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武汉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武汉大学

发布时间: 2022-04-27 19:22:57

Ⅰ 《如何认识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的论文应该如何写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如车之两轮和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可以说,法律是固国之根,道德是固国之本。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时,同样应该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德治。 第一,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补充。法律具有强制性,其背后有国家机器为支撑,因此是调节社会关系最强有力的工具。但是法律不可能渗透进社会层面的各个角落。于是,道德必然成为法律的补充,因为道德是依据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维持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与社会生活如影随形。因此,强调以德治国,不但不会削弱依法治国。相反会使依法治国更加有力和有效。而且,从法律制定的层面看,任何法律都离不开道德的预设,它虽然体现着阶级的意志,但也氤氲着道德的希冀。因之,依法治国离不开以德治国。 第二,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之“流”。当前,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其理论建构应该具有“源”和“流”两个来源。所谓“源”,即社会实践的需要;所谓“流”即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社会的实际需要就是理论形成之“源”,而以往的思想资料就是理论形成之“流”。马克思也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根据马克思所说的“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和恩格斯所说的“以往的思想资料”,来考察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其重要的方面和内容就是“德主刑辅”。所谓“德主刑辅”转换成现代语言,就是“德治”为主。因之,“德治”思想就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不可疏离的本土资源,或说是当代中国法治理念之“流”。中国历史上传统德治思想,是精华与糟粕杂糅并存的。因此对于传统德治思想既不能生吞活剥,也不能弃如敝屣,而应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为大背景,使传统德治思想获得新的形态和生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建设之需。关于德治思想,在中国古代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但是由于中国近代国力衰微,饱受列强欺凌,国人希冀借助西方治国理念以富国强民。因此,对法治的期盼和对德治的冷淡与日俱增,一些人将德治与人治划了等号。诚然,就封建社会而言,德治即为人治,但是也应看到,德治并非封建社会所独有,在民主政治条件下亦有德治。有学者云:“德治有两种,一是人治下的德治,二是民主基础上的德治”,“德治与人治并无必然联系。如果一个国家在民主基础上实行德治,那就根本不会导致人治。”我们今天所需的以德治国,决非人治条件下的德治,而是要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念,如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等。以此“指导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作为社会公仆的党政干部的思想和心理,从而真正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所以,德治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形态,不可一概而论。即使在西方法治国家,也没有否定道德的价值和作用。例如,“富勒、德沃金等自然法学家认为,法与道德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的联系,主张法律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并与道德要求相一致,因此,法律一旦失去其固有的道德性,就导致一个根本不宜称为法律制度的东西。在2001年全国宣传会议上,江总书记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智力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以德治国的价值“就是要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基础,有效的运用伦理调控手段治理国家和社会。”这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过程中德治的特殊意义。 五、建设有中团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借鉴西方法治中具有普适性价值的经验,加快立法进程西方法治理念滥觞于古希腊,但作为一种文明则成型于资本主义制度。由于其制度性质,西方法治文明自然有其阶级性和特殊性的一面。但是,西方法治文明也包含有人类普适性和共性的特质,正如恩格斯所说:“很少有一部法典是率直地、十足地、纯粹地表示一个阶级的统治的。也即是说,在法治理念中,阶级性往往是隐含于普适性之中的。而法治理念中的普适性原则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应予以借鉴的思想资源。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研究中存在“移植论”与“本土论”之争。实际上,“移植论”与“本土论”都未能辩证地对待西方的法治文明。“移植论”过于强调了法治文明的共性和普适性,忽视了其阶级性和特殊性。而“本土论”则忽视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共性和普适性的因素我们既要避免全盘西化,也要避免盲目排外,而要如鲁迅先生所云,采取“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拿来的东西,则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因此,对于西方法治文明,只有吸纳和借鉴有益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东西,才符合唯物辩证法。 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属于后发型,因此应该借鉴先发国家的法治文明成果。这样,我们可以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借鉴和吸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立法经验,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也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

Ⅱ 如何认识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

持符合中国国情,坚持依法执政,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的法治建设。

第一,我国法治建设是以党作为政治领导的法治建设。我国法治建设这一鲜明特点,古今中外从未有过,是无可否认也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这一特点客观上提出了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坚持党的依法执政。

