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道德的基本原则
㈠ 信息时代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和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素质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信息能力: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道德: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美国全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8年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质标准,这一标准分信息素质、独立学习和社区责任三个方面表述,丰富了信息素质的内涵。借鉴这一标准,一般认为信息素质的评判标准如下。 1.信息素养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独立学习 标准四: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具有信息素质,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五: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具有信息素质,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标准六: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具有信息素质,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3.社会责任 标准七: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具有信息素质,并能认识信息对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具有信息素质,并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标准九: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具有信息素质,并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㈡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哪些
从本质上讲,网络沟通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沟通,网络生活也是人的真实生活,所以一定要遵守道德规范。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应该正确利用网络,提高对网络内容和信息的辨别能力,积极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使网络成为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2、健康的网络传播。
应该通过互联网开展健康有益的人际交往,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开展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的网络交往。同时,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上当受骗,避免给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
3、自觉避免上网成瘾。
应该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出发,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合理对待上网。
4、发扬网络自律精神。
在网络生活中要培养自律精神,实现自律而不违规,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和谐。
(2)信息道德的基本原则扩展阅读:
网络生活道德基本原则包括:
1、无害原则
无害原则是指任何网络主体的行为都应尽量避免对他人和网络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尊重原则
尊重原则要求网络主体在尊重和维护彼此人格尊严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双向沟通。人格尊严权主要体现在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和隐私权的维护上。
3、适度原则
质量相互变化的原则告诉我们,当需要保持事物的性质稳定时,数量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4、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网络主体的活动必须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并且必须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情况下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义务,信守承诺,遵守法律规定。
㈢ 信息伦理
信息伦理是指在信息需求、信息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反馈等信息活动中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和伦理规范。信息伦理是从计算机伦理到网络伦理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目前,信息伦理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中人们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信息伦理(又称信息道德),是调整信息活动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组织与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9.2.1信息伦理的发展
信息伦理的兴起与发展基于信息社会的形成以及建立信息社会道德秩序的需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授W.曼纳提出了“计算机伦理学”。1971年G.M.温伯格研究了信息技术对社会伦理问题产生的影响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涌现了大量的信息伦理论文和专著,使信息伦理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1985年,J.H.穆尔在《元哲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计算机伦理”的概念。同年,德国的信息科学家拉斐尔·卡普罗教授研究了电子形式下专门信息的生产、存储、传播和使用问题,并提出了“信息科学伦理学”、“交流伦理学”等概念。1986年,美国管理信息科学专家 R.O.梅森提出信息时代有四个主要的伦理议题:信息隐私权、信息准确性、信息产权及信息资源存取权。
20世纪90年代,信息伦理学的研究冲破了计算机伦理学的束缚,将研究的对象更加明确地确定为信息领域的伦理问题,直接使用了“信息伦理”这个术语。1996年,英国学者 R.西蒙和美国学者 W.B.特立尔共同发表了《信息伦理学:第二代》的论文,指出计算机伦理学是第一代信息伦理学,其所研究的范围有限,研究的深度不够,只是对计算机现象的解释,缺乏全面的伦理学理论。1999年,拉斐尔·卡普罗教授发表了《数字图书馆的伦理学方面》的论文,分析了信息时代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图书馆产生的伦理问题。2000年,拉斐尔·卡普罗教授又发表了《数字时代的伦理与信息》的论文,论述了数字时代图书馆的伦理问题,并指出:“作为一种描述性的理论,信息伦理学揭示了一种权利结构,这种权利结构对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信息观念和传统观念的态度产生影响,作为一种不受约束的理论,信息伦理开创了对道德态度和道德传统的批判。”随后拉斐尔·卡普罗教授发表了《21世纪信息社会的伦理挑战》的论文,论述了信息社会的伦理问题,特别讨论了网络环境下提出的信息伦理问题。他将信息伦理学从计算机伦理学中区分出来。
2009年,我国开展了对不良网站的整顿工作,掀开了信息伦理学的实践序幕。
9.2.2信息伦理的内容
信息伦理的内容包括个人信息道德和社会信息道德两个方面以及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三个层次。个人信息道德是指人类个体在信息活动中以心理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感、行为和品质,如对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对非法窃取他人信息成果的鄙视等;社会信息道德是指社会信息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如扬善抑恶、权利义务、契约精神等。
信息伦理的第一层次是信息道德意识,包括与信息相关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它是信息道德行为的深层心理动因。信息道德意识集中地体现在信息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之中。
