计报告质量纳入审计 组、业务机构的年终考核目标之中,由审理机构予以考核和评 分,促进法制审理意见能够落实到位。合理设定考核标准,对 于审计报告未达到相应标准的审计组或业务机构,扣减考核分 值;审计组、业务机构审计报告质量水准较高,则给予相应奖 励,双向刺激和提升审计组、业务机构提高审计质量的积极性 和能动性。
(三)完善审理制度建设,推进法制审理工作科学化、规 范化发展 就审理的具体实施和执行,国家职能部门还应出台更为细 化的实施办法,以强化对基层审计机关法制审理的指导。
⑵ 是不是只要是企业都必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是。会计师事务所是连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纽带,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不以盈利为首要目标、具有法定社会职能的第三人。
一方面担负着塑造市场经济微观主体,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具体执行者。
由于社会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微观主体经营活动的逐利性,国家总是通过立法和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人力政策及一系列行政法规实施对经济的调控,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职能就是依据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市场微观主体的行为和经营结果进行规范调整;
从而使国家的意志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实现,使“法制”过渡到“法治”,“以法治国”转变为“依法治国”,把企业的经营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最终达到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目标。因此,会计中介机构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2)审计与法治扩展阅读: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作用:
在资本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向社会披露募股公司的资产重组计划、募集资金的用途、预期收益等信息,引导股民的资本投向。在股票上市流通后,则通过公布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引导资本的流动。
在直接投资领域,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间的合资、参股、控股、购买等投资活动,通过资产评估、价值认定、财务审计加以规范和引导。在间接投资领域,银行及其他债权人则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对借款人资信的评估和抵押资产价值的评定做出决策。
当今会计师事务所对资本流动已从间接引导过渡到直接引导,”五大”的融资代理业务发展迅速,已显示出其他中介组织不可比拟的优势。这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业务,职能作用在不断扩大。
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也要在资本供应者和资本需要者之间充当信息中介,把资本引向优势产业,使资本的所有者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实现资本盈利性和安全性的统一。
⑶ 浅议如何推进审计工作法制化建设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审计工作法制化建设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专司经济监督职能的国家审计机关,在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计所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复杂,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何切实保证审计监督现代化、科学化与法治化的要求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切实加强审计法制工作 审计法制工作,是审计机关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实现依法审计目标,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手段,也是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审计法制建设的关键。加强审计法制工作是审计机关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必然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审计法制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审计法制工作的领导。 首先要加强审计法制机构建设。审计法制机构是依法审计规划的拟定者和组织实施者,也是领导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各级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构,配备得力干部,充实人员力量,并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要在保持骨干力量稳定的基础上,加大内外交流的力度。同时,注重选调一些政治素质好,年龄较轻,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到法制队伍,增强法制机构整体工作能力。 其次要健全审计法制领导工作机制。各级审计机关领导要把审计法制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审计法制工作的领导。要像重视审计业务工作那样重视审计法制工作,真正把审计法制工作列上位、抓上手。要及时研究解决审计法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尽职尽力,法制部门要积极主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依法审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要进一步抓好审计管理和质量控制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工作质量高不高,直接涉及到审计机关是否坚持依法审计,依法办事,是否履行了法律赋予的职责,是否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也涉及到审计的公信力和权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审计法制工作的核心。各级审计机关必须把严把质量关作为审计工作的核心。要积极构建科学的审计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要加强和改进审计计划管理,实行滚动编制,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成本核算。要细化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做到早谋划、早安排,提高项目计划的科学性、严肃性,从源头上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要深化审计复核,试行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审理工作要求对审计质量的把关,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更要在实质上及时发现问题。对审计质量的审查把关,不能机械地认为就是简单地核对数据,核对具体法规的适用,这是审计质量把关的重要工作,但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况且,过多依赖事后补救,末端治理的传统方式,很容易陷入疲于应付、甚至无所作为的境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必须从传统的线性思维中跳出来,在更高层次上把好关。各地要在强化三级复核、总结复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审计工作的实际,积极试行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为制定适合本地区审计项目审理规范创造条件。 三、要大力开展审计干部法制教育 分析当前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审计监督的难度在不断增大。“随着审计的不断深化,对一些问题的揭露、定性、处理的难度更大。当审计发现重大问题时,特别是发现重大案件,调查取证的难度越来越大,反审计的手段越来越高明”。破解舞弊者费尽心思设下的谜局是审计人员必须逾越的一道屏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开拓创新、积累经验、增进相互交流,从而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完善审计技术手段,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从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上不给“反审计”者以可乘之机。 由于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审计机关的任务越来越重,为解决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审计机关的人员编制得到了快速扩充。这些审计队伍的新兵来源和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有的是从刚毕业的学生中招考的;有的是从社会在职人员中选拔的。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选择科学系统的培训方法才能尽快让“新兵”进入角色成为审计队伍的中坚力量。 今后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纳入长期规划。各级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依法审计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纳入到本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工作规划中去,并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贯彻落实,确保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⑷ 审计人员法制意识淡薄表现在哪些方面
