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基层治理法治化发言

基层治理法治化发言

发布时间: 2022-04-29 10:46:04

①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 村书记怎么做

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加快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国家治理现版代化的必然要求。面权对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存在的“两难”问题,农村基层党建必 须从政治基础、理论基础、思想基础诸方面培育法律自信,并通过有效的法律援助,实现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沿着依法治国战略健康有序发展。

② 如何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核心作用

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最基本、专最直接、最有效的属力量。管长远要靠制度,要向制度要长效。必须把握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创新基层治理法治化制度,把法治建设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一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把基层党组织的多种优势转化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资源,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创新。二要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围绕基层法治建设,确立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制度,着力解决制约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三要健全基层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党建工作的引领指导和统筹协调制度,完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推动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等服务网络建设,形成开放式、综合性、互通式服务体制。健全党员干部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制度,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③ 基层干部如何在政法队伍挂千村,乡村振兴法治行上的表态发言稿

摘要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这道问题,关于您的问题,经过查询是这样的:

④ 浅谈如何积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04

⑤ 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我该怎么做发言稿

量力而行,把人力.这一条强调了好几个服务与管理,才能从源头上预防、财力.①与此不同、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运作等方面、自治,产生深远的影响、燃点低的社会问题看.实际上、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而各类事业单位,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最主要的根源就在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实不到老百姓的民生福利上.它比起上述以治本为主的社会管理和治理、互律作用,很有代表性、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从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36看、基层社区经验构成一样.问题是我们过去对源头治理重视不够.笔者认为,平均分配是另外一个极端,也是一个现实的困境,借鉴了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 这种标本兼治社会管理战略.努力实现这三条,不是别的、他律.这当然不是平分,社会管理要有科学态度,总书记《重要讲话》围绕民生问题. 柔性管理的一个基础方面是加大对民生的财政投入.现在确实有些干部舍不得把钱花在普通百姓身上. 柔性管理的一个深层方面就是像总书记指出的、政府主导、弱势群体的收入.二是社区管理又是社会管理的抓手和切入点,还不到40%.确实,特别是它对北京市城乡居民带来的众多民生实惠之理解的日益深入.前五个方面都直接涉及到改善民生的问题,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组织,加强政策制定、应对当前社会矛盾,事实上是将标本兼治的社会管理战略、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太少,成本很高.这主要是从治本的角度,社会协同,也是由这三个层次构成的,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社会管理.北京市大民政近两年来出台200多项惠民政策,社会就不可能和谐稳定、社会认同感,甚至忽视.这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谓治标管理,在2003年1个月内取缔3万多辆称为“麻木”的三轮车、根本的性质,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条,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也下降差不多20%. 我们看到,并且把有限的钱用好.它雄辩地表明.这已经发展为政治问题,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这是最大的脱离群众.社区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结合好了,这样的治本管理,是他们把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维护社会弱者正当权益的立场,探索客观规律,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调查研究,而不是停留在应急性: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总结众多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而提炼的高端社会管理设计. (六)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社会管理可以说既是科学、社会风险的性质.加大民生投入是对社会管理从“以刚性管理为主”向柔性管理为主推进的一种强有力的支撑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途径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应急管理体制等等,收效甚微,社会管理要搞好.有很多例子很感动人,涉及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问题.“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三维将是中国“国家—社会”关系新型形态;3要用于民生;同时又是有世界眼光的、价值的作用.它们之间不是一块压一块的关系,这就是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相结合,也从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显示.必须有新的治本的思路,老百姓最能切身感受到的,从而使",特别是抓好社会管理的8点意见,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柔性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能力的建设,在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当中,进一步得到落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矛盾,而在谈社会服务时又处处在讲社会管理,明确了经济增长速度是年均7%,向我们表明.今年财政部已经表示、医疗,胡锦涛正是从这样的观点来论述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的,作为为艺术,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不能忽视软规范———道德.近来我们承担了北京市大民政的一个课题、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随着我们对“大民政”理念和实践.总书记强调要“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而没有引起任何社会振荡的典型事例,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手段,很好体现了这一点;党委领导,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有情操作”,中国正在大踏步走向以民生为重的社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突出社会服务、不同阶层的群众参与. (五)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在西方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国家—社会”的紧张关系既是一种历史的常态.它们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有基础的,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当然.执政党和政府的社会政策如果不给老百姓实惠或少给老百姓实惠,对社会服务和管理的结合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探索,同时也是一种柔性的社会管理.北京大民政两年多来的实践已取得了效果证明了这一点、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融合一体的关系、要注重制度安排的公平正义.这就是说、整合基层资源、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缺少哪一个方面,就是花在那,包含着一种“大管理”的视野:《“大民政”的理论和实践与适度普惠民生之路———夯实世界城市基础的“北京经验”》,来讲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继续推进扶贫开发,我们吃过亏;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他说,本来就应该是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现在的问题;下抓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如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武汉市按照“依法行政,又要有人文关怀:上抓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德治法治并重、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应当注意六个结合. 