信息伦理的第二层次是信息道德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与组织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组织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并以一定信息道德规范形式表现出来的。
信息伦理的第三层次是信息道德活动,包括信息道德行为、信息道德评价、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道德修养等。信息道德行为即人们在信息交流中所采取的有意识的、经过选择的行动。根据一定的信息道德规范对人们的信息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即为信息道德评价。按一定的信息道德理想对人的品质和性格进行陶冶就是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修养则是人们对自己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行为的自我解剖、自我改造。
9.2.3信息主体的伦理规范
组成社会的三大支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信息活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有序发展的保证,是人类社会走向和谐与繁荣的前提。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所出现的信息超载、信息污染、贫富不均以及信息的无国界传播或越境数据流等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信息伦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当面对信息污染、信息分化、信息作假等问题时,需要从信息伦理的角度深入思考。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协会认为以下几种行为属于网络不道德行为:
(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其相连的系统;
(2)商业性或欺骗性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
(3)盗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
(4)未经许可而查看他人的文件;
(5)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为;
(6)伪造电子邮件信息。
在信息伦理道德关系中,以信息为主体的社会伦理道德关系占据了重要位置,需要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来进行规范和指引。信息主体一般分为信息生产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
9.2.3.1信息生产者伦理规范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信息不仅仅用于沟通,而且还作为商品进行经营。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生产的道德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信息生产者没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规范,生产的信息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就难以保证,从而造成信息污染,甚至造成大的灾难,阻碍社会进步。当前,信息生产者的不道德行为非常令人担忧,如制造虚假信息、对信息成果的封锁、不加节制地生产大量垃圾信息、为非正当目的生产信息等。
信息生产者的道德规范主要有:第一,准确、客观、真实。尊重客观事实,反映客观规律,做到信息的准确、真实、完整,不弄虚作假、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要对使用信息成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承担道德责任。第二,及时。信息具有及时性,很多信息过期了就会失效,作为信息生产者需要及时给用户提供相应的信息。第三,适度的保密性。对于自己的发明、专利、技术等,信息生产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性。但如果肆意扩大保密范围,就将阻碍人类正常的信息交流,因而应受到社会道德的责难。
9.2.3.2信息服务者道德规范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起来。快速发展的信息服务业应建立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以保证信息从业人员的正确行为。从狭义的角度讲,信息服务者的道德规范就是信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信息职业道德是信息工作人员在从事信息职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信息职业道德是优化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信息生产者之间信息交往、信息行为的有力武器,是信息职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2.3.3信息使用者道德规范
信息生命周期的终点是信息的使用。信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信息使用者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信念。同样一条信息,有人用来造福人类,也有人用来制造灾难。信息使用者的道德规范应包括尊重别人的信息创作权、所有权、隐私权,不歪曲篡改他人的信息,不利用信息进行不正当竞争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利用信息为社会进步、人类幸福服务。信息使用者道德规范主要有:
第一,基本信息道德原则。①全民平等原则。一切信息行为需要服从于信息社会的整体利益,每个信息用户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和义务,信息网络对每一个用户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②社会兼容原则。信息主体间的行为应符合相互认同的规范和标准,个人的信息行为应该被社会所接受,信息用户之间的信息交往应实现行为规范化、语言可理解化和交流无障碍化。③共享互惠原则。作为信息用户需要认识到,既是信息和服务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当他享有社会信息交往的一切权利时,也应承担社会对其所要求的责任。
第二,基本信息行为规范和信息礼仪。例如,在线交流的基本礼仪是:要让信息简明扼要;每条信息集中于一个主题;不要对信息发布者的社会身份做过多猜疑,最好就事论事;不要用学术网从事商业或盈利活动;签名可以包括姓名、职业、单位和网址,但不要超过4行,签名中可选择的信息可以包括住址和电话号码;大写的词只用来突出要点或使题目和标题更醒目,也可以用星号(*)围住一个词使它更突出;慎用讽刺和幽默,在没有直接交流和必要表意符的情况下,你的玩笑也许会被认为是一种批评;必要时采用缩写式等。
㈣ 信息道德的含义
★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判断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
★ 信息道德作为信息管理的一种手段,与信息政策、信息法律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信息及信息行为的规范和管理。信息道德以其巨大的约束力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人们的信息行为,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考虑现实社会的道德基础,所以说,是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建立和发挥作用的基础;而在自觉、自发的道德约束无法涉及的领域,以法制手段调节信息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则能够发挥充分的作用;信息政策弥补了信息法律滞后的不足,其形式较为灵活,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信息法律则将相应的信息政策、信息道德固化为成文的法律、规定、条例等形式,从而使信息政策和信息道德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更加有法可依。信息道德、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三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各种信息活动的正常进行。
㈤ 信息道德的特点
★ 所谓信息道德的三个层次,即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
信息道德意识是信息道德的第一层次.包括与信息相关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是信息道德行为的深层心理动因。信息道德意识集中地体现在信息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之中。