内部审计是在现代企业下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受管理体制、职能定位、人员素质、法律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足够的权威性,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从内部审计职业自身分析,普遍存在审计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许多人误认为内部审计在工作目标上没有特定要求,所提交的内部审计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内部审计无所谓 “风险”可言;或者认为内部审计在本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只是“奉命行事”,即使出现工作上的误差或疏漏,也无须承担“风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内部审计必然陷入一种被动和无所作为的困境,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及其特点
现代审计是以“风险导向审计”为特征的。审计风险既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分配审计资源的先决条件。一般认为,广义的内部审计风险包括审计职业风险和审计工作风险。前者是指对内部审计职业界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与环境总和;后者是内部审计主体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审计时,由于不确定因素影响或者由于审计人员能力所限,作出不恰当的审计判断或是对存在的错弊未予揭示,从而造成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现代企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权责明确。这不仅体现在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而且更多地体现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员工的多层次、多环节之间,从而形成分权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和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内部审计以相对独立的第三者身份界乎其间,起着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监督与评价作用。这样,企业所有者对聘任经理,以及经理对所属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经营行为监督和业绩评价,就由各级内部审计机构来完成。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对接受的审计项目所采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不当,未能发现重大错弊或出具的审计结论失误,从而产生不良后果,这就是内部审计风险。因而,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存在,内部审计风险也就成为必然。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风险具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是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具有与企业相一致的目标。作为企业组织的构成之一,内部审计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紧密相联,可谓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因而,内部审计风险与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一致性。
其次是内部审计风险范围的扩大化。社会审计接受委托,其风险仅限于约定审计项目涉及的内容,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职能部门,根据管理的需要,其监督与评价的范围就不仅限于财务方面的问题。凡属企业经营行为,都可以成为审计对象。因而,从违反财经法规到经营活动失误,如果内部审计部门未能予以揭示或判断不当,都会产生审计风险。但是,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在提交的审计报告或管理建议书中已充分、客观地揭示了所存在的问题,而企业管理当局未能予以足够重视和采取相应解决方案,由此而造成的损失不是内部审计的责任。
其三是内部审计环境的局限性增加了审计风险的系数。内部审计在性质上属于企业自我约束的管理控制行为,当审计事项涉及外单位时,往往难以进行调查取证,而且内部审计人员与本单位员工长期共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利益关系和感情联系。当审计中涉及具体人和事时,难以遵循审计回避制度,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性,最终使内部审计人员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
其四是内部审计对审计事项不具有选择性。社会审计在接受审计委托之前,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对审计风险作出评估,当预计审计风险水平高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时,可以拒绝接受审计委托。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一种职能,必须围绕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在审计委员会的统筹安排之下展开日常工作,不可能对风险水平不同的审计项目作出选择,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努力降低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与防范机制
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内在动因和自身规律。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应当重视对内部审计自身特点与规律的分析,不仅要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风险管理,更要对内部审计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风险管理,形成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机制,力求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1.组织、保障机制。建立在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避内部审计风险的合理选择。按照我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设置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由具有会计专业知识的独立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主席,审计委员会制定内部审计方针,决定内部审计项目,审核批准内部审计报告,协调企业各部门关系,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拥有在董事会发表意见(包括保留意见、不发表意见和反对意见)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我们认为,不仅只是上市公司,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所有企业,都应当逐步建立审计委员会,使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具有可靠的组织保障机制。 2.行业自律机制。我国自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以来,由内部审计协会负责各行业内部审计的协调与指导工作。内部审计协会是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行业自律组织。在现代经济社会,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重视塑造自身的社会形象,维护企业信誉,提高社会地位。为此,企业具有对自身遵纪守法、照章纳税、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社会环境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的内在需求,这正是内部审计协会对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并予以评价的基础。内部审计协会一方面要为协会成员传播内部审计信息和知识,致力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研究内部审计工作的模式,不断开创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积极主动参与内部审计协会活动,支持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为防范内部审计风险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
