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于上下道德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全篇完整翻译有没有
殷周制度论
王国维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徵也。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皞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 少皞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惟史言尧都平阳,舜都蒲阪,禹都安邑,俱僻在西北,与古帝宅京之处不同。然尧号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阳;舜号有虞 氏,而子孙封于梁国之虞县,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盖洪水之灾,兖州当其下游,一时或有迁都之事,非定居于西土也。禹时都邑虽无可考,然夏自太康以后 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商有天下,不常厥邑,而前后五迁,不出邦畿千里之内。故自五帝以来,政治 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自五帝以来,都邑之自东方而移于西方,盖自周始。故以族类言之,则虞、夏皆颛顼后,殷、周皆帝喾后,宜 殷、周为亲;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故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洪范》“九畴”,帝之所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夏之季世,若胤 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之矣。
2. 有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
1、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 章炳麟
2、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契诃夫
3、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孟德斯鸠
4、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中。—— 凯洛夫
5、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 列宁
6、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
7、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康德
8、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 苏格拉底
9、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车尔尼雪夫斯基
10、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管仲
11、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 嵇康
12、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 雪莱
3. 道德经分上下哪两篇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 《德经》、下篇 《道经》。
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通俗来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的意思是:“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
5.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是什么意思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出自《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上德的人,虽然做了功德,可是不执着功德;
下德的人,做点功德,便执着功德,到处宣传。
6. 《道德经》中“道”和“德”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吗
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7. 礼崩乐坏始于此,历史上的晋国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故事要从春秋之前的五百年前开始说起了,那时周朝刚刚建立不久。
姜太公除了是周武王的老师之外,还是什么?还是尚父,相当于后来所说的教父。还是什么?还是岳父。姜太公的女儿邑姜嫁给了武王,做了王后。
武王年纪轻轻就去世了,邑姜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姬诵,就是成王,小儿子名叫姬虞,字子于。小儿子为什么叫姬虞?因为生下来的时候,小儿子的手上有一个虞字。因为是成王的弟弟,又称为叔虞。
唐叔虞为唐国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他去世之后,儿子姬燮①继位,因为唐国有晋水,改国名为晋。此后,传了六代,到了晋穆侯。
从叔虞到穆侯,实际上晋国国君的主要通婚对象是齐国,应该说齐晋才是世为婚姻。晋穆侯也娶了齐侯的女儿。姜夫人为晋穆侯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仇,小儿子叫成师。为什么这样取名?因为生大儿子的时候正好讨伐仇敌条国,而生小儿子的时候恰好吞并了一个叫做千亩的小国家。
