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仁义礼谋
❶ 仁义礼智信孝是什么含义
儒家把“仁”与“义”、“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孔子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等内容。
仁: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指爱人,是博施济众的生活态度。
义: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义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
礼:礼指维系社会的准则和道德规范。必须遵守,相当于程序法。
智: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能够在明辨是非基础上趋利避害的判断力。
信: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对承诺遵行高度尊重。
孝: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对父母有孝心尽孝道。
(1)道德仁义礼谋扩展阅读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
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要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❷ 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便推崇“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有人说这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这个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并不是单指儒家的思想和内容,事实上它在中国古代是一种自我约束和约束他人的道德体系一样的存在,相当于现在的规章制度,不具有法律效益,只不过古代的人们把这个看的比律法还要重要就是了。
仁: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义: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礼: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智: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信:
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忠:
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孝:
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悌: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节: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恕: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勇: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让:
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❸ 关于道德、博爱、仁义的名言
林清玄关于博爱的名句:
1。面对人生难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们能以起承转合去寻找心灵的故乡。人总是有限制的,但有梦总是最美的。
2。曾以寻死的心活着,被迫超越,也曾主动超越,不管梦是否实现,有梦总是最美的。
3。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4。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5。这么多年来,我同情那些最顽劣、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不容的人,我时常记得老师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
6。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7。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8。生命是那样美好,建议大家多做深呼吸,体会空气的清新,体味事物的美好。我喝水时总会想这也许是我喝过的最美味的水,时时要保持一种爱,学会欣赏美,惟有爱和美才是心灵的故乡。
9。关键是觉悟,人生的快乐痛苦都是觉悟。
道德名人名言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周恩来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 斯宾诺莎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 凯洛夫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 罗曼·罗兰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尔基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 马雅可夫斯基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 —— 邓肯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 列夫·托尔斯泰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契诃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 马克思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 —— 克雷洛夫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 黑格尔
仁义良心
仁人无敌于天下。 ——《孟子·尽心下》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礼记·儒行》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公灵公》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战国策·燕策三》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庄子·天地》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刘 安
君子见人之困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困则幸之。 ——韩 婴
穷鸟入怀,仁人所悯。 ——颜子推
求在我者,仁义礼智;求在外者,富贵利达。 ——胡达源
精于义者,眼界大心地平;徇于利者,眼界小心地险。 ——胡达源
无论哪个法官都不会比一个人的良心更了解自己。 ——雨 果
每个人的良心就是为他引航的最好向导。 ——司各特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毛 姆
谁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康 德
良心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对于躁动于我们体内的某种异常愿望的抵制。——弗洛伊德
良心平静,在雷声中也睡得着。 ——托马斯·富勒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康 德
一个人所处的荒谬的——也是悲剧性的——处境就是:当他最需要良知时,良知却最软弱。 ——弗罗姆
要努力让你心中的那朵被称为良心的火花永不熄灭。 ——乔·华盛顿
忠孝仁义,德之顺也;悖傲无礼,德之逆也。顺者福之门,逆者祸之府。——刘 昼
博爱之谓仁。 ——韩 愈
