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蒙昧

道德蒙昧

发布时间: 2022-04-28 13:44:39

⑴ 素昧平生 愚昧 拾金不昧 蒙昧 昧的意思不同的是

素昧平生 昧:不了解;平生:平素、往常。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 愚昧 缺乏知识;愚蠢而不明事理 。
拾金不昧 金:原指钱财,现泛指各种贵重物品;昧:隐藏。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指良好的仆人道德和社会风尚。
蒙昧:知识未开。

⑵ 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如果经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的大问题,对于俗世的利益就一定会比较超脱

善良的智慧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如果经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的大问题,若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但不会超欲,还会变本加利地世俗。谢谢

⑶ 谈谈对康德“自由=自律”的看法

西方伦理史上,康德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自律概念,并把它确立为伦理学的基础。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拱心石。康德的自律概念正是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的。在康德看来,人作为理性存在物,其意志应当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一种天赋权利,是每个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原生的、与生俱来的权利。一个人只有作为纯粹的意志存在物而不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他才是自我决定的,才能“自己为自己立法”,才能在立法时不服从异己意志。(注:参见《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由此,康德把意志自由看成是阐明道德自律性的关键,从而高扬了道德的主体性,在伦理学上实现了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相应的,康德在道德上强调“自律”而摈弃“他律”,强调敢于运用理智的勇气,而摒弃屈从于权威的懦弱。在康德看来,屈从于他律就是道德上的懦弱,道德懦弱是蒙昧主义盛行的前提;而自主的自律则是道德上的勇敢,道德上的勇敢是启蒙得以普及的前提。

古希腊的箴言曰:“不经思考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继承了这一精神传统,同时具有破与立两个方面。破的一面是对等级制的批判,即在观念上破除传统社会所固守的“上智下愚”的精英主义,在政治上破除享有特权的英明少数与无权无势的愚昧多数之分。立的一面是确立“天赋权利”的思想,即人在生而自由这点上,具有天赋平等的权利和尊严,无论是国家、政府、群体、个人,良性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的创建,都必须建立在对个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平等对待之上。也就是说,在启蒙运动中,首先是无分贤愚地相信人皆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主能力,进而是无分贵贱地尊重每个人的自我思考和自主选择权利,把人从等级秩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放手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大脑和命运的主人。所谓“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通俗地道出了康德式启蒙的真义。

在此意义上,康德式启蒙的批判方向,与其说主要是针对知识蒙昧主义,不如说主要是针对道德蒙昧主义。所以,康德关于启蒙的论述与他对自由人的理解完全一致。他在论述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与政体的关系时,在“人是目的而非工具”的前提下推出三条原理:1.社会中的每一个分子,作为人,都是自由的。2.社会中的每一个分子,作为臣民,同任何一个其他的分子,都是平等的。3.一个普通的政体中的每一个分子,作为公民,都是独立的。

来自于“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启蒙,就是让每一个体成为自己的主人,在理智上自我思考,在道德上自我决断,在行动上自我选择,在后果上自我负责。发现你自己、把握你自己、为你自己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必须强调的是,在康德式启蒙中,自由与责任密不可分,自由的连带方面是自我负责,承担起与你的自由选择相关的一切的责任。换言之,自由的时代也是个人责任的时代,要自由就必须为自由选择的后果负责——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个人责任没有替代品”,此之谓也。

正如以赛亚•伯林在《反启蒙运动》一文中对康德式启蒙的解释:“因为只有那些是其个人行动的真正主人的人,只有在做与不做之间享有自由的人,才能因他们的行为受到褒贬。既然责任必须伴之以选择的权利,因此无法自由选择的人,从道德上说不比木棍或石头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康德式启蒙中,形式主义道德律把个人理性与公共理性结合起来:个人在公共领域内的道德决断(正义感),应该与普遍的社会公德相一致。所以,福科在论及康德式启蒙时,又将启蒙引申到理性自由运用的公共性上。他说:“当人只是为使用理性而推理时,当人作为具有理性的人(不是作为机器上的零件)而推理时,当人作为有理性的人类中的成员而推理时,那时,理性的使用是自由的和公共的。‘启蒙’因此不仅是个人用来保证自己思想自由的过程。当对理性的普遍使用、自由使用和公共使用相互重迭时,便有‘启蒙’”。(见《启蒙何谓》)在这里,福科进一步将“启蒙”与理性的普遍、自由运用与公共性联系起来,意在凸现“启蒙”所赖以成立的个人理性的自由运用,对于形成公共舆论和社会公德的关键作用。

