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顺治解道德经

顺治解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4-29 22:16:08

Ⅰ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震古烁今,历史上曾有四位皇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诠注,史称“御注道德经”。现采其自序,以飨网友。
唐玄宗序
昔在元圣,强著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樶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于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于卜商针疾,同于左氏渴于纳善。
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县(悬)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宋徽宗序
《道经》: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万世而无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老子当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书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谓之经。其辞简,其旨远,学者当蔽识而深造之。
《德经》:道无方体,德有成亏。合於道,则无德之可名;别於德,则有名之可彼辨。仁义礼智,随量而受,因时而施,是德而已。体道者异乎此,故列於下经。
明太祖序
朕本寒微,遭胡运之天更,值群雄之并起。不得自安于乡裏,遂从军而保命,几丧其身而免于是乎。受制不数年,脱他人之所制,获帅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统育黔黎。
自即位以来,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昼遑遑,虑穹苍之切,鉴于是,问“道”诸人。人皆我见,未达先贤。
壹日,试览群书,检间有《道德经》壹册,因便但观,见数章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莫知可通,罢观之。后旬日,又获他卷,注论不同。再寻较之,所注者人各异见。因有如是,朕悉视之,用神盘桓其书久之,以壹己之见,似乎颇识。意欲试注,以遗方来。恐今后人笑,于是弗果。
又久之,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
不逾年,而朕心灭恐,复以斯经。细睹其文之行用,若浓云霭群山之叠章,外“虚”而内“实”,貌态“仿佛”,其境又不然。架“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峦,倏态成于幽壑,若不知其意,如入混吨鸿蒙之中。方乃少知微旨,则又若皓月之沈澄渊,镜中之睹实象,虽形体之如,然探亲不可得而扪抚。况本《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此思之,岂不明镜水月者乎?
朕在中宵,而深虑明镜水月,形体虽如,却乃虚而不实,非著象于他处,安有影耶?故仰天则水月象明,弃镜扪身则知已象之“不虚”。是谓物外求真,故能探其壹二之“旨微”。遂于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笔强为之辩论,未知后世果契高人之志欤?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故悉朕之丹衷,尽其智虑,意利后人,是特注耳。
是月甲辰书成,因为之序。
清世祖序
朕闻:道者,先天地而为万物宗,生生化化,莫得而名者也。惟至人凝道於身,故其德为玄德,而其言为圣言。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净无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尝观其告孔子曰:“为人子者,无以有已;为人臣者,无以有已。”而仲尼答曾子之问礼,每曰“吾闻诸老耽”,岂非以人能清净无为,则忠孝油然而生,礼乐合同而化乎?犹龙之叹,良有以也。
自河上公而后,注者甚众。或以为修炼,或以为权谋,斯皆以小智窥测圣人,失其意矣。开元、洪武之注,虽各有发明,亦未彰全旨。朕以圣言玄远,末学多岐,苟不折以理衷,恐益滋伪误。用是博参众说,艾繁去支,厘为一注。理取其简而明,辞取其约而达。未知于经意果有合否。
然老子之书,原非虚无寂灭之说,权谋术数之谈。是注也,于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国之道,或亦不相径庭也。爱序诸简端,以明大旨云。
顺治十有三年,岁次丙申仲春朔日序。

Ⅱ 道可道非常道 明可明非常明 是什么意思呀

是《老子》的开头两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
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
下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修仙方面相对简单:第一个“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思“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只是现代人不修真了。。。
尤其“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指出前面“同”修真基础是一样,但也有各种修真方法的多样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

按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非常困难,也众说纷纭。以下是本人理解: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标点符号与前有区别,各人理解不一样。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兵者,诡道也。”等。又如老子说“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有人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实际上是错的,事实上每一个一都是万一,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混同。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修炼问题。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如果从事学习修仙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是从自己修炼角度看问题。“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读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玄元之妙。更是修炼必经课程。玄门要义的深不可测。
首,他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永远不变的恒道。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也没有永恒的“名”,如法国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之“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本源和本体,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即“元” 说了一个玄,又不是一元、两元可以究尽的,玄的里面还有玄,分析到空无的里面还有空无,妙有之中还有妙有。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等于佛教和尚们手里拿着的念佛珠,一念接着一念,同样都是代表如环之无端,永无穷尽。

Ⅲ 清代《道德经讲义》宋常星的生平简介资料,有请大家解惑,谢谢!