后来,仇当了晋文侯,死之后儿子昭侯继位。昭侯把叔叔成师封在了曲沃,称为曲沃桓叔,而曲沃城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要大。当时就有人断言:曲沃将是晋国的动乱之源。
果然,从昭侯七年(前739年)开始,到晋侯缗②二十八年(前679年),前后59年时间,经过曲沃桓叔、曲沃庄伯和曲沃武公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先后杀死五任晋侯,终于由曲沃取代晋国,获得周王的正式任命。
晋国统一了,不过是由小宗统一了大宗,也就是说,地方把中央给吞并了。
8. 高分求殷周制度论译文
【仅供参考】
读《殷周制度论》所见其文经世之部分
---“於考据之中,寓经世之意”
这篇表面在讨论殷周制度的史论,实则寄寓了先生一生抱有的政治理念,先生制此文之本 意,实在於此,吾决非穿凿附会之言也,兹篇所论,皆有事实为此之根据,试略论述之。
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故衡利而取重,挈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而此制实在周公定之。是周人改制之最大者,可由殷制比较得知。有周一代礼制,大抵由是出也。”先生认为此改制有“优越性”:“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闲常不免有争位之歈?以理论言之,自党立兄之子,以事实言之,则所立者往往为弟之子,此商人所以有中丁之后九世之乱,而周人传子之制正为救此徶而设也。然使诸子中可以任择一子而立之,而此子又可任立其欲立者,则其争益甚,反不如商之兄弟以长幼相及者犹有次第矣,故有传子之法而嫡庶之法亦与之俱生。”先生在充分肯定周代的立子立嫡的“优越性”后又说:“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后世用人以资格也,皆任天而不参以人,所以求定而息争也。古人非不知官天之名美於家天下,立贤之利过於立嫡,人才之用优於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而民将天时或息也。故衡利而取重,挈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14)王先生在这里把继统法分为两种,即“任天”,“任人”,“任人”者,即“官天下”,“立贤”,“用人才”;“任天”者,即“家天下”,“立嫡”,“用资格”,此乃周代开辟的政治制度。王氏在文中承认“人才之用优於资格”,但“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籍也,而争之易主,其弊将不可胜穷,而民将天时或息也。”两者相权衡比较,王氏认为“任天”者优越,因为名分天定,可以“求定而息争”,不至於争夺王位,闹的“民天时或息”。就如王氏不断强调的"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从弭天下之争;卿,大夫,士者,图事之臣也,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这种立子立嫡的制度,名分天定的制度,不仅在当时有“优越性”,使得“息争”,正如其文所言“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於万世治安之大计。”即周代所开创的这一套制度,乃有利於后世治安之大计。按照他的这一思路,一旦废除这一名分天定的制度的话,天下就必定大乱。结合王氏当时写作此文时的环境: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洲人的统治,建立了所谓的“中华民国”,但是,民国以来内战不息,在怀有此种理念的王先生看来,无疑就是因为天定的君统被破坏了,造成了谁都可以争“大统”的局面,於是乎战争连年不断。王氏的政治观点是众所周知的,他是一个以遗老自居的“保皇派”。此文撰於张勋复辟后两月有余,试让我们来读一下张勋复辟失败后王氏与罗振玉所通的两封书信:(系王氏1917年7月17,18日致罗振玉之书信)(15)
17日:......报纸记北方情形,惟在军事一面,而寐叟等踪迹均不一一纪,惟一纪陈,伊二师傅,一投缳,一赴水,不知信否?黄楼(16)赴何使署,报言系西人迎之,殆信。又言其志在必死,甚详,此恰公道。三百年来乃得此人,庶足饰此历史。余人亦无从得消息。此等均需为之表彰,否则天理人道绝矣。专肃,敬请,道安不一。
永观顿首 二十九日
18日:再启者:近数日事,想於报中见之。此次取巧之人,自以为得意,然实无利益可言。冯窥正位,而仍不敢行;黎卫队有变,仍往奔使馆;段之总理,则党人已证明其伪造黎命,云南已发电鸣其罪,进步党人欲加入段阁,然亦逡巡不敢。浙江岌岌,畏内变猝发,他省恐亦不免。试问此结果,何一非自取之?徐世昌入京,外间有总统之说,亦非天因。生民之祸,不知何底耳。北徵诸公,报上不载一字,不知究如何。专此,再请 道安不一
永观再拜
晦日
从这两封王氏在张勋复辟失败情势较明朗几天后写给密友罗振玉的信来看,其对复辟的事极为关心,且政治立场较鲜明,即支持复辟,有“此等均需为之表彰,否则天理人道绝矣。”为证,再结合王氏1917年张勋复辟开始时罗王之间的往来书信来看(17)王时时刻刻关注这次事变,他看似局外人,没有直接参加进去,但他其实早已以一种支持者的身份置心於这次事变中了,一介柔弱书生,确实也只能如此。他在18日的信中,为当前纷乱的形势感到不安,悲叹到:“生民之祸,不知何底耳。”在他看来,就是因为天定的君统被坏了,而导致了天下大乱,引起了“生民之祸”,其实,清季民初,旧有的清王朝的统治力已经消亡了,而新的控制力还未建立,各种社会势力都在新的集结中,到二十世纪 三十年代军阀大战结束之前尚未形成一个拥有绝对优势控制力的势力集团(军阀大战之后许多省地方主义势力仍很大), 三十年代之前的民国不过是由大大小小的地方势力组成的,这就造成了各派势力争夺利益的各次大小战争,於是乎,天下无宁日,王先生看到了这一社会弊端之表像,悲叹“生民之祸,不知何底耳。”,但他把结束这一局面的期望寄托在已几乎无可能恢复的清王室身上,实乃其“遗老”心态之体现。