康德明确反对经验论和神学论的幸福主义道德观。他认为,这两种伦理道德观从苦乐、幸福、利益出发,认为人的道德建立在幸福之上,这种幸福主义的道德观是大错特错的,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选择是大不相同的,“但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并不确定,尽管每个人都想得到它,但它从来不能确定而且始终如一地说出他真正向往的到底是什么”[2]。这种以幸福作为道德的本质的道德观,根本没有共同内容和普遍必然性,是不能成立有效的。康德既然反对以经验制约的道德观,那么就只有形式———“成为普遍立法的形式自身”,才是道德律令的最高原理。康德所谓的普遍立法的形式自身,即他所说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也就是纯粹的实践理性。因此,康德认为人的道德根源不是追求个人经验的享受、感官的愉悦,也不是为了报答神的恩宠。道德的根源就在人自身的实践理性或自由意志之中,这种道德的归宿不是为了“欲望”、“爱好”或某种神意,恰恰就在于其自身,作为一种“义务”,其本身要求应当这么做而已,并不在于外在的某个东西。这样,康德就把道德的基础和根源从经验的外在对象(物)转移到先验的主体(人)的意志中来。道德不是一种外在要求的他律,而是一种自我义务要求的自律,全在于自我理性的自觉。把道德从他律拉向自律,揭示了人之为人的道德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康德对人类理性的高度赞扬和道德自觉的热情讴歌,具有一定程度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并称赞康德是“道德领域内的思想巨人”。[4]

⑷ 思想道德素质中什么是根本

先有道后有德,道是德的基础。
典型的西方文化思想基于理性,是具体思维的体现,自我意识清晰、强烈、独立而觉醒。是否为人是可选的,力图通过理解澄清关于一切的本质,然后面临选择。 理性是普遍的,这基于世界实证的绝对性,理性是实在的,理性导致同一。因此基于理性的共同体是可能的,在于同一,然而也是相当局限的,不会趋于坚定共同信念或者不必要的正义,人们追求自己而非公共。基于理性追求道德,感性是作为私人领域的,公私分明是基本的素质。
而东方文化思想基于道德感性,包括良知、心、仁等形成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一种特殊的感性。是否为人是不可选的,跟随道德感觉,享受道德激励,承担道德使命。在这里,道德感成为了人们价值的支撑,而现实认识次于道德。道德感不具备任何可靠的普遍性,人生体验以及环境的不同,使得感性必定导致差异。基于道德感的共同体是不可能的,不同道德感的人之间几乎不可相处,更加强化了“他人即地狱!”。但也有优势:趋于信念的坚定以及追求的公共性,也有难以察觉到的个人意志要替代公共意志的倾向。人们基于感性,追求无限的感性,也就是成为了人们的个人价值。这里人们的道德是一种道德感,也是先天的、被成长环境塑造的感性,如良知,追求良知、追求顺心、追求问心无愧、追求平庸的正常等,反而自利、个人自由成为了一种故意被遗忘而难以察觉的本能,人们的信仰就是基于感性的道德。然而没有觉醒的个人,算什么个人呢?这是古代中国的道德枷锁,这是从懵懂到蒙昧!道德审判才是真正的在构造“地狱”,人们处于道德枷锁之中也自觉维护枷锁审判他人,而不关心唯有理性可以到达的真相。
西方现代哲学基于理性,然而却在探讨道德与正义,如尼采、萨特、罗尔斯等。因为理性的实在而得到道德的相对实在,而不仅仅是一种感性,如作为道德实体的“自由意志”和人的道德基础的“自由选择”,道德作为新的形而上学。其实就是某种高级智能,是人意图自我构建目的、价值以及意义驱动自我。
近现代以来我们一直都处于二者冲突融合的进程之中,当觉醒后如何面对深入自我的道德感?我们处于接受理性的追求之中,生活与工作需要太多的理性,有些人会陷入庸碌、堕落的痛苦挣扎之中。基于理性的个人意识对感性的的拒斥,如愧疚、自我谴责(就像另一个有良知的我在谴责意识之中的自己!因为我谴责故我在!),会致使感性构成了另一个分裂的我,集中了来自成长环境的良知、习惯、压抑以及来自身体本能的恐惧、欲望、本能。而这构成了自我的地狱。比失败更可怕的是他人的道德审判,就算过得了自己这一关也对人们构造的地狱无可奈何,看开是很难的。
基于道德感,现在人们追求理性,然而理性本身并不值得追求,因为人本身就应当是基于理性的,理性是必然、是不可选,是成为人的必要条件,这就是“我思故我在”吧!也就是智能,人的意识必须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作为目的的掌握智慧,而不仅仅把智能作为目的的附属,人本身是目的意味着人的智慧本身就是目的。愚蠢还不愿意改变真的是无药可救!
理性的缺失应当在基础教育和成长环境之中补,但先天的理性更重要还是先天的道德感更加重要?或许一个好的方式是并重吧!反正人的一生不可能脱离二者,并重即是最好的选择了。基于理性才能真正的追求道德价值,但同时基于道德感可以更好的追求道德。
总之,只有基于理性的道德可能是真正的道德,而基于感性如道德感的不是,因为道德作为个人价值的一部分需要个人作为实体来承载,首先必须因为具备理性而作为一个能够认清真相的人。道德是形而上,无关现实世界,存在于人的存在实体之中。道德枷锁是基于道德感的,但并非要背叛良知、他人束缚和心意,而是要真正的重估和融合作为个人不可缺失的理性和感性,前者对应存在的认识和实现,给人选择的机会,而后者对应人的追求、价值、归宿、信仰、目的,让人能够选择而不是落入虚无主义,如激情、德行、强力意志。人的生理功能结构决定了人不能脱离感觉带来的感性,理性是相当复杂的通过思考获得的高级智能,感性更加接近人的意识。人的生活是感性的!映射人的形而上道德到实际感性、行为之中有利于实现道德,即人格(如坚定、坚毅等对应强力意志)、习惯(如好的生活作息与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应于激情与希望)等,真的需要靠感觉来不假思索的执行。虚无感也是一种契合于懒惰本能的感觉。
总结,道德产生于感性,首先是一种感觉,继而是良知(对与错的更加),然后可能通过理性重估升华到形而上作为人实体的一部分,也就是人作为追求的目的。