据查,宋来常星,号龙源渊子,山西人,顺治六年探花,曾任国史馆总裁、都察院都御史兼经筵讲官、侍读学士。康熙十八年致仕还乡后,专修清净无为之道,历二十余年,内功圆满,著《道德经讲义》一书,由其子进呈御览。康熙极为推重此书,认为“其言洞彻,秘义昭融,见之者如仰日月于中天,悟之者如探宝珠于沧海,因此特命锓梓,用广流传,凡宗室皇胄暨文武臣工均皆勅读。”
宋常星还注释道教经典《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写了一部著作——《皇经讲义》。

希望能够帮到您!

Ⅳ 中国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为老子《道德经》做过注

中国历史上有四位皇帝为老子《道德经》做过注 他们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 赵佶 , 明太祖朱元璋,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Ⅳ 《道德经》是谁写的

老子写的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版。

故常无权,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由于字太多请道http://www.chinesezhouyi.com/laozi.html看完整的

Ⅵ 怎样理解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道德经》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的治国名言。2500年前的老子就已经看到,治理国家跟烹饪一条小鱼,是一样的道理。

道德经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在当代中国仍然受到重视。我国当代的一位著名治国理论家就说过,“治理国家既要有如履薄冰的自觉,也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轻松态度”。

老子的治国思想在西方也有一定的影响。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任内发布国情咨文时,就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鱼”这句话,而且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学习老子的热潮。

Ⅶ 顺治改制是怎么回事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摄政王多尔衮病逝喀喇城猎所,顺治帝福临在粉碎英亲王阿济格继为摄政的阴谋活动后,于顺治八年正月十二(1651年2月1日)举行亲政大典。顺治帝在其执政期间,曾对关外旧制及摄政时期的弊政予以改革,缓和了满洲贵族同汉族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扩大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倡兴文治。

青花龙纹直颈瓶满族以骑射崛起于辽左,尚武轻文由来已久。顺治亲政之后特令增开八旗乡试、会试,且于顺治十年(年)设八旗宗学,“选满洲生员为师,凡未封宗室子弟十岁以下,俱入学,习清书(即满文)”。该年一月二十八日,顺治针对满、蒙、汉八旗子弟“皆蹋石球为戏”,降谕礼部,令彼等于“骑射之暇,旁涉书史”,并责成各牛录予以督察。

在顺治帝的倡导下编纂《资政要览》、《劝善要言》、《顺治大训》、《易经通注》、《孝经注》、《孝经衍义》、《内则衍义》、《人臣敬心录》、《道德经注》等书籍;且组织编辑《太祖圣训》、《太宗圣训》;令满汉学士把《五经》、《三国》译成满文,赐予满洲官员。

顺治在《资政要览》一书的序中写道:“朕孜孜图治,学于古训,览四书、五经、通鉴等编,得其梗概,推之十三经、二十一史及诸子”。“乃采集诸书中之关于政事者,为三十篇”。“于每篇贯以大义,联其文词,于忠臣孝子、贤人廉吏,略举事迹;其奸贪不肖悖乱者亦载其内,使法戒迥然。”

改革官制。

依照明官制建立内阁、翰林院。顺治十五年(1658年)七月,谕令在内三院的基础上建立内阁,“除去内三院秘书、宏文、国史名色,大学士改加殿阁大学士”,“设立翰林院,设掌院学士一员”,“至各衙门满、汉启心郎原因诸王贝勒管理部院事务而设,今宗人府启心郎仍照旧,其余部院满汉启心郎俱著裁去”。

将满、汉官员品级划一,亦是改革官制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担任同一官职的满官比汉官品级高,同为大学士,满官为一品,汉官为二品;同为学士满官为二品,汉官为三品;同为尚书,满官为一品,汉官为二品;侍郎、郎中等皆如是。顺治十五年七月将官职品级划一,大学士、各部尚书,不论满汉俱为正二品;侍郎俱为正三品;学士及郎中俱为正五品;员外郎俱为从五品;主事俱为正六品。

