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有关道德典故

有关道德典故

发布时间: 2022-04-30 15:18:55

A. 关于道德的故事有哪些

三个道德小故事
其一: 19世纪末美国纽约有某大富翁,翟华仆一个,名丁龙.数年后将之辞退但该富翁居室不慎失火,翁幸名于难.丁龙闻讯后即自动返回侍候在侧,翁不胜感致动,因问日:"我早将辞退,为何自愿重返?"丁龙答日:"家父早有明训;亲邻有难,必助之?"翁听后又问:"令尊是否读过孔孟这贤书有以教之?"龙答日:"家父乃草莽农夫,不识字"公继问日:"令祖父心读过书?"龙又道:"吾家世代皆未读过书,非书香子弟."翁闻后惊叹不止.
丁龙在富翁处又工作多年,辛劳致病而死,死前对翁日:"余多年来所获薪金未尝多用悉数积存于此,有一万余元,不如奉还."翁大恸遂又捐赠十余万美金,加原数总共约20万美金,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丁龙汉学讲座"以资纪念这位目不识丁,但积中国伦理道德于一身的华丁.
其二: 我们都知道在厦门附近有一个小岛,叫鼓浪屿.1949年前乃西人聚居之地,美国在此皆设有领事馆,这可能是因为鸦片战争后吧!厦门得通商风气之先的结果,其中当然有美国领事馆,在解放前就雇用本地人看家门.
而解放后,西人都撤馆归国了,美国领事馆也只剩下空屋一幢,矗立山头.妙的是该馆有一个看门人,在解放后照旧上班,每天看门,夜晚关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像一个忠实的守门犬一样,也许对他的称呼有过于离谱,但是他这个人物做出了一个别人做不了的事,这个看门的后来怎么了,在40年来竟然也相安无事,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再度建交,美国人回来以馆了,此时就面临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这个守门人多年来欠奉的薪水,到底应该由谁来付?怎么付法?据说些事一路拔到美国国务院,各部门官僚经多次争论后,竟然没有人愿意受理.最后只好由浪屿约的美国领事馆务同仁自愿捐款,凑成一笔钱,算是这位官运亨通门人的薪金,这件事就这样告一段落了.
其三:据我所知,到西安去玩的游客,必经的景点之就是碑林.这个碑林倒真是中国文化的宝藏.刘遵义教授早在1980年就去过那里,西安这个古都现在已位属一个"废都"了,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有许多去参观碑林的游客都是在一种满目疮痍的废墟中误闯入"碑林"的,只见在一块破乱不堪的荒地上胡乱摆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石碑.从我叔叔那了解,他那次去那旅游时看到了以下的情形.他随着导游等在人在"林"中漫步时,附迈却围着一堆堆的本地人,他们在干嘛呢?个个衣履不整,蓬兴垢面,令他们看的人有种不觉生厌的感觉."叔叔还告诉我:"在那时分看到了一块石碑,通过他的叙述才知道,这块石碑在中学课本上早已读到"大唐景教碑"?可悲啊!这些群众之中双有多人知道这些碑都是中华文化的无阶之宝?也许这些宝物刚刚出土,也许一些看来生厌的"无知"群众之中就有不少人是"埋宝"的英雄.
这三个小故事带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延续不见得完全由书本得知而是与生俱来,还有生活中的一些很小的锁事,它们的种种都是由习惯的最基层滋养出来的.

B. 关于道德的古代故事

古人讲礼貌故事(曾子避席,程门立雪)。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ZUO)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C. 历史上关于道德比学习更重要的个典故

“孔融让梨”教人友爱谦让,“囊萤映雪”教人勤奋上进,“张良拜师”教人尊老敬老,“一诺千金”教人重视诚信…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用了什么颜料,纸上就有怎样的色彩。中秋节,重温18个道德典故
不以成绩论英雄,但是很多家长在看待孩子的成长上都会走上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误区。父母的心情常常跟孩子的成绩是一致的:成绩好时心情就艳阳高照,成绩差时心情就乌云密布,成绩如过山车一般忽高忽低时,心情也如过山车一般忽喜忽悲。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孩子都不可能是“常胜将军”,在读书生涯中可以一直保持名列前茅的学生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认识到,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行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笔者一些在教育系统工作的朋友或同学,偶尔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关于教育的理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培养孩子不能只关心成绩,而是要综合考评孩子各方面。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培养孩子不能只将目光全部聚焦在学习成绩上,思想素质才是确定孩子成长之路能走多远。

笔者的孩子刚刚踏入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一年,因为孩子的成绩问题,情绪也曾出现过波动,甚至亲子关系也受到挑战,整个人几乎陷入抑郁当中,后来经过调整才重新“走出来”。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年轻父母,关注孩子成长是为人父母的职责义务,但是不能过分关注成绩而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遇到孩子成绩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不应责骂孩子、否定孩子,而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学会从容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挫折。

D. 关于道德的小故事

1 赵孝争死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为生命画一片树叶

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温馨提示: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5飞翔的蜘蛛