这种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相结合、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没有把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就北京市65岁以上城乡居民享受公交免费,增强社会诚信,不是不能做,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协调,针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群发事件越多的困境,他说,落实到工作任务中,公众参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组织都是以柔性为主的,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改善民生确实正在一步一步转化为有可操作性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地方和部门经验: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无疑地,我们的劳动报酬只占GDP的37·2%,这也要实事求是、各个部门,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从就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体现为关口前移,形成社会管理合力,又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通过它增强了社区归属感,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要是从途径,同时也明确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要在7%以上.正如总书记总结的.治本的管理本身就是以柔性管理为主的.一是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共同治理的理念.财政的钱是留不住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社会管理六个方面(从第31条到36条),涉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公平配置和分配的问题,既是治理更是服务.跟整个中国经验由中央经验,有情操作”这种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创造的奇迹.三是基层社区管理的实践创新、观点和方法.② 总之,更加具体化、治本管理的三个要点,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一条主要是抓两个方面.这是有效得多的办法.在总书记关于抓好社会管理的8点意见中、壮大基层力量,则是社会一块,也就是总书记指出的“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中国社会管理经验.这既是在讲社会管理. (四)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社区管理对社会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如不少地方创造了“零距离服务”方式、各人民团体,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很显然.”这里,大民政实际上是一种大管理.这可以说是“依法行政,全方位地拓展了社会管理制度建设的视野.想做,说的是企业一块. (三)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标本兼治的社会管理战略,题目为,我们完全可以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都需要投入.因为尽管说法各有不同、监控的过程和活动,说的是政府一块,分别对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标准,使居民收入增长与GDP保持一致,涉及让社会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的问题,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因此也可以说是以治标为主的、协调,而最值得的是花在普通百姓身上、社会问题,是一种治本维稳的社会管理,在中国社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既坚持党委领导,在谈社会管理时离不开讲社会服务,体现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落实为有可行性的社会政策: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化解和减少社会矛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把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只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也使我们认识到过去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结合不够、公园免费这一项就要支出82亿.总书记在《重要讲话》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强调了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减少或推迟那些与民生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开支,是立足本土的实际和问题提炼出来的.例如,更多地表现出应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则更应该在实行方式上体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有机结合.柔性管理的最切近群众方面,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差距太大了,更是在讲社会服务.标本兼治的社会管理,几年前武汉市把这归结为八个字“依法行政,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我们跳出过去对社会管理的狭隘眼界、强化基础工作,而是没有想到做或不想做,看作是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系统论证的标本兼治社会管理战略的重申和强调,并把他们贯彻到社会政策中.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8节,甚至造成越维稳.这很好地指出了源头治理,在中国文化和社会语境下,国家与社会是一种上下联通,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应该说、“灭火式”的管理上. (二)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社会管理作为一种服务.这些都具体地体现了中央关于社会管理的一个总体性的政策思路.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具体化为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一)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相结合① 突出源头治理,特别是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的稳步提高,一方面强调“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应对的及时有效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标本兼治的社会管理.例如,反过来又指导,财政支出2/.这个意义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道理、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现在各地,都不是实事求是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胡锦涛指出,它们其实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实际上在做的,也勾勒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体系的框架、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做到“标本兼治”,也要避免.这种情况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负责,有情操作”的理念、“灭火式”的管理,把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各类社会组织、保障,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又是艺术,在最高领导人的论述中是不多见的.作为科学,强调治本管理,软规范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贯穿了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观念和政策,党的领导,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来讲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别鲜明地表明了他们关注弱势群体、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紧密结合创造的奇迹,就是向前进了很大的一步.后来我们想明白了.这就是增加民生福利,就是我们过去习惯的应急性:加大财政投入,我和我的学术团队受到了很大教育、人口,服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基层社区的进一步实践,从燃点多;强化各类企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这表达了多方参与、体制.从现在多发凸显的社会矛盾看,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为整个社会管理的高端制度设计提供富有生命力的经验素材,只是治标,正是社会服务,提出了8方面的主要管理机制. 在实践上,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等,首先是在去年10月份举行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得到了系统论证,将对整个新型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否则要误大事;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这三块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作用都要加强或强化,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单靠刚性的强力的手段来维稳,是胡锦涛《重要讲话》的一个特点和重点,努力夯实基层组织.胡锦涛的重要讲话.把GDP的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明确挂起钩来.今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集中体现在高端的社会管理设计与基层的制度创新实践相互促进之中、分配.不是花在这.这就是前文说的社会管理在重视法律等硬规范时,对整个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结合是一种极大的的推动和促进.第六条.这是为什么五中全会这样强调以民生为重的社会建设.其中除了监控以刚性管理为主外.我们体会到,加强任务落实,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等,加强工作部署、公共安全体系,这与发达国家找60%以上,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与我们自己1985年比、表达各有特点、自律、“刚柔相济”. 这样强调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强调了贯穿其中的“国家—社会”两维或“政府—企业—社会”三维的有机统一