⑸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此为典型的话题作文,提供材料,确定了学生理解的范围,提示了立意方向,既考查辨正分析能力,又考查认识水平。
从话题来看,是关系型话题作文,但是很明显,材料暗示“道德”和“智慧”并不是并重的,在立意时应该偏于道德。论证要具体举例,不能像材料一样抽象晦涩。我想观点可以定位为:道德是首要因素,然后才是智慧。可以从两个方面论证,道德高尚的人可以充分利用智慧为人类发展为社会作出贡献,而道德卑下的人有可能利用智慧做有悖于社会人性的事情。

举例时可以分别从古今中外,从正反两方面分别举例。

供参考的素材有:宋朝秦桧,为当朝状元,很有才华,也算是有智慧的了,但是道德败坏,迫害岳飞,一心卖国求荣,如此智慧,于国于家,有害无益。

近代的汪精卫,风流倜傥,叱咤风云,直至当一国之重,然而,一念之差,导致千古骂名,应该也能归咎于道德问题。

日本的小泉,智慧不可谓不低,但为什么如当街之老鼠?

法拉第和他的老师的故事。有了智慧,有了地位,成了权威,如果道德的天平稍一偏颇,就有可能阻碍科学的发展。

培根:科学上的巨人,道德上的小人。

——至于正面的例子,有道德,有智慧,从而让智慧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一个人,关键的是道德高尚,即使是没有多少智慧,也是一个平常的人。但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那么,不管他有没有智慧,他都不是一个完整的真正的人。