王氏还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代的宗法制度,君臣之分等道德规范,是天经地义的:“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这种“德治”是周立国之“本原”。“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为何这种德治使周兴盛呢?因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有恩以相恰,有义以相分,而国家之基定,争夺之祸泯焉。”他还阐述说:“古之所谓国家者,非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使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各奉其制度典礼,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於上,而民风化於下,此之谓治,反是则谓乱。”他把国家说成是“道德之枢机”,还说“制度典礼者道德之器也”。这种对於国家及其职能的解释,是中国传统的国家理论,王氏宣扬“德治”,旨在说明“德治”才是天下大治的基础和保证,一旦废弃,则天下大乱。其似在说明民国以来的祸乱就是因为德治废坏,天道天理禁绝,某些大清命臣不安本分所致。
从王氏写作此文后致友人的一些书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所怀有何种政治理念。
在一封雪堂长孙罗继祖先生所收藏的观堂致雪堂的缺业信件中可以看出(18):
“至於政局,则系此种腐败局面之放大而又极端者。不知我羲黄之子孙,周孔之后裔,乃有此现象。然若在二十年前,则尭香所见此等人,党有彭刚直,沈文肃者处以极刑矣。现在窃钩窃国,同一无罪,此后不为安南,高丽人不可得矣。凤老托张孟劬致意,欲令其子问业,前已作书答之。公书所述北方外交,是一部分确是如此。将来大树不降南则降段,又未几争端又起,实做成无国二字耳。”
按照王氏的政治理念来说,要不亡国,就必须无争端,要无争端,就必须“德治”,以“德治”定天下。甚至他还认为此种德治不但可以救中国,还可以救世界,他於1919年3月14日致罗振玉的信中说“时局如此,乃西人数百年来讲求富强之结果,恐我辈之言将验。若世界人民将来尚有孑遗,则非采用东方之道德及政治不可也。”(19)1920年他给日本学者狩野直喜的信中说:“世界新潮澒洞澎湃,恐遂至天倾地折。然西方数百年功利之弊非是不足一扫荡,东方道德政治,或将大行於天下,此不足为浅见者道也。”(20)从这些书信可以看出,王氏此种政治理念是何其牢固矣,这些书信虽写於《殷周制度论〉后几年,但其形成决非一蹴而就矣,定是其长久以来之思想,否则决不会如此执著,如此顽固的。
我们从《殷周制度论》本文就可以闲接 看出其深深蕴含了观堂一生所抱有的政治理念,从王氏致罗氏的一些书信中,我们 更可以直接看出其经世之意,用观堂自己的话来说,即“於考据之中,寓经世之意。”观堂1917年9月1日,致罗振玉信说:“前日拟做《续三代地理小记》,既而动笔,思想又变,改论周制与殷制之异同:一,嫡庶之制。二,宗法与服术,此二者殷嫡庶之别而生。三,分封子弟者。四,定天子诸侯君臣之分。五,婚姻姓氏之制。六,庙制。此六者,皆至周而使有定制,皆周之所以治天下之术,而其本原则在德治。虽系空论,然皆依据最确之材料。大约二十天左右可以完成,月杪可以写定也。”(21)为何要讨论德治?王氏9月13日致罗氏的信中说得更清楚:“《殷周制度论》於今日写定。其大意谓周改商制,一出於尊尊之统治者为嫡庶之制,其由是孳生者有三:一宗法,二服术,三为人后之制。与是相关者二:一分封子弟之制,二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出於亲亲之统者,曰庙制。其出於尊贤之统者,曰天子诸侯世,而天子诸侯之卿大夫皆不世之制。此殆与殷制同。又同姓不婚之制,自为一条。周世一切典礼皆由此制度出,而一切制度典制皆所以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於道德,而合之以成一道德之团体。政治之理想,殆未有尚於此者。文凡十九页,此文於考据之中,寓经世之意,可几亭林先生。”(22)这表白了,他要证明周代定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道德名分的制度,乃是政治上最理想的制度,“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於万世治安之大计,尊尊亲亲贤贤此三者,治天下之通义。”只有重建此种制度,才可以享万世之安,这即所谓“经世之意”。从这封书信我们可以看出其作此文之用心昭昭然矣。
9. 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
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汇总如下
、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须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满足的人。
2、只有那不论公私都以道德为上、一心要做出高贵的事的人,方可算是最可尊崇的人。
3、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
4、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5、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
6、优良的品性是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性的是良好的教养。
7、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8、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9、意志来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这两个因素。
10、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
11、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
1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3、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14、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15、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