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韩非子
1. 韩非子论语道德经的政治主张核心内容是什么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2.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
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上疏辩驳。韩非与李斯之政见相左。韩非欲存韩,李斯欲灭韩。
因为韩非子和李斯曾经是同窗,李斯深知韩非辩才了得,担心嬴政被韩非计谋所蒙蔽,故上疏嬴政,陈述其中利害。他说:“韩非前来,未必不是认为他能够让韩留存,是重韩之利益而来。他的辩论辞藻,掩饰诈谋,是想从秦国取利,窥伺着让陛下做出对韩有利的事。 ”
秦王认为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韩非。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韩非想上书始皇帝,被拒绝。后来始皇帝后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韩非已经死了。
(2)道德经韩非子扩展阅读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显学,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3. 墨子、孔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孟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墨子主张: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孔子主张: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2)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逐步改良政治
3)保守部分: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4)“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发展私学
老子主张: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庄子主张: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荀子主张: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
韩非子主张: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
孟子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4. 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韩非子是法家学派。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地位。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主张“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要实现仁和礼,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实际价值,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有指导意义。
2、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3、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
4、韩非,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4)道德经韩非子扩展阅读
1、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他们在理论上阐述忠孝仁义的政治意义和政治功能,其中,仁得到了诸位儒学宗师的特别关注。
孔子把仁视为最高品德,并以此为据形成了“仁政”理想政治。关于仁的内涵,孔子认为主要有两层,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仁者爱人。对内克己,对外爱人,最终在思想和行为上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仁是一种美德,可以把人培养成谦谦君子,但也容易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又在性善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将之应用于政治,提出了仁政思想。仁政的主要内容有四项。其一,制民以恒产。其二,赋税徭役有定制。其三,轻刑罚。其四,保护工商业。
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德治的要求首先是针对统治者的,在孔子看来,统治者要在道德修养方面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有效的统治。孟子也认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习是实行理想政治的前提条件。
2、道家学派
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
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为汉初统治者所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渐衰。同时,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运动中道教思想的产生有所影响。魏晋间玄学盛行,王弼、何晏辈首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
佛学传入中国后,佛教徒用老庄诠释佛典,又有释、道合流之势。宋明理学家力倡儒家道统,佛、老并斥,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等。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3、法家学派
法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重要学派,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学者一致认为其为道家分支。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
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法家或齐法家。齐国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创始礼法并用的制度。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至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深受齐文化熏陶的荀子,还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代表人物。
有学者将先秦法家主要划分为“东方法家”即齐法家和“西方法家”即秦晋法家两大阵营。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秦晋法家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
5. 《史记》中老子和韩非子主要事迹及其性格特点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7-04
6. 举出老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1、老子的思想主张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2、墨子的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3、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6)道德经韩非子扩展阅读
1、老子——道家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从此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的至尊宝术。
以黄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等等为主要代表,主张“无为、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等。尤其重要的是,道家虽有经典著作,可思想并不圈囿(quānyòu)于著作之中。
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
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历史长河中每当灾世来临之时,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气挑战灾难乱源,诛邪卫道,拨乱反正,也因此激荡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篇章。
2、墨子——墨家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认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响。
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
杨墨本是硬币的两个面,故杨墨互补,然古往今来人们都以孟子“距杨墨”的一般思维方式评价杨墨,这是有失公允的。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3、韩非子——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7. 道德经,韩非子是一个原理吗
你好,我的回答是他们不是一个原理!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韩非子是法学的代表人物!谢谢!希望能够帮到你!
8. 孔子,墨子,荀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
二、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三、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
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老子的学说,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唯物与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四、韩非(约前280—前233),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从兼爱的观点出发,墨子又提出“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等主张,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也反对以大欺小。
五、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赵国人。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学术思想,发展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首创性恶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六、孙子(?~公元前1105),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思想家孙武。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
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8)道德经韩非子扩展阅读
一、《墨子》的评价:
从《墨子》全书来看,墨子在宋国的活动较多,与宋国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宋国的感情最深,这可以从墨子“止楚攻宋”事件中看得出来。另外,《墨子》一书明显具有宋地方言的特点,没有鲁、楚方言,这也是墨子宋人说的有力证据。
再者,墨子是一位以天下为怀游走四方的学者,所谓“孔子锅灶烧不黑,墨子板凳坐不暖”即是,他经常往来于宋国、鲁国、齐国、魏国、楚国等很多地方。由此看来,梁启超以“归而过宋”语否定墨子为宋人,实为牵强。
“归而过宋”只是证明了墨子当时没有居住在宋国,并不能证明他不是宋人。而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葛洪在《神仙传》中早已明确记载。
二、《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
9. 评价韩非子/河上公/王弼注《道德经》
韩非子《解老》、《喻老》是借老子的话来支撑他的思想观点,版没有尊重老子《权道德经》的本意来解释。王弼注《道德经》是按他的玄学思想来玄化了《道德经》,即把《道德经》神化、复杂化、更加难懂了,本来,直接读《道德经》原文,还能读懂百分之一二十或二三十,看了王弼的注解,你可能这百分之一二十或二三十却减少了,总之,帮助少阻碍大;2000多年来,采用王弼注解的最多,而受他阻碍的也最多,许多明显不合情理的解释也跟着照样解释,比如《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恒)道”,跟着王弼说(那个永恒的大道)不可道不可说;什么样永恒的道不可道不可说,只有我们没有搞清楚的永恒道不可说,凡是搞清楚了的永恒道都可说;如果硬要说老子那个永恒的大道不可说,这也是睁着眼说瞎话嘛,老子明明对它进行了很描写描述嘛!
10.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各主张什么
1.孔子的主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相关内容:“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
译文:“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2.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统治者失去了民心,国君只要时刻牢记“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心怀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国泰民安,国柞长久。
相关内容:《孟子·告子上》中讲:“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 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 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
3.庄子的主张: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相关内容:“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
译文:道的实体用来保垒身体;它的剩余用来治理国家;它的渣滓用来治理天下。
4.老子的主张: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相关内容:“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四十二章)
译文:“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5.荀子的主张: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相关内容:”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
译文:减轻农田的税收,整治关卡集市的赋税,减少商人的数量,少搞劳役,不耽误农时。
6.墨子的主张:墨子主张尚俭节用,及兼爱非攻。
相关内容:《墨子.鲁问》:“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葬、节用;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译文:“到了一个国家,选择最重要的事情进行劝导:假如一个国家昏乱,就告诉他们尚贤尚同的道理;假如一个国家贫穷,就告诉他们节用节葬;假如一个国家喜好声乐、沉迷于酒,就告诉他们非乐非命的好处;假如一个国家荒淫、怪僻、不讲究礼节,就告诉他们尊天事鬼;假如一个国家以欺侮、掠夺、侵略、凌辱别国为事,就告诉他们兼爱、非攻的益处。所以说‘选择最重要的事情进行劝导。’”
7.韩非子的主张: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意思是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相关内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蠡》)。
译文:圣人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陈规旧俗,而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
(10)道德经韩非子扩展阅读:
历史评价:
1.积极方面:道家研究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包含在这其中),儒家研究的是人和人的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结构方面为主,认可不平等),法家研究的是人和人的异常关系的处理,墨家研究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主张平等),兵家研究的是人和敌人的关系,他们共同构建中华民族文明的衍生大潮,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
2.消极方面:法家的严刑酷法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造成了暴政;儒家的克己复礼、等级观念思想阻碍了人与人的自由交往,道家的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加剧了小农经济的自私性。
网络-孟子
网络-庄子
网络-道德经
网络-荀子
网络-墨子
网络-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