另外,还应充分利用材料,特别是康德和但丁的话,可以灵活引用。

“智”同“道”合
高三(8)班 蔡朝静
凝坐在窗前沉思,冲动地想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坐观历史岁月,让一切尽收眼底。失意如张继,悲古如屈原,豪迈如苏轼,潇洒如庄子,这些从来不曾被人遗忘的迁客骚人,哪一个不是智者?哪一个不是道德守护者?
【以华丽的文采落笔,显示语言功底,同时不慌不忙引入话题】
智慧是青峰的突兀,而道德却是山脚的坚定;智慧是康桥的流水,而道德却是冰雪消融的源头。没有一种智慧可以离开道德根源,没有一种智慧的发扬可以超越道德的范畴。
【以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智慧”与“道德”的关系,避免了枯燥的政治教科书式解释。形象与科学,这也许就是语文和政治的不同吧。解释话题】
如今的社会,科技蓬勃发展,智慧所触及领域无限延伸,然而我们精神家园却逐渐荒漠化,我们的道德底线一再被击穿。当某些人学会了咬文嚼字,媒体的异化报道于是铺天盖地;当人们学会了使用色素,那些市场上某些招摇过市的食品成了名副其实的毒品;当人们发明了网络,从此“黑客”横行,很多“智慧人”玩起了高科技犯罪;当人们学会了制假,横跨年度的著名“华南虎事件”也许又在考验每个人的道德灵魂。让我们无助和叹惋的是,当事者始终不能意识到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万丈高楼平地起,智慧如顶峰的辉煌和礼赞,如果没有“道德”这一地基的稳固,它也许就会顷刻倒塌而砸倒我们自己。
【以排比等手法列举“道德缺失”的社会现状,阐释“守护道德”的必要性】
如今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正是认识到光有智慧而忽略道德教育是不够的。“智慧”越是发展,我们越要时刻呵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守护道德将为我们享受智慧成果保驾护航,守护道德将帮助我们树立崇高的人格,守护道德可以让冷漠的世界充满热情的爱,守护道德必将穿越历史沧桑给世世代代留下熠熠生辉的精神财富。
【以排比手法阐释“守护道德”的重要性】
当越来越多的楼群,分割了广袤的天空,阻碍了人与天籁的交融;当越来越多的智慧取代了最初的单纯,淡漠着心对道德的向往。请你坚定,温一壶道德的美酒给生命,温住道德里所有华章和甘醇。即使进入曼谷的雨季,内心依然守候生命的阴晴圆缺。那么所有的智慧将更容易地融入生活,运用自如,使你的生命璀璨夺目。
【收尾文采斐然,形象地说明我们应该怎么样的问题】
“智”同“道”合,不曾遗忘。即使一路执迷与匆忙,也不可让风将自己埋葬……
【收尾点题,余韵徐歇,让人久久回味,不忍弃卷】
沙漠中的文明与文明中的沙漠
鄞州高级中学教师 刘少龙 写于2006年1月17日,本文是草稿,未修改,便于学生批评
前年我去北京探亲,顺便去内蒙走了一趟。在车上的十几个小时里,透过窗子,看到外面的世界很单调。一路上,荒草陌路,偶尔会看见几只北方的飞鸟和马儿。虽然风景单调,却也有些诗意。在一处沙漠我看到一棵枯死的胡杨,我竟被他震撼了,在胡杨树前凝神很久。
原来这里也曾经繁荣过,胡杨树穿越历史沧桑,坚定地挺立于这一片荒漠,向世人展示它傲人的过去。霎时我明白一个道理:在智慧的沙漠里,人的道德精神,同样可以绽放出文明之光。
【引入话题并开门见山点题】
在没有火炮的古代,墨者却能以“兼爱”“非攻”去感化世人,寻求出路;在没有电力的时代,孔子却要大声疾呼“以礼治国”;在没有电灯,仅靠油灯照明的时代,先贤们“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却能光耀万古!
虽然中国历经千年的科学蒙昧,然而这种蒙昧却成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名。古典的道德典范比比皆是。
【过去是智慧蒙昧而道德闪耀光辉】
现在呢?科学技术发展到那一世,我也不了然,但已经告别那蒙昧时代是显而易见的,单是网络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了。照理说,道德的发展应该是随着科技共同进步,事实真的如此吗?
时下网络上流行“博客”,无论是“大家”“小家”“名人”“平民”都流行一句:“我开博了!”我们且看面对博客的众生相:博主极尽空虚寂寞之能事,粉丝熬红了眼,奋力跟进,发奋回帖。从此,什么“祖德兄”对明星们的“高谈阔论”,什么“巩利偷情”导致“张巩感情破裂”之类,花边新闻满天飞。
【如今是智慧发达,道德沦丧】
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无聊”。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而让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饭后的谈资”,所谓的道德,已经很大程度上在这种科技进步和“集体无聊”中逐渐消解了。
所以,与其说是“博客”,还不如称是“薄客”罢!
【用鲁迅的观点分析】
昨天我看新闻,又看到一些让人痛心疾首的消息。比如人造鸡蛋混入市场,鸡翅加漂白粉更易卖,“地沟油”沉渣泛起等等,难道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竟然就是这些吗?我们难道从沙漠走向文明,却又要从文明走向沙漠?
在很多人眼里,智慧是一切,而道德则是一种淡漠的概念,是不是真的要让智慧从沙漠走向绿洲,而让道德从文明走向野蛮,人类社会才能体味到文明的沙漠带来的恐惧?
【表达自己的担忧】
那风中挺立的胡杨树,沙尘漫天,你还能站立多久?
【前后呼应并且含蓄点题】

