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取代人治确定文献

法治取代人治确定文献

发布时间: 2022-04-30 08:16:43

①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列历史文献中,

答案明显是来C:首先,题自目中有个关键词为了巩固 “资产阶级统治” 而颁发,资产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产物,是属于近现代的; 由此可排除《汉莫拉比法典》(此法典是为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 《土地法令》是1917年11月7日俄国彼得格勒发生武装起义,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后召开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给劳动农民耕种,是解决土地问题的法令;因而选项B和D都不符合,排除; 《权利法案》是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为巩固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联合专政、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宪法性文件; 《法典》是拿破仑为了将自己的统治原则法律化,于1804年3月21日法典正式公布实行的,法典明确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故选项C符合。

② 在确定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文献是

5.(2009年四川文综)“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确定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人权宣言》的发表 B.《社会契约论》的出版
C.《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D《论法的精神》的出版
答案:C

③ 求一篇关于“人治与法治”的论文

所谓法治,就是国家以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和约束人们
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法制变成法治,就要以人们的
权利平等、权力制衡、司法立法和执法相互独立作为前提。不
然法治就难以产生社会秩序。 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赖于法律制度与法治的本身
的成本与优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们的道德水准。不管多么完
善的法律制度与法治,对野兽是没有效果的,除非将其杀死。道
德水准极低的人们,其行为,其性质接近野兽,其法治成本其高
无比。 找出人治与法治最佳比重 所谓人治,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
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道德制度变为德治,必须以
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
的好坏除了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水准外,主要要看国家治理者的道
德水准。只有贤德完善的人作国君,才有上梁正而下梁不歪的效
果。社会秩序才会产生。若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道德水准极低,
形同野兽,弱肉强食,其人治成本就会极高,其人治也就无效。 一个没有贤君的国家,人治是无效的;一个没有清楚界定权
利的国家,法治是无效的。人治与法治各有优劣,各有不同的前
提。一个国家,清一色的法治不好,也无效;清一色的人治也不
好,也无效。最有效的治理是要找出人治与法治的最佳比重和不
同的适用范围。 有两个关键因素能用来决定这一最佳比重。第一,增加投资
于教育与宣传,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从而减少法治,减少投入
国家机器如警察的成本。或者增加投入国家机器,投入法治的成
本,减少投入教育与宣传、投入提高人们道德水准的成本。 在理论上,一定存在着一个投资于改善道德水准和投资于加
强国家机器即法治水平的最佳比重,使得达到一定的治理水平和
社会秩序水平所耗费的投资最小。或者使一定的投资额达到最佳
的社会秩序水平。这就是人治与法治的最佳比重。 第二,人们的道德水准在家庭内部最高,在企业内部次之,
在人们与家庭,与企业之外的交往中道德水平最低。因此,人治
在微观组织中会比在宏观组织中有效。法治则在宏观组中更能节
省成本。所以最好的组合是以法治为主人治为辅治国、治理宏观
组织秩序;以人治和德治为主以法治为辅治家、治理微观组织如
公司企业的秩序。 以最低成本达最佳治理效果 一个国家是否治理得当,主要就是要看如何适当根据国情、
人民的道德水准去构建人治与法治的比重和不同的适应范围。在
理论上,一定存在着一个最佳的人治与法治结构使得在所定目标
社会秩序之下其治理成本最低。从治理成本和效果的角度看,法
治与人治并无好坏之分,好坏只在于他的比重结构和适用范围如
何。 政治的本质就是发现人治与法治的最佳结构,用最低的成本
达到最有效的治理效果。完全否定法治是错误的,完全否定人治
也是错误的。以人性的不纯,单一的法治和单一人人治都是浪费
性的。

④ 西方近代史上首次表明法治取代人治,民主取代封建专职的法律文献是

英国的权力法案

⑤ 人类历史上以法治代替人治的根本原因及其趋势

1、人民的希望公平,同时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中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其力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更加公平的法制代替人治是历史的趋势。

⑥ 法治与人治的讨论集中在什么时期

热心网友
从人治到法制、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我党自建国以来,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吸取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从建国初的人治,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其中一字之差,产生了质的飞跃,它包含着新的、更高层次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在认识上的统一和重大提高。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首先,从约定俗成的意义上说,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的用法历来不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它是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种制度而言的。法治则是与人治相对的一个概念:主张法治意味着否定人治,赞成人治则意味着反对法治。法治和人治被人们在对立的意义上加以使用,在中外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如孙中山等也倡导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和人治,并有精辟论述。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任领导人中,也同样是在与人治相对的意义上运用法治一词。

其次,法制与法治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内涵是指法律以及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各种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与人治不同甚至对立的一种治国理论和治国方略或原则。作为一种治国理论,法治和人治探讨的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关键问题。“法治论”认为,关键在于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并予以充分实施;“人治论”则相反,认为关键在于国家领导人是不是贤明,“法律只能作为办事的参考".主张法制并不意味着否定领导人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而是认为领导人贤明与否不应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治国原则,“法治论”主张法律应有极大甚至无上的权威,不能听任个人和组织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论”则相反,它主张或默认组织和个人的权威高于法律的权威,权大于法。

再次,虽然法治与法制具有内在联系,即实行法治必须要有法制。但我们不能说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从人类的政治法律实践看,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法制,但却不一定是在实行法治,如当年希特勒统治的德国和蒋介石统治的中国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实行法治。

最后,即使在动态意义上理解“法制”,也与现代意义的“法治”相去甚远。“法制”的动态含义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简单地说就是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对此,我们可以提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什么法?“恶法"还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证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显然,这些都是动态意义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无法回答的。与此不同,现代“法治”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它不局限于形式或逻辑意义上考虑问题,不单纯以“有法”、法律完备为满足,还要求在价值层面上考虑法律的好坏,而且,作为现代“法治”的一个鲜明特征,它还强调《宪法》和法律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现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上贯彻民主原则,实行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和互相制约,严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法律的正当程序原则。

总之,在中国用法治置换法制,其意义就在于与人治的彻底决裂,法制将真正成为法治下的法制,而不可能是“人治底下的法制”,更不可能再是“法制底下的人治”。倡导法治,反对人治,为解决以下两个始终困扰着中国政治体制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一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国家和社会的治乱兴衰主要寄托在一两个领导人的英明和威望上,因而在指导思想上忽视甚至无视法治的意义;二是权大于法,办事依人不依法,依言不依法。

⑦ 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人治走向法治的法律文献是什么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热点内容
党纪处分条例2015 发布:2025-01-12 17:17:05 浏览:932
欠条手写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2 16:17:19 浏览:757
八方启航法律硕士 发布:2025-01-12 14:51:14 浏览:448
四川省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1-12 14:45:11 浏览:736
行政法中的连带责任 发布:2025-01-12 14:44:59 浏览:884
法治对称性 发布:2025-01-12 14:08:01 浏览:94
燃放烟花爆竹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2 14:07:58 浏览:971
律师马树立 发布:2025-01-12 13:46:24 浏览:10
大竹县律师 发布:2025-01-12 13:07:20 浏览: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布:2025-01-12 12:24:08 浏览: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