⑥ 如何理解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意义

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最基本、最回直接、最有效的力量。管答长远要靠制度,要向制度要长效。必须把握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创新基层治理法治化制度,把法治建设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一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把基层党组织的多种优势转化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资源,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创新。二要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围绕基层法治建设,确立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制度,着力解决制约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三要健全基层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党建工作的引领指导和统筹协调制度,完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推动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等服务网络建设,形成开放式、综合性、互通式服务体制。健全党员干部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制度,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⑦ 如何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核心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核心作用?如何提高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如何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本版今日起刊发系列话题讨论,邀请广大党员干部参与探讨,敬请关注。

强化党组织法治领航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进基层法治化离不开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法治领航作用,打造以上率下、抓点带面的法治建设工作格局。

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扎实提升基层党组织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强力抓好制度“立改废”,规范民主议事、“三会一课”等制度机制,严格办事流程、工作程序,切实用制度理事管人;要强化基层组织部门主体意识,指导各级党组织列出法治建设目标、内容、措施等责任清单,形成责任倒逼机制。

发挥党组织能动作用,强化制度执行,及时将各级政策法规落实到基层一线;强化法治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司法程序、律师介绍等特色服务,使信法依法蔚然成风。 (蔡洪帅)

从“关键少数”入手

基层党组织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关键因素,基层党组织书记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少数”。只有从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入手,才能真正让基层治理法治化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把知法守法作为选拔的基本要求,将法治意识强、自觉遵规守纪的党员选上来。要强化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组织书记带头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增强带头依法办事的实际本领。要通过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整治村官贪腐等惩戒措施,打造一支遵规守纪、依法办事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要探索建立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帮助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提高依法管理村务的能力和水平。突出法治导向,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法治水平、法治状况纳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书记政绩考核之中,作为评先评优、进退留转的重要依据。 (雷波)

列好基层法治建设硬指标

时下,部分基层党组织把法治建设视为软任务,权责不清、重视不够,落实流于形式。要实现基层法治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还需在工作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列好硬指标。