有人使缺点变得要爱,有人使美德难堪贬值;而良知绝对会告诉你本能是对错的。——谚 语
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 ——《吕氏春秋》
昧着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 ——马丁·路德
仅仅一个人的良心比所有的坚固要塞更安全。 ————艾匹克蒂塔
仁爱先从自己开始,公正先从别人开始。 ——狄更斯
智慧不属于恶毒的心灵,没有良心的科学只是灵魂的毁灭。 ——拉伯雷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 子》
一个人受到良心的谴责,即使有公众的支持,心灵也不可能得到安宁。高尚者无论走到何处,身边总有一个坚
强的捍卫者,那就是良心!宁以义死,不敬幸生,而视死如归。 ——欧阳修
惟仁德才能永远屹立不摇。 ——荷 马
良心尽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就不能得到发展。 ——卢梭
我活在人间只有一次,所以只要能为任何人做好事或能表示仁爱之心,我会即刻去做。我既不会拖延,更不会
忽略,因为我知道生命对我只有一次。——格雷利希
对所有人来说,良心就是上帝。 ——米南德
智人不诈,仁人不党。 ——《国语·晋语六》
比海更宏伟的是天,比天更宏伟的是良心。 ——雨 果
良心是腼腆的,它喜欢幽静,世人一吵闹就会使它害怕。 ——卢梭
❹ 老子说道德仁义礼,为什么没说到法
老子讲的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孔子讲的是仁义礼智信
前两种思想:我版个人觉得这更是一种人格权
而所谓的法,我认为这是小到家 大到国需要使用的一种标准
所以 应该是属于上诉两者之上的存在,老子跟孔子都比较强调自身,而法反而是对公众的。
❺ “仁,义,礼,智,信”分别是什么意思
一、仁
1、仁爱:仁心。仁政。仁至义尽。
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仁兄。仁弟。仁伯。
3、姓。
4、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仁儿。核桃仁儿。花生仁儿。虾仁儿。
二、义
1、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道义。大义灭亲。义不容辞。
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演。
3、情谊:情义。忘恩负义。
4、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义父。义女。
5、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6、姓。
7、意义;道理:字义。定义。微言大义。
三、礼
1、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
2、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礼节。敬个礼。
3、礼物:送礼。献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4、以礼相待:礼贤下士。
5、姓。
四、智
1、有智慧;聪明:明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2、智慧;见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吃一堑,长一智。
3、姓。
五、信
[ xìn ]
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3、崇奉:信仰。信徒。
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5、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
6、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
7、同“芯2”。
8、姓。。
[ shēn ]
1、古同“伸”,舒展开。
2、古同“伸”,表白。
(5)道德仁义礼谋扩展阅读
一、仁的笔画
二、组词
1、杏仁:[xìng rén]
杏子核里的仁。分苦(山杏)、甜(食杏)两种。可供药用和工业用。
2、虾仁:[xiā rén]
去头去壳的鲜虾:炒虾仁儿。
3、仁爱:[rén ài]
能同情、爱护和帮助人:宽厚仁爱。仁爱之心。
4、仁义:[rén yì]
仁爱和正义:仁义道德。
5、仁兄:[rén xiōng]
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等)。
❻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有哪些
传统文化纵览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
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
、竹、民谣、黄土、
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
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
2、诸
百家
1.儒家(孔
、《论语》、孟
、《孟
》、荀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
庸》《
》《孟
》《论语》)
2.道家(
、庄
;思想:道德
、逍遥)
3.墨家(墨
、《墨
》、思想:兼
、非攻、举贤、节俭)
4.
家(韩非、李斯、《韩非
》思想:君主集权
治
)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
》)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
、苏秦、张仪、《战
策》)
8.杂家(吕
韦《吕氏春秋》)
9.
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
《三
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
》孙武《孙
兵
》思想:强调作战前
定要做
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
、朱震亨、李
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4、传统文
主要
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
兵
》、《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
说》、
四
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
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
6、
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
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
戏剧
8、
建筑
些:http://ke..com/view/40254.htm
传统道德观:
、
家思想:
吴起与魏王泛舟江河
魏王夸说山河
险
固若金汤
吴起历举夏商各朝代
山河
险
亡
痛
说:
家强盛
德政
山河
险
德
归
德
舟内
皆
寇仇
《盐铁论》:
道德
城
仁义
郭
曰:
道德
胄
仁义
剑
《左传》晋
公家
利
知
忠
季文
相三君
私积
死
衣帛
妾
食粟
马
藏金玉
器备
忠于公室
范仲淹:
先
忧
忧
乐
乐
顾炎武:
兴亡
匹夫
责
古代先贤懂
思想
立统
谐发展
根本
力
先秦
期
形
与
同
概念
同
简单
同
则
集合
许
同
素
形
统
音乐
例
必须
清浊、
、短
、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
、
入、周疏
等声音
才能组
乐曲
若琴瑟
专
谁能听
王夫
:
六经责我
面
七尺
乞
埋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书》
惟德
远
届
《管
》称:
政
所兴
顺民
;政
所废
逆民
《论语》
政
德
譬
北辰
君
德风
德草
季梁说:
民
神
主
圣王先
民
致力于神
君应
民
利益看作
自
利益
政权才能巩固
权者
命
养民
楚
令尹
文说:
夫
政者
庇民
民
旷者
我取富焉
勤民
自封
死
矣
政权
失关键
民
民
向背
社稷
奉
君臣
位
自古亦
政
君
意诚
所
1.
