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圣贤明

道德圣贤明

发布时间: 2022-04-30 13:08:02

㈠ 谁是远古时代道德最高尚的圣人,又是最伟大的帝王

,又是最伟大的帝王。尧帝的故事中出现很多超自然的奇迹,神话内容很丰富;但是,这些奇迹往往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主义色彩,跟原始神话的自然主义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是因为,人们在这位远古帝王的身上寄托着对优秀国君的想象,与此同时,人们也以尧帝为标杆约束后世的帝王,要求他们学习尧帝的道德品质。借助尧帝的故事,我们更容易看到神话对后人成长所发挥的作用。

尧帝本名放勋,是帝喾和庆都的儿子,是黄帝的第四代孙。庆都在河边与帝喾变的神龙结合,怀孕十四个月,生下放勋。尽管他和常人差别不大,但他的眼睛却与众不同:他每只眼睛里有两个互相重叠的瞳孔。他的面相不大好,眉毛呈八字形,脑袋上面尖,下面宽,满脸吃苦受难相。

放勋的父亲帝喾死后,由放勋的同父异母兄弟帝挚继位。可是帝挚治国无方,不久驾崩,于是,放勋登上皇帝宝座,世人尊称尧帝。他的首都在平阳,就是现在山西的临汾。尧帝爱护百姓,不愿增加他们的负担,生活极其简朴。在他的宫殿里,柱子和屋梁都是外皮粗糙的木头,根本没有刨过,更不要说涂彩色了。宫殿顶上没有覆瓦,铺的是茅草,和百姓住的茅屋差不多。宫殿的台阶都是土的,没有砖石。尧帝的食物是粗粮淡饭,喝的是野菜汤。夏季穿粗麻做的布衣,冬季就随便披一块鹿皮遮挡寒风。日常用具都是土碗、土盆之类。他是传说中最朴素的皇帝。

虽然生活如此简朴,尧帝对于自己的职责却从来没有松懈。百姓饿肚子,他就责备自己:“这是我使他吃不上饭。”百姓缺少衣服,他就责备自己:“这是我使他没衣服穿。”有人犯罪,尧帝也责备自己没有管理好:“是我害了他。”由于工作忙碌,尧帝没有时间修饰自己。头发披散,有七尺长,几乎拖到地面。

其实,不仅人类被尧帝感动,天地万物也被他感动,于是一天之内出现了十个自然奇迹,从而昭示了上天对尧帝的肯定:皇宫中喂马的草料突然变成水稻,吉祥的凤凰从天空降落在宫院之中,台阶上长出历草……历草,又叫历荚,就是一种可以当作日历的草。传说,历草生长在尧帝宫殿的土质台阶上。每月初一,历草长出一个豆荚,以后每天长一个,到十五日,正好长十五个豆荚。从十六日开始,历草的豆荚每天掉一个,到月末,正好掉完。下个月,重新开始这样的周期。历草就像一个活的日历一样,所以得名“历草”。据说,尧帝那时没有日历,做事很不方便。有了历草,困难就解决了,百姓对此也非常称赞。

台阶上还长着另一种奇特的草,名字叫“指佞草”。凡是有奸佞的坏人从台阶经过,这种草就立刻弯曲,草尖指向坏人。在这种草的帮助下,加上天生的双瞳孔眼睛,尧帝慧眼识人,选择了一批品德高尚、才能卓著的人做大臣,让他们协助自己治理国家。尧帝的贤臣有:后稷,负责农耕。倕,负责手工制造。皋陶,负责司法。舜,负责刑罚。契,负责军事。

尧帝在大臣们的协助下,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安享太平。百姓劳动之余,有很多空闲时间,他们就聚在一起做游戏。其中一种游戏叫“击壤”,是用几块上尖下宽的木片玩的。玩的时候,把一块木片放在地上,每人各拿一块木片,站在数十步之外,用手中的木片投击地上的那一块。击中者获胜。这一天,有位名叫壤父的八十岁老翁和大家一起玩击壤游戏。壤父的游戏技术高超,围观的人很多。有一个观众看到这种幸福情景,十分感慨。他说:“这都是尧帝的功劳呀,我们的尧帝真伟大!”壤父听到这句话,很不以为然。他对那个观众说:“你这叫什么话?太阳出来,我干活;太阳落山,我休息。吃的粮食,是我自己种的;喝的水,是我自己打井挖出来的;穿的衣服,是我自己织的。请问,尧帝对我有什么帮助呢?”那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但壤父这种反应,恰恰是尧帝所希望的。尧帝从来不把国泰民安看作自己的功绩,在他眼里,这一切是他这个皇帝应尽的本分,享受幸福的百姓也不需要感激他。

尧帝时代法制公正清明,从来没有发生过冤假错案。也许是因为现实中,有太多不平事,人们渴望有一个公正、公义的世界,所以才会想象神话里有皋陶和他的神羊,有指佞草,使得好人有好报,坏人都得到惩罚。尧帝统治下的时代,正是百姓们所期望生活的时代。尽管尧帝竭力治国,但是他命运多舛,在位时间长达七十年,遇到不少灾难。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引发的一场大旱灾。擅长射箭的天神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后,这场旱灾才得以解决。但洪水又接踵而至。大洪水是水神共工引起的。共工被颛顼打败之后,潜入水潭逃命。到了尧帝时代,他重新出来,让所有的河水全部倒流,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洪水。

尧帝心急如焚,召集群臣,商讨委派什么人治理洪水。大臣们都推荐鲧,尧帝觉得鲧刚愎自用,恐怕无法完成任务。但是,实在找不到更加合适的人选,只好让鲧去尝试。根据神话,鲧是黄帝的孙子。接到尧帝命令以后,鲧邀请巫师大明占卜未来的命运。大明说:“这件事情很不吉利。有开始,没有结局。”尽管占卜结果不吉利,但是鲧最终还是接受了命令,前去治水。面对滔滔洪水,鲧修建河堤,阻挡洪水泛滥。可是,洪水实在太大了,鲧新修的河堤根本阻挡不了它。一连九年,鲧的所有努力都失败了。