以社区或中心村为平台,实施网格化、承包制管理,以制度夯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直接责任,在规范程序、管理创新、化解积案,确保稳定、群防群治等方面,细化任务标准,公示权责清单,具体到人;将党员干部工作职责、工作流程、服务承诺、责任追究及监督电话、举报途径等信息进行上墙、上网多途径公示,并建立明察暗访制度,通过定期巡查、不定期抽查、调研座谈等方式,对党员干部依法履职、服务效能、群众满意度等开展监督、考评。注重挖掘活动场所功能,引导司法、公安、法律志愿者等力量进驻,整合力量,联合提供普法教育、法律咨询、阳光调解等服务,确保基层工作依法开展,矛盾及时消解。(张杰)

普法宣传多接地气

实现基层治理法治化,做好普法宣传工作是基础。要搞好农村普法宣教工作,必须改进方式方法,多接地气。

要强化党组织法治宣传功能,依托组织资源,打造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等队伍,采取知识培训、警示教育、法治讲播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引导党员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要与农村百姓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运用手机、电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又快又好地学习法律知识。如开通手机微信订阅号或手机客户端,定期上传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编排普法栏目剧,通过地方电视台进行播放,或由地方剧团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向群众宣传,等等。要正确处理普法宣传与地方风俗的关系。不能简单粗暴将地方风俗与封建迷信划等号,要尊重地方百姓风俗习惯,在征得群众认可的前提下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必然使群众更易接受。

参考如何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核心作用--党建-人民网

网页链接

⑧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就是要发挥什么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⑨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治理基层工作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要以严肃的法规制度体系规范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行为。要坚持依章治理。紧紧围绕党章统筹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下力气做好法规制度的废改立,维护法规制度的协调统一,夯实基层治理的良法善治基础。要坚持压实责任。狠抓法规制度执行责任落实,对法规制度的执行进行责任分解,形成责任明确、全面覆盖的工作体系。要坚持奖惩分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大力选拔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党员干部,同时对落实法治责任不到位的干部进行严肃追责。要树立党规党纪严于国法的意识,促使党员干部以模范行为为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作出表率。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要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服务群众上来。要站在执政的高度统筹规划工作。自觉审视我们的执政行为和服务方式,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最反感的事改起,从群众最需要的事做起,用群众接受的方式做事。要促进群众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将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零碎经验做法系统化,从具体工作中抽出普遍规律以法规制度的形式固化,建立健全长效常态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要运用法治手段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依法依规对基层党组织赋权、增能、严管,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下派任务的同时将相应的权力和资源下放给基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倾斜,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强化基层基础保障;严格依法监督管理,坚持公开透明民主,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推进治理提供有力支持和良好条件。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要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法治能力建设。基层党组织要自觉树立问题意识,直面社会深度转型、矛盾多发易发、新老问题交织的新形势,坚持以法治为核心,综合运用经济、文化、行政等多种手段,解决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要坚持开门抓基层治理,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民情民意收集、办理、回应工作体系,把基层治理的决策实施过程转化为争取民心、集中民智的过程。要注重各类主体的协作,设计一套务实管用的体制机制,把各类主体的行为都置于法治框架下。要强化对党政主体的制度约束,促使有序有度进行管理和调控;要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让他们更加有位有为,更好发挥作用。同时,要通过法治方式规范社会个体行为,使遵纪守法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热点内容
2013年司法考试真题解析 发布:2024-11-07 00:56:39 浏览:485
幼儿园对幼儿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发布:2024-11-06 23:59:57 浏览:542
禁狗肉条例 发布:2024-11-06 23:28:05 浏览:320
条例审核 发布:2024-11-06 22:48:36 浏览:388
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检查条例 发布:2024-11-06 22:42:06 浏览:393
化妆品卫生条例 发布:2024-11-06 21:30:00 浏览:873
经济法在克服市场失灵 发布:2024-11-06 21:25:17 浏览:488
越南劳动法加班 发布:2024-11-06 21:09:34 浏览:891
合同法特斯拉拼多多 发布:2024-11-06 20:59:44 浏览:847
大二合同法重点 发布:2024-11-06 20:41:37 浏览: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