⑹ 如何解读老子的“民”“知”“智”“愚”

关于《道德经》“知”和“智”,其实就是指非蒙昧的“知道的多”,公认的解读权威三国魏王弼的《道德真经注》解读为“知为”,前人河上公解为“思虑深的”,他们自身就是黄老派。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这在《道德经》中很多自证,曾说“使人复结绳而用”、应“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即希望全民处于结绳记事的状态,不用文而反质,要全民无所欲无所求。直白说,老子认为“智”即是知道的多和想法多,由此而机巧就会多,这与归顺自然的真是相抵触的,是最大的“伪”。因此老子认为治好国家不应主张百姓多知多想,应反对民智,主张民愚。所以老子有“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其实“愚民”或“使民愚”就是不要让百姓知道的多,不要太聪明而过机巧,希望百姓归自然淳朴无知状态。这里“愚”就是“蒙昧”,是如同童蒙的无知守真态,所以老子说“圣人皆孩之”。另外,“弱其志”也同样辅证了这点。
望采纳

⑺ 什么是“道德行为”什么是“文明行为”

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对此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相对。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大类。不同时代、民族、社会和阶级对这两类行为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道德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反之则文明这个概念在科学著作和日常用语中都以各种不同的含义来使用。“文明”二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中,具有文采光明和文德辉耀的意思。17世纪中后期,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辟草昧而致文明。”这里的“文明”是把它与“野蛮”相对立,表明社会的进步程度。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比较多地使用“文明”这个概念,其时间不早于18世纪。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生产方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提出的。它的标准、界限和出发点是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视为“野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对文明作出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文明的论述很多,其中一个主要观点是: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成果,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里的“成果”不是终结物,而是个有机体,是过去的发展所达到的和今后的发展所借以起步的一个生生息息的过程。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明”的含义,为不道德行为。

⑻ 先有道德信仰,还是先走法律信仰

不懂你是什么意思?要是问先有什么的话,肯定是先有道德了,蒙昧的远古回时代,什么也没有答,然后随着人类社会进步才衍生出道德,伦理,阶层,等等,再后来统治阶层为了更好的维持社会秩序,妄图永远的统治他人,才又出现法律。法律最大的用处就是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作为被统治的你我来说,法律就那么回事,信仰法律?呵呵。

⑼ 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智慧。”周国平也说过:“说到底,道德败坏是

⑽ 知悲者并不悲哀,不知悲者却甚是悲哀。知悲者知羞耻,讲良知,何悲之有不知悲者蒙昧道德良心,发不义

不义,指不合乎道义;不正当;行不义之事的人。语出《国语·周语中》:“佻天不祥,乘人不义。
何其悲哀的本意是 何其体现了大概有埋怨他人不能够感同身受的意思。

热点内容
划清与西方司法独立 发布:2025-01-13 02:53:22 浏览:469
法院进家 发布:2025-01-13 02:51:46 浏览:239
丧家产假陪产假在劳动法中属于 发布:2025-01-13 02:40:24 浏览:65
法治歌歌曲 发布:2025-01-13 02:40:17 浏览:94
劳动合同法的解释 发布:2025-01-13 02:11:26 浏览:972
下列属于新条例 发布:2025-01-13 01:19:40 浏览:828
不戴口罩道德 发布:2025-01-13 00:53:23 浏览:9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发布:2025-01-13 00:10:51 浏览:779
马克思法学研究生 发布:2025-01-13 00:07:03 浏览:146
法律援助来源 发布:2025-01-12 23:44:24 浏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