第二,我国法治建设是以中国国情作为现实基础的法治建设。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建设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国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量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总体上依然较为落后的国情,决定了法治建设必须服务发展,赶超型与跨越式的发展目标更要求我们必须服务于科学发展。

第三,我国法治建设是以中国历史文化作为思想背景的法治建设。我国的历史文化总体上不利于现代化,但又必须正视并以之作为出发点。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重视经济之外的社会、文化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历史文化基础具体实在,特点鲜明。加之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很好的梳理,而历史文化并不因为这些而不影响法治建设,且必然是在这种历史文化作为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的。

第四,我国法治建设是以社会主义作为社会道路的法治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这就是与资本主义法治彻底相区别。这就决定了它伴随并保障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以人为本,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切实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就必然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使命。

第五,我国法治建设是以我国现代化作为发展载体的法治建设。我国法治建设无论从何时起算,几乎都是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纠织在一起的。它们相伴而生,相随而行。我国现代化的后发性质也决定了法治建设的后发性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严重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也在于解决这个问题,只是解决起来困难很大。包括农村在内的法治建设,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构成部分。重庆市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农村与城市的法治一体化与其现代化是同步的。

Ⅲ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要素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领导的意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Ⅳ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中来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什么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本,是全方位推动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确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础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学理支撑,是全方位推动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

仅有牢牢地把握这三个层面,才可以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特性和正确方向,才可以立足于中国具体基本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是怎样形成的

一、从历史性依据来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中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进程中勇于探索实践的结果。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确立,标志着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探索富国强民道路所付出的艰苦努力终于开花结果,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终于找到了正确方向、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从现实性依据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是唯一能够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正确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一是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二是有利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三是有利于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有利于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有利于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从未来性依据来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前途光明、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仅在我国得到了各党派团体、各社会阶层、不同宗教信仰人群的衷心拥护,在国际上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面对未来,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上既充满自豪和自信,又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可以预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思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武汉大学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内涵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共产党“行动指南“、共青团“核心价值“、“实体经济”基础指导和“无产阶级“执政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发展、文化经济、持续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的核心体系。

2、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发展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不可脱离的核心体系,共同生存发展的准则。

Ⅷ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政治发展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法制实践相结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伟大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条件的法治发展道路。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我国的法治实践证明,形成于我们自己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条法治道路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的要求,是在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总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肩负着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更好地坚持和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要服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总道路,又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总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总道路。

Ⅸ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法治道路的要素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有三个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会公报着重做了阐述和强调。公报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1、我们的法治道路要扎根自己的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等法治思想影响深远。今天搞法治建设,应根植中国土壤,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不能抛却,也无法抛却历史传统、割断文化血脉。

2、我们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国情

两千多年前,商鞅就说过,“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又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建设决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特别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必须立足这个基础去不断发展完善。

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包括以下的内容:

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充分的规范供给为全社会依法办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在内的社会规范体系。

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认真研究如何使法律规范本身具有可实施性,不具有实施可能性的法律规范无疑会加大实施成本,甚至即使执法司法人员费尽心机也难以实现。因此,要特别注意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实施资源的配套性、法律规范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规范自我实现的动力与能力。

三、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任何法治形态的基本要义;公共权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扬长避短和趋利避害;破坏法治的最大危险在一般情况下都来自公共权力;只有约束好公共权力,国民的权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实现。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任务艰巨而繁重,如果缺少配套的保证体系作为支撑,恐难以持久。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

五、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少整体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党内法规存在“碎片化”现象。

热点内容
合同法第170条 发布:2024-11-07 03:33:24 浏览:173
财政预算的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07 03:27:27 浏览:608
长沙市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4-11-07 03:06:23 浏览:825
三个道德品质 发布:2024-11-07 03:02:39 浏览:156
经济法概论平时作业答案 发布:2024-11-07 02:41:58 浏览:299
民法典改了 发布:2024-11-07 02:31:39 浏览:811
关于招投标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4-11-07 01:39:33 浏览:920
2013年司法考试真题解析 发布:2024-11-07 00:56:39 浏览:485
幼儿园对幼儿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发布:2024-11-06 23:59:57 浏览:542
禁狗肉条例 发布:2024-11-06 23:28:05 浏览: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