信息道德关系是信息道德的第二个层次,包括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与组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之上,并以一定的信息道德规范形式表现出来的。如网络条件下的资源共享。网络成员既有共享网上信息资源的权利(尽管有级次之分),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遵循网络的管理规则,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大家共同认同的信息道德规范和准则维系的。信息道德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被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所决定、所派生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关系。
信息道德活动是信息道德的第三层次,包括信息道德行为、信息道德评价、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道德修养等。这是信息道德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层次。信息道德行为即人们在信息交流中所采取的有意识的、经过选择的行动;根据一定的信息道德规范对人们的信息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即为信息道德评价;按一定的信息道德理想对入的品质和性格进行陶冶就是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修养则是人们对自己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行为的自我解剖、自我改造。生活之树常青,信息道德活动主要体现在信息道德实践中。
总的来说,作为意识现象的信息道德,它是主观的东西;作为关系现象的信息道德,它是客观的东西;作为活动现象的信息道禧,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换句话说,信息道德是主观方面即个人信息道德与客观方面即社会信息道德的有机统一。
㈥ 什么是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
道德原则
基本原则
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
斟酌原则
网络道德的三个斟酌原则是全民原则、兼容原则和互惠原则。
㈦ 信息伦理是指人们在从事信息活动时所展现的什么
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
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信息伦理又称信息道德,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信息伦理不是由国家强行制定和强行执行的,是在信息活动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信息伦理结构的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
两个方面
所谓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前者指人类个体在信息活动中以心理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感、行为和品质,如对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对非法窃取他人信息成果的鄙视等,即个人信息道德;后者指社会信息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如扬善抑恶、权利义务、契约精神等,即社会信息道德。
三个层次
所谓三个层次,即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信息道德意识是信息伦理的第一个层次,包括与信息相关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它是信息道德行为的深层心理动因。信息道德意识集中地体现在信息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之中;信息道德关系是信息伦理的第二个层次,包括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与组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权力和义务的基础上,并以一定信息道德规范形式表现出来的。如联机网络条件下的资源共享,网络成员既有共享网上资源的权利(尽管有级次之分),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遵循网络的管理规则。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大家共同认同的信息道德规范和准则维系的。信息道德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被经济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所决定、所派生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关系,信息道德活动是信息伦理的第三层次,包括信息道德行为、信息道德评价、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道德修养等。
㈧ 网络生活中应遵循哪些道德规范
网络生活中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1、网民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要遵守网络法规,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民族感情,遵守国际网络道德公约。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应该通过网络进行色情、赌博活动,更不能在BBS或论坛上侮辱、诽谤他人。
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人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或家庭破裂的现象。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大大削弱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压力的效用明显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慎独”是一种道德境界,信息时代十分需要,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2、网站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1)、不以任何形式传播内容有害或不健康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
(2)、不提供不文明声讯、短信等服务;不运行带有暴力、色情内容的游戏。
(3)、严格管理社区、论坛、博客、评论、聊天室等互动栏目,及时清理与文明办网、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相违背的不健康信息,大兴树新风、促和谐的网络文明风尚。
(4)、自觉健全、细化网站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强化监督机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社会责任感,形成行业自律意识。
(5)、开设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建立全天候举报制度,对网民反映的问题认真整改,加强沟通,不断提高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自觉接受行业管理与社会监督。
(8)信息道德的基本原则扩展阅读:
网络道德规范是网络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
针对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维护国家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国家制定了《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这些法规明确规定了利用互联网实施的各种违法行为及其处罚办法。
但是,由于网络社会的全球性、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和异化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依赖法律来约束网络行为,因为即便有了非常详尽和严密的法律,面对众多的边缘行为和网上犯罪,法律往往鞭长莫及,防不胜防。
由于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自然形成的,并依靠社会的舆论、传统的习惯力量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而且道德规范所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所调整的范围广泛,所以网络行为更多的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由道德这个更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影响力的行为规范来调整。
因此,网络道德规范就成为了网络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和保障网络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