3.交流沟通机制。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一方面要接受国家审计的业务指导,为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服务;另一方面又要在企业管理当局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为维护本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在这种双向性的责任导向中,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对象之间,并非单一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内部审计要摆正自身位置,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为企业管理服务,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职业形象,提高企业领导和各职能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通过交流和沟通,积极向企业领导者宣传企业与国家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唯有在守法经营、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提升企业的社会信誉,更好地维护本企业的利益。通过交流和沟通,使企业领导者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是自己的参谋和助手,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取得企业领导的理解与信任,取得各职能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4.风险评估机制。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除了审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之外,最主要的来自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协助企业管理者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是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风险评估就是结合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在预期的可能状态下,对实施方案结果风险的评价。风险评估注重向管理者提示企业所面临风险的性质及其强弱,以期管理者采取相应对策,回避或降低风险,而不是对风险的控制。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就企业的经营环境、决策目标、战略规则和未来经营状况的变化,与管理者充分交流,对风险性质及大小取得共识,并以此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审计对象及审计方法。其次要收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相关审计资料,明确每一审计项目的风险概况,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提交审计委员会审批。最后在具体实施审计项目阶段,要评价实际产生的风险及控制风险的效果,提出有关风险控制的建议。
5.交互审计机制。在大型企业集团中,所属的控股子公司以及设置的分公司或分支部门众多,为适应这种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内部经营关系、财务关系和审计监督关系,需要建立多级内部审计制度,并形成交互审计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各级企业组织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在上级组织指导下开展审计业务,同级企业组织每年(或半年)在上级组织统一领导下,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交互审计,以交流审计资源,总结审计经验,揭露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工作评比,以推动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在整个企业集团中形成自审、互审、抽审的交互审计机制,有利于调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各级企业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6.激励约束机制。为了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激励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在企业中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一套审计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包括审计工作效率、审计程序规范、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效果和审计职业道德等。在审计委员会的统一组织下,对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审计业务质量进行定期评比考核。根据考评结果对审计工作成绩显著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工作质量优秀的特定审计项目和表现突出的内部审计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与内部审计人员的晋级升职挂钩。对玩忽职守、内部审计业务质量低下,造成企业损失或影响企业社会信誉的内部审计机构和相关内部审计人员予以行政和待遇处罚,对造成重大过失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将处罚结果备案,根据过失性质和程度决定其去留;对已取得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的人员,应将对其工作表现的评价(奖励或处罚)报送地方内部审计协会备案,从全行业的角度激励和约束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⑸ 公安局法制科还是审计科好
具体还抄要看各单位的不同情况。个人认为法制科更好。
审计科其实是公安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而非专业业务部门,发展前途一般。这个科涉及钱财问题,比较敏感,也容易出事,工作风险大。而且最后重要的问题还是国家审计机关来审计,你这里的审计就是走个形式,权力也不大。
法制科是公安局内部重要的业务部门,相当于公安局内部的检察院,掌握审查拘留、审查提捕、审查行政处罚等多项权力,是很锻炼人的岗位。
如果你有意走仕途,那么审计科很适合你,你可以多学点东西,多接触一些人,以后争取调到政府部门工作。如果你想在公安局或司法系统工作,那法制科是最好的。
⑹ 工程结算审计是否需要进行法制审理
工程结来算审计和一般意自义上的审计是同样的意思,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直接聘请具有工程结算审计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工程结算报表的编制,并报上级单位审批。
2、本单位财务人员自行编制工程结算报表,然后再聘请具有工程结算审计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工程结算报表的审核,并出具审核报告。
总而言之,工程结算审计就是聘请具有资质的事务所进行就行。
这是我根据实际工作的经验回答的,谢谢采纳。
⑺ 如何增强法治思维 开展审计工作
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完善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健全审计干回部法律知识培训制度,答完善审计干部自学法律制度,加强法律师资教材建设,不断创新审计干部学法形式。一是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在重大事项决策之前应进行法律咨询和论证,逐步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在政府决策中的参谋作用。二是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严格规范审计行为。要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开展审计监督工作,依照国家有关财政财务收支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严格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三是要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通过审计,揭示相关法律法规不执行和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揭露和查处违法乱纪行为,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严格执行,促进政府部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要着力揭示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办法不衔接、不配套以及不适应、不利于甚至阻碍科学发展等问题,揭示各项法规制度在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法规制度完善;积极提出加强法制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推动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上升为法律法规,促进深化改革、完善法治。
⑻ 浅论审计如何推进依法治国
一、审计助推国家立好制
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是依法治国的基石;审计要充分履行监督职能,充当制度建设的催化剂,为促进国家法律制度建设发挥审计作用。一要助推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审计要高度关注法律法规在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各单位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进行科学分析,发现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建议,及时向上反映,有效推进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二要助推各级政策制度的健全完善。审计要高度关注各级政策制度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研判这些情况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属于政策制度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提出具体明确的审计意见建议,积极向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反映,促使政策制度的缺陷得到纠正,推进政策制度的健全完善。三要助推部门行业规章的健全完善。审计要高度关注各部门行业规章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寻找规章制度存在的不科学、不全面、不合理、不合法等问题,进而发现规章制度的缺陷和漏洞,通过审计建议的方式,推进部门行业规章的健全完善。四要助推被审对像内控制度的健全完善。审计要高度关注被审计对像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合法性、有效性,发现其内控制度存在的不科学、不全面、不合理、不合法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原因,找到对策,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帮助被审计对像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提高其管理水平。