君者修德
化
德字
者
其
于
身率
使
化
躬行其实
民先
2.政
德
则
归
政
德
事扰民
且要
民;
民
家理财
养民
本
养民力;
3.统治者要平易近
亲民
民
孟
提倡
民
贵
社稷
君
轻
孟
主张仁政论
仁义论
认
:
桀纣
失
失其民
;失其民者
失其
道
其民
斯
矣;
其民
道
其
斯
民矣;
其
道
所欲与
聚
所恶勿施尔
仁政必须与广
民众
利害相连
忧乐相通
乐民
所乐
忧民
所忧
《礼记》提倡
明德
亲民
止至善
修身
齐家
治
平
德政:
道
政
齐
刑
民免
耻;道
德
齐
礼
耻且格
道
即引导
率先;政
谓
制禁令;齐
所
统
思想
引导
民遵守
令
服
则处
刑罚;刑
使
民
敢犯
苟免于刑
民
见善
善转变
善
德引导
民
礼节划
民
知耻并
断追求善行
朱熹:主张
政
德
政者
治
具;刑者
辅治
德礼则所
治
本
德
礼
本
……
政刑能使民远罪
已
德礼
效
则
使民
迁善
自知
故治民者
徒恃其末
深探其本
礼
则民耻于
善
至于善者
讲统治者发挥道德教化
作用
用
化
养民
本
使民
善至于至善
吉凶祸福
自
事
与
鬼神没能关系
吉凶由
祸福
门
惟
所召
古代
神论者驳斥
祷祝、咒术、
卜筮等迷信思想
齐
政治家晏婴认
齐君
病
由于
纵欲厌私
斩刈民力
结
祈祷
用
说
虽
善祝
抵挡
住
民群众
统治者
诅咒
民
苦病
夫妇皆诅
祝
益
诅
损
……虽
善祝
岂能胜亿兆
诅
三、民本思想:
民
本
民
食
民
邦本
历代都相信君权神授
商纣王文武兼才
自比太阳
百姓说:
曷丧
予与汝皆亡
表现
民愿与
同归于尽
强烈反抗情绪
西周建
总结商朝亡
经验教训
提
敬德
、
保民
思想
保享于民
才能
享
命
西周统治者认
命并
永远
变
命
民
转移
惟
求民主
帝关
民
民求主
民
所欲
必
民意
视自我民视
听自我民听
《管
》
民
认识
视
则愚
合
视
则圣
古代产
神论思想
春秋
代
认识
鬼神
能支配
神聪明
直
壹者
依
行
鬼神非
所亲
惟德
依
道远
道迩
非所及
主张
治
认
虐待
百姓
治
恶政;
警告
政者:
民
畏死
奈何
死惧
汉马衍《车铭》:
乘车必护轮
治
必
民;车
轮安处
民谁与
四、伦理观念:
《管
》
让
民
仓廪实
、
衣食足
才能发展
产
富强
家
想让
民遵守道德规范
要让
衣食
忧
仓廪实
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传统思想
都注重伦理
道德教化
注重
道德修养
提
仁、义、礼、智、信
核
道德价值体系
希望
培养
君
贤
由
修身
达
齐家
治
平
目
道德品质
基础
德治
认仁
先
功利
仁义制万事
德
种
理
道德或善
;礼
制度品节
礼者
理
亦言礼
属于
理
克
复礼
克服战胜自身
私欲
恢复
理
提高
道德境界
礼或
理
伦理道德
权贵富
者说
要节欲
纵欲
事
巨细
要谨察
念
萌
必谨
察
理耶
欲耶
理
则敬
扩
……
欲
则敬
克
拨乱反
明纪纲
克字
杀贼工夫
杀
欲
贼
五、义利
辨
义利关系
伦理道德哲
价值观念
儒家重义轻利
家
公
讲
要讲功利
造福于民;
体
言
能光讲利
更要讲义
义利
别
要
别
理
欲
公私、邪
义利
理
欲、公与私
别
仁义
根于
固
属于
理
公
义
理
所宜
义者
宜
送给回答者一份礼物送香吻
赠言:好帅的回答,楼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诚挚谢意!
0
0
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检举
<span
class="line
ui-line
last-line">
❼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名词解释)仁 义 礼 智 信 忠 孝 悌 节 恕 勇 让
[b]仁 [/b]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b]义 [/b]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b]礼 [/b]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b]智[/b]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b]信 [/b]
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b]忠 [/b]
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b]孝[/b]
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b]悌[/b]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b]节[/b]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b]恕[/b]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勇[/b]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b]让 [/b]
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❽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根本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根本是仁和义,就是仁义道德。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其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8)道德仁义礼谋扩展阅读:
义是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其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
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其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
❾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什么意思只要个人理解,不要所谓的权威翻译。
释义: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失去德的品质而后章显出仁的可贵,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老子·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节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白话释义:道德高尚者,并不以为自己有德;道德底下者,不承认自己无德,所以没有德;道德高尚者,并不刻意做作,只是行事皆遵循道的规律;道德底下者,处处表现出有德,而自认为有道德;上仁之人有所功成,无心自居。
上义之人有所功成,有心自居。上礼之人有所功成,无人与之相应,则以臂拖拽以令人强从。故失道矣,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失去德的品质后章显出仁的可贵,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之未落后的产物,失去礼让,则容易发生祸乱。能认识到礼前面的这些规律。即取道之精华,而礼这个东西却是愚笨的人认识大道的起始,所以大丈夫处在这些规律的敦厚之上位,不居处在这些规律的浅薄之下位。
处其厚实之处,不居其浅表,故去彼取此,只保存敦厚的精华,舍去不好的浮华。
(9)道德仁义礼谋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