信念是一种无坚不催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

一天,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后来,我发现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

温馨提示: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凌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昆虫,它的网制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于是,我记住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奇迹是执着者造成的。

(4)有关道德典故扩展阅读: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丑德不称其为德,所以,道德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中性。

道德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假如没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类就很难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个动物世界,人们也就无理性无智慧可言。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道德的驱使才建立了人类的和谐社会;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会群众团体组织;道德的体现,使人们自尊自重自爱;是道德的鞭策,营造人与人的生活空间。一个不懂得道德和没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

道德不像刀枪伤人肢体,它也能要人性命。在历史和生活里,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

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选自叶千华《心灵夜语》第348页“浅说道德法律爱情”。

一切不侵犯非己自由的自由都应受到保护,也就是说不能刻意欺压别人,也不能让别人故意欺压自己。

这条法则是自由主义者提出的检验一切道德规范的标准,不符合这条规则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隶道德。换句话说,只要是与他人无关亦未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的行为,不应该被认为是不道德的、邪恶的、可耻的,不应该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舆论谴责。

E. 有关道德廉耻的典故

礼义廉耻 (lǐ yì lián chǐ)
常用:常用成语,
年代:古代成语,
结构:联合式成语,
词性:中性成语
灯谜面:四维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典故:《管子·牧民》:“何谓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孝,是子女对于父母的,就是孝敬父母
悌,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
忠,是个人对于国家的,就是忠于祖国和人民
信,是人与人之间的,就是要有诚信
礼,是说人们应该尊守各种规定(也包括礼貌)
义,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
廉,是说人们应该廉洁奉公
耻,是说人们应该知耻

F. 有关道德的故事

一:姜肱大被

汉朝时候,有个姓姜名肱的,表字叫做伯淮。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一个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爱。虽然他们兄弟三个人,各自娶了妻子,可是不忍分开了睡,所以他们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个人一同睡着。

有一次,兄弟们一同到府城里去,晚上碰着了强盗,就要杀他。他们兄弟三个人都抢着死,强盗也就把三个人都释放了,只抢了一些衣服和金钱去。

到了府城里,别人家看见姜肱兄弟们都没有了衣服,就问姜肱这是什么缘故。姜肱就用别的话来支开了,终究不肯说明,碰着强盗这一回的事。强盗们得知了,觉得很感激,并且很懊悔,就到了姜肱那儿,叩头谢罪,把以前抢去的物件,统统都还了他们。

二:许武教弟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

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三:赵孝争死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四: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五: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G. 道德的历史典故

道德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dào dé
基本释义:
1.一种社会意识形态;2.合乎道德的。
详细解回释:答
1.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2.社会意识形态之一;3.老子《道德经》的省称;4.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H. 请大家提供几个关于道德的典故。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孔丘后裔,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又被人称为“孔北海”,为人刚直敢言,后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孔融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长于写散文,原有文集传世,可惜在宋代已经散失。后来明朝人辑其佚作,编成《孔北海集》,收文三十六篇。

孔融幼时聪颖过人。他十岁的时候,有一次谒见当时名流文士,言谈锋利,满座皆惊,被众人称为奇才。唯有太中大夫陈炜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讥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众人皆叹道:“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孔融自此出名。

相传,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从此,孔融这种谦虚礼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

后来,孔融步人仕途,虽权重位高,但还保持这一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开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余名唤太史慈,昨自辽东回家省亲,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命我前来相救。”原来,太史慈有一老母

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母感其恩,才命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尊友敬邻,扶老爱幼,“座上客常满”,甚得民心,这不能不说是因为幼年就打下了礼貌待人的良好基础。
杨震拒金
东汉时期 杨震为官清廉 因为朝廷昏庸 所以在杨震五十多岁, 连续被贬到荆州当刺史和到东莱当太守。前去时途径昌邑,他以前举荐过荆州茂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王密在晚上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们是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 为什么呢?”王密说:“天黑,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离开。

等等…… 我经常看三字经 我建议你也看三字经!

I. 古代道德故事

1、苏武牧羊

这个故事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2、戚继光勇抗倭寇

戚继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很早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便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和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

3、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4、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5、黄香温席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J. 求关于道德的名人小故事!!

1、有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无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看见他没有任何的反应,好奇的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

热点内容
党纪处分条例2015 发布:2025-01-12 17:17:05 浏览:932
欠条手写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2 16:17:19 浏览:757
八方启航法律硕士 发布:2025-01-12 14:51:14 浏览:448
四川省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1-12 14:45:11 浏览:736
行政法中的连带责任 发布:2025-01-12 14:44:59 浏览:884
法治对称性 发布:2025-01-12 14:08:01 浏览:94
燃放烟花爆竹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2 14:07:58 浏览:971
律师马树立 发布:2025-01-12 13:46:24 浏览:10
大竹县律师 发布:2025-01-12 13:07:20 浏览: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布:2025-01-12 12:24:08 浏览:893