二、审计助推国家用好权
权力正确行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法律授予的,审计要充分履行监督职能,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控和制约,促使权为民所用落到实处。一要充当依法行政的“清道夫”。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审计要充分履行监督职能,通过开展财政审计、企业审计、政府投资审计、民生审计、资源环保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掌握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执行情况,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法不依、有规不守以及不作为、乱作为、错作为、迟作为、慢作为、缺位、越位、错位等行为,依法严肃处理,采取有效措施,督促纠正,实行问责。二要充当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健全完善跟踪审计机制,对财政资金征收、管理、使用全过程实行联网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征收权、管理权、分配权、使用权的监督;对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各环节、各涉及对像实行跟踪审计,加强对投资资金及项目审批权、管理权、监督权的监督;对经济责任人实行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监督权的监督;对专项资金筹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各环节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各环节权力运行进行监督;通过全方位的审计监督,有效防控权力运行,使权力不正确运行现像得到预警、反映、制止、惩处。三要充当反腐倡廉的利剑。审计要主动融入反腐倡廉的工作格局中,发挥查错防弊功能,要像“啄木鸟”一样,敏锐发现经济领域的害虫,并加以清除;审计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针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抓住不放,一查到底,查深查透;审计要像“铁包公”一样,对违法违纪违规的责任人,分清责任,按照法律规定,该问责的,建议问责;该受党纪政纪处分的,移交纪检机关处理;涉赚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三、审计助推国家办好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我国国家政权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谋利益,审计作为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履行监督职能,为国而审,为民而计,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一是要加强对经济社会运行的预警防控。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像医生一样,经常为经济社会运行“体体检”、“测测温”,为其问诊拿脉;要利用联网监测系统、项目审计实施、专项审计调查等手段,全面充分地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潜在风险、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加以反映。二是要加强对国家政策贯彻落实的跟踪督促。要加强对国家大政方针、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惠民政策、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像卫士一样,守护国家根本利益、群众切身利益;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对贯彻不力、落实不到位、走偏变样的行为;对损害国家利益、群众利益的行为;及时发现,果断纠正,依法处理,促进落实。三是要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情况的检查监督。审计实施过程就是审计执法过程,审计要加强对被审计对像执行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情况的审查,发现违法违纪违规问题,既严格依法处理,以儆效尤,维护法律权威,又督促整改,确保法律实施,维护法制统一,促进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四是要加强对审计掌握情况的分析建议。审计要像“谋士”一样,要加强对掌握的情况、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弄清原因,找到症结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及时上报党委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对党委政府、主管部门了解相关情况,掌握突出问题,判明发生原因,寻找对策方法提供帮助,发挥审计在重大决策中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四、审计助推国家理好财
财政资金是依法治国的物质基础,审计要充分履行监督职能,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发挥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作用。一是要促进规范预算编制。围绕各级预算编制的内容、程序进行审查,关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法合规性,发现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不细化,方法不科学,定额标准不合理,绩效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积极进行反映,有效督促纠正和整改。二是要促进规范财政收入征管。加强对财政收入执收部门的审计监督,审查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履行法定征管职责情况、执行国家财政征管法律法规情况、落实国家财政政策情况,对违反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处理,促进财政收入征管的法治化、规范化。三是要促进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强化对财政资金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逐步推行对财政资金的联网审计,将公共财政资金、非税收入、国有资产资源收入、国债收入、社保基金、收费收入、各种政府性基金资金等全部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实时监测资金运转和管理情况,处理和纠正财政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促进财政资金管理的合法合规。四是要促进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沿着财政资金运行使用路径,加强对资金使用各环节、各对像的审查监督,严格查处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贪污私分、损失浪费等违纪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行为,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五是要促进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围绕落实国家政策、遵守法律法规、执行预算情况进行审查,掌握财政资金绩效情况,客观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
⑼ 法制与法治的联系和区别
201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要真正建立法治国家;从9月中旬开始,审计署全面开展了“审计法治宣传月”活动,对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等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宣传,进一步加强审计法治建设,“法治”与“法制”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
一、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1、从概念和内涵上讲。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指一个法律信念,内涵是一种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又称为以法而治,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2、从产生和发展上讲。
①法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法治的诞生;
②法治的产生和发展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而法制的产生和发展却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3、从基本要求上讲。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而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从实行的主要标志上讲。
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而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5、从核心意义上讲。
法治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法制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二、法制与法治的联系:
1、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2、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制度,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之上;
3、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