顺治十七年(1660年)定八旗汉字官名,固山额真称都统;梅勒章京称副都统;甲喇章京称参领;牛录章京称佐领;昂邦章京称总管。

严禁杀掠。

顺治十七年(1660年)七月,贝勒尚善因出征云南时纵兵掠民降为贝子,罚俸两年;都统巴思汉、胡沙均被降革,罚俸一年;副都统傅喀解任,罚银百两;负责调查此事的学士麻勒吉、审理此案的刑部尚书能图均,因徇庇尚善等人而受到革职、削世职的惩处。

满洲高级官员因纵兵掠民而受到较为严厉的惩处,在清初还是第一次。受尚武习俗熏陶的满洲贵族,在攻城略地时从不受军纪约束,杀掠成性,对尚善的处理,表明清朝统治者对关外陋习的抛弃。

满汉联姻。

联姻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政治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努尔哈赤起兵后先是把女真各部首领作为联姻目标,一俟其内部统一后即将联姻的目标转向蒙古各部。

顺治一改满蒙联姻的传统,于顺治十年(年)八月将幼妹和硕纯恪公主(皇太极十四女)下嫁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将侄女(肃亲王豪格之女)下嫁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将侄女(承泽亲王硕塞之女)下嫁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隆;顺治本人亦屡纳汉女为妃。

限制圈地。

自顺治四年三月二十九日,下达“民间田屋不得复行圈拨”的命令后,零星圈占土地房屋时有发生。顺治八年二月二十七日,面谕户部官员:“田野小民,全赖地土养生,朕闻各处圈占民地,以备畋猎放鹰往来下营之用”,“夺其耕耨之区,断其衣食之路”,“尔部速行文地方官,将前圈土地尽数退还原主,令其乘时耕种。”几天后顺治批准兵科都给事中李运长免圈良乡、涿州十三州县“未圈田舍”的题本,制止了一场数万百姓流离失所的灾难。

顺治帝在亲政后即对已故摄政王多尔衮追夺封爵、“籍没所属家产人口入官”,但对于顺治四年圈地中多尔衮偏袒所统辖的正白旗,把本应分给镶黄旗的京东一带拨给正白旗,并未予以纠正,一旦更换两旗圈地,就会酿成殃及周围民地的新的圈地之举。顺治九年在处理清苑县民路斯行等三百余人“控告房地被王仪夺带投充”一案时,念及该三百人房地,虽非“王仪等带投”,但户部在圈占后“未曾补还”,路斯行等屡次上告、屡受刑责,遂令将“王仪等所领八庄房地退还受责之三百余民,仍全免九年地租”,并令将“户部尚书车克等及原任知县周玮分别处讫”。

顺治十年,将八旗退圈地九万九百五十四垧,“交付地方官,均摊给民耕种”,“照开垦荒田,三年起科之例”。

以农为本,奖励垦荒。

满族在入关之前,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入关之后即处于农业文明的包围之中。

中原地区在明清之际迭经战乱,土地荒芜,人口流亡,农业凋敝,经济萧条。顺治帝在亲政后以屯田方式组织垦荒,通过兴屯道向难民提供耕牛、种子、农具;对于“自首投诚者,悉隶兴屯道,授以无主荒田,听其挈家耕种为业”;亦令军队中的老弱兵丁在驻地附近开辟屯田,此为军屯,鉴于民屯“屯租数倍于民粮”,屯民气相率畏惧”,从顺治十三年(1656年)起取消民屯,把各省屯田荒地“归并有司,即照三年起科事例,广行招垦”。顺治十四年(1657年),把垦荒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项内容,“督、抚、按,一年内垦至二千顷以上者纪录,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道、府,垦至一千顷以上者纪录,二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州、县,垦至一百顷以上者纪录,三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若开垦不实,及开过复荒,新、旧官员分别治罪”。

顺治改制是在不触犯满洲贵族的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圈地、投充、逃人法等弊政所酿成的社会问题,并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

Ⅷ 北京故宫的乾清宫是干什么的

1、日常用途: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清朝康熙皇帝以前,这里沿袭明制,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2、停灵之所:

清朝时,乾清宫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枢的地方。即使皇帝死在其它地方,也要先把他的灵枢(也称梓宫)运往乾清宫停放几天,再转至景山内的观德殿,最后正式出殡。

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皇帝死在畅春园,雍正皇帝死在圆明园,咸丰皇帝死在避暑山庄,他们的灵枢都曾被运回乾清宫,停放在这里并按照规定举行祭奠仪式。

3、举行家宴:

除夕是中国人传统的团圆日,普通百姓都要在这天吃顿团圆饭。对于身居皇宫大内的清朝皇帝来说,也不能脱离人之常情,他们也要在除夕和皇后及众妃嫔们一起在乾清宫举行家宴。因为皇帝与他的后妃们平时都不同吃,所以相对于民间百姓,乾清宫家宴更有特殊的团聚意义。

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乾清宫就开始营造过年的气氛了。乾清宫丹陛左右就开始安设万寿天灯,每天晚上天灯都要点亮。

在万寿灯后面,左右都悬挂万寿宝联,每幅宝联两面都用金丝绣上联句。万寿灯光映照在宝联及其金字上,使得黑暗的夜晚特别透亮,营造出浓烈的新年来临的喜悦气氛。

乾清宫家宴前夕,相关人员忙忙碌碌,按照礼制布置宴会现场。乾清宫檐下陈设了中和韶乐,乾清门内陈设了丹陛大乐,交泰殿檐下陈设了中和韶乐。

在乾清宫内,每人一张的宴桌按照严格的等级秩序排列:皇帝宝座前设金龙大宴桌,左侧地平上,面西座东摆着皇后的宴桌,其余嫔妃的宴桌排在左右。他们所用的餐具也不一样。

酉时(下午6点),皇帝入宴,皇后等人在座位处向皇帝行礼,礼毕,皇后等人各入座进馔。过了一会,皇帝与后妃们开始欣赏承应宴戏。他们一边欣赏演出,一边进果,进酒,皇帝进酒时,后妃们各出座,跪拜。

承应宴戏演出结束后,后妃们出座谢宴,行跪拜礼,皇帝起座离开,皇后以下各还本宫。在以上的宴会过程中,各种音乐依次演奏。

乾清宫家宴极尽奢华,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清宫家宴档案,皇帝的大宴桌所摆膳食一开始就有109碗(盘),加上宴礼中所进汤膳、酒宴,合计可达153品。这些美味佳肴,虽然有的在宴会后作为赏赐,但仍会产生极大的浪费。

除夕之外,凡遇皇帝万寿等节日,乾清宫也要举行家宴。

(8)顺治解道德经扩展阅读:

乾清宫的名字出自《道德经》:(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贞。”

在古代皇帝是天子,是老天爷、是昊天的代表,代表着天,而帝王之位极尊,谓之唯一,就是天之唯一的意思,清气上升谓之天,浊气下降谓之地,是故乾就是天,就是清的意思。

而道德经里面又有天得一以清,为表示帝王是天地间唯一的、最尊贵的,他的居所故名乾清宫。

乾清宫(Palace of Heavenly Purity)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

乾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

Ⅸ 《道德经》的主要哲学思想和意义

,《道德经》首先应是抄一部哲学著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此时社会正处于奴隶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变革过渡阶段。政治上周天子已经失去统治天下的权势,出现了不贵而富的新兴阶级;经济上赋税制度改变,刑书、刑鼎等一类反映阶级利益的法律随之出现;生活上的尊卑有序的观念、准则和伦常等也发生变化并开始走向破裂;特别是由于阶级斗争、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大的变动和变革,迫使一些先哲贤达,开始了先注意“身外之物”,然后再认识自己的有利本阶级利益的哲学思考。古今中外,哲学的产生发展,大都是从“天道观”开始,而后“天人合一”,各抒己见,导致各种学派林立,争斗也十分尖锐。从老子的“天道观”来看,也客观说明了万物起源产生、运动争斗、变化更新以及万物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说是沉重打击了“天道有知”的神鬼迷信思想的,这也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本原、基石即“道”。我以为,老子的“道”和“德”同属于哲学范畴,

热点内容
中国电影关于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2 19:18:02 浏览:681
属于商法的是什么法 发布:2025-01-12 19:00:48 浏览:595
法是以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规范 发布:2025-01-12 18:49:24 浏览: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1-12 18:47:49 浏览:358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远在身边二 发布:2025-01-12 18:46:50 浏览:774
劳动法规定请病假 发布:2025-01-12 17:52:36 浏览:786
党纪处分条例2015 发布:2025-01-12 17:17:05 浏览:932
欠条手写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2 16:17:19 浏览:757
八方启航法律硕士 发布:2025-01-12 14:51:14 浏览:448
四川省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1-12 14:45:11 浏览: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