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参与立法
1. 人民可以参加立法行动吗
人民没有资格去参加,
但各地的人大代表,
代表的就是人民的意愿。
2. 公众参与立法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公众参与立法的具体方式有信息交流、咨询、参与、协作、授权决策。
1、信息交流(Information)。信息交流包括提供信息和收集信息。信息交流的方法包括:信息包、小册子、传单、情况说明书、网站、展览,电视和广播,调研、问卷调查、焦点小组(focus groups)等。
2、咨询(Consultation) 。咨询通常针对更加具体的计划和政策,让公民参与其中、各抒己见,而不是像调查一样做各种选择题。咨询的方法包括:研究、问卷、民意调查、公共会议、焦点小组、居民评审团等。
3、参与(Involvement)。参与的形式是互动工作小组、利益相关人的对话、公民论坛和辩论等。
4、协作(Collaboration)。协作是让公众积极参加、同意分享资源并做出决定。 协作参与的方法是:顾问小组(Advisory Panels)、地方战略伙伴和地方管理组织等。
5、授权决策(Devolved decision-making)。授权决策是参与的最高阶段,是一种权力从其掌控者手中转移的合作参与形式。决策者与参与者交换各自资源和意见,使原本的参与变成了由决策者与参与者共同作出决策。参与的方法是地方社团组织、地区座谈小组、社区合作伙伴。
(2)人民参与立法扩展阅读
公众参与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第一是立法层面的公众参与,如立法听证和利益集团参与立法;
2、第二是公共决策层面,包括政府和公共机构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3、第三个层面是公共治理层面的公众参与,包括法律政策实施,基层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等。
3. 人民如何参与法律的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回,发扬社会主义民答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该法较为完善的规定了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参与立法活动的方式,可参考下面的网址:
http://www.gov.cn/test/2005-08/13/content_22423.htm
4. 人民在立法中有怎样的地位
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民主立内法是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容,所以立法应当“开门立法”,倾听人民的呼声,征求人民的意见,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确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应当通过法律规定,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使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具有开放性和透明度,立法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路线。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己行使各项权力。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主要的立法主体。
然而近年来,我们的全国人大和各级人大会议上,不断爆出“女性家务劳动工资化”、“医改成功是人民的悲剧”之类一个又一个“另类提案”或称“雷人提案”,引起全社会一片嘘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些提案代表了谁?提案者还是不是人民的代表?人大代表在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时,要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体现人民群众的诉求,使所立之法是真正的人民之法。这是人民立法主体地位的根本保证,是法为“良法”的根本保证,也是法律得以实施的前提。
5. 加强什么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加强重抄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袭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需要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化,公众要求参与立法的呼声日益强烈,近年来,各地关于召开听证会、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等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已成为我国立法和公共决策领域的一道的风景。但是,当前公众参与立法的相关制度不完善、参与立法的渠道还不够宽阔,参与的程度还不够深入,因此,有必要科学地认识公众参与立法的作用,努力探索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规律,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机制。
6. 《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遵循的原则有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
7. 立法应当体现什么的意志
立法应当体现什么的意志:依据我国立法法,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立法法》总则第五条: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8. 作为公民应该如何正确参与国家的立法进程
发现不合理的现象就到人大去反映,这对国家立法会有所帮助,是公民正确参与的义务。
9. 开门立法就是人民群众参与立法。因此,有人认为只有人民群众才享有立法权。
错。
参与立法抄和拥有立法权是不同的。
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下,人民的民主权利有了越来越多的实现渠道,民主的权利越来越具体明确,其中就包括了参与立法的权力。
但是在我国享有立法权的只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有最高立法权)、人民政府(享有部分立法权)、民族区域自治机关(享有和自己民族自治区相关的部分立法权)、澳门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和自己行政区相关的立法权)。人民群众是没有立法权的。
10. 如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法律规定。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法律规定,将公众参与立法作为立法特别是地方立法的必经程序,不断扩大公众参与立法的范围和途径,切实保障公众参与立法的权利。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参与立法的机制。要定期向社会公布立法规划,就立法事项征询社会公众意见。要建立健全立法论证、听证、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的作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立法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不断完善公布立法草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采纳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切实增强公众参与立法的实效。要完善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的工作机制,把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同制定修改法律结合起来,把邀请代表参与常委会活动同提高法律草案和审议质量结合起来,认真吸收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要不断完善法律草案起草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和专门委员会审议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合理确定立法项目,建立健全立法项目论证制度。
第三,要建立公众参与立法的诉求收集、评估、处理、反馈机制。探索建立不同利益群众权益诉求的收集、整合、协调和平衡机制,把社会不同利益群众的利益诉求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收集上来,使之成为立法依据。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企业家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和其他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在立法过程中充分表达相关利益团体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互联网及时广泛征集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对於立法的意见和建议。要建立健全立法参与的反馈和评估机制,对於征集的公众意见和建议要有科学、客观的评估和处理标准,对采纳的公众意见和建议须作出必要的反馈。特别是在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广泛听取意见,及时反馈意见建议采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