㈡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一察焉以自好怎么解释

天下大乱之时,贤圣的学术主张不能彰显于世,道德的标准也不能求得划一,天下人大多凭借一孔之见就自以为是炫耀于人。

㈢ 古代圣贤语录及解释

检举 孔孟语录(二十则)译文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译文: 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办事,如同会见贵宾那样谦恭谨慎,治理百姓,如同进行重大祭祀活动那样严肃慎重。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如果能这样做,那么)为国家办事就没有了怨恨,处理家里事也没有了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富贵是所有的人都所希望的,但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它,就不能够接受。贫贱是人们都不喜欢的,但不通过正当途径,也不能随便摆脱。君子违背了“仁义”道德,怎么可能成名呢?君子即使在吃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违背仁的原则,流离失所时要这样做,动荡变乱时也一定要这样做。”

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常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4.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5.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这却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6.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人要是没有诚信,那就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了。就象牛车、马车上没有车辕与横木相接的部分,牛车、马车怎么能够行走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9.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品德好呀,颜回啊!一竹筒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学乐善)的快乐。品德好呀,颜回啊!”

1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11.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近况,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为了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经常发愤得忘记了吃饭,高兴得忘记了忧愁,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啊!’”

1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文’呢?”孔子说:“他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这就是叫他‘文’的原因。”

1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富裕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仍然快快乐乐,富裕而爱好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说:要像加工骨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来的事。”

14.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15.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

16.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 孟子答道:“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得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好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1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

译文: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18.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9.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是要和义与道相配合的;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20.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㈣ 道德经中的圣人指的是谁

没有特指,憨山大师《庄子内篇注》一书中写的很明白,老子只是以道自乐:原文“至人、神人、圣人,只是一个圣人,不必作三样看。

此说能逍遥之圣人也。以圣人忘形绝待,超然生死,而出于万化之上,广大自在,以道自乐,不为物累,故独得逍遥,非世之小知之人可知也。
道德经中的圣人是指圣明的人,这与儒家专指孔孟不同。比如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家讲道法自然,自然没有什么仁义,有用就供奉起来,没用淘汰。这章最后强调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个中,我认为就是河南话中用。人想长寿也是如此,一旦没用了,你就老的快。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是中国炎黄文化与东夷文化,很多事情的认识上对立。孔子虽然说过,“吾从周”但他的春秋笔法却用的殷商的文化。董仲舒就说孔子损周文用殷质,主要是指殷商的亲亲,孔子讲的父子相隐。儒家文化是殷商对我炎黄文化的臣服而形成的。东夷,北狄,西戎,南蛮,都已经融入华夏文明也在于我们炎黄文化的强大。周朝800年一个朝代的长寿就在于圣明。今天的文化是周礼是名殷商之实。

㈤ 关于道德的名言

凡有良好教养的人都有一禁诫:勿发脾气。

——爱默生【美】
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

——曾国藩

怒时光景难看,一发遂不可制,既过思之,殊亦不必;故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申涵光

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的手段。
——歌德【德】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同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
——罗斯金【英】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武则天
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

——宗白华

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池田大作【日】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爱默生【美】

修养的基础是内心对话,人在这种对话中既是自己的原告,又是自己的辩护士和法官
——科恩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周恩来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 斯宾诺莎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 凯洛夫

㈥ 请问一下古人所说的圣贤书,道德经是指哪一类书籍,

道德经是春秋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并不是正统的圣贤书~自汉武帝"罢础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思想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所谓圣贤书有4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5经:诗~书~礼~易~春秋~

㈦ 圣贤语录500名言名句

一、孔子经典语录:

1、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样,要博学多识,具有可塑性。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爱别人、恨别人。

5、君子,俞于义。小人,俞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关心合不合道义。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关心是否有利可图。

6、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品质多于文采,就会粗野;文采多于品质,就流于虚浮。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不仁义的人虽然富有和尊贵,但对于我来说,他们轻得如天边的浮云一样。

10、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译文】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译文】不怕别人不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2、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1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孟子经典语录:

1、仁者无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译文】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2、帮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任务降到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让他的内心痛苦,劳累他的筋骨,饿乏他的身体,使他穷困潦倒,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称心如愿。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方能完成大任。

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家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而支做出格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才叫做大丈夫!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永远尊敬他。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沉迷安逸享乐可以使人或国家消灭。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才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我喜欢吃鱼,也喜欢吃熊掌;如果让我选一个,我会舍支鱼而吃熊掌。我热爱生命,也热爱仁义,如果让我选择其一,我会舍弃生命而取仁义。

8、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特质欲望。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11、得道者我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得民心的人多人帮助,不得民心的人自然没有人支持他。就连亲戚也会疏远自己。支持你的人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1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译文: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热点内容
党纪处分条例2015 发布:2025-01-12 17:17:05 浏览:932
欠条手写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2 16:17:19 浏览:757
八方启航法律硕士 发布:2025-01-12 14:51:14 浏览:448
四川省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1-12 14:45:11 浏览:736
行政法中的连带责任 发布:2025-01-12 14:44:59 浏览:884
法治对称性 发布:2025-01-12 14:08:01 浏览:94
燃放烟花爆竹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2 14:07:58 浏览:971
律师马树立 发布:2025-01-12 13:46:24 浏览:10
大竹县律师 发布:2025-01-12 13:07:20 浏览: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布:2025-01-12 12:24:08 浏览: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